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0/4/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05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一。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三頁,第三行第八段看起:

  【八、般若波羅蜜,因位名圓滿之觀慧;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蜜。】

  我們今天從第八段看起。這一段就是經題。前面經題是給我們解釋「金剛」兩個字。「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這部經的別題,別題就是個別的,因為每一部經都有它個別的題目。比如說《佛說阿彌陀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阿彌陀」是別題,個別的,「地藏菩薩本願」也是個別的。所以每一部經都有它個別不同的經題,就是別題,個別的,每一部經是不一樣的。『般若波羅蜜,因位名圓滿之觀慧』,「因」就是修因,修因證果,在因地這個位子,是「圓滿之觀慧」。觀是觀照,觀照的智慧,觀照就能達到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的梵語,音譯過來的,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這是依中文的文法叫到彼岸,如果直譯的,直接把它譯過來,梵文都是倒裝句,是「彼岸到」。在中國人中文的文法講到彼岸,到涅槃的彼岸,就是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用這個來形容比喻。這就是本經的別題,它個別的,不同於其他部經。我們再看第九段:

  【九、金剛即喻此觀智,最堅、最利、最明。果位喻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身也。】

  『金剛』是個比喻,在物質當中,金剛是取它『最堅』,最堅固的,也最鋒利的,最光明的。金剛它能夠摧毀一切物質,不會被一切所摧毀,用這個來比喻這個觀照的智慧。觀照的智慧能夠提起來,就能照破我們無始劫以來的這些煩惱妄想,這是比喻觀照的智慧。『果位』是比喻『如來法身』,就是『金剛不壞身』。「法身」是不壞的,像金剛一樣,這不會被破壞的,也永遠不壞,永遠常住的。這是用來比喻這個觀照智慧。我們自性的般若,每個人本來就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我們大家都具足,都是圓滿的,都是平等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差別。諸佛如來知道破除這些妄想煩惱,所以回歸到自性的般若智慧,金剛不壞法身。我們凡夫不知道,因此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就是告訴我們這樁事情,教我們也要回到彼岸,不要一直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我們本來是不生不滅的,生死輪迴是一個假相,它不是真的。這是別題,「金剛般若波羅蜜」,這部經的別題。我們再看第十段:

  【十、經:具貫攝常法四義,常則三世不易,法則十界同遵。又有徑義,修行成佛之路徑。】

  『經』這個字,是中國古聖先賢(古代聖人)講的稱為「經」。在印度並不是稱經,印度的梵語叫「修多羅」,是把佛平常教導弟子講的這些開示,把它記錄在貝葉上,一葉一葉的。像中國古代沒有發明紙以前,是把文字刻在竹片,一片一片的,然後打一個洞,用個繩子把它穿起來。後來有發明紙,就改用紙了。古印度是用貝葉,把這個梵文記錄在貝葉上,一片一片的,然後用個絲線把它穿起來。所以修多羅翻譯中文的意思,就好像絲線這一類的。中國聖人講的稱為經,印度佛陀他是聖人,在中國就稱為聖人,所以佛法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人也把它尊稱為經。所謂經就是真理,真理就稱為經;如果還沒有達到真理這個標準,那就不能稱為經。稱為經就是完全沒有錯誤的,所以佛講的才稱為經。另外,菩薩造的叫論。《大藏經》,三藏經典,經、律、論;經是佛講的,律是佛制定的,論是菩薩根據佛講的經論述,他們編述,有宗經論、有釋經論。釋經論就是註解經典的,像古來祖師大德註解經典的註疏,這叫釋經論,解釋的,按照經一段一段、一句一句的來做解釋,這個論就是解釋經文的。解釋經文的論,就是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所謂見仁見智,各方面,各人註解有所不同,深淺或者偏圓有不同。像《彌陀經》就有一百多種註解。

  經,它具有『貫攝常法』四個意思。「貫」是貫穿的意思,它是連貫的。經都可以做科判,它這個貫就是像一棵樹,有樹根(樹本)、樹幹、樹枝、樹葉,這樣有條不紊的,它是都能貫穿得起來,連接得起來。所以經做科判、畫表解。你做科判,它的脈絡都非常清晰,這個當中你加一個字也不行,少一個字也不行。所以經它是做到貫穿,它有脈絡,這個一點都不亂。所以每一部經都可以做科判,像樹一樣,用這種方式來做科判、畫表解。這是貫,它的意思是連貫、貫穿。

  「攝」是攝受,攝就是我們現在話講有吸引力。一般我們看世界的名著(文學作品),比較好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讀很多遍。你讀了三遍、讀了五遍,可能再讀那個意味也就沒有了,你就沒有新的體悟。沒有新的意思,已經盡了,你就不會想再繼續看了。這是好的文學作品,中國、外國都有,像中國的《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等的,這些比較高的文學作品,可以讓人看很多遍還意猶未盡,但是頂多看個七遍、八遍、十遍,大概也就沒有了。如果一般的文章,像我們看報紙,報紙大概看過一遍,我們很難想再去看第二遍,因為大概都知道了,你再看也沒有什麼新意。經就不一樣了,經你每一次讀,它那個文字是一樣的,但是你的體會每一次都不一樣,會根據你的年齡、根據你的經驗、根據你的修持,這些方方面面的,每一次都有新的一個體悟,不同。所以這個經我們常常重複在念,我們念了幾百遍、幾千遍,甚至幾萬遍,似乎每一次念我們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感悟,有一些悟處,有新的意思出來。因此,經也有一個比喻,就像湧泉一樣,湧泉就是形容比喻經的意思、意味,就像泉水不斷的湧現出來。泉水是源源不斷的湧現出來,它沒有停止的,所以經文它也是一樣的。你以前看好像懂了,現在看好像又更深入了,會隨著我們的境界這個感悟有所不同。所以它有攝受力。因此我們經不斷的念,念得你心愈定,那你的悟處就愈深,你的體會就更廣。所以經它有無量義,無窮無盡的,你讀了不疲不厭。特別中文這個文言文,它才有這個功能,讓你這樣讀。

  過去,大概三十年前,有人把《彌陀經》翻成白話,就像我們現在看報紙這樣白話文的,經文全部給它翻成白話,讀了好像很簡單,比較容易懂。但是那個翻譯出來,好像流通沒多久,也就沒有人再去流通了。因為人家看過一遍,大概就這樣,他體會不到更深入的意義,體會不到更高的意境,不能幫助他悟入,開悟。所以那個時候印出來,大家看一看,就像我們看報紙一樣,看過一遍、兩遍就不想再看了。所以現在我們道場,你看我們做法會,還是回到原來鳩摩羅什翻譯的《彌陀經》,敲著木魚。我們可以試看看,你用那個翻白話來敲木魚念,跟鳩摩羅什翻譯的,你可以比較一下。所以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他是順中國人文法,中國人念得比較順。鳩摩羅什他不是中國人,他是外國人,但是對中文那比中國人還通達。玄奘法師是中國人,他到印度去取經回來翻譯,他用直譯的。鳩摩羅什是用意譯的,他翻它的意思,沒有照印度文法來翻。照印度文法來翻,中國人讀起來就是比較不順。鳩摩羅什翻譯的,是依照中國人的文法來翻,所以中國人讀起來就比較順暢。玄奘法師他有翻譯《彌陀經》,但是他是用直譯的,直接用印度文法把它翻成中文,所以讀起來就沒有鳩摩羅什翻譯的那麼順暢。因此現在我們做法會,沒有人去用玄奘法師翻譯的經本,都用鳩摩羅什翻譯的。本經,《金剛經》也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經有攝受力,百讀不厭,可以說你永遠讀不厭的,因為它不斷有新的意味,讓你去體悟。

  第三個是「常」。『常則三世不易』,「三世」指時間,包括空間,包括十方,就是超越時空。經是真理,所以它不會因為時間的不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它超越時空,所以叫常。不但佛經,就如同中國世間聖人的經,你看四書五經,它也是真理,所以流傳這麼久,幾千年,它是不變的。這個真理是恆常不變的,所以稱為常。超越時間、空間,三千年前是這個道理,三千年後也是這個道理,再過三萬年、三十萬年、無量劫之後,這個道理還是一樣;不管任何地區,也是一樣,這個娑婆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同樣的,所以稱為常。

  所以「常則三世不易」,不易就是它不會變的。『法則十界同遵』,「法」就是法則,我們講規則,十法界共同遵守。『又有徑義』,又有一個意思,「徑」是路徑的徑,好像我們走路,有一個路徑。你依照這個路去走,那你才能達到目的,叫路徑。『修行成佛之路徑』。你修行,你要成佛,你要回歸到自性,必須依照這個法則來修,不能偏離這個法則,經就是法則。這個好像火車軌道,你不能偏離那個軌道,你開車也不能偏離道路,偏離那個軌道也不行,你偏離了,那就達不到目的了。所以是「十界同遵」,大家共同遵守的。好像一條道路,大家共同在走的。所以經有這四個意思。

  經題,「經」這個字叫通題,通就是通用的。《金剛經》是經、《彌陀經》也是經、《地藏經》也是經、《無量壽經》也是經、《藥師佛經》也是經,所有的,佛講的都稱為經。所以經是通題,通用。本經的別題、通題合起來,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是用法喻。經有人法喻,有以人為主做題目的,有以人跟法做題目的,有人法喻三個都有的,比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法,佛是人,華嚴是比喻。本經「金剛般若波羅蜜」,這是法喻,般若波羅蜜是法,金剛是比喻,所以法喻。好,這個經題我們就介紹到這裡。節錄解釋「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名題,這部經的名稱。下面是要給我們說明這部經的體。

  【顯體】

  『顯』就是說明,說明這部經它的體性,也就是說它的性質。如果用一句比較現代話來講,就是說這部經它的理論基礎。所以這個體,在佛法的術語名詞也叫做理體,道理的理,身體的體。理體就是它的理論依據,你依據什麼理論來說這部經典,你根據什麼理論來說這部經典。所以這個體就好像我們人的身體,這很重要,離開這個體,那什麼都沒有了。每部經都有它的體。我們看第一段:

  【一、一切大乘經,皆以諸法實相為體。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

  這一段是給我們說,佛講的一切大乘經典。因為佛講的有小乘經典跟大乘經典,小乘經典,現在在中文的《大藏經》有阿含部,阿含都是屬於小乘經典,方等以上就屬於大乘經典。《大藏經》,大乘、小乘經典。這裡特別指出大乘經典。『一切大乘經』,就是佛說的一切大乘經典,或者我們說大乘佛法,『皆以諸法實相為體』。「諸法實相」,諸法就是佛法的一個術語名詞。佛法,這個宇宙間,精神的、物質的,非精神、非物質的,抽象概念的,所有的都以一個法字來代表。所以萬法,那個萬不是只有一萬個,它不是數字,它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所有一切。所以諸法也是這個道理、這個意思。「皆以諸法實相為體」,就是根據諸法實相做為理論基礎。

  『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什麼叫諸法實相?過去政大有一個鄭石岩教授,他也是佛弟子,他原來學心理學的,後來學了佛。以前我們淨老和尚在台北華藏景美佛教圖書館,早年,三十幾年前,他也常常去看老和尚。有一次他去看老和尚,我們老和尚就問他一個問題。他說你學佛了,課也講了不少,佛教的《大藏經》,佛講那麼多,你能不能用一句話就跟我講清楚?鄭教授想了想,說不上來,一句話?這麼多的經典,怎麼用一句話能夠講出來。後來我們老和尚就講一句話:「諸法實相」。講諸法實相,這是佛教的術語名詞,一般人也聽不懂什麼叫諸法實相。所以我們老和尚又加一個解釋,就是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的大環境,這個叫宇宙。人生是什麼?人生就是本人,就是自己。諸法實相,就是教我們認識生活環境的事實真相,認識我們自己本來的面目,這叫做諸法實相。這樣的解釋,我們一聽就很容易就明白了。

  我們現在這個宇宙,我們生活在這個大環境,它的真相是什麼?我們自己本來面目又是什麼?我們真的不知道。我們現在不認識自己,我們認為的我,就指我們這個身體。佛給我們講,身體不是我,但是我們世間人的觀念:「我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就是我」,我們世間一般人都是這個概念。佛跟我們講,這個身不是我,是我所,是我所有的,不是我。在佛法裡面講「我」這個定義,它的意思、它的定義,就是你能夠去主宰的,你能得到的、你能控制的,那才是真正的我;如果你不能主宰,你不能去控制,那就不是我。所以我們身體是我所,不是我。就好像我們穿在身上的衣服,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我所有的,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我們外面的錢財、房子、汽車,我們的家屬,我所有的。像現在這個房子,我有所有權,這個著作權是我所有的,這是我所,不是我。佛講無我,那是假的,那不是真正的我。但是我們現在認為這個身體是我,那不是我,但這個身體當中有一個真正的我,我們不認識。佛在《楞嚴經》給我們講,六根的根性,那才是真正的我。現在我們是認假不認真,認為這個假的是我,把這個真正的我迷失了,不知道。一切大乘經講什麼?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在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找到真正的自我。這個理論都在大乘經裡面講,所以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事實真相而已,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你。他證得了,他親證了,他見到了,他見到事實真相了,把這些經驗(見到的真相)和盤托出,沒有保留的統統告訴我們。所以這是佛講一切大乘經的一個理論基礎,根據這個理論基礎來講的,就是體。這是第一段。我們再看第二段:

  【二、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江味農以生實相為體。】

  智者大師是中國創造天台宗的祖師,第一代祖師、開山祖師,在中國浙江省天台山,天台宗智者大師。在日本比叡山,他供初祖就是供智者大師,初祖、二祖、六祖,都是供中國的祖師。日本比叡山是日本佛教的母親,所有的宗派都要去那邊學習十六年(這是古時候),然後他才能下山去弘法。不管你學哪一個宗、哪一個派,就像我們現在大學裡面,你學哪個科系的,它像一個佛教大學,你必定要上去學十六年才能下山。他們就是供智者大師。二OO二年,我跟我們淨老和尚去過。智者大師,他也有講解、註解《金剛經》。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根據經文來做為經體,就是這部經它核心的一個理論基礎,理論的依據。江味農老居士他把歷朝歷代《金剛經》的註解,他都把它會集起來。所以他那個《講義》經過他整理,包括《金剛經》有哪些錯字,他也很認真校對,拿不同版本來對照,花了四十年的功夫用在《金剛經》。所以他這個《金剛經講義》,可以說是我們中國佛教近代的一部註解的權威。江味農老居士他『以生實相為體』,就是這部經幫助我們生起實相,就是讓我們見到宇宙人生事實真相。第二段講「諸相非相」,或者是「以生實相為體」。佛法它有講很多不同的術語名詞,它指的是一樁事情。意思也教我們不要去執著那個名相,名相不一樣,但是它講的是一樁事情。所以「以生實相為體」也好,「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好,都是本經的經體。我們再看第三段:

  【三、實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非亦不立。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

  『實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不是說這個非,那個就是,不是的,「一切俱非」。『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一法不立,在禪宗常常講,「開口便錯,動念即乖」,真相你說不出來。這個真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己見到了,你就知道了。透過別人講,你是一個概念,你還要自己親見,那才是真實的。好像喝水,我喝了一口水,我說冷的,那冷的感覺怎麼樣?到底冷到多冷?你聽我講是一個概念,但是你感受不到是怎麼樣冷;我說喝的是熱的,你是一個概念,是熱的,但是你也感受不到,是聽說,不是自己親身去體驗的。所以證入這個實相,佛給我們講,我們是聽佛說,佛是教我們你要自己去體驗。你自己體驗,你才會明白,你沒有入那個境界,那只是聽說而已。所以實相,實在講無法說,沒有辦法說,就好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說出來是一個名相、一個概念。用這個形容,我們大家比較容易能夠去體會。

  所以佛說法,他是像指路牌。禪宗有一部書,叫《指月錄》。佛講那麼多經,他是告訴你,指天上的月亮,就是告訴你看天上的月亮,他指說月亮在那邊,你不要看到他這個手指,這個就是月亮,不是,你要順著這個手指往上看。所以佛說法就是這個道理。好像牌子指一個方向,你往南部走,南的方向它畫個箭頭,「高雄」,你看到那個牌子,不是那邊就是高雄,你要往前走。所以佛講經就是指路牌,透過這個語言文字,讓你去悟入實相。那你自己悟入,也是你自己親證的。實在講,用語言文字講,那是一個方便,因為你沒有透過語言文字這樣的引導,也沒有辦法去悟入那個實相。真正悟入見到實相,實相就說不上來。能夠說的,那不是真正自己能體會的,我們聽佛說,還要自己去親證。所以這裡講實相,禪宗常講「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要去想一個什麼叫實相,愈想就愈遙遠。其實實相在哪裡?就在眼前。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講,「分明在目前」。就在你的眼前,你迷了之後,就好像隔了十萬八千里,很遙遠。你開悟了,在眼前,你日常生活都是在實相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但是迷了,我們就不知道,明明就在眼前,我們不知道,迷失了。

  所以實相,『無以名之,強名實相』,這個名相也是名字相。所以《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給我們講,你要真正去悟入真相,就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名字就是文字相,你不要著在這個文字相;你不要執著在言說,用講的,不要住在那個相;心緣相就是心裡去思惟想像。思惟想像,你想不到,因為思惟想像你只能,第六意識的功能很大,你可以想像的功能很強,它可以緣到第八阿賴耶識,真如就緣不到了,沒辦法,你一定要把這個心意識放下。所以禪宗它的方法用參的,不准你去想。教下比較方便,你觀察、觀想、觀照,慢慢到觀照他也是離心意識。就是說真相你不能用想的,要去參,所以叫參究,它不叫研究。參究跟研究不同,研究是用我們的意識心思惟想像來研究,參究就不允許。我們教下依經典可以研究,到最後達到參究。禪宗一下手就叫你參究,不准你看經典,開悟了再去看。

  所以大乘經典,我們常常看到四個字,「不可思議」。我們念《彌陀經》也常常念,「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不可思、不可議,這個思就是你的思惟、你的想像,不可以用你的思惟想像去想;議就是我們言語議論,你也沒有辦法用言語議論去表達。實在講,大乘經這四個字就是告訴我們,你去悟入實相的方法。就是你不可以去思惟想像,你不可以去議論,那就是禪宗用的方法,離心意識參。我們念佛比較方便,其實念佛不用參話頭那個方法,念佛就是你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來代替所有的(我們的思惟想像)那些雜念,就用這一念代替所有的妄念。你心皈依了,到最後佛號放下了,跟禪宗是一樣的。禪宗用觀心、參話頭,教下用止觀,種種方法,很多,大乘經這些理論方法,統統是要你悟入實相的。眾生根器不同,每個人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但是一般來講,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是多數人比較適合、比較方便。一下叫我們無念,我們很難,因為無始劫以來這個念頭打習慣了,一下子就無念,我們做不到。所以先用一個念來代替其他的念頭,這個我們就比較方便。我們再看第四頁,第一行第四段,就是「顯體」第四段:

  【四、離即不取之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以名之,強名曰生。】

  這個『離』不是說我們離得遠遠的,躲得遠遠的,不是那個意思。「離」是不取那個相,不要去執著,不要去取那個相。『如如不動』,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如如不動的。『不取於相』,我們就能回歸到「如如不動」的自性了。我們現在為什麼心會動?因為我們取相。本來是如如不動,現在好像在動,其實也沒動,我們以為在動。好像我們看動畫,看卡通、電影。以前老式的電影,一秒鐘二十四張底片轉動,打在螢幕上,人都在動。那個螢幕上,我們看動來動去的,其實螢幕也沒動。它動,它是一個幻相,因為機器在轉它動,其實那個底片每一張都是靜止的,它是不動的,就是它沒有生滅的。螢幕我們看這個出來了,那個相又沒有了,下面一個相又出來了,那有生滅。就好像我們看到現前這個宇宙間都是生滅變化的,那是相,它的體是不動的。我們看電視,螢幕是體,它沒有動,它沒有變化。但是螢幕裡面,你頻道一打開,它什麼節目都有,千變萬化,森羅萬象。那個相虛妄的,它都在動,正當這些相在動,那個螢幕有沒有動?沒動,它還是沒動。你頻道一關掉,它就沒有了,你一打開,它又出現了。那個螢幕它始終如如不動,這就是指我們的自性,始終它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如如不動的。我們要回歸到自性,就要「不取於相」,不要去取外面那個相。不要迷在外面那個相,那個相是虛妄的,不是真的。你得不到的,你也控制不了。就像我們這個身體,無我,我們無法主宰。如果我們有辦法去主宰,那我們想我年年十八多好,我這個身體年年都那麼年輕、那麼健康,不是很好嗎?永遠不會死,不是很好嗎?實際上我們沒辦法,你不想老,它偏要老;你不想生病,它也會病;不想死,它也會死,我們主宰不了。所以佛給我們講,這個當中無我。所以你不要去取那個相。

  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叫我做圓圓的,大概這麼大的,透明的貼紙。他就取這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透明的貼紙,用紅色的字把它印上去。當時我說師父,印這個做什麼?他說給人家貼電視。貼在電視的角落,不影響它那個螢幕,就是印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老和尚講席當中常講,看電視也在修行,如果你會看,你看電視會成佛。修什麼?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看那個節目不要為它所動,看得很清楚,但是心不要跟著它動。我們看節目、看連續劇,看到那個劇情,劇中人悲傷,我們也跟著悲傷;他歡笑,我們跟著歡笑;他憤怒,我們也跟著憤怒。特別我們看球賽的比賽,比如說足球賽,在西方國家足球賽很流行的,每一次比賽,很多人看。棒球賽、網球賽、籃球賽這些,各種運動的比賽,我們看了這個,我們心都會跟著患得患失。你希望哪一隊贏,他贏了你就很高興,輸了你就很傷心,那就是你心被那個相轉了,你就取相了。《金剛經》教我們什麼?你不要取那個相。你看得很清楚,誰輸誰贏看得很清楚,但是你不受它影響。你心保持平靜、平常,禪宗講:「平常心是道」。你沒有得失心,不會跟著它,心在他輸贏、各種劇情在那邊起伏。為什麼我們跟著起伏?你取相了。我們的心本來是如如不動的,好像水本來它是靜止的,現在起了風,它就有浪了。所以「離即不取之義」,就是不去取那個相的意思。

  『無以名之,強名曰生』,「強名」就是說它本來也沒有名相的,是我們人給它安上去的。像時分、方分,名相,在唯識學裡面講是屬於不相應行法,就是人給它安的名相。譬如說東西南北,那個方位它自己有說我是南、我是東、我是北嗎?沒有,是我們人給它設定的,人給它安上去的。所以這也不是真的,它是一個假名。我們再看第五段:

  【五、文字詮此實相。觀照、觀此實相。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

  我們依教下來學習,也不能沒有文字。『文字詮此實相』,文字裡面講的,就是講什麼?講這個實相。這是經文文字,它的內容就是講諸法實相。『觀照、觀此實相』,「觀照」,觀什麼?觀這個實相。所以我們能夠用觀照功夫,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看到了。看到『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圓滿了就顯現出來,圓滿顯現就『到彼岸』。「彼岸」是怎麼一回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它本來就存在的。我們就到彼岸,這也是一個形容比喻,就是我們見到真相了。回歸自性了,就是到彼岸,就是波羅蜜的意思。

  【六、本經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

  『本經』就是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部經的經文就是『文字般若』。所以依「文字般若」,依照佛在經文裡面講的,依照這個經文講的,這個叫文字般若,依照佛講的這個理論方法,我們提起『觀照般若』。所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所以「觀照般若」,它比喻像金剛一樣,為什麼像金剛?因為觀照般若你提起來就能離一切相,就『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我們為什麼現在見不到實相?被這個我見障礙了。有我見,我們就有煩惱,煩惱它就製造六道生死輪迴的假相,六道不是真的。這是比喻,觀照般若能夠幫助我們離一切諸相,破除我見。這個「我」是我們無始劫以來很深的一個執著、一個見解。在虛妄相當中執著有一個我,實際上虛妄的,你找不到一個我。真正的我你迷了,不知道,迷失了。真正的我是常樂我淨,常,永恆的;樂是沒有苦,無有眾苦;我就是能主宰;淨是清淨的,我們自性是常樂我淨。我們如果沒有回歸到自性清淨心,迷在假相裡面,這個假相又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就無我、不淨。它是無常的,它是苦的。這是本經它的功能、它的作用,幫助我們「除我見,斷煩惱」。我們再看下面:

  【明宗】

  「顯體」它有六段,我們看「明宗」第一段:

  【一、宗者修也。經義之主體雖顯,非修莫證。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

  『宗』就是要修,要去修行、修證。修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做法。因為我們的思想見解如果錯誤了,那我們的行為也就跟著錯了。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命運,這是必然的。「宗」這個字就是修,要修行。『經義之主體雖顯,非修莫證。』經裡面的義理,它的主體,就是它的道理我們明瞭了。「顯」就是顯露出來。明瞭了,知道怎麼一回事,你沒有去修,也沒有辦法去證實,你要透過修。這個「修」就是現在科學講的去實驗。佛法的修學就是信解行證,你相信佛法,你進一步要去求解,要了解它的道理、它的方法;它的理論方法明白之後,那你就要去行,要去實行、要去修,修行,就是現在講的你要去實驗;最後才能證果,證實這個結果叫證果。佛講的,你證得實相,這是果。你要透過修行才能去證實,你沒有透過修行,聽一聽是個道理,聽人家說吃飯會飽,你沒有去吃,還是不會飽。你聽說了,但是你還是要自己去吃,各人吃飯各人飽,佛不能代替我們。佛只能把這個理論方法告訴我們,就像學校老師他只能把這個理論方法教學生,實際上去實驗、去學習,還是要學生自己去學,老師沒有辦法去代替他。所以要去修。佛法也是跟科學實驗道理是一樣,信解行證,就是科學講的理論、方法、實驗,然後去證實。就像我們修淨土宗,佛給我們講有極樂世界,我們相信佛講的是真的。我們這個信是根據什麼信的,憑什麼信的?我們的信現在都是根據聖言量。釋迦牟尼佛,相信他的人格,佛教人不要打妄語,他肯定不會去編一個謊言來騙我們。我們相信佛的人格,相信他的聖言量,他講的話是真實的。佛講的話是真實,佛親證這個真實的境界了,他見到,他去到了極樂世界。我們沒見到,我們是聽說。如果聽說,佛沒有理論方法讓我們去證實,這個也靠不住,這個好像講神話一樣的。所以佛說出來,他就把這個理論方法告訴我們,你依照這個方法,我們前面講依照這個規則你去修,那就能證實這樁事情。

  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他們都是有修證的。《彌陀經》佛說有極樂世界,那怎麼樣能見到極樂世界?佛在《彌陀經》講,你念到一心不亂就見了,你現在要見就見到了,《觀經》也講,無量壽經》也講。古來祖師大德,包括現代的海賢老和尚,見到極樂世界真大有人在,他真修。你念到一心,你就見到。現在為什麼見不到?我們心很亂,心不清淨,好像我們這個心很混濁,像用泥去打水,那個水照外面的境界就看不清楚,看不到清淨的世界,看到的就是現在的五濁惡世。我們心污染的、不清淨的,所以看到的就是五濁惡世。心清淨了,見到就是淨土,所謂「心淨則土淨」。你念到一心,你清淨了,你現在人還在娑婆世界,你就見到極樂世界了。這個可以去證實的,依照佛指導的這個理論方法來修,我們就能證實佛講的這樁事情。古來祖師大德他們註解經典,都是自己有修有證,他才能真正的做註解。所以這也是我們可以相信的地方,他有透過修證的,不是空口說白話,自己猜測的、自己去編的,不是,真正親自去修證。所以每部經有它修學的理論方法,你依照這個經去修,你沒有修就不能去證實這樁事情到底是不是這樣。所以這裡講,「非修莫證」,你只是聽說而已。『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讀經聞法」,主要要如佛所說的。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行,去證實這樁事情,這個叫「宗」,宗的意思。不然講了一大堆,實際上我們也無法證實,所以我們還是要透過實驗。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明宗」第一段。下面,我們下星期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我們先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