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佛所說法,法法皆圓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九集)  2023/5/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89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經文:「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這一段經文,我們學習到《節要》第五條,我們接下來請看一百一十一頁第三行,從六這裡看起:

  【六、佛所說法,本來法法皆圓。學者必當時時以此圓義,於自心上,於一切法上,微密觀照,精進用功,以去其偏執之凡情。然後自己之圓解,庶幾可開。】

  我們今天從這裡看起。這一條接前面第五條講的「若於般若義趣未明,雖讀其他圓融經論,既未在根本義上用功,其見地何能徹底。見未徹底,又何能圓融。」我們上次學習到這一條。這一條是給我們說明明瞭般若義趣的重要性,現在大多數學佛的人都疏忽了。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提到,在中國佛教,從宋以後,除了禪宗以外,其他宗派都很少講般若了,就是怕人誤會。一般講,寧願執有如須彌山,不可執空如芥菜子。般若如果誤會了,執著空,執著偏空、頑空,那比執著有更麻煩。因此就不如不講,怕人家誤會,學錯了,走入歧途。因此江老居士講就有怕談般若這個問題,害怕去談般若,談到般若好像聞虎色變,好像聽到老虎一樣,聽了都害怕,但是這個是錯誤的,江老居士也給我們指出來。

  般若如果不重要,我們想一想,我們看世尊一代時教,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成道講《華嚴》,三七日,二十一天,定中講《華嚴》,一般權教菩薩、阿羅漢、凡夫,都聽不懂,不知道在講什麼。後來佛就從基礎開始,講阿含,人天小乘的教學,講了十二年,等於人天。我們一般講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佛法。小乘教,小乘就包含人天。人天教,人乘跟天乘,講了十二年阿含,這個都收在阿含部,屬於《阿含經》的小乘經典。奠定了人天小乘的基礎,後面接著就進入方等,方等就是從小乘提升預備學大乘佛法,就進入大乘了。方等經典講了八年,已經二十年了,接著就進入般若了。這個大乘經典講了八年,等於預備學習大乘的這些科目學了八年,進入般若了。般若講了二十二年,最後八年《法華》,開權顯實,導歸一乘。到《法華》,就成佛了,從權小、大乘,導歸到一乘,《法華經》就是成佛了。因為開始講《華嚴》大家不懂,到最後導入一乘法,《華嚴》是一乘教,所以前面佛講那麼多,都是方便接引眾生。般若在四十九年當中講了二十二年,我們就可想而知(般若佔一代時教幾乎接近一半),如果般若不重要,那佛為什麼那麼長的時間都在講般若?從這一點,我們應該可以理解般若的重要性。也就是因為般若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所以花的時間就長,講了二十二年。

  我們學佛沒有般若很容易落入世間法,雖然在佛門做種種好事,也持戒修福,但是著相,你著相修福那就變成人天福報,不能出三界,不能出十法界,就是不能明心見性。因為著相了就變成世間法,變世間的福報了,不能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十法界,因為沒有般若。如果有般若,持戒修福他不著相,他就超越了。關鍵差別就在這個上面,一個著相,一個不著相,著相,你修六度萬行也是得人天福報;不著相,你就超越六道十法界。為什麼會著相?因為對般若的義趣「未明」,不明瞭,因此我們修的一切自自然然就是會著相。著相,你修得再好,就是人天福報,你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念佛法門是一個特別法門,著相也可以,只要你具足真信切願念佛求生淨土,帶業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破四相。我們不要誤會,以為說這樣就不用學般若了,我到極樂世界再來學。這個話聽起來也沒錯,但是「般若義趣未明」,我們這個《節要》節錄出來,簡要詳明,但是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有很深的義趣在,如果你沒有深入去探究,那我們就好像囫圇吞棗,根本就不懂。為什麼要講這些話?主要是說我們學佛這麼多年,這一生如果想要有一個決定的成就,我們修淨土法門,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天大家不是都掛在口邊嗎?都要念願生西方,我們天天在念,但是我們現在念的實在講(說真話,我們不要說假話)是口號。你只有口號,沒有實際的行動,那個口號也都落空了,好像你開支票,開個空頭支票領不到錢的,落空了。願生西方,那真願意去嗎?不是天天嘴巴在念「願生西方」就真的願意去西方了。這個也要講清楚,不然大家以為我這樣念一念就是發願了。那還不簡單,大家都會念,小孩子你找他來,他也會念。是不是?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找來三歲小孩子,你教他念,可能幾分鐘他也會念了,那他是不是真的願意去西方?這個只是口頭上發願。願,我們進一步來講,願捨娑婆,願生極樂,就是要心願(要出離心)。要出離,要發願,你的心願真要出離這個五濁惡世、出離這個六道輪迴,你是不是真有這個心?如果問到這個問題,應該很多人說我有,我就是要了生死。那還是口號。還是口號!我真的是想要了生死,是想沒有錯,但是你有沒有具體行動?具體行動是什麼?你要真放下,你對這世間還有一樁事情留戀、牽掛,你說你願生西方,大概也想去西方,又不願意離開這裡,腳踏兩條船,這個就不是真正的發願。為什麼?原因沒有別的,就是放不下。

  大家真放下了嗎?真放下了,是什麼樣子?真放下的人,在這個世間,你就不會執著你的習氣了,你會隨緣了。我一定要怎麼樣、我認為怎麼樣,沒放下。我們人,只要是凡夫,都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會執著這個我執。你不要以為說我修得很好、我沒有,不是這樣的。佛在《四十二章經》講,你還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不能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自己看佛經,那不是佛的意思,是你的意思,自己的意思。我們可以試驗,今天一個人違反我們的意思,我們還生不生氣?如果還會生氣,這個我執還滿重的。不要以為沒有我執,都還滿嚴重的,減輕一點也就會不一樣了(不要說沒有),這破我執。我們淨土法門,沒有要求你要斷我執(這個難度真的很高),就是你要淡化,不要起現行,要把它控制住。見思惑沒斷,但是你要壓得住,你要把它伏住,好像石頭壓草,不要讓它再長起來。這樣信願念佛才有把握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去斷,你現在你要先壓住。你壓都壓不住,這個沒有把握,看你臨命終那個時候,是沒有把握的。臨命終不是我們平常講得這麼輕鬆,臨命終的時候,最後那才是見真章。平常你人好好的,當然講話都很輕鬆,講話都很大聲,我怎麼樣,都放下了;你生病在痛的時候,看你放得下放不下?這個不是說大話就算了,所以這個要有真功夫。

  雖然我們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要容易,但是它也有一個基本的條件,就是伏惑(伏煩惱),這樣信願念佛,才有把握。惑如果伏不住,我們在平常還會常常起現行,我們自己要清楚,臨終沒有把握,也不是絕對說不能往生,那要看你最後那一念能不能信願念佛。平常很用功,到臨終都還很大的考驗,平常很用功在練,臨終都還不一定能打勝仗。「練兵千日,用在一朝」,平常就練。平常都沒練,那臨命終肯定失敗的,一敗塗地。平常念,念到臨命終,最後那一朝,還不一定,看最後那一念才算。當然平常你有念都比較有把握,那比沒有念當然有把握,你統統都沒有念,那怎麼會有把握?這個我們要了解。雖然不用斷煩惱(斷惑),但是要伏得住惑,不然臨命終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善惡種子,你自己控制不住的。它一直冒出來,冒出來看哪一個力量比較強,平常我們煩惱習氣哪一個比較強,那個會先冒出來,強者先牽。也就最後一念冒出來,你是善心,那就牽引你到人天善道;最後一念,貪瞋痴慢,就到三惡道去了;最後一念,阿彌陀佛,那到極樂世界去了,看最後那一念。所以你平常念佛念到要有功夫,臨終就是其他的種子(善惡種子)都不起現行,念佛這一念起現行,這一念最強。所以來生要往生到哪裡,關鍵在我們臨終最後那一念是生哪一個念頭,那一念在決定的。強者先牽就是力量比較強的先牽,好像欠債的,欠得最多的先要,善惡業也是一樣,哪個比較強先報,比較弱的排在後面。所以平常就練。

  我們現在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就是因為沒看破,就這樣。你看破了,你真的看破了,那肯定你放下是很自然的,絲毫不勉強。般若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如果我們這一生真正想要往生極樂世界,般若這方面我們也不能不明瞭,不然的話,修了一輩子,這一生還是結結緣。我在這裡,也是跟大家講真心話,因為我是過來人,自己很清楚。為什麼我現在年紀也大了,還跟大家學習這個?因為以前都是不太重視,聽經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為什麼說似懂非懂?因為碰到境界的時候你伏不住煩惱,你控制不住自己的煩惱,你對這部經就是沒有真懂。真懂,他肯定能伏煩惱,功夫深就斷煩惱,這個我們不能不明瞭。

  所以對般若義趣不明瞭,「雖讀其他圓融經論」,大乘經都是圓融經論。我們現在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讀《地藏經》、讀《心經》等等的,這些都是圓融經論。這些大經大論,《楞嚴》、《圓覺》等等的,這些大經大論,凡是大乘經都是圓融經論,沒有一部經不圓的。「既未在根本義上用功」,根本義就是般若,對般若的義趣,沒有在這個根本上用功夫。「其見地何能徹底」,見地就是說你的知見,你的認知、你的見解不徹底。不徹底就是什麼?沒看破,我們講這個大家比較容易明瞭,我們老和尚講看破比較容易明瞭。這裡講見地何能徹底,就是你怎麼能徹底看破?就這個意思。「見未徹底,又何能圓融」,你的知見不徹底,就是沒有徹底看破,那你怎麼能夠圓融?圓融的經論,到你這邊來了,就變成不圓融了,就是在般若義趣上還不明瞭。

  我們今天接下來,『六、佛所說法,本來法法皆圓』,本來佛講的法,沒有一法不圓,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而且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礙圓融,行布是次第,不一樣的,一層一層;圓融是一樣的,都圓滿。次第好像是二,圓融好像是一,不二,一多不二,那就圓融了。《華嚴》講的就圓。所以佛說法,「本來法法皆圓」,沒有一法不圓,縱然說小乘教、人天教還是圓。我們的見解沒有徹底,我們就不能圓融,我們有執著。『學者必當時時以此圓義』,圓融的經義,『於自心上,於一切法上,微密觀照,精進用功,以去其偏執之凡情。』這就是我們用功的一個地方。這是用功的地方,圓融的義趣,要在我們自己心上,「於自心上」;「於一切法上」,一切法就是佛法、世間法,萬事萬法。「微密觀照,精進用功,以去其偏執之凡情」,我們凡夫總是有偏、有執著,這個是凡情。我們為什麼有六道輪迴?就是因為有偏執之凡情,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六道輪迴是這麼來的。現在你要超越六道、十法界,就要去其偏執之情。我們凡夫不是執著這邊就執著那一邊,總是要執著一個,般若就是破我們執著的病。每一法要微密觀照,要怎麼觀照?實在講,觀功夫比較淺,照功夫就深了。你看「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要離心意識,像禪宗參禪一樣,照的功夫比較高。一般觀,觀察比較粗一點,我們叫觀察;觀想功夫就比較深了,觀想心要定,但是他還是要從心意識。因為你用想,想一個人,一個人的相,在腦海(心裡)浮現出來,你想佛佛的相。這是所謂觀想、觀察,有不同,功夫的層次不同,觀照是最高的。我們現在能夠下手處,怎麼去除我們偏執之凡情?就是要用微密觀照。「微密」這兩個字,我們要深入去理解,微就是很細微;密就是很縝密。綿綿密密,就是說不斷的去提起觀照。觀照這段經文講的,這段經文講一個性、一個相,前面《節要》我們都講過。「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這是就性上講,性空寂,性是本體,「是名第一波羅蜜」,這從相上講。從相上講是「是名」,從性上講是「即非」。就是跟我們講,相都是緣生法,它沒有自性。性體雖然沒有相,但是這些相是從性出來的;那個相它自己沒有自性,是從這個性體出現的。所以從性來講就是即非,因為性它是空寂的;從相來講是有,是名就是有,有這個事情。我們就是執著在相上。為什麼叫破四相?就不要執著那個相。因為我們把這個相看作是真的,那就執著了。我們為什麼執著?我們把它當真。

  《金剛經》到最後,那個等於是壓軸好戲,最後的經文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怎麼微密觀照?觀這一切法,都是緣生法,緣生緣滅,假的,就要這樣觀。我們現在是有個概念,精進用功,就是說你要深入,我們偏執的凡情,它就漸漸淡薄。這樣講大家也沒有辦法體會比較具體的,我們自己可以在境界上,每一天就這樣用功嗎?我們每一天,你從早到晚不都遇到這些人事物嗎?有的人,你看得很喜歡,跟你很投緣,有的你看了,你就不喜歡;事情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這個就是見真章了,這個就是上戰場了,真槍實彈。那怎麼觀照?你就觀照這個是假的。「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你這一句就可以套上去。就是有這個事情,但是假的。是假的,但是有這個事情,你不要去執著就對了。那不是真的,如夢幻泡影。不是真的,緣生法,假的。這個道理我們同修大家都知道,但是知道是知道,跟用功不一樣,境界來的時候,我們無始劫的習氣很自然的,你該生氣就要生氣,該貪就要貪,這個不用勉強的。但是古大德教我們用功,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我們煩惱習氣好熟悉,你統統不要去提,它都自己會冒出來。現在你用功微密觀照這個很生疏,你這個很生疏的,要時時刻刻提起,提到很熟悉;原來那個很熟悉的煩惱,慢慢它就變生疏了。好像秤的兩頭,這一頭翹起來,那一頭就下去了,是這個道理。所以大家要在生活上去觀,不是在這裡講一講就算了。

  這個方面我們用功,為什麼不得力?關鍵還是在持戒修福。所以須菩提說,末法時期,還有人能夠受持《金剛般若》嗎?末法了!佛給他講,你不要這麼講,末法時期,如果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能夠懂《金剛般若》,他就能夠修持了。只是末法時期持戒修福的人少,當然能夠懂般若的人就少。因為持戒修福是基礎,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慧就是般若智慧,戒定它是手段,開啟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所以佛講持戒修福,講布施、忍辱,這是舉出重要的,實際上就是修六度,六度都必須有般若。持戒修福,現在的人不懂得什麼叫持戒,現在我們不要講太高的戒,五戒十善我們做不到。持戒修福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不就是淨業三福嗎?現在的人持戒,總是到戒壇去受戒,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人受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在家也有受菩薩戒的。戒受了,怎麼樣?做不到,實在講受戒也並沒有得戒。但現在的人也不懂什麼叫戒,只是有一個受戒的名義,實質上並沒有得戒。對戒律的開遮持犯不懂,不懂得怎麼去受持,只是受個戒,我們現在佛門,在家出家受戒大概都這種情況。

  談到戒,只是想到有戒律條文的戒。比如說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這個戒律條文。八關齋戒,有戒律條文的。這個叫做律儀戒,有戒律條文的,一條一條,戒律威儀有列出來的,叫律儀戒。戒還有兩種,第二種叫攝善法戒,攝善法戒就是說凡是善的都要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要去做,這個叫攝善法戒,凡屬善法都要去修學的。攝善法戒就很廣了,包括世間的各國家地區的風俗民情、文化,你走到哪裡,都要尊重。攝善法戒,我們老和尚提倡的儒釋道三個根,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都屬於攝善法戒。所有的善書典籍,凡是跟善相應的,統統歸十善,這個都屬於攝善法戒裡面的。包括善良的風俗民情,都是屬於攝善法戒,像李老師編的《常禮舉要》、《論語講記》;清朝那個時候印光祖師提倡的《格言聯璧》,這就是儒家古人編的;這些年我們老和尚提倡的《群書治要》,這些統統歸攝善法戒。這個就很廣了,凡是善我們都要去學、要去做。第三個,饒益有情戒,凡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情你要去做。我們老和尚也做給我們看,四攝法,四攝法第一個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的布施作用不一樣,這個布施就是送禮。要接引眾生,你要跟他結個好緣,送他禮物,彼此建立良好的關係,然後你把佛法介紹給他,他就容易接受了。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叫四攝法。攝眾生戒,又叫饒益有情戒,凡是對眾生有幫助的,我們要去做。所以我們老和尚做這些都屬於饒益有情戒,像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在澳洲圖文巴也是團結宗教,辦溫馨晚宴,請鄰居來吃飯,捐助醫療器材給醫院等等。這些我們現在講社會慈善的事,屬於饒益有情戒,這些也是包括在這個戒裡面。所以看到「持戒」兩個字,你不能只有看律儀戒,還有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個也要去學習。

  戒太多了,我們也是要有一個比較主要的、重點式的來學習,不然那麼多,你要從哪裡下手?所以老和尚給我們提這三個根,這個就是戒的根,有這三個根,你有十善的基礎了,你才能受三皈五戒,才能提升更高層的戒。所以現在我們在學習《太上感應篇》,剛才我們觀音佛學會林祕書長問我,《千手觀音》每一天播一集,快播完了,問我要播什麼?我們最近在學習《太上感應篇》,《太上感應篇直講》,這個就是戒,印光大師也是用這個來代替戒律。《太上感應篇》,可以先播《直講》,從第一集開始。現在我在節錄《感應篇彙編》的節要,我在道場的時候,每一天早上也跟大家分享十五分鐘,這個也可以。就是當天的可以播上去,當天的可以播,或者隔一天,來不及隔一天也可以。常態性的,就從《太上感應篇直講》第一集播,如果今天我有在,我有講,你要播今天的,那個就暫停,今天的就上去。我不在道場,星期六、星期天沒有對大家講,那你就常態的播上去。如果《感應篇直講》播完了,再去補晨間說話。因為晨間說話,這是好像漫談一樣,漫談它沒有鎖定在一個題目上,屬於漫談式的。如果不夠了,漫談講的,反正每一天都不一樣,你要怎麼補都可以,漫談。這個是有題目的,《太上感應篇》。晨間說話,漫談,範圍很廣,今天我看到什麼,看到個新聞;看到什麼人事物,有感而發的,那就沒有固定在一個講題裡面。大家比較有一個具體學習的下手處。

  什麼叫戒?《感應篇》就是戒,《弟子規》就是戒,還有《十善業》。我們老和尚講如果沒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學《十善業》你也看不懂;《十善業道經》你看懂了,大概一切大小乘經典你都能懂了。不要小看《十善業道經》,這個好像是人天善法,其實十善條目是一樣,層次不一樣。五戒十善,從凡夫到成佛,其實是這個的提升,都從這個地方發展出去的。這些我們要能夠理解,我們學習才有一個比較具體的下手處,不然講了這些理論好像空談。講一講,好像我們也用不上,要怎麼觀照?該生氣就生氣,你照什麼,照煩惱。這個受用,我們第一階段的效果,就是煩惱輕、智慧長,你煩惱慢慢減輕了。煩惱種類也很多,我們也要明瞭,要知道我們是凡夫,凡夫就是有煩惱。現在我們修學,主要是我們煩惱不斷減輕,我們就有進步,所謂煩惱輕,你智慧就長,這是必然的,煩惱輕、智慧長。所以修戒定慧是幫助我們息滅貪瞋痴,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如果說我們戒持得很好,但是一天到晚貪瞋痴也沒有減少,反而增長,你持那個什麼戒?我在家的時候,到高雄一個圓照寺,好像去受五戒。那時候會本法師當引禮,就跟我們講你們不要受一個煩惱戒回去。我說我受煩惱戒。什麼意思?沒受戒,煩惱還沒那麼嚴重,愈受戒煩惱愈重,就叫受煩惱戒。他講得也沒錯,去很多人受是受煩惱戒,不是受清涼戒。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所以微密觀照,有戒學的基礎,我們這個功夫比較容易提得起來。

  佛法,「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我們要抓住這個要領。行布就是次第,比如說,我們修戒,再來修定,然後開智慧,這個叫做次第。好像我們持戒,能不能用一點定?也可以。有時候用一點定來幫助我們這個戒;戒又幫助定;定又幫助開慧;慧又回頭幫助戒定,這個就叫圓融。次第當中有圓融,圓融當中也有次第分明。這樣學習你就掌握住它的要領了,就不會偏執了,就能夠圓融的來學了。比如說,我們現在根本就沒有戒,那能不能念佛?可以。你不是說,等到我這個戒都持好了再來念,再來修定,那等到什麼時候?恐怕這一輩子往生了,戒都沒有持好,那都不用念了。念佛是什麼?念佛也是修定,一心不亂就是修定,但是你修這個定,它也幫助你修戒(持戒),也幫助你開智慧。其他法門,也都是有相同的一個道理,只是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來得方便。這是真的,容易、方便,其他法門,有一些要有特殊條件,下面幾條就會講了。所以《太上感應篇》是我們當前持戒的一個基礎,還有《弟子規》也是持戒基礎,我再加一個《常禮舉要》。我自己再加上《論語講記》、《群書治要》,我不敢給人家定太多功課,怕大家都嚇跑了,但是我自己的根性差,所以要多一些補助,幫助我們多明理。明理我們來修戒,你才知道怎麼持戒,不然現在很多人都持戒,他戒持得很精嚴,但是你看他怪怪的,他那個戒就持錯了。持得怪怪的,不近人情,好像怪裡怪氣的,一個怪脾氣,那個都是持錯了。為什麼會持錯?因為他沒有《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的基礎,所以他就會持得怪怪的。

  我們要知道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第一福就是我們老和尚提倡的三個根,我再加上《常禮舉要》、《論語講記》、《群書治要》,再加上《安士全書》、《了凡四訓》。你對《十善業》,才知道什麼叫十善,這是第一福,人天福。有第一福的基礎,你才有資格受三皈依,還沒受戒。我們現在都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我們一入佛門就三皈依了,這是結緣的皈依,不是實質的三寶弟子。真正的一個三寶弟子必須有第一福的基礎,那是標準的三寶弟子。我們都不夠標準,我們稱三寶弟子,我們是有名無實。為什麼?第一福我們做不到,現在就受三皈依了,皈依證都有了。不能落實三皈依,你連五戒都不能受,要受五戒之前先受三皈依。我們現在也受三皈,也受五戒,不但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全受了,這個都是有名無實,沒有得戒。沒有得戒,我們現在講破戒也談不上,破戒,他要有戒才能破,你沒戒,你破什麼?你根本就沒有得戒,你破什麼?他是得了戒然後破了,違犯了,這個才叫破戒;我們沒有得戒,違犯了,那不叫破戒,叫造罪業。比如說殺盜淫妄,你沒有受戒,你造這個都是有罪的。實在講我們不叫破戒,我們叫造罪業,不是破戒。破戒要他有得戒了,那才叫破戒,就是他戒體毀掉了。我們根本就沒得戒,你破什麼戒?就是造罪業,不是叫破戒,這要懂。因為現在學佛的人對這些都不了解,所以常常自以為是,以為自己戒律持得很好。但是這個話也在我們講堂能講,你出去外面,到其他寺院,你可不能講,其他法師來你也不能講。「你那個戒都沒得戒」,那你就不得了了!人家會攻擊你,都要懂事。這個叫禮,要禮貌,要懂人情世故,你講話要看人。

  『然後自己之圓解,庶幾可開』,「圓解」很重要,這最可貴的,圓人修行一天,等於漸次行人修一劫,日劫相倍。不一樣,效果不一樣,要開圓解,所以花一點時間開圓解值得。我們再看第七:

  【七、學佛當審時機。「機」是根機,機緣也。所謂「時」者,如南北朝時,北魏南梁,無不大弘佛法,講席極盛,然不無取著文字相。故達摩東來,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

  我們學東西,要古為今用,我們在今天怎麼去用。學這一條,『學佛當審時機』,這個義理也是很廣的。就是我剛才講的,你要跟人家講話,你要審時機,你不能槍拿來就亂打,這個不可以的,不能無的放矢。『機是根機,機緣也。』「時機」,機跟時是兩回事,機是機,時是時。時是什麼?時節因緣,什麼時候、什麼時代、什麼階段,這個叫時。機是根機,我們自己到底是什麼根機?怎麼「審」?關鍵在這個審。法官在審判案件,「審」這一個字,就有很仔細的意思。好像你審查一些帳目,那是不是要很仔細?所以審就要仔細,仔細去審查。「學佛當審時機」,審查我自己是什麼根機、別人他又是什麼根機,所以講經說法不容易。講經說法,古大德講經要觀機說教,觀機就要看到今天晚上坐在這裡大家什麼程度。以前講經的法師都有定功,那都要打坐入定,定中觀察每一個人過去生學的是什麼,那講的就會對機。我們現在的法師沒有定功,所以李老師教講經,我們沒有定功,看看這個人長得怎麼樣子,男的,還是女的;老的,還是小的;是書讀得很多的,還是一般的,就是看對象觀察一下。還有講經的時候,也要常常觀察聽眾的表情,如果講經下面看手錶,頭張過來、望過去,或者都點頭,你講得都對。李老師說要草草收場,不要再講了。

  昨天我去參加逢甲大學,李瑞陽教授他請台中市政府一個陳參事(我們在台中清水念佛堂認識的,王邁居士他請的,去年尾牙我們去給他請客,他請陳參事來),他的書法寫得很好,也相當有名氣,在市政府。我聽李教授講,他是指揮消防的,也是市政府的官員,他很會講台灣諺語趣談。昨天他的講題「台灣諺語趣談—二十四節氣」,他用閩南語講的,有歌譜的。陳參事也很有趣,他一開頭講台灣話(閩南語),講得(像我這個年紀聽起來)太好了,李教授把上他那個科系的學生找來,那些年輕人,聽不懂。他們都聽不懂,我聽得是很有味道,他們聽得是不曉得在講什麼。後來李教授他看到陳曉平居士,我們聽打校對,她也在幫忙聽打校對,我們華藏聽打校對都她在打字。他就問盧居士,盧居士坐在後面,我就是被請去坐在前面第一排,第一排我都看不到後面的人,坐在最後面,就可以看到前面的情況。陳居士就問盧居士說,那些學生有在聽嗎?都沒在聽,都在玩手機,你講你的,我玩我的。這個也包括在時機裡面,講這些對我們這個年紀的人來講很適合,我們以前從小就常常聽到這些,這些俚語、這些諺語,現在年輕人他父母也不懂,他根本聽都沒聽過,他聽了他沒感覺。我們當然就是希望年輕人也知道一些傳統的東西,但是現在年輕人都聽不進去。昨天辦得也是很好,總是我們有一個嘗試性的,也錄出來了。錄出來,不止現場的人能夠得受用,放在網絡上,可能有緣的人他聽了,這個對他就很有幫助。所以關鍵還是我們錄影,就像我們老和尚講,我旁邊也沒有人跟我學,但是我不認識的網絡上肯定很多,沒見過面的他聽得懂,他真學。所以現代透過科技無遠弗屆,可以度有緣人,不一定現場的、不一定身邊的,這個是得力現代科技的方便。這個也都是屬於時機裡面,時機,我們要理解廣義的,你不要只鎖定在一個範圍,你展開來講,你這樣才能活用。要知道自己的根機,也要知道別人的根機,知己知彼,才可以。這個也是講經說法的難處,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講經很大的挑戰,因為來的聽眾不一定。跟學校不一樣,學校上課年紀一樣、對象一樣、程度差不多,講就比較容易。講經,不一定,今天來明天不來;今天這個來,明天那個來;換不一樣的地方,又有不一樣的對象;他的意識形態,他的種種的觀念都不一樣。

  這個都要審時機,遇到什麼人你要怎麼講法,同樣一部經,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講法,講了他能理解,他能接受,對他才有幫助。所以講經要契理契機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契理就是你不能違背經義,違背經義就變魔說,魔說你聽眾很多,那你是去耽誤人、去誤導人,這個罪過,人愈多罪過愈重。錯下一個字的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如果亂講一大堆,那不曉得墮幾世,受誤導的人愈多,罪就愈重,這個不能違背理。你契理不契機還好,反正沒講錯,我沒有害你,只是你現在得不到利益,你聽不懂。契機,大家聽得很歡喜,但是講得不對,違背經義,那這個更要不得了。最標準的就是契理契機,這個機是機緣。

  學佛當審時機,如果參禪的人,他特別要找老師,學密、參禪這個要老師。我們淨土還可以不用老師,反正念阿彌陀佛就不會錯了,佛叫我們念阿彌陀佛。參禪跟學密沒有善知識你會著魔,這兩個法門是很容易著魔的,不能沒有善知識指導,自己盲修瞎練都出問題。所以你自己如果去參禪,你要審自己是不是能夠接受禪宗那種棒喝的?參禪的人就是要大死一番,你有沒有那個勇氣?你有沒有敢死隊的勇氣?參禪要大死一番,要像敢死隊一樣,台語講準死無疑,那個才行,你有沒有那個勇氣?以前參禪的人都是大死一番,大死一番才能再活過來。大死,死什麼?死你的妄念。你找的禪師他要大徹大悟,那現在哪一個大徹大悟的?你找不到,你盲修瞎練,沒有人指導。你自己有這個根機,要有善知識,也要有那個勇氣,這樣機緣才算具足,學密也是一樣。禪跟密這兩個法門,你絕對一定要善知識,你學密要金剛上師,現在金剛上師也不好找。黃念老常講現在假的太多了,你自己也沒有能力去認識,這個是真的善知識,還是假的善知識。萬一你跟錯人了,學錯就誤入歧途了,你這一輩子就完了,不能成就還沒有關係,恐怕就著魔發狂了。這個不容易,所以要審時機,不能勉強。如果沒有這個時機,那還是念佛比較穩當。

  時就是時節因緣,『如南北朝時』,我們中國南北朝,一個南朝,一個北朝,那時候沒統一。『北魏』,北朝就「北魏」,南朝就是『南梁』,「南梁」是梁武帝,南北朝的時代,北魏南梁佛法都很興盛。我到山西大同那邊,那屬於北魏的,很多石窟,大同雲岡石窟,佛像刻很多,那個時候佛法很盛。『無不大弘佛法,講席極盛』,連梁武帝他自己也講經,他聽眾還不少,『然不無取著文字相』。但是都著在這個文字相,不懂得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都著在那個文字相裡面,都落於清談、落於玄談,就沒有實際的作用。『故達摩東來,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那個時候,達摩祖師他來中國,也是看到這個時機點。我們現在講時機點要掌握住,這個時候來就針對你們現在佛法都有了,但是執著文字相。所以他來「不立文字」,破你執著文字相的執著。那個時候,「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正對時病」,正針對當時的這個毛病。下面這一條也是講不同的時機,那就不一樣了。

  【八、今則大都不明佛理,正當廣勸讀經,藥其空疏。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

  『今』就是我們今天,今天大都不明佛理。梁武帝那個時候,道理大家都明白,現在我們大家都不明白。不明白,『正當廣勸讀經,藥其空疏』,「藥」就是說對治,對治「空疏」,大家不明佛理的這個問題。所以『不立文字,今猶非宜也』,就是現在這個時代恐怕不適宜。下面,江老居士又再給我們提出具體的我們現在人怎麼修法。

  今天時間到了,這一條,我們就下一次再來學習。第七、第八,下一次,我們再連起來再講一遍,那大家就比較會有印象。因為這些道理,我們多花一點時間,對我們修行比較有幫助,你了解得愈深入愈細,對我們修行幫助就愈大。所以我們現在是著重在實際上修行,所以我就不趕時間,自己道場不趕時間。《金剛經》就是說從頭到尾,當中有一段有一句,你真的用得上力,那你都能貫通全經了。你能從哪一段哪一句切入,那你就全部都貫通了。所以我們多花一點時間,細講比較會有受用,大家也比較能夠理解方方面面的。不然像剛才我講個時機,大家也都懂,如果沒有進一步的去分析,那我們可能也含糊籠統。我引導大家,你自己可以更進一步縝密的去觀察時機,你會更深入,這樣對大家修行,自行化他就有具體的幫助了。好,今天講了兩條,時間很快,一個半小時又過了。下面,下一次,我們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