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不著有也不著空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八十六集)  2023/4/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86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一百零六頁,我們從倒數第二行,從:

  【七八、釋顯其故 正顯不著有】

  從這個科題看起。我們接著看這段經文: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我們從這裡看起。這段經文是『釋顯其故』,「釋」就是給我們解釋,解釋前面這段經文講的緣故,「顯」就是給我們明顯說明解釋,什麼緣故前面講,「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段經文的《講義節要》。這段經文特別是指我們末法。在前面一段經文,須菩提聽佛講《金剛般若經》,他能夠聽聞是經,「信解受持」,須菩提講這個「不足為難」。因為我遇到佛,遇到佛親自來給我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聽了之後能夠生起信心,能夠真正理解,能夠依教受持,落實在生活上,須菩提說這個不是很難,因為我遇到佛了。他主要的問題就是說,那後五百世呢?就是佛滅度後。佛出現在這個世間是應化身,跟我們人一樣,也是有生老病死,有出生也會死亡。佛滅度之後五五百歲(第五個五百年,就是兩千年以後)就進入末法了。

  佛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佛滅度後,頭一千年是正法時期,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只要持戒,那就能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持戒證果的人就少了,但是得禪定的、開悟的特別多。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剛剛好正法尾端,進入像法的開端,所以中國的禪風就特別盛,因為剛好是禪定成就的一個時期,第二個一千年,佛法傳到中國來。所以我們中國寺院,很多你看都是禪寺,都是標禪宗的,很少看到標淨土宗的,都是禪寺,不懂禪它也叫做禪寺。這個就是因為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正好是像法,禪定成就。到我們今天已經是末法了,照外國人的算法也二千五百六十幾年了,中國的算法是三千多年,無論中國的算法、外國的算法,我們現在都是末法,在末法頭一個一千年,往後還有九千年,法運還有九千年。

  在末法,「鬥諍堅固」,真正修道的人非常稀有,鳳毛麟角,都是在鬥爭。不但在家人各行各業都在鬥爭,我們老和尚在世的時候常講,現在人從小就教競爭,跟外國人學競爭。人本來就會爭,再教競爭,那不就爭得更厲害了嗎?爭得更厲害,競爭提升就鬥爭,鬥爭不擇手段,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不但在家各行各業,我們現在講很競爭,其實已經提升到鬥爭、戰爭了,那個競爭已經不是良性的競爭了,惡性競爭。惡性競爭就是鬥爭、戰爭,像現在打貿易戰,那個不是戰爭嗎?戰爭由競爭、鬥爭來的。所以現在整個世界各行各業都在爭,鬥諍堅固。就連出家人也不例外,出家人還是爭,爭道場、爭廟產、爭信徒,信徒怕被人家搶走。爭名利、地位,當會長種種的,爭這個,還是爭,出家人爭也不會輸給在家人,這個是真話。你很少看到讓的人,讓的人他真的是修行人他才會讓,不是修行人那肯定爭,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總是離不開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為什麼會有這些?因為就是有四相,你著了相,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相你就有人我的分別,你就會自私自利,你會保護「我」。保護我的利益,那就不惜去損害別人的利益,所謂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現在人不都幹這些事情嗎?因為他不了解事實真相。

  《金剛經》就直接從理進入,這個是相當的智慧。在末法時期能夠聞到這部「深經」,這部甚深的經典,這個也不是偶然,絕對不是偶然。你隨便去抓一個人來,看他要不要聽?我常常講,不要說遠的,就我們這一棟大樓,隔壁請他來,要不要來?我們再講近一點,就是我們自己道場的人,有幾個人來聽?所以能得聞這部經,那也不容易,也「必具勝因」,必具勝因就是必定具備殊勝的因。過去世種的善根,才能遇到這個殊勝的緣分,沒有因、沒有緣他也不會來。

  聞就能生信解,能夠「持戒修福」。「持戒是斷絕染緣」,就是防止我們受污染,這個是自利的基礎,不要受污染。修福發展性德,就是利他的功德,這是慈悲心要幫助眾生。自他兩利,這樣必定得到佛力加持。對於此經能夠生信心,「以此為實」,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如來真實義」。這一段經文就是「釋顯其故」,為什麼緣故,如來說末法有人聽聞這部經、見聞這部經,而且能夠信解受持。這個很關鍵的是「信解」,信就是生起真實的信心,解就是真正理解。他的理解沒有偏差、沒有錯誤,才是這裡經典講的信解。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古今中外讀《金剛經》,誤解經義的、錯解經義的、曲解經義的是大有人在,那個就不叫信解了,他解錯了、他解偏了、他曲解了。像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常講,台大一個教授看《金剛經》說,佛講《金剛經》都是重複的,好像兩桶水,一桶倒過來,一桶倒過去。他看不懂,他看錯了,他說這兩桶水,一部《金剛經》變成兩桶水,一桶倒過來,一桶倒過去。又是教授的身分,我們師父當時年輕,他也不好說,說了,你給人家沒面子,給人家下不了台,不好意思講。所以他在講經的時候,他就是說台大有一個教授,名字他沒講,讓你們自己去猜。

  這個就是說不能錯解。所以我們為什麼要依照祖師大德的講義、註解?你自己直接講這部經,恐怕你會講錯,講錯要背因果。錯下一個字就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那這個因果背得也很重。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教大家學講經,就是你自己還沒開悟,要講祖師大德的註解,我們不要給它講錯,不要加自己的意思。語言、用詞、口語不一樣沒關係,依義不依語,意思不要講錯就可以了。如果有錯的話,那是註解人的錯,不是我的錯,我們就不用負這個因果責任。直接講經文,就是自己要有把握,你真正悟了。這個悟還不是說證悟,證悟就證果了,這個叫解悟,解悟後面要再去修,信解行才能證,證果。解它是引導行的,好像導航,信解是導航,導航導錯了,那你行,行到最後你達不到目的。所以在《華嚴經》講信解行證,這裡講信解,後面就有行證,這部經我們要這麼看。

  這裡科題講,『正顯不著有』,就是為什麼說這樣的人在末法是第一稀有?給我們說明這個緣故,正是顯示這樣的人他「不著有」,也就是不著相,不著法相。法相就有,非法相叫空,這一段就講不著有,他不著法相。為什麼他不著有?『何以故』,「何以故」就是什麼緣故?什麼緣故他能夠不執著,不執著這個是有?因為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我們一般講「我」,有人我跟法我。無四相,不著有,不著人我相,無我相。我們一般人總是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哪一個人不認為這個身體是我?大家都認為這個是我,而且非常執著。執著也是有輕有重,但總是有執著。你只要身見沒破,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你就會特別去保護這個身體。我們總是要講求怎麼吃、怎麼補、怎麼養生,練氣功等等的,打什麼針,那就是很明顯的執著這個身是我,所以要保護好。問題我們怎麼保護也保護不了,保護到最後還是要死,還是要生病,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我」就是什麼?「我」這個字它的定義就是,你能夠去主宰、你能夠去控制、你能夠去佔有、你可以得到,那才是我。如果你控制不了,你也不能佔有、你也得不到,佛就說這是無我。無我當中你認為我可以得到、我可以控制、我可以佔有,這就叫虛妄的執著,就是你這個執著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明明你就沒辦法控制,你認為我能夠控制,這就是很堅固的執著。

  所以佛在經上常講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不淨就是不清淨,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四念處教我們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什麼觀這個?就破人我相。我們這個身體明明就不乾淨,我們認為很乾淨。怎麼會乾淨?我們這個身體就是行走的廁所,身體裡面裝的都是屎尿,沒有一樣乾淨的,只有外面一層皮包起來這樣而已。所以佛叫我們觀身不淨,第一觀,破身見,你一直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所以極樂世界,一真法界,那常樂我淨。「常」就是永恆不變;「我」,真能夠控制、能夠主宰。這個世界我們主宰不了,我們去極樂世界,想要衣服,衣服就來了。我們這裡想衣服也來不了,想什麼沒什麼,你要很認真的去努力、去經營,那不自在,辛辛苦苦的,你才能得到一點。極樂世界是清淨的,「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到極樂世界就不用觀身不淨了,它是清淨的。那就「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也沒有苦了,也不用觀受是苦,所有的受都是樂。也不用觀心無常,大家心都在念佛,也不會打妄想,那一切法無衰無變。

  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六道、十法界,我們總是執著這個我相,下面人相、眾生相、壽著相都是從我相發展出來,主要是我相。有我,對面就有個人,你我他就出來了,我相、人相,那就很多很多眾生相。念頭念念不斷叫壽者相,好像流水一樣遷流不息,叫壽者相,不是很短暫的,都是這樣遷流不息。人相、眾生相、壽著相都是從我相發展出來,主要是我相,我相破了,後面也就沒有了。這是佛法講到深入的。儒家的教學教做人,因為著相著得太嚴重就是很自私。我們現在人就很自私,就只是為我想,甚至一家人,他只為他自己一身,自己家人他都不管,那是很自私。所以儒家孔子教學,道德仁義,他從仁教起。「仁」就是一個人、一個二,這個意思就是說,你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比如說,這個好吃的東西,要想到我來吃,也要想到別人也要吃,那這個就是推己及人,這是世間聖人的教學,也從這裡教。佛法是深入了,就是無我相,你就不會自私自利。不會自私自利,表現出來就是大慈大悲,總是利益眾生,不是只有為我自己一個人著想,或者一家人、一個國家、一個世界,是盡虛空遍法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破相,他自然流露出來就是這樣,因為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在一體當中,我們去分別有個相出來,佛跟我們講這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是你錯誤的執著。所以不著有。那我們為什麼執著?執著這個相,認為這個相是有,真有,真的。你說這個毛巾有沒有?有。明明有,怎麼說沒有?這個很難講。明明擺在眼前就是有,你說沒有?要生起這個信心就不容易。現在科學愈來愈發展,對佛經講這個空的確是有幫助。現在科學家分析到電子、基本粒子,所有物質都是最基本的粒子形成的。經典上講微塵集合起來,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也都是這些東西在排來排去,變來變去,所以現出來的相不一樣,作用不一樣,基本的都是一樣的,《金剛經》講一合相。排列出來這些相,它是個幻相,好像我們看螢幕上的影像,這些是幻相。那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不是幻相,真的,佛跟我們講幻相,跟我們看電影一樣。為什麼是幻相?因為這些基本的物質,它也不是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實質的東西,現代科學家發現它是能量,能量是空的。

  有是從空現出來,它怎麼現?就是波動,波動的現象現出物質出來,現出一個幻相。這個波動就是什麼在動?我們在起心動念,我們的念頭在動,所以就有這些。我們念頭不動,你看到眼前的這一切就是不生不滅。所以我們淨老和尚常常用二十四張的電影底片,他拿出來那個電影底片,舊式的電影底片,以前我們小時候在路邊看的,他有個轉盤,那個機器轉轉轉,然後燈光打在銀幕上,那個人就在打架了,武俠片什麼的,在打架了,就在動了。如果那個機器一停下來,那些都沒有了。沒有就是什麼?就是不生不滅,寂然不動,沒有生滅的現象。因為你動了,才有生滅現象,等一下這個出來,等一下那個出來,有生有滅。這個是二十四張的底片,在一秒鐘開合二十四次,快速的,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都覺得好像是真的。我們老和尚常講,引用《菩薩處胎經》,佛問彌勒菩薩,我們這樣一彈指,念頭有多少?彌勒菩薩說,「三十二億百千念」。這樣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了,我們怎麼會有感覺?你有感覺嗎?沒有。就是這樣,三十二億百千念過去了,你說有多快!三十二億個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速度太快了。那你一秒鐘可以彈幾次?一秒鐘就是四、五次,最快聽說可以彈到七次,七次就是二千一百兆。彌勒菩薩講這個,我們以前讀《仁王經》,佛是方便說,說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那還是方便說,《菩薩處胎經》講的才是事實,真實說,這是講到最細的。

  「念念成形,形皆有識」,你每個念頭出來,它就有個形狀,那個形狀都有精神在,形皆有識。所以現在用電影底片,還有卡通影片,一張一張的,快速的,你感覺出來在動。有一次我在Facebook看到一個,一張便條紙,大概是這樣的紙,四四方方的,那一疊,每一張都畫一個人。這樣一張一張一直跳過去,他還不是機器,就用手指這樣翻,他這樣錄下來,我們看到那個人就在跑了。那個就是以前我們看卡通影片,有沒有?卡通影片就是畫一張一張,每一張都靜態的,快速轉動,整個就在動了,我們現在叫動畫。還有我們用香,你用香也是可以,比如說你現在點一把香,然後你在空中給它畫一個圓圈。畫一個圓圈,你看空中有個圓圈的,香頭有個光,其實它有沒有光?沒有,因為你是給它畫,然後看出來有那個。我們看到這個相就認為那是有,著那個相,實際上它沒有。佛告訴我們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你現在看到這些,它是一個幻相,它不是真有。所以《金剛經》才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些都是妄相。

  我們現在如果常常聽經、常常觀察,我們不能感受到佛講的這麼深入,但是一般比較粗淺的這種妄相,應該每個人都能體會。你看大家都有照過相,我現在去翻我十九歲的照片,跟現在那差很多,差別太大了。我們從照片,你去思惟這個道理,以前那張照片是那樣的一個相,我現在是這樣的一個相,哪一個相是我?以前那個是我嗎?還是現在這個是我?你說都是,都是那不是我就很多了嗎?我只有一個,對不對?這是講時間比較長的,我們比較能夠體會。那我們老和尚講的就很近,他說你站在那邊照相,站好,眼睛看這裡,按下去,一張,好!不要動,再一張,按下去,你看起來兩張一樣,實際上我們師父講,第二張已經跟第一張是不一樣了。這個就很深入了,這個我們就比較感受不出來,但是你從比較年輕的時候、你從小時候的照片,跟現在老的時候的照片一對照,這個就很明顯的對比。所以佛給我們說無我是真的,是事實真相,不然你說哪一個是我?但是我們凡夫總是執著我。實際上沒有我,你又執著有一個我,所有的問題都從這裡出來,煩惱也都從這裡出生的。

  這些相也沒有妨礙,你不要去執著都沒事,問題就是我們誤以為是真有,去執著,所以你就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把它當真了,怎麼放得下?這個我們還是在生活當中去修、去觀,但是要「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遇到如意的事情生歡喜心,不如意的事情生煩惱,那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觀,觀察那個是幻相。如果你能夠深觀,你功夫得力了,對於這些境緣,我們還不能一下子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但是如果你慢慢去淡化,那也就有進步了。就是說以前很在乎,執著,人家罵我一句,你非向我道歉不可,不然不放過你,這個就很執著,很著相。他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當真,他很在乎。像談戀愛的,他移情別戀去愛別人了,那哭得要死要活的,跳河自殺,為什麼?把它當真的。如果你給它觀那是假的,我們老和尚講經常講,講得也很具體,他說他很愛你,假的,不要當真,他說我恨死你了也是假的,不要當真。我們這兩句雖然很淺白,但是你能修,就是真正在修行了。《金剛經》怎麼修?就這麼修。但是現在講是很容易,境界一來還是真的,為什麼?習氣太重,無始劫執著的習氣太重。習氣太重,你還是要在境界上去練。開始要勉為其難,這樣硬去調,調得當然很難過,但是「始則勉強,終則泰然」,剛開始很勉強,慢慢就很自然了,你功夫就得力了。

  著相有著得特別嚴重的,有著得比較輕的,著得比較輕,他就自在一點;著得特別嚴重,那就特別難受。早年我們到新加坡,去那邊打佛七,聽那邊以前的李會長講,他說居士林有一個女眾,也是年紀大了,六十幾歲了,跟她先生吵架,冤親債主。她來聽我們老和尚講經,也來念佛了。後來聽說她先生也來聽經念佛,也要往生極樂世界,她說我先生如果去極樂世界,我就不去了,我不想看到他,我要去東方藥師佛那裡。什麼叫著相?這個著相就很嚴重了。她不知道到極樂世界,她就不會起這些念頭了,她也不會討厭他,也不會喜歡他,她的心是清淨平等覺。

  我們就是著有,當真了,所以我們就放不下。放下、放下,口頭上講,實際上就放不下。因此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就是修。但是修,你要有金剛般若,那才能度彼岸;如果你沒有金剛般若,那不叫波羅蜜,那個不能到彼岸,你只能得人天福報。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禪定修成功了也不過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因為你著相了,要超越就要放下四相。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不知道它是假的,都把它當作是真有,因此才放不下。這個道理懂是懂了,但是信心還是不足,那怎麼辦?你說假的,錢是真的吧!怎麼會是假的是不是?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怎麼會是假的是不是?講到這個,他就不敢放下。所以佛講因果,你要有因果教育來補助。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講因果。實際上古大德講,你真正明瞭因果,一定能夠解空。因為一部《金剛經》就講空、有,不著空也不著有,不著空就是有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相續不空、轉變不空、循環不空。雖然是幻相,但是有因果,不然《金剛經》為什麼講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就是因果。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怎麼來的?修因證果。這個可不能偏在一邊,所以你不著有也不能著空,著空比著有更麻煩。『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們看《節要》:

  【一、上言是人便是第一希有。何以便得如此,此下三節,正釋明其所以然也。】

  上面的經文講,「是人」就是這個人,能夠「得聞是經,信解受持」,那是「第一希有」。為什麼是第一稀有?因為這個人他能做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讚歎在末法這樣的人是第一稀有。『此下三節,正釋明其所以然也。』下面三節經文就是說明它的所以然,為什麼佛讚歎在末世這樣的人是第一稀有?這個讚歎也非常難得,所謂難能可貴。

  【二、末世眾生,必宿具般若根性,我法等執較薄。方能於濁惡世中得聞此法,超出常流,信解受持也。】

  『末世眾生』指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能夠「得聞是經」,「得」就是能夠得到,能夠聽聞或者見聞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特別我們能見到、聽到江老居士,我們淨老和尚註解、講解的《講義》,這個是稀有當中的稀有。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的眾生能夠得聞是經,信解受持,必定宿世具備『般若根性』,也就是說過去世就修過這部《金剛般若經》,而不是這一生才開始接觸的。過去世多生多世已經接觸過、學習過,這一生這個緣遇到了,把過去世宿世的般若善根再引發出來,你才會想來學習,你聽了也才會有所觸動。如果宿世沒有這個善根,沒有般若根性這個善根,他聽也聽不懂,他也不喜歡聽,聽了他就打瞌睡,他有聽跟沒聽是一樣,這就可能這一輩子才開始接觸的,所以生不起他的興趣、信心。是過去世有薰習過,這一世這個緣遇到,又開始接上去,這樣,這個的確不是偶然。所以我們大家能聞這部經,包括在網路上能夠見到的都是有緣,有這個般若的緣分,這個都是宿世種的因,這一生的緣再遇到,繼續來學習。

  具備般若根性,他的特質是什麼?『我法等執較薄。』不是說完全沒有,完全沒有我們就大徹大悟了;就比較淡薄,不會那麼重。沒有般若根性的人,我法這個執著很嚴重。我們過去世有薰習過般若的善根,對人我跟法我,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放下我執、法執,但是執著比一般人要淡薄,就說明我們有這個般若根性。『方能於濁惡世中得聞此法,超出常流,信解受持也。』就是在五濁惡世,特別又是末法時期,現在這個時代世界這麼亂,在這個亂世當中、濁惡的世界當中。濁惡就是《彌陀經》講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這五濁惡世當中能「得聞此法」,此法是金剛般若。「超出常流」,常流就是一般平常的人、一般流俗,就超出這些人。能夠「信解受持」,那這個都是過去世有薰習過深厚的般若善根,這一世才能夠得聞此法,信解受持,所以不是偶然。

  佛講這個也是鼓勵我們。我們今天得聞此法,接下來我們要先信解。我們大家來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就是信解,幫助我們斷疑生信,讓我們對這個經義「願解如來真實義」,就是要先解悟,這個悟就是解悟。解悟還是不能解決問題,解悟之後要修行,那才能證悟,證悟就解決問題了,信解受持。這個對我們修淨土法門也是很需要,因為有一些人:我修淨土就好了,學這個金剛般若幹什麼?好像這是禪宗的事情,跟我們淨土沒關係。其實般若它是共同科目,它不是屬於哪一宗的。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般若講了二十二年,這個比例幾乎快接近一半了,說明什麼?佛法中心就是般若,如果沒有般若那就變成世間法,那不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法的區別在哪裡?就是般若,般若智慧,這是佛法的一個中心,也是眾生學佛共同的科目,根本要學習的佛法。

  學般若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我們老和尚常講,章嘉大師第一次見面就教他「看得破,放得下」。怎麼看得破、放得下?般若。我們也不能誤會,離開我們現實生活,另外有個什麼,那又是打妄想,錯了!就在我們現實當中。所以六度,第六度是般若波羅蜜。般若它也不是說獨立的,它有一個般若,跟五度是切割的,不是,般若就在五度當中,五度任何一度都有般若,離不開般若。講再淺一點,就是般若離不開我們的現實生活,你每天待人處事接物等等的就是般若。你在廚房燒菜也是般若,在佛堂做香燈、掃地,你看禪宗大德不都是做這個?挑水、砍柴,做這些苦力,都是般若。六祖去碓房舂米,那是重勞力,般若在哪裡?就在生活當中,生活當中你不要去著相,那就是般若,沒有一樣不是。生活當中就是六度,佛都是這樣修的。佛菩薩怎麼生活?就是修六度,自度度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每一個人都要修的。布施要付出、奉獻,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要守規矩,在儒家講要守禮,那範圍就很廣了;忍辱,任何事情不能忍就不能成就;要精進,不能懈怠;心要定。五度都必須要般若,五度好像腳,腳要行,要走路,第六度般若就是眼睛。我們一個人有腳可以走路,走路是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果沒有般若,「五度如盲」。如果你只有五度,沒有般若波羅蜜,那就好像一個人,你有腳,你可以走路,但是眼睛瞎了,你不曉得走哪裡去了,亂闖。因此,這就是給我們顯示般若它的重要性,般若就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我們修淨土也是,為什麼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說穿了還不是放不下。放下不是口頭上放下、放下,這要心裡真正放下才行,你信願才能生得起來。你放不下這個世界,你怎麼可能願生西方?為什麼放不下這個世界?統統當真的,那就放不下。當真的,你就有愛染,你會貪愛,你心會染著,染著你就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就是你不知道事實真相。般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所以你說修淨土需不需要?很重要,因為信願行,願就是厭離娑婆、願生極樂。那個「厭」不是討厭的厭,字是一樣,意思不一樣。一見就討厭,再見更傷心,不是那個意思,那個心就受污染,那不是厭的意思。那個厭的意思是你不能貪戀、不能留戀,你心不要被染著。好吃的我一定要吃到它,好的東西我一定要得到它,你心就被染著了。厭離就是說我不貪、不留戀、不受污染,那個叫做厭,厭離是這個意思。所以現在我們什麼都不能污染,你可以享受,但是不能貪戀。無論你貪什麼,貪是一樣。像我們老和尚常講,你現在學佛,世間法不貪了,但貪佛法,貪佛法行不行?不行,你還是出不了六道。但是貪佛法比貪那些世法要好,可能也會得到人天福報,得到人天福報比較好一點的,有的可能到三惡道去享福。就是要斷你的貪心,不是換貪的對象,這個話都要聽清楚。不是換對象,因為你換對象,你貪心本質上沒改變,你只是換個對象去貪,不貪那個,換來貪這個,本質上沒改變。所以都不能貪,這個叫放下。

  什麼叫放下?放下不是嘴巴在喊口號,放下、放下,喊口號沒有用,要心裡真放下,真不染著,不然你就愛染,你愛染就會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我的錢還有多少,我還有幾間房子,我的兒子、孫子,那個可多了,這叫愛染。愛染,放不下,這個叫留戀、貪戀。你厭離就是不留戀、不貪戀,無論貪什麼都不行,都要放下。你說這個風景很好,像《安士全書》文昌帝君,文昌帝君在我們台灣很多人拜,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也是給我們說明六道輪迴。他十七世都是做士大夫,做官,但從來沒有去虐待人民。這個是道教的,文昌帝君管讀書人的。你去看他的故事,都是因果報應。有一世他死了,然後他的神識在空中飛行,看到一座山風景很好,他喜歡這座山,所以他就在那邊當山神。我們雙溪真的風景不錯,我現在也想到這一句,不可以留戀。但是我一定要去,為什麼?我要去考驗。我心不染著這個,但是我可以享受,不染著,一染著就當山神、樹神、土地神去了,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所以我看到文昌帝君當山神,為什麼當山神?他喜歡那座山。那我們現在明白了,為什麼他在那邊當樹神、當山神?就是他喜歡那個地方,他染著那個,死了之後他投胎就是去鬼神道當山神、樹神、土地神。

  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想到,佛為什麼制定出家人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出家人以前是一棵樹下只能住一個晚上,第二天你要搬家,不能連續住兩天。以前我們看這個,為什麼要這樣?跑來跑去,常常在搬家,天天在搬家。後來聽經明白這個道理,佛就是怕出家人他如果去選一棵樹,比較好的,他就不想離開了,他喜歡這裡,將來死了之後,他不能證阿羅漢果就當樹神去了,就在這棵樹,在當樹神了。我們現在出家人也沒有那個體力,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大概很快會進加護病房。我們這邊弄得這麼好都還感冒,你還能去住樹下嗎?現在末世,眾生的體力、體質沒有佛那個時代那麼好,那個時代真的精神、體力都好,因為那個時候雖然是五濁惡世,但比起我們現在那好太多了,那個時候福報比我們現在人大,大太多。佛陀時代喝的水就像唐朝時代的乳酪,現在講cheese,營養品。唐朝時代喝的水,它的營養、養分比我們現在吃那個cheese,那不曉得多多少倍!我們吃的不但沒營養,還要排毒。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飲苦食毒,喝的水也有毒,吃的什麼都有毒,福報不如以前的人。當然你吃這些,身體怎麼能夠跟古人比?所以現在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做到,但是你只要能夠依照《金剛經》,像江味農老居士講,他們住在上海,車很多、人很多,比我們這裡熱鬧,但是你能夠修觀,不去染著、不執著,那就沒有問題,反正你住在這裡也不貪戀,對你就沒有影響了。那佛為什麼規定出家人一棵樹住一個晚上?怕你留戀,你還放不下,如果你放下,也不需要這個戒了。所以我們也要知道怎麼修,在現前這個時代我們要怎麼修,就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去信解受持,那是真得受用。

  這段經文講「正顯不著有」,正是給我們顯示,明顯的說明不著有。因為這一切都是幻相,虛妄的,你真正知道虛妄,那你自然就不會去執著,自然你就放下了。我們再看下面:

  【七九、轉顯不著空】

  請看經文: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

  『轉顯』就是輾轉的再給我們明顯的說明,不著有也不能著空。為什麼不能著空?『所以者何』,什麼道理?『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這個不著空。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我本緣生幻有,當其現幻相時,即是非有,故曰『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理亦如是。】

  這一條就是給我們說明,『我本緣生幻有』,「我」就是我們這個人我,人我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我們這個身體怎麼來的?我們這個身體,「本緣生幻有」,因緣生的,父母的結合,我們神識來投胎,這樣的因緣生出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這樣的緣來生起的。緣生法,它沒有自性,所以說它是幻有,因為它是各種緣聚在一起的時候生出這個相。『當其現幻相時』,「當」就是說這個相出來了,『即是非有』。有即非有,這個叫幻有,你不要執著這個真的有;你也不能說都沒有,明明有這個相,怎麼沒有?所以也不能著空。也就是說當體即空,現這個相,但是相有體無,事有理無。就像我們螢幕看的這些相,相有,你不能說它沒有相,但是它的體沒有,你找不到,因為它是緣生法,才現出這個相。所以說有即非有,你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都完全沒有。所以說『我相即是非相』,有我相,但是這個我相是非相,我不是真的,這是幻相。其他,『人相、眾生相、壽著相』,那我自己這個相是幻相,你看到別人也是幻相,看到一切眾生、山河大地也是幻相。念念執著我、人、眾生,這個念頭也是「非相」,這個也不是真的,虛妄的一個執著。故曰「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這個道理是一樣,『理亦如是』。我們再看第二條:

  【二、一切法相,皆是幻相,本非真實。正明其「有即是空」也。所以可離。譬如翳眼見空花,花處即是空處。何必滅花而別取空。翳淨則花自無。此亦如是。】

  『一切法相』,「一切法」,佛法把萬事萬物用一個「法」字來代表。所以一切法,精神的、物質的、抽象概念的,統統在一切法相,任何一法。任何一法,好像我們拿毛巾,毛巾也是一法,茶杯也是一法,那個盤子也是一法,這個當中的相就太多了。所以用「一切」就是萬事萬法,所有的一切,這叫一切法。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都是幻相,『本非真實』,它不是真實的。如果我們看到這些物質結構、這些現相都一直變化,我們從這個地方,應該大家都能夠理解。因為什麼東西都不是永恆的,都會變化,你先從這裡去觀,觀到最後就是一個幻相,它不是真實的,「本非真實」,本來它就不是真的。『正明其有即是空也』,你看到有這個相,實際上它是空的。雖然有這個相,但是它相有體無,它沒有實體,所以說它是空。不是說它沒有那個相,就是相有,是幻相。它沒有實體,它是幻相,所以叫相有體無。所以「有即是空」,你現在看到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所以可離』,「可離」是什麼意思?不要去執著,因為它不是真的,真的就被黏住了,你就離不開了。因為是虛妄的,所以可離。

  『譬如翳眼見空花』,「翳」就是說你眼睛有病,你看到空中有花,實際上空中沒有花。用這個來形容、比喻我們眾生有無明煩惱,妄念現出這些幻相。這相怎麼來的?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幻相,好像眼睛有病,我們現在有煩惱,有病了。所以「如翳眼見空花」,眼睛有病的看到空中有花,『花處即是空處』,看到有花的地方是空的,沒有。他看的是有,但是實際上它還是空的,實際上它沒有。所以經典上講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即菩提也是同樣這個道理。我們煩惱就煩惱,菩提就菩提,怎麼會是煩惱即菩提?怎麼想也想不通。因為煩惱是我們的錯覺、我們的妄念。以前有一個禪師,有一個人說我好喜歡生氣,我脾氣很不好,那時候禪師就講,「你說我有脾氣,我的脾氣很不好,你現在馬上生個氣給我看」,一下子他生不起來。大家去參這個,你去參,參透了你就開悟了。我喜歡發脾氣,但是突然叫我們發個脾氣,我們好像發不起來,這說明什麼?我們發脾氣也是假的,好像眼看到空中的花,因為你不知道那是假的,所以你才發脾氣。那你原來有沒有脾氣?沒有。如果有的話,說發馬上發了,是不是?那為什麼發不出來?應該馬上發得出來。所以禪宗,達摩初祖給二祖安心,他說「我心不安」,「心拿來!」他找不到,他開悟了。二祖給三祖安心,三祖說我罪很重,重得不得了,請幫我懺除罪業。「好!你罪拿來,幫你懺一懺。」他也找不到,他也開悟了。我們這樣,你要生氣,你去參這個,參透你就開悟了,你會悟。所以你就知道煩惱即菩提,何必去滅煩惱?因為它本來就沒有,你滅什麼?這是最高的、最直接的開悟,煩惱即菩提,因為煩惱它本來就是空的。那為什麼現在我們都生煩惱?因為你把它當真的,所以你看到不順眼的,你馬上生煩惱。因為你不知道那是假的,知道那是假的你就如如不動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條。這個多講一點,不然我照這樣念一念,大家也不曉得是在講什麼。空空,不曉得怎麼空,所以我講得比較具體一點,大家會比較有感覺。不然空,空我也會講,但是遇到事情,什麼也空不了。

  我們下個星期可能要暫停到月底,因為我要給老和尚辦一點他的後事。我們這個月底回來,看看哪一天,我們會公布。這段時間大家可以溫習溫習,我們網路上有放上去的,大家可以點來再看看,溫習溫習。要常常溫習,溫故知新,常常溫習,不溫習就忘記了。常常溫習,幫助我們提起觀照功夫,不然在境界當中很容易就又迷了。所以要常常提醒,讓我們的般若智慧常常現前,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念佛求生淨土。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