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布施即一切佛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三集)  2020/8/1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23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翻開經本二十七頁最後一行,我們從第十這段《講義節要》看起:

  【十、不修一切法,如何能度眾生。修一切法而著相者,亦不能度眾生。修一切法,究竟從何修起,則先行布施。布施為四攝法之首。】

  這是《金剛經講義節要》註解「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是《講義節要》第十條。菩薩就是要度眾生,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第一願就是要度眾生,如何能度眾生?這裡經文給我們舉出具體的做法,如果沒有舉出具體的修學方法,發了這個願只是一個概念、一個理想。所以有願要有行,在淨土講信願行,在一般法門講信解行證。所以發了願要度眾生,後面必須有具體的行動、具體的做法,不然發這個願就變成空願了,這個願不能兌現。

  這裡《講義節要》講,『不修一切法』,就是你不去修行一切法,『如何能度眾生』。這個法就包括世間法,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跟世間法,實在講是一不是二。覺悟了,世間法就是佛法,就是出世間法;迷了,佛法就變成世間法。實在講法它是一不是二,關鍵都在我們一念覺跟迷。我們在一切法當中都覺而不迷,就是修一切法,在一切法當中修行;離開這一切法,離開世間法,也沒地方修行。所以菩薩度眾生必須跟眾生接觸,你不能遠離這些眾生,不然怎麼度眾生?在接觸眾生當中又要修一切法,就是修學佛法。下面講,『修一切法而著相者』,就是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修學哪一個法,一切法歸納起來就是六度,「修一切法而著相」,就是著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著了相『亦不能度眾生』。修學一切法著了相,自己度自己也度不了,怎麼度眾生?所以修一切法而著相,「亦不能度眾生」。你不修一切法,怎麼去度眾生?

  下面講,『修一切法,究竟從何修起』。「修一切法」,從哪裡修?從布施修起。從這個地方修學,從這個地方做起,修布施。『則先行布施』,這是六度第一度。我們前面也講過,布施涵蓋其他五度,六度每一度都含攝其他五度。度,六度如果沒有後面的般若就不叫度,就不叫波羅蜜。波羅蜜是印度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度彼岸,從此岸度到彼岸。如果沒有般若修前面的五度,變成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你著相了。著相能得人天福報,你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你得禪定可以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不能出三界,因為著相。因此前面五度必須要有般若這一度,才是波羅蜜,才能度彼岸。所以每一度都有般若,這是《般若經》主要的一個重點。所以這裡修布施,實在講,很多人都是在修布施,不是學佛的人才修布施,不學佛的人他也在布施,可以說人人都有在修布施,修得多、修得少,都有。一般人修布施,他也不知道自己在修布施,學了佛聽講經說法,才明白布施的意義。布施,我們也講了很多,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淨老和尚學佛沒多久就認識章嘉大師,他請問章嘉大師,佛法這麼好,有什麼方法很快入進去?因為方東美教授給他講,「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章嘉大師跟他講,有。講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從布施。布施,他說沒錢,很窮。大師就講,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這個倒有。你就有一塊布施一塊、有一毛布施一毛,就這樣修。人家印經去隨喜,放生、布施醫藥、做這些慈善救濟,就是從這個地方做起。我們有多少就做多少,我們盡心盡力去做就是圓滿的功德,從布施做起。

  身外之物是外財布施,還有內財布施,那更殊勝,用我們的精神、體力、時間來為社會奉獻,貢獻給社會,叫內財布施。法布施,有世間法、出世間法。世間的善法我們來布施,人家要學習我們懂的一些學問、技術,我們可以義務來傳授給他,只要他願意學習。出世間就是佛法,學佛要聽經,像我們過去做錄音帶、錄像帶、光碟,現在有播經機,很多。現在做法布施更方便,現在電腦、網路,成本又很低,又很方便,所以現在利用這些現代的科學工具,的確法布施也人人能做。現在手機很方便,法布施,你聽到經教哪些好的,比如說很多同修,現在我們老和尚講經節錄精華,幾句話把它發在朋友圈,網路上跟大家分享,那也是法布施。所以現在法布施愈來愈方便,而且現在透過手機去傳播佛法是更需要,因為這些工具用在弘法上面、用在教學方面是很好的工具。反過來,你用在不好的方面,那也是很不好的,會毀掉人、毀掉世界的工具。那個東西它本身沒有好壞,你人把它用在好的方面,還是把它用在不好的方面,關鍵在這個上面,那些工具它沒有好、沒有壞。人有好壞,那些工具沒有好壞,好人去用,用在好的方面,它就能教化眾生,就很方便,無遠弗屆。像我們在這裡講經,網路一傳播,再遠的地方他都能接收到,這個很好用。用在正面上的,無量功德;用在負面的,那就無量的罪過。所以這個東西能救世界,也能毀掉世界,關鍵在人有沒有覺悟。覺悟的人用這些東西,他救世界;迷惑顛倒的人用這些東西,他是毀滅世界。所以法布施,現在網路弘揚佛法,我們淨老和尚特別重視這方面。

  世間法,像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提倡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個也是現代救世的法寶。這個也可以透過網路來傳播,現在是有,但是還是需要加強。我們總是各方面的,都可以來做這些法布施。下午四點半,以前桃園劉議員聯繫新北市教育局長,還有劉美芳議員。劉議員有來過我們華藏,上次來我們拿傳統文化《弟子規》的漫畫,她看了很歡喜,她回去就在市政府給他們建議,所以今天下午去拜見教育局長。教育局長看了也非常歡喜,就是要推廣這個倫理道德的教育。現在學校、家庭都沒有這個教育了,以前還有「公民與道德」,現在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現在孩子他的道德觀念,一個印象、一個種子、一個概念都沒有,給他灌輸的、他接收的,統統是違背倫理道德的一些觀念。這個問題,實在講比核子彈恐怖。大家只是怕核子彈,很恐怖,不知道這個問題更恐怖,很麻煩。世界災難這麼多,怎麼來的?人心不善製造出來的,人製造出來的。人不覺悟,不知道自己造惡業感召災難,還要怨天尤人,罪過就愈來愈重。所以當前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所以教育局長看了很歡喜,他還要辦個記者會,在新北市地方,要給那些學校圖書館。我們先學校圖書館,看學校人數多少,比較大的,我們多送幾套;學生比較少的,就送少一點。看他們學校有多少,我們都可以提供給他們。另外,電腦這些檔案,我們可以提供給他們做為課外的輔導。現在政府正規的功課,不列這些教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說那是中國的。你說他家的爸爸媽媽是哪一國的,給他灌輸什麼意識形態?

  所以雲林縣縣長在學校掛上「禮義廉恥」,就被攻擊說威權時代。那四個字跟威權有什麼關係?亂講,那些人就是蒙著眼睛說瞎話。他是不是不懂?他怎麼會不懂!蒙著眼睛說瞎話。禮,你不要,人家對你無禮,你會很歡喜嗎?人家沒有經過你同意,衝到你房間去,衝到你辦公室把你文件拿來翻一翻、看一看,你覺得很高興嗎?如果你不高興,為什麼不高興?那個就是無禮。沒有經過你同意,給你翻東西、拿東西,你都會不高興;你不要禮,以前五四運動說打倒孔家店,禮教是吃人的猛獸,反對的人自己也會不高興。對自己中國人很無禮,見到美國人,他不學都會很有禮貌,沒有人教,怎麼會?關鍵是他的心態。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你只要尊重別人,你自然表現出來那些動作就是禮;如果你不尊重別人,那就失禮了。禮,應該是都要平等恭敬,特別是對顧客、對乘客。以前我聽花蓮淨宗學會潘前會長他說,坐飛機看到空姐對我們台灣自己本地的人都很不禮貌,都凶巴巴的。有一次他上飛機,空姐凶巴巴的,他就跟她講一句日本話,那個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跟她講了日本話之後,後來他又跟她講台灣話:我台灣人。什麼叫禮?他的心態,恭敬心起來,他沒學都會。什麼叫非禮?你瞧不起人就是非禮,就對人失禮。這些都是法。教育局長他也很發心,也很有善根。這些人我們提供給他,他們很樂意來接受,就是現在這個的確很缺乏。所以不管什麼政黨願意接受,我們都願意來提供,來協助他們;不接受,我們就沒辦法。雲林縣長她提出禮義廉恥也被攻擊,那實在是無禮,很無禮。義是道義,合理的叫義,不合理的叫非義。合理的錢財,你才能取得;如果你取非義之財,那就不合理。廉就是不貪,你說禮義廉恥不要,廉也不要了,就是鼓勵大家去貪。現在貪污,你為什麼還要把他抓起來判罪?應該不用判罪,因為廉不要了,你判他幹什麼?盡量貪,為什麼還要定法律?恥就是羞恥心。做了壞事,他也不覺得自己有錯,自己還覺得很對。禮義廉恥如果沒有,國就亡了。

  所以這個縣長,不管怎麼樣,總是她發心來做這個事情,跟我們老和尚提倡這個相應。所以六輕工業園區江處長那天來看我,我請他跟她聯繫。他一回去就聯繫好了,後天下午我也去給她鼓勵鼓勵,送我們這邊印的書給她看看。也希望他們像新北市這樣,各學校我們可以提供,他們自己也有編教材,但是我們也可以提供給他參考。所以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說,這些要怎麼取得?我們是公益團體,我們都是在做這些公益事業,都可以供養大家的。所以看哪個縣市能接受,我們就盡量去協助他們。像這些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你說要布施,要有具體行動,不然嘴巴講布施都沒有具體行動,講布施、講修法都落空了,發的願也是空願,落空了。

  布施,這裡講關鍵的地方,就是著相跟不著相。著相布施就得人天福報,你會得人天福報,將來來作人、生天,你出不了三界;不著相,你就超越了。同樣做這個事情,你布施一塊,我也布施一塊,一個著相布施,一個不著相布施。實在講不著相,三輪體空布施,你布施一文錢,你那個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稱性,跟性德相應,不著相;如果著相你布施了多少個億,它還是有限量的,因為著相了。所以《金剛經》講布施,關鍵你布施出去就淨施。我們一般講淨施,清淨的淨。我常常到大陸去,有很多居士拿一個紅包給我:師父,我這個是淨財。淨財,就是這不是偷來的、不是搶來的,是我自己的錢,這個叫淨財。他這個淨財,如果以《金剛經》的標準來講,你要不著相,那才叫淨財。淨施,用清淨心布施,布施之後心裡不落痕跡,不著相。內不著能布施的我,外不著布施的對象,當中不執著布施的東西(我布施多少錢、布施什麼,不執著那個),這個叫三輪體空,不著相。所以《金剛經》講的標準是在這上面,做再多的布施也不著相。所以我們學習就從這裡學起,剛開始學布施,我們還是會著相,但慢慢要把這個相淡化掉,到最後就不執著這些相,若無其事,作而無作,無作而作。

  下面這句講,『布施為四攝法之首』。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四攝第一個也是布施。六度的布施主要針對自己的煩惱,對治自己慳貪的煩惱,是對自己修行的,布施給人主要是對治自己的慳貪煩惱。四攝法完全是為跟眾生結善緣。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第一個布施。所以我們淨老和尚這些年,在新加坡團結九大宗教,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跟各國大使的交流,促進宗教團結、推廣多元文化,特別推廣中國傳統文化,這些都屬於四攝法的布施。我們淨老和尚他也具體做給我們看,像天主教沒有救護車,他就送部救護車給天主教;伊斯蘭教他們有些地方需要救濟,也去幫助,就是屬於四攝法的布施,跟他們結好緣。四攝法的布施,就是我們一般講送禮,就去幫助他,送禮。所以在大學設獎學金,像昆士蘭大學、格里菲斯大學;辦世界和平這些活動;還有捐給醫院,在圖文巴是捐給醫院,也捐兩百萬美金給泰國蓋個醫院。這些統統是屬於修四攝法的布施,建立好人際關係,然後你再介紹佛法,大家就很樂意接受。所以過去新加坡有一個部長說,我們淨老和尚是特殊的外交家,的確也當之無愧。所以他做給我們看,他也講了很多次,我就是用四攝法的布施度,佛教我們,你要去用,你要去落實,也做出一些成果給我們看。後面我們也是要接下去做,他做出一些成果給我們看。這是講布施,在六度、四攝,它都是第一個,所以修學從布施下手。無畏布施就是幫助眾生遠離恐怖,戒殺、放生等等,這些都是屬於無畏布施。這些我們都可以去做,因為要去做、去修,然後一面修一面再深入經義,再慢慢把執著淡化,到最後不執著。如果不實際上去修,光是坐在那邊想,坐在那邊空口說白話,沒有具體行動,到最後也都落空。所以不能著法相,也不能執著非法相,你只要在這個法相去做,做的時候不執著,二邊同時就離了。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布施即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布施即捨,即放下。推之,持戒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禪定捨散亂、昏沉,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

  這段講『布施即一切佛法』,就是說布施它可以涵蓋所有一切的佛法。下面給我們解釋,為什麼布施它就涵蓋一切佛法?『佛法自始至終,不外一捨字。』「佛法自始至終」,你開始學佛到成佛,修一個什麼?修一個「捨」,就一個字。布施就是捨,捨就是我們講的放下。捨,『即放下』。下面舉出幾個例子,『推之』,就是給它推廣,『持戒捨貪、瞋、痴』。我們常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所以持戒就是捨貪瞋痴。『忍辱捨瞋恚』,忍辱就是把瞋恚捨掉,不要發脾氣。『精進捨懈怠、昏沉、掉舉』,「懈怠、昏沉、掉舉」也是我們一般凡夫的通病,用精進捨這三方面。『禪定捨散亂、昏沉』。我們心總是散亂不能集中,特別現在外面的五欲六塵境界誘惑太多,心比過去更亂,不然就是昏沉,這個要修禪定。『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般若」就是般若智慧,「二邊」就是空有二邊,我執、法執都捨了。所以講一個布施,它就涵蓋其他五度,這個也具體給我們舉出,為什麼「布施即一切佛法」,布施就是一切佛法。所以你看,持戒也是布施,精進也是布施,禪定也是布施,忍辱也是布施,般若也是布施,統統是布施。我們再看第十二:

  【十二、如聽經,捨世間娛樂而來學佛,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捨色界即升無色界,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捨法執即為菩薩,捨娑婆即生極樂淨土,並捨亦捨即成佛。】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裡也具體給我們舉出來一個例子,『如聽經』。像在座今天晚上大家來這裡,一起學習《金剛經講義節要》,還有網路的同修,大家在這裡學習,你在聽經這個時間,你就把世間的娛樂捨掉了。你沒有在家裡看電視,就是世間的娛樂你捨掉了。你來這裡就是捨掉世間的娛樂,『而來學佛』,這個就是捨,捨就是布施。大家來這裡,坐一個半小時,你就布施一個半小時,就是捨。我們捨才會提升,不捨就不能提升。『天人捨欲界即升色界』,天上的天人,他從欲界要升到色界,那一定要把欲界捨掉,他才能升到色界。『捨色界即升無色界,捨我執即證阿羅漢,捨法執即為菩薩』,我執、法執都捨就是菩薩。我們修淨土法門,『捨娑婆即生極樂淨土』。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你不捨掉娑婆穢土,你怎麼生淨土?一定要捨。『並捨亦捨即成佛』,連捨那個念頭也沒有,那就成佛了。這個就像我們爬樓梯一樣,你第一階要捨掉,你才能升到第二階。你要上二樓,你要捨掉一樓,才能上去二樓;要上三樓,捨掉二樓才能上三樓,他才往上提升。所以這個就是給我們舉出,布施就是捨,就是一切佛法它的意思。我們再看下面這段《講義》:

  【由此可知,只要一面行去,一面不放在心裡,即兩邊不著矣。處事、待人、接物,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

  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只要一面行去』,就是你一面這樣去修行,『一面不放在心裡』,那就是兩邊不著了,就這麼修。你現在布施一萬塊不要常常放在心裡,我今天布施了一萬塊做什麼,一直記在心裡。一面行,一面不放在心裡,就二邊都不著,不著法相、不著非法相,同時都離了。如果這樣做,『處事、待人、接物,必然公而無私,國而忘家』。把私心捨掉了,就是為公,為國家。現在推廣為全球人類,像我們老和尚現在做的這些弘法的事業,都推廣到全球人類。『可知布施一法,包括一切。』所以布施這一法,就包括一切佛法。好,這段經文的《講義節要》一共十二條,我們學習到這裡。「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是菩薩在一切法,不要住,而行布施,要行,不要住相。下面給我們解釋,怎麼捨不住相?我們看二十八頁倒數第四行:

  【十三、指釋】

  指出、解釋,什麼叫不住?請看經文: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

  【一、舉『色』等六塵,攝盡一切法。塵有眾多義、有染污義。一有沾惹,即為所污。】

  這裡佛講,什麼叫不住相布施?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行布施。『舉色等六塵』,「色」是第一個,那就含攝一切法了。『塵』有很多意思,有染污的意思;「塵」就是很多。像我們說灰塵很多,很多灰塵它有染污,灰塵很多就髒了,就是染污。這是形容比喻,我們如果「住」,執著這個法,那就被污染了,心被六塵污染。所以不要被污染,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學習。一污染我們就有煩惱,心就不清淨。請再看第二:

  【二、『不住』,即不執著。一無所住,方為波羅蜜。】

  做這些好事,『不住,即不執著』。不執著名聞利養,做好事,要人家讚歎、人家褒獎,要人家報答,這個就是執著,這就變成人天善法。所以這些念頭統統放下,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就是去做就對了。心裡不要常常想著,人家要報恩、報答,如果萬一他不報恩,那我們不就生煩惱了嗎?對你那麼好,你竟然都不感恩?我們這樣就住了。所以我們做這些好事,不要住這些相,人家報恩也好,不報也好,甚至他還罵你也好,統統不住,就統統不沾惹,就超越了。這樣才叫『波羅蜜』,才叫到彼岸。

  【三、財施即前五塵,法施即法塵。皆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又何必住。】

  這一條給我們講,為什麼佛勸我們不住的一個道理。為什麼不要住?因為當體是空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得不到,因為都是緣生法。『前五塵』,色、聲、香、味、觸,是這五塵,法是法是法塵,都是緣生法,當體就是空的。既然是空,何必住?你住,它還是空,你也得不到。所以佛勸我們不要住,你不要住就對了。我們再看下面第十四:

  【十四、結成】

  請看經文: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華嚴》分「捨」為多種,最後說究竟捨。須心中些微不著,不落二邊,方為究竟。】

  這是舉出《華嚴經》把「捨」分為很多種,『最後說究竟捨』。就是心中沒有絲毫的執著,不落在二邊,不住空也不住有,這樣捨才捨到究竟。如果你「我現在在捨」,還有個捨的念頭,也要捨,總是心都乾乾淨淨的,這樣才能達到究竟。

  【二、『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

  經文講『應無所住』,『是不住法相』。不住在法相上面,不執著這些事相、這些有相的。『行於布施,是不住非法相』,「不住非法相」就是不住於空。就是不要去住在有,也不要住在空。我們凡夫就是心裡總是要執著一個,說不要執著有,他就去執著一個空;不執著空,他就執著一個有,總是落在一邊。所以佛講的真實義,是要我們二邊都不住,不是說住在哪一邊,所以空有二邊都不住。怎麼樣才能不住?就是「行於布施」,做布施的時候不要住,心不要住在那個相,二邊同時就空了。再看下面:

  【學佛者,六塵固不可住。然若斷滅,即不能度眾生,眾生正住六塵境界,故應從此處度之。】

  這是講學佛的人,六塵固然不可以住,色聲香味觸法,我們不能住;但是如果斷滅了,六塵我不要了,那也不能度眾生。因為眾生他們正住在六塵境界,所以應該從這個地方去度之。我們舉出個例子,我們不要錢財,統統不要,我們可以不要,我們出家人不用拿錢的確是可以;但是你要幫助眾生,你沒有這些錢財也不行,因為眾生他正住在六塵上面,你沒有這些,你也幫助不了他。像我們印經、印這些善書,這也要用到錢,就是拿這個來度眾生,拿這個來幫助眾生。像我們現在印這些經書、善書供養社會大眾,只要能接受的,他歡喜,我們都很樂意供養他們。這些不能沒有,你不能說這些統統不要,不要就幫助不了他們。但是在做的時候,你不能執著,這個就是菩薩要修的功課。就是我們現在做這些都是布施社會大眾的,但是我們做了,你不能執著做了多少好事,心裡不要一直掛念這些,要放下。現在我們做了什麼,都要列得很清楚,那是要報給政府看的,細目、帳目如果做得不對,政府就來查帳,那個一定要做的。但是我們做也是作而無作,如理如法的做,不要著相。我們再看第三:

  【三、修行本旨是不住,下手又不能滅境。】

  修行原本的宗旨就是不住,下手你又不能把境界滅掉。下面舉出我們念佛:

  【如念佛、觀想佛像,色境也。天樂水鳥,聲境也。蓮花香潔,香境也。飯食經行,味境也。但受諸樂,觸境也。憶念彌陀,法境也。故「不住」二字須認清,決非斷滅。斷滅即空,亦即非法。布施攝一切法相,亦攝非法相。】

  這裡舉出修行的本旨是不住,但是下手你又不能滅除這些境界,不能這些境界我統統不要。舉出念佛,我們念佛,我們觀想佛像,一尊莊嚴的佛像,像是『色境』,色塵,色的境界。極樂世界,『天樂水鳥』,那些聲音是『聲境』。『蓮花香潔』,是『香境』。『飯食經行』,是『味境』,吃的。『但受諸樂,觸境』,身覺觸的。心裡『憶念彌陀』,是『法境』。所以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六塵都說法。實在講,我們現在住在娑婆世界六塵也在說法。我們看到佛像,也聞到聲音,念佛的聲音,還有你看車聲、人聲,還有生老病死那個苦聲,那不是在跟我們說法嗎?說無常、苦、空、無我。所以佛經講的這些,在現實生活看,就是眼前這些事情。這裡也是六塵說法。所以禪宗參禪開悟,六根接觸六塵,每個人根器不一樣,因緣不一樣,說不定是什麼樣的因緣觸動你的善根,你就從那個地方悟入。有人聽水流聲音,他就開悟了;有人聽唱歌,在古時候歌妓唱歌,現在講歌星唱歌,他聽人家唱歌,他開悟了;還有到市場,人家賣豬肉,在喊豬肉一斤多少錢,他聽那個聲音他開悟了;還有聽到石頭去撞擊竹子,聽到那個撞擊聲他開悟。所以六根接觸六塵,都可以觸發我們的悟性。所以不是斷滅,六塵也都在說法,所以不是什麼都不要,都斷滅。斷滅就變斷滅空,滅也是滅不掉。所以斷滅,你不要這些就變成去執著非法。所以「不住」兩個字不是斷滅,這裡特別給我們強調。因為《般若經》自宋朝以後都很少法師講,為什麼?就是怕人家誤會,以為空就是斷滅,什麼都沒有,都落在偏空、斷滅空去了。斷滅空,更嚴重的是撥無因果,沒有三世六道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統統沒有,那還做什麼好事?幹壞事也可以,就是更嚴重了。所以這個不能誤會。好,我們再翻到三十頁,看第四條:

  【四、修行不得受用,不外二病。一不得扼要,二道理不明。離修說性則空談。離性而修則盲進。】

  『修行不得受用』,就是得不到效果,不外乎兩個毛病。第一個是『不得扼要』,就是抓不到要領;第二個『道理不明』,道理方法不明白。『離修說性則空談』,你離開實際上的修行,不去修、不去做,一天到晚說性、性空的道理,談玄說妙,落為空談,這就執著空了。古大德講執理廢事,變談玄說妙,實際生活上他不去修。如果是這樣,實在講愈談就愈不妙,不是談玄說妙了。『離性而修則盲進』,離開性,你不明白性體的道理去修行,就盲修瞎練。所以古大德講,就是兩個大問題。明白這些道理,不去修行,「說食數寶」,講吃的,你沒有去吃,你也不會飽;一天到晚替人家數錢,也不是自己的,算的都是別人的,跟自己沒有關係。好像經典是經典,跟自己沒有關係,講了,談玄說妙,這個沒有用。另外一種就是不明道理,他很用功、很精進,盲修瞎練,胡修一通,亂進、雜進,這個也是大問題。這兩種都是不正確的,應該要明理,明理要實修,不能落於空談。我們世間法,你空談都會耽誤,比如你的理論方法、治國的道理講得很好,你不去做有什麼用?空談誤國。我們再看第五:

  【五、發大願行大行,方能入佛門。前云,「降伏即發大願」。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必無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

  這是菩薩『發大願行大行』,這個才能入佛門。前面講,『降伏即發大願』,降伏這個心就是發大願,發大願就是降伏我們這個心,降伏妄心。『此云,行於布施即行大行』。前面發願,度無量無邊眾生都入無餘涅槃,發願了。像我們做法會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我們發了。發了後面要有具體行動,要「行於布施」,從布施下手。從布施下手,發了大願,從布施這個行去實行,就是「大行」。所以,『必無所住行於布施,方是大行。』就是不要住,只要去行,不要住,就是大行。我們再看第六:

  【六、能不執著即大智。行於布施即大悲。悲智願行無不大,方是菩薩摩訶薩。】

  這是講能夠不執著就是大智慧,不執著是智慧,而且是大智慧。行於布施就是大悲,如果沒有行於布施就沒有大悲心。『悲智願行無不大』,大悲、大智、大願、大行,沒有一樣不大,這樣才是真正的『菩薩摩訶薩』。所以「菩薩摩訶薩」都是大行、大智、大悲、大願。我們再看第七:

  【七、發心要廣大,非廣大不能化我見。修行則要細密。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同體、本寂。知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修行先除病根,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也。】

  這段也非常重要。前面都是講發大心,心要廣大。我們凡夫就是心量小,執著,所以不能超越六道。我執、我見不能化解,堅固的執著,所以大乘菩薩他破我執就是發大心。修學法跟小乘有不同,小乘是針對這個來對治,大乘菩薩他是發大心,把我執、我見淡化掉。所以『非廣大不能化我見』,我見很不容易化解,就是發心要廣大。『修行則要細密』,修行要細、要密,要精細。修行要『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同體、本寂』。你要修觀,心不細密就很難觀得成就,不能粗心大意,心要很細密的去觀察。觀察一切眾生都是「緣生」,因緣生起的,我們一般就是修觀,修觀心要細密,一切眾生都是緣生的,因緣和合就生,因緣散就沒有、就滅了。再來是「同體」,跟我們是同一體,一體就很親切,跟自己是一體。「本寂」,就是本來就寂滅的,本來就沒有。這個觀法很細,的確是要很細密,細心才能修觀。這個詳細都在經典裡面,像《占察經》講「唯心識觀」、「真如實觀」,都有講到這些。講緣生法,要細心去觀察,慢慢才能入這個境界。

  下面也很重要,『知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方能修行』,就是對治自己的習氣。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習氣很重,那也不能修行。實在講我們現在都談不上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言語行為),那才叫修行,不是我讀多少部經。讀經目的是要受持,讀經讀得很熟了,我們有沒有依照經典佛的教誨來改正我們的煩惱習氣?如果我們一個習氣也沒改,你經讀得再多,實在講是原地踏步,沒有進步;煩惱如果更增長,退步了,不但沒有進步,退步了。所以經讀了之後,最重要的要去行、要去修,要對治自己的習氣。所以「知自己習氣之重」,這個就很重要,總是要知道自己煩惱習氣很嚴重。如果不知道自己一身習氣,那要修什麼?沒得修。所以修行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煩惱習氣很嚴重,有哪些煩惱習氣,自己要去觀察。觀察發現了就慢慢去對治,這樣我們境界才會提升。就是你改個習氣、改個煩惱,才是真正修行,才是真正的進步,不是說經讀得很多就是修行。讀經是修行用的,不是讀給佛菩薩聽的,每一天功課做完了,交差了,不是的,是讀給自己聽的,自己修行用的。所以『修行先除病根』,自己這個病根把它除掉,才是修行。『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佛說布施精微的意思是在這裡。我們如果再讀《無量壽經》第八品,法藏比丘因地他怎麼修,我們就可以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好,我們再看下面第八:

  【八、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心中卻一無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

  『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就是照佛說的這些去修行,『心中卻一無其事』,就是若無其事,這樣才是『不住法相』。沒有住在法相,就是你做很多事,好像沒有這個事情,心裡不要罣礙這個,不要放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好事,這個就是住法相了。梁武帝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梁武帝見到達摩祖師,梁武帝講我建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規模都很大的,安住僧眾幾十萬人,我這個功德大不大?做了這麼多,動用國家的資源來做這個佛事,功德大不大?達摩給他講真話,他說並無功德。梁武帝一氣之下就不理他,所以達摩祖師就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九年。這是住相,梁武帝就是住相,他也是菩薩示現給我們看的。我現在去一個寺院,我捐一個柱子,我一定要把名字打在上面就住相了,讓大家知道這根柱子是我捐的,就住相了。所以《金剛經》的標準,就是你照佛說的去行,心中「一無其事」,這樣才是「不住法相」。『心中雖無其事,依舊精進去行』,「心中雖無其事」,不是說那就不做了,不是的,還是很精進的去行、去做,這樣才是『不住非法相』。比如說,我們講隨緣,有機會來做好事,有這個因緣我們就要去做,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沒有這個因緣不要去強求,不要去攀緣,去攀緣就不對了。有這個因緣,你不去做、你逃避,那也是攀緣,也是不隨緣。所以總是隨緣精進去做,這樣才是「不住非法相」,不然又住在非法相。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九,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