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學佛答問  (第五十六集)  2001/2/12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21-090-0056

  台灣同修問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請問人是否真有三魂七魄?」

  答:「三魂七魄」的說法是中國民間的信仰,佛經裡面沒有這個說法,但是佛經裡面說人有「八識」。人死的時候,八識離開身體有先後次序不同,最後離開的是阿賴耶識。所以經論上講阿賴耶識是「來先去後作主公」,投胎是它先來,人死的時候是它最後走。我們細心觀察,可以肯定人在臨終的時候前五識先離開,它不起作用,眼、耳、鼻、舌、身這時不起作用,然後第六識離開、第七識離開,最後是第八識離開。我們民間講的「三魂七魄」,可能就是佛法講的「八識」。

  因為阿賴耶識最後離開,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人死之後至少要八小時以後才動他,就是指斷氣之後八小時後。為什麼?他神識(阿賴耶識)沒有離開,在我們想像當中第七識、第六識也都沒有離開。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雖然斷氣,他還是有分別執著,因此我們觸動他的身體,他還是有感受。一般八個小時之後都離開了,可是為了安全起見,都是十二個小時之後再動他。我們為他助念,念到斷氣之後十二個小時,再去觸動他,這是很安全的。這是應該有的常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常識。

  第二問題問:「意外死過人的地方,請問是否真有找替身之後才能轉世?」

  答:這一樁事情,我們雖然沒有深入研究,可是自古以來,我們曾經見過許多書籍記載,有這回事情。在我們一生經驗當中,或許有人見過,或許我們聽說過,找替身確有其事。

  過去我們在台灣,諸位曉得,北宜公路常常出車禍,就是新店往宜蘭這一條路,一般人叫它「九彎十八拐」,那個地方出事情最多。那條路我走過,一路上都是人家灑的紙錢,在路的兩旁都是。我走這條路,沒有看到什麼奇奇怪怪現象,可是有很多人見過。我曾經聽李建興的孫子,他也有二、三十歲了,他告訴我,他在那條路走過很多次,親眼見到找替身的鬼魂。常開車走這條路線的人,他們都有經驗,尤其是夜晚走這條路,看到路當中有人攔車,那決定不是人,那是找替身的鬼魂,你若是車子讓他,一定就出車禍,就會翻車掉到山谷裡去了。所以他們有經驗的人不管他,看到人的時候,就往他身上衝,走過去之後,你把車停下來回頭看看,什麼痕跡都沒有。確實有這個事情,而且他是多次遇到。可是沒有經驗的人,讓這些路上的人,就會出車禍。

  這是許多筆記小說裡面都有這個說法,中國古人的記載,我們知道不完全是寓言,確實有這些事情發生。我們雖然沒有詳細去考證,我們相信確實有這個事情。

  第三個問題:由於我正在修心理學課程,但我深信佛法,因此對心理學教科書產生了困惑。底下提了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如果說佛法既不屬於唯物主義,又不屬於唯心主義,而世出世法又是圓融的,請問怎麼用這些理論和觀點去解釋佛法?」

  答:你這個問題,在佛法大乘經裡面,你就能得到圓滿的答案,希望你多去讀大乘經,或者多聽大乘經。這些東西我們講過不少,像現在正在講的《華嚴經》,過去曾經講過的《楞嚴經》、《法華經》大意,你多聽幾遍,你這個問題就解答了。「唯心」、「唯物」都是從分別執著產生的,在佛法講,屬於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不是事實,但是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最近的科學家,他們也已經發現,物質不是真的,物質不存在。他們看法經過許多的試驗而逐漸明瞭,物質現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他們說是一種波動的現象,而這個說法跟佛經講的接近了。佛法講物質的來源,就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這是物質。「相分」從哪裡來的?相分從見分變現來的。「見分」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唯心」。

  佛跟我們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萬事萬物。這個宇宙生命萬物從哪裡來的?從心想變現出來的。確實是一種波動的現象,這是唯識經論說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是事實真相。《華嚴》是屬於唯識經論中之一種,唯識經論有六經十一論,《華嚴》是其中之一。這些大經大論裡面都有談到,而且有詳細說明。

  第二個問題:「萬法唯心與唯心主義,請問有什麼根本差別?」

  答:差別很大。因為「唯心主義」講的心,跟佛法講「萬法唯心」的心,不是同一個心,所以差別就很大。這個諸位可以細細去研究、去比較。法相唯識,也可以說是大乘佛法的心理學,可是它心理講的範疇比我們世間心理學大得太多了,它可以把一切諸法都包容在裡面。為什麼?心是能生、能變,一切諸法是所生、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教不是哲學,這是歐陽竟無在早年曾經說過:「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它是真實的學問,這是真正見到事實真相而說出來,決定不是推測,決定不是屬於觀察,決定不是分別執著。世間這些學術,永遠沒有辦法達到佛法的邊際,原因是世間人所用的心在佛法裡面叫「意識心」,不是真心,佛法裡面所講的心就是禪宗講的「真如本性」。所以這個意義完全不相同,我們辨別清楚就曉得,佛教講的心跟世間人講的心不一樣。

  第三個問題:「我認為『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有一點問題,但又說不出問題在哪裡?請開示。」

  答:沒錯,這是外國哲學家所說的。「我」到底是什麼?誰是「我」?「我」在哪裡?能夠說得出這句話,已經比一般人高明太多。為什麼?一般人執著這個身是我,他知道身不是我。什麼是「我」?執著能夠思想、思惟的,這個是我。在佛法裡面講,能夠思想、思惟的是什麼?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你把第六識、第七識當作我,錯在這個地方,第六識、第七識還不是我。能夠把第八識看作我,比他就高明多了。

  第八識是不是「我」?不是我,真如本性才是我。本性在哪裡?《楞嚴經》說得好,六根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舌叫嘗性,合起來叫見聞覺知,這個性是我,是真心,它能變能現;我們的身心世界一切萬物,包括虛空,都是所現所變。

  這個裡面有一句話必須要去參究的,那就是佛在一切經上所說的,「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句話很難懂。世間的哲學是把能跟所分開,這個好懂,這是世間人的見解。而佛法跟我們講,「能所是一不是二」,這句話就難懂了。你要是真正懂得、明瞭,在宗門叫做「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做「大開圓解」,我們就不稱你是凡夫,稱你是菩薩,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所以「我思故我在」,我們很清楚理解,他是把第六識、第七識當作我,比一般凡夫見解高明,但是在佛法裡面比小乘都比不上。這個問題,我就給你答覆到此地。

  問:「《無量壽經.大士神光》第二十八品提到,西方世界諸菩薩對諸天人民何時度脫得道往生,皆豫知之。請問是否指我們何時往生都有定數?」

  答:確實他們都知道,但是「定數」就不能說了。我們說「定數」,實在講是我們的分別執著;而實際上沒有定數,也沒有不定數。他怎麼會知道?你有這個心願。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三個條件,你能信,你發願,你又認真修行,你的功夫真正成就了,你什麼時候成就,他什麼時候就知道。為什麼?《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那些往生的人各個都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們怎麼會不知道?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我們什麼時候去,關鍵在自己。這裡面不是定數,如果真的有定數,「算了,不念佛!到時候不就去了嗎?」沒有這個道理!是他們看得太清楚,聽得太清楚,你什麼時候功夫成熟,他們都知道,什麼時候往生,他會跟佛一起來迎接你,這才是正理。所以這個絕對不是命運,絕對不可以說是定數,如果我們把它看作定數,那就錯了,錯得太多了。

  問:「以下有個問題,請老法師慈悲開示。六年前,我因為老法師的度化,使我能夠有因緣學習佛法。我也曾經發心剃度出家,但在半年後,尚未受大戒就還俗。原因是剃度師父曾經親口答應我,要幫助我在剃度後常住在您的身旁學習,結果卻因緣不具足。雖然我還是十分珍惜剃度師父對我的接引因緣,但是考慮許久,最後還是毅然離開師父,自己爭取親近老法師學習的機會,不管是以在家和出家身,我都不在乎。請問這樣是否對不起剃度師父的栽培和希望,是否心性不定與執著嗎?」

  答:一個有智慧、頭腦清醒的人,學道要緊!佛在經上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最大的幸運,也可以說最大的幸福就是得人身與聞佛法。

  至於說出家,出家是個形式,形式不重要。何況佛跟我們講「出家」,家有四種家,出也有四種出,你到底屬於哪一種?說到「出」,為什麼有四種?第一種是「心出身不出」,第二種是「身出心不出」,第三種是「身心都出」,第四種是「身心都不出」,你屬於哪一種?講到「家」,有「田宅之家」,現在我們講出家,就出了家嗎?出了你的小家,進入大家,這是屬於形式。第二種,佛跟我們講「煩惱是家」,第三種「三界是家」,第四種「生死是家」,你到底出的是哪個家?

  田宅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煩惱之家,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東西麻煩!佛教我們出家,真出家是要心出,身沒有關係。心出家,對於三界六道裡面的榮辱永遠捨離了,這叫出三界六道煩惱之家。「生死之家」,生死有兩種:一種叫「分段生死」,一種叫「變易生死」。六道裡面兩種生死都有,超越六道之後,往上去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分段生死沒有了,變易生死還有。在大乘佛法,像《華嚴經》所講的,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完全斷掉就成佛了,那叫出生死之家。出生死之家只有一人就是圓教的佛,圓教裡面等覺菩薩變易生死還沒有斷盡。

  你把這些都搞清楚、搞明白,你這三個問題都解決了。為求道,不算對不起老師。如果你怕對不起老師,好了,你道業就完了,這個道就學不成,你縱然是出家,依舊搞生死輪迴,這個就錯了。所以我們為了求佛道,為了求智慧,為了求解脫,只要我們的目標純正,決不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也不是求來生享受天福,這就對了,這個要用智慧去辨別,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自己的例子也可以給你們做參考。我學佛七年,出家的因緣成熟,出家之後也有障礙。我的剃度師、常住,不希望我去學經教,希望我留在寺廟裡面做經懺佛事。這不是我的志願,我就跟常住師父講:「我出家是求智慧、是求佛法,我的願望是弘法利生。如果叫我去做經懺佛事、做法會賺錢,我沒有出家的必要。我在家有正當的職業工作,我可以還俗回去工作,我不願意搞這些。」所以我還是毅然離開僧團,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出家之後再回去跟他,前後算起來整整十年。

  我離開僧團之後,就沒有辦法再回去了。我遭遇很大的困難,那個時候面臨的抉擇,一個就是還俗,我還是回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以居士的身分學佛,他不會反對我;第二個選擇,就是聽從常住去趕經懺佛事,把經教完全捨掉。這個時候正好遇到韓館長,韓館長成全我,「你已經走投無路,寺廟都不收你了」,要我住她的家裡。我把這件事情,特地到台中,我也帶著她一起到台中見李老師,問李老師這樣作法行不行,李老師同意說:「可以。」所以我住在她的家裡。她替我找道場,替我找聽眾,我講經將近五十年沒有中斷,這是得力於韓館長的護持。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我們自己才有個圖書館,才有個小道場,我才離開她的家庭住在道場裡,不容易!

  我在學經教的時候,老師就講得很清楚,就告訴我說:「你將來出去講經,講得不好,還沒有問題;如果講得很好,聽眾都讚歎,你就走投無路了。」老師的話一點都不錯,果然是走投無路。遇不到韓館長,我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也就沒有今天這一會。我得力韓館長三十年的護持,我深深體會到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古人有個比喻,所謂是「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個意思我們引用到學佛亦復如是,弘法的人才常有,護法的人沒有。

  你們想想看,我們今天在新加坡,如果沒有李木源居士這樣真誠的護持,我們在新加坡有機會講經,有機會來辦學共同來學習嗎?不可能!如果我們做經懺佛事、做法會,搞水陸法會,放燄口,行!新加坡許多寺廟都歡迎;「我們要到你這裡講經說法」,沒有一個人歡迎,都搖頭!由此可知,講經的人很多,護持的人沒有。我為什麼這樣感念韓館長?無非是提醒護法的大德。我們弘法的人知恩報恩,永遠不忘護持的功德。希望這個世間,多有一些護法的人,弘法人才能夠大展鴻圖,光大佛法,利益眾生。如果沒有護持的人,你縱然學會了,沒有講台給你講,沒有機會給你發展,你依舊是一籌莫展。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明瞭。

  到我們自己年歲大了,這一生弘法利生自自然然也會有一點福報,福報現前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退出來做護法,希望你們年輕人做弘法,我來護持你們,讓你們身心安穩,無後顧之憂,給你們製造講台的機會,幫助你在講台上長期的鍛鍊。我懂得了,我若不做護法,誰做護法?所以我們在世界各個地區建立了許多淨宗學會,跟我們有密切的關聯,目的何在?希望我們同學學成,別的地方不請,那些淨宗學會來請,你們就有地方講經,你們也會有很多人照顧。不講經的時候,沒有人請的時候,我們自己有道場,回到自己道場天天來鍛鍊,我們的講台一天都不空過,天天都在練習,這樣才能夠成功。自己要有毅力,要有決心,不畏艱苦,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都要克服過去,這才能成就。

  台灣同修問:「弟子有個問題,一直未能明白,請師父慈悲指導。您老在講《地藏經》有提到布施財物時,不可因貪其功德而布施,否則便是用了地獄之心來做布施。我想起我之前助印經書,就是因為貪圖有大功德利益,因此非常慚愧。如果是勸別人來助印經書,請問應該怎麼做才不會使別人也覆蹈這個錯誤?」

  答:你這一覺悟就好了,怕的是不覺悟,覺悟了是真實功德。所以,勸別人修布施,總要把這個道理講得清楚明白,我們不為自己為眾生,為幫助眾生覺悟。為什麼?世間的劫難,是眾生迷惑顛倒造作惡業所感得,劫難是這麼來的。怎樣消除劫難?眾生各個都覺悟了,各個都明白了,各個都回頭了,都能斷惡修善,這劫難自然就化解,這是真實功德。所以,不貪圖自己的利益,自己得的利益無比殊勝;如果為自己小利益,這個利益是很有限的,微不足道。幫助眾生、社會,這個利益是無量無邊,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一切眾生沒有見性之前,他的果報都是業感,業力感得的。你修善,你就感善果,種善因得善果;你造惡,就會有惡報。惡的心做了好事,《了凡四訓》不是講得很清楚嗎?善是正,惡是偏,惡心做善事是偏中正,善心做惡事是正中偏。諸位看看《了凡四訓》,現在我們做成VCD有兩片光碟,看看你就明白了。必須要辨別清楚,曉得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善裡面並不圓滿,善裡頭還帶著缺陷,我們如何避免。你要不通達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真實功德是不容易修。

  你明白了,會生慚愧心,回頭是岸。由此可知,你是因為聽到講經才明瞭,而後就知道,講經才是真正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法布施,比什麼樣的布施都殊勝。《金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為人演說四句偈」;四句偈可以幫助人覺悟,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能幫人覺悟,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幫助別人,第一殊勝的,就是幫助他明瞭佛法。特別是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我們用什麼方法?用《認識佛教》和《了凡四訓》。

  印光大師一生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和《安士全書》,這些都是幫助初學,讓他真正了解業因果報,這是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覺悟,他才會積功累德。他在這一生當中就能夠改善他的命運,他的命本來不好,會變好;他的命本來很好,好上再加好,會再增上。所以印祖這一生的提倡,我們知道,細細去思惟,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受印祖的影響,我們也明白了,我們接著幹!

  《了凡四訓》拍成電視劇,影響就更大。書有很多人不願意看,拍成電視劇大家喜歡看。這兩片雖然沒有做得很完善,裡面毛病很多,現在北京有一些同修他們要重新做,我給他們的建議,只有兩片,裡面的內容受到很多的拘束,希望做成六片,也不算長,大概在今年六、七月可以做成。現在他們做得很積極,首先要寫劇本,劇本審查比較耽誤一點時間,但拍攝時間不長,很快就能夠完成。這個方式如果做得很好,往後我們弘法利生要向這個方向去發展。我們跟演藝人員要拉上關係,他們也求消災免難,做這個事情是積大功德,他們很樂意做。

  勸人印經書,如果貪圖眼前的功德福報也未嘗不可。為什麼?偏中正。心雖然不好,他是做好事,也能得人天福報,不過得的福報小,不大就是了。不為自己,不貪圖名聞利養,你得的福報大,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都是好事。你本身是個例子,你是因為貪圖功德,你才肯布施,才肯去印經,現在你覺悟了,你也回頭了。那些貪圖功德做好事的,慢慢將來接觸到佛法,他也會覺悟。這一覺悟,小功德就變成大功德,假功德就變成真功德,都在一念之間,就有不可思議的轉變。所以這是好事情,都可以去做。

  這位同修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是婚姻的第三者,因年少不懂事犯下的錯誤。並且我跟他有兩個孩子,也因孩子的因素而繼續維持這樣的關係,學佛之後了解因果,請問這樣的情形是否屬於邪淫,又應如何修持?」

  答: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別是淨宗法門。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過去所犯的過失,即使犯五逆十惡的重罪也能往生,問題是你知不知道過失,你能不能改過,能不能真正懺悔依教修行?關鍵在此地。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了一個比喻,我們的罪業就像一個房間,密封的暗室,是「千年暗室」,這是比喻我們造的罪業之重,時間之長,可是我們點一火把,點一個燈,這個暗室就照明了。這個比喻說,只要你覺悟,一覺悟業障就消除了。所以罪業都是從迷惑生的,覺悟就消除了。

  業障消除之後,我們問,「過去所造的罪業,還有沒有果報?」這是很多人關心的事情。罪業消除,果報還是有,不能說沒有果報;但是果報現前,你就不在乎了,你明白了,這就是古大德講的「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欠錢的還錢,知道過去生中我欠他的,這一生中我應該要還他。欠命的要還命,你看看安世高的傳記,安世高曾經兩次到中國來還命債。在過去生中他誤殺別人,所以這一生當中要找到那裡去,還是被人誤殺,第三次到中國來,這才弘法利生,示現出家人的身分。

  所以說,諸佛菩薩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果報還是要受。這就告訴我們,惡業不可以造,你造的惡業,成佛還是要還債,還是要還命;不過你很清楚、很明白,還完之後,你還是有好去處,生死自在,福慧無量,跟凡夫不一樣。凡夫遇到冤親債主,不甘心,不情願,所以受許許多多折磨,凡夫不像佛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總而言之,一定要斷惡修善,要依照佛在經典裡面的教誨去落實。佛家入門是《十善業道經》,一定要把十善做到。

  第二個問題:「在念佛時候,常常會浮起淫念,深感自己業障深重。也聽師父的話,用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來制止,但是效果不彰。請問應如何對治?」

  答:效果不彰是什麼原因?是你的功夫不得力。還是用這句佛號,用久了功夫就會得力。千萬不要認為:「我用了幾天不得力,恐怕靠不住」,再去找別的。找什麼你都找不到,最殊勝能消除業障的,無過於佛號。前清乾隆時的慈雲灌頂法師,這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是著作等身,《卍續藏》裡面蒐集他的著作有二十多種。他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寫到:「眾生造作的罪業,任何方法都消不了,這樣的業障,最後念阿彌陀佛可以消除。」

  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真正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其他所有一切懺法他都不要了,他曉得這句佛號功德大。你打個水陸法會,說老實話,不如念一天阿彌陀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人歡喜打水陸法會不喜歡念佛,總認為:「念佛功德小,這個功德大。」錯了!你看看灌頂法師的講法,你就知道了。

  我們念佛號還控制不住煩惱,是煩惱習氣重。我們的佛號是剛學,這個力量比較薄弱,怎麼辦?要加深,對於念佛決定有信心。你念上半年、念上一年,就不一樣了。煩惱輕,智慧長,真正能把所有的妄想雜念都能夠控制住,這是功夫得力。所以自己一定要有信心,要有堅定的信心,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你會成就,你的業障會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