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義節要—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一一八集) 2024/12/4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118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三。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一百四十一頁,我們把上一次講的這兩段經文,我們再重複念一遍。
【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上次我們學習到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我們再簡單複習一遍。『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這個「勝彼」,是殊勝超過前面「一日三時,以不可數計之身命布施」。而且「歷時長極」,時間很長,不是只有布施一天,那個是長時間的,每一天這樣布施,不可數計,那個身命沒有辦法計算的。每一天布施這麼多的身命,經歷這麼長的時間,這個布施已經到了極點,行願堅固也到極處,這也不是凡夫能做得到,菩薩的行門才能這樣布施。這個福德也是大到不可數計!布施一個身命,那福德就不得了了;這麼多不可數計的身命,那每一天都這麼布施,而且布施不是一天、兩天,長劫的布施,長時間的布施,這個福德是大到不得了了。但是「而不及聞此經而生信者」,菩薩這麼多身體的身命去布施,布施這麼長的時間,每一天布施這麼多的身命,他這樣修的福德,「不及」就不如「聞此經」,「此經」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不如有人聞到這部經典而生起信心。生起信心,這個福報,勝過每一天用無數計的身命、長時間來布施的福報還大,超過,勝就是超過。
什麼緣故?這個我們一般聽起來不容易理解,甚至也不敢相信。所以這段經文就是給我們說明,為什麼聞此經典,他的福德,超過長時間布施無數身命的福德還大?就是有人聞這個《金剛經》,他能夠「信心不逆」,「不逆」就是不違背;我們講淺一點,就是他能夠接受,不違不逆。「聞此經,深信非依此行不可」,聞這部經,聽到佛說《金剛經》,深信,深深的相信,必定要依佛這樣來修行不可,一定要這麼修,就不懷疑。「發起一一如法行之之大心」,這個就是信心不逆,就是「發決定起行之信心」,就是我決定發心要根據佛在《金剛經》講的這些理論方法來修行,發起決定依照這個經來修行的信心。當然,你發心要來修行,第一個要有信心,沒有信心你怎麼會去行?「其福」,就是這個福報,後面經文會講「荷擔如來」,「當得菩提,果報不可思議」。所以不是其他的福德所可以比擬的,比擬就是沒有辦法相提並論,不能相提並論。這是顯示此經它的殊勝。
下面一段經文。「持說更勝」,如果能受持、為人演說,那就比前面「聞此經典,信心不逆」的福報,又更殊勝了。前面講,聽到這部經典信心不逆,發心要依照這部經來修,這個福報就超過前面那個無數身命布施的福報。這一段,「何況」,何況就是顯示更殊勝。何況你又進一步的來「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當然這個福報就更殊勝了。
書寫,也包括我們印經,像我們老和尚講的《金剛經》這些光碟,這些都屬於法布施,都屬於書寫,所以這個我們不能只限定說用筆來寫,現在電腦打字那也是書寫。包括這些錄音帶,現在都有播經機,網路上流通這些法寶,這些都屬於書寫,書寫就是法布施。受持,就是「解行並進」,就是所理解的跟自己本身修行同步的在進行,所以解行並進這叫受持。所修行的不外是離相布施供養,就是布施不著布施的相,「利益一切眾生」。「讀誦是薰習勝解,增長勝行」。讀誦,你天天讀《金剛經》,讀經,實際上讀所有大乘經典也都有同樣的功德。此地講的是本經,就是「此經」,如果天天讀誦,也可以增長我們殊勝的行持。有一部書叫做《金剛經持驗記》,他那個還是只有讀誦,他還沒有聽講。讀誦,有人就是專門讀《金剛經》的,他讀到也很有感應。所以那部書叫做《金剛經持驗記》,就是受持讀誦靈驗的一些記錄,就是感應。所以讀誦是一個薰習,增長我們的勝行。「為人解說」就是法布施,利益眾生。這部經經義非常深,發心為大眾來解剖,沒有錯誤。「樂說無礙」,讓聽眾能夠明瞭本經的義趣,啟發他信解受持的信心。所以這個可以證明是信心不逆。發這個心,「悲智行願,一一具足」,所以能夠「荷擔如來」。
「若於此經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說,廣為弘揚」。這也是必然的,對於這部經自己都不能夠信心不逆,自己不能夠受持,你這個信心做不到,當然就做不到受持、為人解說。第一個你要有信心,第一個就要信心不逆,你才會去受持。如果你只有聽聽,沒有信心,當然也就不能去受持、為人解說,更談不上去弘揚。所以這個還是要從自己本身開始,自己先有信心,自己理解了,我們才能夠,現在的話來講,你才能跟大家分享。我們自己都不明瞭,不可能我們再去分享給別人、去講給別人,讓別人也明瞭,必定你自己要先明瞭。自己有正確的理解,我們才能去把我們這個正解去告訴別人,為人演說,才能夠去弘揚這部經。所以對於佛法究竟的義理不明瞭,佛種就有斷絕的問題,因為大家不明瞭,不明瞭就斷了。對於佛法這個究竟義,講到究竟義就是本經講的,包括所有大乘經典講的,都是究竟義,究竟了義。對究竟了義這些經義不能夠理解,就不能夠受持,去為人解說,當然佛法佛種就斷了。經典在,但是大家不知道那個經是在講什麼,那就斷了,所以這個當中關係非常重大。「則信心不逆之人,豈彼但知長劫苦行者,所能及哉。」這是一個比較,只知道長時間來修苦行,但是對這個經沒有信心不逆,當然跟信心不逆的人就不能相比,不能相提並論。信心不逆的人,他的福報就超過長劫修苦行的菩薩。這是長劫修苦行的菩薩,不明瞭《金剛經》的經義,跟信心不逆的人不能相比,福報不如他。這顯示我們能夠明瞭這部《金剛經》的經義,它的功德殊勝之處,佛在這個經裡面給我們做校量,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部經它的重要。
「觀行二門,雖然並重,而以觀慧為主」。我們一般講教下修觀,觀行。觀門跟行門是兩門,雖然都重要,「而以觀慧為主」,觀慧就是智慧。「觀」,我們一般講比較淺顯的,就是觀念。就是能接受《金剛經》,能夠了解這部《金剛經》的經義,那我們觀念就改變過來了,關鍵在觀念,觀念要改變過來,所以觀慧為主。「而觀慧要在實行中見」,觀慧不是落於空談,從哪裡能夠顯示出觀慧?要從布施。經中處處講「布施」與「無住」,就是不住相布施。所以觀慧並不是空談,要在實行當中去顯現這個觀慧,就是在布施當中有沒有做到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
我們天天都在布施,哪一個人不修布施?人人都在修。你說六度,我們生活當中離不開六度,只是我們一般人他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叫六度。學了佛的人,聽佛給我們說,我們才知道有六度。六度,布施,布施就是你奉獻,有外財布施、內財布施。你的付出,你的奉獻,那就是布施。你做什麼工作,有益於人的一些工作,你掃個地也是布施。各方面的事情都需要有人做,那你去做就是布施,有內財布施、外財布施。大家晚上來聽經,那也是布施,布施你的時間,布施你的體力,你要坐車來,還要車費,還要精神。所以沒有一個人不在修,只是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他不知道,差別在這裡。我們都在布施,布施就是要不著相,不要住,那你就超越了。就是心不要去住,無住,不要住相布施。所以佛法並不是離開我們現實生活有個佛法,其實佛法是世間法覺悟了,那世間法就叫做佛法。不覺悟,佛法也變成世間法,他不覺悟。關鍵在覺跟迷,一個明瞭,一個不明瞭。觀慧,關鍵就是在這裡。我們的觀念,我們現在人的話講觀點,你的觀點。《金剛經》的觀點是什麼?不住相,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不著相。你有一個觀點,還是相,那也不能著,這是一空到底的。
上面《金剛經》「較顯經功」,就是比較、校量,來顯示這部經的殊勝功德。「次次增勝」,每次校量,第二次比第一次更殊勝,第三次比第二次更殊勝,第四次比第三次又更殊勝。所以「初次(三六節)生信文中,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其福勝一大千界寶施。以明其趨向佛智,便是承佛家業也」,這是第一次的校量。這是對《金剛經》能夠生信心,「以此為實」。乃至就一念生淨信,淨信就是清淨信心,他那個福報就超過你布施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為什麼?因為你有一念的淨信,不要小看這個一念很短暫,這一念就是將來你會不斷的出現,會趨向佛智,就能夠承佛家業了。
第二次,在五十四節。第三次在七十節,「開解文中」。現在這一段是第四次,第九十七節,「說在深解義趣及自證之法後。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經長時之苦行,便能如佛所證得者,而證得之」。這個就很可貴,你只要信心不逆,你就不必像佛過去長時間去修苦行,捨身餵虎、割肉餵鷹,種種苦行,你不必要經過很長時間修苦行,便能夠證得如同佛證得的一樣,這個經就殊勝了,你省了多少時間!
「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因為已經開了慧解,知道非如此不可,必定要這麼修。「故能堅決其心,實行不違」。信心不逆,就是《華嚴經》講的,「所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華嚴經》講,你初發心,便同正覺,這是發決定信心。如果發決定的願心,要求生淨土,那也是一樣的。雖然現在還是凡夫,但是你這個功德已經超過長劫苦行的菩薩,已經超過他們。
今天接著看第八條:
【八、信得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得應生清淨心。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信得利益一切眾生,應空有雙離,行布施六度。豈非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拔眾生苦之大悲乎。則信心不逆者,圓具三心也。】
這一條給我們說明,『信得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要信,要信「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現在有信,但心還不清淨,總是有懷疑。如果真信,那實相就生了,就這麼簡單。但是我們凡夫也就是很難生起信心,很難。這個圓頓教,一般人他一個聽不懂、一個不敢當,是這兩個因素。如果佛跟我們講,你本來是佛,你現在就是佛,「我不是我不是,我怎麼敢當,我業障深重」,是不是這樣?你不相信,你不相信你是佛。所以佛剛成道,第一部經講《華嚴經》,沒有人聽得懂,只有法身大士才懂。
佛成道,我們今天是國曆十二月四日,農曆是十一月初四,下個月,還有一個多月,十二月臘八就是釋迦牟尼佛成道紀念日。這一天,佛門都有吃臘八粥來紀念世尊成道。就是我們這個地球上,在世尊之前沒有人懂得佛法,現在有人懂了,成佛了,成等正覺。佛成道,開口講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就這句話。大地眾生,不但我們人,天人、三惡道,蟑螂、螞蟻統統都包括在裡面,都有跟如來同等的智慧德能,平等,沒有絲毫差別。那真平等,蟑螂、螞蟻都有,真平等。這跟一般宗教講的就不一樣,一般宗教講就是有個上帝來製造人,人犯了錯,將來要審判。一個審判的,一個被審判的,這些不平等,上帝是上帝,你凡人是凡人。佛法講的是真平等,是根據事實真相來講的,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為什麼現在不是佛?現在還是佛,但是我們不承認我們是佛,我們總是不敢直下承當。但是現在也有人很敢直下承當,他是什麼佛來的,那個也有。他也是佛,沒有錯,只不過現在是迷惑顛倒。
天台宗講六即佛,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叫「理即佛」,從理體上,理論來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第二個「名字即佛」,他懂得佛法,知道自己是佛,像我們學佛的。名字即佛層次也很多,有的比較淺,有的比較深。一般沒有學佛的人是理即佛,他有佛性,但是他不知道,你給他講,他也不相信。第三是「觀行即佛」,這裡講「觀行二門」,就是開始在修行,有這個觀慧,在生活當中依照《金剛經》來修。第四「相似即佛」,修到斷惑了,斷見思惑、斷塵沙惑,這個相似,他還是用妄心,還沒有用真心,但是他的用心跟佛很相似,相似即佛。第五個是「分證即佛」,那是明心見性,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六「究竟即佛」。
我們成佛的理論,也是建立在「理即佛」,因為你本來是佛,修行才能成佛。如果你本來不是佛,那你怎麼修也成不了佛。所以《觀無量壽佛經》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那你現在你要作佛,當然可以作佛。所以真正成了佛,他一切平等,他看一切眾生都是佛。現在有人他很誑妄,說他是佛,但他心不平等,我是佛,你們統統是眾生,保證他還沒有成佛。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去辨別,觀慧很重要,你要去觀察,要有智慧,不能被人騙了,他是佛沒有錯,但是他現在是什麼樣的佛?你也要搞清楚。所以你要信心清淨,就生實相。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他是什麼佛,招搖撞騙,他信心沒清淨。為什麼說信心沒有清淨?你說你是什麼佛,你有目的的,你要人家給你恭敬供養,你要名聞利養,要人家來恭敬你、來給你供養,你為了名聞利養,你是迷惑顛倒,還沒覺悟,所以他這個信心不清淨。信心清淨就生實相。
『信得應生清淨心』,就是信應該要生清淨心。『豈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大乘起信論》講,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三心。直心就是正念真如,什麼叫正念真如?真如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真正認識自己的真如自性,像禪宗參禪的,常常提起觀照,正念真如。提起般若觀照,這個正念真如就是我們的自性,信我們自己有跟佛一樣的自性。這個一定要信,信本心,這是信的一個根本。
我們常常做三時繫念,中峰國師開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跟佛、跟一切眾生無差別,無差別就是平等,大家都一樣。《心經》講,「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成了佛也沒有增加一點,我們在凡夫也沒減少一點,不增不減,完全平等,要信這個。信這個就是信根本,如果不是信這個,其他信的都叫枝枝葉葉。那個枝枝葉葉的,就不如你信這個根本的,那個福報比那個枝枝葉葉當然超過太多了。你不知道信這個根本,正念真如,縱然你累劫修苦行,還不如一個信心不逆的人,這個比較差別就是在這個地方。因為他那個是從枝枝葉葉在修,這是從根本修。
『信得利益一切眾生,應空有雙離』。空有它是不二,「雙離」就是不二,不著空也不著有,這就雙離了。空不是沒有,有是妙有,了不可得。所以空有雙離,這樣來『行布施六度』。因為要「行布施六度」,才能空有雙離,不然你就不是著空,就是著有。為什麼要行布施六度?因為怕我們著空,著空比著有麻煩。我們行布施六度,我們現在著有,我們著相。現在就是修一個不著相,那你就空有都離了,你就不會落到執著空那邊去了,執著空那道牆給你堵起來。我們現在著有,再修這個布施,只要把這個相去掉,不著這個相,那就是空有雙離了。
『豈非樂集一切諸善行之深心,拔眾生苦之大悲。』如果你沒有修布施,沒有修諸善行的深心,就沒有拔眾生苦的大悲心。這個大悲心也不是嘴巴講一講,空口說白話,你要有具體行動,具體的行動去幫助眾生,那才是大悲心。所以『信心不逆者,圓具三心也。』這個信心不逆的人,他這三心圓滿的具足,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他圓滿具足。
我們再看第九:
【九、此經觀行,極圓極頓。果能深解義趣,信心不逆,其為圓頓根器無疑。而圓頓人乃是一位攝一切位,且可一超直入。惟在當人始終不逆,荷擔起來,決定當得無上菩提也。】
『此經觀行』,「此經」就指《金剛經》,實際上也包含一切大乘經,一切大乘經的觀行都是圓頓法。《金剛經》的觀行是『極圓極頓』,「極」就到極處了,沒有比這個更圓滿、更快速的。『果能深解義趣,信心不逆』,就是我們對《金剛經》的義趣要能夠深解,淺解不夠,要深解,要深入的理解這個經的義趣。「深解義趣,信心不逆」,不懷疑了,不違背了,這個人他就『圓頓根器無疑』,他是圓頓根器。
但是圓頓根器的人比較稀有、比較少。過去先師淨老早年也常常講,講這些大經大論,他老人家都講這些圓頓法。有漸次根性的,有圓頓根性的,每個人根器不一樣。但是我們大多數都是漸次根性的,漸次根性的就是有次第,讀幼稚園、讀小學、讀中學、讀高中、讀大學、再讀研究所,這樣一層一層的,這個漸次修的。圓頓根器,他就『一超直入』,很直接的。禪宗講,直指人心,單刀直入,直接指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圓頓法就是這樣,直接給你講。
所以我看到黃念老到美國去,有美國的同修問明心見性的問題。有個女眾問,她有家庭,又有工作,事情很多。因為她問的是明心見性,是圓頓法。黃老給她講,本來就是佛。這個女眾她就問,她說六祖「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境界太高,我們做不到,我們如果能做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不錯了。黃念老跟她講很直接的,就是說這個圓頓法。但是她體會不過來,她總覺得我現在不行,我現在很多事情,有工作,還要應付很多人,有些人要陷害我,我還得去應付他。她現在的心,就是會不過來,她就體會不過來。實際上,你真正聽懂了,那你處理這些世間事就很容易了。這個就是妳不是圓頓根器,直接跟妳講這個,妳聽不懂,無法理解。所以她後來問他說,有沒有從小學開始的,從幼稚園這樣開始的?她就覺得這樣比較踏實。所以一般人都是漸次根性比較多,圓頓根性比較少。
但是圓頓根性是可以培養的,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他說,這個圓頓教,你聽不懂,你就不斷的聽,聽久了就把你薰習,就是你這個衣服沒有香味,那個香一直薰,薰到最後,時間長了,香味就出來了,就這樣。所以我現在能夠體會到一點圓頓法的道理,也是聽我們師父講的大經大論,聽了五十幾年了。不然我也不是什麼圓頓根器,一般的。一般我們總是,有個按部就班的,我們才有辦法下手。後來慢慢了解到這個圓頓,其實它沒有分什麼對象的,因為你本來就是佛,只是你能不能生起這個信心?信這個字是最難的。所以《彌陀經》講「難信之法」。行,行不難,你的生活就是修行,修行沒有離開你現實生活。行不難,信很難。所有的大乘經都是難信,淨土是難中之難,它是更難的。所以佛法講,信不容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佛陀時代有個國王,他說我每一天日理萬機,忙死了,我沒時間來學佛法,叫我修行,沒時間,有什麼方法叫我馬上成佛的,我就來學。國王跟佛講,有沒有方法?告訴我,馬上成佛的,我就來學;如果沒有,對不起,我沒時間學佛。佛就跟他講,有!他說是什麼方法?釋迦牟尼佛就跟他講,你就是佛!他當下就大徹大悟,他就是佛。他就很感謝佛。旁邊的一些弟子聽到了,這個國王怎麼一下子說他是佛,他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就問釋迦牟尼佛,你怎麼從來都不給我們說,說我們是佛?不然我們也早就成佛了。佛就給他們講,剛才我跟他講,你們大家不都聽到了嗎?怎麼他成佛,你們不成佛?講的話一樣,為什麼每個人不一樣?信心不一樣。他真信,他就真悟入了。旁邊的人聽,聽了他不相信。佛就講,那我不是講了嗎?你們都聽到了,我沒有特別跟他講什麼。這個也就是說明過去先師淨老和尚常講,他說一個老師在課堂上課講課,他也沒有特別講什麼,也沒有個別對某一個人講什麼,但是在同一個教室,每個人體會不一樣,每個人得到的功德利益也不一樣,問題就是各人的信心不一樣。另外講的,恭敬心不一樣,其實恭敬心就是信心。所以「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看禪宗開悟,都是一句話、兩句話,沒有很囉唆的。二祖見到達摩,也是一句話,要請達摩安心。達摩伸手向他要心,他回光一返照,「覓心了不可得」。再給他講,「與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他就大徹大悟了。這個就是信心清淨,他就生實相。
我們本來是佛,事實就是佛。就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執著,我們執著我們這個錯誤的見解,堅固的執著我們錯誤的見解。第一個執著就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身體是我。這個身體實在講是肥皂泡,吹那個肥皂泡,很漂亮,一下子就破掉,沒有了。但是我們就是執著,執著就放不下。
所以我們現在講到圓頓根器,如果不是圓頓根器也沒關係,我們這個圓頓經長時薰修,你也會成為圓頓人。這是過去先師淨老,他老人家很慈悲,告訴我們這一點,你只要有耐心,長時來聽,聽一遍不懂,兩遍;兩遍不懂,十遍;十遍不懂,百遍,總有一天你就聽懂了。
圓頓人修行,他『一位攝一切位』,這是《華嚴》的理論,「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就超越次第,可以「一超直入」。這好像坐高速電梯,他也有經過次第,但是他是快速經過,一超直入。『惟在當人始終不逆,荷擔起來』,這句話也很重要。「惟在當人」,就是當前我們聞到這部經的人,「始終不逆」,不逆就是不違背,能夠接受佛的開示,承擔起來,「荷擔起來」,『決定當得無上菩提』。
我們再看第十:
【十、信心不逆中,既具三心,即是具足三聚淨戒。「直心」便是攝律儀戒。「深心」是攝善法戒。「大悲心」是攝眾生戒。由此可悟經初言「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之所以然矣。欲於此經信心不逆,決當從持戒修福做起。】
這一條也就是給我們說明,信心不逆當中就具足三心,具足直心、深心、大悲心,也就是『具足三聚淨戒』。『直心便是攝律儀戒』,一切戒律威儀。『深心是攝善法戒』,凡是善的都涵蓋在裡面。『大悲心是攝眾生戒』,就是利益眾生的。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體悟到經典開始講,有持戒修福的人,對於《金剛經》這個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持戒修福,他不一定是什麼上上根器的,只要你能持戒修福,對《金剛經》的章句你就能生信心。因為持戒修福,你只要不著相,跟這三心就相應了,所以要從持戒修福做起。持戒、修福兩方面,持戒就是諸惡莫作,修福就是眾善奉行,從這個地方做起。
這個戒,我們從五戒十善來修。像《太上感應篇》、《弟子規》,這些都屬於戒,都屬於善。修福,也非常重要,修福就是為眾生服務。所以持戒、修福,你不懂,你只要能夠持戒、修福,對《金剛經》,你就能夠悟入。所以佛選這兩種人,持戒、修福的人。不是說要上上根,不是這樣的,就一般根器的,只要能持戒、修福,你也能悟入《金剛經》的章句,能夠生起信心。
【十一、直心是斷德,成法身。深心是智德,成報身。大悲心是恩德,成應化身。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種種功德,其福之殊勝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也。】
直心(正念真如)是斷德,斷就是斷惑,斷無明惑,成就法身。法身我們本來就有的,法身遍一切處,不來不去。我們都離不開法身,因為遍一切處,法身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開示,「分明在目前」,就在眼前,我們不認識,我們妄想執著。法身在哪?就在眼前,因為遍一切處,到處都是,都是我們的法身。我們看到整個宇宙,日月星辰,整個法界,統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都是我們自己妙明真心所現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外面這一切,這一切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就是這一切,這個就是法身。但我們現在不明瞭,因為有妄念、有妄想。但是也不要去擔心這個妄,妄本來就是虛妄,不是真的;我們如果去擔心這個妄,又增加了妄念。所以也不要怕這些妄念,因為妄念本來就不是真的。
我們的法身就像水一樣,這些妄念,就像你在這個水上面寫一個字,一橫畫下去,再畫第二橫,那一橫就沒有了,像畫水一樣,妄念一下就沒有了。妄念從哪裡來?從東西南北上下來的,也沒有,你也找不到它的來處,到底從哪裡來的?等一下妄念沒有,你也不知道它去哪裡,你也找不到去處。如來就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你不知道從哪裡來,不知道從哪裡去,所以叫做如來。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你就不會去擔心這些事情,因為知道有一個真的,那妄就是虛妄的,你不要去理會那個妄的。
『直心是斷德,成法身。深心是智德,成報身』。「法身」是無始無終,本來就存在,不生不滅。「報身」是有始無終,像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這是報身,這是智慧所形成的,這是智德,「深心是智德,成報身」。『大悲心是恩德,成應化身』。因為要利益眾生,所以你要隨類應化,這是大悲心。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這是大悲心。大悲心,利益眾生,所以「成應化身」。
『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種種功德』。對《金剛經》能夠信心不逆,就能「成就如是種種功德」,斷德成法身、智德成報身、恩德成應化身。『其福之殊勝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他的福報殊勝不可思議,果報也不可思議。這是非常殊勝的一部經典,所以《金剛般若》實在講無論哪一宗、哪一派也都需要,因為般若是佛法的中心,就是共同科目,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也都離不開般若,般若非常重要。我們修淨土,也需要。所以黃念老講,「般若為導,淨土為歸」。導,就是說這個般若它是在前面引導我們修行的,指導我們修行的。修行歸宿,就是歸到西方淨土。像本經的《講義》的講者,江味農老居士,他修行的宗旨就是「教宗般若」,他的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修行修西方淨土。把修般若這個功德迴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江味農老居士,他也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
這段經文節要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就是「舉要別明」。今天時間也到了,這個我們就下一次再來學習,剛好到一個段落。下面是第一百節。「舉要」就是舉出重要,個別來說明。
好,我們今天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