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四一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41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六七頁:

  疏【又此一心,即達摩直指之禪故。】

  鈔【尋常說禪者諱淨土,今謂達摩說禪,直指靈知之自性也。此理一心,正靈知自性故。門庭施設不同,而所證無兩心也。善哉中峰之言曰: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也。有味乎言之也。】

  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世尊像法的時代。佛曾經預言過,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佛法傳到中國正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換句話說,是像法剛剛開端。像法一千年,可以說像法時期的佛法都是在中國度過的,所以中國的禪宗非常興盛。淨土跟禪是同一個時代進來的,說到它的殊勝,其實並不亞於禪宗,到現在末法時期,禪衰了,真正成就確實只有淨宗。過去參禪的人還持淨土,蓮池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淨跟禪沒有兩樣,是一致的,只是所採取的方法、手段不相同,目的完全相同。《疏》裡面告訴我們,『此一心』就是指的理一心,淨宗講的理一心,理一心就是達摩祖師傳到中國來的禪,這在禪宗裡面屬於上上禪。

  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尋常說禪者諱淨土』,「諱」是排斥、不願意、忌諱,忌諱說淨土。實在講,他對於禪跟淨都沒有搞通,都沒有真正明瞭,果然真正明瞭了,曉得這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一個是用信願持名的方法契入這個境界,另外一個是用參話頭或是觀心的方法,也是達到這個境界。可見得在形式、方法上不一樣,它的成就確實是一致的。『今謂達摩說禪』,六祖大師可以說是直接承傳達摩祖師傳下來的這個宗派,在《壇經》裡面發揮得淋漓盡致。所以大家要問達摩的禪是什麼?你細讀《壇經》就知道了。『直指靈知』,禪宗裡面常講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文字是指的教,就是一切經典,它不從一切經典下手,「直指人心」,從心地上下手。

  這是佛陀當年教學兩種迥然不同的方法。對於上上根人就直指人心,不要浪費那麼多的時間,研教時間浪費太多了;對於中下根性,那就非用教不可,要按著次序由淺而深,次第來教學。實際上就像我們現在的教育,現在教育學生裡頭有兩種學生:一種是天才兒童,一種是一般的兒童。一般兒童,那一定是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這個叫教下。天才兒童不要上小學、中學、大學,直接念研究所,當然這種人很少,在佛門裡面也不多。如果不是天才兒童,你直接上研究所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不是上上根人,要去學禪,那是決定不能成就的。所以禪宗在中國蔚成風氣之後,嚮往羨慕的人很多,於是乎真的不自量力的人也不少,統統都去學去了。那真正成就的,那不講別的人,單講六祖能大師,跟能大師學的人,何止千人、萬人,決定不止!這幾萬人是最保守的估計。真正學成功的,《壇經》裡面告訴我們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佛教史上,學禪的人,這一會是最殊勝,可以講空前絕後。六祖大師以前,禪宗的大德成就的人數很少,從達摩到五祖都是單傳,一個老師一生教學只成就一個人,到六祖才無比的殊勝,成就四十三位。我們看禪宗史,禪師座下弟子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大概是一、二個,三、四個。六祖能大師一生當中度的人最多,四十三個人。這就曉得,不是上上根人,沒有分!

  禪宗是不是不要經典?不是的。禪宗是先悟,先開悟後讀經典;教下是先讀經典然後再開悟,從經教裡面開悟,所以方法不一樣。當然開悟之後,讀經就快了,一看就明瞭,用不著學,也用不著人講解。所謂用經典來印心,就是印證,自己對於宇宙人生的知見跟佛對照一下,看一樣不一樣。用經論來證明自己的想法、看法有沒有錯誤,所以它是印心的。不像我們現在是拿著經典在學習、在上課,我們是中下根性的人,不能離開教科書;上上根人不要教科書。

  直指靈知,「靈知」就是一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此地講自性,指這個。

  演【直指靈知者,波羅提云: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悟之則為佛性,迷之則為精魂是也。】

  這是世尊在世的時候一位大德。其實《楞嚴經》裡也講得很清楚,跟這個地方的意思相彷彿。指六根根性就是靈知,就是佛性。六根的根性,『悟之則為佛性』,佛性就是靈知、就是自性;『迷之則為精魂』,迷了,就是中國人所講的靈魂,佛法裡面叫神識,就是阿賴耶、八識,迷了就叫八識。悟了就是佛性,也叫四智菩提,它起作用是四種智慧: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悟了起這四種作用;迷了就變成八識,八識就製造六道輪迴。這利害關係確實是很嚴重的,不可以不知道。佛教給我們,無論是宗門教下,大乘佛法大主意就是轉識成智,把八識轉成四智,我們的修學成就就圓滿,就在這個地方。小乘為什麼不說?小乘用阿賴耶識,沒有離開阿賴耶識,所以小乘的成就最多只能成就九次第定,這個能超越三界,不能見性。不能見性就是沒有法子轉識成智,必須迴小向大,再從大乘佛法裡面才能證得自性,才能達到我們本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演【又荷澤云: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荷澤是禪宗第七代祖師,就是神會,六祖的學生,也相當有成就。「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是覺,就是覺悟,就是前面講的靈知,不是普通的知。普通這個知,實在講很不妙,不是眾妙。普通這個知,成了所知障,變成成見,變成障礙。這是靈知,靈知就是般若裡面所講的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是那個知,不是普通的知。

  演【永嘉云:不須知知,但知而已等。】

  「不須知知」,第一個知是根本智,第二個知是後得智;換句話說,第一個知是知之本體,第二個知是知的作用,就是知的對象。不須知知,不需要知道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但知而已」,你有那個靈知就行了,你只要守住這個體,那個體就是真知。他的意思在這裡,這很妙很妙。你確實有靈知,但是這個知不起作用,那就是諸佛菩薩。我們壞在哪裡?壞在這個知它就偏起作用,作用是什麼?分別、執著,它起這個東西。諸佛菩薩眼見色、耳聞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底下這個知是分別、執著;上面這個知,一切明瞭,一切明瞭不需要分別、執著。你只守住這個一切明瞭,這就叫佛性。一落到分別、執著,就落到八識裡面,就迷了。所以第一個知是覺、靈知;第二個知就迷了,就變成情識。如何能保持著第一個知,這個是功夫,禪宗裡面專門用這個功夫。我們淨土宗只用這一句佛號,把所有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念念就專精在這一句佛號上,念到純熟,一切妄想執著沒有了,這句佛號就變成靈知。所以,方法、技巧跟禪不一樣。我們不是上上根,那個方法我們不能成功,換這個方法能成功,這個要知道。這個方法在一生當中達不到理一心,理一心就是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達不到這個功夫不要緊,古來大德說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那個悟就是直指靈知。我見了阿彌陀佛,那就不用愁了,在彌陀會下決定成就。這就是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成佛的,統統成就了。這是說禪跟淨沒有兩樣,是一樣的。

  『門庭施設不同,而所證無兩心』,門庭是講宗派,施設是方法、手段。宗派不一樣,教學的方法、手段不一樣,而所證是一樣的。

  演【門庭施設不同者,淨土法門,有淨有穢,有佛有生,是約建立門。禪宗法門,則淨穢雙非,生佛不立,是約掃蕩門。】

  這是講「有」門,淨土宗是從有門進去。西方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阿彌陀佛,我們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有佛、有眾生,眾生念佛決定得生淨土。《彌陀經》上講了兩個有,「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兩個有,一個現在,這從有門入。所以它是「建立門」,它是指方立相,指示方位、建立形相,從有門進。禪宗跟這個恰恰相反,「禪宗法門,則淨穢雙非,生佛不立」,它是無佛無眾生,無穢亦無淨。所以確確實實是難,它當下心地就清淨,一塵不染,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我們不行,我們心裡不知道有多少物,一樣都丟不開,太多太多了。所以那兩種方法,教學的技術不相同。我們心裡亂七八糟東西太多,想學禪學不來。禪必須心裡乾淨,一塵不染,那個可以。這是門庭施設不一樣,而所證是一樣的。

  演【所證無兩心者,彼一切盡掃者,頓除妄想,直顯靈知;此一切建立者,使成三昧,亦悟靈知。】

  禪宗目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清淨心、靈知本性恢復了,它用這個方法。我們這個宗派呢?「此一切建立者,使成三昧,亦悟靈知」。他是頓悟,我們是漸悟,我們慢慢也走到這條路上去了。念佛的功夫分為三個等次,第一個等次是「功夫成片」,這個實在講,每個人在一生當中一定做得到,能做到這個功夫就決定往生,所以古來祖師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個不成就的。中等功夫,「事一心不亂」,那就少,有這樣功夫的人不像第一種那麼多。最高一個層次是「理一心不亂」,就是此地說的上上乘功夫,當然人數就更少了。實在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末法時期)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幾乎不可能,為什麼?見思煩惱斷了,今天哪一個念佛人能有這樣的功夫?可是諸位要曉得,禪如果不是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不能出三界,還要搞六道生死輪迴,既然要搞六道,必定墮落三惡道。所以禪要上乘功夫才算成就,中下沒有結果。可是淨,下下功夫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就永遠不退轉;不但不退轉,經上講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生到西方世界所得到的利益跟禪宗上上乘人是相同的,甚至比他還要殊勝,這個不可思議。這兩個比較一下,禪是「難行道」,念佛是「易行道」,兩者仔細比較,淨宗快,比禪還要快,容易、簡單、穩當,樣樣都超越禪宗,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末後他引古人所說:

  演【故古云:參禪本為超生死,念佛亦因脫死生,但向一邊挨得入,兩條門路不多爭。】

  「參禪本為超生死」,學禪人目的就是要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念佛亦因脫死生」,可見目的是相同的,「但向一邊挨得入,兩條門路不多爭」,這就好像這個屋子兩個門,在門外不要爭,隨便從哪個門進去都可以,目的都達到了。何必學禪要排斥淨,學淨要排斥禪呢?用不著相爭。要知道方法不相同,目的沒有兩樣,完全是一致的。

  『善哉中峰之言曰』,中峰禪師是元朝時候人,「三時繫念」佛事儀規是他編的。他雖然是禪宗的大德,「三時繫念」都求生淨土,所以中峰禪師臨命終是念佛往生淨土的。他說『禪者,淨土之禪;淨土者,禪之淨土也』,這就說明禪淨是一不是二,『有味乎言之也』,這句話很有味道。單單看「禪」跟「淨」兩個字,你愈看就愈有味。禪是不著相,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解釋禪定,「外不著相就是禪」,換句話說,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不為外境所擾亂,就叫禪;心不向外面攀緣,這是定。心不向外緣是定,外面境界不能干擾這叫禪。淨是清淨心,如果被外面干擾,心不清淨了,這個心要是向外攀緣也不清淨了。所以你說,淨跟禪是一還是二?確實是一樁事情。中峰禪師這個話,說得就很有味道。何況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是名上上禪」,不是普通的禪,上上禪就是明心見性的禪,揀別不是四禪八定,不是九次第定,那都不叫上上禪,念佛是上上禪。

  鈔【或謂:直指之禪,不立文字,今持名號,若為會同?】

  假設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說明禪跟淨不一樣,為什麼?禪宗是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淨土宗是執持名號,名號是阿彌陀佛,有四個字在!一個不立文字,一個是建立在文字上,怎麼會一樣?這個問也問得很高明,也很有根據。

  鈔【不知傳法以四句之偈,印心以四卷之經,較之四字名號,文更繁矣。】

  答得很妙!祖祖傳心、傳法,有沒有文字?有!達摩祖師到中國,傳法給二祖慧可,就用四卷《楞伽經》來印心,四卷《楞伽經》比「阿彌陀佛」四個字多太多了。

  演【傳法四句者,初祖云:吾本來茲土,傳法度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這是達摩祖師傳給二祖慧可的,這二十個字比阿彌陀佛四個字那就多得太多。

  鈔【蓋非以斷滅文字為不立也。不即文字,不離文字,達著契之。】

  末後的結論很重要,禪宗號稱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禪宗的文字比任何一個宗派都多。你們看《大藏經》就曉得,禪宗祖師的語錄,六祖大師還有一部《壇經》,那《壇經》是不是文字?它那個文字比我們《彌陀經》還長。不立文字,諸位要曉得,是不執著文字,不是不要文字,他還是要文字。就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給我們的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參禪要這樣參才行。實在講,學教也要遵守這個原則。參禪能離相就能開悟,學教的人能離相就能大開圓解,念佛的人能離相就能得一心不亂。問題是:離很難。說得很容易,離很難!這就是說,不是說沒有文字,不是說沒有言說,言說、文字統統都有,你不能執著,執著是病。言語、文字沒有病,沒有毛病,執著是病,分別是病。分別是所知障,執著是煩惱障,你不分別、不執著,你去應用它,哪來的障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給我們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就叫一真法界,得大自在,一切障礙都沒有。障礙從哪裡生的?障礙從妄想分別執著生的。你要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佛跟眾生的差別,眾生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華嚴‧出現品》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語道破,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分別執著。

  禪宗裡面講的參,怎麼參?離心意識參。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離心意識就是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落印象。不落印象,就是不要把它記在心裡,事情過去了,忘得乾乾淨淨,像什麼?佛法裡面常講,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鏡子,現前照得清清楚楚,走了之後,痕跡都不落。我們用心要像鏡子,鏡子照東西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我們凡夫用心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有分別、有執著、落印象,無始劫以來,這心裡是一塌糊塗,落的污染太多了;佛心像一面鏡子。所以經典有鏡子的意思,我們每天早晚都要照鏡子把臉洗乾淨,為什麼經典打開像是一面鏡子?心裡那個骯髒東西也要把它洗刷乾淨,離心意識就洗乾淨了。禪宗是用「參話頭」、用「觀心」的方法洗心易行,我們這個宗派用的方把就是四字名號,或者是六字洪名,用這個方法洗心易行,這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學佛,學佛要真做,真做叫學;每天誦經念佛而不做,那個不叫學佛,而是佛學。佛學不是學佛,佛學沒用處,對自己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可能。一定要學佛,佛是什麼心,我要學,學跟他一樣;佛怎麼待人接物,我也要學跟他一模一樣,這才行。佛的心、佛的行都在經典上,所以了解經典的意思,依照它的話去做,這叫學佛,那才管用。

  不是斷滅文字為不立,「不立文字」不是不要文字、不是廢棄文字,而是『不即文字,不離文字』,對於言語、文字不即不離。不離,我要用它,我要用文字,我要用言語;不即是什麼?決定不執著,知道它只是工具而已。它是工具,用了之後就捨掉,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可以用,用完就捨,不要執著,那就完全正確。

  疏【又此一心,當知心王心所,無不一故。】

  前面淨就是禪、禪就是淨,是跟宗門會通。這一段要跟教下會通,由此可知,淨宗確實通宗通教。禪宗明白這個道理了,專心念阿彌陀佛,成就它禪宗的目的;教下明白這個道理了,一心念阿彌陀佛,達到通教的目的。這個法門真是妙極了。

  鈔【王所解見前文,此之八者,及五十一。】

  心王、心所前面講過,『王』是自在的意思,『所』是不自在了。像一個國家一樣,國王跟現在總統不一樣,現在總統受國會的牽制不自在,想做什麼事情,國會不通過他就沒有辦法;從前做皇帝的很自在,什麼人都要聽他的,他一個人發號司令,全國人民都要聽他指揮,不可以反抗的。所以「王」代表自在,「所」就不自在,這是臣民,要聽從王的差遣,聽從他的命令。佛在此地把心比喻作王,心所起的作用比喻作臣民,所以就有王、有所。王有八個,實在講這八個其實是一個,心只有一個,哪裡會跑出八個心?其實這八個統統是阿賴耶起作用,阿賴耶真正是第一個王,像國王一樣,其餘這七個像底下的大臣一樣,好像各院的院長、各部的部長,它也相當自在。心所就不自在,心所是附屬於心王,就不像他能夠獨當一方。八個心王就是八識,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第六意識,再加上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所以,總共八個識。與八個識相應的心所,多少都不一樣,像與阿賴耶相應的只有「五遍行心所」,只有五個,最少的;與第六意識相應的心所有五十一個,最多的,所以它很會打妄想,所有煩惱、妄想都從它出來的。要緊的話在下面:

  鈔【紛然不齊,雜然競起,而言無不一者。】

  蓮池大師給我們講,理一心不亂就是心王心所無不一,這怎麼說法?相宗裡面那個情況,確實是紛然不齊、雜然競起。

  演【紛然不齊者,約善惡無記三性說,以三性自體迥異故。】

  這就是不齊。五十一個心所,善心所十一個,惡心所二十六個(根本煩惱六個,隨煩惱二十個),其他屬於無記,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非善非惡,但是它有作用,它有這些事情。性質完全不相同,這就是不齊,紛然不齊。

  演【雜然競起者,約八識緣境不同說,以眼識緣色,耳識緣聲,賴耶緣根身器界。】

  就是每一個心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所緣的境界都不一樣,這是雜然競起,怎麼能說它是一?這問題提得很好。下面解釋:

  鈔【良繇王所雖多,溯流窮源,不出一心。】

  心王、心所,如果追究它的根源,心所不離心王,心王從哪裡來?從『一心』來的,追根究柢追到最後就是一心,都是一心起作用,不是別的。

  演【始從清淨心中,無明妄動,轉成賴耶。次從賴耶,轉出前七。心王既起,心所隨行,次第引生五十一種,如從源出流也。】

  「始從清淨心中」,這是講心王心所怎麼來的,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無明妄動,轉成賴耶」。相宗的經論說,「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境界為緣長六粗」。要是用現代話來說,宇宙一切萬物怎麼生成的?追究它的根源,宇宙從哪裡來的?這些萬物從哪裡來的?科學家都在探討、在研究,找不到根源!他們提出《進化論》,說這是逐漸在大宇宙當中演變進化而產生的現象。但是這個理論不能為多數人接受,如果說人類是從猿猴進化而來,現在世界上那些猿猴為什麼不進化成人?怎麼猴子一半進化成人,一半還保持牠的本來面目?這怎麼講也講不通。宇宙人生的真相,憑著科技很難把它的根源找出來,枝葉可以找得出來,根本找不出來,根本太深了。淺顯的,科學能夠印證、證實;極其幽深,這是科學技術達不到的。以科學方法論來說,那就非常的明顯,我們世間所謂理則學、邏輯、辯證法,佛法裡面講的因明,這些都可以算是科學的方法,這些方法來探討宇宙人生,確實給我們帶來很多的方便,許許多多的發明都是從這些方法當中得到的,但是要探討心性,這些東西完全沒有用處。在佛法裡,中下層的佛法可以用因明,高級的佛法用不上,這個東西一點用處都沒有。因明,對禪沒有用,對淨也沒有用,高級的教也用不上,初級、中級可以用。《楞嚴經》對這個,發明得非常透徹。清淨心中,無明妄動,「無明不覺生三細」,把真心本性這就變成阿賴耶。「次從賴耶,轉出前七」,再從阿賴耶轉出前七識,連阿賴耶,這叫八心王,心王這就有了。心王起作用,那就叫所,「心所隨行,次第引生五十一種」,五十一種是種類,心裡的作用歸納成五十一大類,如果細分那就很繁瑣。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成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我們初學的人就很困難,太多了。天親菩薩將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歸納成百法。換句話說,《百法明門》就是《瑜伽師地論》的大綱。所以任何一法展開是無量無邊,那是真的非常複雜,不是像經教裡面講的那麼簡單,那個簡單都是歸納再歸納,理出個頭緒讓我們有一個入門之處。

  演【今溯流及源者。】

  我們順著流,像水一樣,找它的源頭。

  演【則心所不離心王,心王不起,心所不生故。心王不離妙心,妙心不動,心王不現故。】

  「妙心」就是真心,就是靈知。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很少人知道,所以佛說眾生在迷。什麼是真知?心不動是真知,是無所不知;心一動,什麼都不知道了。佛在經上把心比喻作水,水在不動的時候,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沒有一樣不知道;心一動,水就起波浪,一起波浪就照不清楚,縱然照在裡面是支離破碎,你所知道的就不是真相。學佛的人,用思惟、用想像、用分別去研究經教,這經教裡面的意思他能明瞭嗎?他自以為明瞭,不行!他確實愈研究愈糟糕,愈研究是他的心愈動愈大,本來是小浪,變成大浪,所以把經典變成世間的學術,把佛在經上講的意思全部錯解了,為什麼錯解?因為你用第六意識,用第七識,全就錯了。

  怎樣才能真正明瞭?不用心意識就明瞭了。不用心意識,照見!這個心水是平的,平的是照見,一接觸就明瞭;這一研究是起波浪,起波浪怎能照見?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特別是現代人。古人懂得,所以古人,不但是禪宗,教下都不例外,都是從定當中入進去的。「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開了智慧這才讀經。宗門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以後才讀經,他讀經是印證。教下,不必要那麼高的定功,要有小小的定功才能聽經;一點定功都沒有,不准聽經。《沙彌律儀》裡頭就有,這一出家,五年要學戒,這五年當中不准聽經。寺廟在從前就是學校,有禪堂、有講堂、有念佛堂,你沒有資格去念佛,沒有資格參禪,也沒有資格聽經,做什麼事情?給常住服務,照顧大眾,五年以後才有資格去禪堂坐禪、講堂聽經,五年心定下來了。這五年初步的教育就像現在學校裡新生教育,軍隊裡入伍教育。我們佛門這個入伍教育是五年,比世間教育要長,這個五年就是訓練定心,收心。心定了就開智慧,有了智慧,你聽講經就有悟處,就能領悟;心不定,沒有領悟。有領悟就有受用,換句話說,不但能改善我們的生活,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會更圓融、更美滿。而且還有一樁是大家意想不到的,它能調理我們的身心,就是現代人所講的改變體質,這是真的。縱然身上得癌症腫瘤,不必要用醫藥,自然就調整,他就好了。諸位要曉得,定能調整身心的健康。定是清淨心!清淨心,生理受心理的影響,心清淨,不適當細胞的組織都會恢復到正常。所以,定對於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利益。一定是從定開慧。

  淨宗這個法門就是直接修一心不亂的,禪是直接修的,淨也是直接修的。但是禪是要自己心裡已經相當清淨的功夫,用這個禪再提升一級,拉到頂點;不是這個標準的,它提不上去。淨宗這個法門,你染污到極處也不怕,它還是逐步把你向上提升。這就是淨比禪要來得方便,容易成就在此。教就不出於唯識法相,唯識法相把所有教下統統包括了,追根究柢也是一心。千經萬論、無量法門從哪裡出來?從一心裡頭流出來的。所以你得到一心,所有一切法門就都通達了。源頭找到了,綱領抓住了,哪有不成就的?現在的人自以為聰明,對於古聖先賢所說的,他不接受、他不相信,要用現代科學的方法來學佛。這個結果,說得好聽一點,把佛法變成現代科學,結果還搞六道輪迴,就這麼回事情。佛法真實的利益,不講了生死的利益,就是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快樂,這是眼前一點小利益,他都得不到!佛門常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他苦離不開,樂得不到,迷破不了,這個悟也不會開,原因就是他所修學的不如法。不知道古人這個方法用了二、三千年,如果這個方法不好,你說能用這麼久嗎?這三千年當中多少人用這個方法開悟,用這個方法成就了,這方法有價值!不能說這方法太舊、太老了,就不要了,換個新的;換個新的沒用,達不到這個目的。所以要仔細去想想,佛菩薩這個方法超越時空,不會被時間、空間所淘汰,不會!這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真理永遠不變。你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決定得好處;你違背這個方法,你想成就那就非常困難。

  鈔【今念佛人,初以耳識聞彼佛名,次以意識專注憶念。以專念故,總攝六根,眼鼻舌身,如是六識,皆悉不行,念之不已,念極而忘。所謂恆審思量者,其思寂焉,忘之不已,忘極而化。所謂真妄和合者,其妄消焉,則七識八識亦悉不行,主既不存,從者焉附,其五十一又何論也。當爾之時,巨浪微波,咸成止水,濃雲薄霧,盡作澄空,唯是一心,更無餘法,故云無不一也。】

  蓮池大師給我們解釋這個問題,用的文字不多,確實是簡要詳明,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結論,一句佛號包括了宗門教下,與後來蕅益大師念佛開示完全相同。蕅益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他學蓮池大師,當然《彌陀經疏鈔》是他最重要的一部教科書,這一段蕅益大師一定很熟悉。所以他念佛的開示可以說就是這一段淺顯明瞭的說法。這一段對於教義通達一些的人來看沒有問題,一看就明瞭。如果對於大乘經論讀得比較少的,這一段還是有困難。古德法師雖然有註解,還必須要細細來加以解說,我們才真正明瞭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然後我們才肯死心塌地老實念佛。知道我這句佛號念好了,宗門教下我統統成就了,這是很殊勝的修學方法。你們參禪一生未必開悟,你們研教一生也未必能大開圓解,我這一句佛號念成功了,不但大開圓解,也大徹大悟了,妙就妙在這個地方。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