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淨土法門的殊勝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九集)  2020/8/11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5-008-0019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二十六頁,我們第四行,從第十這段經文看起:

  【十、一切眾生,無不有欲、色、識。此三者若不轉移,則永遠輪迴三界六道。而轉移之最善巧,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

  《講義節要》這段給我們說明,為什麼有六道輪迴這個事情?就是因為一切眾生都有『欲、色、識』。「欲」就是欲望,五欲,財色名食睡,五欲。「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識」就是情識,我們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情識。我們迷了就是識,覺悟了就轉識成智。我們眾生這個都有,我們有欲望,每個人都有。所以這三方面,我們要放下貪欲,貪求五欲這些念頭要放下;對色相不要執著,外面的六塵不執著,這些色相也都是幻化,如夢幻泡影,不執著,不放在心上;識就是我們的情識,情執、情識。這三方面如果不能轉移,永遠都在六道裡面輪迴出不去。照一般的法門來修學要轉移這三方面,實在講也相當不容易,不能轉移就是在六道。轉移最善巧的方法,『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實在講,當我們念佛提起一句佛號就暗合道妙,不知不覺當中,我們欲色識就同時默默的在轉移了。

  這個實在講很少人知道,總是把念佛法門看作老太婆教。像我們打佛七,今天是第三天。我們到所有念佛堂,打佛七的地方,來念佛的大部分都年紀比較大,年紀大、退休的。所以早年在台中蓮社李老師那邊,也常常聽到有人在講,台中蓮社提倡念佛法門,有一些知識分子他們也學佛了,他們就講念佛法門是老太婆教。老太婆因為書讀得也不多,甚至有的沒有讀書,那些經教她看不懂,沒有知識,只好勸她念佛。所以大家認為這是老太婆教,老太婆在修的,那些有智慧的知識分子,怎麼能夠修這個老太婆教?當時有人講這些看法。我們淨老和尚早年到美國弘法,在美國的佛教,很盛行的就兩個宗派,一個禪宗、一個密宗。在美國學佛的同修,都是知識分子,都是留學生,不是博士也是個碩士,他們學佛認為禪、密高,對淨土真的就看作老太婆教,沒有知識的在修的。所以第一年我們淨老和尚去美國,他就不先講淨土,他先講禪,禪宗方面的;密,他也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有關密宗的常識也知道的不少。過去也講過《永嘉禪宗集》、《永嘉證道歌》、《六祖壇經》等等,這些禪宗的經典。所以禪,我們師父講,講些口頭禪,他也很會講;密,一些常識,章嘉大師也告訴他不少。所以他去就先講禪、講密。大家聽了覺得這個法師講得不錯,後來才講《彌陀經疏鈔》。早年在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講了一套,錄音帶一卷一個半小時,那時候是錄音帶,一共三百多卷。就是一部《彌陀經疏鈔》講了四百多個小時,以前那個錄音帶擺起來一箱。美國那邊的同修看了就很驚訝,一本小小的《彌陀經》,怎麼能講那麼多?這個時候他們對淨土的看法就改變了,覺得淨土不是他們想像中的老太婆教。所以以後去那邊弘揚淨土就很順利,成立很多個淨宗學會。淨土因為它簡單,所以一般人,特別是知識分子認為就沒什麼。老太婆她什麼都不懂,念一句佛號比較容易,勸她念念佛,實際上不是這樣。

  你看修一般的法門,你有沒有辦法在一生當中,你能夠證果、能脫離六道輪迴?辦不到。你道理懂得再多,縱然你對經教理解得很深入,你煩惱一品沒有斷乾淨,你都出不去。那不是我們想像那麼容易,唯有念佛法門,修淨土真的就是最高的。就一句佛號,你正在念佛的時候,不知不覺欲色識就轉了。這我們念佛人自己也不知道,沒有這些祖師大德來給我們講,的確我們一般人不曉得,不曉得它的善巧。所以念佛法門,你說你智慧多高,能夠比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高嗎?彌勒菩薩,他們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還修念佛法門。他們接近成佛就是差一步而已,還要修念佛法門,還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為什麼他們發願往生西方淨土?成佛的時間縮短,那是最高的。你智慧再高,你也高不過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那你說我很差很差,你有多差?你有多愚痴?《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下下品往生,他是造作五逆十惡的。造極重罪業,臨終地獄相現前,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聽到馬上能接受,發願,一念、十念就往生到西方,下品下生。我們說罪業重,還不至於那麼重。那麼重的都能往生了,我們怎麼不能往生?肯定可以往生的。那麼重罪業都能往生,那我們怎麼不能往生?一定都可以往生西方。只要我們具足真信發願,願意念這句佛號,時時刻刻提起佛號,臨終佛就來接引。所以這個法門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講一個最高的,講一個最低的,這個當中全部包括,一個都不漏。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所共同宣揚、共同稱讚的,我們讀《無量壽經》、讀《彌陀經》,《無量壽經》講十方諸佛共讚,《彌陀經》講六方諸佛,六方就是十方,開合不同,一切諸佛都介紹這個法門、都讚歎這個法門。換句話說,一切諸佛如果沒有這個法門,上不能度等覺菩薩,下不能度地獄眾生,而且度眾生度到什麼程度?一生成佛。一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不退轉了,一直到成佛。在《淨語》裡面,夏蓮居老居士講,「億萬人中一二知」。幾億萬人當中,大概只有一個、二個人知道、認識這個法門。

  所以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你看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中峰國師他是參禪的,他在禪宗真的是參到大徹大悟,晚年修淨土。我們看中峰國師他在《三時繫念》的開示,弘揚淨土,但這個開示當中都有禪機在裡面,晚年認識這個法門。我們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他也是禪宗大徹大悟的,晚年弘揚淨土。蓮池大師,這都是開悟的,都參過禪的,蕅益祖師,一直到我們現在的印光祖師,這都不是普通人。所以很多祖師大德參禪大徹大悟,晚年回頭弘揚淨土、修學淨土。知道你要究竟圓滿,就是要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一生當中才能達到圓滿成佛。因此我們現在念這句佛號,好像我們大家都會念,如果明白這個道理,真的時時刻刻都不願意放棄這句佛號,一分一秒都不願意空過。為什麼?當你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就是佛,這個時候你就圓滿轉欲色識了。

  這個在《彌陀經要解》蕅益祖師講得更具體。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五濁惡世就是五種污染很嚴重、很不好的世界,就是我們現在娑婆世界。濁惡到極處了,天災人禍,煩惱激烈的增長。整個地球的污染、氣候溫度的上升,邪知邪見充斥在這個世間,生命非常短促。在這個五濁惡世,就一句佛號圓轉五濁,成為五清善世。一句阿彌陀佛,圓滿的把五濁惡世轉成五清的善世。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濁水就比喻我們現在這個五濁惡世,遇到這些污濁的事情,念一句佛號就把它轉過來了,就轉五濁變成五清了。因為這句佛號是清珠,濁水就是比喻五濁惡世,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事物都污染很嚴重,造惡業。所以人家罵我們一句話,你要念阿彌陀佛,就轉過來了。所以今天我看中國時報,有報了一篇台北市長柯P,人家都批評他,他去拜訪法鼓山的果東法師。果東法師教他一句說,如果人家講你怎麼樣怎麼樣,你就回答「我佛慈悲,阿彌陀佛」。他就講「我佛慈悲,阿彌陀佛」,的確就轉了。他罵得再惡毒的話,你念阿彌陀佛就轉了,就把濁轉成清的了。所以人家一直罵,你就一直念佛,他是五濁,念佛就轉他的濁,就轉他的。人家罵我們一句髒話,我們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清淨的,就把他那個污染、髒的轉過來了。所以這一句佛號,我們正在念佛,欲、色、識同時轉,你說妙不妙?這個很微妙的、很巧妙的,不知不覺我們就轉識成智。現在我們的問題就是有懷疑,是這樣嗎?念念當中又夾雜懷疑,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產生一個懷疑的障礙。其實只要不懷疑,你妄念再多,胡思亂想就是亂心,亂心就是濁水,很污濁、很混濁的,這個時候你就要提起一句佛號。這句佛號是清珠,把它投入濁水當中,「入水一寸,則一寸之濁水即便清潔」。你就把它投進去,不要去管那些妄念。我們念這句佛號,只要抓住字句分明。

  「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所以我們念佛,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心裡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所以祖師大德給我們講念佛原則,就是不急不緩,這是最標準的。就是每一個字、每一句綿綿密密的,周而復始。每一個字、每一句心裡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縱然默念也是這樣,要念得清楚。所以只要保持字句,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很清楚,每一句佛號都不含糊。你念慢一點、快一點,都要清楚,自己要聽得清楚。如果念到自己都聽不清楚,那別人還聽得清楚嗎?有時候我們給人家助念,要念給別人聽,所以要字句清楚。所以「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就是這樣一直念下去就對了,你就不要想其他的。你只要一直念下去,到時候阿彌陀佛就來了,不要一面念一面想,佛什麼時候來,怎麼現在還沒看到?那你又在夾雜了。所以這是我們念佛一個原則。

  念佛念得太慢,拖板,這個也不好念;太快,念得不清楚,這個都不是很適合。我早年,大概三十年前,高雄鳳山蓮社,煮雲法師的一個女眾弟子,慧見法師,一個女眾,智慧的慧,她有個道場。鳳山蓮社,她們敲地鐘,是兩副地鐘。她們一開始就很快,就兩副地鐘,一開始就快馬加鞭,就很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概敲了五分鐘,另外一副地鐘就接過去,就是很快一直念下去。那個時候請我去主七,念到最後,我只有聽到陀陀陀。我只聽到一個陀字,其他三個字都聽不清楚,因為太快了,快到字句不清楚。所以快,不能太快,快還是要字句清楚。最標準的是不急不緩,綿綿密密,你心定下來。我們念佛是修定,就是你心要沉澱下來。在道場這些法器、這些儀規,都是幫助我們修定的。「道場魚磬軍中令,號令不明眾難定」。道場的大磬、引磬、木魚、鐺、鉿,這些法器是領眾,像軍隊當中的號令,號令如果不明、不清楚,大眾心就很難定下來。打佛七是要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就是三昧,心定不下來就達不到那個效果。大部分佛七,我們不是住在這裡,也有住在道場的。我們沒有住在這裡,大家通車來,每一天大家匆匆忙忙,坐車趕時間,都很緊張。我們人一緊張,容易心浮氣躁,心就浮動,心浮氣躁。因此,古來祖師大德一開始先唱個蓮池讚,然後再念一部《彌陀經》,三遍往生咒,再來個讚佛偈,然後接著再念佛。為什麼?因為大家剛剛來,心還七上八下的,你一下子念佛,心比較不容易沉澱下來。所以先有這些,讓你心先靜下來、沉澱下來。

  所以「要知節拍即妙用,妄念全憑音節控」,就是板眼節拍,淨宗的妙用就是在板眼節拍,妄念都是節拍在控制的,音節(音調跟節拍)控制妄念。這是我們淨宗修定的方法,就是用唱念來修定。所以這個不能不講求,如果要達到這個效果,這個要講求。所以敲這個磬,輕重,敲的位置,它的距離,都是要恰到好處,才能達到它的效果。木魚就非常重要,木魚叫定心魚,木魚敲了,就是要讓大家心定下來。大磬、引磬是指揮的,它是號令,關鍵就是木魚。所以在三十年前,我到北京去,我們師父叫我拿《華嚴念佛三昧論》的講稿給黃念祖老居士校對。那一次韓館長派我跟一般旅行團去,第一次出國,去大陸旅遊,到北京我去見黃老。黃老就跟我講,夏老師在世,在解放前他們打過一次佛七,夏老自己親自敲法器。他說那次佛七打得拜墊都是舍利,感應這麼殊勝。我們一般講,舍利就是人往生燒出來的,其實舍利不是只有燒才有舍利。古人,他至誠恭敬,他畫佛像,筆尖也會出舍利;刺繡,刺繡佛像針頭也會出舍利;還有蠟燭也會出舍利。他們是打佛七,那些拜墊都有舍利。他說解放後就沒有那樣的佛七了。所以那個佛七打得特別殊勝。

  所以黃老他給我講,打佛七最重要就是木魚。念經、念咒,也是木魚,木魚叫定心魚,就是你敲得讓大家心定下來。不能急躁,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拖板,拖板你就很不好念。拖板,大家念得大概都精神提不起來,好像老牛拖車一樣,念得很難過。太快,念不清楚,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所以敲木魚,不急不緩。木魚敲的標準,比如說我們誦經、念咒、念佛,開始慢,然後你慢慢加快,而且讓大家感覺不出你在加快,這個就是高手。我去參加過,以前高雄元亨寺菩妙老法師,他就有這個功夫。開始很慢,但是不知不覺加快,你感覺不到,不知道他在加快,念到後面往生咒就很快了。他慢慢加快,你感覺不出來,這就是木魚高手。因為我參加過很多佛七,快的、慢的我都參加過。最快的是慧見法師那個,真的好像快馬加鞭,很快很快的。念得很慢的也有,慢慢的念,一個字一個字,念得都快睡著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佛七中也跟大家分享,我個人這麼多年參加佛七的一些心得感想,提供給大家做參考。

  好,這一段,「一切眾生,無不有欲、色、識。此三者若不轉移,則永遠輪迴三界六道。而轉移之最善巧,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認識淨土法門它的殊勝。我們再看第十一:

  【十一、化除我見,即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不起分別,即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此二既轉,則五、八亦隨轉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修行要在轉識成智。】

  『化除我見』,我見是裡面,我相是表面的。「化除我見」就是轉識成智,八個識轉哪個識?轉第七識、第六識。前面眼耳鼻舌身,跟第八識不用轉,第六、第七轉過來,前五識跟第八識就跟著轉了。現在的問題都是在第六識,它的作用是分別,第七識它是執著,分別執著。分別就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末那識,分別執著就有煩惱,見思惑就從這裡起來,從分別執著起來。第六意識、第七識緣不到外面境界,六、七緣不到。前面五識,眼耳鼻舌身,這五識的功能是傳輸、傳送,它沒有分別執著。第六識、第七識它們緣不到外面的境界,緣不到。前面五識,我們眼根當中有個眼識,眼根的對象是色塵,這些境界相。我們眼睛瞳孔很小,就像照相機。照相機那個鏡頭很小,我們現在手機都很小,但一照,外面景象那麼大的都照進去了。我們眼睛瞳孔也是很小,就像錄影機、照相機鏡頭很小,我們眼睛瞳孔小小的,跟照相機的鏡頭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看到外面整個山河大地那麼大,我們就看得很清楚。看的這些外面的景象,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眼根跟色塵相對的時候產生眼識,看到外面的境界相,然後把外面境界相傳輸傳到第六意識,傳送進去,第六意識產生分別,第七識產生執著,是這樣的。第六識它不能緣外面的,是五根接觸到外面的五塵傳到意,意再傳給末那,這樣。我們耳朵聞聲音,耳識沒有分別,傳輸到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分別這是什麼聲音;第七識是執著,這個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就叫執著。喜歡就起貪心,不喜歡起瞋恨心,很討厭,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這是什麼聲音,第七識執著。鼻子也是一樣,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五識它的功能接收、傳送,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第八識是存檔的,檔案庫,像檔案資料存入電腦。我們昨天看到這個人,第一次見面,第二天再見到,你為什麼會認識他?前面七個識沒有記錄,記錄是在第八阿賴耶識,它落印象種子。落印象,所以你看到他,你就:我們在哪裡見過。你阿賴耶識那個檔案資料調出來,跟外面一對照,「對,沒錯,昨天見過你,在什麼地方」。那就是檔案,第八識的作用,叫含藏識,像倉庫一樣。所以現在催眠術,就是透過催眠的方法,讓他回憶過去生的事情。為什麼他能回憶?因為阿賴耶識裡面有種子在,它有那個檔案在,檔案再把它調出來看,是這樣的。所以第八識也沒有分別執著,它只是負責存檔。

  前面五識負責傳送,分別執著是第六識、第七識。問題就是第六識、第七識,這兩個識轉了,不分別、不執著,就把前面的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六識就轉成妙觀察智,分別就轉成妙觀察智;末那識執著就轉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沒有愛憎,沒有我喜歡的、我討厭的,平等了;我們現在都有喜歡、討厭的,就不平等了。所以這兩個轉了,第八識(倉庫)轉成大圓鏡智。中峰國師《三時繫念》講,「大圓鏡裡絕纖埃」。就轉了,埃就是塵埃,沒有了,就轉成智。所以轉是轉第六、第七(前面五識、第八識不用轉),這兩個轉了,它就跟著轉。這在《六祖壇經》,六祖也講得很詳細的,轉是轉這個。所以修行最重要在轉識成智。如果我們照唯識經論那些來轉,其他法門來轉,的確也有相當的難度。你要讀那些唯識經論,六經十一論,幾個人有辦法?那是超級的超人,智商很高的,那不是一般人。你修其他法門要轉,也是有相當難度。

  前面一條講欲、色、識,識就是這裡講的八識,五欲、六塵、八識。五欲、六塵、八識,這是色塵(色聲香味觸法),一句佛號圓圓滿滿就把它轉過來。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一句佛號圓轉五濁惡世。真正認識淨土的,哪一個人不死心塌地念佛?不想念的,他不認識這個法門它的這種殊勝奧妙在什麼地方。這個沒有真正善知識給我們指點,我們也看不出來。以為這個太簡單,誰不會?三歲小孩都會念,就覺得沒什麼。所以我去見黃念老,請教他密宗的事情。他說現在密宗修得很低,都是很多壇場,很繁瑣,法會儀軌很多。他說那是低級的密法,什麼是高級的密法?他說愈簡單的密法就愈高,什麼都沒有,愈簡單愈高。他講到最簡單,「阿字本不生」。在藏傳佛教、在漢傳佛教,都有修個「阿」字。阿字本不生,本來就不生不滅的,我們的自性。密,所有的音、字,都從「阿」所產生的。我聽到這裡,我就明白了。一句阿彌陀佛,第一個字不就是「阿」嗎?那就是本不生。一句佛號,六個字、四個字,那不是很簡單嗎?所以講到最後,雖然講密,他還是講修淨土,他臨終還是修淨土。所以這一條就是要轉識成智,我們現在用念佛,你念念當中都在轉。所以這是「化除我見」,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是最善巧、最方便、最究竟、最圓滿。我們再看第十二:

  【十二、佛法看似廣大無邊,實則親切有味。看似高深,本是平實。】

  其實最深奧的佛法就是最平常,最『平實』。就在我們現在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處事接物,最奧妙的佛法就在眼前。中峰國師講,「分明在目前」,就在我們眼前,你不認識,還到處去找。過去禪宗有個公案,「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到處參,走遍千里萬里,鐵的鞋子都走破了。後來參透了,原來就在眼前,得來全不費工夫。所以禪宗講「平常心是道」。講那些奇奇怪怪的,那都不是道;那也是道,邪道。所以夏老在《淨語》裡面講,你離開平常去找玄妙,愈找就愈不妙。真的是這樣,都是過來人的話,不是過來人他講不出來的,都碰釘子,碰得很多了,到最後才明白的。就在眼前,平常心是道。講那些奇奇怪怪的就偏離道了,平常才是道。所以禪宗講,什麼是道?什麼是禪?「飢來吃飯,睏來眠」。這誰不會?肚子餓了,我們就吃飯,然後想睡覺就去睡覺,這就是禪,禪機就在裡面。就是告訴我們,穿衣吃飯,我們平常這些作息,禪就在裡面,道就在裡面。

  所以佛法我們看起來好像廣大無邊,你明白之後,實在講『親切有味』,就在眼前。看起來很高深,本來它是很平實的,是我們把它看得太高深,這叫高推聖境。自己去高推聖境,高得不得了,其實不是我們想像這樣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一個態度,不能高推聖境,也不能漫不經心的,不用心來學習。我們念佛,也不能不用心念佛,就用個平常心念佛。什麼叫老實念?就是平常心來念,就叫老實。如果念佛,你還要跟人家比賽,那不老實。念經也要跟人比賽,念咒也要跟人比賽,比賽誰念得多,那就不對,錯了,心態不對。所以我們就一句佛號,怎麼樣?平平常常,字句分明,一句接一句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對了,就這麼簡單,是我們自己把它想得太複雜。你放下自己這些成見,老老實實聽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我們就老實念,執持名號,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對了。我們不知不覺跟道就暗合道妙了,不知不覺你就入這個境界,不要刻意去求,老實念就好。「徵釋」這段經文,我們《講義節要》就學習到這裡。我們看下面,科判第十二段:

  【十二、明不住於相即是正住。正明無住。標示。】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科判,這是第十二。十二段的經文,『明』是說明,我們只要『不住於相即是正住』。須菩提請問釋迦牟尼佛,心要安住在哪裡?佛就開示,你不住於相就是安住。『正明無住』,「無住」就是不住於相,不住於相就是安住。『標示』,給我們標示出來。『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就不要住,不要住相。我們看《講義節要》:

  【一、『布施』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應當無所住而行一切法。】

  不要住相就是正住。這就舉出,佛法要去行不要住,你只要去行不要住,就是正住。不要心想住在哪裡、住在什麼地方,你只要去行不要住相,那就是正住。這裡舉出菩薩六度第一度,『布施』。『應當無所住而行一切法』,什麼叫「無所住」?修布施不要住,住就是著相。我今天布施多少錢、布施給誰,三輪不空就是住,住相布施會得到人天福報。現在很多學佛的人,他不求了生死、不求成佛道,求人天福報,求人天福報的人佔大多數。所以現在有很多佛教寺院,也針對社會大眾的需求提倡人間佛教,求人天福報。但是求人天福報,也要如理如法才求得到;如果不懂理論方法,不如理不如法,你求也求不到。

  什麼叫如理如法?印光祖師給我們開示要學因果教育,給我們舉出三部典籍善書,第一部《了凡四訓》,講改造命運的;第二部就是道家的《太上感應篇彙編》,講善惡標準的;第三部就是《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清朝周安士居士引用三教經典註解這篇文章,「文昌帝君陰騭文」。現在我們台灣拜文昌帝君的很多,那是從大陸傳過來的。大家如果去萬華龍山寺,後面有供文昌帝君。很多廟都有供文昌帝君,拜文昌帝君。有一次我到萬華龍山寺,看到文昌帝君桌上、孔子的桌子,要聯考了,很多家長都把學生的准考證影印,放了一堆,好像山一樣,放在文昌帝君的桌上,求文昌帝君讓他兒子考上好的學校。所以拜的人很多,認識文昌帝君的人不多。文昌帝君在哪裡?《文昌帝君陰騭文》。你照那個修有求必應,如果你不照那個修,不照那個存心,你怎麼燒香、怎麼磕頭,也是你命中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你也求不到。如果能夠明白經文的道理,能夠如理如法去修,命中沒有,也可以求得到,真的是有求必應,一點不假。關鍵要如理如法去修學,「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特別《安士全書》,註解引用三教經典,你讀了這個註解,等於讀了三教經典,精華;還有《感應篇彙編》,也是引用三教經典來註解,這都是印光祖師提倡的。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提倡,這三本書講的就是因果教育,講因果。《安士全書》引用經典講布施得的果報,人天福報,你看了之後就會很樂意去修布施。很樂意修,因為你知道現在這一生大富大貴的人家,他過去生是修什麼得來的。沒有那個沒有因的果,一定都有因。因果是最科學的,不相信因果就是迷信。不相信因果的人,他是迷信的,為什麼說不相信因果是迷信?什麼事情,一個結果好不好,一定有它的原因,沒有那個沒有因的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就是因果的理論。你拿豆的種子去種,你想要得到瓜,那怎麼會得到瓜?你拿了瓜的種子去種,你想得到豆,那怎麼會長出豆來?那個因不對。所以這個因,要認識什麼是善因、什麼是惡因,善惡要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斷惡修善,你就種善因得善果,你想要得的福報就能滿願了。所以因果教育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特別的重要。因此我們要想求人天福報要修布施,布施就是捨。這裡講,如果布施不住相,你就超越六道了。你要超越六道,要怎麼修?就是布施。

  『布施賅一切法』,就是舉一個布施度也涵蓋後面五度,涵蓋所有的法,萬法歸納起來,一個布施。所以布施要怎麼樣才叫無住?要三輪體空。你這樣修布施,就是這裡講的無住,內不見布施的我。我是能夠布施的,這個錢是我拿出來的、我布施的,你有個能布施的我;布施給某某人,有個對象,我所布施的對象是什麼人;當中我布施什麼東西,我布施多少錢,這個就三輪不空。有能、有所、有當中布施這個東西的相,這叫著相布施、住相布施。著相布施、住相布施,得人天福報。你財布施,將來你會很有錢;法布施,你將來會頭腦很好;無畏布施,你將來會得健康長壽,但是超越不了六道輪迴。如果你無住布施,你就超越了。不住相,內不見能布施的我,外不見所布施的對象,當中不見所布施的這些物質,三輪體空。同樣在修布施,你的心是三輪體空,你就超越了。

  《金剛經》第一個就是講布施,你這樣修就能斷煩惱、破無明、出三界。如果你著相就不行,著相你只能得人天福報。這是《金剛經》講的,你要超越必定要不著相。我們做不到不著相,著相布施,我們還有個方法,轉移目標。我現在布施,還有執著我布施多少錢、誰接受我的布施,我們不要求人天福報,我們把布施這個福報迴向發願求生淨土,只要我們往生淨土,什麼相都沒有、都破了。這是很巧妙的,你不著相、著相,統統可以迴向發願。所以淨土,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它的殊勝就在這裡。佛當然是勉勵我們,你往生品位愈高愈好,當然鼓勵我們向上提升。「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不能定得太低;定得太低,萬一不及格,那就今生去不成了。當然我們要定高一點,如果我們做得還不到位,還得到中品的,不要留級,又落第、留級了,這一生我們總是要拼個九品往生。

  『佛法要行不要住』,這個我們可以練習。我們現在就可以練習不要住相布施,布施之後不要罣礙,不要想人家來回報我、來給我感恩,不要。布施之後也不要後悔,後悔又是一個罪過。所以《太上感應篇》講「施與後悔」,布施給人又後悔,布施給人又後悔也是有果報。所以在《安士全書》裡面講,為什麼有人先富後貧、先貧後富?有的人得到錢財很容易,有的人得到錢財很艱苦?這個都有因果的。先富後貧,很年輕發財了,到中年以後就沒錢了,就破產了,他就是前生修布施的時候施與後悔。《太上感應篇》講的,布施以後後悔了,「那個錢如果不拿出去多好,留著自己用多好」,布施後悔了,很懊惱,後悔了,後悔他布施了,這樣的布施,來生的果報就是先富後貧。因為前面你有修布施這個因,你會得到財富;但是後來又後悔了,又沒有了,所以就先富後貧。布施,有的人賺錢很容易,有的人賺得很辛苦,辛辛苦苦才賺到錢,這個也有因果的。《安士全書》根據經上講,過去生打齋供養出家人,請出家人到他家去接受供養,出家人要坐車、要走路,辛辛苦苦,大熱天,冒了一身汗,去他那邊吃一餐飯,很辛苦。他這樣布施,來生他也會得福報,他會賺到錢,但是賺得很辛苦。另外一個人,他是打齋拿到道場去供養出家人,讓出家人不要那麼辛苦跑到他家去,或者跑到餐廳去,他將來得財富就很輕鬆。因為他修的因不一樣,他就很輕鬆了。

  所以香港有位居士,我們台灣到廣東去做生意,台商,現在不能去了,他的公司在香港。跟他同修上個星期來我們道場打齋,他現在不能出國,來打兩次齋了。他就去台北車站那邊買素的蚵仔麵線,訂做,我們道場的職工、義工,全部供眾,選十齋日,有人來共修,人比較多,然後來供眾。上個星期又來供眾,供第二次。他就買了很多,他岳母也煮了很多很好吃的,他家裡煮過來、外面買的,還有麵包,還有我幾十年沒有吃過的瓜仔肉。以前是吃葷的,我母親煮的;現在他岳母煮素的,就是我母親以前煮的那種味道,真有心。下個月,他又要供齋了。後來我們老和尚給我們講,接受人家打齋不能白吃,我們出家人不能白吃。居士財布施,我們出家人要法供養,要跟他講幾句佛法。所以上個星期來,他們一家人全部來。我就給他講《安士全書》這公案,我說你們都送到這裡來,來生你們賺錢會很輕鬆就賺到錢,不要讓我們辛辛苦苦跑到外面去。聽了就很開心。所以下個月又要來打齋,又預約了,又再送過來。

  所以布施,你讀印光祖師指點這三本書,你看了,你就很樂意去布施。但是我們不要求人天福報,因為你將來得福報還是在六道,只是在六道裡面享福,你出離不了生死輪迴。所以布施,一定要迴向發願,我要去西方,做為我往生西方的資糧,只要讓我往生的時候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我們就求這個。這個是最殊勝的,不要求來生人天福報。來生人天福報是有些人他還不想了生死,還不想成佛,佛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滿他們的願。你要求人天福報,好,也求得到。告訴我們怎麼修,你才能得到殊勝的人天福報。但是最終佛還是要勸你,要發心超越六道,要成佛,這才是究竟圓滿的果報。所以第一條,「布施賅一切法,佛法要行不要住,應當無所住而行一切法」,這個我們要學。我們再看第二:

  【二、前發大願,此起大行。願與行不能相離,有願必有行,有行必有願。】

  前面發的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要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眾生無量無邊統統要把他度入無餘涅槃,度到成佛,發了這個願。我們在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懺悔偈、念一遍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金剛經》前面那段經文講的,「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願我們發了,發了要有行動,要有具體行動,不能發個空願。發願後面要行,去兌現你這個願。行是什麼?就是布施,行就是布施。所以『願與行不能相離』。我們修淨土,《彌陀經》講的就是信願行,第一個你要相信,信有阿彌陀佛,信有極樂世界,信我自己一定可以往生西方,要相信這個。相信之後你要發願,我願生極樂世界;願生極樂世界,信跟願有了,你要行,行就是念佛。用念佛這個行來滿足我們的願望,我們的願望是往生極樂世界,來證實我們相信的這樁事情,就是用念佛來滿我們的願望,證實我們所信的西方淨土。你沒有行,你怎麼證實你相信的?怎麼能滿你的願?就落空了。所以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中峰國師開示:「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好像鼎的三支腳。像錄影機不是有三角架嗎?缺一腳就倒下來了。所以願與行,有行必有願,有願必有行。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第二。下面第三,我們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繼續來學習。現在面對這些天災人禍這麼多,也希望同修大家安心,大家要來面對。我們總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才能永遠不分散,天天見面。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我們明天晚上同一時間再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