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如何降伏其心  悟道法師主講  (第十五集)  2020/7/20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15

  《金剛經講義節要》。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經本二十二頁,從第一行第二段看起:

  【二、妄盡情空,業識既轉,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謂之入無餘涅槃。為究竟覺果之稱。】

  我們上次學習到經文,「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段經文就是《金剛經》正式給我們說明如何降伏其心,從這裡開始。佛告訴須菩提,須菩提請問如何降伏其心,這段經文就是開始給我們講降伏其心的方法。「降伏其心」,這個心是妄心。怎麼降伏我們的妄心?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大家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大問題。

  上次我們學了《講義》的第一段,給我們講解眾生的定義,什麼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眾生。眾緣,緣就是條件,眾緣就是很多條件。很多條件合起來就生出這個現象,所以緣合現生。就像我們這個身體,父母的氣血這是緣,我們自己的神識,還有跟父母過去生結的緣,很多種緣合起來就生出我們這個人出來,我們自己身體,這是緣生法。從我們自身再觀到其他的一切眾生,都是緣生法,「緣合現生,緣散即滅」。有情的眾生是緣生法,無情的眾生也是緣生法。我們看一間房子,房子也很多因緣和合起來的。最基本的,我們有一個粗淺的概念,你看現在的房子,大部分是鋼筋水泥,要有鋼筋,水泥要有石子、沙子,還要加上水,還有工人去製造,還要建築師設計等等,各種因緣集合起來,造成一棟樓房。這棟樓房是很多種緣合起來的,就是很多條件集合起來,所以產生這個相。像我們這棟大樓,很多因緣和合造成這棟大樓,緣合;過了一段時間慢慢會壞,房子壞了要再重建,把它拆一拆就散了,沒有了,房子這個相沒有了。我們人,以及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是緣生法。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切都是緣生法,緣很多,也相當複雜,非常多。所以稱為眾生,這個眾就是眾多,眾多的因緣和合起來。我們知道這一切都是緣生法,緣合現生,緣合它就現這個現象出來,就生了;緣散它就滅了,就沒有了。所以緣生法,它當體即空。當體即空,它的意義就是在這個地方。它不是一個實際的實體,因為很多緣合起來的。所以如果建築師、工程師他來看一棟房子,他都在計算這棟房子用多少鋼筋,要多少水泥、石子、沙子、磚塊,他大概就是看這些。所以一棟房子、一個人,這一個相是很多條件集合起來,不是單一的,眾緣和合的。因為眾緣和合的,它是一個假相、一個幻相,它只是暫時存在,因此說它是空。

  所以空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沒有這些相,不是那個意思。有這個相,但是不可得,它是一個虛妄相,是緣生法。所以當體即空,了無所得,你得不到,你也控制不了。這是從相來講,相有生滅;但從性,它是不生不滅的,這個相當中它有一個不生不滅的。像我們人這個身體,我們人這個身體是一個相,身有生老病死,身體有生有滅,但是我們身體裡面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的就是我們六根的根性。我們眼能見、耳能聞、鼻能嗅、舌能嘗、身覺觸、意知法,六根根當中的性。這個性它本來就存在,所以叫本不生,它本來就沒生,它本來就有。不生,它就不會滅,因為本來就存在,它是永恆存在,不生不滅的。

  所以學佛沒有別的,教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自己是什麼?自性,認識我們的自性。認識那個性,所以叫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迷在哪裡?迷在妄相上面,執著這個身體是我,把這個身體當作是我。執著這個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叫身見。實際上身不是我,身是我所,像我們身上穿的衣服,衣服穿在我的身上,但是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我所有的,它不是我。從這個比喻我們去體會到,我們這個身體就像衣服,身體裡面的自性才是真的我,那是常樂我淨。常就永遠不會滅,它永恆存在的,因為它本來就有,本不生,所以它也不會滅。在《中峰三時繫念》我們常常念,「生自緣生,而法性不與緣俱生。滅自緣滅,而法性不與緣俱滅」。我們常常念這一句,就是這裡講的,性它沒有生滅。學佛沒有別的,佛教學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本性,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

  我們接著看剛才念的第二條,就是第二段,二十二頁。『妄盡情空,業識既轉,生滅心滅,生死海出,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謂之入無餘涅槃。為究竟覺果之稱。』「妄」就是妄心,「妄盡」,妄沒有了。「情」就是我們的情識、情執。我們為什麼有這些情識、情執?因為不知道那是妄,所以在當中產生分別執著,這個就是情(情執、情識)。「妄盡情空,業識既轉」,業就是惑業苦的業,業是造作的意思。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造惡業、起惡念,那是罪業;你起善念、造善業,還是罪,還是業。為什麼?造惡業墮三惡道,造善業生三善道,那總出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要受生死之苦,那就是罪,就是業,只是在六道當中苦樂不同。總的來講都是苦,只是苦的輕重不同。要怎麼樣才是真的樂?就是要出離生死。生死怎麼來?就是我們這個心有生滅,把生滅心當作真的,我們就迷在這裡。迷就叫做惑,迷惑,迷在這上面。迷惑,他起心動念就造業,不是造惡業就是造善業,不然就是不善不惡無記業,統統是屬於六道輪迴的業。所以輪迴心造輪迴業,都是這個生滅心。生滅心停下來,停下來就不造業了,不造業六道輪迴就沒有了,「生死海」就出離了,就「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圓明性海就是我們本性,海比喻我們自性盡虛空遍法界,像海那麼大。海還是有限的,這是舉海來比喻,讓我們從這個比喻當中去悟入我們的自性。所以這叫做「入無餘涅槃」,入無餘涅槃就是明心見性。二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雖然入涅槃,那是有餘涅槃,他不究竟,還沒明心見性。明心見性,證得自性圓滿的果覺,那就入無餘涅槃,就是成佛。這是講妄盡情空。修任何法門,在我們這個世界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出離十法界,必須要修到這個程度我們才能超越。我們再看第三:

  【三、『入無餘涅槃』者無他,滅識色欲之生滅心,便度生死海,而達涅槃之彼岸矣。】

  『入無餘涅槃』,我們要入無餘涅槃,『無他』,就是沒有其他的,主要把『識色欲之生滅心』滅了,就度了。『度』就是超越,就出離了,兩種生死都超越了,就達到涅槃的彼岸。「識」是我們八識,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我們自性起了無明就變成識,變成八識。識再發展出來,就是物質、精神。相宗講唯識,在《唯識論》講「見相同源」,它把精神跟物質用見分跟相分這個名詞來代表。見分就是精神,我們現在講心理,相分就是物質。精神跟物質,它的根源都是從第八阿賴耶識所產生的。所以稱為見相同源,就是見分跟相分它的根源是同一個,都是從阿賴耶識所現出來的。四百年前,西方的科學家把物質跟精神用二分法,精神是精神,物質是物質。現在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發現原來物質是從念頭產生的,這個發現就跟我們佛經《唯識論》講的就相應了,見相同源,都是從阿賴耶出來的。

  我們迷了,就變成識。所以修行就是轉識成智,迷了叫識,悟了就叫做智慧。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識成智。所以它關鍵在轉,修行實在講就是在轉,我們會不會去轉。轉變心理,我們功夫就得力了;修行如果不懂得去轉心,那功夫不得力。經讀了很多,但是不懂得怎麼修,經是經,跟我們都沒什麼關係,不懂得觀照。後面會講到觀照,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所以觀就是修行的要領,不管修什麼法門都要懂得觀。不懂得觀,我們煩惱伏不住,伏都伏不住,斷就更談不上了,必定先伏再斷。我們淨宗只要有伏煩惱的功夫就可以帶業往生了,不用斷,其他法門那要斷。「煩惱無盡誓願斷」,如果不懂得觀照,煩惱斷不了。我們學任何的學問,都離不開「觀」這個字。我們學個《弟子規》也要觀,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推薦的《群書治要》也要懂得觀,觀什麼?觀自己的心。觀察到自己的妄心、錯誤的心,依照經典上佛教導的這個標準把它轉過來,那跟經講的就相應,我們功夫就得力了。心是個關鍵。『滅』,其實就是轉。你看《地藏經》講「轉讀尊經」,《地藏經》讀一遍,家親眷屬墮到惡道,統統超度了,一遍就超度了。我們看了總是有疑問,我讀了幾百遍、幾千遍,好像不明顯,怎麼一遍他就超度了?關鍵我們沒有把「轉讀尊經」、「每轉一遍」那個轉搞清楚,轉就是轉變自己的心態。你那個心,錯誤的心理,依照佛開示的把它轉過來,那就相應了,不要說一部經,一句佛號它就管用了,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關鍵要會轉。我們不會轉,總是被煩惱轉,不能轉煩惱,都是被煩惱轉。現在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個當中去修。在哪裡修?每天待人處事接物。

  「色」是物質,「欲」就是欲望。我們怎麼修?我們都有欲望,因為迷了都是有識色欲。欲,我們的苦都是從貪欲起來的。中峰國師《三時繫念》,我們常常念,「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我們真的不知道貪欲從哪裡起來的?「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就是把彌陀佛忘了,貪瞋痴就起來了。把念佛忘了,貪瞋痴就起來;我們念佛,貪瞋痴就不起了。但是關鍵我們也要知道,「念」字實在講我們也沒搞清楚。念,我們都在念,不止打一個佛七,打了好幾百個了。我們打了好幾百個,是不是符合經典上講的念佛這個標準?實在講我們也沒搞清楚。念佛,我們偶爾短暫性的念,這是每一個人應該都有經驗,一個短時間的念。但是我們常常間斷,不能相續,就是不能淨念相繼,常常間斷。常常間斷,功夫就顯得不得力。我們要保持一個時間相繼不斷,我們就會把妄念伏住,功夫就得力了,第一個階段的功夫成片,把妄念控制住了。妄念控制住是什麼現象?如果遇到喜歡的還會起貪戀,遇到不喜歡還會起瞋恨心,是非人我,是非顛倒,糊裡糊塗,愚痴、我慢、懷疑、邪知邪見,這就不是真正念佛了,我們念佛不得力。因為念佛我們功夫得力,貪瞋痴慢疑這些煩惱就不發作了,這樣講比較明白,不會發作。還會發作,就是還沒有控制住,妄念紛飛,貪瞋痴慢、是非人我一大堆,還會發作。

  什麼叫貪,貪欲?欲有五欲,財、色、名、食、睡。財是第一個,財物。我們看到財,哪個人不貪?大家都貪。現在大家在拼經濟,那不是都要貪財嗎?愈多愈好,多多益善,貪心也沒有止境。所以佛教我們知足常樂。色,男女色之外,所有一切物質這些色相,你喜歡的,你就起貪心。比如說有人喜歡古董,他的古董就像他的命一樣,他就喜歡那個東西,他就貪那個東西,他錢很多,他就買那些東西,買來收藏。還有人喜歡買石頭的,那個石頭重得要命,買了很多,他花很多錢。我也看過有人在大陸上,一個項鍊一千多萬人民幣,人家也在買。實在講,那個送我,我都還嫌麻煩。但是他為什麼去買那個?因為他對那個有貪。每個人貪的對象不一樣,比如說我對那個不貪,那個對我來講,我看了不會起心動念,不會起貪念;但是我有我喜歡的,我會貪我喜歡的。所以我們老和尚常講,你現在學佛,世間法統統不貪了,但你貪佛法,那還是貪。所以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就是說這個貪,每個人貪的對象不一樣。那怎麼修行?就是你最喜歡的,你現在不要去貪那個。色就是說一切物質,你喜歡的統統包括在裡面,不是只有男女色,那是狹義的。所以這個色是廣義的,除了男女色欲之外,其他,只要你喜歡的,你會去貪的,都包括在裡面。

  名,我們一般講名利、名利。名更不好去掉,我們不知不覺貪名,我們自己也不知道。所以有個公案,一個老和尚他不貪名,有一天,有人就讚歎他說,現在誰不貪名,大家都在貪,大概只有你老人家不貪,你不貪名。老和尚講,對,是!大家都貪,只有我不貪。所以大家想一想,他有沒有貪名?人家讚歎你的,你不知不覺覺得是這樣沒錯,那就是名,貪名的心就起來了,自己不知道。我不好名,我也不出名,我也不跟人家爭。人家一讚歎,我們覺得是,我真的是這樣,你們都貪,只有我不貪,自己已經落在貪名當中。所以貪名比貪利不好去掉,不知不覺落在名聞當中了。所以我們說我不要名,是不是就代表真的不要名?這個也不一定。我們不要人家那些名,如果你心裡上還有個「我不要名」,顯得自己滿清高的,那就是名。所以我們要仔細去觀察。所以心態上就是要有善知識給我們指點,像蓮池大師給我們指點,我們才知道原來什麼叫名。所以貪名,我們聽經聽了幾十年,不曉得什麼叫貪名,自己不知不覺在貪名,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名比利更不好放下。

  財色名食,食就是吃的東西,我們有沒有喜歡吃的、有不喜歡吃的?有,像我就有。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辣的,吃到現在胃腸不行了。現在不是說我什麼功夫,是生病了,沒辦法,現在就要戒辣,是這樣的。有的人他碰都不敢碰,他對辛辣的他不貪,不貪吃這個,但是他喜歡吃甜的,他貪吃甜的,那也是貪。只是對象不一樣,你貪的食物不一樣,那還是貪。所以《無量壽經》講,「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貪餮就是貪吃,你喜歡的就貪吃,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就不吃了,就生煩惱了,就厭惡。所以佛去托缽,托缽是什麼?就不讓我們貪瞋痴起來,人家給什麼你吃什麼,沒有選擇的餘地。所以佛制定戒,就是預防我們凡夫起貪瞋痴的,幫助我們息滅貪瞋痴的。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去托缽,我們住道場,總是道場煮什麼我們就吃什麼,跟大家一樣就好了,自己不要去開小灶。自己開小灶,自己放一些食物,那是什麼?貪,貪吃,你自己喜歡的,準備了一些自己來吃。不吃跟大眾一樣的,自己準備一個電鍋,買一些自己喜歡吃的,那就是貪。所以我們在道場要跟大家一樣,大家吃什麼就吃什麼,從這個地方來學習。自己準備一些東西,佛也有開緣,就是生病。他生病了,有些東西他不能吃,所以他要吃一些他可以吃的東西,生病是可以。如果不是生病,最好就不要,因為妨礙我們修行。過去很多年前我就觀察到我自己,慢慢自己學講經,講講講,講到自己有感覺,發現原來自己吃一餐飯都在起貪瞋痴。吃一餐飯,貪瞋痴不曉得起了多少?所以我們佛門過去叢林五觀堂,為什麼要食存五觀?就是提醒你不能貪,要有慚愧心。但是現在五觀堂也都變成形式,沒有實質的意義,只是有那個五觀堂,有幾個人在吃飯的時候去觀?去觀那個五觀?觀就是觀照的觀。大概在觀貪瞋痴,像我,喜歡吃的,趕快多吃一點,觀什麼?那個觀早就不曉得到哪裡去了,貪瞋痴一直起來,一直增長。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會這樣?所以五觀堂就是食存五觀,這就是修行。所以過去叢林五堂功課,吃飯是一堂,吃飯算一堂功課,吃飯也在修行。睡就是放逸,特別現在人都睡得很晚,貪睡就變成懈怠、懶惰,不精進。所以佛在經上講,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我們就到地獄去了,那何況五條!這裡講「滅識色欲」,我們就從這個欲當中來下功夫。

  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傳統文化,的的確確幫助我們持戒。其實我們現在去受戒,都不懂得怎麼持戒,一天到晚起貪瞋痴,還以為自己戒持得很好,其實不知道。現在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慢慢了解怎麼樣才叫真正持戒。像蔡老師過去講的《弟子規》、《感應篇》,現在我們都在學習《群書治要》,真的蔡老師不是一般人,佛菩薩再來,分析得很深入,也很詳細。所以我自己聽了,我自己覺得很有受用,所以有受用就要跟大家分享,就帶大家一起來學習。的確你聽懂一句、二句,你能夠在內心起觀照,提起來了,當下我們煩惱就會減輕,就降下來。比如說貪名,你就不要貪,遇到境界來的時候,觀照提起來,我們起貪的念頭都沒有,更不可能去跟人家爭名。如果我們不懂、不知道,自己不知不覺貪名的心起來,到最後會跟人家爭名奪利。所以這裡講「滅識色欲」,我們現在學傳統文化,才有個下手處。所以學傳統文化也要觀,你不觀,你這個心也是轉不過來,你心態轉不過來,還是煩惱做主。

  所以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叫修行,那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佛的大殿叫「大雄寶殿」,大雄就是大英雄。什麼才是大英雄?你看佛說出家非將相所能為,就是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將就是帶兵打仗的將軍,三軍統帥,打勝仗,很會打仗的大將;相,治理國家的宰相,好像現在我們台灣的行政院長,有的國家叫總理,那是相。治理國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我們世間人看起來了不起。但是,能帶兵打仗的將、能治理國家的相,他未必能降伏他自己的煩惱習氣。比如說這個將他很愛打麻將,他改不了;很喜歡抽煙,改不了。他可以帶兵去打仗,他可以治理很多事情,他自己的煩惱習氣他治不了。我們聽了蔡老師講,才明白這些道理。所以出家非將相所能為,出家主要是說你修行有功夫,不是一般那種帶兵打仗的將軍、治理國家的宰相他們能做得到的。如果我們自己一點修行的功夫都沒有,那就不是這樣的。不是剃了頭就是非將相所能為,不是這樣的,剃了頭,我們貪瞋痴也沒有減輕,甚至還更增長。所以我們要知道它的標準在哪裡,要知道。這都是屬於生滅心,我們現在細的生滅心,我們還觀察不到,我們要先從粗的,比較粗的這個來下手。滅了,當然就『度生死海』,就能達到『涅槃之彼岸』,涅槃就不生不滅了。修行在轉識成智,在斷色欲。

  修行,八萬四千法門,講最簡單、最直捷、最了當的還是念佛。念佛,實際上就是從根本修。念佛也要懂得怎麼念,要會念,會念就是說我們心真念佛。心真念佛就是把煩惱習氣伏住、控制住了,念佛功夫就得力,這個時候才叫真念佛。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可以說是念佛人,但不能叫真念佛人。所以蕅益祖師在一篇念佛開示講,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身,身體;心,心裡的憂慮、牽掛、煩惱,整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了,這叫大布施。真念佛人,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我們現在念佛,我們有沒有放下身心世界?這個身體有沒有放下?心裡還有沒有牽掛的事情,有沒有放下?對這個世界還貪不貪戀?還留戀不留戀?對這個世界捨不捨得放下?如果我們身也沒放下,心也沒放下,世界也沒放下,這不是叫真念佛人,叫念佛人,不是真,那是加一個「真」。所以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希望這一生就去西方,要真念佛才去得了。如果沒有達到「真」這個標準,這一生往生西方還是沒把握。真念佛人,「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念佛人,「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真念佛人,「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專精,進步,制心一處。真念佛人,「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念佛人,「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他歧是種種的法門,自己如如不動了,各種邪知邪見,也不會受影響了,就是大智慧。所以蕅益祖師這個開示就是講,如果念佛,身心世界還沒放下,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還有間斷、還有夾雜,妄想還一大堆,其他種種,還會受到誘惑,那就不叫真念佛人,只能說是念佛人,不是真念佛人。所以中峰國師這個開示就是簡單扼要,我們如果能夠抓住這個綱領,其實念佛功夫就得力了,關鍵還是在那一念而已。念頭那麼多,其實都不離開一心,就是那個心。會修行從根本修,從那一念轉過來,那整個都全部轉了。轉了就是念佛,心裡有佛;心裡沒有,念佛夾雜其他的就不純。我們用念佛這樣來做一個解釋,大家對這句會比較有一個具體的下手處。我們再看第四:

  【四、經云:「佛種從緣起。」又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又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

  『經云』,就是經典上講的,『佛種從緣起』。眾生都有佛性,要開發我們的佛性必須從緣,要有個緣起,要有一個緣。所以我們經上常常讀到「善根福德因緣」,緣就是一個機會、一個機緣。比如說我們遇到佛法是緣,我們有緣接觸到這是緣,來啟發我們的佛性;如果沒有遇到這個緣,我們有佛性但是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不知道。一直都迷在六道輪迴裡面,迷而不覺,無量劫來迷而不覺,所以必須有緣來啟發。所以佛為什麼降生在這個世間建立三寶這個形象?這就是給眾生啟發的一個緣。現在我們做這些種種給大家種善根也是一個緣,一個增上緣。現在我們透過網路種種這些現代的科學工具,主要跟大家結法緣,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遇到。所以「佛種從緣起」。『又云: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眾生本來是佛,本來是佛,當然一定可以作佛。『又云:有性無性,齊成佛道。』這就是《華嚴經》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其實都是從自性所現出來的,精神、物質,見相同源,「齊成佛道」。你成佛了,看到大地眾生,一切萬物統統成佛了。

  『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佛性雖然一切眾生本來他就具足,本來就有,但是要等待因緣來給他啟發,他才能生起來。好像我們沒有這個緣遇到佛法,我們本來是佛,但是我們不知道。不知道本來自己是佛,遇到佛法,聽佛講了我們才明白。遇到佛聽佛講,這就是緣。像現在我們聽到淨老和尚講經說法,這是緣,聽明白了,我們才能生起來。沒有這個緣,你就不知道。所以為什麼三寶要出現在世間?這是一個緣,一個啟發的。像住持三寶,佛像、經典、出家人是住持三寶。佛出世的時候,那叫化相三寶。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佛寶出現了;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僧團出現了,僧寶;給五比丘講四聖諦,開始說法,法寶,當時佛在世叫化相三寶。佛滅度了,沒有繼續講經了,當時佛剃度的出家眾也一個一個般涅槃了,傳下來就是佛像、經書、出家人,這叫住持三寶。我們現在皈依三寶,不是叫你去皈依外面那個住持三寶,如果你去皈依外面那個住持三寶,叫做外道,心外求法。住持三寶的作用是什麼?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沒有住持三寶給你提醒、給你啟發,你不知道你本來是佛,你不知道。有這個形像,啟發我們的。我們看到佛像,那是什麼?佛。看到經典,佛在經典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跟他一樣,我們才知道原來我也是佛,我也可以成佛。看到佛像,就知道我們要見賢思齊,佛他是我們凡夫修成的,我也可以。看到出家人就是清淨心,我們自性本來就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出家人為什麼穿得很樸素,穿袈裟、剃光頭?我們佛門有句話講,頭髮就是煩惱很多,「三千煩惱絲」,刀把它剃一剃,煩惱就沒有了。剃了是不是沒有了?大概連頭皮都刮下來還是很多,不是剃了就沒有了。剃了光頭是表法,表什麼?清淨。頭髮很多,如果你沒有整理,不是很亂嗎?剃光光的,那不是很清淨嗎?就這麼簡單。

  有一年,十幾年前在澳洲圖文巴淨宗學院,有一次他們當地有兩個高中學校,高中生租了兩部遊覽車來拜訪淨宗學院。一車男生,一車女生,高中生(洋學生)就來參訪,老師帶他們來。他們說要請問一個你們出家人,資格比較老的,年紀比較大的。那時候我們師父不在那邊,剛好我在那裡。我們師兄弟說:師兄,現在師父不在,你最老,就你了。我說我也不懂英文,我講他也不懂,他講我也不懂。我們師兄弟說,我們幫你翻譯不就好了嗎?我說好,可以。我看看這些學生,你跟他講大道理,那些洋學生他怎麼聽得懂?後來我是給他講很簡單的,我們佛教就是慈悲,就像基督教講的愛。慈悲要具體,就是不殺生,要吃素。所以中午來,我們沒有肉,招待你們吃素,這樣他聽得懂。後來我想,我講的他們肯定聽不懂,我就說問問題,你看到我,你有什麼問題,你提出來。有一個女學生就問我,你們能不能結婚?我說中國的出家人不行,日本的出家人可以。日本的出家人可以結婚的,他們也不吃素。一個男學生就問,為什麼剃光頭?我給他講清淨心,他聽不懂。後來我就給他講,洗頭比較快,水一沖馬上乾淨,你有頭髮要洗很久,我不用。他們問了很多很多問題,所以我覺得這樣會比較互動,我也知道他們想要知道什麼。不然我講金剛般若,講那個講半天,他也不曉得在講什麼。後來他們說要去體驗一下,就到念佛堂去,帶他們念佛,去繞佛,帶那些學生去繞佛。這也是給他種善根,跟他結個緣。所以住持三寶的形相是啟發我們回歸自性三寶的,所以要懂它表法的意思。看到這些相就回頭,我要怎麼修?是提醒我們去修的,這個就回歸了,就往內心,回歸內心修行。所以這個地方,「佛性雖眾生本具,而佛種要待緣生」,它才生得起來。因此,三寶住世就是給眾生得度、了脫生死提供這個緣。我們再看下面一條:

  【五、學性宗者,往往執性而昧種,如執性廢修。學相宗者,又往往執種而昧性,皆不明經旨之過也。】

  在佛教裡面分兩大宗,一個是專門講性,像般若是性宗。相宗就法相唯識,唯識的經論,六經十一論。法相就從相去給你分析,所以法相就很繁瑣。性就是直接講我們自性,學性宗,往往有一些人他就執著在性,對那個『種』,緣種,他就『昧』,就是不明瞭,對這方面不明瞭。為什麼不明瞭?『執性廢修』。本性是佛,還要修什麼?本來就是佛,還要修嗎?本來不就是了嗎?不用修了。這個就是執理廢事,「執性廢修」就是執理廢事,理論是沒錯,但是事相上他給它廢了。廢了,行不行?不行。好像你金子挖出來你要煉,外面那個石頭要把它去掉,金子才會現出來,冶金。你礦石沒有去掉,金子本來就有,沒錯,但現在顯不出來,你要把礦石把它去掉,去掉就是修。那個修掉了,就比喻我們煩惱習氣修了,沒有了,自性就現前了,好像那個金子就出現了。所以學性宗,有的人就偏在這個地方,執性廢修。『學相宗者,又往往執種而昧性』,執著在相上去修,對性又不明瞭。所以這都偏在一邊,都不對。實在講,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不能偏在一邊,性修不二,性德是本具的。

  所以我們老和尚有寫一副對聯,過去我也跟同修做我個人的一個心得分享,他上聯寫,「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上聯是這樣;下聯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下聯。當時我的解讀,這副對聯就是性修不二,性相。我們自性本來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那是本來就這樣,本來就有。但是現在不真誠、不清淨、不平等、迷惑顛倒、不慈悲了,為什麼?迷了。沒錯,本性都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是你沒有透過修,你就顯不出來。所以下聯,修就是你要看破,先明理,明白道理。看破,放下煩惱習氣,心不就清淨了嗎?看破,你心真誠了。放下,清淨了。自在,心平等就自在了。觀自在菩薩,自在就是要觀,觀什麼?觀自性,觀自己在不在,這是修行。隨緣也是修行,有緣我們一定要做,沒有緣不能勉強,這個叫隨緣。你不能說,有緣你也不去做,你說我隨緣,那叫逃避,不叫隨緣,不能搞錯。沒有因緣你勉強,弄得自己身心不安,也造成別人的困擾,那叫攀緣,那就不叫隨緣,那是不對的,那就不能勉強。但是有因緣,你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個統統叫隨緣。有一些人他把隨緣搞錯了,什麼都不做他說隨緣,不是那個意思;也不認真去做叫隨緣,那也不對。就是我們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這才叫隨緣。念佛,佛是大慈大悲,我們真正念佛,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我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大慈大悲。所以下聯是修德,上聯是性德。性德透過修德它方能顯出來,性修不二,全修在性,這就不偏在一邊了。整部《金剛經》就是講這個道理。所以學不能學偏。

  【六、『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古德以五義作觀:(一)緣生,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二)同體,相雖別而體同,一法界也。(三)本寂,本無生滅,安有涅槃。(四)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五)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

  第六條就是前面經文講的,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無量無邊眾生我們要幫助他入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那麼多眾生,怎麼又說沒有眾生得滅度?下面就給我們說明,『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那是真的無,不是我們給它想像一個無,它是真的是無。透過「觀照無生無得之理」,觀照那些眾生,眾緣和合生的,當體是空的。當體即空,不是等到緣散了才是空;緣還沒散,當下也是空的,叫當體即空。緣散了是空,當然我們就比較容易懂;緣還沒有散,當下就是空。就像我們這棟房子還在,這個相還在,但是它當下就是空,不用等這個房子都拆掉才空。我們人這個身體也是一樣,當體即空,一切萬物都一樣,非假想無,乃真實無。所以『古德以五義作觀』,就五種義理來起觀照。

  第一就是『緣生,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四大」是地水火風,「五蘊」色受想行識。你看《心經》,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觀空?就是要觀照,要起觀才有作用,不是我們在那邊想像,要去觀。這是講觀緣生法,當體即空。第二,『同體』,就是相雖然有差別,但是它的體是相同,『一法界』。就像我們這個身體,五個手指頭有差別,大小不一樣,長短不一樣,相有差別,但是它的體是一體。我們整個身體也很多差別,眼睛跟鼻子不一樣,耳朵跟嘴巴也不一樣,相不一樣,但是它體是一個。這就是以此類推,你跟我不是一個相,但是我們都在同一體裡面,生命共同體;以此類推,整個世界、整個宇宙都是一體。懂得一體,那就不會爭了;現在為什麼爭來爭去?不知道是一體。所以一體就一法界,「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一法界。我們眾生都是住在這一個法界裡面,沒有出這個法界,沒有另外一個。好像我們住在這個地球,統統住在這個地球,這是一體。一體,觀同體。『三、本寂,本無生滅,安有涅槃。』「本寂」就是它本來是清淨寂滅的,本來就沒有生滅,怎麼有涅槃?所以佛講這些名詞,也是一個方便說,說涅槃。第四,『無念,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無念」就是沒有念頭,如果沒有念,也就沒有眾生,得也沒有了。《心經》講「以無所得故」,《心經》我們常常念,你妄念沒有了,哪有什麼得不得的?現在有得有失,都是我們有妄念。得失,唯識學它分析的,我們如果稍微涉獵一點唯識的經論,我們的心,這種狀況我們就會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有得才有失,沒有得也沒有失,本來就沒有得失。得失是我們分別執著那個妄心,妄念有得失。妄念沒有,「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五、平等,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他本來是佛,他又不是說本來不是佛,現在我把他度成佛了,那我有眾生可度,因為他本來就是佛。如果講真話,佛說度眾生度成佛了,實際上沒有度眾生,因為你本來就是佛,他只是幫助你回歸你的自性佛而已。如果你自性不是佛,佛也沒有辦法幫助你成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所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經文,「觀照無生無得之理」,古大德教我們這五種方面去作觀,來觀。有些老菩薩,我們也不會觀。不會觀,老實念佛就好,老實念佛業障消除,妄念少了,你就會觀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這一段。下面,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