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真妄在覺迷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六集)  2020/7/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16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二十二頁,從第一行第二條看起:

  【二、妄盡情空,業識既轉,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謂之入無餘涅槃。為究竟覺果之稱。】

  這一段是給我們講『入無餘涅槃』,就是要達到『妄盡情空』,虛妄都盡了,情執也空了。妄情都空了,『業識』就轉了,生滅心滅了。我們現在有這個生滅心,就離不開生死苦海,『生滅心滅』,生死海就出離,就能『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這就是「入無餘涅槃」。無餘涅槃也就是『究竟覺果』的一個名稱。這段經文講,要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要發願度眾生,眾生度到成佛,就是度到入無餘涅槃,成究竟覺果。我們平常念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此地講的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就是要把一切眾生統統度到成佛,發這個願。我們再看第三:

  【三、『入無餘涅槃』者無他,滅識色欲之生滅心,便度生死海,而達涅槃之彼岸矣。】

  要如何才能『入無餘涅槃』?沒有別的,要滅『識』,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就八個「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識;『色』,這些色相;『欲』就是欲望。從識產生這一切的現象,在這個現象當中產生貪欲,這些都是生滅心所產生的現象。這個滅了,也就是相宗講的「轉識成智」,那就度生死苦海,就達到涅槃的彼岸。這是所有法門修學都是一樣的,同樣的一個目標。這段就是給我們說明要怎麼入無餘涅槃。前面第二條講「妄盡情空」,要修到妄盡情空。要修到妄盡情空,也是有它一定的難度。所有法門,你要出離生死、要圓成佛道,必定要達到這個標準,就是妄盡情空。一生當中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人不多,很稀有。因此佛特別開淨土法門,就是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也能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所謂帶業往生。其他的法門沒有帶業的,業識要全部轉過來,妄情要盡了,才能超越。妄情沒有盡能夠超越的,只有淨土這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只有淨土這一門。其他都沒有,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它這個條件都一樣。我們了解這些,對我們修淨土,我們會更加的重視跟珍惜。特別在末法時期,除了淨土法門,實在講我們一生很難超越,你修其他法門一生很難超越。我們了解也有個好處,讓我們放下,一心修淨土。這些經教、道理都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修淨土法門,往生成佛。我們再看第四:

  【四、經云:「佛種從緣起。」又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又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

  這是經典裡面講,『佛種從緣起。』又講,『凡是有心,定當作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有心」就是有情眾生,我們一般講動物,有情識的眾生。有心一定可以作佛,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也一定可以作佛。下面講,『有性無性,齊成佛道。』這是包括無情眾生。《華嚴經》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齊成佛道」。有情無情統統從阿賴耶識出來,相分是物質的環境,見分是精神的世界。性跟相都是從一個根源生出來的,所以性相同源、見相同源。雖然我們眾生都有心,也一定可以作佛,但是如果沒有遇到緣,他這個佛性就是永遠藏著。經典又有一個名詞叫如來藏,藏就是含藏的意思,藏起來。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被藏起來了,好像我們家裡有很多寶藏藏在地下,沒有開發出來。要有因緣去把它開發出來,這就叫「緣起」。

  所以這裡講,『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這個緣就很重要了。我們一般講結法緣,眾生他要有這個緣,沒有這個緣給他,他雖然有佛性,但是不能開發出來,要有緣才能把它開發出來。因此給眾生種善根種子,種這個緣(緣種)就很重要。所以我們佛門祖師大德,到現代我們淨老和尚,很多佛門的高僧大德都知道要給眾生種善根。所以過去做很多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南無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南無地藏王菩薩的名號,用鐵片做的,早期要綁在電線桿,就是讓人家看到,「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聽人家念一句佛號,一歷耳根也永為道種。這個種子把它種下去,它慢慢會成長,將來遇到緣它就能開花結果。所以「佛種要待緣生」,這個緣就很重要了。佛法講因緣,所謂因緣果報,因當中要有這個緣。緣,三種是自己的。四種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是自己本身的,外面有個增上緣。我們現在做這些弘法的事業就是增上緣,一切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也是給眾生做一個增上緣,幫助眾生啟發自己的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靠緣種它才能生起。這個緣也就特別重要。我們再看第五:

  【五、學性宗者,往往執性而昧種,如執性廢修。學相宗者,又往往執種而昧性,皆不明經旨之過也。】

  這段是給我們說明佛法分兩大類,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像法相唯識,這是屬於相宗,相就是從萬事萬物這個現象去深入、去分析,所以唯識法相名相就很多,很繁瑣。『學性宗』就是單刀直入,直接指出我們的本性。禪宗也是很具體的一個代表,直指人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直截了當指出你的自性,回歸自性就成佛了。此地講,學性宗的人『往往執性而昧種』。緣種,他就不明瞭,不明瞭就執性而廢修,就不用修了,聽到經上佛講,自性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我們在做三時繫念,我們常常念中峰國師的開示,中峰國師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如果你『執性廢修』,你就認為我現在就是阿彌陀佛,我不必要念佛了。我就是阿彌陀佛,我還念!就不用再念了,這就叫「執性廢修」。我的自性就是阿彌陀佛,我還要念佛做什麼?就不用念了,執性廢修。

  『學相宗者,又往往執種而昧性』,「執種」,他就是對性不明瞭,在相上去修,對自性「昧」,不明瞭。這兩種主要都是『不明經旨之過也』,就是不明瞭經講的宗旨。我們念《開經偈》,「願解如來真實義」。不明白經典當中佛講的真實義,他的理解、他的認知就偏在一邊,這就是不明經典宗旨的過失,因此我們「願解如來真實義」。講經說法,主要要把道理講清楚,了解清楚、認識清楚,我們去修才不會有偏差。所以聽經聞法、講經說法,它的重要性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學習總是要能夠真正的掌握住經中的要旨。

  所以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中國從宋朝以後就很少人講般若,因為怕講錯,般若不好講。但是不講實在也不行,大家修行功夫不得力;講,又怕講錯。因此有怕談般若這個現象,害怕去談到般若,最好不要去碰,怕人家誤會,講錯了給人誤解、給人誤導。也有法師在講,但是講得很淺,他並沒有深入,沒有深入經藏;沒有深入就淺談般若,就是講得很膚淺,那也不得受用。第三種是妄談般若,亂講,那更要不得了,妄談不如不談。所以江老居士講要深談般若,要深入去談般若。所以學習,這個地方也是我們要留意的。我們再看第六:

  【六、『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古德以五義作觀:(一)緣生,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二)同體,相雖別而體同,一法界也。(三)本寂,本無生滅,安有涅槃。(四)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五)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這段給我們解釋經文『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的意思。我們明明看到這麼多眾生,眾生無量無邊,我們發願要幫助這些眾生,「度」就是幫助,幫助這些眾生都成佛。發願要幫助這些眾生都成佛,而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滅」就是滅生死、滅煩惱。「度」,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實際上沒有眾生得度。這個我們一般人聽起來的確就會有疑惑,眾生明明這麼多,怎麼沒有?我們發願要度這些無量無邊眾生,都把這些眾生度入無餘涅槃,真有眾生可度,怎麼又說沒有眾生得滅度?這段給我們說明這個道理。

  『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觀照無生」就是觀照沒有眾生,沒有眾生,當然沒有眾生得滅度。無就是沒有,沒有就是什麼?虛妄的。虛妄的就像我們作夢一樣,夢幻泡影,我們晚上睡覺作夢。《金剛經》這首偈是最有名的,很多人都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作夢的時候也有山河大地,有自己、有別人,有這一切萬物,跟我們醒過來的時候看的是一樣。我們現在看到這麼多無量無邊的眾生,無盡的虛空法界,我們就認為這是真有、這是真的。我們的感官當中,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大家都認為是真的,沒有人認為是假的,只有佛給我們說那是假的。我們一般眾生都認為,是真的,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佛給我們說這些都是假的,虛妄的,好像作夢一樣的。那是不是「假想無」,是不是真有我們把它假設想成沒有。這裡給我們講,不是的,那是「真實無」,真的是沒有,不是真有這些現象我們把它想成沒有。這裡就跟我們講這個道理,不是假想無,是真的沒有,給我們說真話。但是我們迷得太久了,佛這麼講,我們還是無法深入的去體會。

  所以古大德給我們講,用『五義作觀』,「義」就是義理,以這個意義、這個道理,根據這個理你去做觀照,去觀。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要作觀,懂得作觀的方法,我們修行功夫才會得力,才會有法喜。如果不懂得作觀,伏不住妄想煩惱,我們得不到法喜,因此江老居士在《講義》,作觀,特別強調。「五義」,就是五種義理來觀察、觀照,「觀照無生無得之理」,就是沒有眾生也沒有眾生得滅度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實在講就叫真理,真理就是事實真相是這樣的。

  第一個觀什麼?觀『緣生』。我們現在看到這麼多眾生,眾生怎麼形成的?就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了,「緣合現生,緣散即滅」。「緣」就是各種條件,它集合起來就生出這個現象。這個緣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它就散了,散了這個相也就沒有了。像我們這個身體,『四大五蘊之假合』,我們這個身體「四大五蘊」,外面整個世界都是四大五蘊,「假合」就是假相合起來的生出這個現象。生出我們人的身體、山河大地,這整個世界、整個虛空法界,我們看到的這一切萬事萬物是四大五蘊假合產生的一個現象。四大有內四大、有外四大。外面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我們看到這整個世界,就以我們地球來講,我們現在這個地球就是地大;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世界有火,有火大;有水,我們看看是不是有水?都有水,水大;風,有風。這是我們看外面四大,外面這個環境的四大。內四大就講我們自己的身體,也是四大五蘊假合的。四大,我們這個身體有骨頭(比較堅硬的)、頭髮、指甲,這屬於地大。有質礙性的,這個屬於地大。地就是它有質礙,有個物質,就是我們講有體積的,像我們身體,我們這整個身體就是一個地大。身體裡面它有水大,我們身體有水分,所以我們平常講,我們人的身體百分之七十是水。我們有血液、大小便溺、吐痰、流鼻涕,身體的血液、水分,我們身體有水大。我們身體有溫度,我們量體溫,人有一定的溫度。體溫一定有,沒有體溫人就死了。我們的呼吸,這是風大。風是運轉,動轉的。這是我們身體的內四大。四大它的基本元素,我們內四大、外四大基本元素是一樣的。

  就是地大是微塵集合起來的,微塵我們現在肉眼看不到,現在分析到電子、原子,分析到最小的。分析到最小,經典講鄰虛塵,物質最小的,鄰虛塵就是沒辦法再分析了,分析到最後就跟虛空一樣了。所以在經典上有分析金塵、水塵、微塵、鄰虛塵,金塵就是說它能夠跑到金子裡面,金子的密度很密,它能進入金子,進入水裡面,微塵是最小的。微塵還可以再分,經典是講分七分之一、七分之一,從牛毛塵這樣一直分,分到最後就是鄰虛塵。鄰虛塵它還是有,就接近虛空了,鄰虛塵再分析下去就沒有了。雖然很微細,但是它還是有,那是屬於地大,它是有質礙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物質,都是最小的一個基本粒子這樣集合起來的,這是地大。它有質礙,它有體積,它再小,它還是有體積。體積最小的物質,鄰虛塵,屬於地大。水大就是它的濕度,它有濕度都是屬於水大;有溫度屬於火大;有動,是一個動態的,它是屬於風大。所以我們看看整個宇宙都在動,地球、月球整個都是一個動態的,那都屬於風大。我們身體、外面的世界,都是四大五蘊假合的。我們這個身體,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方面的,這四大五蘊合起來,各有它所屬的。

  我們凡夫總是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我」,所以我執就是從我這個觀念來的。如果人家問我們,「我」是什麼?什麼是「我」?我們一定指著這個身體,身體就是我。我在這裡,這是我,就指著這個身體,我們都認為身體是我。如果我們這個身體是我。我的定義,是獨立主宰的意思,獨立的。如果我們透過觀照緣生法,你就發現沒有我,為什麼?因為,地、水、火、風,你說哪一個是我?如果說統統都是,那就四個我,加上五蘊,不就九個我。你愈分析就愈多,那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到最後這個我就不能成立了。所以我們現在講我,身體是我,那精神是不是我?如果我們沒有透過這個觀照,我們這些錯誤的觀念始終存在,一直執著這個我。所有的煩惱、所有造的業,都是因為這個我執(虛妄的執著)所產生的。佛跟我們講,身體不是我,是我所,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穿在我們身上,它是我所,我所有的。這是觀照四大五蘊假合的現象,不是等到它散掉才是空,它當體就是空的,因為它是一個假合的相。它不是真的一個相,是假合的一個現象,假合的現象,當下它就是空。所以在佛法有「析空觀」與「體空觀」,根性比較利的人,他就直接觀當體就是空的;根性比較鈍的,他就要分析,就是像這樣一樣一樣分析。這析空觀,叫你分析空,分析到最後原來是空的。

  第二個,『同體』。第一個,緣生就是為什麼說實際上沒有眾生也沒有眾生得滅度?第一個就是這些眾生是緣生法,假合的,四大五蘊假合,它當體就是空的,是真實無,不是假想無。第二個是「同體」,『相雖別而體同,一法界也。』我跟一切眾生是同一體,一體就用我們這個身體來做一個比喻,我們比較有個概念。就是我們這個身體有很多器官,手跟腳,相不一樣,分布在我們整個身體。手跟腳的相不一樣,臉跟腳的相也不一樣,胸部、肚子,相也不一樣,但是是同一個身體,一體的。相不一樣,但是體是一個,用這個來形容比喻「相雖別而體同」。我們看到這些萬事萬物,看到眾生這麼多,這些眾生跟我們什麼關係?跟我們是同一體,相不一樣,但體是一樣的,都在同一個法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它的理論就是建立在這個上面,同一體。我們現在的話講,生命共同體。這個世界如果真正體會到生命共同體就天下太平了,現在為什麼這麼亂?不知道是一體的。一體多親切,你右手癢了,左手把它抓一抓,它會去講什麼條件嗎?它會去計較嗎?不會。它為什麼不會計較?因為知道是自己的身體,自己一體的應該互相去幫助。如果迷了,他不知道是一體,那就不管他了,甚至去傷害他。所以我們就是不知道一切眾生跟我們是同一體,所以我們大慈大悲心生不起來。我們生的心都是自私自利的心,損人利己的心,這個叫迷惑顛倒,就迷了。佛覺悟了,知道是一體,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因為是一體。所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怎麼生起來?他就是徹底明瞭事實真相,看到事實真相,大慈大悲,他自然就生起來,絲毫不勉強。所以「相雖別」,相有很多不同,你看無量無邊,眾生相那麼多,但是跟我們是同一體,沒有差別。

  『(三)本寂,本無生滅,安有涅槃。』我們的自性本來是寂滅的,密宗講:「阿字本不生」。我們自性本來就存在,就叫不生。本來沒有生,當然沒有滅。為什麼有滅?因為有生才會有滅。好像我們這個身體有生滅,如果沒有生,它就不會有滅。我們身體裡面的自性,它從來就不生不滅的,本來就是寂滅的。我們的自性,六根的根性沒有生滅,本來就不生滅的。本來就沒有生滅,哪裡再來個涅槃?這就給我們講,沒有眾生得滅度。

  第四,『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念」是我們的念頭,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起心動念,才有這麼多眾生,如果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沒有了。我們做三時繫念,不是常常念到中峰國師在第二時的開示嗎?永嘉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在作夢的時候,明明有六道眾生,眾生這麼多;覺悟,醒過來了,空空無大千,空空是沒有念頭,你不起心不動念就沒有了。我們看到這些生滅的現象,森羅萬象,我們生滅心現出來的幻相,好像卡通動畫一樣。一直在動,它就現那個相;如果不動,停下來就沒了。所以我們的念頭不動,眾生就沒有了,沒有眾生了,當然也沒有眾生得滅度。

  第五,『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這是講真話。「平等」,現在人講平等,真的要平等,你不學佛永遠不平等。為什麼會永遠不平等?因為你有分別執著,你就永遠不會平等。分別執著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怎麼可能平等?如果學佛,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是真平等,大家都是佛。所以明瞭這個事實真相,貢高我慢的心大概也不見了,大家都平等,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我有佛性、你也有佛性、他也有佛性,老的有佛性、小的也有佛性,男的有佛性、女的也有佛性,連那些動物統統有佛性,佛性都平等的、都一樣的,那我們有什麼值得驕傲、有什麼值得貢高的?有什麼值得去瞧不起人?也不會有自卑感,不會覺得我們總是都不如人,怎麼會不如人?你跟佛有同等的智慧德相,都一樣,自卑感也沒有了。所以貢高我慢、卑下慢、等慢都沒有了。因為知道事實真相是平等,一切眾生他本來就是佛。現在變成眾生自己不知道事實真相,迷惑顛倒,迷惑、造業、受報。所以古大德以這五義教我們來作觀,來觀照,「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是真的無,不是假想無的。你透過觀照就會看到事實真相,真是佛講的沒錯。好,我們再看下面第七:

  【七、總之,性真實,相虛妄。證真實性,於一切境界,不著相而歸於自性,乃為真實。】

  這一段就是做個總結。『總之』,前面講的,性是真實的,相是虛妄的。性跟相就在我們自己,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我們也常常念得很熟悉,「分明在目前」,就在我們眼前。這個性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身體裡面。我們每一天時時刻刻也都不離開,我們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覺觸、意知法,六根根中之性,那叫性。沒有那個性,我們也不能看,也不能聽。所以我們這個身體裡面,六根當中有一個性,叫根中之性。我們學佛,佛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自性,就是認識我們自己六根當中那個性,根性(根中之性)。你認識、你見到了,叫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成佛就見到自性,見到真實的了。真實是什麼?不生不滅。沒有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沒有了,也沒有這一切眾生的生滅相,看到眾生都是佛。所以佛成佛了,看到大地眾生都是佛。眾生看到佛,也是眾生。性是真實的,相是虛妄的。

  所以佛教學,就是要我們去『證真實性』,去證實真實的自性。『於一切境界』,對一切境界不著相,不要去執著那個相,『不著相而歸於自性』,就回歸自性,『乃為真實』。《金剛經》後面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但是我們無始劫以來取相取得很熟悉、很習慣了,不知不覺我們又取相了,所以要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相是假的,不管什麼相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知道虛妄,不要去取那個相;不取相,相就對我們沒有妨礙,沒有障礙。我們現在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執著那個相、去取那個相,迷在這個虛妄相裡面,在裡面你爭我奪,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這些心,都是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在生活當中可以時時刻刻提起觀照。我們抓住一個原則,就是性它是真的,相是虛妄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性是如如不動的,不要取相。禪宗常講的,「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實際上,八萬四千法門這些原理原則都是一樣的,因此《金剛經》也不是專屬禪宗的,實在講每個法門都需要,我們淨土法門也需要。我們學淨土就是要看破放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如果看不破、放不下,我們信願實在講生不起來。我們捨不得放下這個世界、貪戀這個世界,我們總會講幾句好聽話,「我留在這個世間來度眾生」,實在講是留戀這個世間,不是真正發心要度眾生。所以《金剛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不管修任何法門都要看破放下,我們修淨土法門也是要看破放下。所以《金剛經》我們可以說也是一切法門的共同科目,因為講般若,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我們再看第八:

  【八、觀照純熟,當體即空。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

  這是給我們講境界它是平等的。為什麼我們現在會有不平等?因為我們有起心動念。你起心動念然後再發展分別,再執著,沒有念頭,這些境界它就沒有,它就是平等了。在《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菩薩教觀照也是講了很多道理,「真如實觀」、「唯心識觀」,也是講觀。所以這個當中蕅益大師也舉出很多例子,比如說,我們說一個東西有長的、有短的,長的跟短的,它自己說它是長的、它是短的嗎?沒有,是我們人給它設定出來的。一切境界,它沒有名稱的,它自己不會說它是什麼名稱。好像我們說這是一張衛生紙,這是衛生紙,這張它自己不會說:「我是衛生紙」。是我們人給它安一個名稱下去,我們人為什麼安名稱?因為我們起心動念,長的、短的。如果你沒有念頭,你一看境界,它是平等的。境界沒有好,沒有不好,好不好都是我們起心動念在那邊分別執著。又講了很多,說天人看到水是琉璃,我們人看到水就是水,魚看到水是它的房子,餓鬼看到水是好像銅漿。就是給我們說明境界它是平等的,但是因為起心動念,你起什麼心、動什麼念,你造什麼業,跟它相應的,它就出現不一樣的。又舉出一個美女,這個美女,有欲男子看到,美女!非常喜歡,非常喜歡他會起貪婪的心,會去追求他心目當中的美女。如果妒婦看到她先生對個美女很喜歡,他太太看到那個好像是羅剎一樣。那個人(那個美女)是同一個,但是先生跟太太兩個人看的感覺不一樣。那個對象有沒有一樣?那是一樣,但是為什麼兩個人各人看的感覺不一樣?有嫉妒心的婦女,她看到那個是很刺眼的,起瞋恨心,另外這個有欲男子起貪欲心。如果修不淨觀的人看到,她是好像廁所一樣,全身統統不乾淨。如果佛看到了,本來不生不滅,《金剛經》講的,本來是空的。所以各人的心不一樣,看到同樣一個,他的感受不一樣。

  所以這一切境界,『觀照純熟,當體即空』。就是你起心動念,這些什麼都有,你不起心不動念什麼都沒有了。《了凡四訓》也有講到「窮通不貳」。儒家也有到這個境界「夭壽不二」,夭就是夭折,很短命,壽就是很長壽。當你不起心不動念這些就沒有了,不二,佛門常講不二門。所以前一段時間我們到台南極樂寺看老和尚,老和尚給我們講,生跟死是一樁事情。生跟死是一樣的,一樁事情,不二,沒有生死。生死是我們的起心動念產生的幻相,你不起心不動念生死就沒了。自性是不生不滅,如如不動,你就證入涅槃了。我們再看下面第九:

  【九、真心妄心,本來同體,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所謂除妄,實無可除。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大而化之耳。】

  『真心妄心,本來同體』,起心動念,真就變成妄。心開了,妄念息滅,那些虛妄的統統變成真的。所以妄是從真來的,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不是有一個妄心、有一個真心,不是的。這就變成二分法,實際上不是,它是同一個。就像西方的科學家,二分法,物質跟精神,他把它分成二方面,不相關的,現在的科學家發現原來是同一個根源。真心迷了產生妄,好像海水做颱風起波浪。起波浪,大風大浪,那個浪是不是海水?是海水。風平浪靜的時候,大海回歸平靜,那是海水;但是大風大浪的時候,它還是海水。這個就是比喻我們真心跟妄心,水即是波,波即是水,波浪就是水。水起了風變成波浪,關鍵在風。我們真心、妄心,關鍵在覺跟迷。你覺悟了,妄的就是真的,就變成真;迷了,真的就變成妄,所以佛法常講煩惱即菩提,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覺悟了,煩惱就是菩提。所以煩惱跟菩提也是一樁事情,也是同一體的,關鍵在覺跟迷的差別,都沒有離開一心。沒有離開我們這個心,真心、妄心,都同樣那個心。這個地方講真心妄心,它本來就同體,就是同一體的。

  『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我們因為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好像海水起風浪,因為起心動念把整個真心就變成妄心。『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我們心開悟了,妄念息滅、停下來了,整個妄就是真的了。『所謂除妄,實無可除。』你說要把那個妄除掉,實際上也沒辦法除。因為妄就是從真的裡面現出來的,怎麼有辦法除?實際上是一個方便的名詞,實際上是無可除的。『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大而化之耳。』「降伏」就是善巧方便把它轉移,轉,用這個大心量把它化掉。我們凡夫分別執著,我執,心量愈執著就愈小、愈執著愈小,就是心量打不開,愈執著愈小,愈執著就愈計較。現在就是你要大而化之,就是我們發的心要大,無量無邊眾生統統要度他成佛。

  我們可以從我們淨老和尚弘法這些示範來看,也做得很具體。現在我們老和尚講,中國傳統文化救世界,那是為世界人類,不是只有為中國,要全世界都好。只有一個地方好,也好不了,大家都好才真的好,這也是真理。如果你不明白這個真理、這個道理,我只要為我的國家好,我的國家得利益,我損害其他國家,只要我能得利益就好了,我也不惜去損害別的國家的利益。這樣的話,大家都這麼想,你說這個世界哪裡會不亂?你要得利,我也要得利益,那就在那邊爭了。你爭我奪,到最後誰得利益?大家都沒有利益。沒有利益,得到什麼?得到災難。得到是災難,那就是不明瞭事實真相,就會迷惑顛倒盡幹糊塗事。所以這個意識形態出來,你看我們這個地球為什麼問題那麼多?就是國家那麼多,這是我國、那是你國,然後就對立、就分界線了。所以我們老和尚講,現在我們發心(佛是勸我們要發心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最起碼也要為整個地球,現在是地球村。所以我們老和尚有一次到聯合國去,外國人就問,你從哪一國來的?他說我從地球來的。你是哪裡人?我是地球人。大家聽了,都笑了。想一想也是,大家不都住在這顆地球嗎?所以問題統統是心量小,計較。所以佛在《金剛經》講,心量把它放到無量無邊大,就是無量無邊眾生我都要度,這一切眾生都要把他度到入無餘涅槃;度這些眾生入無餘涅槃,實際上沒有眾生得滅度,二邊都離。這是一個很善巧的方法,比小乘斷我執方便,就心量擴大。所以大而化之,是善巧轉移。我們再看第十:

  【十、發大心便能化,發廣度無量無邊之心,久久觀純,不知不覺,情執消泯矣。】

  發大心,修大行。『發大心便能化』,就能夠化除我執。『情執』就是我執,人我執、法我執。發大心就是『發廣度無量無邊之心』。所以我們做三時繫念,我們念懺悔偈念完,要念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念了之後,怎麼度?要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如果我們不學《金剛經》,實在講,不曉得發這個願怎麼去修?這個願發了,但是要怎麼修?我們就沒有一個下手處。《金剛經》講這個就很方便,「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量無邊眾生統統要度,度到哪裡?度入無餘涅槃,度到成佛。度成佛,又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願,這樣去觀照,你才能斷煩惱,因為煩惱是從我執來的。觀想純熟,『不知不覺,情執消泯』,就沒有了,你煩惱就斷了。煩惱斷了,無量法門就現前,無上佛道也自然就成了。所以這是很善巧方便的。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發廣度心,大悲也。觀實無理,大智也。悲智具足,福慧雙修。】

  發廣度眾生的心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觀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大智』,般若智慧,大智慧。『悲智具足,福慧雙修。』所以這樣修,慈悲、智慧都具足了,修福修慧也同時都修了。我們再看第十二:

  【十二、立志堅強,勿生怯弱,看破放下,求生淨土,即此便是降住。】

  『立志堅強,勿生怯弱』,這是我們修道的一個要件,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志」是志願,人要立志,要有志向,人生要有方向、要有目標。立志之後,要堅強不移。『勿生怯弱』,不要退縮。『看破放下,求生淨土』,這是回歸到修淨土法門來。真正看破放下這個身心世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即此便是降住』。我們修念佛法門就是空有不著,不執著娑婆世界,不執著五濁惡世,放下這個五濁惡世,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著空;放下五濁惡世,不著有,空有都離了。這裡講的,跟《金剛經》就相應了。「即此便是降住」,我們這樣修就是《金剛經》講的,如何降伏其心,應如何住?這樣修就是降伏其心,就是安住。我們再看第十三:

  【十三、真心不現,全由妄障。妄不除盡,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經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所以古德云:「但求息妄,莫更覓真。」「但盡凡情,別無聖解。」經又云:「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這段給我們講,『真心不現』,全部都是由於妄念在障礙。妄念不除盡,你說要『安住如如之真』,就是這一念,依然是一個妄想。禪宗講的,就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要想一個什麼,動一個念頭就不對了。這裡都是引用經典講的,『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曰: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它就是自性的照見,知見當中又立個知,那就是無明。我們現在就是知見立知,頭上安頭。我們一眼看到外面的境界,第一眼看到,你不起心不動念,那叫知見。然後第二念,我們念頭就起來了,念頭起來,那就是立知,那就是無明。所以我們保持第一念就是知見,就是自性,但是我們很快的就落入第二念、第三念,無量無邊的妄念統統出現了。所以我們修行,在《淨語》也教我們要用第一念,念佛也要第一念,辦事也要用第一念,這個我們可以練習。我們常常提醒,經典上講的,狂心歇下來就是菩提。妄心歇了就是菩提,不是另外有個菩提,所以我們在當中修第一念。如果第二念,我們意氣用事,有好惡,這些統統是第二念、第三念。所以第一念就是自性,真如自性。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