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六集)  2020/5/1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06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接著來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一,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頁。我們上一次學習到「明宗」的第一段,我們今天接著看第二:

  【二、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不重經教,謂之宗下。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

  這段是「明宗」節要的第二段。這段給我們說明佛家稱『宗教』這兩個字的定義。佛家講的「宗教」,不是我們一般人概念當中的宗教。我們現在講到信仰宗教,你信仰哪一個宗教?現在人對宗教的概念就是有一個神。在西方,在外國的宗教,他們只有一個神、一個上帝。這個上帝是創造萬物之神,獨一無二的,這樣的宗教叫做一神教。一神教是高級的宗教,如果供奉很多神的,那個叫泛神教,是低級的宗教,這是一般人他對宗教的一個概念。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到,他年輕的時候在學校上課,老師就跟他們講,佛教是迷信。佛教是低級的宗教,是泛神教,供奉很多神;外國,西方國家的宗教只有一個神,那是高級的宗教。因此,中國很多人他就去信仰高級宗教,認為佛教、道教這都是低級宗教,供奉很多神。這是一般人他對宗教的一個概念。實際上這個宗教的概念,都是根據外國人他認知當中的宗教,外國的宗教他崇拜一個神。這是一般人對宗教他的認知是這樣的,就是拜神、供奉神,一個宗教信仰。信仰宗教就是求得心靈的一個寄託,這是外國人宗教的概念。

  實際上,在中國宗教這兩個字,不是外國人他認知當中宗教的意思。這個宗,你看這裡講「明宗」,宗是什麼?宗旨。這裡講「宗者修也」,我們前面學習到宗是修,修是什麼?修學,修正、修學。我們現在講,你到學校學習哪一門功課,你修學哪一門功課,你修哪一個科系的。所以中文「宗教」兩個字,宗是尊崇的、主要的、重要的;教是什麼?教育、教化、教學(教訓、教誨)。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宗教是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主要的教育。這就很重要了,這個不能沒有。所以中文宗教這兩個字的定義是這樣的,跟外國人他認知當中的宗教那個概念完全是不一樣的,外國那個宗教的概念就是拜神。中國宗教兩個字,意思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學、尊崇的教化。這個教育非常重要,不可以沒有,這稱為宗教。這是中文這兩個字「宗教」它的一個定義。

  佛家這個宗教,這裡給我們講,佛家裡面講的宗教的定義。宗,它的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這個修行的方法不一樣。我們一般講宗,叫做宗門,就是禪宗代表。就是梁武帝那個時候,印度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祖師禪。達摩來中國傳給慧可,慧可再往下傳僧璨,一直到道信、弘忍、惠能。到惠能六祖才發揚光大,不然前五代都單傳,只傳一個人,只有一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達摩祖師傳來,當初用的是觀心,就是這裡講「自悟心性為主」。但觀心,後來參禪的人根性比較差也用不上,後來有參話頭。宗的教學,它不重經教,不允許你看經典。什麼時候才看?開悟了再去看。看了做什麼?印證,印證自己悟的對不對,經典來印證的。剛下手,不是從經典裡面去下手,先叫你參。它是用這個方法,不准你去看經教的。所以宗門,在中國的禪宗,達摩祖師傳來這個禪宗,叫做教外別傳。這個教學另外特別的一個傳授,教外別傳;特別的方法,教外別傳。所以它是特殊的一個教學法,但是有這樣的根器是可以的,如果不是這種根器,參了一輩子也不悟。在中國的確參禪開悟的非常多,在六祖的會下,四十三個人大徹大悟。後面還有很多,一千七百則公案,那都是開悟的人。的確在中國這個地區有很多這種根器的,但是近代我們看到參禪有成就的,就是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虛雲老和尚,後面我們就不知道了。

  現在的人對參禪,實在講,一般對禪的常識都不理解,禪的種類他也不清楚。所以現在講到禪,有一些人自稱他是承傳第幾代的禪師,但是對禪很外行。我看那個名片,印了接第幾代的法,實在講,對這個禪不要說開悟,就是對一般這種常識都不知道。禪宗,實在講有祖師禪、有大乘禪、有小乘禪,有世間的四禪八定。你是哪一種禪?達摩祖師傳來這個叫祖師禪,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下修止觀,這大乘禪,還有小乘的。你看天台宗,有摩訶止觀,大乘的禪,還有小止觀,天台大師他的著作《小止觀》、《摩訶止觀》。小乘禪、大乘禪,還有像南傳佛教國家,他們修的小乘禪,還有四禪八定。印度那些宗教修禪定的很多,有的修得最高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無想天、四空定,修到色界、無色界。到色界才算禪定成就,從初禪以上都很難達到,一般你能達到欲界未到定,那就很不簡單了。所以這個禪,我們現在人他沒有深入這個經論,實在講連一個概念都不知道。此地講的『宗下』,就是達摩祖師傳來這個宗,這個叫宗門。不立文字,單刀直入,叫你去參,離心意識參,參到開悟了再去看經典。這是講宗。

  『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文字」就是經典,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提起觀照,「觀照」就是修行的功夫,而證入實相理體,這稱為教下。禪宗之外都稱為教下。禪宗稱為教外別傳,這個教以外,另外傳的。但是淨土宗,夏蓮老講教內別傳,這是教內別傳。實在講淨土跟密宗,它是教內別傳。過去,一九九O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大陸去,韓館長招待我去旅遊,我一個人參加我們台灣一般的旅行團。我們師父上人就拿黃念老他寫的《華嚴念佛三昧論》的講稿,要我帶這個稿子去北京,去見黃念老,給他校對、給他改,準備在台灣印出來流通。我們那次旅遊十八天,第一次出國。我說第一次出國就是回祖國,第一次離開台灣,四十歲。我就先到香港,然後坐火車到廣州,再到廣西桂林,再到西安,再到北京,再到上海(江蘇)、杭州,我覺得遊了很久。到了北京,我就去找黃老,利用旅遊晚上大家回賓館休息,我請導遊帶我去,請北京的地陪帶我去。黃念老他家在胡同裡面,小小的。他家的書很多,沒有書櫃擺,擺在桌子一落一落的,都擺滿了書。我就利用這個機會,稿子拿給黃念老,說家師這個要請你看看,這個稿子請他校對一下,準備在台灣來流通。我就順便請教他有關密宗方面的,因為我們師父說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黃念老就講,他說其實密跟淨是相同的,都是求佛力加持,淨土就是密宗的顯說,密宗是淨土的密說,其實是一樣,都是求佛力加持,自他二力。密宗講三密相應,在淨土講一心不亂,自力、他力都有,求佛力加持。

  一般的法門大多數是自力比較多,當然也有一些求佛力加持。像參禪,那的確是靠自力,但是禪門後來也有念佛、也有念咒的,這個也有。咒就屬於密宗,念佛就屬於淨土。淨土是教內別傳,這個別就是它是特別的教學法,比較特別的、特殊的。一般主流的就是經教,就是這裡講的「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這是主流的,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這是主流的教育。特殊就是一個禪宗、一個淨土,還有包括密宗。淨土它特殊在哪裡?你看禪宗六祖,他不認識字,但是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為第六代祖師,而且在他會下成就的人是最多的,法緣最殊勝的。他不懂經教,但是他開悟了,什麼經去問他,他都懂,他這個特殊的。

  還有我們看到歷朝歷代,我們老和尚最近講一個海賢老和尚、一個鍋漏匠。一個鍋漏匠,他也是一個字不認識的,念佛念了三年。他就一部《彌陀經》,他也不會念;一個往生咒,他也不會念,他也不認識字。他覺得人生很苦,他想求解脫,想出家。諦老原來不答應,看到他這個童年的玩伴在補鍋、補碗,什麼也不會。你來出家不是找麻煩嗎?人家看到他,生煩惱,他也有障礙。但是他說什麼都要剃度,後來沒辦法,就跟他約法三章。他說剃度之後,第一個條件,你就不要住在寺院,我在寧波鄉下給你找個小廟,你去住那裡,找兩個護法給你煮兩餐飯,供養你。第二個就是你不要去受戒,也不認識字,規矩也不懂,去戒場大概都被趕出來。第三個就是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快念,這樣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處。什麼好處也沒跟他講,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到那個小廟,真的三年都沒有出門,就是整天就在那裡念佛。因為他挑個擔子,平常去給人家補鍋、補碗,挑那個擔子,都是走路的。以前都是走路的,所以他的腳力很好,在小廟就是繞佛,繞著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了。諦閑老和尚來給他辦後事,看到他,他說不辜負你出家一場,天下的大寺廟的方丈,講經說法的大法師,都不能跟你相比,到西方作佛去了。近代海賢老和尚,也是不認識字。他師父也沒有教他參禪、也沒有教他打坐、也沒有教他念經,什麼都沒有,給他剃度,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就一直念,而且他念還不是在念佛堂念,他都是在外面做農活,務農,開荒(開墾荒地),種植五穀雜糧,供養大眾、供養社會。天天做,但是一句佛號片刻不丟失,這個不容易。你看,念到一百一十二歲,自在往生。他不懂經典,也不懂教理,他就老實念,他就成就了。所以這個叫教內別傳,特別的。

  一般都是必須要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禪宗依的經典,《楞伽經》、《金剛經》。《楞伽經》,一般人比較少去讀誦,《金剛經》讀的人就多了,這是因為六祖他是聽人家念《金剛經》開悟的。五祖給他印證也是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他大徹大悟。他聽客人念《金剛經》開悟,那是大悟,還沒有徹,還不徹底。到黃梅去參五祖,八個月在碓房舂米做苦工。八個月後,五祖看他因緣成熟了,有一天就去給他暗示,到碓房,用枴杖敲三下,他就知道暗示他今天晚上三更到他寮房去。所以他去了,就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大徹大悟,後面就不用講了。你看他也不認識字。《金剛經》名氣這麼大,就是因為六祖在這部經開悟的,所以讀這部經的人就多了。以前古時候讀書人,不學佛的人他也讀《金剛經》,不但讀儒家的書、讀《金剛經》,道家的也有。你看八仙呂仙祖,他都有《金剛經》的註解。所以《金剛經》在中國佛教名氣就特別大,是因為六祖在這部經開悟的。因此禪門它雖然不立文字,但是開悟還是要看經來對照,來印證悟的對不對,但是下手的時候不允許你看經教。教下就是你要依經教,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這叫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這是佛家稱為宗教的意思。所以宗教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知道它的定義。我們再看第三段:

  【三、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

  『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開山祖師。日本人很崇拜智者大師,日本學天台的很多,天台宗的道場。淨土宗的道場,最崇拜是善導大師。所以我到東京去看增上寺,以前我到那邊做三時繫念。增上寺就是淨土宗的道場,它供奉,在日本第一代祖師是善導大師,然後才是日本的法然上人,所以它右邊供善導大師,左邊供法然上人。所以很多大陸同修去參加法會,到上面去拜拜,那些大陸同修以為供的都是日本的法師。我說這邊是日本的,右邊那個是中國的善導大師,他們才知道善導大師是中國的。中國人去,不認識,所以要給他們介紹。另外比叡山,就是日本佛教的母親,所有宗派的法師,在過去那個時代,要上山修學十六年才能下山弘法。二OO二年,我跟淨老和尚(我們師父上人)上比叡山,到比叡山去參訪。看到他們供祖師,比叡山第一代祖師供智者大師,第二代也是天台宗中國的祖師,還有第六代天台宗的祖師,其他才是日本的祖師。所以日本佛教,他們也是不忘本。在日本的寺院,天台宗很多,像大家如果去過日本旅遊,去過東京淺草寺,淺草觀音就是天台宗的。所以智者大師在日本也很受尊敬。

  智者大師講,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就是修宗。「實相」,是我們自性本有的般若智慧,我們自性本有的,這叫性德。你本性本來就具足的,性德。我們現在迷失了,迷失了本有的性德,這個作用不能現前,所以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顯」,要靠修。好像過去的銅鏡,本來它能夠照外面的景象,照得很清楚,但現在被灰塵、髒東西蒙蔽了,光透不出來。所以你要把它擦掉,這就是修。修了之後就恢復它原來的光明,能夠照徹萬物。「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檀就是檀波羅蜜,這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布施。我們一般在佛門講「檀越」,檀越是印度梵語的音譯,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施主,我們叫施主,檀是布施的意思。在本經,以布施度含攝六度,舉一個布施,第一度就包含後面五度了,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但是要修無相布施,後面就會講到不住相布施,無相布施。我們現在布施都有相,都著相,著相布施得人天福報;如果無相布施,那你就成佛了。後面都是發明這些道理。所以我們修布施,人人都在修布施,每一個人都在修布施,但是都是有相,都著相了。著了相就不能斷煩惱,但是可以得人天福報,不能超越六道十法界。所以修布施就是要無相,無條件的布施,從這個地方下手。我們剛開始修還不能達到無相,總是有相,我們總是落印象。我布施多少錢,開個收據給我,這個是相。也不是說開收據你就一定著相,沒開收據你就不著相,也不是這樣的。不著相,不在外面,是在你的心地,在我們的用心不同。我們修布施,若無其事就是修無相布施。

  布施,它主要的就是對治我們的慳貪。我們前面也學習過布施對治慳貪。我們到佛門來修了布施,我們慳貪有沒有減輕?布施有外財布施、有內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外財布施,我們用財物,我來捐多少錢、我要供養什麼東西,這些身外之物屬於外財,外財布施;內財就是用我們的精神、體力、時間來為大家服務,沒有條件的給大家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內財布施更殊勝。我們在修布施當中,我們著相布施得到的福就有限;如果無相布施,你布施一塊錢、一毛錢,你的福報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限量的。同樣在做那個事情,但是果報不一樣。果報不一樣,關鍵在心,用心不一樣。有的到佛門來修布施,不但慳貪沒有減少,反而增長,我來布施能得到什麼功德利益;有一些人甚至他要出名,要這些名聞利養,總是自己有很多條件。我來修布施,你要對我好一點,要對我特別一點,這都附帶條件的,這個不但沒有減輕慳貪反而增長。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過去常講,沒學佛,貪世間法;學了佛貪佛法,那還是貪,換個對象,貪心沒有改變。這就不是布施真正的目的。所以我們要修無相之檀,這才是佛教我們的。修無相之檀,我們才能超越六道十法界,修有相的,我們總是超越不了,甚至還生煩惱,還增長煩惱。所以我們看佛門裡面修到煩惱增長的,大有人在。怎麼修到煩惱不斷增長?就是有相,他著相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修這個主要是對治我們的煩惱,這樣我們修學才沒有走錯方向。我們再看第四:

  【四、江註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

  江味農老居士註解,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本經後面講的都是教我們怎麼離相,離相不是什麼事都不做,「修一切善」。你看禪門,在中國唐朝那個時代,那個時候百丈立清規,馬祖建叢林。馬祖道一和尚他建叢林,建叢林就是現在講建佛教大學,建大道場、大寺院,硬體的。百丈他是管教學,就是定清規。清規就是把佛教戒律本土化、現代化,所以稱為百丈清規。禪門那個律,就叫公約,大家共住的一個規約。百丈清規,根據戒律的精神,編一個適合當時中國國情適用這個地區的公約,稱為百丈清規。百丈立清規,跟終南山那個南山律不一樣。你看百丈清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一天沒有去耕種,沒有去做,你就一天不要吃飯,你天天要幹活。所以禪門不是什麼事都沒有,天天要做事,你一天不做,就一天不要吃;你要吃飯,那你今天就要工作。「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規定的。南山律,依照佛制出家比丘不能耕種的,你不可以種菜(種田)的,要托缽,吃飯就向人家要飯,托缽。南山律祖,律宗第一代祖師道宣律師。我們現在去戒壇受的都是根據南山律來傳的,但是也學不到那個,現在只是一個形式的。道宣律師,他戒行很高,所以他感應四王天每天中午來給他送供養,天人來送供。所以比丘律,他是不可以去耕種;你看百丈清規,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你天天要去做,那就不一樣了。所以在中國這個八大宗,律宗它是專門持戒律的。百丈他是禪宗的,戒律就是他的清規,他重在悟心,戒律重在行持,都各有偏重。禪是佛心,律是佛行,佛的行為,他的生活行為。

  南山律,跟釋迦牟尼佛那時候的律也不一樣,傳到中國來,跟當時印度佛陀那個時代的律也不同。現在比較接近的大概是南傳斯里蘭卡、泰國,它離印度比較近,他們現在還是搭南傳那個出家人的袈裟,他們吃飯還是托缽。泰國、斯里蘭卡,他們還是托缽,但是沒有吃素,跟佛陀當年時代一樣沒有吃素,吃三淨肉,沒有吃素。所以我們去那邊旅遊,看到那裡出家人沒有吃素,不要覺得很奇怪,我們要先知道那邊的國情不一樣。全世界只有中國佛教,而且中國的佛教是漢地的佛教吃素,漢地佛教吃素是從梁武帝開始的,梁武帝提倡的,一直傳到現在。在中國,你看西藏、蒙古,西藏前藏、後藏,蒙古內蒙古、外蒙古,四大喇嘛,他們也沒吃素。所以有一次斯里蘭卡強帝瑪國師他請客,我也去了,大陸的,好像青海有一個龍達活佛,密宗的,他也到台灣來,一起請客。我去,我是吃素,他們也有辦一些葷食。強帝瑪國師就跟龍達活佛講,你可以吃,你跟我們一樣都有吃肉。但是他們不太好意思吃,看到我在那邊吃素,他們兩個也不太好意思吃。這個情況我們也要了解一下,我們現在開放的時代,可能都會接觸到,看到不一樣的,知道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我們就不會覺得很奇怪了。所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修善,這個善的範圍就很廣,六度萬行。你每天做事也都是修善,但是要離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就超越了;如果著了相,那就生煩惱。所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本經就是依這個體,這個體就是實相的理體,依這個為理論基礎起修,根據這個理論依據來修,這個就是妙宗。我們再看第五:

  【五、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

  『本經修宗』,修學的宗旨,是在『無住』兩個字。六祖就是在「無住生心」這裡大徹大悟。後面經文、講義也都是在說明無住,講那麼多,就是無住。從各種角度、各種方面來跟你講,核心就是在無住,你就不要去住就對了。但是我們聽到無住,「我現在無住了」,你又住了。你住哪裡?住無住。所以你要去起觀,不然你以為我無住了、我什麼都不執著了。你執著一個不執著,還是執著,反正你起心動念,「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這要去修觀門,觀行,觀偏重在解,行偏重在實行、修行,在生活上。江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特別強調作觀的重要。他講在中國佛教,自從宋朝以後講止觀的就愈來愈少了,只有禪宗還有這個觀門,其他的宗派好像都很少講,甚至沒有在講了。他講這個也是有他的道理,他說宋朝以後,修行人不是不用功,有的也很用功,但是往往都退心、退轉了。有的人經典讀得很多,但是經是經,跟我們自己修行就沒有關係;經很會念,甚至很會講,但是跟自己修行完全沒有關係。有的人修得甚至著魔也很多,有的退轉了。這都是跟不講觀門頗有關係,因為不懂得起觀,修到最後會枯燥無味,枯燥無味他就會退轉。所以有了觀門,有了止觀,他就有法味,他才能夠提起精進,修得才有法喜。

  我現在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我們現在是修念佛法門,實在念佛法門如果能夠老實念佛,那的確也就沒問題,也就一定成就。像鍋漏匠、像海賢老和尚那樣的,能老實念佛,但是那樣的人畢竟還是少數。這個就跟禪宗一樣,禪宗六祖大師不認識字,在中國禪宗也大概只有他一個人,空前,後面也沒有再看到第二個。其他的,你看六祖會下的永嘉大師,我們在做三時繫念都會念到,「永嘉云: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他是修天台宗,修止觀的,他是修到大悟,已經開悟了,但是還沒有徹底,所以從現在溫州(永嘉在溫州,那個地方我去過),跑到廣東曹溪。以前都要走路,你看從溫州走到廣東,這當中還要走過兩個省,要走過福建省、江西省才到廣東,走到曹溪去,求六祖給他印證。印證完了,他就要走了。六祖說,何必走得這麼快,住一晚上吧!所以他就住一個晚上,叫「一宿覺」,住一個晚上就覺悟了。實際上他自己修得是差不多了,就是畫龍點睛,那個龍都畫好了,剩下兩個眼睛一點,就飛走了。其他的,你看無盡藏比丘尼她是讀《大涅槃經》,法達禪師是讀了三千部的《妙法蓮華經》,他們讀經的功夫下得很深的。什麼經都沒讀的,就只有六祖一個,其他人還是有教下的基礎,然後再去參的。念佛法門也是一樣,你能幾個人像海賢老和尚、像鍋漏匠?你試試看,他能在那邊念三年都不出來,你念三天看看?我看三天還沒念完,手機就一直撥,是不是?能老實嗎?不老實不能裝老實,這也裝不來。為什麼?因為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觀就是叫你看破,行就是叫你放下。

  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在新加坡也是提倡二十四小時念佛,放念佛機,然後有一個維那、一個木魚,有敲著木魚。那時候莊嚴剛出家,到新加坡去,她也去幫助領眾,領晚上的。剛開始人很多,愈念愈少、愈念愈少。這個之前我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我就實驗過了,我們還不是二十四小時,只有白天,八點半到下午五點,放念佛機,第一天三十個,第二天二十個,第三天十個,第四天剩下桌子。那個桌子不會跑,所以剩那個念佛機跟桌子,人都跑光了。你問為什麼這樣?他念了,念得枯燥無味,他念不下去;或者念得煩惱起來了,他沒有辦法排除。所以要老實不容易,不是說我很想老實;我們不是那種材料,我們不是那種根器,你也學不來。所以我們不老實,要承認自己不老實。因此大多數是不老實,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如果大家統統是老實人,大家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出現在世間,他還要講經說法嗎?要講四十九年嗎?要講三百餘會嗎?釋迦牟尼佛不拿一個引磬,帶我們一句佛號一直念到底,個個成佛了,那麼囉嗦幹什麼?大家想,是不是這樣?那不是個個都成就了?問題不是那麼簡單。你能老實念,的確沒問題,不老實就不行,因此要有經教來補助。所以後來我們老和尚在新加坡看人愈念愈少,還有念到有狀況的,後來我們師父說不行,還是要最少聽兩個小時的經。所以要播經,聽兩個小時的經。

  聽經是什麼?聽經就是觀門。理論就是觀門,幫助你的行門。聽經,觀門幫助你修行,如果你能老實修,那當然不需要。像我們老和尚講,你都放下了,經不用聽了,也不用讀了,你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但是絕大多數,上上根跟下下根都很稀有,大多數中下根器的,佔絕大多數。因此佛出現在世間講經說法,而且講經說法這個時間都很長,因為佛法的修行,知難行易。你要知道難,你要花點功夫來讀書,你懂了,你自然放下;放下,修行很容易。修行在哪裡修?就在你生活當中修,不離開你的生活,不離開你的工作環境。但是你解就比較難,所以叫難信之法,它不叫難行之法。《彌陀經》講,「難信之法」。所以過去有個法師寫了一本書說,淨土宗是難行道。我說不對,跟《彌陀經》講的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是難信之法。如果他寫那個書的書名叫難信道,那就對了,跟經講的一樣,他講難行道就不對了。所以我們還是要皈依法,以法為標準。所以它是難信,行不難,信難。真信切願,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有什麼難?但是信願難。

  所以本經都在『觀門、行門』,「觀門、行門」講的就是無住兩個字,講那麼多,就是主要是教我們要無住。什麼叫無住,我們要真搞懂,不是我們看到這兩個字「無住」,我們就懂了。我們會念也會講,是不是真懂?不見得。你說無住,你心馬上就住了,住在無住。所以這個要搞懂比較難,真懂了,你修行就很容易。我們再看第六:

  【六、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

  這是根據《大智度論》講的。般若主要的宗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怎麼「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是怎麼離?離是不是我們躲得遠遠的?過去有人說,他這些相都不要,他躲到山洞,那些山洞還是一個山洞的相。所以這個法,離在哪裡離?就在一切法當中去離。離什麼?離你心裡那個相。所以離一切法,即一切法。所以這個離不能搞錯。實在講離就是放下,它就是放下。我們老和尚講的,大家比較容易懂,就是你放下你心裡的牽掛、你的執著,放下你的煩惱、放下你的習氣,放下這些,這叫離。是離這個,不是叫你離外面那些。外面那些是心變的,你怎麼離?

  所以過去大陸有一些同修聽到我們老和尚講放下,房子也賣掉了,錢也都布施了,工作也辭掉了,後來沒飯吃,跑去找老和尚。師父,你不是教我放下,現在什麼都沒有了,那怎麼辦?生活有困難。結果,我們老和尚搖搖頭,他完全把我的話聽錯了。教你放下,是放下你心裡那個執著,放下你心裡那個煩惱,不是叫你放下工作。你看海賢老和尚他每一天都做,但是他真放下。禪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那是真放下。這個不能搞錯,不能誤會,這個誤會,那就很麻煩!因此《般若經》為什麼宋朝以後就少講?怕人家起誤會。很容易起誤會,講一個空,他就執著空,什麼都不要了。其實那個不是佛講空的真實義,不是。佛講的空,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要搞懂這個比較難,因此就少講。少講,不講也不行,所以江老居士他發心做《金剛經講義》。知道現在不管修哪個宗派都很少有成就的,關鍵就是不懂這些觀門、行門,主要是沒有般若。我們再看第七:

  【七、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又云: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觀照般若也。因觀照而證實相。】

  這是根據經典講。『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什麼叫「佛」?你「離一切諸相」,你就是佛。人人都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只要離一切相就是佛。你現在沒有離一切相,是不是佛?還是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只是現在迷了;現在迷失了,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佛。

  『又云: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就不要著這四相。我們為什麼有六道輪迴?就是有這四相。有我執,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從我執發展出來的。我執,我相、我見,有這個我;因為有一個我,對面也有個人,這就對立起來;人有很多,就是眾生;執著的這個心念念不斷,就是壽者相。壽者相是念念不斷,從來沒停止過,如果我們有一秒鐘停止,我們就契入實相,我們連一秒都沒有辦法停止,這個叫壽者相。但是都從我相產生的,所以有我人,他就有一個對立。所以修善要三輪體空。內不見我,外不見人,中間不見所施之物,三輪體空。我們以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來修一切善法,那你就會成佛,就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怎麼成佛的?就是這麼成佛的。

  所以『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它是實相般若,這是本來就具足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觀照般若』,我們現在要修的就是這個「觀照般若」。我們現在用功的下手處,就是在觀照般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在哪裡修?在我們生活當中修。我們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們在生活當中,每一天我們都是在修六度。我們現在在生活周圍,每一個人都在修六度。你身外之物,自己內財、外財,都在修布施,每一個人都有在修。但是學了佛、讀了經,明白這個道理,知道自己在修布施;不學佛的人他在修,他不知道。不知道,生煩惱,增長煩惱。持戒,狹義的就是律儀戒,廣義就是一切的規則、規矩,你做任何事情也都有一個規矩,這都是屬於戒的範圍。每一天我們辦什麼事情,也是有辦事的方法、規則,那就是戒。所以戒,廣義的,包括佛的教誡,我們每一天也離不開這個,時時刻刻也不能離開。忍辱也是每一天要修的,你每一天都有碰到一些順境、逆境。所以這個忍辱,我們現在只知道逆境要忍,人家罵我、人家找我麻煩,這個我們要忍,這逆境。順境,一般我們就不知道忍。順境,我喜歡的、合我心意的,我們就起貪心;逆境,不合我心意的,我就起瞋恨心。實在講,這個忍辱,包括順境你也要忍。比如說我很愛吃什麼東西,我很喜歡吃的,我多吃一點。貪,貪就起來了,那也要忍,要忍一忍。這是舉出一個例子。逆境,我們比較容易懂,逆境就是違背我們心意、我們不喜歡的,我們就會不高興,就會生瞋恨、煩惱,這個要忍。實在講,順境也要忍,有時候順境比逆境還不好忍。每一天我們不是都遇到順境、逆境嗎?有合我們心意的,也有不合我們心意的。精進,每一天都要提升,都要學習。禪定,在這個當中要修定才能開智慧。般若是智慧。這個就是修一切善,一切善指六度萬行,六度展開就是萬行,萬就是所有一切,生活當中各方面。這個是觀照般若,在這個修的當中要起觀照,沒有起觀照功夫,煩惱一起來我們就跟著跑了。觀照是觀照自己內心。

  『因觀照而證實相』,因為我們有用這個觀照的功夫,「而」,才能夠證得實相,才能證實相般若。所以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我們讀經,讀了要知道生活當中怎麼起觀照。所以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多多少少我們都要起一點觀照功夫。像我讀到《無量壽經》三十三到三十七,都講五戒十善的。如果我們造了惡業,「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共其怨家,更相殺傷」。我讀到這句,我就想到過去從小跟我父親殺生吃肉很嚴重。所以我這個病特別多,我從小就體弱多病,從小病到老,現在還在病。那就要起觀照,觀什麼?想一想過去我們造的惡業,現在生病,那不是示眾見之嗎?大家都知道。有一些人生病都怕人家知道,所以我三年前去長庚住院,醫生說,你這個病能不能給人家知道?我說我都放在網站上,我都恐怕人家不知道我生病。有的人生病都很祕密的,怕人家知道。我檢查出三高,我說美國各地淨宗學會,我都先發過去了,長庚檢查出來,那個檢查報告統統發過去。我說你們請我去做法會、去講經,醫生說隨時會心肌梗塞,會死的。我說如果剛好到你們那裡,你們哪個淨宗學會,我剛好在那邊,死在那裡,請你幫我助念料理後事。所以我就發過去了。所以我二O一二年去,他們壓力特別大,實在也不好意思,但我也要跟大家講清楚。真的,那一年四高,走路頭都暈的。到舊金山、聖荷西去,楊會長,在他那邊,晚上起來,走路都走不穩,頭都碰柱子。到洛杉磯去,陳會長,一下飛機就把我載到醫院去了。所以我的病都是盡量公開,讓大家知道,造惡業「死生不得,示眾見之」。就是觀這個,不然要觀什麼?

  觀察自己造了什麼業,要怎麼去對治。所以觀照就是修行。你不提起經文去觀照,你不在這個地方修行,你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就沒有法喜,你修了也伏不住煩惱,你就很容易退心。如果修了,我們有進步,能夠漸漸把煩惱控制住,我們信心就會增長。我們現在為什麼沒信心?你伏不住煩惱,你會覺得很沒有成就感。但是如果你伏住煩惱,你有成就感,那個還是煩惱。所以這個要一層一層去觀,觀照就是這麼觀的。我不錯了,不錯了,你傲慢就起來了。你不去觀照,你自己在增長煩惱,你道業精進,煩惱跟你同步精進。你不去觀,怎麼能夠去把它降伏下來?所以一面念佛,一面還是生煩惱。我有這個經驗,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為什麼?因為沒有觀照功夫。所以觀照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非常重要。

  好,今天我們「明宗」就學習到這裡。下次我們講「辨用」,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