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解行並進 福慧雙修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O六集)  2024/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106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一百二十六頁,我們從第四行第十六條看起。我先將這段節要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十六、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念佛之念,雖非真如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

  我們上次學習到這個地方,經文就兩句,「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我們凡夫都是有住,凡夫住有,二乘住空,菩薩空有不住。我們的真如自性是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當中我們有了一物,住就有物了,有這個東西就迷惑、造業、受苦,是我們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源,就是從住來的。所以佛給我們開示,我們要解脫這個生死輪迴之苦,就是「不應住」。一切皆不應住,都不能住,不能住塵生心。這部《金剛經》,千言萬語就是講個「無住」,「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總離不開住,心都住在六塵,這就是污染,起惑、造業、受輪迴的苦報。

  這些道理我們知道了,但是我們凡夫,實在講做不到無住生心;理論上我們是可以理解,但是這個事我們要做到是相當的不容易,少數根性利的人能做到,他們放得下。因此佛就開個方便法門,這個方便法門是我們人人都能修的。禪、密、教不是每個人都能修的,要看他的根器,他是這個根器可以修,他能成就;不是這個根器,他就修不成就,他不能成就。像禪要上上根人,上上根人現在不要說證悟,就解悟,這個地球上幾十億人口,能不能找到十個、八個開悟的?都很難,特別在現在這個時代。連個解悟都難,證悟更不用談。在過去古時候有,像唐宋,到元明清的時候還有,但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沒有了。這個也說明《金剛經》的理論,這些我們需要知道,這個理論知道也幫助我們念佛,念佛也幫助我們深入《金剛經》。因為無住生心,我們如果用禪、用密、用教,修止觀,我們沒有那個根器修,那怎麼辦?是不是就沒辦法了?佛有『勝方便』,殊勝的方便法,讓你很巧妙的透過這個殊勝的方便法,我們也能夠入無住生心,這個法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我們一般人看得很淺,實際上它是最高的、最圓最頓的,又是殊勝的方便,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關鍵在肯念,你肯不肯老實念?真肯念,你這些道理都不懂也沒關係,你只要一直老實念下去。三字真傳,老實念,就老老實實的念,你也不要管它念得怎麼樣,什麼時候得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又是什麼樣子,統統不管,你就這一句佛號,就是這麼老老實實念,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你一直念下去,不知不覺就暗合道妙了,你就跟參禪是一樣了;禪宗明合道妙,念佛是暗合道妙。

  所以我們看到有一些老阿公、老阿婆,他也不認識字,他也不懂經教什麼道理,他念個三年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預知時至。像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她真的也是什麼都不懂。過去佛也拜、神也拜,也是很老實的人、很善良的人。她娶了一個媳婦,懂一些佛法,也知道念佛法門,所以就勸她的婆婆不要到處跑、到處拜了,年紀大了要放下萬緣,好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她真的就接受了,真的在家裡就老老實實的念佛,念了三年站著往生。要吃晚餐的時候,給她兒媳婦講,妳們先去吃,她要去洗澡,進去房間就沒有出來了。大家等了很久,看她這麼久沒出來就進去房間看,她穿著海青站著,臉向窗戶外面,走近去一看沒有呼吸,走了,站著往生。這個事情是佛光山剛開始在建設的時候,還沒有建好,剛開始建設,星雲法師請我們師父去東方佛教學院擔任教務主任,去那邊教學,教了一年,晚上休息的時候,有一個工人講給他聽的。後來去打聽,知道的確是有這個事情,很多人都知道。

  出家人,早年鍋漏匠,我們老和尚常講的,也是不認識字。他的師父諦閑法師原來不收他出家的,後來他一直哀求,諦閑法師也沒辦法,跟他講條件,你要跟我出家,要接受我三個條件。他說他絕對可以接受,只要可以幫他剃度。第一個條件,出家你不要住在寺院。你也不認識字,五堂功課你也不會做,經文你看不懂,大家看到你生煩惱,你也不自在。第二個、不要受戒。大老粗一個,戒場的規矩很多,你去肯定被轟出來。第三個就是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繼續念,無分晝夜,就是這樣念,對你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他真的就接受了,依教奉行,老老實實的,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也是念了三年就站著往生了。諦老給他在寧波鄉下找一個小廟,沒人住的,找兩個老菩薩給他燒中飯。有一天給燒飯的菩薩講,明天不用給我做飯了,我要到城裡去。煮飯的老菩薩想,師父來這裡三年都沒出過門,大概要進城去看看親戚朋友。後來過了一天,第三天他們再來,喊師父也沒有答應,結果看到他的房門也沒關,一進去看,也是臉向著窗戶,就站著,靠近一看往生了,走了!這個公案過去我們老和尚常講。最近的就是海賢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他二十歲出家,他的師父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念明白了統統不要講,明白就明心見性了。他真能老實念,真的,他真明白了。所以你看他往生,肯定是上上品。活到一百一十二歲,這個不容易。不認識字,他憑什麼?就是他肯念,如果不肯念就沒辦法。這個法門人人能修,每一個人都能念,就是肯不肯念、願不願意這麼老實念?如果真老實念,那跟無住生心是相應的。

  這一條講,『凡夫染念不停』,我們現在念頭停不下來,而且這個念頭是染念。「染」就是污染,貪瞋痴慢疑這些念頭都是污染,不清淨的,這個叫染念,而且沒有停止。『不得不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這個就是以念止念,用念佛的淨念來代替煩惱的染念,就是用這個方法。中峰國師也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我們每次做三時繫念都會念到這段開示。中峰國師把念佛比喻作清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把凡夫的妄念、雜念(就是這裡講的染念)比喻作濁水,念佛這個淨念就是清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個就是「勝方便」。所以『念佛之念,雖非真如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因為念佛之念還是有念,雖然有念不是真如本體,但是透過念佛,「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這是一個方便法。『何以故』就是什麼緣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真如是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本來它就清淨,清淨心;「佛念」,念佛它是清淨念;同樣是清淨,當然就相應。『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你一直念,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給我們開示,念到「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就不用再講了,你就明白了。能念、所念都忘了,這個就是「無住生心」。因為你念,沒有妄念就無住;心裡空空洞洞,就只有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生心,所以這個叫「勝方便」。如果叫我們凡夫要像禪宗六祖那樣,這個對我們來講是有困難;用念佛這個方法,那大家都能做。你懂道理、不懂道理,你只要能老實念,你就暗合道妙,你暗暗的就跟無住生心相應,也不用其他的方便。好,我們再看第十七:

  【十七、極樂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往生。淨幻非同染幻。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顯現故。當知淨心淨土,本來不二。】

  這一條講,『極樂世界,亦是幻相』。《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世界,無論是淨土、穢土,統統是幻相。但是幻相不是說沒有相,它是幻。為什麼幻?真跟幻,真就是空的,空寂的,空寂的那是法身,法身流現出依正莊嚴,這個就是幻相,幻相有染有淨。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用電視螢幕來做比喻,我們透過這個比喻,知道一個概念。螢幕是空的,空的是真的,它不會變,不生不滅,但是它能夠現相,那個相就是幻相。我們看電視節目,山河大地,什麼節目什麼相都有,無量無邊的,這些相是幻相,幻相是從那個空出來的,沒有那個空的也不會有這些幻相,所以空有不二,真空妙有。極樂世界是幻相,我們不能說那也是幻相,我何必要求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這裡就特別給我們講,『然而不可不求往生』,因為『淨幻非同染幻』,它是清淨的幻相,我們娑婆五濁惡世是污染的幻相,不一樣。

  『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顯現故』,所謂「心淨則土淨」。為什麼我們感應穢土,極樂世界的人感應淨土?極樂世界的人心都清淨,他念佛念到心清淨了,他感應的就是淨土。我們貪瞋痴慢這個煩惱重重,感應的就是丘陵坑坎等等這些穢土,這個是心不清淨感應穢土。所以清淨土就是由清淨心顯現出來的,心淨則土淨,『本來不二』,心土不二。所以我們看到蕅益祖師的《要解》,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清淨的凡聖同居土,它沒有三惡道,只有人天兩道。我們現在住在這個地球是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聖人跟凡夫共同居住的世界,但是我們這裡有三惡道,所以我們這裡是穢土,凡聖同居的穢土,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的淨土。我們凡夫沒有斷煩惱,信願念佛往生西方,就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跟十方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就不一樣。極樂世界的特色實在講,不在上三土,就在凡聖同居土。上三土都要斷惑,生到方便有餘土要斷見思惑,生到實報莊嚴土要斷無明惑。但是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等於圓生四土,這是所有世界都沒有的。所有世界,上面的土能通下面的,下面不能通上面的;它是下面也通上面,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它這個世界很奇妙。我們凡夫往生,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一樣,你說是聖人,煩惱一品沒斷;你說是凡夫,他怎麼有這些神通道力?所以蕅益祖師講,這個世界真奇妙,十方諸佛世界都沒有這個事,只有極樂世界有。所以十方諸佛統統勸他們那個世界眾生都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去那邊成佛快,橫超三界,十方共讚。它的特色在凡聖同居土,不是在上三土。凡聖同居土,我們凡夫才有分,如果上三土,那我們很難一生達到那個標準。所以我們應當求生淨土,蕅益祖師在《要解》講,自心所感的淨土,應該求生。極樂世界也是我們自心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也是我們自心的,統統是我們自心的,那我們當然要捨穢取淨,這才正確。我們再看第十八:

  【十八、在凡夫位,應捨染趨淨故。當知生淨土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眾生,何嘗住著淨土之相。親近彌陀,成就信根,此求生淨土之重要原因也。】

  『在凡夫位』,我們現在是凡夫,具縛凡夫,我們煩惱重重,在六道生死輪迴,不得自在。所以在我們這個位次,我們聽聞淨土法門,應當『捨染趨淨』,「捨」就是要放下,放下我們這個五濁惡世,不留戀這個世界,趨向淨土。『當知生淨土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眾生』,應當知道往生西方淨土之後,我們每一天都可以供養十方諸佛,供佛聞法。一尊佛給我們講一句法,不開悟也得開悟,所以成佛就快。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你要遇到一尊佛都很難。我們就是生在佛後,還能聞到佛法,有的人生到佛前,佛還沒出世,他也聽不到佛法。在我們這個世界,你要遇到佛出世很難得。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古印度,過去我們老和尚講席當中也常常提到,當時的印度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釋迦牟尼佛,就看見,看見不一定跟他學,就是有見到這個人;真正跟他學的,當然就沒那麼多了。有三分之一的人有聽說這個人,沒見過,聽說,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連聽說也沒聽說。就在印度,其他的國家就更不用談了。可見得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那是什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才能碰到佛出世,你也剛好出世,又能親近佛,又能跟他學佛,那這個是難中之難,很不容易。我們這邊不要說碰到一尊佛,你要碰到一尊阿羅漢都難!在中國的四大名山,我們去拜拜,四大菩薩我們也沒見過,可能他變一個一般人,我們不認識,他認識我們。雁蕩山,印光大師在《文鈔》講,有五百阿羅漢在那裡修行。雁蕩山我去過好幾次,在溫州,我也想去看能不能碰到一個阿羅漢?我看到統統都是人,可能阿羅漢他變一個普通人,我也不認識。四大名山都有菩薩,你看普陀山的觀音洞有人去拜,很虔誠的拜,他有見到菩薩現身,大多數人是見不到,少數人見到。你看《慈悲三昧水懺》,迦諾迦尊者他在四川,也是阿羅漢的一個道場,那也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得到,有特別緣分的他能見得到。

  這說明我們現在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但是我們見到佛菩薩、阿羅漢很難,雖然住在一起,但是我們不容易見到。極樂世界就不一樣,極樂世界不但羅漢、佛,無量諸佛你天天都去供養。這是說什麼?供養無量諸佛,都要明心見性以上的菩薩才行,現在講的是我們凡夫,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可以,阿彌陀佛的威神加持,你就可以跟大菩薩一樣供養十方諸佛。現在重點就是講我們凡夫,這個才是重點。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逃避現實,小乘,沒有慈悲心,往生極樂主要是為了普度眾生。我們不到極樂世界,度得很有限;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有這種神通道力,你可以化無量身,到無量佛剎去度眾生,那才是真正度眾生。我們現在在這裡,一點辦法也沒有,我們能度幾個?一個都度不了。實在講,自己都度不了自己,度誰?這是真話。所以你要度眾生,你得先自度;你自己沒有先得度,你自己還在苦海當中,你怎麼去救苦海當中的眾生?那不可能。你自己必須先跳出苦海,回頭才能去幫助那些苦海眾生脫離苦海,這個才是正理。所以有一些人講的是很好,但是你做不到。我要學地藏菩薩,我要到地獄度眾生,發的這個願是很好,但做不到。地藏菩薩是去地獄度眾生,我們到地獄是受苦受難。你自己自度都不行,你還能幫助別人嗎?你發了這個願就變成空願,不能去落實的,那就沒有意義。所以往生極樂就是為了度眾生,不是為了自己逃避,不是。因為我們要欣慕極樂,欣慕什麼?到那邊我們就有神通道力,就可以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是羨慕這個。不是我們自己去那邊享受,不管這些苦難眾生,沒有慈悲心,不是那樣。如果沒有慈悲心,不能往生。所以去普度眾生,『何嘗住著淨土之相』。有一些人說,你著了淨土的相,他怎麼有住有著?有住有著,他就不會去度眾生,他就待在那裡不走了,那才叫住著;到十方世界度眾生,他怎麼有住有著?這個事實我們要了解。

  『親近彌陀,成就信根』,這個地方,「成就信根」很重要。這個信也是無止境的,隨著你的境界層次,信心不斷的增長。真正親近彌陀,才能成就信根。所以我們現在的信,要能達到生起切願,這樣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這我們現前的一個條件。但是這個信還沒有根;親近彌陀,你見了彌陀,這個信根就有了。『此求生淨土之重要原因也』,為什麼要求生淨土?最重要的原因就在這裡,因為你能夠親近諸佛,聽經聞法,能夠普度眾生,就不著相了,就無住生心。無住就是度眾生不著度眾生的相;不著度眾生的相,那天天在度眾生。《金剛經》講,發願度盡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天天度眾生,心裡沒有著度眾生的相。度眾生就是生心,沒有著相就是無住,所以往生淨土就是無住生心。我們再看第十九:

  【十九、行菩薩道,應現起莊嚴妙相之清淨土,以救痴迷著相之苦眾生。今之求生,正為速證無生,乃得現起無邊淨土也。】

  『行菩薩道』,這是菩薩要度眾生。菩薩要度眾生,『應』就是應當,『現起莊嚴妙相之清淨土』,有一個清淨土。為什麼要現這個莊嚴妙相的清淨土?讓眾生能夠得到解脫,『以救痴迷著相之苦眾生』。你現這個莊嚴妙相的淨土,就是要救痴迷著相受苦的眾生。著相很苦,我們苦就從著相來的。我們眾生依照禪宗的修行方法,那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到;用淨土,那這個大家都可以。有一個淨土,讓我們不要著這個穢土,你要著就著淨土,往生淨土。所以必須有莊嚴的清淨土,才能救痴迷的苦眾生。因為淨土,他就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穢土是六道生死輪迴,兩個明顯的對比,眾生才知道取捨,應該捨穢土、取淨土,他才能得到解脫,才能得到大自在,也才能滿度眾生的大願。我們再看:

  【二十、心淨則佛土淨,不著有也。求彌陀之接引,不著空也。此即是真修二邊不著也。】

  這一條也是講這個道理。『心淨則佛土淨,不著有』,因為心清淨,空空洞洞,佛土也清淨了,不著有,求彌陀接引就不著空。如果你說不著有,那你就著空了,所以這個不著(不住相)是空有都不住。這兩句經文是「若心有住,則為非住」,你說我不住有,但是你住在空,那還是住;要空有都不住,才是真正的無住,不著有也不著空。『此即是真修二邊不著』,這個真的是修二邊都不著,無住生心。我們再看:

  【二十一、知一心作而無礙故。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淨幻豈復有礙。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這一條講,『知一心作而無礙故』。「知一心」,我們就是不知一心,如果知道一心,問題也統統解決了。一心就是中峰國師《三時繫念》開示的靈知心。我們現在是把緣慮心當作我們的心,佛說,錯了!那是妄心,把妄心當作真心。你知道這個一心作「而無礙故」,那就沒有障礙了。《華嚴經》講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念佛也是有這四種,理無礙就是理念,跟禪宗參禪一樣,你念了就是實相念佛,念到一心就理一心不亂,那境界就高了,更高一層理事無礙,最高的事事無礙。我們老實念這句佛號就是事無礙,這個大家都能做到,男女老少,認識字、不認識字,統統能做到,就是我們自己要不要做,願不願意做?是不是死心塌地要去做?關鍵在我們自己。你念這個名字,把事無礙法界的佛統統念了,所以念這個名字它是非常巧妙,「巧入無生」。念清淨法身佛、念圓滿報身毘盧遮那佛、千百億化身佛,這個我們的確是有些困難,你真正懂這個道理,念那個都是層次很高。但是最後一個念名字,它是圓頓的,你這樣念念念,這些統統包含在這句名號裡頭。一心本來沒有障礙,我們自己不知道這個一心,所以就有障礙。

  『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淨幻豈復有礙。』性是什麼?就是我們的自性。相是什麼?我們現在看到這些柱子、牆壁,我們人的身體、電燈泡,外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這些統統是相。那些相從哪裡來?從我們自性來的,我們的性現出來的。性跟相本來是圓融,是一體的,那個相是從性現出來的,它怎麼會不圓融?圓融,它怎麼會有障礙?「染幻尚無礙」,染幻就是我們現在五濁惡世這些幻相,尚且沒有障礙,極樂世界的淨幻怎麼會有障礙?當然沒有障礙。『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關鍵在一個知,我們現在就是不知,真的知了就明白了,明心見性,不起心動念了。所以過去我們引用這個公案,祖師大德心很清淨的時候,他不起心、不動念,他性跟相都沒有障礙,牆壁走得出去。等一下起心動念,又有礙了,就走不進來了。這些實際的例子就是告訴我們,性相本來圓融,它怎麼有障礙?障礙從哪裡來?從我們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來的。我們現在在這個世界,這些幻相都沒有障礙,極樂世界當然沒有障礙,因為知道這一切法都是我們的心現的、我們的識變的。心現就沒問題,心現就是知見,識變就是立知,知見立知,阿賴耶識。我們真心當中起一個念,變成阿賴耶,阿賴耶有變,心現它不會變。所以實報莊嚴土它心現,它沒有識,它沒有變化,極樂世界無衰無變。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也是心現的,但是我們有識在變,所以它是無常的,它不清淨。知道這一切法心現識變就「不著不壞」,你不執著,它也不會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你真的懂這個,你讀《華嚴經》就趣味無窮,才知道什麼叫做佛家的富貴。性相圓融,四無礙法界。我們再看:

  【二十二、知此,則知淨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知此』就是知道這個道理,就知道淨土跟般若、求生淨土跟禪宗的離相,這個話不一樣,意思實際上沒有兩樣,不二。所以我們修淨土也有般若,般若當中有淨土。般若就是我們的自心,一切都是我們自心所現的,不出我們的心外。蕅益大師講信願行,信講了六個,第一個就是信自,自就是自心,第一要相信自己的心。相信阿彌陀佛也是我自心的阿彌陀佛,我也是阿彌陀佛心裡的眾生,那就不二了,不二當然有感應,當然能往生。另外就是《觀經》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無如心真實」,這彌勒菩薩講的。都是心想生的,最真實是什麼?就是自己的心最真實。彌陀也是我自心,觀音也是我自心,釋迦也是我自心,藥師佛也是我自心,沒有一樣不是我自心。一切無如心真實,都是心,離不開這個心,所以求往生與離相,這個意義是一樣的。

  我們看到一些老太婆,她能老實念佛,她這句佛號超情離見,暗暗的跟般若就相應,妙就妙在這裡。現在關鍵就是我們要能老實念,真能老實念,一切的這些業障煩惱都能夠消除無遺。我們現在問題是有夾雜懷疑,《淨語》講,「誤人第一是多疑」,「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這個疑就像捕魚的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心裡,我們不容易發現。我們念佛總是我沒有懷疑了,我都放下了,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這是真的。所以我們有懷疑,自己不知道。斷疑就是聽經聞法、深入經教這一個方式,另外一個就是老實念佛。「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你能老實念,也能把這個疑根給它念斷,念斷就成就了。所以淨土跟般若是沒有兩樣的,好像修般若就不能修淨土,修淨土就不能修般若,不是的,般若跟淨土是一不是二,淨土當中有般若,般若當中有淨土,這個我們要知道。『舍此不圖,豈非自誤』,如果你把這個捨棄了,那不是自己耽誤自己嗎?我們再看:

  【二十三、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這一條也非常重要。『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應當知道不應該住,應該要無所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不除其法」就是說,不是去排除這些事相,這些物質都不要了,不是,是心無住,心不著這個相,不落痕跡。關鍵在心,不是在事,因為事事無礙,事沒有障礙你,是我們自己的心在障礙自己。所以「是但除其病」,這個病就是心住(心著),除這個心病,不是去除外面那些法,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是我們心去著那個相,是這個問題,六塵沒有問題,所以不是除那些法,不是把這些統統去掉,不著色聲香味觸法,我統統不要看了,聲音我統統不要聽了,也不要聞了,也不要吃東西,也不要去接觸,心也什麼都不想了,不是這樣的,這樣就誤會了。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心不著,不落印象。外面的事,『供佛度眾』,我們供養佛、度眾生這些事,這些都是法,都離不開六塵。你看供佛要供具,還要水杯、還要香,那不是色聲香味觸法全部都有了嗎?舉出供佛這個例子,以此類推,所有一切法,『乃至養此色身』,我們這個身體,『皆不能廢而不用』。你不能說,我這個色身不著了,那也不要吃飯了,就讓它餓死,也不要洗澡,行嗎?不是這樣的,這樣去解釋這個無住,誤會就很大了!就是你該怎麼做,還是要怎麼做,「皆不能廢而不用」。這個道理很深,「乃至養此色身」,就是供佛,你要怎麼供佛?度眾,你要怎麼度眾?這個都要有善巧方便,都要有方法,我們沒有一些方便法也沒有辦法度眾生。所以我們養這個色身,也是有學問的。

  以前的人是三代學吃、五代學穿,穿衣吃飯都要學習的。我們現代人是亂吃亂穿,我們現在實在講,不會吃飯,也不會穿衣服。說不會吃、不會穿,我滿會吃的,我是美食主義者。這個不學習,真的不知道。我是跟我們老和尚,聽他老人家開示的一點常識,你吃東西,他老人家以前在圖書館就常常跟我們講,你要吃季節菜。你吃的東西,最好在你生長三十里範圍之內的蔬菜水果,對你是最好的,因為你體質適合這裡。今天胡美君去買陽明山的土橘子,那個很難看,吃得我覺得很舒服,適合我的體質,因為我是在北部出生的,我在汐止出生的,體質適合這裡的氣候、土壤,還有這些蔬菜水果。春夏秋冬都有它的季節菜,多吃季節菜,身體才健康。現在人不懂,冬天吃夏天的,夏天吃冬天的;中國人吃外國的,外國人吃中國的,亂吃一通。所以現代人病很多,醫院生意很好,不相信你去看,客滿。怎麼來的?吃出來的,病從口入,不會吃。說養色身,我們會養嗎?不會,就是在糟蹋這個色身。這些也要學習,不能廢除,不能說這個不要。是叫我們心無住,不是說這些不需要,這個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所以皆不能廢而不用,世間的這些常禮,人情世故,待人處事接物,種種的生活,你不能說我統統不要,我無住,不是這樣的。是你心無住,但是事你要依照這些常禮去處理,那才是真正無住。所以無住生心,他有個生心,這個不能疏忽了。

  『若能不著,何礙之有』,如果你能不著相,怎麼會有障礙?障礙就是我們心裡起了執著,障礙是從這裡來的;心裡不執著,這些事沒有障礙。過去在大陸有人聽我們老和尚講,一切統統放下,他真放下了,回去房子賣了,工作辭掉了,錢統統布施了,第二天沒飯吃,去找老和尚。還沒往生,那還要吃,他現在都沒了怎麼辦?我們老和尚跟他講,你完全把我的話聽錯了,是叫你心放下,不是叫你外面事放下!事你應該怎麼做,就要怎麼做。你看釋迦牟尼佛,佛是金剛不壞身,他可以不吃不喝的。不要說佛,有禪定功夫的人就可以不吃不喝。你看釋迦牟尼佛,他每天還要去托缽,托缽是走路,而且要打赤腳。古印度修行人都打赤腳,現在泰國出家人都打赤腳。所以我們現在看雕佛像,佛沒有穿襪子的,也沒有穿鞋子的,統統打赤腳,你不相信你去看。所以有一次我進佛堂打赤腳,他說師父,要穿襪子。我說人家佛都沒穿襪子,不然你去看佛像,有沒有穿襪子?因為佛都是托缽,都打赤腳。。所以佛每一天去托缽,那很辛苦,走路,也不能坐車,除了生病,你才不用去托缽。去托缽,比我們自己家裡煮飯更辛苦,托缽要走到街上,走到人家裡,而且托得到托不到還不知道,有時候遇到不學佛的人還把你轟出來,那個都要忍辱。他每一天也是托缽,托缽是為了吃飯。所以佛托缽,他的示現就像我們凡夫,你每一天要工作上班,為了什麼?為了三餐,為了衣食。這也就是說,佛的生活跟我們是一樣的,他也要吃飯,他也要穿衣,他每天也是很辛苦,都要去托缽。就像我們每一天也要上班一樣,就是為了賺錢,為了衣食。但是托缽完了,回來就腳洗一洗,我們現在說洗澡洗一洗,就打坐修定,所以生活跟我們凡夫是一樣。一部《金剛經》,就是看佛的生活跟一般人一樣,被須菩提看出,金剛般若就在很平常的生活當中,被須菩提看出來了,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這個不能廢而不用,不執著就沒有障礙,『當如是領會』。

  【二十四、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妙莫妙於此。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

  念佛就是生心,離相就是無所住。其實你念這句佛號,心裡『空空洞洞』就是無住;一句佛號字句分明,就是生心,這就是『生無所住心』。所以念佛法門,你念這句佛號就是無住生心。『妙莫妙於此』,妙!沒有比這個更巧妙的了。『求生原為證無生』,我們求往生,原來就是為了證無生法忍。『離相求生同修』,同步的,同修。這個是念佛法門它的勝方便,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再看:

  【二十五、行解方便,當同時並進。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可以增智慧、養道心。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喜怒哀樂,或不致牽動主人翁。亦不致矜張急燥,自是自滿。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萬勿忽。】

  這一條主要是給我們講,『行解方便,當同時並進。』有解無行就說食數寶,解了,但是你沒有去行,好像幫人家算錢,跟自己沒關係;有行無解就盲修瞎練,亂修一通,修到最後走入歧途,走火入魔。所以應當解行並進。『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解這方面,我們得到方便。聽經聞法,你讀經看註解就是求解,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養我們的道心,所以解門是在行門之前。『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這個「行」就是修行,修行得其方便,我們得到那個方便法。『則喜怒哀樂』,我們凡夫總有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總是會牽動我們的主人翁,我們自心總是被這些干擾。「得其方便」,『或不致牽動主人翁』,就是不會牽動到我們的主人翁,我們的心能夠保持在中和這個狀態。『亦不致矜張急燥』,也不會很急燥、很誇張,『自是自滿』,自以為是,自己覺得很了不起,也不會這樣。如果不是這樣,『正念必提不起,千萬勿忽』。這個方面,也就是我們淨老和尚為什麼提倡傳統文化,《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實在講,這也是我們行的方便,我們念佛的助行。有這三個根,我們念佛功夫肯定得力。你有一個根就會得力,有《弟子規》、《感應篇》的基礎,念佛肯定幫助我們功夫成片,伏惑,幫助我們伏住惑業。我們的惑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總不出這個七情,就能夠伏住、控制住我們惑。這個也是要方便,過去雪廬老人在台中對蓮友開示,講了很多伏惑的方法,我們都可以參考,非常好,也很實用。另外聽經是解,念佛的方法是行,解行我們要並重。我們再看:

  【二十六、平時於起心動念時修。更須於對遇境緣時用功,以歷事而練心。修福修慧、與眾結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諸佛未必護念。】

  『平時於起心動念時修。』修行在哪裡修?就是我們起心動念這個當中修。起一個妄念趕快轉成佛念,無論善念、惡念,統統轉成佛念,修行就在這個當中修。『更須於對遇境緣時用功。』過去先師淨老常講,你離開人事環境這些境界,那沒地方修行了。因為有這些境緣,我們才能夠歷事練心;離開這些人事環境,那修什麼?就沒得修了。所以不是自己去躲在一個山洞裡面修,那個沒辦法修。躲在山洞,那是明心見性的才有資格去躲在山洞,你還沒有明心見性,那不行,要出來歷練。

  『修福修慧、與眾結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我們聽經聞法修慧,也要修福,福慧雙修。修福就是為大眾服務,為大眾服務就是跟大眾結緣。比如說我們來領眾修行念佛,也是為大眾服務;廚房作菜,來做義工,或者做職工等等的,這個都是為大眾。海賢老和尚做一個很好的示範,海賢老和尚他也沒有去閉關,你看他一生都是在做農,他是農夫,修橋鋪路,一天做到晚,但是他一句佛號片刻不離。你看從早做到晚,做到他往生前一天還在挖地,他就是跟大眾結緣,他種了這麼多五穀雜糧都供養大眾了,這修福。「與眾結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示現給我們看。所以現在我們出家人說去閉關修行,什麼事都不做了,那你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你的我相還是沒有除掉,『諸佛未必護念』,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所以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你福慧修足夠了,你去打個佛七就可以達到一心。所以過去我們常常在圖書館做得很煩惱,事情這麼多,像我大師兄有一次跟我講,我們出家人都沒有放假,人家在家人還有假期,我們假期是更忙,二十四小時待命,這個是為眾服務,出家人就是修福、修慧,福慧修圓滿就成佛了。不能偏,不能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應該福慧雙修,這才圓滿。

  好,這兩句經文的節要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來念佛迴向。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