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五集)  2023/8/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95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一十五頁,我們看《節要》第五條,我先將這段《講義節要》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五、因無我、人等相,方能不著忍辱相,境緣現前,安心不動,任其割截,忍此奇辱。當知忍此奇辱,他人見之云然耳。菩薩爾時若無事然。無所謂辱不辱,無所謂忍不忍。此乃是忍辱非忍辱。正是般若正智。故內無能忍,無我相。外不見所辱,無人相。並割截之事亦不見,是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今天我們從這裡看起。我們有時間就繼續來學習,我們學習一次是一次,學一遍是一遍,多薰習對我們學習般若智慧都有一定的幫助。這個《節要》給我們說明這段經文,佛告訴須菩提,過去世他修忍辱,忍辱仙人被歌利王無理的來割截身體。真的是無理,「歌利王」,我們一般講,暴君。他也沒有犯罪,只是宮女看到一個修行人,去向他請教,被歌利王看到,他很不高興,就把他割截身體(就是凌遲處死),肉一片一片的割,不是說一刀斃命痛快的死,慢慢死,很痛苦的死,一般人是無法去忍受這種奇辱的。佛告訴須菩提,過去世他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就是我在當時,我沒有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為什麼說沒有四相?「何以故」,為什麼沒有四相?因為「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就是說我過去世被歌利王用刀肉一片一片的割,慢慢的肢解,這個是非常痛苦的,當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如果有這個四相,他一定會生瞋恨心,當時忍辱仙人一絲毫瞋恨心都沒有,所以證明他沒有四相了。如果有四相一定會瞋恨的,我們凡夫四相都具足,那肯定是會生瞋恨心。這個四相也就是執著,忍辱仙人他沒有四相,也就是說他破身見,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因此他不生瞋恨,因為沒有四相了。

  所以這一條《講義節要》講,『因無我、人等相』,因為我當時沒有我相,也沒有人相。忍辱仙人當時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他才能夠『不著忍辱相』。我們現在世間人修行,也都修忍,有一本書叫《百忍歌》,一百種都要忍。《論語》上講,「小不忍則亂大謀」,世間事也都要忍。佛法的忍,如果不能離四相,也是屬於世間法,這個還是有著相,著忍辱相,著我能夠忍辱,誰侮辱我、欺負我、陷害我、殺害我,這個就是人,有我、有個人,有能夠忍的、有所忍的。沒有這個四相,他就不執著忍辱的相。我們世間人修忍還是著相,著相變成人天福報,會生到梵天去,會生到色界天。你修忍會生到色界天,為什麼不能超越六道?因為著相。在《十善業道經》講,你不瞋恨,修忍辱會生到梵世,梵世就是世界清淨的天上。這裡是講不著相。我們現在實在講,我們是做不到,但是要學。我們現在學忍辱,如果能夠四相慢慢淡化,慢慢也就不著相了,我們先淡化。

  『境緣現前,安心不動』,因為他不著四相,所以境界這個緣現前,他能夠安心,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他被割截身體,他不會痛。我們為什麼會生瞋恨?我們不要說割截身體,稍微弄一下,痛,我們就生煩惱了。為什麼會痛?因為我們有著相。有修定功的人,他也能忍,有禪定功夫的人,得到三昧,三昧就是得定,得禪定。得禪定、得三昧,這樣的修行人,你用刀砍他的身體,好像刀劃水一樣,因為這個身它是虛幻的,就是一個影像,是虛幻的。好像現在有幻燈片,打出一個影像出來,然後你用刀去把它砍,砍了它那個也是空的。我們為什麼會有這種瞋恨心?因為我們執著,執著這是真的,執著我,因此就會生瞋恨。所以『忍此奇辱』。『當知忍此奇辱,他人見之云然耳。』「他人見之云然耳」,就是其他的人看到這個人遭受這麼奇恥大辱,這個不能忍受的。一般人看到,這是奇恥大辱,無緣無故被這樣割截身體。『菩薩爾時若無事然』,菩薩(忍辱仙人)當時他好像沒事。『無所謂辱不辱,無所謂忍不忍。』他沒有所謂受到侮辱,也沒有所謂他在忍,沒有,所辱、能忍這個都沒有。『此乃是忍辱非忍辱』,這個相看起來是在忍辱,實在他內心沒有,沒有這個相。所以「忍辱非忍辱」,這個相看起來他是在忍辱,他心裡沒有,一點痕跡都沒有。辱,好像沒事情,若無其事,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不著那個相。為什麼不著?知道那個相是虛幻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所以菩薩為什麼能夠離四相?因為他觀慧照破這些虛妄相,《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相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正是般若正智』,這個正是般若的正智。

  『故內無能忍,無我相』,內心他沒有能夠忍的我。我們講,我現在在修忍辱,他侮辱我、殺害我,我能忍,這個就有我相了,有我能夠忍的相。『外不見所辱』,外面他也不見別人對他的侮辱,就沒有人相了。『並割截之事亦不見』,沒有我,沒有人,當中也沒有人拿刀去割截他身體的事,他也不見,不著這個相,『是無眾生相』,眾生相也沒有了,『無壽者相。』這個念頭他都放下了,沒有這個念頭了。所以這是忍辱仙人,他為什麼能夠受這樣的奇恥大辱?就是沒有四相,如果有四相,一定生瞋恚心。那就是般若正智。我們再看下面第六條:

  【六、般若正智現前,則通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那有人、我、生、佛、生、死等一切對待之相。四相皆無,萬念俱寂。何所謂辱,何所謂忍。知此,則知一切行門,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

  這一條給我們講,般若的重要性,我們不能疏忽這個般若。『般若正智現前,則通達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華藏世界。我們現在是在十法界,在十法界的六道法界,六道法界當中的人道法界。一真就一切真,『一真法界中』,那就沒有『人、我』,沒有『生、佛』,沒有我、沒有人,四相沒有了(沒有眾生,也沒有佛)。那我們為什麼現在有眾生,也有佛;有別人,也有我自己;有生,也有死;有陰、有陽;有男的、有女的;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染、有淨,等等的?這一切都是相形而生的,『一切對待之相』,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但是我們凡夫就是把它當真,當真就有分別執著,計較了。就會計較了,計較錢我分得少一點、你分多一點這個不行,我吃虧了,這個念頭就出現了。在一真法界(就是法身),一真就是平等的法界,沒有「生、佛」,眾生跟佛。你看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常常在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是大徹大悟的人,大徹大悟的禪師,再來修念佛法門,修淨土,他的開示,都是有「般若正智」,都是有般若。我們對《金剛經講義》如果沒有一點涉獵,實在講對中峰國師的開示,我們也聽不懂,不曉得在講什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怎麼會無差別?眾生就眾生,佛,我們跟佛肯定不一樣,為什麼無差別?事實就是沒有差別。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是開示得很清楚,「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即眾生,眾生即佛」,那不就平等嗎?我們的觀念當中,眾生是眾生,佛是佛,這個是見的問題,知見,那個見的問題。所以你入一真法界就是開大圓滿見,在一真法界當中,就沒有人我、生死、生佛等等,「一切對待之相」。這些對待之相是相形而生的,我們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

  『四相皆無,萬念俱寂。』四相都沒有了,妄念也沒有了;妄念很多,總是在分別。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緣慮心」,緣慮是指妄心。妄心就是著這個四相,有分別執著,計較,善惡順逆境界,善跟惡也是個對待。「四相皆無,萬念俱寂。」『何所謂辱,何所謂忍。』我們現在實在講有時候被人家侮辱,或者講話無禮的對待,我們心裡總是會生氣,我們總是不甘心,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講話,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一般人都會這樣。還有兒女不聽話,你怎麼辦?你氣也是自己折磨自己,這個道理,我們在冷靜的時候聽是知道,但是這個境界來我們也控制不了,還是會生氣。要怎麼樣,境界現前我們能夠不為所動?就是要修觀慧,要提起觀照,這個是我們用功的地方。所以現在兒女不聽話,不孝順的很多,不聽你的,學生不聽老師的。現在學校,學生不聽老師的,甚至罵老師、侮辱現在都有,那是很無禮。但是現在好像都很流行這樣,你當父母的、當老師的,這個時候《金剛經》就很重要了。不然你怎麼辦?現在這些人都沒有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天下大亂。治跟亂也是一個對待,你怎麼樣把它看平等?我們如果不能化解,這個氣總是會憋在心裡,生悶氣。這個「瞋」是一個「目」、一個「真」,就是說我們表現在外面眼睛大大的,瞋目,生氣的時候眼睛就睜得很大。眼紅耳赤,火氣上來了,這個是瞋。「恚」,兩個「土」,下面一個「心」。他就是生悶氣,那個氣埋在心裡,他不講,表面沒有,沒有發作,但是他悶在心裡。台語說,「凝,會凝死」。「會凝死」,就是憋在心裡,你會憋死了。

  下午我大嫂一個小弟來找我,他也研究一點中醫,他說《黃帝內經》,生氣的時候要按太衝穴,說氣要從那邊出去,不然凝滯在心裡面就生病了。的確是這樣,現在憂鬱症、躁鬱症,不都是「凝」出來的嗎?都是這個問題。你沒有「凝」,怎麼會有憂鬱症、躁鬱症?所以現在得憂鬱症、躁鬱症,要多修《金剛經》。因為把這些事情都是當成真的,你看出它是假的,你也就放下了,就跟忍辱仙人一樣,若無其事。那我們還沒有像忍辱仙人遭受那麼大的奇恥大辱,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是遇到順境跟逆境(有順我們心的、有不順我們心的),順心的事也不生歡喜,逆境逆心(違背我們心意)的不生瞋恚,就把這個心擺平了,我們這樣修行功夫就有進步了。

  下面,『知此,則知一切行門,非仗般若不能成就矣。』「行門」就是修行的法門,無論你修行哪一個法門。我們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念佛法門,你沒有般若智慧,也不能成就。所以我們一般也不能說我念佛就好了,念佛就好,沒錯!關鍵是我們會不會念?我們能不能老實念佛?我們是不是真在念佛?關鍵在這裡。如果你真念佛,那當然可以,當然是念佛就好了。如果你念佛當中,有煩惱妄想夾雜在裡面,那就不是真念佛,你這個功夫就不得力。所以我們要用般若來幫助,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所以也不能不重視般若的修學。我們淨宗學會,《無量壽經》很多同修都念得很熟悉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修行的功德層次不同,上中下三輩。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三輩都一樣的,這個都一樣的。這是往生西方的一個主要的、關鍵的,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跟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兩樁事情,我們功夫還沒有得力的時候是兩樁事情,功夫得力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什麼叫菩提心?什麼心叫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有智慧,覺、智的意思。

  你發什麼心念佛,那果報不一樣。所以灌頂大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就列出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種說念佛念到地獄去。我們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他剛開始學佛,在台中親近雪廬老人,當時他看到這一條,他很大的疑惑,念佛再怎麼不好,也不至於念到地獄去。怎麼第一個就是念佛墮地獄?他也不能理解,去請教老師。李老師給他講,這是大問題,不能單獨對你講,晚上講經的時候對大家講。念佛為什麼念到地獄去?為求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就為了這個念佛,念到地獄去了,發這個心。所以你發貪欲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墮到餓鬼;發瞋恚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墮到地獄去了(瞋恚跟地獄相應);發愚痴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墮畜生。愚痴就是非善惡、真妄邪正他分不清楚的,他顛倒了,這樣的人,大有人在,他也很認真念佛,念到最後到畜生道去。發傲慢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將來去做阿修羅去了。發邪知邪見的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將來你到邊地去了。念佛有念佛的功德,但是被這個心障礙了,被這個業障凍結起來,把你那個功德凍結起來。那你這個心轉過來,念佛功德都現前了,也不會沒有,也不會白念。不過你現在這個心你沒轉過來,你念的功德,你就不能現前,就被你的煩惱心去把它凍結起來,把它障礙住了。所以我們現在發什麼心,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自己要搞得很清楚。不然只是想要念,省得麻煩,搞那麼多幹什麼?如果我們不是那個老實人,這些經教不能沒有。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經可以不用聽了。

  所以「般若正智」,我們不能疏忽,大家都要學習,也不要怕。江老居士特別勉勵我們,不要怕談般若,怕學般若。但是也不可以妄談般若,亂講、亂學,那也不可以。淺談也不可以,要深談,深入你才會起作用,沒有深入,我們就不起作用。像忍辱,我們沒有深入去起觀照,境界現前我們還是控制不住,而且你要把經教這些義理要真正了解清楚。講的人講清楚說明白,像我們老和尚過去常講,他講清楚說明白,但是親自去聽,還會把他的話聽錯,他把它曲解、把它誤解、把它錯解了,這也大有人在。所以為什麼要「諦聽諦聽,善思念之」?這個是很關鍵的。所以聽,不能自己有成見的去聽,你自己有一個我認為怎麼樣,那就是我相了。所以黃念老他在一些開示裡面講,有一些同修講,我的個性,我的個性就這樣。他說什麼我的個性?那是我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四相,哪有什麼我的個性,誰的個性?這些沒有搞清楚,自己以為在修行,你修行,縱然修苦行,你一天吃一餐,修不倒單,到最後都沒有結果,那個叫無益的苦行,沒有利益的苦行。可見得般若很重要,你沒有般若,你盲修瞎練,修到最後,你縱然那麼認真的修,修到最後都沒有結果,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佛為什麼成道要講經說法?就是你這個理論方法沒有搞清楚,你修得不對路,修得不對。你帶著煩惱在修行,那怎麼會成就?十使,五利使、五鈍使,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再來貪瞋痴慢疑,五鈍使。這個十使在指使我們,你怎麼修也不對,帶著這個修行,哪有可能會成就?所以沒有搞清楚,那沒辦法修的。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指導,我們才會明白,不然自己盲修瞎練,沒有老師指導,自己以為修得很好,修到最後都變邪魔外道。我們再看第七:

  【七、一切修行人,非仗般若不能無罣礙,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

  這一條講,『一切修行人』,「一切」,甚至包括世間的修行人,世間修聖賢的。般若是佛法修學的中心,「修行人」,如果沒有依般若智慧,你不能沒有罣礙,你心裡會有罣礙。《心經》講,「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們現在的心裡有罣礙,有罣礙故,牽腸掛肚一大堆,我們現在是這樣。為什麼這樣?因為我們沒有般若,所以會這樣,這樣很正常。你沒有般若智慧,你說沒罣礙,這個就有問題了。所以我們要做到無罣礙,你沒有般若智慧不行。但是我們要有一個前提,就是江老居士勉勵我們的,你不要怕,怕學般若,聽到般若就怕,萬一墮到空就更麻煩。實際上,你不學才會墮到空,反而不學會墮到空自己不知道,學了般若,才能空有都不著。所以『非仗般若不能無罣礙,不能得自在』,我們就不能得自在,『不能到彼岸矣。』不能從生死的此岸到涅槃的彼岸,也就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我們再看:

  【八、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則鬥爭亦必減少。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

  這一條是普世的一個勸導,勸導世間人。不但學佛的人,世間人如果你來學金剛般若,那對這個世間也有很大的幫助。『世間之人,縱令未能人人如此成就』,就是說這個世間人,包括我們學佛修行的人,縱然不能每一個人都達到這樣的成就(就是破四相、破四見),就是不能人人都達到破四相的成就。『但能人我分別之見少少輕減』。我們學習般若,這個也是我們第一步可以先得到的一個效果,就是說我們如果薰習《金剛經講義》,我們對「人我分別之見」,這個錯誤的見解,「少少輕減」,就是減少一點、減輕一點。雖然減輕一點,但對這個世間來講,幫助就很大了。所以這個就是我們還不能都完全沒有四相,但是我們這個四相分別執著就淡化了、減輕了。那減輕什麼現象?『則鬥爭亦必減少』。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各行各業都在爭,為什麼爭?就人我分別這個見解根深蒂固,很執著。這個執著到實在太過分,所以世間聖賢知道大家放不下,所以制禮來讓我們調整,執著不要太過,不要沒有節制,貪瞋痴這些煩惱要有所節制,減少,不能沒有節制。

  鬥爭起源於競爭,競爭得不到就鬥爭,鬥他就不擇手段,惡性競爭,各行各業都在爭。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叫鬥爭堅固。各行各業都在鬥,都在競爭,包括佛門也是一樣,佛門寺院也在爭。寺院道場會爭信徒,我的信徒被你拉跑了,我的心裡就不高興,你怎麼跑到他的道場去?這個就有控制佔有的心理,我們就是要從這邊修。我們現在修,人家去哪裡,都很好,你喜歡去哪裡,就去哪裡。你不嫌棄我這裡,我也歡迎,我現在是這樣修的。我們社團二十四年前成立,這個時候我也開始這樣修。過去我也很執著,看到人家跑道場,跑來跑去,我們會勸他不要亂跑。我們如果好意的,勸他不要亂跑,並不是說我們要去控制他、要去執著他,限制他非來我這裡不可,不可以去其他地方,那是我們的錯,我們執著了。執著表現出來,就是你要控制、要佔有,這個就是執著。怎麼樣做到不執著?我們現在一下做不到,先淡化。所以社團剛成立,那時候我也在櫃台接電話,沒有人,我要接電話,因為我在景美都是接電話,我都要包的。所以接電話、人家請法寶、煮飯、掃地、做香燈、做早晚課、領眾、書庫搬書、市場買菜,都要做。但現在出家眾他是有選擇性做的,我也很氣。現在要先修金剛般若,不能氣,我氣死也沒用,氣死,他也不會改變。如果我氣死了,他能改變,那也值得。氣死,他還是這樣,想一想何必?何必跟自己過不去?你就不要氣了,就隨他去吧!各有因緣。我們能勸,我們勸勸他,聽不聽就隨他了,你也無法去勉強他。現在做父母的對自己親生的兒女,你都不能去勉強他了,你還能勉強誰?所以想開一點,想開一點日子就好過一點,不然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所以競爭升級就鬥爭了。鬥爭,你看在商場,商場如戰場,現在中美不是打貿易戰嗎?那就是在爭。都要爭利就鬥爭,不擇手段去爭,實在講都造罪業。

  實在講,般若是層次比較高,從因果下手,這一般人比較容易能夠理解,也比較能夠接受。如果般若配合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也幫助我們修般若。像《太上感應篇》講,其實《太上感應篇》你念通了,你也會大徹大悟。你念《弟子規》,也會大徹大悟;念《十善業道》,也會大徹大悟,你念什麼都會大徹大悟,這是真的。你般若正智修得功夫還不得力,有因果教育來補助,你心也比較能放下,因為凡事不離因果。因緣果報,我這一生遭遇的事情,跟過去生、跟我們這一生前半段,都有關係的。所以明瞭因果,鬥爭也會減輕。特別你了解命運,人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你要知道因果,佛法叫因果,儒家叫天命。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的人,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他不會怨天尤人。不怨天尤人,那不就是忍辱嗎?儒家就有這個,不怨天不尤人。《太上感應篇》講,怨天尤人,司過之神要記過。我們為什麼會怨天尤人?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總是會生煩惱,怨天尤人,這個就是不知道去反省檢點自己的過失懺悔改過。也就是說,不明瞭因果,你對因果不能夠相信,不能夠深信、肯定,遇到不順心的事情,這怨天尤人是免不了的,你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明瞭因果,就是過去世自己造的因,這一生你的果報,那你怪誰也沒有用。所以《太上感應篇》,特別現在我們早上都要講《彙編》節要,這個念通了,你再來念《金剛經》。《太上感應篇》是印光祖師給我們定的,我們老和尚也定這個,就是代替戒律,《金剛經》要持戒修福,你持戒修福,你念《金剛經》就會開悟了。所以我們要把《金剛經》跟《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合起來修,這三個根就是持戒修福。你持戒修福,你就能夠悟入般若正智,這是《金剛經》講的。

  所以了解命運很重要,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達到破四相,但從因果上,特別是《了凡四訓》。所以現在我們台灣好像聽說有四組人要選總統,要選的人應該先去算命,找一個比較高明,看有沒有像孔先生那樣,算一算他有沒有總統的命。那你要找到真的算命先生,不騙他的才行,不然每一個人去算都說,你有總統的命,但是總統只有一個,不能有四個。如果你先知道命運,知道你命中沒有,那你選不上,你就心很坦然,本來我命中沒有。我們從《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的時候,他不是給孔先生算命算得很準嗎?批准他出貢,吃廩米要九十一石五斗,才能出貢,但是吃到七十餘石就批了,這一條不準了。後來果然被一個代理的官員把他駁回來,不准他出貢。後來是又有一個新的官員來,重新去考核舊的考卷,才發現這個很有學問,給他埋沒在窗下,埋沒國家的人才,再把他挑出來,就允許他補貢。算一算,不出孔先生所算,剛好吃九十一石五斗,那個時候他就真的相信人有命運,從此再也不想了,反正都不出孔先生所算的,一一都應驗。這個例子,我要提出來是什麼用意?提出來也就是說,像袁了凡,他給孔先生算命,他還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但是他相信命運。相信命運,他吃到七十一石被駁回來,他知道因為我還沒有吃到九十一石五斗,所以被駁回來。他覺得對,這個就沒錯,命中不是這個時候就能出貢,他就不會去怪那個把他駁回來的官員了,他就不會去怪他了。知道命中,時間還沒到,差一天也不行,所以他就不會怨天尤人。如果我們一般人,一定會怪:你怎麼又給我駁回來,明明就批准了。他一定很感謝那個批准他的,很氣把他駁回來那個,一定是這樣。如果他相信命運,他也就不會怪任何人了,就不怨天不尤人。如果你沒有深信因果,你要說不怨天不尤人,也很難。所以因果不但要相信,而且要深信因果。《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還有《安士全書》,這個也很重要。我們要持一條不殺生戒,那我們對因果事理也都要明瞭愈深入愈好。

  這裡講到世間人,縱然不能夠人人成就,破四相,但是學般若,也能幫助我們人我分別這種執著的見解減輕、減少,鬥爭也會減少。現在整個世界都在鬥爭,愈鬥愈厲害。我每天看新聞,都是在鬥,國與國之間都在鬥,黨派與黨派之間都在鬥,商界的鬥得就更厲害,沒有一個行業不在鬥爭。包括佛門,佛教寺院,也都是鬥爭,爭信徒、爭供養、爭名奪利,現在很難避免。為什麼會爭?因為沒有般若智慧,都是把世間這些當真,就是很執著、很在乎,放不下。

  『世界當下太平,安居樂業矣。』鬥爭減少,這個世界就太平,就安居樂業了。現在是個亂世,世界不太平,天災人禍不斷的發生。你看這次水災,北京的水災滿嚴重,北京從來沒有發過大水的,現在水災連紫禁城都淹水了,以前皇帝住的,不會淹水,現在變淹水了。為什麼會水災?就是貪心,貪心過分(過度)就感召水災。所以《感應篇》講,「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你的心什麼心就感應到什麼,萬法唯心。你心清淨,感應淨土;心污穢,就感應穢土。貪心就感應水災,瞋恚心感應火災,愚痴就感應風災。現在颱風要來了(愚痴),有帶水,貪跟愚都有。傲慢感應地震,傲慢心不平,都想自己比別人高。所以我們人心用什麼心去感,這個世界它就怎麼應。所以這個世界都是我們人心去感召來的。人主要不鬥爭,要需禮讓,儒家講修禮讓,這個世界才會和平。如果不修禮讓,你爭他也要爭,大家都在爭,這個世界肯定有天災人禍。

  『所以般若是佛陀教育的真精神』,也就是說佛陀教育的中心就是在般若,我們也可以說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必須要有般若,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無上法寶,不可須臾離者也。』般若是「無上法寶」,我們不可以須臾(就是暫時的)離開般若。一暫時離開般若,我們無明煩惱就又出現了,我們又迷了,迷惑顛倒了。

  般若,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也有講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坐轎子,天亮的時候,外面的人,不敢去偷轎子裡面人的東西。以前轎子都有簾子蓋起來,有窗戶也有簾子,但是手可以伸進去。外面就有人以為裡面坐的可能是富貴人家,因為有錢人才能坐轎子。如果貴夫人坐轎子,有錢的太太坐轎子,她的頭上都會插一些金銀的東西,裝飾的,他就會去偷。天黑了,就有人手伸進去,去摸他的頭,要偷那些東西。結果蓮池大師出家人,頭光光的,他什麼也沒有。蓮池大師他就生活上遇到的例子,他說般若就像陽光一樣,如果沒有般若,就像黑夜,盜賊就來了,他就來偷盜。他用這個例子來形容比喻,我們如果一下子天黑了,一下子沒有陽光,盜賊就出現,他就要來偷、要來搶了。如果大太陽之下,大家看得清清楚楚,盜賊不敢動,晚上他就動手了。這是形容比喻你般若正智現前,就像陽光普照,那些無明煩惱,那就是煩惱賊,它就不敢動了。但是我們一下子失去般若的智照,就像天暗下來,盜賊就出現了,無明煩惱就出來了,來劫你的功德法財。所以他用這個來比喻,他用生活當中遭遇到的事情來比喻,也是很有趣。所以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他都很生活化的,都是他生活上點點滴滴,比如說他洗澡被熱水燙傷腳,他都會引用佛法來講這些事情。所以蓮池大師特別強調要般若。蓮池大師是我們淨宗八祖,他也都是參禪,都是大徹大悟的。

  所以般若,「不可須臾離者也。」你一下子離開般若,我們的無明煩惱馬上就出來了。

  【九、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其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然後乃得恩怨平等,成就大慈悲定。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瞋恨。瞋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眾生,滿菩提願。】

  這一條講,『必須離人我等分別之相』,使我們的心,『一念不生,安住不動』,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才能夠怨親平等。怨親平等,才能『成就大慈悲定』,這個大慈悲就是怨親平等。我們有分別執著,肯定不平等,恩就是恩,怨就是怨,就是不平等,心就不平了。所以必須離分別執著,才能「成就大慈悲定」。『然後乃得雖遇極大之逆境惡緣,不生瞋恨。』成就大慈悲定,這樣雖然遇到很大的逆境惡緣,才能夠不生瞋恨,如果沒有成就這個大定,不可能不生瞋恨。『瞋恨毫無,然後乃得普度眾生,滿菩提願。』要普度眾生就不能有瞋恨心,有瞋恨心,我們一般講「火燒功德林」,我們的功德,瞋恚的火一起來,那就被燒光光了。我們再看第十:

  【十、忍辱非易,非久久修學般若,得大空三昧。正恐忽遇極大逆境惡緣,瞋心少動,盡棄前功。】

  這一條講的也是真話。『忍辱非易』,修忍辱不容易,忍辱不容易修,『非久久修學般若』,如果你不是長時薰修般若智慧,『得大空三昧』。要得到「大空三昧」,就必須久久修學般若。「久久修學」,也我們就是淨老和尚常講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般若也是一樣,修學般若要長時間來學習,才能得大空三昧。如果沒有得到大空三昧,恐怕忽然遇到一個極大的逆境惡緣,『瞋心少動』,瞋恨心輕輕的一動,『盡棄前功』。就火燒功德林,都燒光了,那很可惜!這個也是給我們說修學般若它的重要性。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菩薩發願平復,便得平復如故,則有三義:(一)佛加被故。(二)大慈悲故。(三)心清淨故。觀照功行深醇,一心清淨。心清淨故,法界清淨。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比。有願即成。謂之諸佛加被也可,謂之唯心所現也可。】

  這一條講,『菩薩發願平復,便得平復如故』,「發願平復」是什麼?就是忍辱仙人被歌利王給他割截身體,肉一片一片的割,已經割得差不多了,整個身體都被肢解了。但是菩薩他發願,他說我如果沒有生一念瞋恨心,那我這個身體馬上恢復跟原來一樣,平復。他發願平復,那身體又平復了。「菩薩發願平復,便得平復如故」,我們想怎麼可能?你一個人被砍得已經亂七八糟,你怎麼平復?這個身體統統被肢解掉了,都散開了,你怎麼去平復?菩薩發願平復,他又恢復跟原來一樣,絲毫無損。為什麼這樣?這裡下面講有三個意義,第一是『佛加被故』,「加被」,佛力加持,這個是我們可以理解。第二,『大慈悲故』,就是大慈悲定,他有定功,有定功就有神通。『三、心清淨故』,心清淨,一塵不染,他心裡沒有感受被割截,沒有。這也說明什麼?說明是虛幻的,假的。假的,你可以把它肢解掉、把它分散掉,又可以給它裝回來,假的才可以,真的就不行了。所以這個也說明虛幻,你看被他肢解,一節一節的,肉一片片割,都已經不成人形了,他怎麼又能回復?因為它是假的。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回復?因為我們把它認為是真的,所以就不行。如果我們跟菩薩一樣,你說人死了,他再活過來,他又跟原來一樣,這是真的。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它的原理就是因為它是虛幻的。

  『觀照功行深醇,一心清淨。心清淨故,法界清淨。』你觀照功行深入的時候,你就是一心清淨。「一心清淨」,在我們念佛法門叫一心不亂。「心清淨故」,法界就清淨。我們現在看這個世界怎麼都不清淨?因為我們心不清淨,所以看到這個法界就不清淨。『此時悲願之力偉大無比』,這個時候慈悲願力非常偉大,它作用很大。『有願即成』,他有願就能成就,所以身體,要它恢復,就恢復了。『謂之諸佛加被也可』,你說諸佛如來加被也可以。『謂之唯心所現也可』,說唯心所現的也可以。因為唯心所現跟諸佛加被也不離這個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這個是發願平復,為什麼會發願平復就都平復?給我們說明。那也說明我們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

  【十二、『瞋恨』為修行人之大忌。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瞋恚心。】

  『瞋恨』,的確是我們修行人的大忌,這一條很不好修,但是也不能不修。所以『無論在何時、遇何境、修何法,皆斷斷不可生瞋恚心。』但是我們也希望不要生瞋恚心,境界現前我們都控制不了,問題在這裡。因此我們現在就是要修般若;另外,我們就念佛,也是求佛力加持,也能幫助我們不生瞋恨。你看《普門品》講,如果有人有貪欲、有瞋恨、有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常念觀音菩薩,你的瞋恨心也會化解掉。所以念佛,我們修般若,再加上念佛,雙管齊下。總之我們在境界考驗才算,我們在這邊講是很簡單,境界真的現前,我們都忘記了。

  【十三、世事莫非夢幻,如意不如意,何必認真。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故瞋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

  這一條很重要,我們可以把它寫下來,常常看看,今天看到一個不如意的事情,如夢幻泡影,不要認真,不要耿耿於懷。『此而不知,尚何覺悟之有』,如果對這個道理不知道,就是不覺悟。不覺悟就是沒有菩提心。『故瞋心一起,菩提種子,便完全消滅。』你的瞋恨心一生起來,菩提種子就被燒光了,就沒有了。所以江老居士在《金剛經》最後面,他《講義》講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好像肥皂泡一樣夢幻的,像作夢一樣,不要計較。他就是剛開始讀這個,沒什麼感覺,後來就在生活當中遇到很順心的事情,也用如夢如幻去觀;遇到很不順心的事情,也用如夢如幻這樣去觀,觀這些順心、不順心統是假的。他說這樣觀,果然有感覺了,心也比較平靜了,看經也看得明白了,念佛也覺得很踏實。不然我們現在念佛都念得不踏實。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條。下面還有很多條,我們下次再來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