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一三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13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三八頁:
◎【二、總結】
經【如是等諸大弟子。】
疏【如是者,結上。等者,例餘。大者,收前大義。】
這句話就是總結前面一共列出十六位尊者。在佛經裡面數字都是表法的意思,像本經裡面,我們看得最多的是用「七」,像七重行樹、七重欄楯、七寶池,這些用七,七代表圓滿,七的意思是東、南、西、北、上、下、當中,取這個意思。《華嚴》通常是用「十」來表法,十是數目字,從一到十是一個圓滿的數字,所以它是表法的意義。「十六」也是表法,在密宗是代表大圓滿的意思,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此地也是用「十六」來表這個意思,這個意思是說明禪淨不二,密淨不二。夏蓮居居士他老人家常說:淨土是密宗的顯說。他肯定淨跟密是一不是二。尤其是普賢菩薩代表這個法門,密宗裡面的祖師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是普賢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禪歸到淨土,密還是歸到淨土,不歸到淨土不能算是圓滿。由此可知,顯密、宗教到最後統統歸到淨土,這才是究竟圓滿。這個數字是代表這個意義。從這部經裡面把整個佛法統統包含了,所以這個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
疏【弟子者。】
這些人都是大乘菩薩示現的聲聞,絕對不是真正的比丘,大菩薩示現的。
疏【學在師後曰弟。】
有這個意思,老師年歲比學生都大。
疏【解從師生曰子。】
你開悟是老師幫助你的,你在老師手下開悟的,這個有『生』的意思,生智慧了。法身慧命是從老師那裡生的,所以弟子是這麼來的。
疏【如斯勝會,可謂難弟難兄,善作善述。】
難弟難兄是有典故的,後面會講到。
鈔【結上例餘者,前結十六尊者,後例千二百人也。】
這十六位是代表,實際上與會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統統包括在其中。
鈔【收前大義者,此大弟子,即前大比丘大阿羅漢,以一大字攝前二也。】
這個意思好懂。
鈔【學在師後者,先覺後覺,如兄先弟後故。解從師生者,啟發育養,而成法器,所謂從佛口生,當紹佛種,如父母生子故。】
這個意思都很容易明瞭。
鈔【難弟難兄者,古稱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言兄豪弟俊,無可優劣。】
這是中國典故,東漢太丘長陳寔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這兩個兒子都非常的出眾,才華不相上下。所以古人稱讚兩個兄弟都好,稱為『難弟難兄』,典故是這麼出來的。此地大師說得很清楚:
鈔【今不取彼意,略喻佛為兄,諸阿羅漢為弟。】
把這個比喻引用在佛法裡面。
鈔【二俱難得故。】
老師難得,學生也難得,這樣才是師資道合,才能有成就,的確是不容易。一個好老師,沒有好的學生,他也無可奈何,他那個道傳不下去!有好學生,沒有好老師,那個學生也可惜,有好的稟賦,一生沒有遇到善知識,也空過。好的老師跟好的學生結合,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緣,不是容易事情,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實在講,這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不是容易事情。什麼叫好老師?在佛門裡面講,佛是第一好老師,證得究竟果位的老師,那還有什麼話說!菩薩、聲聞是好老師,證果的人,他們的知見決定沒有差錯。沒有證得果位的人,多少還是有問題,不見得完全正確。證了果就正確,像阿羅漢已經成正覺,這沒有問題,菩薩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此地老師是無上正等正覺,學生是正覺,這個因緣太殊勝了。
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實在講要是真正修學,百分之百的依從,依教奉行,你就等於阿羅漢、等於正覺。果然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不僅是等於正覺,實際上你可以說等於正等正覺,這個是不可思議,這個法門難得。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一定要把這三經,《彌陀經》我們取兩種最重要的註解,《彌陀經疏鈔演義》、《彌陀經要解》,第二種是《無量壽經》,第三種是《觀無量壽佛經》,要把這三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百分之百的依從。換句話說,你這一生念佛,決定是上品上生。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品中生;做到百分之八十,你是上品下生;做到百分之七十,你是中品上生。看你做到幾成!做到百分之二十,你是下品下生;完全沒有做,那就靠不住了。雖然你天天念佛,靠不住,是一個未知數。能做到百分之二十以上,換句話說,你這個人決定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你要做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跟諸位說,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實報莊嚴土,就看你自己了。
我們這個講堂,這三經不斷的在這邊講。我自己有非常明顯的感觸,一遍比一遍殊勝!我自己境界也不一樣了,遍遍都不相同,所以充滿了信心。這是很難得很難得。今天佛是我們的老師,釋迦、彌陀是我們的老師,註疏的大德是我們的引導,接引!這是蓮池大師註解的,蓮池、蕅益是我們的引導。我們如果能夠真正依教奉行,這也是難弟難兄,很難得,太不容易了。眼看你這一生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這個因緣多麼的殊勝!這是講二俱難得。
鈔【善作善述者,古稱文王以王季為父,父作於前,以武王為子,子述於後。今亦不取彼意。】
『善作善述』是稱讚周朝的三代。現在引用這個,也不取這個意思。
鈔【略喻佛為父,諸阿羅漢為子,師資道協故。】
師資道合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殊勝的法會,普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
下面這是「稱理」之說,這一段文比較長,這裡頭義理也有相當的深度。
疏【稱理,則自性王數融通,是佛與弟子俱義。】
『王數融通』,「王」就是心王,「數」就是心所。八識是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是數。八識比喻佛,五十一個心所比喻弟子,「王數融通」,這是稱性來說。「王外無數,數外無王」,心外無所,所外無心,取這個意思。
鈔【台教云。】
天台大師所說的。
鈔【心王如來,心數弟子。今釋謂王者,八識也。】
把『八識』比作『王』。
鈔【此八識者,善惡輪轉,繇之主宰,如王御臣,如師率弟子故。數者,五十一心所也。此五十一,一則恆依心起,二則與心相應,三則係屬於心,其於八識,如臣向君,如弟子奉師故。】
這一段實在講就是說明六道生死輪迴的原理,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會有輪迴?原理就在這幾句。『善惡輪轉』這是因,六道的苦樂那就是果報。造什麼樣的因就會得什麼樣的果報,可是造因受報這主人是阿賴耶識,唯識論常講「來先去後作主公」。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裡面講得清清楚楚,六道裡面投胎哪個去呢?阿賴耶識去投胎,去受報。死的時候哪一個最後走呢?阿賴耶識最後走。所以來,它是先,去,它是最後,它是主!六道轉迴造業受報的主人。我們凡夫不了解,認為這個叫靈魂,我們中國人叫靈魂,佛教裡頭叫阿賴耶識,也叫做神識。印度外道他也不了解這個情形,他叫它做「神我」,名稱不同,說的是一樁事情。
『善惡輪轉,繇之主宰』,這是說「前六識通善惡無記三性」,換句話說,造善是它,造惡也是它,造作那個不善不惡,這叫無記性,也是它。你造作善一定有善報,你造惡一定有惡報,無記性有一種非惡非善之報,它統統都有果報的。諸位要知道,前六識能力最強的就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什麼?就是我們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的念頭,叫妄想心。你可以想過去、想現在、想未來,統統是第六意識,它想善也想惡。諸位不要小看這個妄想,你想一個念頭,你阿賴耶識就落一個種子,這個種子遇緣就要受報。你想善就是一個善的種子,你想惡就是惡的種子,不要等你造惡!想一個惡,你已經造了惡業。「我沒做」,沒做,阿賴耶識裡也有。如果你再要做,你這個惡業的種子力量就強大,你只想還沒做,這個力量是比較弱一點,但是同樣都是金剛不壞的種子。所以,念頭重要!佛經上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到果報來的時候害怕了,菩薩果報來,他不害怕,他曉得怕也沒有用,逆來順受。菩薩怕什麼?怕造惡因,怕有惡念,他怕這個。所以說,在起心動念處修行!
因此,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事情不要問別人,自己想想就知道了。從早到晚,我哪個念頭最多,哪個念頭力量最強,將來就隨著這個念頭去了。如果我一天到晚貪的念頭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樣樣都要,這個念頭很強,換句話說,你來生一定到三途!貪的力量強是餓鬼道的業因,他來生一定作鬼去了。人死了,不一定作鬼,六道輪迴,鬼道只是六分之一。為什麼說人死了都作鬼?你想想有沒有道理?哪一個人不貪,貪心重的將來都作鬼。他現在天天在造貪的這個業,所以死了之後,差不多百分之八十都到餓鬼道去了。所以說人死了作鬼,這個話說得也有道理,也不能說完全沒道理。
我們要想往生極樂世界,說老實話,我們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心心都是阿彌陀佛,我們造的業是阿彌陀佛的業。造阿彌陀佛的業,六道裡頭沒有受果報的,你看看六道裡頭哪一道是阿彌陀佛?沒有,只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果報。所以你造這個業因,你將來的果報一定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我們從早到晚不打妄想,一切善念頭、壞念頭統統都不要。我們只要一個阿彌陀佛的念頭,我們口念佛心想佛,念經想經裡面的境界,這個經裡面的境界就是阿彌陀佛的境界,「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它是個主宰,它在這裡造業,後來一定要受果報。
第七識,這是堅固的我執,唯識論裡常講:四大煩惱常相隨。與生俱來的煩惱,哪四條?「我痴」,愚痴!因為愚痴,他才執著這個身是我,我見、我執是從愚痴裡面產生的,非常的堅固,不容易破掉。「我愛」,與生俱來的;「我見」,我見就是我們現在講成見,成見很深。「我慢」,總覺得我比別人強,總覺得別人不如我,這個傲慢也是與生俱來的。這四大煩惱,跟諸位說,障道,是根本的障礙。我們既然要想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沒有這四種煩惱。換句話說,我們對於痴、見、愛、慢要努力去把它看淡,你能夠淡一分,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就高增一分。你這四樣都沒有了,你是上三品往生。如果你這些東西是一點都沒有斷,換句話說,你如果真正很幸運往生了,你是下三品往生,中品都不行,你是下品往生。
可見得斷這個東西不容易,非常的難斷。但是在一切法門裡面,念佛這個方法實在講很容易斷煩惱,為什麼?念佛人不要斷煩惱,煩惱自然沒有了,為什麼?你一天到晚只念阿彌陀佛,其他的念頭都沒有了,不斷而斷,這個法子妙絕了。真正講斷煩惱,說實在話,我們拼上一生的命,恐怕一品見惑都斷不掉。換句話說,如果不修這個法門,修任何一個法門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都不容易,很難做得到!然後我們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這個法門從下下品到上上品,正如同善導大師所講的,咱們是「遇緣不同而有差別」。我們今天遇的緣太殊勝了,無比的殊勝!可以說從民國以來,像我們這樣殊勝的緣分,這樣殊勝的道場,沒有過!過去台中李老師的道場,講經一個星期只講一次,我們一個星期四次,而且他所講的經,許多大乘經統統講,他沒有專講淨土經!我們今天這個緣之殊勝,超過太多,超過民國初年大陸上那些道場,我們今天可以說無比殊勝的因緣,大家真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所以只要自己能覺悟,自己能夠懺悔,能夠依教奉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人有把握。
五十一心所,這是唯識論裡頭常講的,「遍行」五心所,「別境」五心所,「善」有十一個心所,「根本煩惱」有六個心所,「隨煩惱」有二十個心所,「不定」有四個心所,這在《百法明門論》裡面講得清清楚楚。從五十一個心所裡面,我們很容易的看出來,善心所少,就十一個,惡心所多,有二十六個,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數量是惡多善少!力量上講,也是惡勢力強,善力量弱。所以一個人往壞的方面走,容易,往好的方面走,難!根本的原因就是心所多寡強弱很明顯的擺在那裡。所以一個人能夠斷惡修善,能夠老實念佛,這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不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同古德所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一日什麼?我們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統統現前,這個因緣難得!不只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今天這三個因緣聚會,遇到這個法門是「因緣」;我們自己有善根,「善根」是你能夠相信,你能夠理解;你有福德,有「福德」是你真正肯發願,真正肯依教修行,這是福!福德不是說你在今天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不是這個,那個福報等於零,死了以後一樣都帶不去!真是像《行願品》上所講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樣帶不走!所以你能夠信解,你能夠發願念佛,這是最大的福報,因為這個你統統帶得去的。
五一十心所,為什麼叫心所法?因為它「恆依心起」。實在說,這五十一類心所法就是心理的作用,所謂「八識是體」,這五十一種是八識所起的作用,用不離體,所以它是依心而起。離了心,哪有心所?沒有心所。離了體,不會有作用的。這是從它起作用上說的。第二『與心相應』,用不離體,體不離用,決定是相應的,所以「恆與心王相應而不離」。『係屬於心』,它是屬於心王的。譬如八識,阿賴耶識有五個心所,就是五遍行,第七識有十八個心所,前五識有三十四個心所。第六意識最多,五十一個心所,它是完全具足了,所以第六意識的功能最大,唯識論稱它罪魁禍首,六道輪迴是它製造的,可是成佛作祖它也是第一大功臣。我們今天念佛,用什麼心念佛?當然是第六意識念佛,這個功就大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作祖也是第六意識。換句話說,今天我們自己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怎樣去運用第六意識,我們是用它來造業?還是用它來念佛?你要是用得適當,那就是成佛成菩薩;你要是用得不得當,你果報就在三途,就看你自己怎麼個用法。
鈔【又智覺云:十大聲聞,皆是自心十善法數。毗曇偈云:欲想更樂慧,念思及解脫,作意於境界,三摩提以痛。】
這是《阿毗曇論》上一首偈子。『智覺』就是永明延壽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阿彌陀佛再來的。諸位看《彌陀經要解》,寶靜法師的《親聞記》,它裡面就把這個公案引用得很清楚,而是圓瑛法師的《講義》裡面沒有提到,寶靜法師講義裡頭引用了,說明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個事情是真的。他老人家說『十大聲聞』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它是表法的,它代表什麼?代表『自心十善法』,代表自心十善。
『欲想更樂慧』,「欲」就是別境心所當中的欲。欲,拿我們現在的話,就是欲望,欲所樂的境界裡面生起一種希望,生起希望在四緣裡面來講就是所緣緣。「勤依為業用」,勤就是勤奮,它起了作用,作用是它要努力去追求,希望得到,這在四緣裡就是無間緣。因為心所法是通一切法的。像我們今天,有沒有欲?有,我們有欲望。我們的欲望是什麼?是希望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希望見阿彌陀佛,這是我們的欲望,這就是我們現在念佛人的所緣緣。我們有這個欲望了,我們要努力去追求,憶佛念佛,不間斷、不夾雜,這就是精進,這就是勤奮!一定要這樣做法,我們才能成功。不但世緣我們要放下,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念它,因為你想這個、念這個,業報在六道,你天天在造六道的業。決定不想,決定不理會它,念念只想阿彌陀佛,念念只想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就行了。
我現在除了念佛之外,我念佛可能念的沒有諸位那麼多,我看經看得多,我專看淨土三經,目的是想把這經講得更好,更有說服力,使大家聽了都能接受,將來大家統統都往生了,這好事情!我做夢都在那裡講經,這就是養成一個習慣了。講經,一切疲勞都沒有了,我一天在講台上講八個鐘點九個鐘點,愈講愈有精神,不講一點精神都沒有,當然這是三寶加持。憶佛念佛非常重要,讀經也是想佛,口雖然沒有念,心裡在想佛,想極樂世界的境界。這就是欲想更樂慧。
「想」是遍行當中的想心所,「於境取相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它的業用」。我們今天想西方極樂世界,想阿彌陀佛也是如此,極樂世界是個名號,阿彌陀佛也是個名號,從名號就要想到實際上的境界。「更樂」就是遍行當中的觸心所,「受想思等所依為它的業用」,心心所要接觸這個境界,換句話說,我們應用在這個法門裡面,我們念念不捨。「慧」是別境當中的慧,這個慧是揀別的意思,就是你有能力判斷,你有能力取捨。我們今天在一切法裡頭,我們取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取持名念佛,我們在千經萬論裡面只取淨土三經,這是無上的智慧。
所以我勸同修們,你們如果能夠真正放下,那你是百分之百的在真修,你是修上品上生,百分之百的放下了。不但是世間法放下,連佛法統統放下,我就念一本經。所以我勸大家念《無量壽經》。你們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其他的什麼都放下,三千遍念完,你心定下來了,你得到念佛三昧,你開智慧了。如果你一天念兩遍,五年的時間就完成,你五年的時間能修得上品上生。五年之後,你的辯才無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六根一接觸就通達;絕對不是像現在今天讀這個經,明天研究那個經,他研究六十年決定不如你五年的功夫,為什麼?你五年專精,你與真如本性相應。那個人搞一輩子,他都在那裡胡思亂想,妄念紛飛,定慧全無,沒有用處的。
我們看看古來大德的教學,往往這個學人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就是叫他在寺廟裡頭做些粗活,從來也沒有教他什麼東西,做個三年、五年實在不耐煩了,去見老和尚,「我到這裡求法的,搞了這麼多年,你一樣也沒教給我。」老和尚對他笑笑,他就開悟了,為什麼?老和尚在生活當中那個就是戒定慧完全在裡頭,教你什麼?生活裡面去體驗、去磨練,把你所有的習氣毛病統統磨練得乾乾淨淨,你心清淨,慧就生了,慧一生,一接觸佛法就通,哪裡要這麼樣講解,不需要!一接觸就通達了。所以大家不求真正的智慧,求什麼?求世智辯聰,這是大錯特錯!
我們想弘法,弘法這個事情絕對不是世智辯聰能做得了的,世智辯聰去弘法,免不了有錯誤,你會把經講錯,把意思錯會了。你一心念這部經,你一心弘揚這部經,決定不錯,三寶加持。你讀的時候會開智慧,就是有悟處,你給人講的時候也有悟處。這個悟處一方面是從你定中得來的,是你自己所修的三昧;另一方面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加持給你的。因為你講的時候沒有去準備,或者你所準備的跟你上台所講的完全不一樣,上台不曉得怎麼講出來的,那是裡面的三昧、外面的三寶加持,這種力量出來的。絕對不是世智辯聰能辦得到的。所以我教給諸位,這是一個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向,你們要不相信,是你自己沒福報,你自己有障礙。所以大家要想念到一心不亂,要想成就念佛三昧,要想得慧解,要想利益一切眾生,你一定要一門深入。你能把一切放下,這就是定;天天念經,從頭到尾念一字都不漏,一句沒有念顛倒,一個字沒有念錯,這就是智慧。所以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個話我講過很多遍了。為什麼不去念經?
修行要一個很健康的身體,沒有健康的身體不行,健康的身體也是自己修得的。去年從新加坡回來,松年老和尚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我記得在講堂跟大家說過,但是我不曉得你們有沒有去做。這裡有一次,新加坡的同修請我吃飯,演培法師作陪,演培法師年歲大了,七十二歲,身體很不好,很多毛病。松年老和尚他八十多歲,鶴髮童顏,頭髮白了,皮膚就跟小孩的皮膚一樣。他把手臂拿出來,你看看我的皮膚細嫩!所以他就教給演培法師,他說:我教給你一個方法,你回家去學三個月,保險有效,你什麼病都沒有了。方法很簡單,就是一杯開水,晚上準備好,準備好一杯開水,到第二天早晨起來,不要洗臉、不要漱口,一起來一下床就喝這杯水,站著穩穩的,站在那個地方,面向東方或者向東南方,就是太陽出來的方向,面向這個方向,這一杯水端在這個手上,喝三百口,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一口都要嚥下去。他說:你只要這樣去喝,喝三個月,你什麼毛病都沒有了。百病不生!沒有病的人延年益壽。
他說他自己活一百三、五十歲是不成問題的,他自己都有這個把握,真是容易!但是要有耐心,為什麼?這一杯水喝下去,我試驗了一下,我試驗這三百口要四十五分鐘,喝的時候把一切念頭統統放下,一念都沒有。實在講,他這個東西就是修定,這一杯水端在手上,站在那裡不動,站四十五分鐘,這修定!每一口一點點,你要是一大口,幾口就喝光了。一定要喝三百口,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一口都要嚥下去。所以我想,第一個他心裡一念不生,這就是修定,三百口每一口記得清清楚楚,實際上就是禪宗裡面修數息觀,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這就是修數息。同時使內臟運動,因為你每一口嚥下去,內臟在運動,水是清洗內臟。清洗內臟、內臟運動再加上這個定功,他怎麼會沒有效果?我今天把這個方法再一次的傳授給你們,延年益壽,百病不生。
憶佛念佛,我們都是上上品往生。所以,我們所求的是上上品。從前我們因為對教理不透徹,只要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現在我們了解了,不幹那個傻事情,我們要上上品,為什麼?上上品的機緣,我們個個都有分!十地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離念佛,他是信願持名往生的,我們今天雖然是博地凡夫,我們也是信願持名,我們用的方法跟十地菩薩一樣,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待遇說不平等,不可能的事情!那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要罷工,也要請願!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方法一樣!所以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凡是往生到那裡都圓證三不退,道理就是在此地。希望大家要努力,不要小看了自己,不要輕視自己,也不可以傲慢,曉得一切法是平等法,認真的去修普賢十願,我們剛剛講過,《無量壽經》一開諯,那些菩薩修什麼?統統皆遵普賢大士之德,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不是修十大願王的。所以十大願王我們必須要講求,我們認真努力的去做。這是這裡面的「慧」,這智慧斷疑生信,智慧的選擇。
『念』就是別境當中的念,我們拿這個心所,我們來念佛,我們把這個佛號,六個字也好、四個字也好,念得字字分明。我們想阿彌陀佛,我們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清清楚楚。要想境界清楚,經就不能不熟。現在大家《彌陀經》大多數都會背了,我們第二步是要背《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以後,再去念《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講方法講因果,你只要明瞭就行了。將來有時間,我們再把《觀經》細說一遍,細說得利益是最大的。
『思』,是遍行裡面的思心所,五遍行是作意、觸、受、想、思。實在講,這個思就是造作。我們中國的文字是一種智慧的符號,你看「思」,什麼叫思?心裡面起了分別,有界限了,「心」上面劃個「田」就是有界限,心裡頭有分別、有界限就是思。思是造業,「想」不造業。想是「心」裡有個「相」,相出來了,你還沒有分別,不造業;思就造業了,思就有分別了。我們不造六道的輪迴業,我們造淨業,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淨業,我們去思想阿彌陀佛,思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
『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作意』,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注意,這是五遍行裡頭第一個心所。它的意思實在講就是警覺,宗門裡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覺就是作意。我們今天時時刻刻提高警覺的心,警覺心就是讓我們念佛,不要把佛號斷掉了。所以念佛實在講它的祕訣就是不間斷、不夾雜,這兩點都不容易做到,特別是不夾雜,是最難做到的。譬如念佛的人,又想去研究別的經論,又想去修其他的法門,這叫夾雜,善導大師所說的。還有《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所講的,一個念佛的人又去看經、又去念咒、又去拜懺、又去做法會,又說一些沒要緊的閒話,這都叫做夾雜。
夾雜的人修行,一萬個當中難得有三、五個往生,他不是專修!專修的人是決定往生,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所以雜修不如專修!千萬不要誤會那些人是大通家,博學多聞,錯了!那些人修到後來什麼都不是,還得六道輪迴。如果你度眾生心切,你就專修念佛法門,你就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一句話不說就度無量無邊眾生,為什麼?身教,你做一個模範給人看!這是真正覺悟者。你走的時候自在,預知時至,表演一下,必要的時候開個往生大會。
香港何東爵士的夫人,何世禮的母親,臨走的時候就是開往生大會。老太太念佛,她的兒子、媳婦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她在生的時候從來沒干涉,因為信教自由!臨終的時候表演給他看,通知她的親戚朋友,什麼時候到她家裡來,到她家裡來送她往生。最後走的時候,把她一家人叫出來,「你們一生信教,信教自由,我絕不干涉,今天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們總得念幾句佛號送送我,這一點總可以吧!」一生沒有任何要求,就這一點要求,家裡人沒有話說,也恭恭敬敬念佛,念了不到十五分鐘就走了。所以她一家人從基督教轉過來念佛了,為什麼?親眼看到的。這一下就把他們從基督教裡度回來了,都念佛。
她那個是開往生表演大會,這個真高明!這是弘法,我們一生舌頭都講破了,不如她那一招厲害!你看她那一招,電視、廣播、報紙到處都刊登,那個效果多大!不信的人,看到他也相信,你說那個效果多大?所以弘法利生勸人,不在天天嘮嘮叨叨的,真有效果,一招就把他感化過來了,就叫他回頭。何東老太太可以做得到,實在講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就是你們願不願意做就是。願意做,個個都做得到!如果我們在台灣,每年都有人時節因緣到了,每年開好幾次往生大會,這個淨土法門馬上就抬起來了。所以平常要警惕自己要專,不夾雜、不間斷。
『三摩提以痛』,「三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定,「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定以開智慧為業用。定就是專一,我們決定取這個法門,我們這一生決定不改變,我就這一門修到底,這就是定。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定的樣子;你雜修,定就沒有了。「痛」,是五遍行裡面「受」的意思,它用這個字來表示,就是接受,就是領納一切的境界。我們在生活當中,我們一生有順境有逆境,順逆境界現前,我們都要接受。接受的時候,我們不要在這裡面產生喜怒哀樂,這就是智慧。順境裡面不要起歡喜心,逆境裡面不要生煩惱,為什麼?境界裡起了喜怒哀樂,你那個佛號就念不成,西方極樂世界也去不成。我們的目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地方順境雖然好,我不貪愛,留不住我們,我們還是到西方。逆境裡面,我們不起煩惱、不起瞋恨,我們曉得再壞的環境,我短短的也不過是受個幾年、幾十年就過去了,我後來的環境大好!千萬不要為這個短短的逆境造成障礙,這個才有智慧。
鈔【是知大迦葉者,心欲數,以志存出要,善欲心發,捨世惡欲故。富樓那者,心想數,以想則分別,辯才無礙故。】
這是舉十大弟子來作證明,他們代表「自心十善法數」,這是列舉幾個例子。迦葉尊者,『心欲數』,是說他修苦行,他只有一個目的,希望超越六道生死輪迴,希望證得大涅槃之果報,所以他能夠捨棄世間的五欲六塵,他能放得下。
富樓那尊者,『心想數』,他著重在想的心所。富樓那尊者是說法第一,迦葉尊者是頭陀第一,苦行第一,清心寡欲,他也代表佛法修行的根本,清心寡欲。欲望少,需要就少,所以他生活簡單,「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所以他擺在第一個是有很道理的。富樓那尊者「演說苦空無常,深談實相」,所以在心所裡面想心所為先,這個想心所起作用。因為想,他才能「觀機說法」,成就辯才無礙。
鈔【迦旃延者,更樂數,以問答往復,更相涉入,論議不窮故。】
迦旃延尊者是十大弟子裡面「議論第一」,我們今天講辯論,辯論第一。因為在辯論的時候,他一問一答,問得巧,答得也妙!這個是隨機應變,不像演說,演說可以先準備一個演講稿,有備而去。辯論沒法子準備,不曉得人家問什麼問題,不知道人家拿什麼東西來辯論。所以這是真正智慧辯才,隨機應變,所以他得的是法樂。
鈔【乃至慧舍利弗,念優波離。】
『舍利弗』智慧第一,他是「得無疑解脫」,換句話說,舍利弗的智慧從哪裡來的?他一切的疑慮斷掉了,他沒有疑。沒有疑,只有正信,這是舍利弗修行的祕訣。我們今天對這個法門深信不疑,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選擇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對於其他法門,我們一律讚歎、稱讚,我不學。哪一個人學,我們都讚歎,我們都歡喜,我們不學。不管人怎麼稱讚那個法門怎麼好怎麼好,我們無動於心,我們也同意他的說法,可是我們絕對不生起一念想修學的念頭,這叫正信,這是大智。『念優波離』,優波離尊者持戒第一,因為他受持戒律、正念分明,所以稱「念第一」。他能夠約束身心,不犯戒律。
鈔【思羅睺羅,解脫善吉,作意那律,三摩目連,痛阿難等。痛者,受也,領納意也。】
『思羅睺羅』,羅睺羅尊者一天到晚遊玩,他修行的功夫佛知道,別人不曉得,他是密行第一。他修行不重視外表,所以你在外表上看不出來,他完全用內功,玩耍遊戲裡頭真正在用功,密行第一,所以叫「思羅睺羅」。為什麼?如果不是正思惟,他不能成就。所以在遊戲玩耍當中,正思惟。『解脫善吉』,「善吉」就是須菩提尊者,解空第一,所以《般若經》裡面有他,《金剛經》,佛就是對須菩提尊者說的。『作意那律』,阿那律尊者,他是天眼第一。因為作意才能顯現出神通;不作意,他就沒有這個能力。作意是注意,他這一注意,就有這個能力現前;不注意,所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注意!阿[少/兔]樓馱一注意的時候,他這個天眼的能力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
『三摩目連』,目連神通第一,神通從定當中得來的。換句話說,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也就是說他是禪定第一,定中才能現神通。『痛阿難』,痛是受。阿難多聞第一,他得的是「文字總持,領受不忘」,他能夠接受,佛講一遍,他就記得清清楚楚,永遠不會忘掉。這個地方,『痛』,就是『受』的意思,『領納』,接受的意思。
鈔【王必具數,數必歸王,此二相扶,而取開悟。若王若數,不出自心,但得一心,王數俱盡。】
『王』與『數』,統統包括在『一心』當中。這四句是總結,開始是一念無明,把自己的真性迷失了,變成八識,從八識又生五十一個心所,就好像空中生雲霧,海上起波濤。現在我們能善於應用心心所,我們必定能開悟,煙消雲散!到最後只剩下一個真心,「唯一真心」,這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一心不亂。由此可知,大眾聚會的意思,從「稱性」來說,也結歸到一心不亂。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