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九十七集)  2023/8/1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97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翻開經本一百一十七頁,倒數第五行,從二十這條看起,我先將這段《講義節要》念一遍,我們對一對地方:

  【二十、此法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實相相應,與空有不著、性相圓融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更是相應。修絕待殊勝之因,證絕待殊勝之果。】

  這一條講『此法』,就是前面講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前面講學習般若,般若,生空、法空、心空,般若講空。我們不能停留在空,般若講的空是空有不二。所以學習般若,在《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講到修禪的人,或者學教的開悟了,悟得這個空理了,在禪宗叫破初關(就是剛開悟),見到法身,這個叫得到根本智。根本智就是空,證得這個空理,開悟了,見到法身本體。得到根本智,不能停留在這個上面,如果停留在這上面,那就「沉空滯寂」了,就跟二乘聲聞、緣覺一樣了,變成跟二乘(小乘)人一樣。小乘人他沉空滯寂,證得阿羅漢果,沒有發願要度眾生,他就停留在偏真涅槃。他沒有發願要度眾生,這個叫「沉空滯寂」,沉在空,滯就是停滯,好像水不動停在那裡。這個就不能生起諸佛度眾生的大願,也不能建立殊勝的佛剎,不能廣度眾生,他都停留在那裡。所以開悟得到根本智,更要進一步修後得智。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在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會下得到根本智,開悟了,開悟了怎麼樣?要去參學,所以五十三參。五十三參,第一參參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是行般舟三昧,念佛(也就是教他念佛)。一直參,參到最後一參,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也就是講第一參跟第五十三參,這個當中都包括了,不離念佛。

  念佛有廣義跟狹義的,從狹義的來講,我們淨土宗修的四種念佛,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這四種念佛,我們現前,我們都採用持名念佛。持名念佛,這是我們淨宗修學的法門,所以我們一般講,我們修念佛法門,這從狹義的,就我們本宗(淨土宗)來講。如果從廣義來講,一切的佛法,大小乘佛法,都是念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覺的意思。所有的佛法,都是教人覺而不迷,就是教人破迷開悟。無論什麼法門,它的目標都是教人覺悟,覺就是破迷,破除我們眾生的迷惑。佛就是覺悟的意思,所以就「佛」這個字的本意來講,所有一切佛法,你禪宗參禪,不是要覺悟嗎?大徹大悟;學教,大開圓解;學密要三密相應,不都是要學覺悟嗎?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都是要達到覺而不迷,這是佛法教學的一個目標。所以覺就是佛,我們學佛就是學個覺。因此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統統都是念佛法門,這從廣義的來講。

  我們前面也講到「但念阿彌陀佛」,這個就我們淨土宗,本宗淨土三經來講的。實際上,在淨土三經裡面,《阿彌陀經》就是單指持名念佛,信願持名,《彌陀經》講的是最專一的,真信發願持名念佛。《無量壽經》講得就比較廣,《無量壽經》有三輩往生,你看上輩、中輩、下輩,上輩要怎麼修、中輩怎麼修、下輩怎麼修,它有它的條件。上輩,他能大持經戒,戒定慧三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修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了。起碼破初關,開悟了,這樣往生上輩。同樣是上輩,當然當中還是有差別,《觀經》就講得比較詳細一點,《觀經》講九品,九品是比較詳細,三輩講的範圍含攝的比較廣。上輩往生見到佛,根據《無量壽經》,見到的佛,他不是化身佛。我們要知道佛有三身,實際上每個眾生都有,只是我們現在迷而不覺。法身是本體,最高層次就見法身。你念佛理念,這個在淨宗講叫實相念佛,念自性天真佛。

  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信願行,這個信講了六信,六種。第一個是信自,這個是擺在第一個,這個跟其他宗教又不一樣了,其他宗教第一個叫你信他。在淨宗蕅益祖師註解《彌陀經》,講了六信,第一個要先信自,第二才信他,這個跟其他宗教就不一樣了。其他宗教,你不要相信你自己,你相信他,相信上帝,這個就不同了。自是什麼?自己。我們自己是什麼?這個話,如果說起來,我看很多人也搞不清楚,我自己,我自己就自己!以前禪師測驗參禪的學人,你來找禪師,你是一個什麼東西?從哪裡來?那個就禪機。這個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就是不認識自己。你說我自己,大家都會講,什麼是我自己?我自己就在這裡,我站在這裡,指著身體是我自己,大家不都是這樣嗎?這個叫著相。你說這個身體是我自己,「我」,這叫做我相,這個叫人我相,就著相了。我們迷就迷在這裡,把這個認為就是我,其實這個叫我所,不是我,像衣服穿在身上,是我所。所以著了人我相,著我們這個人的相,認為我就是這個相,這個相就是我,這個叫著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有一個我,那就對面就有人,人有很多,就眾生;這個執著的念頭念念不斷,就壽者相,這個叫著相,著到人我相去了。我們真正的自己是法身,法身就是我們自性,我們六根裡面的根中之性,那個才是我,但是我們不知道,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所以禪師測驗學人,你是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是機鋒話,叫你回光返照。根性利的人,他就開悟了。迷惑顛倒的人,你在罵我。是不是?那就著相了,就著我相了,你在罵我,那就生氣了。所以蕅益祖師講信自,第一個就是要先信自心,這個是佛法跟一般宗教不同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心是佛,你修到最後,你到外面去找佛,就變成外道,心外求法,其實自心就是佛。

  我們看到一切諸佛,也是我自心所現的,離開我們的心什麼都沒有,這個道理我們(長期聽經)要明白。這些道理,我們教下是透過聽經聞法,給你分析,讓你悟入,悟到自性法身。禪宗它就很直接,不跟你囉嗦,也不叫你看經教,叫你參,它的手段方法不一樣,所以叫教外別傳。佛陀教育,經教是主流,它有方法,有理論給你說明,這個叫教下。大多數人根器,都適合教下。特殊根器的,那就是禪宗,上上根,不立文字,先叫你參,參開悟再去看經,對照你悟的境界,跟經典講的一樣不一樣?還沒有開悟之前,不允許看經,這個跟教下完全不同。淨土是教內真傳,禪宗教外別傳,淨土是老實念佛,你只要能老實念,你不懂都沒關係。你就暗合道妙,念念念,你就跟實相相應了。禪宗是明合道妙,明著跟你指點;淨土就是執持名號,他暗暗的,他跟實相就相應。特別指持名念佛,這個就很殊勝了,教內真傳。念佛人,可貴的要能老實念佛,如果能老實念佛,當然你不用聽經了,不用聽了。問題,能老實念佛,跟禪宗參禪同樣的道理,一個上智,一個下愚。上智,這樣的人少;下愚也少,愚不可及,你要學愚,你也學不來。要學老實也學不來,很想老實,他就是不老實,你就拿他沒辦法。

  所以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要講經四十九年,那麼累幹什麼?那麼辛苦幹什麼?不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就成佛了嗎?這麼簡單!佛出現在世間就拿一個引磬,帶我們大家一起念,統統不要講,一直念不就成佛了嗎?沒錯,真有人是這樣念成佛的,他什麼都不懂,像鍋漏匠、海賢老和尚,真的一個字也不認識,但是他真能老實念。現在的人,自己不老實,以為自己很老實,這個是更麻煩。我真的就是一直念,我其他什麼都沒有了。我碰到的太多了,都覺得自己很老實。而且有人也發心我要學老實,我要學鍋漏匠,我要學海賢老和尚,我要學瑩珂法師。就有人寫信請問老和尚,他要學瑩珂法師,念三天就往生了。好像以前有個十六歲的小孩說,他要學瑩珂法師,念三天就往生。我們老和尚跟他回答說,你才十六歲,你念三天往生,大概會嚇得以後都沒有人敢來學佛、敢來念佛,大家跑掉了,念三天就死了,那個怎麼能學?你斷人家學佛的因緣。念三天往生,念三十年、念五十年往生,這是各有因緣,時節因緣不一樣,根機也不一樣,你不能一概而論。提出這些公案例子,就是讓我們知道,這個叫差別相,這也叫後得智,你要懂這些。空當中,根本智。你這個差別智,你要明白。這個叫後得智,你要知道這些差別,不然你要去學老實,你去學看看。

  所以黃念老他在講《念佛三昧論》,有一個同修講,在浙江天台山,有一個和尚他念佛,聽到樹葉的聲音、車的聲音、風的聲音,統統是阿彌陀佛,念到這樣,結果後來拿個繩子上吊自殺了。怎麼念佛念到上吊?很奇怪,念到聽到什麼聲音都是阿彌陀佛,怎麼會這樣?我看到他講的公案,在我們台灣我認識的,我過去也講過,我們早年在景美華藏圖書館,開計程車一個同修。他們聽老和尚講,念二十四小時的,一天一夜不睡覺,他們念得都很法喜。其中一個居士,有一次他念到三天三夜,那一次好像借佛陀教育基金會十二樓佛堂,念一天一夜的,他念三天三夜不睡覺,還去開車(開環保車),精神還很好。這樣念佛功夫相當不容易了,我都自嘆不如。但是後來跳樓自殺了,他也聽經,也讀《無量壽經》,念佛又念得功夫這麼好,怎麼會去跳樓自殺?所以這些從表面上看起來,這個念佛跟老實念佛一樣,都是這麼精進在用功念佛,怎麼結果不一樣?如果你沒有深入經教,總是會有疑惑。關鍵的問題在哪裡?關鍵的問題,自己用功念佛功夫提升了,但是煩惱也同步提升,而且這個煩惱同步提升還超過功夫,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覺,不知道,為什麼?第一個就是傲慢心會出現,你有功夫,你一定會傲慢的。我們再講簡單一點,你只要有我相、人相、眾生相,你有一點功夫,你不會傲慢,那都騙人。我能夠念三天三夜,那你呢?我是什麼?我相,我,我能念三天;你呢?你,人相,你們才念一天,不如我。這個心自己生起來他不知道,這就是煩惱。那為什麼要經教?佛講那麼多幹什麼?就是教我們搞清楚要怎麼修。

  所以你念佛是要把煩惱壓下去,我們念佛是不用斷煩惱,這個是比其他法門容易,斷難度比較高。但是要伏惑(伏煩惱),伏煩惱我們就有把握往生了,心淨則土淨。伏也不容易,不是說我們想伏就伏,這個煩惱沒那麼容易。因此我們念佛有金剛般若來補助,幫助我們念佛伏煩惱(伏惑),這有幫助。《金剛般若》講空,還有老和尚提倡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斷惡修善。斷惡修善有《金剛般若》這個經典的幫助,更能夠得力。所以老實念佛不容易,我們不要以為自己老實念佛,如果認為自己老實念佛,你這一念心就不老實了。真的,我們自己迷了,自己不知道。不知道,所以很可憐,可憐憫者。自己迷了,自己有成見,不虛心的去深入經典,用自己的見解去解釋經典,那就完全錯了。所以黃念老常講,這個經我講的是這個道理,但是到你心裡,你一捏一轉又變了,變質了。這個問題很麻煩就在這裡,這個就叫不老實。我們知道自己煩惱業障都很重,所以要虛心來學習。

  信自,信自心,這個很重要,自心是佛。如果不懂,這個在大經裡面講得很多,如果你不認識自己的心,只心外求法,這個就變成外道。如「蒸沙作飯」,好像你拿沙來煮、來蒸,要讓它變成飯,那不可能變成飯,因為它不是米。你拿米來煮,才會變成飯,你拿沙來煮怎麼會變成飯?所以首先你要認識哪個是沙,哪個是米?你認識不清楚,把沙當作米,一直要煮成飯,那怎麼可能?所以學佛,我們先學認識自己,認識自心。所以蕅益祖師講信自,信自很重要。如果你能夠了解這個道理,你念佛就通實相念佛,就是理念。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叫事念。事念,老實念,也能通理念。經教也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因為不老實就是有懷疑,疑就是不信,半信半疑。《淨語》裡面講,「疑能生苦苦生疑」,「疑網纏心不易知」,疑惑、懷疑,自己不知道有懷疑。所以「疑網纏心不易知」,我們懷疑,像捕魚的網,密密麻麻纏縛在我們心裡,我們不容易發現,不容易知道,懷疑就是不老實。

  所以過去有一個同修寫信來問老和尚,那個時候老和尚都到美國,一年去住半年,有來信,都叫我回答。他問的問題,就是聽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念佛三個要訣,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他說不懷疑、不夾雜,他做到了,不間斷他做不到,他不能像念佛機,一天到晚念,都不停,要上班、要吃飯、要睡覺,沒辦法做到不間斷,就寫信來問。他說他做到兩條,第一條不懷疑,第二條不夾雜,我就專修念佛了。我給他回答,我說你是既懷疑,又夾雜。我說你都不懷疑,你還寫信來問什麼?不懷疑,還要問問題,問問題就是有疑問才要問,疑就是懷疑。這個很典型的一個例子,自己懷疑自己不知道,以為我沒懷疑了,三個,我只有一個不間斷沒做到,兩個我都做到了。其實三個他都沒有,這個也是沒有把經教真正聽懂,沒有真聽清楚。所以要真聽明白不容易,聽明白才會生起信心,生起真信。所以這個信不容易,信就是不懷疑。信不容易,難,淨土法門就是難信之法,不然《彌陀經》佛為什麼講了兩次難信之法?如果那麼容易相信,那佛就不會這麼講,這麼講就表示這個很難信。我們就覺得我都相信,我都在念佛了,念了幾天幾夜不睡覺,還不信嗎?這個跟我們老和尚去受戒回來去看李老師,是一樣的道理。你看都講經這麼多年了,又去佛學院上課,出家了,又去受戒,看到李老師,老師遠遠喊著他: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聽了莫名其妙,我都這麼做了,還不信嗎?我不信會這麼做嗎?李老師才慢慢跟他講什麼叫信,後來才明白。經典上講的真能做到,叫真信。

  所以我們現在念佛,不要說我們就信了,信當然有,如果統統不信,那也不會來念佛了,主要說我們這個信沒有達標,沒有達到經典講的標準。我們的信是什麼信?半信半疑,我們現在的信是處在這樣的一個狀況。那怎麼辦?我們就看著辦,怎麼辦?我們的確是半信半疑。因此我們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第一時的開示,那一段也很重要。就是中峰國師講,「信者,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相信佛在經典上講的聖言量,佛給我們介紹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在那邊攝取念佛眾生往生,相信自己遇到了,往生我們有分。但是中峰國師後面又有一句就很重要了,他說這個信,「要信唯是隨心自現」,就是蕅益祖師講信自,「究竟非從外得」,究竟沒有離開我們的心,這個叫真信。這個我們可以肯定了,可以認可了,但是你還沒證實,要證。

  怎麼證?你要透過行,信解行證,《彌陀經》講信願行,你要透過行,行就是念佛。所以「信而無行,即不成其信」,就是你信,沒有透過念佛這個行,無法證實你所相信的這樁事情,你不能證實。阿彌陀佛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哪裡,你看到了嗎?理論上我們講有,但是我們還沒有證。那怎麼證?你要透過行,念佛去證實。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透過念佛這個行門來證實你所相信的,證所信,證實你所相信的,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我可以往生,你要透過這個行來證實。願,我們願生西方,我們一天到晚都在發願,也要透過這個行來滿我們的願望。所以行就是證所信、滿所願,滿我們的願望。行,要怎麼行?我們天天都在念了,是不是行?我們有在行,但是也是沒達標,沒有達到標準。標準在哪裡?中峰國師就引用《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個就是行,這是行的標準,我們念佛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行這個功夫的層次很多,就是分九品,三輩九品。

  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有沒真信,有沒有發願?這個信,我們一般都講得很簡單,但是我們沒有深入經典,實在講,我們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就是信了。信不容易,信難,所以難信之法。難信,主要就是有懷疑,我們現在都是半信半疑。你要斷疑生信,就兩個方式,一個就是經教講清楚說明白,我們聽經聞法、講經說法,目的就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但是我們對這樁事情,我們要重視,才會來聽經。如果不重視,他不會來聽經;另外一種人,他是認為我都懂了,我明白了,我都知道了,我不需要聽了。那是不是真的明白?實在講,如果你愈深入去學習,就會發現自己都很不明白。我現在愈來愈覺得自己不明白。你沒有去深入,你不會發現;你要深入進去,你才會發現。我聽經聽了幾十年,也出家了,實在講以前聽的,也似懂非懂。聽好像懂,覺得放下萬緣,念一句佛號就往生了,臨命終再來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也會勸人,看到人家快要死了:趕快念佛,放下萬緣,不要留戀。不是我們在生病,我們講得很輕鬆。有一次我病得快死了,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平常在勸人,好像滿容易的,但是輪到自己怎麼這麼困難?妄念紛飛,你都止不住。阿賴耶識善惡念頭一直冒出來,你控制不住,所以為什麼念佛要伏惑就是這個道理。伏惑伏住,臨終就是阿彌陀佛現前,那就跟阿彌陀佛感應。如果你臨命終貪心現前,哪個力量強哪個現前,那個就先牽引你去往生。貪心強,就到鬼道去;瞋恨心強,就到地獄道;愚痴心就到畜生道,現在的人愚痴的很多;傲慢就到修羅道。愚痴的滿多的,愚痴就沒智慧。我們不說不學佛的、不念佛的,就是念佛的人愚痴的大有人在,你不要以為自己沒有愚痴,貪瞋痴慢都有。我為什麼這麼肯定,你有破四相了嗎?如果你有四相,保證有。起碼你要證阿羅漢,破四相就是證阿羅漢。菩薩要破四相,又破四見,連念頭都要放下。所以佛在經上講,你還沒有證阿羅漢果之前,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我們現在還沒有破四相,不能相信我自己想的就是對的、我認為這樣就是對的,統統叫做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的個性,我就是要這樣,你要怎麼樣?我的個性,什麼叫我的個性?就是四相,就煩惱習氣。什麼叫我的個性?就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害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不得解脫,我們還把它當作好朋友,你說不愚痴嗎?佛說我們愚痴,一點都不過分。

  所以我們現在多學習一點《金剛經》,幫助我們念佛伏惑,就是四相沒斷,但是把它控制住,貪瞋痴臨命終不要起現行,不要發作,我們一句佛號就能往生。雪廬老人在念佛開示講了很多,所以台中蓮社雪廬老人他的佛七開示也很重要,就是伏煩惱。你煩惱伏住,你跟阿彌陀佛就相通了,就連線了,你就上阿彌陀佛的網站了,就上網了。通了,不要問別人,你自己就很清楚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來測驗自己念佛的功夫,到底如何?信願行,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發願要去極樂世界?真信一定發願,願是什麼?「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厭離的「厭」,跟討厭的「厭」,字是一樣,意思不一樣,那個厭是不留戀、不貪戀的意思,對這個世間不貪戀了。真願意往生到西方,不貪戀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等等,這一切要放下,這個信願才生得起來。但是放下,嘴巴講是很容易,真放下也難。黃念老在開示常講,有很多同修跟他講,他統統放下了,但是怎麼樣?沒事的時候,都放下了;事情一來,一樣也放不下。我們聽到這個,回頭想想自己,自己也是一樣,平常沒事的時候,我都放下了,但是事情一來就放不下了。所以我們要在事情來的時候去考驗自己,從在這個地方去學放下。放下也是菩薩六度布施,布施度。

  《金剛經》布施度講最多,其次講忍辱,因為布施是最容易破四相,破執著。布施,我們現在也在布施,但是我們還是沒達標,我們有開始在修,我們要提升。布施就是放下萬緣,「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都攝六根就是放下萬緣,放下萬緣就是大布施了。蕅益祖師在一篇念佛開示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身就是說身體,不要一天到晚為了這個身體,很多人練氣功養生,吃營養品,怎麼去保護身體、怎麼治療,這個很多。但是我看了很多,治到最後,結果還是要死。治到最後,不是統統要死嗎?有生必有死,你怎麼去解脫生死,這個是我們現前的一個大課題。我們要修布施,我們老和尚布施,我們可以學習。就是不喜歡的先布施,布施到最後,自己很喜歡的也能布施,就有進步了。所以你要破四相,在《金剛經》講布施講得最多,這個最能夠破四相。還有《地藏經》,我們都有念《地藏經》,十齋日。臨命終的人,要死也死不了,要活也活不了,那《地藏經》怎麼教的?你要拿病人他的舍宅、他的財物來布施。舍宅就是房子,賣房子、賣土地,動產、不動產,統統把它賣掉來做功德,他就很快得解脫了。這個就是布施,病人他不能布施,家屬要替他修,他就得到解脫,得到幫助了。所以六度,布施擺在第一個,就是這個道理。布施也含攝五度,你有布施才能忍,你能捨才能忍。所以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這個世間,事實真相沒有看破,實在講放不下。

  《金剛般若》幫助我們看破,因為看破這個世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雖然我們知道這個世間很苦,但是我們就是放不下。放不下的原因,沒真正看破。看破,《金剛經》講的觀空,其他的經典,像小乘經典,觀無常、觀苦。這都要修觀,要去觀,觀苦、空、無常、無我。這個觀,一定要在我們現實生活人事物的環境去作觀,才有作用。像江老居士講,他二十年修「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打坐,觀了二十年沒感覺。後來有一天他忽然悟道了,他說我坐在那邊觀,對實際上的人事物,是不是真正看破放下?所以從那天開始他就在生活當中去觀。就是每一天你從早到晚,你會遇到很多人事物,有順心的、有不順心的,有很大的順境、有很大的逆境;有很小的順境、很小的逆境(很小的事情),統統要提起這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大的小的、順境逆境,所有這一切,統統是像肥皂泡,泡影。我們小時候都吹肥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用個吸管這樣吹,不是有很多肥皂泡飛到空中嗎?我們會不會執著那個肥皂泡?不會,我們知道那個很快就破,就沒有了。所以如夢幻泡影,我們要想到小時候在吹的肥皂泡。肥皂泡是什麼?我們現在每一天面對的這些,都是肥皂泡。如作夢一樣,夢是第一個,晚上作夢,第二天醒來,沒有了,一場空;幻就是幻相,像變魔術,變魔術大家都知道假的;影就是電影,我們現在看電視、電影,那是影像,不是真的,那就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就放下了,放在心上就是沒放下,放下就自在了。所以江老居士說他這樣觀,他就有感覺了,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以前坐在屋子裡面觀,觀了二十年也沒感覺。後來他發現要這麼去觀,在你每一天人事物,你遇到的種種事物當中去觀,如夢幻泡影,就不要放在心上。

  《金剛經》不好講,為什麼人家不敢講《金剛經》?怕你會錯意,會錯意你就著空,著非法相。《金剛經》講法相非法相,法相就是有,非法相就是你著到空去了。所以不要放在心上,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要幹,不是叫你不要負責任,你要搞清楚。如果你聽到這樣,你會錯意了,明天開始上班不負責任,不要放在心上,你到公司跟老闆講,這些都是假的,賺那麼多錢幹什麼?我看馬上天下大亂。這個不能不講清楚,《般若經》為什麼不好講就是在這裡,你要真聽懂才行。所以過去有人聽我們老和尚講放下,大陸上真有人這麼幹,回去房子賣掉,什麼都賣掉,錢都捐出去了,然後沒飯吃了,跑到香港去找老和尚。老和尚說,你把我的話全聽錯了,叫你放下,是叫你心裡不要去執著,不是叫你事上去放下。你心裡都放下是絕待,一塵不染,若無其事;在事相上,它有差別,有相待。相待當中就是絕待,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你做什麼事情要如理如法,按照規則去做,在生活當中總是有它的規律。所以《金剛經》講,末法時期若有人能夠持戒修福,他就能懂金剛般若。因為持戒修福就把著空這個門擋住了,你該做什麼就是怎麼做,這叫持戒,修福就是為大家服務。你在公司為公司服務,出家人在道場為道場服務,為大眾服務,這個就修福。所以能夠持戒修福的人,他就能入金剛般若。

  持戒有廣義、有狹義,狹義的就是有戒條的,廣義的就是一切辦事的規則,比如說,你煮菜也有煮菜的方法規則,你不能亂煮。以前我在圖書館,我們都要輪煮飯的,亂煮不行。我煮出來,我們師父都要來糾正,所以也學了一點煮菜的功夫。豆腐熬的火候要夠,要熬到像蜂窩一樣,我那個時候要趕時間,趕快起鍋。不行,你要煮到時間到。所以我們師父教我滷苦瓜豆腐,要滷的時間夠,還要煮黃豆稀飯,稀飯加豆漿。水果也不能亂切,切楊桃,我想橫的切比較快,切好像星星這樣。因為橫的切比較快,不及格,不行,端出來,師父說你懶惰,中間的籽都沒挑掉,要切直的,不能切橫的。就要把那個籽挑出來,而且擺得還要有規矩,不能亂擺。我們師父教的這個叫後得智,就是每一樁事情都有它的規則,萬事萬物有它的規則。你要按照這個規則去做,這個叫持戒。所以持戒不是只有五戒、八關齋戒,那是根本的戒條需要守,但是所有的生活點點滴滴,都叫持戒。你看到紅燈,不能闖過去,闖過去你就犯戒。你不能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過去吧!你如果有那個功夫是可以,但是你會壞了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你要大慈大悲。縱然你有神通,你不能這樣弄,別人學你這樣,那不就天下大亂了嗎?你不是要大慈大悲嗎?不能害眾生。過去也是有個居士,開計程車的,他就跟我們老和尚講,師父,我念佛念到已經不知道紅綠燈了。常常把客人載錯地方,我念到忘我了,客人要去的地方,開錯了。他說師父,我這個功夫不錯了吧?請我們老和尚跟他印證,被我們師父臭罵一頓。他說你完全把我的話都聽錯了,你念到紅綠燈都不知道了,那很危險。如果你自己去撞死了,害別人也死,那你怎麼對得起人?你給人家載錯地方,如果那個人要趕飛機,你給他送錯地方,那你不是耽誤人家嗎?你賺人家的錢,又耽誤人家的事情,怎麼可以這樣做?真有其人,真有其事,這個不是虛構的,這個是真人真事,我都認識的。所以聽經也不容易,你要真聽明白不容易,聽錯的人一大堆。

  所以我在佛陀教育基金會跟日常法師學,日常法師他就是比較偏重在小乘戒的修持。所以我們煮菜都是大鍋菜,天天吃大鍋菜,你怎麼切都可以。常師父說,到肚子,排出來都一樣。有沒有道理?有道理。我在那邊學小乘,我們師父叫我跟他學戒律,小乘戒,很嚴格的。常師父說,不要挑口味,不要色香味,什麼到肚子都一樣。但是到圖書館,又要色香味,又要擺得好。我剛開始也很不習慣,因為以前在那邊修苦行習慣了,也會執著。現在換了一個環境,真的,執著一個,要再去掉也不容易。我是在經教當中,我自己去解套,心裡很糾結、很矛盾,後來被我想通了。還有日常法師一句話,也是給我很大的一個啟示。他說:出家人你住在哪個環境,你要去遷就那個環境,不能叫環境來遷就你。這句話我到現在還記住。後來我就想通了,常師父不是叫我們要遷就環境嗎?現在你到這裡來了,你不遷就韓館長,我們老和尚都遷就了,那你能不遷就嗎?你不遷就,你就走路,你就不要住在這裡,就這兩條路。你要留下來跟師父學,那你就要遷就。所以我們有一個師弟跟我鬧,他說我們在這邊出家人不能日中一食,我乾脆還俗算了。一直跟我鬧,我說沒辦法,我們就這個環境,人家師父都遷就了。我說,如果你到懺公那邊,你晚上要吃,人家也不給你吃。你到那邊,人家都持午的,超過十一點半,你沒吃就不能吃了,你就挨餓了。你到那個環境,你要遷就那個環境。如果你要日中一食,就到那個戒律道場,你想吃都不能吃的。

  所以這些我們事相上也要明白,我們怎麼來學《金剛般若》才會有受用。不能講了一大堆的理論很好,實際的生活上,一樣也用不上,那這個就不起作用。因此我們修布施,這個很重要。布施有外財布施、內財布施,外財就是財物,身外之物;內財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來做義工就是修內財布施。我們這個佛堂都很多義工,都來修內財布施,這個就是修福,福慧雙修。實在講福報修夠了,也會開智慧,「福至心靈」。我們現在不修福,很計較,怕吃虧,怕吃虧的人就沒福,所以吃虧是福。所以祖師大德都教我們學吃虧,讓別人佔便宜,自己學吃虧,這個才是真正在修行。修福就是為大眾服務,我們布施來利益眾生,所謂弘法利生。

  所以這一條講,『此法與一真法界相應,與實相相應,與空有不著、性相圓融相應,與第一義空相應,與「心淨土淨」之義更是相應。』就是修《金剛經》跟念佛,就是跟一真法界相應。所以你悟到這個空理要念佛,要求生淨土。不然你就是像二乘一樣,破了初關,就像小乘的一樣,沉空滯寂。所以要修才能生起大的作用,大的力用,能夠廣度眾生,成就殊勝的佛剎。所以你見到法身,修就成就報身,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報身就有始無終,也是度眾生的。我們念讚佛偈,「阿彌陀佛身金色」、「白毫宛轉五須彌」,那是從《觀經》來,那是報身佛,我們看不到的,那多大!圓滿報身盧舍那佛,這個是我們後得智要修。修這個幹什麼?度眾生。應化身,應化身也是度眾生,像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古印度投胎降生,有國籍、有父母、有妻子、有兒女,跟一般人一樣。像很多佛菩薩示現,我們看到歷史上祖師大德、佛菩薩來示現的應身,這個叫應化身。應化身跟我們一般人一樣。另外一種叫化身,化身就是無中生有,突然出現了,那個叫化身。像周邦道老居士他的夫人周楊慧卿,在中國大陸南京她的住宅裡面,見到地藏菩薩化身一個出家人,向她化緣五斤香油,當時她沒給,那個時候還沒學佛。後來到台灣學佛了,問李老師,才知道那是地藏菩薩。當時很後悔,後來趕快補,補五斤香油。還有《觀音菩薩感應錄》,觀音菩薩他變一個魚籃觀音(觀音菩薩很多相),籃子有一條魚,去度漁村的人。漁村人,她長得很漂亮,大家都來求婚,有條件的,要先背《心經》,《心經》很多人會背。那這麼多人,不行,要背《普門品》,《普門品》也有很多人會背。到最後,結婚只能一個,要背《妙法蓮華經》,那就難度高了,果然有一個人能夠背了。背了,就跟他結婚,後來觀音菩薩現身,就度化了,他就皈依佛門,不再捕魚了。就度了那個漁村的人,不要去殺生,像這個就化身。化身也很多,像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他也是化身,從哪裡來?不知道,就看他拿一個布袋;以後去哪裡了?也不知道。來無影去無踪,那個叫化身。所以應身跟化身這兩種不同,佛菩薩應化身都有。報身、化身都是從法身流現出來。

  所以我們念佛跟修《金剛經》,我們要心淨則土淨,《金剛經》的確幫助我們看破放下,這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台南我們有個太和般若寺、有個極樂寺,這個就是告訴我們《金剛經》跟《無量壽經》要修。所以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本書,他講的,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他第一部經接觸的就是《金剛經》。《金剛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金剛經》,空有不二。所以能夠這樣修,『修絕待殊勝之因』,就會『證絕待殊勝之果』,往生極樂就「證絕待殊勝之果」。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先學習這一段。因為這一條我們多說一點,時間長一點,可能對我們的理解、修學會比較有幫助。如果沒有深入來剖析,那我們在生活當中要修,可能連個概念都沒有,你就談不上修了。首先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知道要怎麼修,然後修又是一個過程,實際上在境界上去練習。所以我們學了,也是要去實習,學而時習之,才會有心得。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