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生西不是為自了,原為度眾生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二集)  2020/12/1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32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第四十一頁,從倒數第二行,從第四這條看起:

  【四、生西不是為自了,原為度眾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為滿大願,可證性故。般若與淨土,是一非二,有往生法門,方能成就般若法門。】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一段經文是「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這是這段《講義》註解的經文。我們學習的是淨老和尚從江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節錄出來,就是擷取重要的部分。《講義》裡面講,『生西不是為自了,原為度眾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為滿大願,可證性故。』生西方不是為了自了,不是自了漢。有很多學佛的人誤會,以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小乘自了漢,自己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享福,不願意在娑婆世界度這些苦難的眾生,沒有慈悲心,自了漢。自了漢,佛在經上喝斥小乘的聖者,佛喝斥小乘聖者是焦芽敗種,好像種子焦掉了,不能生長,種在地上,不能生長稻穀。這是佛在經上對小乘已經證阿羅漢的,他不願發大心去度眾生,度眾生太苦了,眾生又不好度,自己了生死,住在偏真涅槃。自己生死了了,沒有發願作菩薩度眾生,沒有發願要成佛道,佛就有責備了。這個也是激勵這些沒有發心的小乘聖者要發大心,不能只有自了,你學習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就,距離成佛(圓滿的大成就)還很遙遠,不能停在那個地方。修淨土法門,有很多人認為是小乘自了漢,自己要到極樂世界去享受,不顧娑婆世界這些苦難眾生,不度眾生。有很多人對淨土經典的教義不了解,不了解也是因為沒有接觸到淨土的經典;有接觸到,並沒有深入去認識跟理解,所以對西方淨土不認識、不了解。因此往往都用自己認為、猜想這樣來看淨土,最後淨土就變成好像小乘。

  所以有一年,我記得很久了,大概二十年前,我到美國西雅圖淨宗學會,那邊請我去講經。我一下飛機,吃過晚餐,馬上就上台了。趙會長就跟我講,悟道法師,今天晚上我們這邊有一個問題困擾大家,請你晚上在講演的時候,給大家做一個回答。我就問是什麼問題?他就說他們學會每一個星期天都有共修念佛,大家共修念佛一天,在中國城租一個佛堂。有一天有一些慈濟的善友來勸學會的蓮友,你們星期天都在這裡念佛,也都沒有去做一些社會上慈善救濟的工作。你們念佛只是想自己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享福,沒有慈悲心,是小乘,沒有發大乘菩薩慈悲心,救苦救難。應該跟我們去救濟,不能只有自己念佛求往生,這個就沒慈悲心了,自了漢,小乘。這些蓮友聽到善友這麼勸,這下問題就來了,他們星期天在那邊念佛沒慈悲心,要去參與這些救濟才有慈悲心,才是大乘法。念佛就變成小乘自了漢,不幫助眾生。所以他們大家念佛,也不曉得要念還是不念?要念,沒有慈悲心;不念,好像我們淨宗又是提倡念佛。不念也怪怪的,要念也怪怪的,不曉得該怎麼辦?慈濟的這些善友勸大家去救災。

  後來我就給大家答覆這個問題,我說念佛跟去做救濟也沒有衝突,是相得益彰。我說念佛跟救濟,這是兩個概念。一般做慈善救濟是屬於救災,遇到災難,趕快去幫助,救濟。災難發生了,那叫救災。災難發生了救災,我們念佛是息災,我說這兩個概念。念佛是息災,去做救濟是救災,是兩個概念。息災就是災難不要發生,災難還沒有發生,止息下來,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化沒有災難。息災就是止息災難,像我們現在雙溪,我們淨老和尚勸我們做百七繫念護國息災法會,這是息災。息災就是止息災難的意思,也就是說災難還沒有發生之前能夠把災難止息,最起碼也要大災難化小災難,滅輕;小災難化就沒災難了。息災是止息災難。念佛是息災,救濟是救災,所以這兩個概念要分清楚。息災是很重要的,平常災難還沒有發生就要息災了,就要一直念,愈多人念佛,當然息災的力量就愈大!多一個人念,就多一分力量,這必定的。所以息災更迫切需要,災難希望不要發生最好,就好像人不要生病最好。所以中醫最高的目標是預防,就是說要怎麼預防讓你不要生病,這是最高的,中醫《黃帝內經》講預防醫學。你沒有辦法預防,生病了才要治病,才要去治。治病也是剛剛有一些徵兆就治比較快,等這個病已經發作了,要治就比較難,那是很嚴重了,就比較難了。最高的是預防,他不生病,那是最好。所以息災、救災,跟這些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講,息災根本就是在教育,那是息災的根本,把人都教好了就沒災難了,因為災難都是人製造出來的。壞人造惡業感召災難,這個世界壞人多,惡業造多了,災難就多。所以你在社會上能夠教一個人從壞人變成好人,社會就減少一個壞人,社會就減少一個負擔,這是根本。根本的救災,實在講是在教育。佛教是教育,學佛主要是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要明白這些道理你要聽經聞法,這是上課。上課,你才明白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念佛能息災,了解之後才願意去念佛。所以印光大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的開示也講,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於吃素念佛。吃素就是戒殺,因為十惡業第一個是殺生。戒殺、吃素、念佛是息災的根本,護國息災的根本。如果不懂念佛是息災的根本,當然他不會念佛,認為念佛好像你們自己要去極樂世界,自己去享福,不管這些娑婆世界苦難眾生,沒有慈悲心。他認為這樣,他們要去救災,這個才有慈悲心,才是大乘菩薩的精神。一般人都認為是這樣,他不知道護國息災根本的方法在於吃素、念佛。可見得護國息災,根本還是在念佛。

  所以印光祖師也開示,「若盡人能念佛」,世界就沒有災難了。盡人就是全地球的人,統統來念佛,世界就不會有災難了。「如能有少數人念佛,亦可減輕」。少數人,就是沒有辦法所有的人都來念,但是有少數的人也有幫助,就是減輕,大災難化小災難,小災難化沒有災難。這個地球上現在還有很多人在做好事、在念佛,得到佛力的加持。不然這個地球現在造惡業的人這麼多,可能災難不是我們現在看到這樣的,不曉得要多嚴重,這點我們要認識清楚。所以淨老和尚勸我們在雙溪做百七繫念,你看今年災難特別嚴重,新冠病毒的疫情,還有很多災難,水災、火災、風災、旱災、糧食缺乏、地震等等的。是不是有減輕?有減輕,也是有幫助,只是一般人不能夠理解。如果不是我們淨老和尚這樣的大德給我們講,我們也不知道,也不知道去做這些。但他為什麼知道?他深入經藏,深入經典,原來都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我們不學習經典,我們當然就不知道,不知道該怎麼做,做錯了也不知道。所以念佛是息災,息災更重要。救災就是說災難發生了處理善後。災難發生去處理善後,去救,已經發生了當然要救,不能不救。所以我就問大家,我說大家想一想,災難不要發生比較好,還是發生了去救比較好?他們還在考慮,想了半天。後來想通了,不要發生比較好,當然是這樣。大家想一想也知道,災難發生去救比較好,還是不要發生比較好?當然是不要發生比較好。災難發生了去救,也不完全了。對不對?好像人受傷,你已經受到傷害了,是把你治好了,但是也受到一定的傷害了。還是統統不要受到傷害最好。如果要息災,要依照佛經上講的去修。如果不依照佛經上講的修,那當然就沒有辦法。我們現在只有少數人念佛,有減輕,對這個有幫助。

  但是息災,社會上知道要息災的人不多,很少很少。除非對佛法有深入的人,他才懂得要息災、要怎麼息災。對佛經沒有深入的人,他不懂,縱然學佛他也不懂,知道要救災,不知道要息災,其實息災更重要。息災就是災難還沒有發生,預防、止息不要發生,這個就是息災。好像人的身體,預防不生病最好。病了,當然沒辦法,你就要治了,你不能不治,不治就死了。所以我就跟他們講,其實我們修淨宗也不是說不做救濟,主要我們是息災,救災我們也做。有真正重大的災難發生了,我們也去救濟,大家出錢出力去救。你看印光大師他一生,人家供養的錢,他都是用在印經,他沒有做其他的,他沒有蓋大廟。因為他知道蓋廟問題很多,不單純,如果廟蓋了住在這裡面的人不修行,那就造業了。所以他老人家一生住人家的道場,他自己不蓋。不然他要蓋個大廟也很容易,他不蓋廟,不收徒眾,專門做印經,辦一個弘化社,做印經。在蘇州報國寺,這個弘化社現在還在,專門做印經流通,印善書流通,勸人念佛修善。他的錢主要是用在這上面,但是遇到有災難,他會從這個撥出來去救災。水災、火災,那個時候剛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災難很多。所以哪個地方有災難,他就從印經款撥出來去救災。實際上大家供養他的都由他老人家去運用,沒有指定,但是他自己是以印經為主,當然救災他也做,也不是都不做。所以我就跟他們講,息災跟救災沒有衝突,都需要。大家在這裡念佛是息災,慈濟的善友去做救濟,他們救災,大家互相合作。所以念佛人,息災也要救災,救災的人也要念佛,你不念佛,你就不能了生死。所以我跟大家講一講,大家明白了,才安心繼續念佛,不然好像怪怪的,變成沒慈悲心了。

  所以這段江老居士特別跟我們舉出來,「生西不是為自了」,不是自了漢,「原為度眾生」,原來念佛求生西方是為了要度眾生。度眾生這三個字,我們在佛門常常聽到,度就是幫助。這個度如果加個三點水,就是擺渡那個渡,渡船。以前我住在汐止,要過去江北里,現在有橋了,以前沒有。那個時候,我三舅有做一條渡船,擺渡。擺渡就是一個人看多少錢,就讓人家自己去丟錢,這岸渡到那一岸。度這個字,佛法(渡過江、渡過河、渡過海靠這個船)好像一艘慈航一樣,慈航是形容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就是幫助他了生死、成佛道。所以度這個字是幫助的意思。度眾生,你要把眾生度到什麼程度?就是用現在話講,你幫助眾生,你要幫助他到什麼程度?他今天沒有一碗飯吃,你裝一碗飯給他吃也是度,也是幫助他。這一餐填飽了,那下一餐呢?下一餐不知道在哪裡,也沒著落。我們從這個地方,「度眾生」這三個字,你要怎麼度?你要把他度到哪裡?度到什麼程度?都是度。比如你度眾生,就是說你去救濟,幫助人脫離現前他的急難,這也是度,這也是幫助。他沒有得吃,送他吃的;沒有得穿,送他穿的;沒有得住,蓋個房子給他住。度眾生,這個是世間的善事,佛門無所不包,當然這些善事也都有做;但是佛真正的度眾生,我們大家如果讀過《地藏經》就知道,你看地藏菩薩他發願要度眾生。他要把眾生度到什麼程度?眾生統統成佛了,他才要成佛。你度眾生成個阿羅漢,那不圓滿,度眾生成一個菩薩也不圓滿,你要幫助他到成佛道才圓滿。佛法講度眾生的本義是度眾生成佛道,才是圓滿的度眾生。不然你從大地獄度到小地獄,小地獄再度到鬼道,鬼道再度到畜生道,畜生道再度到人道,那個也是度眾生;人道再把他超度到天道,那也是度眾生,不圓滿、不究竟,都是度,沒錯。所以佛法,度眾生是要把眾生度到成佛。我們要度眾生成佛,你自己沒有先自度,你能度得了眾生嗎?你自己不會游泳,你跳下去救人,你能救得了嗎?不但救不了,自己還賠上去。我們自己沒有自度也去度眾生,是被眾生度跑了。是不是?肯定被度跑,我們的力量很弱。不相信你試看看,你去找一些沒學佛的,你馬上就被他們度走了。

  所以你真正要度眾生,你自己要有本事,起碼要《金剛經》講的,你真的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才有資格談度眾生。如果你還會動心,度什麼眾生?都是被眾生度。所以求生西方,為了什麼要求生西方?就為了要度眾生。因為現在自己沒能力,沒有德能,沒有德行、沒有能力,你度不了眾生。自己度不了,怎麼能度眾生?所以必須先求生西方,跟阿彌陀佛學,得到佛力加持。我們往生西方,跟阿彌陀佛打個招呼,就可以回來度眾生。你必須去一趟,你沒有去一趟,你就沒這個能力。你要在娑婆世界修到有這個能力,起碼你要斷見思惑,證阿羅漢果。這個對我們來講,雖然是小乘,但是我們做不到。大乘更不用談,斷見思、破塵沙、破無明,難度更高。所以度眾生不是念一念、講一講就能度眾生,不是那麼一回事情。所以必須要自度,你自己都在苦海裡面,你怎麼去幫助苦海的人超度,那不是講天方夜譚嗎?所以我們現在談不上弘法利生,你真正弘法利生是要往生西方再回來,那是真正弘法利生。現在我們談不上弘法利生,是在學習。現在弘法利生,講經說法還是自己學習。

  所以往生西方不是自了漢,原來是為了要度眾生才往生西方的,不是自己去那邊享福的。去那邊,阿彌陀佛也不會教你當小乘,縱然是小乘的人發心到極樂世界,慢慢接受彌陀大願的薰習,慢慢他也發大心了,到最後都成佛。他沒有發大心,怎麼成佛?到那個環境肯定薰習成大乘菩薩,這個不用懷疑的。「原為度眾生,方與彌陀本願相合」,這樣跟彌陀的本願才相合。你看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他哪一願為自己?大家翻開《無量壽經》讀四十八願,哪一願是為自己?沒有,每一願都是為眾生。就是《金剛經》前面講的,要發什麼願?發心度非想非非想處天、蜎飛蠕動,所有一切眾生都要度到入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就是成佛。怎麼有辦法度?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天人,高得不得了,你度得了嗎?蜎飛蠕動,牠也聽不懂,你怎麼度?其實佛在《金剛經》講這個,前面經文它很妙的地方,就是你發願度眾生把你的我執化掉。因為什麼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現象,他沒有自性的,是個虛妄相、是個假相。眾生本來都有佛性,就是藉這個緣你去觀,把自己內心這種四相化解就沒有對立了,化解掉了。所以詳細在《講義》裡面,江老居士分析講解非常透徹,為什麼發這個願?觀緣生性空,因緣生法,它自性是空的,你不要執著在那個相。好,我們先知道一個概念。『為滿大願,可證性故』,這四個字,「可證性故」,證性就是證得自性,證得自性你的大願就滿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般若與淨土,是一非二,有往生法門,方能成就般若法門。』般若與淨土,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本書,那本書是後來的佛弟子幫他整理,書名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金剛經》就講般若,《無量壽經》講淨土。「般若與淨土,是一非二」,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我們往往把它看作兩樁事情,好像是修禪的人才有般若,修淨土的人就沒有般若了。往往我們都這麼看,實際上般若是佛法的中心,你說一部《無量壽經》,一部《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裡面沒有般若嗎?每一部經都有般若,離不開般若。如果沒有般若,那就變成世間法,不是佛法。世間法跟佛法,它的分水嶺就是在般若,般若智慧,包括小乘都離不開般若。如果沒有般若,那就不是佛法,變成世間法。般若是智慧,世間的聰明不是智慧,世智辨聰,八難之一,入不了佛法。世間很聰明、頭腦很好的人,我們世間人很羨慕,佛說他遭難了。八難之一,世智辨聰,為什麼?因為它不是般若智慧。所以智慧跟世智辨聰是不一樣的。所以為什麼翻經的法師不把般若翻成智慧?怕誤會了。只有用音譯的,沒有翻它的意思。般若其實就是智慧,是自性的般若智慧。般若,不管你修任何法門都離不開般若,離開般若那就不是佛法,佛法都變成世間法。所以般若與淨土,不但與淨宗,跟所有的法門是一不是二,都離不開般若。你看世尊講《般若經》,四十九年一代說法,講了二十二年的般若,幾乎接近一半。從這個地方我們就知道般若是佛法的中心,它的核心。所以淨土當然也是離不開般若,如果沒有般若,實在講也沒淨土。淨土從哪裡來?從實相來的。所以是一不是二。

  下面講,「有往生法門,方能成就般若法門。」這句就很重要,特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你參禪、修其他法門要成就般若智慧,實在講不容易。往生極樂世界,當然阿彌陀佛也會給我們講《金剛經》,也會講《般若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離不開般若。當然你往生極樂世界般若法門肯定成就的,沒有成就般若法門,怎麼成佛?所以這是講般若跟淨土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淨土也需要般若,般若也需要淨土,才能成就。我們修淨土,修其他法門我們這一生很難成就,唯有淨土可以。《般若經》、《金剛經》,實在講就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你對世間事情看淡一分,慢慢淡化,最後就徹底放下,對我們往生淨土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現在往生淨土最大的障礙就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我們把這個世間都當真的,當真、執著。實際上我們這個世間,《金剛經》講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句話我們也會講,我們也給人家說,但是我們就是放不下。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出在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缺乏「應作如是觀」這五個字,你沒有這樣去觀察、觀照,沒有用這個功夫。沒有用這個功夫,每一天就隨順我們的煩惱習氣,很習慣的就這樣。明明知道虛妄的,但是還是執著,為什麼還執著?因為沒有起觀照。觀就是什麼?改變觀念,轉你的心態。轉過來,如果你放下了,你觀的功夫用深了,成績就是你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愈來愈淡化,這個就慢慢有進步了。如果還很執著、很在意,我們就要覺悟,我們自己沒有功夫,一點功夫都沒有。所以古人講,初步功夫是八風吹不動。我們一風就動,不曉得動到哪裡去了,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考驗自己,提醒自己。要作觀,其實這個觀,《金剛經》講的是個原理原則,這個觀跟持戒修福也離不開的。持戒修福當中也要觀,你才能持戒修福,就是說你沒有觀、你沒有去深入,知道要持戒修福,但是還是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沒有觀,你沒有用那個功夫。像《了凡四訓》,了凡先生他有觀,你不要說只是改造命運。改造命運都要有觀法在裡面,觀就是觀念,他觀念可以轉變過來。這個觀你要功夫深,你才能轉過來。不然你就是一直會隨順我們的習氣在走,你扭轉不過來,就是你觀法功夫不得力。

  在天台宗六即裡面講,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觀行,觀察、觀照,行是修行,落實在行為當中去改變,這叫觀行即。我們有觀行即的功夫,在修淨土來講就算及格,可以帶業往生了,有這麼一點功夫就可以;其他法門不及格,觀行即還在六道,要到相似即才超越六道。到分證即佛就明心見性,超越十法界;到究竟即佛圓滿了,成佛了。我們現在是在哪一即?一般人叫理即佛。理論講大家都是佛,但是不知道是佛,實際上他是佛。他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他沒學佛,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你說他是佛,他說你頭腦有問題。一切眾生,叫理即佛,理論上大家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是佛,都有佛性。我們已經學了佛,還沒有成就,叫名字即佛。名字位中,知道我們是佛,但是還沒成就。但是這個名字即也有功夫的,名字初心跟名字後心。名字後心,他有功夫,修行他也是有功夫了,有感應了。其實名字後心,在淨土來講可能他就可以錄取了。但是我們現在都停留在名字初心,沒有功夫。我們經聽得很多,甚至也講經,講得頭頭是道,什麼佛?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所以要真正成就還是要到西方,去留學,要去極樂世界留學。出國留學,不要去美國,到極樂國去。所以往生方能成就般若法門。般若,觀非常重要。我們為什麼觀?觀察我們的行為哪一些沒有修正過來,改過。

  像《弟子規》、《常禮舉要》、《十善業道經》,包括現在我們老和尚提倡《群書治要》,這些都是屬於持戒修福。現在持戒的人,為什麼他得不到定?因為他沒戒,他為什麼沒有戒?因為他沒有第一福的基礎。我們老和尚提倡傳統文化,這個統統是第一福,《觀經》淨業三福第一福。三皈、受戒是在第二福。沒有第一福的基礎,他第二福怎麼做得到?標榜持戒還在打架,那持什麼戒?還在計較,那持什麼戒?戒沒有,福也不修。所以還會很計較的人,好像多做一點就自己吃虧了,哪有在修福?在造業。所以沒有持戒修福,你怎麼去入般若?般若也是幫助你持戒修福,可以同步來學的。像六祖到槽房去舂米,做苦工他也是在修福,那不是表演給我們看嗎?他沒有說我怎麼可以做這些?一個祖師,他在那邊舂米,而且跑到獵人隊,還要給獵人看守獵物十五年。他表現什麼給我們看?表現般若,表現在持戒修福上面。般若不是談玄說妙,空口說白話,那個沒有用。我們再看下面這段:

  【此文殊、龍樹、智者、永明諸大士,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

  這個就舉出歷代祖師大德,這些人都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他們還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古以來在禪宗參禪參到大徹大悟,回頭來修淨土,很多。我們常常做的三時繫念法事,元朝中峰國師編的。中峰國師他原來是禪師,參禪開悟了,大徹大悟,後來被封為國師,然後晚年修淨土。你看《中峰三時繫念》的法本,他的開示都有禪機,真的禪淨雙修,就是「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所以這些大德都發願往生,那何況我們!往生法門,上中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大徹大悟可以修;下下根,五逆十惡也可以。上自普賢,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這個法門真的是所有的根器都能修,沒有一個漏掉,都要歸淨土。所以淨土,我們可以這麼說,西方淨土是所有一切法門的歸宿。好像大海一樣,河川、大江、大河、小河、溪流,所有的流水都流到大海,歸宿。所以西方淨土是所有法門的歸宿,也就是你要大圓滿、大成就,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表演給我們看,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我們再看下面第五:

  【五、持戒修福,極不容易。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但種善根。可見欲成就般若法門,必須親近彌陀,實相般若,方能現前。永明禪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這裡講,『持戒修福,極不容易。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但種善根。』「持戒修福」,在我們這個世界修的確很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不明理。特別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要持戒修福也很難,為什麼?外面誘惑太多,現代的人都講求科技、經濟,講求物質的享受。持戒修福要修苦行,要吃苦,現代人一點苦都受不了,那怎麼持戒修福?一點虧都不吃,怎麼持戒修福?沒辦法。所以極不容易。但是我們這一生要求解脫,也要勉為其難,要去突破,要能吃苦、要能吃虧。海賢老和尚講,「吃苦才能了苦」。一點苦都不吃,那怎麼行?吃虧就是佔便宜,就是修福。不願意吃虧,實在講就沒福。樣樣計較,怕自己吃虧,別人佔便宜,這就是無福之人,沒有福。沒有福,不管修什麼法門,也都有障礙,修念佛法門也是有障礙。所以福能除障,你修福才能排除障礙(業障)。福能除障,《地藏經》講的。修福,福能除障;不修福,業障(障礙)不能排除,不能排除你修行就有障礙。你要打個佛七、打個禪七,或者是修什麼,都很難有成就,因為障礙太多。所以持戒修福,這個是很重要,等於是我們修行的一個資糧。我們出遠門要帶資糧(資是錢,糧是糧食),沒有資糧你就無法出門了。這是講,「持戒修福,極不容易」。「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但種善根」,過去我們已親近很多無量諸佛,只有種種善根。這一生還在六道,還在生死輪迴,所以生生世世的修行,接觸佛法,供養諸佛,都是種善根,沒有成就。沒有成就般若法門,沒有開智慧,沒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只有種善根。所以在這個世界修行要成就,很不容易。

  所以『可見欲成就般若法門,必須親近彌陀,實相般若,方能現前。』這個是對我們中下根器講的。中下根器的是佔絕大多數,你沒有求生淨土,你要在這個世界修到大徹大悟是不容易。不是說做不到,難,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二個,可能都還沒有,可見得這個難。所以過去黃念老也講過,倓虛老法師也講過,他們都是當代的大德高僧,說民國以來,參禪得定的他們看過,大徹大悟沒看過。民國以來參禪得定的,我們看到虛老,虛雲老和尚得禪定,他的禪定功夫深,一打坐入定,一個月,不吃不喝。所以虛老往生彌勒淨土,他有定功,他生到彌勒淨土。可見得要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這個末法時期也不容易,修學其他法門,那就更不用談了。唯有淨土法門,在這個末法可以成就。「必須親近彌陀」,親近彌陀,實相般若,才能夠現前。沒有親近彌陀,對我們中下根器的人來講,實相般若還是不能現前,縱然參禪還是不開悟。

  所以永明禪師講:『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也是給參禪沒有辦法參到大徹大悟的人,還有修淨土的人講,讓參禪跟沒有參禪的都要修淨土。有禪有淨土,跟無禪有淨土,印光祖師在《文鈔》也講過,不能把永明禪師講的有禪跟無禪誤會了,以為去參禪他就有禪,不是這樣的。參禪,什麼叫有禪有淨土?你參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才叫有禪,不是你去參禪就叫有禪,不是這樣的。你參沒有參透,沒有大徹大悟,不算有禪,是無禪,沒有禪。必定像龍樹、馬鳴、永明、中峰國師這些人,他們參禪大徹大悟再修淨土,他們是有禪有淨土。他們這樣的人來修淨土,才叫「有禪有淨土」,不是說你參禪就有禪。所以這裡講,「無禪有淨土」,你參禪沒有開悟,沒關係,你再修淨土;修淨土,「萬修萬人去」,修淨土比參禪容易。往生極樂世界比較容易,帶業往生,萬修萬人去,容易成就。「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只要見到阿彌陀佛,你還怕不開悟嗎?這是勸參禪沒有開悟的來修淨土。也鼓勵大徹大悟的人來修淨土,就是你大徹大悟了,你再修淨土,「猶如戴角虎」。老虎就已經很凶猛了,再戴兩個角,那更厲害了,是這個意思。像中峰國師這樣就是戴角虎,你講禪他通,淨土他也通。我們再看第六:

  【六、學般若者,須速修念佛法門。修淨土者,亦須速修般若法門。《觀無量壽佛經》明第一義,正是般若。】

  『學般若者』是學般若的人,就是學金剛般若。現在很多人讀《金剛經》,讀《金剛經》一般都是在讀誦,修般若還談不上。要修般若、學般若,你沒有持戒修福,你學不來。實在講我們修淨土法門還是要持戒修福,你看淨業三福很明顯給我們講持戒修福。你不持戒修福,你參禪不能開悟,修淨土也有障礙。所以持戒修福,實在講它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派。淨業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一切諸佛修的法門不一樣,每一個法門都能成佛,但是三福是共同科目。不管你修什麼法門,禪宗、密教,宗門教下統統要持戒修福,要修淨業三福,它是共同科目。所以學般若者,『須速修念佛法門』,就是要趕快修念佛法門。『修淨土者,亦須速修般若法門』。為什麼?般若也幫助我們修淨土,淨土幫助修般若,這是相得益彰,互相幫助。所以這裡講這兩方面都不可缺少。

  下面引用《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明第一義,正是般若』。第一義空,般若講空,空義。「明第一義」,如果你明第一義,起碼也可以上品中生,幫助我們往生上品。你看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我們一般都念「九品蓮花為父母」,中峰國師繫念課本講,「上品蓮花為父母」,要上品。中峰國師他是參禪的。般若幫助我們往生上品,我們要往生上品不能沒有般若,要般若智慧,我們往生上品就沒有問題。實在講,三經互參也是非常需要的。《彌陀經》是講的簡要(簡單扼要),講信願行。《無量壽經》講得最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由來,法藏比丘因地發願的經過、修學的過程,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很詳細。說明我們現前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的現狀,也講得非常淋漓盡致,講得非常的詳細透徹,讓我們認識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極樂世界五清善世,兩個世界做個對比。我們了解之後,認識清楚,才會發願捨娑婆,取極樂。要認識,認識就是看破,看破世間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苦、空、無常、無我。五濁惡世,《彌陀經》也有講五濁惡世,但《彌陀經》講得簡單,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沒有看祖師的註解不了解詳細的內容。你再讀了《無量壽經》,再讀祖師的註解,那你就知道我們眼前這個五濁惡世,真的就是這樣,就是在我們身邊。連家庭這些冤親債主,《無量壽經》都講得那麼詳細、那麼明白,你讀了之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不都冤親債主嗎?

  所以《無量壽經》講得詳細。特別在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個就是修學的層次。為什麼有上中下三輩?因為功夫不一樣。《觀經》講九品,講得更細。《無量壽經》講三輩都是善人,修善的。《觀經》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上三品發大乘心的凡夫,發大乘心的凡夫往生上三品。就是學般若,你沒有大徹大悟,但是你去會上三品。中上品是小乘的凡夫,持小乘戒,他信願念佛往生的;中中品,持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往生的,小乘的凡夫,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是世間的善人,世間的好人,但他沒學佛,臨終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聽了就很歡喜,他就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人他是中下品。像過去我們老和尚常常介紹美國華府一個周廣大居士,在做麵包,人很好,沒有學佛。得癌症末期了,醫生放棄治療了。他們家人總是希望有沒有奇蹟,到處問神、問佛。後來問到我們華府佛教會,遇到龔振華居士,龔振華就去勸他放下,不要再找了,病得這麼重,世間這麼苦,趕快念阿彌陀佛,求往生極樂世界,不要求病好。這個周先生他也沒有學佛,但是他有善根,一聽他就接受。他說好,不要再去找,不要再求醫了,他就專心念佛求生淨土。華府的同修去給他助念三天,到第三天他就講,阿彌陀佛從雲端下來,西方三聖來接引。沒有學佛,癌症病得快死了,遇到同修勸他念佛,去幫他助念,念三天。他真的發願,他不求病好,他求往生,念三天,西方三聖從雲端下降來接引他往生。像周廣大這樣就符合《觀經》九品,中品下生,臨終才遇到人家勸他念佛,但是他是好人。人很好,得了癌症。

  上三品、中三品都是善人。中下品是世間善人,中中品、中上品是學佛的,小乘的善人,念佛往生的。上三品是大乘凡夫往生的。下三品的,造作惡業,臨終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的,那下三品。所以《觀經》九品,下三品是惡人往生。中品到上品,這個六品都是小乘、大乘善的凡夫往生,都是善人。《觀經》的六品,中三品、上三品就是《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三輩往生都是善人,沒有惡人;《觀經》下三品,才有講到惡人,《觀經》講得更細。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南無阿彌陀佛,趕快發願求生淨土,一念十念這樣往生的,下下品。所以能夠明第一義,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品往生。九品往生不是只有修念佛法門,修其他法門很多,有讀經的、有持戒的、有修六念的、有念佛的、有念三寶的,就是什麼法門統統可以發願迴向往生,不管你修什麼法門。上中品、上下品都必須要有般若,所以上三品基本上都要有般若,才能生到上三品。所以大乘他的基本就是在般若。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段經文,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就學到這裡。我們來念佛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