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三0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30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八四頁,這一段是講到西方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
經【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無有眾苦』的意思上一次介紹過了,今天這一段講西方極樂世界。
鈔【而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
這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生。
鈔【寒暑不遷,則無老苦。】
這是講我們這個世界有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周而復始,這才有老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那個世界是個光明的世界,每個人身體都放光明,一切萬物統統都有光明,所以那個世界沒有白天晚上。我們這個地方,地球對著太陽就是白天,背著太陽就是晚上,在這裡自轉。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日月,因此那個地方沒有晝夜、沒有寒暑,所有一切氣候變化都是隨心所欲,隨自己的心願,它就能適合,完完全全做到境隨心轉。不但所有的環境能夠隨心轉,身體也隨心轉。身體能隨心轉,就不老了。如果你願意老,就現老的相,你不願意老,永遠沒有老相出現。實在講,生老病死在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名詞都聽不到,因為那個世界沒這些事情,像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在西方極樂世界找不到,決定沒有,沒有這個事,所以名詞也都沒有。
鈔【身離分段,則無病苦。】
分段生死是我們這個世界才有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生病的。
鈔【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
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所以沒有父母家親眷屬,沒有這些,那麼你就沒有『愛別離苦』,沒有這些恩愛。
鈔【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冤憎會苦。】
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上善之人,換句話說,決定不會有冤家的。縱然你過去生中或者是今世的冤家,如果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過去生中一切冤業都一筆勾消,這心清淨了。心不淨不生淨土!這一點很要緊。我們在這個世間再不能夠迷惑顛倒了,更應當要明瞭我們學佛為什麼?如果真的是為了生死,真的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世間眼前一切事物就要看破一些,要冷淡一些,不要太認真,太認真那就是你了生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障礙。我目的是要求生西方,結果是去不了,這就可惜了。所以真正發願往生,必須把這世間的人事、物質環境都不要去計較,得過且過,隨緣度日,不要去跟人家計較。
除了自己一向專念之外,我們必須盡心盡力將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這是我們唯一報佛恩的途徑。除此之外,佛之大恩大德我們沒有辦法報答。這個恩德之大,諸位如果細細想想,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我們無始劫以來在這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多苦!沒有方法出離,沒有因緣解脫,這一生好不容易得到了,不但能解決生死的問題,而且是得到究竟成佛的利益,這是十方世界那些菩薩們,聲聞、緣覺、菩薩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我們今天遇到了,我們得到了。這個經正如同大本所說的,大本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跟這個經是同部,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佛給我們講的「真實之利」,真實當中的真實。所謂「真實之利」就是成佛利益,如果不是成究竟圓滿的佛,都不能算是真實。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善圓滿具足,一切惡會斷得乾乾淨淨。不往生,這斷惡修善不容易。無始劫以來阿賴耶識裡面惡習種子不是一下都能斷得了的,唯獨到西方世界才能斷盡,為什麼?因為西方境界沒有惡緣,你雖有惡習種子,沒有緣,它不會起現行,不會結果,所以到那裡才真正斷盡。一切善法在西方極樂世界,所有善緣都具足,所以善的種子統統能起現行,就是一切善法具足圓滿。這的確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我們生生世世也在求,也是求不到的,這一生當中碰上了。這個碰到,說實在話絕非偶然,大經上說「若非往昔修福慧,於此大法不能聞」,這是我們過去生中所修的福慧,這時候現前了,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能不能成就,這就是我們過去世福慧善根厚薄的問題。如果過去善根真正深厚,你一聽之後,決定認真修學而不敢放棄、不敢懈怠、不敢放逸,會認真的修學,這一生決定成就。所以這個因緣得來實在是不容易。
鈔【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
在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隨心所欲,沒有求不得。倓老法師所說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麼,那個東西就現前了,不必去經營,不必去造作,這樣一個美好的世界。所以那個地方沒有求不得的,心裡面一念,境界就能現前。
鈔【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從這一句,我們在此地就能體會得到,西方極樂的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八苦的前面七種,那是那邊人福報大,也仗著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使這七種苦沒有。這種苦,『五陰盛苦』要是沒有的話,那得要靠自己的功夫了。什麼樣功夫?大家念過《心經》,你看《心經》上所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這個境界,這是觀照般若。《心經》的境界是觀世音菩薩的境界,等覺菩薩的境界。如果我們把它降低,降到最低的程度,也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相應。換句話說,不要說得太高,「位齊等覺」,我們不能相信,最低限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的地位,這是毫無疑問的。
明明是個凡夫,一下就升級升到那麼高,這的確一切經典裡面沒有這個說法的,十方諸佛世界裡也沒有這種事實,唯獨西方世界特別。明明是個凡夫,而且這個凡夫甚至是造五逆十惡的凡夫,彌陀大願裡面說過,第十八願「十念必生」的這一願裡頭就講,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他也能往生。這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只說了一個條件,如果你不能信受奉行,那就不能往生,說「唯除毀謗」,那就不能往生。如果能信受奉行,五逆十惡臨終真正懺悔都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所得的受用就跟此地所講的一樣。明明是個地獄眾生,一下子就能升級,升到別教初地菩薩,這是不可思議。
經文註疏,我們看到這些地方要特別留意,要細心去體會,才曉得這個法門殊勝,才知道這個法門不可思議。而我們自己感覺得特別的慶幸,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學佛了,怎麼會遇到這樣的法門,真正好像中獎中了第一特獎,怎麼能不喜歡?第一特獎中了,我們要好好的保持到,不要把它丟掉,要是丟掉了,就太可惜,決定不能丟掉。從今以後老老實實去念佛,依教修行。前面講八苦,下面解釋十苦:
鈔【十苦者,菩薩藏經,謂一生苦,二老苦,乃至十生死流轉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論,一無差別流轉苦,二欲苦痴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種苦,於九種中,又次第疊開成五十五,合之為百一十苦。今彼國皆無也。】
這一段我們可以把它省略,這是解釋《疏》所講的三苦、八苦、十苦、百一十苦。諸位如果要詳細了解,你就看《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這一段是在四十四卷,《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講得很詳細,給你講一百一十種苦。實在講,苦太多了,這是歸納分類分為一百一十類,苦太多了,說不盡!有八萬四千苦。這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沒有。
不過諸位記住一個原則,講十苦也好,講一百一十苦也好,講八萬四千苦,或者無量無邊苦,歸納起來就是三苦跟八苦,決定不出此範圍。總綱就是三苦,欲界苦、色界苦、無色界苦;講八苦是講欲界的苦苦,苦苦又分這八類,所以三苦、八苦我們詳細的說,其餘都可以省略。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沒有。
鈔【然約之不出三苦八苦,攝種種苦。】
約就是歸納,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三苦八苦。
鈔【二種生死者,謂分段、變易。分段者,四大所成,有分齊段落,如上八苦中說。變易,則二乘菩薩,雖離分段,未免四相遷流,因移果易,亦名為苦。】
『分段』就是分分段段,從大的分段來說,像我們這個世間,我們從生到死這是一段,這一世是一段。死了之後,你看《地藏經》上給我們講,不出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他在投胎之後到死亡又是一段落,這種生死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生死,叫分段生死,這是從粗而說。如果從細而講,就是剎那剎那的在分段生死,這現代人懂得,我們這身體是細胞組成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剎那有很多細胞死亡,有很多新的細胞形成。經上講的很科學,經上說我們這個身體,物質的身體,七年一個循環,換句話說,七年前跟七年後的現在,舊細胞一個都沒有了。七年是一個循環的週期,逐漸的好像換零件一樣,它在慢慢的換,統統換光了,全都換成新的。這些新的細胞,有些組織不如舊的,所以它衰老;有些比舊的要好。我們喜歡零件統統換新的,還是換人家舊的不要的?換舊的,愈換愈糟糕,這就是愈到年歲大,老病都來了,你所換的零件就換很差的,年輕身體力壯換的都是新的。給諸位說,跟我們自己的心境有很大的關係。
心情,情緒好的人,年歲雖然大了,他不顯得老,他人老,他心不老!他心不老,人也就不老,身體隨著心轉!人雖然沒有老,他自己已經覺得我年歲大了,我快要死了,他這個身體自然就老化了。確實!身體是正報,隨著我們心理、情緒在變化。老年人的心情跟青年、壯年它不一樣!如果老年人也能保持著青少年那個心態,這個人就不老!所以佛法的確講得很科學。細說這分段生死也是剎那剎那間在生死,這講我們身體細胞組織上的新陳代謝,這是一種。有分段生死的人,必定有變易生死;有變易生死的人,不一定有分段生死。
變易是什麼?變易實在講沒有生死,確實沒有生死,生死是苦的意思,雖沒生死,他有苦,所以把它比喻做生死。變易是在修行果證上的提升,譬如小乘初果,他要經過相當功夫的修行,才能證得二果,證得二果之後,再要修行才能證得三果。這個修行也苦,他不吃這個苦頭,他不能升級,這種叫做變易。他從初果升到二果,這是一個變化,是說這個意思。好比我們學生在學校念書一樣,他是一年級,他要好好的去念一年才能升到二年級,這一年念得很辛苦,他才能升到二年級;二年級辛辛苦苦再念一年,這才能升到三年級,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變化。他並不是真正有生死,不像前面講的分段生死那麼明顯,這個不是的。這是講修行證果也要受一番折磨才能有成就,這是聲聞、緣覺、菩薩;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有變易,等覺菩薩再經一次變易,他就成佛了。嚴格講起來,什麼人沒有變易生死?成佛才沒有。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我們講文殊普賢、觀音勢至,他還有一次變易生死。
鈔【彼國蓮華化生,一生不退,何慮二種苦也。】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地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他不但沒有分段生死,前面講了,他沒有生老病死,這變易生死他也不在乎了。但是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聲聞、緣覺、菩薩都很在乎變易生死,為什麼?他有隔陰之迷,他有退轉,這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修行要經歷長劫。為什麼會退轉?裡面的煩惱沒有斷乾淨,外面要是遇到緣又起現行,這個事情就麻煩,會退轉的。一退轉,有些退得很厲害,一退退好多步,不是退一步!退轉之後一世不如一世。
譬如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所看到的,禪宗五祖戒禪師,他當年修持得相當不錯,看到到寺廟裡面來的護法齋主,有些做大官的,他看了之後心裡羨慕,動了這一念,麻煩了,來世就做官去了,就退轉了。來世什麼人?蘇東坡,五祖戒禪師的後身是蘇東坡。蘇東坡被貶謫南行,唯帶阿彌陀佛的像一軸,說「此軾生西方公據也」,西方公據是蘇東坡說出來的。蘇東坡死了以後,他也是一生學佛,也是一生念佛,可惜他的習氣太深,沒能往生,他要往生就沒事。他的後身歷史上有,有名有姓做了個很小的官,像現在縣政府的科長、科員。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大幅度的往後退!再底下一世,我們就不曉得了,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戒禪師退了兩次。甚至於菩薩都有隔陰之迷!所以不往生西方都有這個難處。
我們對於這個世間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稍稍有一點動心就變成障礙,蘇東坡也是個念佛的人都不能往生。我那個時候剛剛學佛見李老師,李老師就勸我,因為那時候我還沒出家,還是居士身分跟李老師學,他就告訴我:「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跟我講解這兩個人都是大佛學家,都是不能成就,依然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要把世間一切習氣淘汰得乾乾淨淨,一心就向佛道,一心就取淨土,我們這樣子努力一生才會有成就。世緣要看淡,不要去計較,無論哪個地方都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不需要去選擇,要緊的是保持身心清淨。這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要功夫深了,自然預知時至,這樣一生就沒有空過了。
鈔【大本云:彼國不聞苦名,何況實苦。故云無有眾苦。】
《無量壽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連這些苦的名稱都沒有,哪裡還會有這些事情?此地為我們詳細解釋,統統都是叫我們斷疑生信,他那個世界跟十方諸佛的世界確確實實不一樣。十方世界裡面所有的苦事,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所以才稱之為極樂世界。
鈔【二種清淨者,論明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即依正二報,功德莊嚴,如下文中,及大本觀經詳辯。】
西方極樂有二種清淨,這二種就是依報與正報,『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兩種都清淨,就是依正莊嚴。『下文』,本經以下會講到,大本《無量壽經》,《觀經》是《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大本跟《觀無量壽佛經》講得詳細。大師在此地為我們假設一個問答:
鈔【問:淨名云,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則一切國土即極樂相,何更有樂。今開苦樂,似違彼經?】
『淨名』是《維摩詰經》。用《維摩詰經》上一段的經義合這一段對看,好像這經裡的說法和《維摩經》相違背,所以提出這麼一個疑問。這個問的意思是說,『一切眾生,即寂滅相,不復更滅』,這是就《維摩經》上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是一不是二。如果依這個原理,九法界眾生,九法界這一切有情眾生生死是修惡,修惡就是性惡,性惡融通,任運攝持佛法界的修善,所以說「生死即涅槃相」,不須更滅生死證涅槃,換句話說,就在生死上去證涅槃。這是先從《維摩經》上建立一個大前提,然後再合本經這個意思來說,『則一切國土即極樂相』,還有什麼極樂世界?『今開苦樂,似違彼經』,這是問難來的,《維摩經》上講苦樂不二,苦樂一如,我們這個經裡面講苦樂相對的、對立的,苦樂迢然,跟《維摩經》上講的不一樣,有沒有違背?下面答得很好:
鈔【答:賢首大師釋彼經意,謂是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在此岸;悟生死空,本來圓寂,即名彼岸。】
《維摩經》上講的沒錯,本經講的也不錯。《維摩經》上所說的全是稱性之談,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境界。不但不是凡夫境界,二乘、權教菩薩都見不到,為什麼?沒見性。沒有見性就叫迷,見性才叫悟。這一段答覆引用賢首大師的話,賢首是清涼的老師,華嚴宗第三代祖師。華嚴宗真正成立是在賢首大師手中,所以華嚴也稱為賢首宗。初祖是杜順和尚,二祖是雲華大師,賢首是第三代,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賢首國師在的時候,《八十華嚴》還沒翻出來,賢首以前這三位祖師他們用的是晉譯的《六十華嚴》。賢首國師給《華嚴經》作一部註解,《華嚴經探玄記》。清涼則是師承賢首,《華嚴》到清涼的確是發揚光大到了極處。
『賢首大師釋彼經意』,解釋《維摩經》,他老人家說『但以迷倒,妄見生死,名在此岸』,迷惑顛倒!這個意思是說「生死本空,元無自性」,如果要細說,一部《楞嚴經》就是講這樁事情。最初起了無明,由無明引三細相,從境界相又現六粗相,造業受報往來六道,就這麼回事情。實實在在是:無生死當中妄見生死。就好比一個人作夢一樣,心地清淨根本就沒有夢,但是迷了他就會作夢,雖然作夢,夢也不是真的。我們今天這個六道輪迴,說老實話不是真的,是你當真,不是真的。永嘉禪師說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個意思跟《維摩經》的意思相通。
可是我們要想想,夢雖然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一個人天天做惡夢,那也很難受!我們沒有出離六道輪迴就是在做大夢,佛菩薩看起來,冤枉!什麼事也沒有,可是在夢裡把夢當作真的,不曉得自己是在作夢,這個夢愈做愈壞,因緣果報愈演愈慘烈。最慘的相無過於殺生,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講人宰羊,羊被殺之後投胎作人,殺羊吃羊肉的人死了之後又變成羊,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每一次報復都超過分量,於是仇恨愈結愈深。這個事情實在講佛給我們說破了,如果我們自己細細看看這歷史,自古以來這些戰爭一次比一次慘烈。古時候,諸位讀歷史都明瞭,近代,像第一次世界大戰跟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比,第二次比第一次慘烈得多!會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給諸位說,決定有,三次世界大戰遠勝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在這些國家都知道,第三次大戰真正爆發沒有贏家,同歸於盡了。
同歸於盡,為什麼還會有這些事情?眾生的殺業太重,業報!沒有辦法避免的。佛教給我們,要想世間沒有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如果全世界眾生覺悟了,我們都不吃眾生肉,再不殺害一切眾生,也許刀兵劫可以免除。我們看看二次大戰之後,這個世界上眾生殺生吃肉遠超過二次大戰以前的那個社會,超過太多了。在這樣的惡因之下,怎能免得了惡果?因果報應,這是真理,沒有辦法改變的。如果我們再回顧一下,二次大戰之後那個情形,那時候社會人心跟今天比一比完全變了。民國四十年前後,人心還相當純樸,都還很老實很忠厚!現在人不一樣了。三十八、九年,四十年間,我們迷路,路上隨便問一個人,他不但很熱心的指路,還帶你去,怕你迷路。現在你迷路,你問人,都不理會!
外國也是一樣,過去方東美先生說,五十年前的美國人非常可愛,換句話說,五十年後的美國人就不可愛了。現在美國年輕人問題非常的嚴重,教育自由,年輕人普遍的墮落,不肯念書,吸毒。美國是全世界毒品銷售第一個大國,百分之九十的毒品都是美國人享受的,這還得了!這個問題嚴重了。對於這個世界上現實環境明瞭的人,確實沒有不憂慮的,災難無法避免。
雖然是假的,雖然不是真的,可是你把它當真,這個苦你還是要受,你不能說這是假的,我就不受了,你還得要受,受起來還非常的痛苦。這就是「無生死中,昏迷顛倒,妄見生死,名在生死此岸」。『悟生死空,本來圓寂,即名彼岸』,如果你真正開悟了,「生死本空,本來涅槃,即生死此岸便名彼岸」,彼此當中並沒有界限。此岸與彼岸,生死與涅槃,這當中沒有界限,只是迷悟之別,迷了叫生死,悟了叫涅槃。換句話說,娑婆跟極樂也是如此,迷了叫娑婆,娑婆是極苦的世界;悟了就叫極樂,這都是從果上講。如果在因上講,迷了就是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悟了不叫煩惱就叫菩提,真的是一不是二。
可是幾個人覺悟?有力量覺悟,好!沒事了;沒能力覺悟的,那還得要求生西方,還得要講極苦與極樂。這個講法不能說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悟;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迷!我們今天講老實話,破迷開悟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真正的開悟了。你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想在這個世間開悟,不容易,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人,那個不簡單!縱然在這個地方真的開悟了,你煩惱習氣沒有斷盡,還在六道輪迴,絕對不是說一悟一切悟,一悟就究竟悟!沒那麼容易的事情。這才真正有一點明白了,要求得究竟圓滿的大徹大悟,原來還是發願到西方世界去。
所以蕅益大師才說,發願往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想想他這個話有道理。雖然這個講法,一切經論裡、一切古來祖師大德沒這個說法,第一個說出來的是蕅益大師,可是仔細想想不錯,愈想愈有道理,他沒說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這個心不但是無上菩提心,是大徹大悟的心,是真正的覺悟、圓滿的覺悟、徹底的覺悟。所以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你這個心一發,十方諸佛讚歎,龍天善神都恭敬,這個事實我們能體會得到。因此,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深深得到這個利益,無比殊勝的利益。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利益與一切眾生共享,這樣才能報佛恩,才對得起阿彌陀佛,對得起本師釋迦牟尼佛,才將迴向偈裡面所說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真正做到了,而不是天天在喊口號,天天在唱高調!我們要真正把它做到,盡心盡力的去做。
鈔【今謂亦以迷倒,妄見五濁,名住娑婆;悟五濁空,本來清淨,即名極樂。國土常淨,眾生自迷,迷多悟寡,示苦示樂,不容已也。】
這一段是「結答」,根據前面所提出這個問題。我們明瞭,國土實實在在講「常淨」,所以世界原本是一真,一真法界,《華嚴》是一真法界,本經也是一真法界,迷了以後才有十法界。迷中十法界那個佛法界還不是一真法界,不要以為迷了之後我們講佛法界大概就是一真法界,不是的。天台四教裡面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這是佛法界,但是在圓教的地位並不高。別教的佛在圓教也不過是二行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行位的第二行位的菩薩,可見得他地位並不高,別教!藏教、通教就更不必說了,連初住菩薩都比不上。
法界本來是一真,我們本性本來是清淨的,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清淨!所以,清淨是真相、實相。原來清淨,現在不清淨,給諸位說,不清淨是假的,清淨是真的。本來是清淨,清淨會變成不清淨,那真如本性就有了問題,就真的有染污了。佛常用比喻,把我們真如本性比作太陽,我們的迷情、染污比作雲彩,雲彩遮了太陽,染污了本性,我們想想雲彩有沒有遮太陽?遮不到!雲彩遮到什麼?遮到我們眼睛,並沒遮太陽,實際情形就是如此的。
所以《楞嚴》、《圓覺》上講得好,迷本來是假的、本來空的,不是真的,悟才是真的。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也說得非常明白,「本覺本有」,本覺就是悟,就是本性,就是一真法界,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迷本來無!好像我們一個人作夢一樣,我們能做夢的心是本有,夢境是本無!但是這個夢境很短暫,夢境礙不礙真性?不礙。你只要覺悟了,它本來就不相妨礙,所謂真妄不二,性相一如。《華嚴》上建立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沒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都是你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一真,產生無量無邊的障礙。由此可知,四無礙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有障礙的法界就是十法界,從哪裡生的?迷悟而生的。十法界是假的,一真法界是真的。一法界是真的,十法界是假的,所以叫一真!
眾生自己迷惑顛倒,到底怎麼迷的?《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他請教無明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無明幾時生的?成佛,無明斷了,幾時再會起無明?問了好幾個問題。佛講無明的來源,「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佛八個字回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明從哪兒來的?你自己以為知道,這就是無明。「知見」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你在正知正見裡頭再立一個知見,這就錯了,這就是無明。如果不再立一個知見,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立一個什麼樣的知見?分別執著妄想,你所立的決定是這三樣東西。
譬如,禪家常用這方法,舉起來,你們見到了,你們看得清清楚楚,這叫什麼?這叫書籤,這是你立的知見,這就是無明。它本來沒有名字,你給它加上一個名字,你叫它書籤,那個人叫它做紙片,每個人給它加上的名字不一樣,你們只好打架,就起爭執了,這就是無明的根本。我們眼能見、耳能聽,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是佛知佛見,《法華經》裡面講「入佛知見」,這是你本有的知見,正知正見!才起一點分別執著,就把這知見一轉變,變成了無明、分別妄想執著,這就變成生死輪迴,把一真法界立刻變成十法界。《楞嚴》裡面給我們說出這個道理。
交光大師主張真正修行人「捨識用根」,用根就是用六根的根性,我們眼見,我們不要用第六意識見,不要用第七識,不要用第八識,這個好!用什麼見?見性見。我剛才給諸位舉的這個例子,你現在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你見性見,你在上面建立一個知見,那就變成你第六識見、第七識見,你執著這是個書籤,這是第六識,一定是個書籤不是別的,這是第七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差別就在這裡。
如何能叫我們見色聞聲心裡面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執著妄想?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是六根根性起作用,而不用八識,那你就是佛菩薩,你就是真正覺悟的人。這樣的人,我們想想那變成什麼都無知了,人家舉出一個東西,問你這是什麼?不曉得,不曉得也是無明!你也起了分別執著。你說我知道,知道是邪見,邪知邪見;不知道,不知道是無明,這個問題大了,這問題馬上就出來。我們問什麼事情,問佛佛也說!所以智慧有兩種:一種叫根本智,實智,真實的智慧,見性見的,真實的智慧,心裡乾乾淨淨的的確確本來無一物。第二個智慧,從第一個真智慧裡面生起,叫後得智,他受用智,不是自己受用。人家問你:這是什麼?這是書籤,不是我執著書籤,你們大家執著叫書籤,我隨你們的分別而分別,隨你們的執著而執著,我自己確實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叫他受用智。
所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他說他一句話沒說,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所說的都是隨順我們說的,就他自己來說,他一句話沒說。說他一句話沒說,是從他自己這一面來說的;說法四十九年,是從對眾生來說的。我們要學的就學這一點,如何能在境界裡面保持自己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就是決定沒有分別妄想執著。對外面境界比什麼都清楚,為什麼?你這鏡子是亮的,沒有染污的,不但眼前境界你清楚,過去你知道,未來你也知道。一切眾生來請教你,隨機隨緣,你指示他決定不錯,能令眾生開悟。
『今謂亦以迷倒』,就是迷惑顛倒,『妄見五濁,名住娑婆;悟五濁空,本來清淨,即名極樂。國土常淨,眾生自迷,迷多悟寡』,迷的人太多,覺悟的人太少,鳳毛麟角一樣,『示苦示樂,不容已也』。實在講何必分苦分樂,勸導一切眾生要厭離娑婆、要欣求極樂?實在是因為這個世界鈍根的眾生多、迷的人太多,這才不得已隨順眾生來說明兩個世界的不相同,兩個世界的苦樂,使他有所選擇,能夠厭苦、能夠欣樂,幫助他入一真法界,幫助他真正徹底的覺悟。所以,這是不得已的一種方便法。佛度眾生,如果沒有方便度不了眾生,所謂「大開方便之門」,這個法門是方便中的方便,第一方便門!無論什麼人如果依這個門決定得度,決定覺悟,決定成佛。
這個方便法功德利益很大,非常有價值,不能說這個方法不好,對於已經覺悟的人用不著,對於沒有徹底覺悟的人,這個法門用得上。不但對我們凡夫用得上,你看在華嚴會上,對於那些大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用得上,為什麼?他們雖然覺悟,沒有徹底覺悟,沒有究竟圓滿覺悟,還是要叫他厭苦欣樂,求生西方極樂證究竟圓滿無上菩提。連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尚且如此,何況我們今天在六道、在凡夫地。所以這個問問得太高了,雖然問得高,要不圓滿的把它講清楚,那總是一個疑問,疑問對修行人就產生障礙。今天我們就念到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