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0/1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5-008-0031

  《金剛經講義節要》卷二。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十一頁,從二十六小節:

  【二六、示夙根之厚】

  請看經文: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這段經文,科判的標題,就是佛開示能夠受持《金剛經》的人宿世的善根非常的深厚。所以應當知道這個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不是一尊佛二尊佛三四五尊佛種善根而已,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可見得這個善根已經累積很久,很深厚了。我們看《講義節要》第一段:

  【一、此節文,正明持戒修福者,已具極長時之修習。是諸善合成之根,真是難能可貴。】

  這節經文,正是說明持戒修福的人,就是能夠持戒修福的人,他已經具備『極長時之修習』,「極長」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修習佛法不是短時間。『是諸善合成之根』,已經在無量諸佛那裡種了深厚的善根,這說明真不容易。另外,我們在《無量壽經》也可以看到這個經文,在《無量壽經》第四十五、四十六、四十七品,都是講遇到佛法、聽到佛法能夠深受感動,衣毛為起,或者會流淚,這個都是已經在無量諸佛那裡種了善根,這一生再遇到佛法、接觸到佛法,他才有這麼深的感觸。如果沒有種植這麼深厚的善根,遇到了感觸沒那麼深。如果過去世沒有種善根,遇到了他就沒什麼感覺。所以這個不是凡人,在《無量壽經》講不是凡人,不是一般的凡人。我們再看第二:

  【二、今在又後之五百歲中,鬥爭至於極。竟能讀誦受持,必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更宜用功,再求堅固,種得善根,當結善果。又有諸佛加被,何不自勉。】

  第二段,第二條,『今在』,「今」就是現今,『又後之五百歲中』,「後之五百歲」,就是佛滅度兩千年以後,進入第五個五百年。所以經上講「五五百年」,五五百年就是第五個五百年,就進入末法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兩千年。佛滅度兩千年之後就進入末法,後五百年就是末法,就是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佛在經典早就預言,這個時代(末法時期)是鬥爭堅固,而且『鬥爭至於極』,就是已經鬥爭鬥到極處。我們現在是生長在鬥爭堅固的末法時期,我們看看各行各業,都是在競爭,特別中國人學西洋文化。中國的老祖宗,這些古聖先賢他們的教育,教人要禮讓,教讓,禮讓、忍讓、謙讓、退讓,都是講讓。為什麼提倡讓?唯有提倡讓,彼此都相讓,那天下就太平了,世界才會有和平。如果彼此都爭,沒有人要讓,這個世界就亂了,動亂。現在我們看整個地球,世界已經亂到相當嚴重的程度,至極了。所以現在中國人拋棄自己祖宗優良的傳統文化,儒釋道教育不要了,就是一昧跟外國人學。跟外國人學什麼?學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急功近利,只看到利,眼前能得到利就好了,後果他就不去考慮。的的確確就是急功近利,功利主義,不講道義,只講功利,只要有利,不管合不合理都要去爭取。每個國家都是這樣,天下怎麼會不亂?怎麼會沒有災難?所以跟西洋人學就是學一個爭,西洋文化從小就教競爭,他沒有教讓,教競爭。競爭,一開始良性的競爭,良性的競爭也還好。我做的東西比人家好,好用、耐用、實用,人家做得不好,我當然建立信用,這個是良心做的。競爭主要是講惡性的,惡性的競爭。惡性競爭往往就不擇手段,只要能把對方打垮就好了,不講道義,他就不管合理不合理了。所以惡性競爭在現前這個社會相當普遍,它不是從良性的方面去發展、去提升。如果崇尚功利,那就偏向惡性競爭。競爭升級就鬥爭,鬥爭就是要把對方打垮、打趴,鬥爭。鬥爭再得不到就戰爭,就用武力去搶奪。現代的戰爭都是屬於商業利益,功利,奪取資源,只要對我這個國家好,他可以去傷害其他的國家。

  這個就是孟子見梁惠王講的話,梁惠王跟他講,「叟不遠千里而來」,就是你這麼老遠跑到我們國家來,對我們國家有什麼利益嗎?有什麼好處嗎?孟子就回答說,「王何必曰利?」何必一見面就講利?「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就是上面最高的領導提倡爭利,下面就跟了,「上下交征利」,互相爭,這個國家就危險了。現在是世界各國交征利,結果是怎麼樣?世界危矣。世界就很危險了,天災人禍愈來愈嚴重,愈來愈多。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各行各業很競爭,不管做什麼行業都在爭,都在競爭。政治方面就更不用談,更是爭得厲害。就連佛門也不例外,也是在爭,爭信徒、爭供養、爭名利,都在爭這個。所以現在在這個亂世,末法,我們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提醒,同參道友互相勉勵學習經教、深入經教,不知不覺我們都已經跟著在鬥爭,這個是很可怕的事情,自己也不知不覺跟人家爭名利、爭信徒。所以到處都在爭,往往自己落入這個鬥爭之中自己不知道,這個是很麻煩的,自己落入這個爭,自己也不曉得。所以在這個亂世當中,我們在這個大染缸裡面很難避免鬥爭,很難避免被捲入鬥爭,這是我們學佛的人要警覺的。自己如果沒有一點警覺心,的的確確我們不知不覺落入跟人家爭名逐利自己也不知道。最近我們都聽了蔡老師講的《群書治要》,所以對這個有更進一步的一個認識。大家都在爭,你為什麼不爭?你不爭,人家就瞧不起你,你沒有用。的確是這樣的,現在這個時代,不爭好像很沒出息。但是學佛的人就不能跟人家爭,如果爭就是學魔,那不是在學佛。所以在後五百歲當中,「鬥爭至於極」。

  『竟能讀誦受持』,竟然在這個時代他還能夠讀誦受持大乘經典,還能真正在學佛、在修行。『必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這是不跟人家爭。寺廟爭信徒、爭護法,護法怕被搶走,這個都是爭。所以過去我們同修大家很熱心要請我們淨老和尚,實在講,我們老和尚還不出名的時候,大家請他去講經,他還名不見經傳,這雪中送炭。請他去講經,讓他有練習講經的一個平台,這雪中送炭。早年我們在聽經的時候,連個道場也沒有,到處借。所以他特別感恩韓館長護持他講經,因為護持他講經那時候人家都不認識他,人家也不知道要去請他講經。所以去護持,到處找地方給他練習,有個練習的平台。後來經講得愈講愈好,境界也不斷的提升,又到國際上去弘法,做了對佛教、對傳統文化有很大的貢獻,當然名聲就大了。名聲大,就到處要請,這裡要請,那裡要請。這個請,大家也趕快請法師來我們這個道場,莊嚴道場。所以請有名的法師也會爭,像我們去請老和尚也是會爭,跟人家爭。他還沒有出名的時候沒有人會去爭,出名的時候爭的人就很多了。所以我們去請老和尚,我們是什麼心態去請?說穿了,還不是名利!你為什麼不去請一個名不見經傳真正有修行的?所以這個當中都是跟人爭。你真正要修行、要學佛,你就不能跟人家爭這些。真正修行人,他爭什麼?念佛人爭蓮花大一點,那個才是真正要去爭取的。要爭取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爭取這個,不是爭取世間這些名聞利養。在國際上老和尚也是很知名,在大的活動場合,有些人就爭先恐後去拉老和尚,站在前面照相機比較照得到、錄影機錄得到,上鏡頭了。那是什麼?還不是為了一個名!所以這個爭。應該是要禮讓,禮就是禮貌,該誰去就誰去。有一些不是該他上的,他搶在前面,搶在前面要去扶老和尚,去拉一把,那是作秀。真正要照顧老和尚,現在老和尚在生病,誰去照顧?所以我們修行人總是要知道怎麼修,要明理。如果不明理,自己落在鬥爭當中,自己不知道,以為自己在修行。所以能夠讀誦受持《金剛經》,《金剛經》是大乘經典,包括所有的大乘經典,能夠讀誦、能夠受持這樣的人,反過來講就是說要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讀誦受持大乘經典?條件就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

  「少欲知足,有持戒的資格。」少欲,自然就不會跟人爭,因為你需求很少,沒必要去爭。你的需求少,你的欲望很低,不要名、不要利,日子過得去就好,欲望降到最低。佛當年在世,做一個榜樣給我們後世修行人看,給我們效法,就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就這樣,其他什麼都沒有,生活當然很苦。佛,你說他要過個物質生活好一點的,那很容易。本身出生在王宮,這是人間最高的榮華富貴;他不享受這些榮華富貴,捨棄了,出家去修行,過那種苦行僧的生活。這種示現就是要讓我們好好去深思,我們為什麼在六道生死輪迴不得出離?就是有欲望,有欲望就貪瞋痴煩惱都起來了。為什麼叫少欲?欲望減少,減到最低。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也開示,「諸苦盡從貪欲起」,所有的苦都是從貪欲起來的,貪心,欲望太多。所以佛示現教我們少欲,佛他自己做給我們看,他不是只有講,他自己帶頭,就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其他什麼都沒有,這是把物質生活的水平降到最低。少欲知足,我們看佛過的日子,好苦!但是他過的這種生活,我們有句俗話常講「知足常樂」,一個人如果知足他就快樂,他沒有負擔,他沒有壓力。

  所以一些大陸的同修曾經跟我講過,他們現在經濟很好,經濟好,生活壓力也跟著大。為什麼?因為以前一塊人民幣可以買的東西現在要一百塊。現在錢雖然賺得比較多,但是消費高。而且現在經濟發達有的很有錢,有的還是沒有錢,彼此會去攀比、會去比較,比較就有得失心,也想要跟人家一樣。就像《無量壽經》講的「思欲齊等」,要跟人家一樣。他有房子,我也要有;他有車,我也要有,不能輸給人。就會跟人家爭,爭面子,面子就是名,不然給人家瞧不起,他心理上就有這種壓力。他說很懷念以前很窮的時候,大家都窮,大家都窮沒得比,反而過得自在。現在反而懷念過去那個窮的日子,因為不用跟人家比賽,雖然物質生活比較困苦,但是大家過得很快樂。現在經濟發達了,真的,過的不是人的生活。你看競爭,多緊張!所以跟西方學就是走上這種路,實在這個路線走到最後就是毀滅。爭到最後,不是毀滅嗎?鬥爭升級就是戰爭,戰爭就是破壞、就是毀滅。所以我們在這個時代能夠少欲知足,就有持戒的資格。少欲知足,欲望不要一直增長,要減少,因為欲望增長必定是貪心增長,你求不到的時候就起瞋恨心。

  印光祖師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裡面有一段開示,那時候二戰,戰爭,天災人禍,世界大戰,為什麼戰?還不是為了爭名利。所以印祖開示,「世之變亂之由奚在乎?」這個世界的災難、變動,它的緣由,原因在哪裡?「一言以蔽之,眾生貪瞋之心所致而已」,就是眾生有貪心、有瞋恨心導致這個世界有災難。今年新冠狀病毒的疫情,可以說全球性的,相當嚴重。現在到冬天又有一波,又有很多人感染,這個疫情不但沒解除,反而更嚴重了。你看今年美國紐約火化場都不夠用;不夠用,屍體也不能放太久,會腐爛,又更多的傳染病,所以他只好用掩埋的。還有義大利、西班牙、英國、德國,法國也非常嚴重,現在巴黎也都封城了;東南亞,最近我們台灣也通報了很多,都從印尼進來的。這個就是災難。所以印祖講,就是眾生有貪瞋造的業導致有災難。

  「貪心隨物質享受而激增」。我們現在科技發達,科技發達為了什麼?為了物質享受。為了物質享受,不斷去追求物質的享受,隨著科技的發達,物質享受不斷的追求,貪心就激烈的增長。所以印光祖師講激增,還不是說不斷的增長,是激烈的增長。現在我們看各行各業都在爭,在現前這個世界高科技方面的爭得厲害。現在不是美國跟中國打科技戰嗎?爭得厲害。注重科技、經濟,必定把倫理道德都疏忽了,人性墮落了;物質享受是提升了,但是人的素質就一直降低下去,墮落了。因為貪瞋痴一直增長,倫理道德沒有了,人都不像人,不是人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些科技的發展,現在西洋人講消費刺激經濟,趕快消費,趕快用完繼續買,才有錢賺,這個叫消費刺激經濟。如果照印光祖師的開示,消費是刺激貪心,刺激貪瞋痴增長,刺激這個增長。你看現在電器產品,現在的手機,不斷的翻新,不斷有新的廣告,你這支買了還不到半年,現在又有新的,叫你趕快換。這個就是在勾引你貪心增長,激烈增長。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喜歡玩車,車子幾百萬,買了,然後開了半年不要了,現在又有新一款,他要換。那是什麼?那不是貪心增長嗎?所以消費刺激人貪心激烈的增長,印光大師講得沒錯。你要追求物質的享受,貪心不斷增長,不斷要去追求。不斷的追求,如果求不到,求不到就競爭;競爭再得不到,鬥爭;鬥爭再得不到,戰爭,用搶的比較快。印祖講,戰爭的結果就毀滅,就家破人亡了,戰爭結果就是這樣。「瞋心熾然,世界灰燼矣」,瞋恨心一直起來,世界就灰燼,就變灰了。我們看看印光祖師這段開示,你來對照現前這個世界,是不是走向毀滅的道路?那是走向毀滅!

  所以印祖第二段開示,「惟我如來,闡苦空之諦」。就是世間苦、空,你爭什麼?爭到最後等於一場空,你什麼也帶不走。在佛門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造的善惡業跟隨我們走。牽引我們去受生,善業多,往生三善道;惡業多,往生三惡道,只有業隨身,其他都帶不走。所以佛給我們講這個世界是苦、是空的,是無常、是無我的,教我們要看破、要放下。所以我們修行人欲望不能太多,少欲,生活過得去就好了,不要要求享受。要修福,不要享福,人一享福就糊塗了,真的,糊塗就造惡業,造惡業將來就墮落了。人少欲知足,頭腦會比較清醒;人如果多欲不知足,頭腦就糊塗,糊裡糊塗的,迷惑顛倒。為什麼?因為我們真心、智慧被欲望所蒙蔽,被蒙蔽了。所以外面這些都是誘惑我們起貪瞋痴的,我們要不斷的減少,要知道這些境界是引發我們生煩惱。所以持戒,持戒的資格就是要少欲知足,如果欲望很多,沒辦法持戒。所以佛滅度之前,佛弟子請問佛,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我們以誰為師?佛就講,「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少欲知足,生活清苦一點,人比較清醒,智慧才能透露出來,才能修行。如果欲望太多,被欲蒙蔽了,那只有墮落。所以以苦為師、以戒為師,苦跟戒是相關的。你看這裡講,「少欲知足,有持戒之資格」,就是佛講的這兩句話。所以我們修行人生活苦一點,才有出離心,因為時時提高警覺,以苦為師。如果人都沒有苦,他怎麼想出離?我過得很好,我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這個世界不錯。你那個願生不起來,你不想去極樂世界,口頭上是在念「願生西方」,心裡根本就不想去,有口無心,不能相應。所以苦一點,我們就早一點去,因為太苦了。所以諸佛以苦為師,苦是老師,沒有苦出離心生不起來,願生西方你心裡發不起來,這個地方過得很舒服,你就會貪戀這個世界。

  我們出家人也不例外。過去早年我還沒有出家的時候,就聽我們老和尚講《地藏經》。他就講在高雄某一個寺院,一個主持死了,死了之後他去投胎一條狗。為什麼知道那個主持死了去投胎變一條狗?因為主持做早晚課都站在當中,當中那個拜墊最大的,早晚課那條狗牠就站在那裡,人家趕,牠不走,牠就站在那裡;早晚課做完了,做完主持會先退下去,但大家還沒有退,牠就先退下去了。後來大家觀察一段時間,牠這個動作就像主持,站的地方,也是主持站的位子;主持先下去,牠也是大家都還沒下去,牠就先下去了。後來大家猜測,那條狗可能是已經過世的主持來投胎的。為什麼來投胎那裡?因為他捨不得離開那個寺院,他捨不得,留戀那個道場,所以就不能去西方,墮到狗身去了。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講經也常講,有看到香港、大陸很多寺院老鼠很多,都躲在佛像裡面。他說大概那些都是那邊過世的出家人,捨不得離開那裡,但是寺院又沒有人結婚,投人胎沒得投,蟑螂、螞蟻,投到那邊去了。還有前幾年我們老和尚在香港六和園,有一個居士說,那個小房子是英國統治的時候建的,小小的,英國式的。他那個房子經過很多個主人了,有隻貓常常坐在那個椅子上,坐在主人椅子上。老和尚看看,這個貓大概是二、三代以前那個主人,投胎到貓身去了。他還留戀他那個房子,他還捨不得那個房子,投胎又回到他的房子,坐在主人的位子。後來就給牠開示說,現在你不是主人了,不能坐在那裡。還有那一條狗也是這樣,你現在不是主持了,你現在變成狗,你不能站在那裡了。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少欲知足,少欲知足,吃苦,吃苦才能了苦。海賢老和尚講,「吃苦才能了苦」。你這一生不吃苦,苦就不能了,吃苦才能了苦。所以日子過得苦一點,才能生起出離心,願生西方的心,才會生起來。所以在佛門也講,「比丘常帶三分病」,三分病就是飢寒之病,總是要帶一點病。為什麼帶一點病?沒有帶病,你貪欲就生起來了,欲望就起來了。所以以苦為師、以戒為師。少欲知足有持戒的資格。少欲,我們要讀《八大人覺經》,還有《佛遺教經》,《佛遺教經》都專門講少欲的,出家人三衣一缽就足矣,這樣就好了。

  我剛出家,我們老和尚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跟他生活真的滿清苦的,住在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天天吃大鍋菜,不能煎、不能炒、不能煮、不能炸,就是菜、豆腐。就是比較不容爛的先放下去煮,容易爛的後面放下去,快起鍋的時候,加一點鹽巴,油灑上去,都沒有油煙。因為不能炒、不能煎、不能炸,都沒有油煙。湯跟菜就一鍋,就是一碗,吃飯這樣一碗,這個天天吃。也沒有吃水果,現在水果那麼多。日常法師講我們吃素,蔬菜本身就有維他命C,我是學科學的,我知道。哪裡還要吃什麼水果?蔬菜就是有水果的成分了,不需要再吃水果,所以也沒吃水果,就是那些菜。他講有營養就好,有營養,不要講口味,不能講色香味,就這麼吃。有一點煮焦的,還可以吃,還是要吃。所以有一次煮得我們有一點不敢吃,他說鐵丸也要吞下去,統統要吃。只有一次,我們那個時候輪流煮飯,一個閻瑞彥居士,輪到他煮早餐,煮稀飯他加蘇打粉,蘇打粉是加一點點,他整罐倒下去。日常法師說這個不能吃,吃了會死人的,只有那一次沒吃。水果什麼時候吃?我們農曆過年正月初一早上,一個人發一顆橘子,我們一年就吃一顆橘子,正月初一早上,一個人發一顆。所以這個大鍋菜,雖然是大鍋菜,但是也要會煮。日常法師有個徒弟叫如道,他也很喜歡煮,但是我們都要輪流,輪到我煮,他也要搶去煮。我說還是我來煮。為什麼?他煮的,實在有夠難吃的。他不會煮,他不會去配一下菜,他毛豆、豌豆、豆腐,一鍋全是豆,吃了漲氣漲得不得了。所以輪到我煮,好不容易輪到我煮,他要搶去煮。我又搶回來不讓他煮,因為我煮的比他好吃多了,他亂煮。

  所以師父上人那時候看到我們煮大鍋菜,師父就教我們煮大鍋菜。在景美教我煮大鍋菜,還教我煮稀飯。稀飯加黃豆,還有花生,晚上睡覺前先泡,然後第二天起來,用果汁機打成汁,在稀飯快起鍋的時候再放上去,大概二、三分鐘就起鍋了。他說這是最營養的。還有煮大鍋菜,他說大鍋菜,羅漢齋。他說他跟香港中華佛教圖書館暢懷法師都會煮大鍋菜,煮的每一餐都會不同,他會去配,要搭配,就是菜的營養要均衡,不能就單一的。像如道師煮的那個,真的也沒辦法,煮了,我們就是一定要吃的。他都是豆亂丟,反正有他就把它丟進去。所以我們生活要簡單,其實我覺得煮大鍋菜。

  晚上又不能吃,晚上有時候我餓得不行了,躺在那邊,還是不能吃,用觀想的。後來習慣也就好了,人總是習慣,習慣也就好了。但是晚上不吃,中午也不能吃太飽,那個時候我就想晚上不能吃,中午就兩餐做一餐吃,吃到胃消化性潰瘍。現在我們看到很多持午的人,那天我去參加果清律師的退位典禮,中午吃飯,沒有碗,他就拿一個缽給我,這麼大。這麼大一個缽,那一盆吃下去,他們就那麼大。所以持戒的道場,他們吃一餐,缽都那麼大。有一次我到泰國去,看他們出家人托缽,也是那麼大。也是這麼大,吊在胸前,人家供養飲食。只不過他們沒有吃素,他們有吃魚吃肉,不殺生。所以缽是應量器,缽是隨各人的食量大小去訂做,你食量大,訂大一點;食量小,訂小一點,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大。所以缽叫應量器,就是應你的食量來訂做。

  江味農老居士在這個《講義》裡面也講,佛法要復興,他是提倡恢復托缽制度。托缽,的確也可以讓我們沒有貪心。但是現在我看托缽都是在給人家丟錢,不是,缽是裝飲食的,不是丟錢的。所以現在你要拿缽去給人家托,人家都丟錢給你,那是不對的,是飲食。有一年我們老和尚在澳洲,他也提倡托缽。我們說現在誰知道托缽?托缽,大家都餓死了,人家也不知道你那個是裝食物的,人家也不給你。後來我們老和尚講,人都不給,天神會下來,會供養你。的確事在人為,如果你願意去做。所以我們道場有一個出家眾莊印師,他聽到老和尚這麼講,他就去住樹下,然後去托缽。有一次回來,整個身體很髒、很臭,都沒有洗澡。他說去托缽。我說你怎麼托的?他說他去素菜餐廳托缽。那就向人家要飯,有的老闆要給,有的不給;不給,你就沒有得吃了。所以佛規定去托缽,一家、二家、三家、四家,到第七家人家不給,你就不能再托第八家了,你要托空缽,要回去了,回到僧團。僧團是每一個人去托缽回來,飯菜都要倒在一起,然後混在一起,你要吃多少就拿多少,托空缽的人也要給他吃,所以叫一缽千家飯。佛的僧團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千個人出去托缽,托回來混在一起,一個人分一點,你吃的那缽飯就是一千家的,所以就一缽千家飯。所以我們以後年輕的出家人,我覺得可以提倡托缽,因為自己又不會煮,你要請人煮,也請不到人來煮。所以山上我就講如果沒有人來煮,托缽。我們到雙溪街上去托缽,一個人訂做一個,吃不完就給鳥獸吃,也不用冰箱。這樣要往生的確會比較沒有牽掛,因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走得就會瀟灑;東西太多,這個捨不得、那個放不下,怎麼去西方?去不了,繩子太多,拉住。所以佛制定這些制度有他的道理。所以佛法要興盛,江味農老居士說恢復托缽的制度,也是有道理的。不然出家人也沒有心情修行,每一天為衣食就在那邊籌劃、奔波,跟了生死都不相干的。

  現在弘法利生只是結緣,跟了生死也不相干;講經說法也是結緣,講經說法、聽經聞法是信解,最重要還是在修行,沒有修行,你問題還是解決不了。光是講經,你不修行,也不能了生死。所以信解行證,我們淨宗修行要信願行,這樣才能解脫生死。我們學佛,主要解脫生死的苦,這是大苦。所以現在吃一點小苦,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永遠沒有苦,這個值得了。所以《無量壽經》佛給我們開示,「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我們這一輩子幾十年,苦一點,咬緊牙根,往生極樂世界,往後什麼苦都沒有了,才能夠去度眾生,才能談得上真正弘法利生。如果我們自己還在生死苦海當中,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了,怎麼去度苦海的眾生?自己也是苦海的眾生。自己必定先脫離苦海,你才能回來幫助那些苦海眾生出離。所以自度才能度他。

  『更宜用功,再求堅固,種得善根,當結善果。』這幾句講起來很簡單,道理很深。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特別給我們提醒,我們學佛修行的人,《四十二章經》不可以疏忽。我看到這一則,趕快再把《四十二章經》拿出來看,真的,《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都是講少欲知足。《四十二章經》都講斷愛欲,《八大人覺經》講少欲知足,身心自在。所以蕅益祖師把這三部經合併起來,叫佛遺教三經。《佛遺教經》只有一部,他把《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加進去,成為佛遺教三經。所以我們學習到這一段,我們要去參那些經文,你才知道什麼叫少欲知足。而且戒要怎麼來修,沒有修戒,我們得不到定。所以《金剛經》特別講持戒修福。所以這裡,「再求堅固,種得善根,當結善果」。如果你真正去修,『又有諸佛加被,何不自勉』。我們要求佛力加持,自己也必須具備有一定的基礎、條件。像我們淨土法門,叫二力法門,二力就是自力他力,他力是佛力,佛力加持。但是我們也要具備佛力加持的條件,不是完全都不要修。如果都完全不要修,都純粹是他力,佛也不用講經說法,他加持,大家都成佛了。講經說法,那麼辛苦幹什麼?這個是要雙方面。佛那一方面當然沒有問題,現在我們這一方面要具備什麼條件,可以接收佛力的加持。好像電波在空中,它都存在的,我們要怎麼去接收?你要有個機器,你的頻道要調對,你才能接收到這些節目,這是你自己要具備的。所以佛加被就是你要少欲知足、持戒修福,求佛力加持,才能接受到佛力加持。我們再看第三:

  【三、勸人學佛,一定要勸他持戒、修福,更要勸明般若。從速修學淨土,求生西方,須知般若與淨土,關係至深。】

  『勸人學佛』,很重要的,『一定要勸他持戒、修福』。現在講到持戒,也有他的困難。現在也有很多寺院標榜戒律道場。現在持戒,為什麼得不到定,開不了智慧?如果你如理如法的持戒,不要說很高的戒,就是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如理如法的持,就能幫助你心定下來。為什麼現在受了很多戒,受到三壇大戒,但是還得不到定?但大家都會講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那定得到了沒有?慧開了沒有?如果沒有,你持戒有問題。問題在哪裡?戒下面還有善的根,淨業三福第一福那個根。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三皈五戒的根;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所以戒前面還有這個根,就是十善。我們淨老和尚用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來具體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人天福。有了第一福,才有資格受三皈,有了三皈,才能受五戒、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所以這個三福就像三層樓,第一福是第一層,他第一層沒有,從第二層開始,就從三皈依開始,皈依也不是真的,受戒就更不是真的,因此持了戒也沒得到定,也沒開智慧。原因,戒前面還有第一福的根,根中之根沒有。做人處世都不懂,怎麼持戒?所以這裡講「持戒修福」,要注意看這四個字。持戒,還要修福。所以你持了戒,你不修福,那是養尊處優,坐在那邊讓人家供養,消耗信施,是損福,沒有在修福,要搞清楚。所以我們要頭腦很清楚,我福修了多少,我損了多少?這個進出帳要去算。在《了凡四訓》講功過格,蓮池大師有個《自知錄》,就是你修多少、你損了多少?

  所以我們有很多東西人家送來、買的,放到壞掉,那都是損福,浪費這些東西都是損福。所以過去我們老和尚在香港,有很多人送吃的,送菜、水果來,大家倉庫一收,就堆進去,也沒有拿出來給大家吃,後來壞掉,全部丟掉。人家辛辛苦苦從大陸揹過來,千山萬水,有的火車坐三十幾個小時才到香港,然後辛辛苦苦揹到那邊,不管他東西好不好?他那個心意,坐那一趟車就多辛苦!你到這邊,坐享其成,然後倉庫一丟,就讓它爛、讓它壞,損福,哪裡在修福?你修的不夠損。所以後來我們老和尚變成自己去監督處理那些食物,現在送什麼菜,擺一排,好像菜攤這樣給他看,今天什麼人送什麼、送什麼。你吃不完的,你要分給同修,大家去吃;你不能很多放在一起,然後也不吃,浪費了。所以早年我住在台北景美華藏圖書館,那個時候我們要煮飯、煮菜,輪流煮。我們老和尚的房間,館長給他買個冰箱,人家供養一些吃的、補品要放在那裡。放在那裡,我們師父到美國去,一去就半年,我也不敢動。因為師父也沒說,不敢動,後來壞掉了,師父回來就把我臭罵一頓。他說這個東西怎麼放到壞掉,你不拿去給大家吃?我說師父你沒講,我們不敢動。他說以後這個冰箱,我不在,你就要來清理,要過期的你要趕快拿出來,不然這樣損福報。還有打電話,打電話,我講超過三分鐘,就被叫下來了。後來叫我以後都用傳真,傳真一張紙可以寫好多字,而且還可以存檔。這些都是惜福。

  所以為什麼講持戒修福?因為你持戒修福,你才能消業障,業障消了你才能長智慧,增長福慧,福能除障,福慧增長。所以我們勸人學佛,一定要勸他持戒修福。持戒修福,我們可以找祖師大德,包括現在海賢老和尚這些榜樣,我們來學習,我們四眾同修,大家共同來勉勵,來修學。『更要勸明般若』,就是說持戒修福,也要明白般若。『從速修學淨土,求生西方』,就是明瞭般若,而且還要修淨土,修淨土就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須知般若與淨土,關係至深。』我們必須要知道般若與淨土關係很深,這個不能分開的,不能般若是般若、淨土是淨土,其實關係很密切,這個不能不知道。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先學習到第三條。這個很重要,我們要大家共同來勉勵,我們勸人學佛就是勸自己,大家互相勉勵。我們今天就先講到這一段。我們今天晚上說聽的功德,還是迴向給我們淨老和尚。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