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用功最要是作觀,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十七集)  2020/9/2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27

  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教師節吉祥。阿彌陀佛!請放掌。今天是九月二十八日,是我們中國傳統紀念孔老夫子的節日,所以我們一般稱為教師節。孔子是教師的一個代表,所以在歷朝歷代皇帝都封孔子為至聖先師。不但是漢族,在元朝是蒙古族統治中國,清朝是滿族,也都尊稱孔夫子至聖先師。因此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看出來,孔子(老師)就不分族群了,就像佛一樣。佛是九法界眾生的老師,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我們剛才念《開經偈》先念本師。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佛教跟我們中國儒教、道教本質都是教育,只有在教育才有師生的稱呼,所以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所以我們從對佛的稱呼就很明顯可以看出佛教,儒釋道,實在講包括其他宗教,都是教育。為什麼變成宗教?因為大家不學習經典。所有的宗教,不學習自己宗教的經典,只是舉行這個宗教儀式,大家對經典內容一無所知,變成迷信。所以被社會大眾認為這些是宗教,宗教跟迷信就畫成等號,一提到宗教就想到宗教是迷信。實在講宗教是教育,宗是重要的、尊崇的,必須要學習的,這是宗;教是教育、教學、教導、教化、教誨等等。所以我們對這個本質上首先有個認識。

  今天我們這堂課剛好是在教師節。師道是非常重要,也很尊嚴。所以我們要學儒釋道的學問就必須尊師重道,這個非常重要。如果不懂得尊師重道就學不到東西,現在人沒有這個概念,不懂得尊重老師,在家不知道孝順父母,孝道、師道都蕩然無存,所以下一代就教不出來了。也不是說老師要人去尊重,如果老師要求人尊重他,這個老師自己就沒德行了。實在講尊師是為了重視自己的道業,要學道,重視自己的道業,這些道理我們也要明白。世出世間法都必須有老師的傳授,不管是哪一方面的,所以師道的道理很深廣。在四年前的今年,我們淨宗導師上淨下空老和尚他老人家,就是四年前的今天,二O一六年九月二十八號,在英國威爾士大學蘭彼得校區,正式跟休斯校長簽了合作辦漢學院的合約。那一天我們也到現場去觀禮,時間很快,到今年第四年了。這四年也培訓了好幾期的老師出來,學生畢業了,又從事做這個教化的工作。現在我們淨老和尚請勝妙法師擔任院長(周院長往生後,請勝妙法師當院長),請成德法師在那裡擔任教學。所以今天這個日子,也是很值得我們紀念的,主要紀念孔老夫子,他是全世界老師的一個代表。我們必須知道,懂得尊師重道,我們的學業、道業才能有所成就。

  現在請大家翻開經本,《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第三十七頁第四行,從:

  【二三、明即相見性】

  請看經文: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上次我們學習到上面一段經文,「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接下來這段經文有兩句,『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就是凡是,所有的相,只要是相都是虛妄的。說明身相這個意義含一切現象。我們現在看到的精神的、物質的,包括不相應行法(抽象概念),這些人事物,乃至我們現在看到天空(這是虛空),這也是相,虛空也是一個相。在《楞嚴經》裡面講,整個太虛空在我們自性裡面,就像我們空中看的一片雲彩,現在我們看的虛空也是相。這些相是什麼?虛妄,不是真的。《金剛經》言簡意賅,就是很簡單給你講出來,這些相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就像我們看電影、電視,或者現在大家都看電腦、看手機,那不都有相嗎?那些相都是虛妄的,我們不要把它當真,當真就著相了,迷在上面,就見不到性。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把這個相當真的,才會有煩惱。煩惱從哪裡來?執著相。為什麼執著?不知道是假的,把它當真了。

  所以古大德常常用夢境來給我們比喻,讓我們去體會佛在經上講的道理。《金剛經》也講得很具體,「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這樣去觀察。夢境,大概大家都有作夢的經驗,有的人夢比較少,有的人夢比較多。像我大概好像沒有一天不作夢,聽到人家說他晚上都沒有作夢,很羨慕。夢境,大多數人都有作夢,只是有的人夢比較少,多少都有這個經驗。夢境,我們都知道,有時候作好夢,有時候作惡夢。作惡夢,嚇了一身冷汗,這個我常常有經驗,有時候偶爾作好夢,那就比較舒服。但是當你醒過來,好夢也好、惡夢也好,都沒有了,你要找,痕跡也找不到。佛就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看到現實的人生,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就跟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一樣。你要去觀,我們現在就在作夢,這些都是夢境。如果晚上我們知道在作夢,古大德也有一個很值得我們去玩味的,說夢到一隻老虎要咬他,嚇得跑了,結果醒過來,原來是南柯一夢。原來是一場夢,後來就想一想,早知道是夢,做個人情就給牠吃了。大家去細細玩味,古大德這個說法。為什麼嚇得趕快跑,不給牠吃?因為不知道是夢,把夢境當作真的,就嚇壞了。所以佛在《金剛經》,特別這一句,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作觀,那你修什麼法門都得力,也幫助我們念佛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是真的。所以我們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原因也沒有別的,就是沒放下,對我們現實的這個世界沒有放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沒看破。為什麼沒看破?因為不知道那是假的,就跟作夢一樣。這個道理我們聽佛在經上講,有這個概念,但是境界現前我們還是當真,這個我們很習慣。因此知道了,就要去用功,要去下功夫。

  所以說「既知虛妄,不可馳求,不可住著」。這個就重要了。既然知道那是虛妄的,你不能去外面攀緣,去追求了;你去攀緣、去追求、去執著,那就起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都出來了。那要怎麼樣?不可向外去馳求,也不可以住相,不可以著相。要「回光返照」,回頭,「從速歸性」,趕快回歸自性,「不至墮入輪迴」。為什麼有輪迴?就是不知道外面這些境界是虛妄的,無量劫來都是在向外馳求,住相、著相,起惑造業受輪迴的果報。所以根源就在不知道是虛妄,產生住著(著相),執著相。所以我們現在用功,這個是很關鍵的。我們要修行就是在生活當中修,我們每一天面對的這些。下面,江老居士都會講到,在生活上用功的這些方法。我們現在看,「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第一段(第一條):

  【一、『諸相』即一切相,只須徹底明瞭皆是虛妄,則相不障性,即『見如來』。何必滅相。即相可以見性。猶金之於器也。相實不可斷滅,因其本由性現也。】

  這一段非常重要。『諸相即一切相』,所有一切現象,這些人事物,森羅萬象,精神、物質等等,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接觸得到的、接觸不到的,統統包括在「諸相」裡面。此地講『只須』,就是我們只要,「須」就是必須,『徹底明瞭皆是虛妄』。這個明瞭要徹底明瞭,徹底明瞭都是虛妄的,如果沒有徹底明瞭還是會執著,徹底明瞭就不會執著了。不執著,『則相不障性』,相它不會去障礙性,『即見如來』。「如來」在哪裡?就在相裡面。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分明在目前」,就在眼前,就是你看到這些現象當中。如來在哪裡?就在這個當中,我們時時刻刻沒有離開。可以說我們每個人大概每天都會照照鏡子,現在衛生間都會有一個鏡子,有的衣櫃也會鑲一片鏡子,我們去照照鏡子,整理整理衣服。古大德常常用鏡子,在《三時繫念》中峰國師也用鏡子,「如鏡現像」,像鏡子裡面的現像。中國人來,現一個中國人的相;外國人來,現一個外國人的相;一隻狗跑過來,就一隻狗的相;一隻貓跑過來,一隻貓的相;一盆花擺在前面,鏡子照出來就一盆花的相。我們去看鏡子裡面那個相,它有沒有去障礙鏡子?大家想有沒有障礙?鏡子照到外面,東西很髒,你去摸鏡子髒不髒?鏡子也不髒,鏡子裡面照得很清楚。鏡子,什麼相來它都現,但是它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鏡子就叫性,鏡子裡面那個相,相沒有障礙性,鏡子裡面那個相沒有障礙到鏡子,它沒有去污染到鏡子。所以古大德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相不障性」。引用一個比喻,讓我們透過這個比喻,然後進一步去體會經裡面講的道理。

  現在從鏡子裡面再看到我們現實的世界,我們現在看到眼前這一切,就像鏡子裡面現的相,這個叫照。現在你看到我,是你的心這面鏡子在照,我這個像現在你的心;我看到大家,我的心現大家的像。我能夠見大家,能夠現的那個叫性,外面這些叫相。相沒有妨礙到性,但是現在問題是出在哪裡?去執著那個相,去外面攀緣那個相。佛給我們講,這些都是虛妄的,你去攀緣就錯了。所以輪迴,輪迴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怎麼能脫離輪迴,真的你怎麼脫離得了?因為是假的,你才能脫離,真的脫不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相不障性。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用功。所以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接觸到的人事物,時時刻刻想到我現在這個心就是鏡子,照外面的各種境界,什麼境界來它就現什麼相。我們要像鏡子這樣,不要去執著,因為我們本性其實也沒有污染,就跟鏡子一樣。是在這個當中自己一個錯覺出來,造成迷惑、造業,所以輪迴就是這麼來的,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輪迴,就像作夢一樣。

  在《圓覺經》這些大經,這些道理都講得很多,佛用各方面的比喻旁敲側擊,就是讓我們去明瞭性跟相是怎麼一回事。相是虛妄的,在《圓覺經》裡面佛講,好像捏目見月,你眼睛一捏,然後看上面的月亮,跑出兩個月亮,其實月亮只有一個,你看到兩個是虛妄的。還有說眼睛害病了,看到空中有花,這《圓覺經》的比喻。一個人有眼病,看到空中花那麼多,實際上空中沒有花,是他自己眼睛有病,不是空中有花。但是他有病的時候,他看到有花。我們想想,當他眼睛有病,看到有花的時候,空中有沒有花?沒有,空中還是沒有花。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六道輪迴就好像看到空中有花,其實沒有,但是我們在迷的時候明明有。這是我們從佛用這個比喻去體會佛講經說法的義趣。「相不障性,即見如來」。如來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這些相裡面。

  『何必滅相』,因為相它沒有障礙我們的自性。問題是我們把它當真,去住相、去著相,問題是出在這裡。你只要不去住相、著相,知道它是虛妄的,你不去執著它,那些相對我們沒有障礙。《華嚴經》講得好,「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障礙是由於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的,所以不必去滅相,也不必去逃避相。『即相可以見性』,在相裡面就可以見到我們的自性。『猶金之於器也』,這個地方又是一個比喻。古大德也常常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來讓我們體會性跟相的關係。我們去銀樓,大概都曾經看過銀樓擺出來的金子,打造的戒指、手環、耳墜、項鍊,甚至佛像、人像,植物的相,金可以打造各種不同的相,擺出來那個相很多,都不一樣。我們到銀樓去,你說我要金子。金子在哪裡?你說我不要這些相,我要金子。那也沒有金子。這個意思就是給我們講,不要這些相,要找自性也沒有,因為性就在相裡面。相是從性現出來的,離開相到哪裡去找性?就像「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說這些相我統統不要,我只要金子,那也沒有金子,因為金子就在相裡頭。打造一隻狗,那狗也是金子;一尊佛像,佛像也是金子;一個戒指、一個手環,那也是金子,相不一樣,但是它的質料是一樣的。『相實不可斷滅,因其本由性現也。』相不能去斷滅,也沒辦法去斷滅,因為它是從性現出來的。沒有性就沒有那些相,就像鏡子一樣,沒有鏡子,也就看不到那些相。所以不需要去滅相,也就是說不需要去排斥相,因為相對我們是沒有妨礙的;會妨礙的是執著,分別執著。我們看第二條:

  【二、不執著,即不為相所轉,且相反為我所轉。凡夫執著,住法相生煩惱;修行人厭惡世法,住非法相生煩惱。佛教人不可執著,亦不可厭惡。】

  這一條也非常重要。我們修行人一定要知道,相不礙性,性也不礙相,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不執著,就不會『為相所轉』,就不會被相所轉,『且相反為我所轉』。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就在這個地方,我們在生活當中執著習慣了,這個道理雖然懂,但是境界一現前我們很習慣的就執著。如果我們不執著就不會生煩惱,人家讚歎我們,我們也不會高興;罵我們,也不會生氣,不執著了。高興起貪心,生氣起瞋恨心,貪瞋痴就是從執著來的,我們就被相所轉了。我們時時刻刻,無量劫來都是被相所轉,所以很辛苦。如果不執著就不會被相所轉,相反的,相為我所轉。我們不被相轉,我們反過來就去轉相,這叫轉境。《楞嚴經》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轉過來,就跟如來是一樣。

  『凡夫執著,住法相生煩惱』,「法相」就是我們世俗這一切。凡夫都執著這些,貪著五欲六塵,著這些相,貪求這些東西,住法相生貪瞋痴慢,這些煩惱統統出來了。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爭權奪利,貪這些,這叫住法相。住相、著相,生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修行人』,這修行人指小乘的,『厭惡世法,住非法相生煩惱』。如果修行人他很厭惡這些世間法,他看到這些世間法他很討厭,格格不入,看了他就生煩惱。我們在佛門裡面的確看得很多,可能我們自己也是犯這個毛病,自己學佛修行了,就「厭惡世法」,看到世俗的人這些事情,我們看了就生煩惱。我們看到世俗人這些事情生煩惱,「住非法相」。住在非法相,就是我們不跟世俗一樣去貪求這些,但是厭惡這些,厭惡就是住非法相。不要這些,厭惡這些,住非法相,現在學佛的人犯這個毛病還不少。所以不是住在法相,就住非法相,實際上兩邊都不能住。

  所以下面講,『佛教人不可執著』,你不可以像世俗這樣去執著,『亦不可厭惡』。你不能看到世間人這些就討厭,這個就住非法相,也是生煩惱。所以這兩方面都不可以執著,法相、非法相都不能執著,不要去著相。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學佛吃素了,世俗人吃肉,我們不執著吃肉的相。世俗人,他執著沒有肉不行,沒有營養,他住世俗的法相,我們不住法相,我們吃素的就可以了;我們不住非法相,我們看到他吃肉,我們不要生煩惱,也不要看到他就很討厭。所以上個星期老爺酒店老闆娘顏小姐請我吃飯,她在伊通街現在又多開了一家中餐廳,她說要請我吃飯。我知道她開的餐廳不可能開素菜餐廳,她是拜神的,她神道接觸還不少。有錢人,富貴人家,基隆顏家是大家族,九份、金瓜石,那些地都是她們家的。是有一個羅居士介紹的,羅居士他接觸到佛法,跟他太太去佛光山,後來看到華藏衛視又來我們淨宗,這樣認識的。有一天羅居士說,悟道法師,你來度顏小姐。叫我去度她。我知道不是那麼好度,但是有這個因緣,總是我們去結結緣吧!結結緣,也很多年了,多多少少也有影響。她婆婆好像躺在床上二十幾年,問我說,做什麼功德?那個時候我就勸她印《金剛經講義》,她就印一千套,功德迴向給她婆婆。這個總是不能急,也不能按牛吃草,去勉強她,要慢慢來。所以度眾生還是長時間的,也急不得。所以那一天吃飯,我們五個人去,那個套餐煮素的,素的真的也做得不錯。她自己吃葷的,她說她要吃肉。我說妳吃妳的,沒關係。我說我不會在意的,妳吃妳的,我吃我的。這個就是這邊講的「佛教人不可執著」。我們不要執著說我一定要吃肉,那跟世俗人一樣;看到他吃肉,我們也不要看了就生煩惱,就討厭。所以你吃你的,我吃我的。我們也不去執著一定要吃肉,也不去討厭他吃,慢慢來,有一天他明白了,他就會吃素了。舉出這麼一個例子,所以我們現在就是不執著,不要住法相,也不要住非法相。如果沒有講一、二個比較具體的例子,我們會覺得好像不具體,到底要怎麼樣做?所以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要這樣修。我是舉出一個例子,就是吃飯這個例子,吃素跟吃肉這個例子。我們吃素了,我們不要再去執著說非吃肉不可,那就跟世俗人一樣;看到那些還沒有學佛的,他非吃肉不可,我們也不要看了就生煩惱。生煩惱,我們又住相了,住非法相;跟他一樣就住法相,所以這兩方面我們都不要執著。我們從這個地方,舉一反三,我舉出一個例子,大家以此類推,生活方面,點點滴滴的,我們就是這樣來用功。有一些人他很執著,他看到就生煩惱,他看到就排斥,自己吃得很清,看到別人吃,他就心裡很不舒服,住非法相。所以用功就是在這個地方這樣用,我們總是要知道在生活上怎麼用功,不然學了之後不知道怎麼做。所以這是舉出一個例子。我們再看第三:

  【三、吾人用功,須先觀照,久久方能照住,最後能照見。】

  這條就是用功的一個關鍵。我們用功,用什麼功?這個我們也不能不知道。『用功,須先觀照』,這個很重要。觀照,實在講它是修行的一個總綱領、總原則,不管修哪個法門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就是不知道用這個觀照功夫。我們修淨宗念佛法門,念佛,大家都知道我要用功念佛。念佛是不是需要觀照?需要。念佛,只是說我用念佛這個方法,觀照的原理都一樣的,跟其他法門是一樣的。只是說我用的方法跟其他法門的方法不一樣,方法不一樣,但是原則是一樣。我們念佛人觀照,要觀什麼?就是我們老和尚常講,我們一個念頭起來,要趕快提起佛號,你要觀察到妄念起來了,趕快提起佛號。妄想煩惱,貪瞋痴慢這些煩惱,這些念頭起來,我們趕快提起佛號把它壓住,這個就是觀照。觀照就是看破的意思。念頭起來,你看清楚了,起來了。好像你看到小偷進來,看著他,他就不敢動;如果不注意看,被偷光光了。我們煩惱起來,我們沒有看好,那煩惱就一直起來,就隨著它轉了,我們的功德法財都被偷光光了。

  所以用功在哪裡用?在起心動念。一般像修《感應篇》、《了凡四訓》,其實都是在心地上用功。你看《感應篇》講,你要去觀照善念跟惡念,現在起個念頭是惡念還是善念,你自己要清楚;自己不清楚,惡念起來,隨著惡念一直發展下去,那就造惡業了。如果惡念起來,發現這是惡念,把它轉過來,世俗就用善念,我們念佛人用淨念。念佛人不管善念起來、惡念起來,統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這一念叫淨念,叫淨業。用功我們還不得力,也是要比較吃力一點。當我們看到喜歡的東西起貪心了,我們這個時候要觀察到已經起來了,你要去控制,念佛就是控制它。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自己喜歡吃的,貪吃的念頭起來,這個很自然,喜歡吃的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吃得就生煩惱。喜歡吃的生貪心,不喜歡吃的生瞋恨心,那不是貪瞋痴嗎?所以過去我常常發現,我吃一餐飯就起貪瞋痴,生了多少煩惱?穿衣吃飯統統是修行,怎麼修?就是在起心動念。你發現貪瞋痴,外面這些是對象,對象有順你的意思,喜歡的貪;不順自己的意思,瞋,討厭、排斥,瞋恨心;糊裡糊塗就愚痴,是非善惡不明白,渾渾噩噩的,心不開朗,愚痴、傲慢,貪瞋痴慢疑五大煩惱常相隨。這些念頭起來,我們要發現,我現在起了這個念頭,趕快把它降下來,把它轉過來,這樣功夫才會得力。所以我們念佛就是用念佛這一念把貪瞋痴慢這些妄念代替過來。當我們起貪心的時候,比如說我們看到好吃的,要多吃一點,我們趕快念佛,貪吃起來了,這個貪念把它降下去,壓著。看到不喜歡,要生氣,生煩惱,不高興,把它壓著。這個當中就需要有觀照的功夫,你要去觀察到發現這個念頭,你才能用佛這一念把它控制住;如果你沒有發現,你就隨著它轉了。所以我們也常常看到念佛人,一邊念佛一邊生氣,一邊嘴巴是念阿彌陀佛,心裡是氣得要死,那就被貪瞋痴的念頭轉掉了,所以這就是功夫還不得力。功夫得力就是把它壓下來,把它轉過來,這樣用功功夫才會得力。不然你念佛念了幾十年,功夫還是不會得力、不會進步,沒有在這個上面去觀照、用功不會進步。

  所以江味農老居士特別強調這個觀,觀照。所以念佛要不要觀照?要。所以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都教蓮友,就是要念佛去伏貪瞋痴。貪瞋痴慢這些煩惱伏住了,我們跟阿彌陀佛就連線了,你就感應了。現在我們為什麼沒有感應?就是煩惱習氣還沒有壓住,還一直在發作,去障礙佛光給我們注照。佛光是時時刻刻給我們注照,沒有停止,我們這邊有障礙,我們的障礙就是煩惱沒有伏住。淨宗只要伏煩惱就算及格了,其他法門不行,要斷煩惱(滅斷),我們只要伏斷就可以。斷煩惱有伏斷、有滅斷,其他的法門統統要滅斷才及格,淨宗伏斷就及格了,到極樂世界再滅斷,分兩個階段。其他法門統統要在這個世界滅斷才能超越,伏斷不行,伏斷得禪定,生到欲界天、色界天去,不能出三界,滅斷才能出三界、出十法界。淨宗伏斷就可以,就超越了,橫超三界,這是這個法門它的特色。比起其他法門容易很多,雖然容易也要有基本的一個條件,也不是說完全統統不需要一點功夫。其他的諸佛世界、諸佛國土,好像考試一百分,起碼要六十分,有的七十分,有的八十分、九十分,有的一百分才要錄取,你沒有達到六十分不及格;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二十分就可以,我們總不能考個零蛋,這個不行。所以這個叫做伏惑。

  「吾人用功,須先觀照」,用功的關鍵就是必須要先觀照,用這個觀照的功夫,要懂得怎麼去用觀照。我們懂得用觀照,『久久方能照住』,「久久」就是你用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時間久了,「方能照住」,照住就心定了,惑就伏了。照住就是得定,心定下來、不動了,在念佛法門是事一心不亂,也相當深了。『最後能照見』。《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你只要照見所有的苦、所有的厄都消失了,為什麼?一場夢,五蘊皆空,了不可得。我們現在五蘊不空,執著,所以才會受這個苦、這個厄。修到照見五蘊皆空,當然是每個法門最終的目標。我們修淨土,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沒有修到照見,沒關係,你只要照住,甚至你觀照的功夫只要有得力,煩惱能控制,功夫比較淺,那品位比較低,一樣可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就照見了。淨宗是這樣,當中有一個方便。其他法門必須要修到照見才算真正成就,就明心見性了,見性就成佛。我們看第四:

  【四、用功最要是作觀,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凡夫見思皆不離執著,即是錯誤。】

  『用功最要是作觀』,這裡給我們點出來了。我們如果不懂得作觀,換句話說,就不懂得怎麼用功。我們念佛也是要作觀,當然不是說我們去修觀想念佛,我們修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也是觀,提起這句佛號就是觀。佛號忘記了就是觀沒有了;佛號提起來,當我們提起這句佛號就是在觀,大家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心裡現在念南無阿彌陀佛,現在心裡這個念頭在念佛,這個就是觀;忘記了,等一下忘記念佛了,觀又沒有了。發現沒有要趕快再提起,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就是這樣用功。『作觀即是改變想法、看法』,這個很重要。什麼叫「作觀」?改變我們原來錯誤的想法跟看法。我們凡夫的想法跟看法都是錯的,叫做惑。佛說叫惑,迷惑,迷惑顛倒,想錯了、看錯了。因為迷惑顛倒,才會想錯、看錯。

  『凡夫見思』,「見」是見惑,「思」是思惑,見惑有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使,就是好像被人指使,你自己不能做主,被人控制的意思,被人使喚。思惑就是思想的迷惑,見惑就是見解、看法的迷惑。凡夫見惑、思惑都不離執著,都是執著。所以《華嚴經》講,「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具足的講是妄想分別執著障礙我們的自性,這個就是錯誤的,這一段簡單講就是要改變我們錯誤的想法跟看法。要怎麼改變?依照經典佛講的這個標準去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依經典來修。我們再翻到第三十八頁,從第一行看起:

  【五、吾人終日所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乃無常、苦、空、無我聲,當體即空。則空有不著,乃是般若波羅蜜多聲。】

  這一條也是教我們在現前生活環境當中去起觀照。江老居士當時他做這個《講義》是在上海。我們同修如果去過上海,上海是大都市,很熱鬧的,就像我們現在住在台北市,台北市很熱鬧。在大陸,上海市是國際城市,非常熱鬧。他當時講這部經註解就在上海。在上海,每一天,我們去看過,就像我們現在住在台北市。住在大都市,反正你住在任何一個大都市,現在這個世界,你聽到的無非是車聲、人聲、喧擾聲,愈熱鬧的地方聽到都是這些聲音。像我們坐在講堂,外面都有車來來去去的;在街上,人與人往來、講話,等等這些聲音;在商場、市場,喧擾聲,我們每一天看到都是這些,接觸到都是這些。但是此地給我們講,『然此實非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我們一般人聽,這車子聲音、人講話的聲音,那邊很熱鬧,喧擾聲音,我們一般聽都是這些聲音。此地《講義》給我們講,實在講並不是車聲、人聲、喧擾聲。不是這些聲音,那是什麼聲音?

  『乃無常、苦、空、無我聲,當體即空』。這是什麼聲音?無常聲、苦聲、空聲(空的,不是真的)、無我聲(無我就是當中沒主宰的,沒有我可以主宰的)。「無常」,什麼是無常?無常就是剎那在生滅,在變化。車聲也好,人聲也好,種種喧擾聲也好,車子聲音,開過去,無常,就沒有了;人講話,講一講,等一下就停下來,也就沒有了,無常,結束了。人與人相處聚會,俗話講「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你看聚會,大家吃飯、喝酒,參加宴會。宴會,有沒有不散的宴會?沒有。所以任何一個場合都有聚有散,有聚必有散,那就是無常。不是永恆就是這樣,永遠是這樣,無常,聚散無常。你再推得失無常,得到、失去,無常,都一直在變。哪一樣是永恆的?沒有,都是無常。人有生老病死,動物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是無常。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都是無常在轉變嗎?所以你聽到車聲、人聲,你聽到外面的車聲、人聲、種種喧擾聲,無常,一下子就沒了。人生聚散無常,如果到生離死別,那就更明顯了。所以我們每一天從早到晚,不都是緣聚緣散嗎?現在聚一聚,等一下就散了,無常。所以你要去觀,這是無常。這些聲音也是無常,有生滅的就是無常。

  「苦」,這是苦,三界統苦。所以這些舉出聲音,其實以此類推都是一樣的,沒有一樣不苦。特別現在很多歌曲唱得都是苦得不得了,實在講你唱再快樂的歌還是苦,沒有快樂的。所以我們這個世間是苦諦,佛講四聖諦,苦諦,諦是真實的意思,就是我們這個世間苦是真的,快樂是假的。那個快樂也是苦,叫壞苦,樂過去苦就來了。三界統苦,你只要沒有出離三界都是苦,沒有快樂。我們修淨土,我們沒有離開娑婆世界,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佛勸我們信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到西方就沒有苦了。因為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我們這個世間苦的聲音聽都聽不到,所以它那個世界叫極樂。佛勸我們要去那個地方,不要留戀這個苦的世界。

  「空」,六百卷《般若經》講的,歸納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你也得不到。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都控制不了。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我能夠主宰、我能夠做主,這個是我的定義。無我就是說我不能夠去主宰它,也不能去控制它。如果我們能夠做主、能夠主宰,那我希望年年十八歲,我就不會老;我不希望生病,我就不會生病;我不希望死,就不會死,這是真的有我。如果這些都做不到,那就是佛說無我。現在你認為有我,實際上無我,因為你什麼都不能控制,自己不能做主。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在六道裡面,無我。有沒有真我?有,極樂世界「常樂我淨」。常是永恆,就不是無常;我就能主宰了,極樂世界的人不會老、不會死,要什麼有什麼,我;樂,沒有苦;淨,清淨,沒有污染。我們這個世界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極樂世界是常樂我淨。所以我們要看破這個娑婆世界的真相,才會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就是般若智慧。我們這樣去觀察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多。我們去觀察才不會去執著,不執著就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不造業,不造業就沒有果報,就超越了。

  所以下面講,『則空有不著』。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空有二邊都不執著。凡夫執著有,把這個當真的,你如果從這個地方觀察現前我們周邊環境,是無常、苦、空、無我,不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有得有失,都是一場空,都是一場夢。好像我們夢中窮得要命,發了大財,夢醒過來,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場夢。夢中發了大財跟窮得要命,不是一樣嗎?都是空的,不是真的。所以關鍵不執著就對了,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觀,我們聽到的這些聲音,像我們現在聽到外面這些聲音,這個聲音什麼聲?『般若波羅蜜多聲』。我們聽了,我們明白這些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這樣去觀察,我們聽這個聲音我們就成佛了。同樣在這個環境,我們聽的是「般若波羅蜜多聲」;世俗一般人聽的是人聲、車聲、喧擾聲,聽的是這些聲音。其實這些聲音都在給我們說法,那個就是在說法。所以六塵都在說法,我們懂得這個道理,沒有一樣不是在說法,不但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六塵說法。我們再看第六:

  【六、此經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無論何句,皆可作觀。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

  『此經』是指《金剛經》,就是《金剛經》的經文。『乃至一切大乘經』,就是《金剛經》以外的大乘經典,無論哪一部經,只要是大乘經典。『無論何句』,無論哪一句經文,不但《金剛經》當中任何一句,其他的大乘經典任何一句經文,皆可以拿來『作觀』。我們讀大乘《無量壽經》、讀《地藏經》、讀《彌陀經》,任何一句經文都可以拿來作觀,看看哪一句我們比較能夠理解,我們就可以拿那一句來做為我們觀照的功夫。所以《金剛經》,比如最有名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就可以去觀。像前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大概三十年前,叫我去印圓的透明貼紙,把《金剛經》的經文用紅字印上去,貼是透明的,不影響電視的畫面。那個就是印出來給人家貼電視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印一式,印出來都是一疊;「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印一式;「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印一式。當時印這個,我也不知道,怎麼印這個?做什麼?請問師父,師父說這個給人家貼電視。貼電視幹什麼?就教我們看電視就要作觀,看電視是在修行。你看電視懂得這樣去觀法,你看電視就成佛了;不懂得起觀照,看來看去還是凡夫。懂得修行,那真的看電視是在修行,作觀,這也是很好的一個境界。我們從電視裡面的人事物,你慢慢觀的功夫深了,觀到這個相都是虛妄的,都是假的。心不要去執著,不要笑跟著笑、哭跟著哭,你又被它轉了。修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不要去取那個相。你就看就好了,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取相,心不隨著它動,你就得定了,定就開智慧了。看電視會用了,你再看現實的人生,那不是跟電視一樣嗎?你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功夫就得力了。所以我們老和尚他也很用心良苦,想盡方法讓大家去修行。但是我們也要懂得,自己要從這個地方去用功夫,才不辜負師父老人家一番的苦心。

  所以「無論何句」,像《金剛經》很有名的,「三心不可得」,也是可以觀。三心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說我們這個妄心都一直在動,剎那不停的,你說過去心,過去都過去了,你得不到,找也找不到;現在心也不可得,你說現在,現在馬上過去,其實也沒有現在,生滅的速度太快了,說現在現在還沒有說完就過去了;未來,未來還沒到,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這個也可以觀。任何一句經文都可以觀,其他大乘經也可以觀,關鍵要懂得怎麼作觀。

  『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則受用無窮。』行住坐臥,就不離這個,觀照。比如說我們現在觀這些苦,或者觀無常,像過去寺院叢林吃飯要食存五觀。所以過去叢林吃飯是五堂功課之一,吃飯是一堂,叫過堂吃飯。過堂也是在上課,因為要作觀,食存五觀,這個就是在修行。所以將來雙溪,如果寺院有批准、蓋好了,我在想還是要恢復以前叢林這樣的制度,幫助大家修行,才是真正道場。如果沒有過堂吃飯,食存五觀,實在講對大家就沒幫助了。有這個場地,但是對大家修道沒有幫助,這個環境就是要幫助大家修道的,沒有這些讓我們用功的方式,那我們真的修行功夫不會得力。所以過去叢林食存五觀,這很重要。現在人講,吃飯,這個好吃、那個好吃,也在觀,觀貪瞋痴,吃到最後就到三惡道去了。現在不都是這個好吃、那個好吃,都觀這個,觀貪瞋痴,不是食存五觀。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第七,我們下一次再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