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因地修行,先應離一切分別執著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八集)  2021/1/25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38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五十頁,從第六行第四段看起:

  【四、我們若執為真有無上菩提可證,是錯了,故云『非法』。若執為沒有無上菩提,那也錯了,故云『非非法』。如來所說的「法」字,是指一切法。法與非法,皆不可取。】

  這一段,《講義節要》第四條,解釋經文「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如來所說的一切法都不可以取(取就是說取相),「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個是雙非。如來說我們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菩提),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簡單講就是無上菩提,印度的音譯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我們執著有一個無上菩提可以證得的,去取這個法,執為真有,真有一個無上菩提,我們可以去證得,這個是錯了。如來講無上菩提,我們不能去執著,『故云非法』。不能去執著這個法,不能執著有一個無上菩提可以證得,不能執著這個。如果執著沒有無上菩提可證,那也錯了,『故云非非法』。就是不能沒有這個法,也不能取這個法。『如來所說的法字,是指一切法』。所說的一切法,都不能去取,不能去執著,不能著相。我們習慣不是有就是無,凡夫的觀念當中,一定要執著一個。佛講這個法,我們要能夠真正去體會,這個體會,我們要透過思惟修去體會,不能這樣含糊籠統聽過去,不曉得如來到底在講什麼,我們真的就搞迷糊了。

  《金剛經講義》幫助我們去體會佛說法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體會他的弦外之音。這個都是我們修行的地方,就是我們要去作觀,因為你取法、取非法,都是起心動念。如來講有一個法,我們就起個心:如來說有一個無上菩提我們可以證得,我們動了這個念頭。如來又說不可以執著這個法,我們又起個心、動個念,那就沒有這個法。都不對,說有也不對,說沒有也不對。到底怎麼樣才對?非有非無,或者亦有亦無。都不對,你怎麼講都不對,你怎麼講都落在取相。我們悟就是在這個當中去悟,你真正悟入佛講的真實義,怎麼講都對;我們沒有悟入,你怎麼講都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我們起心動念。講有,我們就起個念頭「有」;講沒有,我們起個念頭「沒有」;講「也有,也沒有」,我們又起「也有,也沒有」的念頭,我們總是起心動念。所以這一段是修行,你要去觀照。觀照,我們必須透過思惟修,聞思修,聞就聽聞,見聞、聽聞佛的講經說法,或者自己看經,這就叫聞;聞了,你要去思惟,思惟其義,怎麼去修,所以聞思修,要思惟修,所以你起心動念就不對了。佛講這個,就是要我們回頭去反觀起心動念,你回頭反觀。反觀這個也是要用點功夫,不然我們也沒有辦法去觀。你要深入去思惟,然後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

  觀照這個念頭,觀這個念頭從哪裡來的,禪門叫觀心。我們起個心、動個念,這個念頭從哪裡來、從哪裡生的?你去找,你都找不到,找不到就是虛妄的。這樣去觀,觀久了你心會定下來,叫照住。照住就是心定了,因為你去找找不到。照住久了、定久了,他就照見。禪門是用這種方法。我們念佛是用一句佛號來代替,不管是什麼念,反正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我們淨宗是用這個方法,禪門是觀心,方法不一樣,目的都是一樣的。觀心也是要有一點功夫,你才能去觀,就是當你念頭剛剛動的時候,你就要去觀了。因為我們凡夫總是隨無始劫妄念,跟著妄念一直在流轉、一直跑,我們都沒有回頭去反觀,我們自己內心的起心動念,我們沒有做這個功夫。用功是在這個地方上用,所以用功,要知道怎麼用功。讀經(讀誦),你要解其義,要悟,悟入經義(經的真實義),這樣我們才知道怎麼去修行、去用功。所以我們在平常生活當中,我們常常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煩惱,貪瞋痴慢這些念頭統統起來了。這些無始劫的妄念,妄念起來我們從來也沒有去反觀,反觀這個念頭從哪裡來?我們都是隨著念頭一直發展下去,一直執著在這個念頭上,這個念頭的點上。我們迷就迷在這一念,迷在這個上面,這一念你轉過來就是覺悟了。但是要轉過來,要下功夫,要下這個功夫。沒有這個功夫,我們在境界當中,我們都是很自然的,有這些妄念很自然。所以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時時刻刻提起,你去觀這個念頭從哪裡來?人家罵你一句,生氣了,那個念頭你去反觀,我生氣的念頭,從哪裡生出來的?你去找。你去找,那你就發現找不到從哪裡出來的。找不到從哪裡出來,那就虛妄的,它本來就沒有這些。我們迷了,好像有這個;你認真一找,沒有,那你的心就會慢慢定下來,慢慢會定下來。觀久了,你就會照住。禪宗用的就是觀心,一開始他是觀照,就是觀照那個心。

  觀心的方法也是很多,觀世音菩薩他用的是「反聞聞自性」。我們現在聽到外面的聲音,我們就是隨著聲塵跑,去分別外面的聲塵。這是什麼聲音?是在讚歎我的聲音,還是在罵我?我們就是在分別這個、在執著這個。這就是我們耳識,其實耳識沒有分別,它是了別,聲音聽得很清楚,它沒有分別。是它把聽到的傳到第六識,第六識再分別,然後再送給第七識,第七識再執著,關鍵這兩個識的問題。第六意識我們現在也不會用,會用就把它轉成正面的,那就是修行了。六、七識轉了,前面的五識、後面的第八識就轉。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是反觀。我們現在是六根去緣外面的六塵,在這個當中起分別執著。反觀就是反聞聞自性,回過頭來聞聞性,不去聞外面的聲塵。每一根的用功都是這個原理,你只要會用一種,一種回頭了,《楞嚴經》講,「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你只要一根回歸自性,六根都解脫了,所以從任何一個法門,你反觀回歸到自性,統統解脫了。

  大勢至他是用念佛圓通,我們現在在心地用功,也是用這樣的一個方法,就是當我們起心動念,我們要回頭去覺察,覺察我們開始起心動念,這個念頭趕快換成「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法門是用這樣的方法。這個也是回頭,回頭,你也要去觀照自己有起心動念,如果你沒有時時刻刻提起,佛號我們不知不覺就忘了。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不是開示得很清楚嗎?我們都念得很熟悉了,大家都會背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都會念了,會念會不會修?不會。我們還是一天到晚,不是須臾背念佛之心,一天二十四小時,不知道有沒有一、二個小時在念佛?那其他的時間都是背念佛之心,統統是結業之所。所以念佛的念就是念頭的念,這個念就是說你提起一句佛號,就是覺。中峰國師講,你提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常寂光。所以在第三時中峰國師開示,「常寂光處處現前,大願王塵塵契會」。什麼叫常寂光處處現前?你處處都提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就是在常寂光。但是我們常常忘記,忘記心就往外攀緣,分別執著,然後煩惱就起來了,貪瞋痴慢疑這些無量無邊煩惱就起來了。所以用功是從內心,內心去用功。

  佛法叫內學,從內心去用功。如果不懂用功的方法,一天到晚往外攀緣,那就是不懂得用功的方法,修了無量劫也不會成就,因為方向不對。所以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這些人,很聰明的人很多,他怎麼不成佛?一天到晚在找宇宙的本體,找了無量劫也沒找到,為什麼沒找到?方向不對,他向外找。佛找對了,他為什麼作佛?他知道往外找錯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去參印度那些外道,統統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叫外道,那個不是罵人的話,那是說你修學的方法、方向不對了。應該向你內心去找,你現在向心外去找,你永遠找不到答案,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外道。這個不是罵人的話,也不是侮辱人的話,是你修學方向不對,應該要往心內求,你往心外求就錯了,是這個意思。不要說成佛,你看《了凡四訓》,大家都讀過,雲谷禪師給了凡居士講,就是改造命運,你都要往內心去求。你往心外求,連改造命運你都辦不到,還能成佛嗎?袁了凡聽懂了,聽明白了,他從內心去檢討、去反省、去改過,他達到了,命運真改了,這個關鍵不能不知道。這一條,佛講的就是取法、取非法,統統不能取。你取法不對,取非法也不對,反正你起心動念就錯了,你去找:我現在起這個心、動這個,從哪裡來?觀心,這個方法大家可以去嘗試。

  如果修淨宗的人,他要用念佛,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只是在方法上不一樣。念佛人,就是你發現一個念頭,不管什麼善念、惡念,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就對了,這樣就對了。而且念這句佛號,就是常寂光,是最直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用這個方法。觀音菩薩用耳根反聞聞自性,用這個方法。像我們用持名念佛,可以念佛圓通跟耳根圓通同步修,因為我們耳朵聽佛號,這句佛號聽進去就是耳根圓通,你心裡念出來、口裡念出來,念佛圓通。所以你看西方三聖,一個觀音、一個勢至,它表法的意思,就是觀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當中是阿彌陀佛。兩個菩薩,觀音菩薩也修念佛圓通、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也修耳根圓通、念佛圓通。其實舉出一根,其他六根統統包括在裡面。我們持名念佛就是兩個圓通同時修。諸佛如來、歷代祖師大德提倡的是持名念佛。你看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什麼叫都攝六根?六根不要往外攀緣,把它收回來就都攝,然後淨念相繼,就一句佛號提起,大勢至菩薩教我們用功的方法就是這樣。但是我們要真正體會怎麼去用,真正體會你用功,用二、三個月,你這個效果就很明顯。二、三個月,效果就很明顯,所以這一句佛號,就是要不忘記,常常提得起來。

  海賢老和尚他的功夫也就是在這上面,你看他也不認識字,也不會念經,什麼法會都不會做,什麼咒他也不會念,他師父就教他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明白了都不要說(明白就是明心見性),你念到明心見性,你也不要給人家講。他就真的老實念,片刻不丟失。我們看海賢老和尚光碟,片刻不丟失,他不是一天到晚坐在那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片刻不丟失。他一天到晚在外面田裡工作,他是農夫,開墾、修橋、鋪路,一天做到晚。他不是在念佛堂,都沒事做,坐在那邊念佛。他這句佛號,他師父教給他,念了九十二年,片刻不丟失。他做到這一點,所以他自在往生。他真的像中峰國師開示的,他能做到須臾不忘念佛,工作當中不忘念佛。他能夠做到須臾不忘念佛,所以他成就不可思議。用功關鍵就是在這個上面。所以這段就是用功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取法,也不要取非法。如果我們不懂,什麼叫法、什麼叫非法,反正你只要起心動念,你統統給它換成阿彌陀佛,這樣就對了。如果你要用觀心的方法,當然也可以,各人根性不一樣。佛沒有定法可說,因為每一個眾生根器不一樣,根器不一樣,佛說法是針對各種不同根性來說,應機說法。我們再看下面第五:

  【五、一切眾生及諸菩薩等,就性上說,皆是一真法界。故佛之說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我們要證自性,須先離心緣相,如何可取。又要離言說相,如何可說。】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等,就性上說,皆是一真法界。』我們現在聽經,聽《華嚴經》,《華嚴經》講十法界、一真法界,明心見性就證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十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十法界,統統在我們心裡。我們的心,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在哪裡?中峰國師開示,「分明在目前」,就在你的眼前。我們看現在是十法界,因為我們迷了,所以要回頭,回頭是岸,我們覺悟了,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就是在我們心的迷悟不同,其實都一樣,好像水起風浪,颱風浪很洶湧。正當波浪起來,那個浪是不是水?浪是水,因為起風,水都變成波浪。風停下來,水就恢復平靜,平靜是水;起波浪,它還是水,它的本質沒變。這是說明我們眾生迷了,迷了我們的自性也沒變,也是在,只是迷而已。覺悟了,也是覺悟自性,也沒有增加什麼,還是自性。所以中峰國師三時繫念第二時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跟眾生從哪裡來?都是自己的心,自己的心迷了,就叫眾生,覺悟就叫佛。所以中峰國師開示得很清楚,唯有迷悟不同,實際上佛跟眾生是一樣的,都是平等的,都有自性的。所以一切眾生是在迷,一切諸佛菩薩覺悟了,就這樣。但是迷跟悟,就自性、就本性來講,統統是一真法界,只是諸佛菩薩覺悟了,知道十法界原來就是一真法界;覺悟了就一真法界,迷了就變成十法界,就這樣。所以就性上來講,沒有差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給我們講這麼清楚,你本來就是佛。你本來就是佛,叫你成佛有什麼不敢當的?是你本分的事情,為什麼不敢當?因為不知道自己是佛。佛出現在世間,給我們講了,我們才知道。所以統統是一真法界,這就自性上來講。

  『故佛之說法,自真如本性中,自在流出。』佛說法,從哪裡說的?從自性自在流露出來的。他沒有思惟、沒有想像,沒有想我要怎麼講,沒有,遇到眾生互相感應,自自然然的說法。我們套一句現在的話來講,佛講經說法,他沒有預設立場要講什麼,都是隨機開示、隨緣開示。遇到什麼人就講什麼法,這個人需要什麼,就對他講什麼;那個人需要什麼,就對他講什麼,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我們要證自性,須先離心緣相,如何可取。』這個開示我們就要留意。你要證得自性,為什麼佛菩薩證得自性,我們有自性不能證得?《華嚴經》,佛成道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如來智慧德相統統一樣,沒有差別。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為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能證得自性。只要把妄想、執著、分別這些統統放下,他就證得自性了。自性本來就有,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你本來沒有,然後在修到最後,證得一個自性,不是這樣的,那個就有所得,就不能叫無所得。《心經》明明給我們講無所得,「以無所得故」。這個大家好好體會。《般若經》不好講,大家聽也不好懂。所以自宋朝以後,法師都不太講《般若經》,但是很重要。因為修行,你懂得般若,修行真的是可以頓超。真明白了,真的凡夫成佛是一念之間;不懂,就修無量劫。六祖在《壇經》講,「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你一開悟,你轉過來,一剎那你就成佛了,悟則剎那間。迷呢?迷聞經累劫,累劫就無量劫,無量劫還是在做眾生,迷。《般若經》很重要,不好講,聽也不好懂,但是不能不講,我們不能不聽。但是不能聽錯,像江味農老居士講,不能淺談般若、怕談般若、妄談般若,妄就是亂講,這個都不可以。要怎麼樣?要深談般若。深入的去談般若,我們才會得到受用,才能解如來真實義。所以你沒有般若,就無法理解如來的真實義。因此佛出現在世間,為什麼般若講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的時間?因為這個是中心,佛法的中心,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所以「我們要證自性,須先離心緣相」。心攀緣,心都往外攀緣,要先離。這《大乘起信論》講,離心緣相。「如何可取」,你離心緣相,你怎麼可以取法?你起個心、動個念,有一個無上菩提,這個叫心緣相。你聽到說不可以取這個法,那就取非法,沒有無上菩提,那也不對,又取非法了,這個叫心緣相。為什麼起這個念頭?就是心緣相。心緣相你要離,怎麼離?剛才講你要去觀那個起心動念,念頭的根源在哪裡?從哪裡生出來的?你一觀,沒有。用功是這樣的用,就是你去觀起心動念。現在說我們不要起心動念,我們根本就做不到。起心動念了,你要覺察到,然後去觀起心動念的生處,念頭從哪裡來?去找。我們念佛方法就是用一句佛號,這是淨宗的方法。

  『又要離言說相,如何可說』,就不可說了。不可說,我們在大乘經論裡面常常讀到「不可思議」,不可思就是離心緣相,不可議就離言說相,議是議論(言語議論),不可說。我們看第六:

  【六、離言說相,正是言語道斷。離心緣相,正是心行處滅。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應離一切分別執著。】

  我們的分別執著,就從執著言說相、心緣相、名字相這些起來的,執著這些相。佛教我們要離這些相,不要執著相。『離心緣相,正是心行處滅。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應離一切分別執著。』你一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自自然然就起來了。佛法修學主要是放下分別執著,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門徑不同,但是目標是一樣的。禪宗用的方法,他是用直指;教下,他有層次、有次第;像天台宗,有次第三觀一心三觀。看各人根器,根器上上根的,圓頓根器的,一心三觀,空假中同時修;中下根器的,次第三觀。他有次第修、有圓頓修,各人根器不一樣。禪宗是直指,它是教外別傳,就是說他不用經教,就是先單刀直入,直接把你的起心動念打掉。所以以前去參禪的人,禪師要逼參禪的人開悟,方法很多。有一些參禪的人去拜見禪師,禪師問他一個問題,他正要開口,香板就打下去了,就是不能起心動念。你要回答一個問題,你要先起心動念:「這是什麼問題?」起心動念,禪師他知道,你一定是在起心動念,那香板就下去了,下去就不敢講了。然後再問,不敢講,講了就被打,那就不要講。不要講也是被打,講也被打,不講也被打,打到最後不曉得該怎麼辦。不曉得該怎麼辦,那個時候他就起個疑情,他的悟處切入點就在那個上面,禪宗叫提起疑情。疑情不是懷疑,我們是起心動念在懷疑,不是,他是這個當中起一個疑情,那就是他開悟的一個關鍵點,是用這個方法。

  如果這種根器的,用這個方法幫助他開悟;如果不是這個根器,那就不能用這個方法。因為,過去的禪師,這些高僧大德他們都有修證功夫,有修有證,起碼也有修有學的。所以這些學人來他能觀機,知道你是什麼根器,用什麼方法教你,這樣幫助你開悟。如果你自己不懂觀機,自己也沒有開悟,當然也沒有辦法幫助別人開悟。這個都是一些過來人,他才知道怎麼幫助這些學習的人,他知道他的根器。如果不是這種根器,你把他打死了,他也不會開悟,法門不對他的機。法門沒有對他的根機,好像吃藥沒有對他的病症,藥沒有對症要換藥,這個法門你沒辦法修,那就換其他的法門,才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所以離心緣相。禪宗有一句話講,「開口便錯」,你起個心、動個念要講什麼,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動個念頭就乖、就不對了。所以「開口便錯,動念即乖」,就是我們常常念《彌陀經》、《無量壽經》的那四個字,「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就是離心緣相、離言說相,思是思惟心裡的心緣相;議是言語的議論,這叫言說相、文字相。離這個相,那你才能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修什麼法門,到最後都是這樣的,都是要入這個境界的。「吾人在因地修行,亦先應離一切分別執著。」就是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不要去攀緣。

  我們現在修淨土,這些言語我們知道,我們用淨土的方法來修也是一樣的。只是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是一樣的,我們用淨土這個方法來修也是一樣。而且修淨土,念佛又有佛力加持,當然事半功倍。你就是不懂,你只要能老實念,它暗合道妙,這個是淨土它的特色。一些老阿公、老阿婆,他不懂,但是他真的能老實念,他就跟證得自性契合了。反正你就這樣念,就對了。現在因為我們不老實的人比較多,不老實的人,一天到晚打妄想,所以有必要《金剛經》輔助。這是我們淨老和尚,你看他講《金剛經講義》在什麼時候講的?是提倡《無量壽經》讀好幾年之後。有一些同修,老和尚說讀三千遍就開悟,有的人說我三千遍了還沒開悟,也有人跑來問我,也有人跑去問老和尚。有的人讀一萬遍,分別執著更嚴重,就是放不下。你修淨土,你要去西方,你放不下這些分別執著,你怎麼去西方?這個世界是非人我,你都放不下,你怎麼去西方?所以後來又講《金剛經》,就是補充說明《無量壽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看破放下才會老實,你看不破、放不下,你就不老實。老實人,為什麼他叫老實?他不懂,但是他真能放得下,這樣人也很難得。

  所以,因為這種中下根器的人多,佛出現在世間,才講經說法講那麼多。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如果大家都像海賢老和尚那樣,大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就拿一把引磬,大家都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每個人都成佛了,還要講四十九年幹什麼?對不對?禪宗有句話講,你真明白、開悟了,就不用講,不用講怎麼辦?舌頭掛牆壁。舌頭掛在牆壁,舌頭掛牆壁什麼意思?不用講了,你都明白了。我們現在是絕大多數都是不老實,才要勞煩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那麼多。為什麼那麼多?分別執著太多了,問題太多了。不是這樣嗎?事實就這樣。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確是這樣。不要說別人,就我們自己一身,我們的問題就不少了,是不是?所以講經說法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佛法是難信之法,因為有懷疑,他就不相信;或者信了,半信半疑,這個疑沒有辦法排除。因為疑就從分別執著來的,所以佛講經說法,幫助我們放下分別執著,幫助我們斷疑。疑斷了,信心就生起來,不懷疑了。我們再看下面這節經文:

  【三五、引一切無為證】

  引用一切無為法來證明上面講的。請看經文: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者何』,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所以者何』,即指出為何兩邊皆要非之所以然。一切賢聖皆用此雙非之法。】

  「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要這樣?指出為什麼叫我們不要取法,也不要取非法?『即指出為何兩邊皆要非之所以然』,為什麼不能取法、不能取非法,跟我們說明為什麼。因為『一切賢聖皆用此雙非之法』,「賢聖」,三賢十地,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叫賢,十地叫聖。為什麼有三賢十地這些位次的差別?都是以無為法,就是你放下的愈多層次就愈高,其實都是無為。從凡夫到賢聖、到成佛,都是用這個方法。你放下得愈多,你的層次就愈高。像我們爬樓梯一樣,你放下第一階才能升到第二階。所以這個就是給我們講出所以然的道理,因為所有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一個法,無為法就是沒有法,也沒有非法,這個叫無為法。所以我們現在講,有一個無為法,那又不對了。所以這叫「雙非」,二邊同時要離。這個當中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它是引導你去悟,所以言說、文字這些是指路牌,引導你去悟,你不要去執著在言說相上面。從言說相你去悟入真實義,要懂得弦外之音。所以你要先透過思惟修,然後再去悟入。像禪宗提起個疑情,這樣大家才會悟入無為法。我們再看:

  【二、『無為』者,指自性清淨心,原來具足,無造作相。經云「無修無證」,即指此而言。】

  『無為』,這裡給我們說明『指自性清淨心,原來具足,無造作相』。原來具足,它本來就清淨,是自性清淨心。六祖開悟的時候,他講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自清淨,什麼叫自性?本來它就是清淨的。所以六祖開悟,他在五祖那邊,叫人家幫他寫一首偈,他自己不認識字,他不會寫,請一個讀書人幫他寫。神秀他做的偈子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一般凡夫也是需要這樣修的。神秀他沒開悟,沒有開悟之前是必須這樣修,「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身體像菩提樹一樣,心像明鏡台一樣,好像我們那個鏡子,你要常常去把它擦,不要有灰塵污染才會清淨。他這個是有為法,你有污染、有清淨心,你要去時時勤拂拭,這就變成有為法。六祖他講的是無為法,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真的開悟了。本來無一物就是指自性清淨心,自性它本來什麼都沒有,哪裡有塵埃?《心經》不是跟我們講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什麼?本來無一物。所以自性清淨心,它原來都具足,「無造作相」,不是去造作。因為它本來就是清淨的,它本來就沒有污染,是我們迷了,感覺有污染,實際上沒有。這些污染也是迷了,你覺悟了,這些污染都是清淨的;迷了,這是清淨當中變成污染。實際上我們迷的時候,它本性還是清淨的。

  所以『經云:無修無證』,「無修無證」就是指這個來說的。無修無證,就是本來是清淨,不是你去修才證得的,它本來就清淨。我們自性本來就有,本來它就存在的,不是說我們修才有。本來沒有,修了以後才有,不是這樣,它是本來就有、本來就存在。它本來就不生不滅,本來就清淨,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迷了,問題都是分別執著。這些大家如果用心去體會,你慢慢有一點悟處,你就很有法喜,你心會覺得怎麼這麼清涼,好像你的妄念也減少很多。以前看不慣的,心很糾結的,糾在一起的,現在好像就都煙消雲散了。我們再看:

  【三、必須生滅心滅,自性清淨心即現前。至於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兩邊不取。】

  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這個世界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植物生住異滅,礦物成住壞空,有這些問題、這些現象?外面生滅的現象,是我們的內心在起心動念,看到外面的相就是生滅的現象。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這個念停下來,你看到外面這些萬物都是不生不滅,你看到每一個人都沒有死。講這個大家也很難體會,我明明看到就是。如果小乘經典講的,苦、空、無常、無我,生滅的我們都能接受,因為我看到就是這樣。大乘經典講不可思議、不生不滅,就搞不懂了,有的人他不能接受。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他說大乘非佛說,大乘不是佛講的,後面菩薩去造的。他學什麼?學原始佛教,學阿含部。阿含講苦、空、無常、無我,這個我們常識可以理解,人有生老病死,大家都看到了。這個我們常識可以理解,我們可以接受,看到就是這樣。現在給我們講這些都不會死,都是不生不滅,我們就說你在胡說八道什麼,就變成這樣。實際上為什麼有這些生滅現象?生滅現象是我們起心動念。

  所以我們老和尚這些年講經,他都準備一個以前老式電影的膠卷,那個機器一秒鐘轉二十四張,然後打在銀幕上,人都在動,武俠片的,在打架了。我們看起來,銀幕上好像真的一樣,人也有講話、也有聲音、也有動作,看起來好像是真的。機器一停下來就沒有了,每一張底片它是靜態的。就像畫動畫卡通一樣,大家有看過卡通影片,一張一張的,第一張跟第二張很接近,然後你快速讓它轉。我在FACEBOOK看到有人畫一個人,他用素描畫的,好像便條紙這麼厚,他畫一張一張,然後好像數鈔票這樣很快過去,你看到那個人就在跑了。其實那個有在跑嗎?沒有,是因為他翻得很快,像在跑。我們來比喻作生滅心,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就像那個,一個念頭、一個念頭,這樣相似相續相接起來,我們看到就有生滅的現象。你這個當中停下來,你再看這個宇宙(世界)就不一樣了。你要從內心去找,才會找到答案。所以佛法修學,大乘它是講到根本無明,小乘它是講到枝末無明,像緣覺講十二因緣的無明,那個是枝末無明。大乘經典講的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那一念轉了,《六祖壇經》講「若於轉處不留情」,那個念頭你不留情給它轉過來,「繁興永處那伽定」,那伽常在定中,他就如如不動了。就那一念不留情,把它轉過來,這是禪宗的方法。

  『至於修行下手功夫,即是非法非非法』,就是說你二邊都不取。二邊不取就是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就不取了。一部《金剛經》講很多,你只要有一句懂了,你都全懂了。前面講的不懂,後面繼續講,用其他的方式講,只要有一個點你契入進去,那就全通了。所以「非法非非法」,就是你要在起心動念去觀照。聽經、讀經、念咒、念佛原理是一樣的,所以聽經,會聽的人他就開悟了。他為什麼聽會開悟?講的人沒開悟,聽的人會開悟,他為什麼會開悟?因為他會聽,會聽他就開悟了。那怎麼叫會聽?離心緣相、離言說相、離名字相,你就開悟了。這個我們聽起來很不好懂,但是你說很難懂,也不是。實在講沒有難跟不難,只要你真懂了,就不難了。佛說法就是要你悟入這個,所以佛講經說法,佛有一個比喻說「黃葉止啼」。什麼叫黃葉止啼?黃葉就是一片樹葉,小孩子哭鬧,拿一片樹葉給他玩,他就不哭了。佛比喻說黃葉逗小孩,就是像他講經說法,目的你只要不哭就對了。我們現在眾生迷惑顛倒,問題一大堆,好像小孩又哭、又鬧、又吵,佛講經說法安撫我們,主要幫助你不哭,你真正悟入了,那就沒事了。所以講經說法他的目的,他是以誘導、引導你悟入真實,不要執著在言說相、心緣相、名字相,你聽就會開悟。我們再看第四:

  【四、世尊所說法,無淺非深,無深非淺。故教大心初學者,即從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上用功。到感果時,功候極深,亦是此法。】

  世尊所說的法,『無淺非深,無深非淺』。「無淺非深,無深非淺」,實在講,說不上淺,說不上深,你真聽明白了,它就不深;聽不明白,好深。其實也沒有深淺,只要能悟入。所以無淺非深,無深非淺。所以『教大心初學者』,就要『從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你就從這個上面去用功。取法、取非法,關鍵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只要起心動念就不對了。起一個念,有法,不對;起一個念,非法、無法,也不對。所以要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在這個上面用功。我們如果這個方法用不上,就用念佛,念佛實在講也是圓頓,直截了當,只是我們念佛的人不懂,不知道這是圓頓法。我們現在做三時繫念這麼多年,我們一開始在念中峰國師這個,念也沒什麼味道,體會不到。現在做得久了,看看這些經教,有一點體會。

  所以以前我念到「常寂光處處現前」,佛的境界,我們凡夫,「常寂光處處現前」,距離我太遙遠了,是不是這樣?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現在看看這些祖師大德的開示,實在講中峰國師開示都很親切,就是我們眼前的事情,不是距離我們很遙遠。他不是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嗎?「分明在目前」。分明在目前,是我們自己打妄想,把它想得很遙遠,是這樣的,關鍵還是我們那些妄念;你這些妄念放下了,那就在眼前。更直接的就是中峰國師講的,「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你說阿彌陀佛在哪裡?就是我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那不是在自己心上嗎?就像六祖講,迷的時候就很遙遠,開悟的時候就在當下,就在眼前。所以當我們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就是常寂光。這句佛號(這句名號)就是常寂光,圓滿的常寂光。那為什麼我們提起一句佛號,我們當下就在常寂光?因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那不就是這樣嗎?那真的就在常寂光。只是我們迷了不知道,所以我們又去打妄想,把它想得很遙遠,是這樣的。我們再看:

  【五、如來依此法成如來。一切賢聖皆依此法而成。則知我等非如此生淨信心,以此為實不可也。】

  『如來依此法成如來』,如來為什麼成為如來?如來是從性上說的,性就是我們的自性。自性在哪裡?就在我們六根眼能見、耳能聞,能見、能聞就是自性,那個就叫自性。自性就是什麼?法身。自性遍一切處,它不是這裡有,那裡沒有。如果這裡有那裡沒有,那我們在這裡能看,走到那邊就看不到了。是不是?我們飛到月球去還是能看,盡虛空遍法界。自性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我們起個心、動個念都是周遍法界,只是我們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給我們說。所以如來,講如來就是講自性;講佛是從相上講,佛成佛了。如來就是毘盧遮那,法身遍一切處,毘廬遮那是遍一切處的意思;圓滿報身盧舍那佛,「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這個是相,法身是體,相從體生的;然後應化身是用(作用),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那是作用叫應化身,體相用。體是法身,相是報身,用是應化身,體相用。「如來依此法成如來」,依此法,因為本來就是如來,依這個當然就成如來。所以『一切賢聖皆依此法而成』,都是依無為法。根據這個,我們現在用這個話講,大家比較好懂,根據這個成為如來的,他的理論基礎就是這個。所以佛法不是亂講的、不是亂編的,它有理論基礎,理論基礎就是在上面,那是真的。你自己可以去證得,不是講了之後你無法去證實。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都是根據無為法。『則知我等非如此生淨信心,以此為實不可也。』以這個為實。下面第六:

  【六、此節經文,亦是大乘修行之總綱領。】

  你看,這個很重要,我們老和尚特別提出來,『總綱領』。你抓住這個綱領,你修行就事半功倍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一節經文,我們下星期一晚上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