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二0六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206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四一二頁:
疏【問:彼處觀音,次當補佛,次乃勢至,勢至之後,不聞補者,今言補處甚多,何日當補;又補處者,菩薩地盡,住等覺位,如星中月,何得甚多,而在彼國。】
這段話提出兩個疑問,第一個是懷疑西方世界補處菩薩那麼多,要到哪年哪月才補上?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於數目字的懷疑,通常我們在經典上看到,一個佛世界,後補佛一個、二個就不得了,為什麼西方世界後補佛這麼多?『彼處』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後補佛,將來阿彌陀佛入般涅槃,觀音菩薩在西方世界就示現成佛。觀音菩薩成佛之後也有入滅的一天,入滅之後大勢至菩薩就後補成佛;大勢至以後,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就沒講了。觀音、勢至後補成佛這個事情,這個經典我們收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諸位一看就知道。他的疑問在此地,大勢至以後沒聽說西方世界有後補佛,現在說西方世界後補佛有這麼多,懷疑:那要輪到什麼時候?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無邊,觀音菩薩成佛也無量無邊的壽命,絕對不亞於阿彌陀佛,這樣長的壽命說是到那邊證得後補佛,也不曉得到哪一天才補上。第二個問題懷疑:『菩薩地盡』,這是菩薩到了頂頭,頂頭就是後補佛的位子,我們稱為等覺菩薩,好像星中之月一樣,這是比喻,把佛比作太陽,把後補佛比作月亮,我們這個地球月亮只有一個,沒很多。當然這個說法是就我們地球上眾生來講的,佛在這個地方說法一定應這個地方眾生之機,不能談其他的世界、其他的星球。我們曉得其他的星球,有十幾個月亮,不是沒有;地球只有一個月亮,只有一個衛星。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後補佛會那麼多?就好像月亮那麼多一樣。這是兩個問題,我們看下面的答:
疏【答:補處不必定補彌陀之處,十方世界無盡,諸佛涅槃無盡,補處菩薩亦無盡,住彼國中,而待補處,奚為不可。】
一切諸佛剎土,唯獨西方世界究竟圓滿,由此可知,在這段經文我們就能想像得到,十方世界的後補佛在哪裡?統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後補佛就多了。多到什麼程度?經上講,沒有法子計算,無量無邊!原來這些等覺菩薩比往生的人數還要多,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得到證明。這句話講的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後補佛統統聚會在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是十方剎土後補佛的俱樂部,都到那裡去了。這個世界那當然是十分的圓滿,希有難逢。因此,這些補處菩薩並不是在那裡等著補阿彌陀佛的佛位,不是的;十方世界哪個地方佛入涅槃,他與那個世界有緣,而且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到那裡示現八相成道,去示現成佛度眾生,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佛菩薩應世,《華嚴經》上講得很透徹,是眾生的機感,眾生有感,這些補處菩薩就有應。所以,我們在因地修行時,要與眾生廣結法緣,為什麼?與眾生沒有緣,將來你成了後補佛到等覺菩薩,十方眾生都沒有感,你也永遠作不了佛,為什麼?沒有人求你。可見得結法緣很重要。這是第一個問題解決了。再看解答第二個問題:
疏【又諸佛尚如微塵,無有窮盡,況復菩薩,其數甚多,無足疑也,如大本中說。】
『大本』是《無量壽經》,十方世界,世界無量無邊,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所以世界無邊,佛也無量無邊;佛無量無邊,當然菩薩也是無量無邊。這不足以懷疑,《無量壽經》說得很清楚。蓮池大師就節錄《無量壽經》末後這一章:
鈔【大本云:佛告彌勒,此世界中,有七百二十億菩薩生彼,一一已曾供養無央數佛。】
這是菩薩往生的,什麼樣的菩薩?等覺菩薩。『此世界』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等覺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七百二十億,這些菩薩善根非常深厚,『已曾供養無央數佛』。
鈔【如彌勒者。】
就像彌勒菩薩地位一樣,說明這是等覺菩薩。
鈔【諸小菩薩,不可勝紀。】
小菩薩,等覺以下菩薩去往生的,『不可勝紀』,數字太多,說不盡!
鈔【他方世界,第一光遠照佛所,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寶藏佛所,有九十億;第三無量音佛所,有二百二十億;展轉至十四佛剎,以及無量佛剎,往生者不可復計。但說佛名,窮劫不盡,況其菩薩當往生者,言如彌勒,則甚多補處,益可為證。】
我們讀《無量壽經》這一段經文就了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等覺菩薩最多,為什麼?因為等覺菩薩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了解得最清楚。否則的話,華嚴會上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他們為什麼求往生?就是他對於那個環境知道太清楚了。在修學方面來說,十方世界任何佛國土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之好,到那個地方去修行。雖然在西方世界,實在講不離本國,像我們這個世界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當來下生,這是我們娑婆世界賢劫第五尊佛,釋迦佛是第四尊佛。他現在在哪裡?他在西方極樂世界,也在兜率內院。他們往返實在講是一念之中,所以兜率內院有彌勒菩薩,西方極樂世界也有彌勒菩薩。
疏【如上依正二報,或經文中有,本願中無;或本願中有,經文中無,互見無礙。】
像前面所講的西方世界依報與正報(依報是物質環境,正報是人事環境),或者是經裡面說得詳細,說到了,四十八願當中沒講到,或者四十八願裡面講到,經文當中沒有講到,必須互相對照。
這段話是蓮池大師所說的,這就說明《無量壽經》是釋迦佛當年在世多次宣講,集結也是多次的集結,所以這個經本梵文的底本就有多種,傳到中國來不止一種。古人的考證認為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在中國有十二次的翻譯,如果是同一個版本,何必要那麼多次的翻譯!就是因為版本不同,依報、正報互有詳略,有的這個本子有,那個本子沒有,那個本子有的,這個本子沒有,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會集。現在有很多人對於會集本有意見,認為讀《無量壽經》應當要讀原來的譯本,會集本總是後人編的,總是不太如法。讀原本好不好?好,讀原本一定要讀五種原本,意思才圓滿。你讀這個本子,那一句經文漏掉了。會集之需要,宋朝王龍舒居士第一個開端,你要是說會集本是錯誤的、是不應該的,王龍舒居士是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這是他老人家現身說法,說明他沒有過失。他如果在淨土宗犯了大的過失,他怎麼能往生?由此證明會集沒有錯。
會集雖然是必要的,但是古人的會集裡面有遺憾,就是取捨不當,很重要的文漏掉,不能看到一個完整的本子;另外一個遺憾,往往把原文的字改動,這是為後人所批評的。我們今天看到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諸位查對五種原譯本,它的取捨非常恰當,換句話說,是五種原譯本集大成。依正莊嚴,願文與經文都達到圓滿的境界,而且沒有更動一個字,全是原譯的經文。所以,後人讀到這個本子,讚歎為《無量壽經》最圓滿的版本,最善之本。這個本子出來之後,在教界讚歎的人非常多;慈舟法師當年就用這個本子在濟南講過,而且他還有科判。這個本子是黃臚初老居士從大陸帶過來的(以後他跟慈航法師出家,就是律航法師),帶到台灣交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在台中講過一次,而且李老師有簡單的眉註。讀這一段經文就曉得《無量壽經》確實有會集的必要。那麼到今天才有這樣完善的版本,這個版本難得,真是三寶加持,在台灣從南到北普遍的在宣揚,讀誦的人很多,依照這個經典方法修行的人很多,這是一樁非常希有、殊勝的因緣。
鈔【若據慕佛發願,滿願成佛。】
『慕』是仰慕,對於佛法的仰慕,發願學佛,願滿就成佛了。
鈔【則彼方種種所有,皆彼佛願願所成,悉應契合。】
阿彌陀佛的願無量,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無量,說實在話,釋迦牟尼佛在這五種本子裡面所說的,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過是大海之一滴而已。有沒有完全介紹?完全介紹,說一劫也說不完,只是把重要的、大概的給我們略略的說一說,真正詳細的情形必須自己到西方極樂世界才知道。
鈔【今明互為有無者,以文雖小殊,而意則具足也。】
說有詳略不相同,但是意思是圓滿的、是具足的。
鈔【又如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諸天人民,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者,雖得天眼,不能辨其名數。】
這幾句是四十八願的願文。願文裡面講,西方極樂世界人的天眼,至少也是七地菩薩以上,不是普通人的天眼,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不能辨別,其他的更不必說了。
鈔【觀此,則正報依報,攝無不盡,不可拘文而限義也。】
決定不能死在經文裡面,要知道它裡面所含的境界廣大無邊,依正莊嚴,無有窮盡。
疏【稱理,則自性決定成佛,是一生補處義。】
我們看大師引用華嚴五祖圭峰大師的一段話,《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別行疏鈔》,《鈔》就是圭峰大師作的。
鈔【圭峰云:今知心是佛心,定當作佛,然而本來成佛,非作得故。】
這個事實知道的人不多,我們雖然聽說,是不是真的知道呢?不見得,為什麼?如果真知道,你對於人事物的看法就不一樣。再說得淺顯一點,你決定不會感情用事,如果你處事待人接物還感情用事,換句話說,這個事情你不明瞭。因為這樁事情是佛之知見,入佛知見就是分證佛,分證佛哪裡還會感情用事!『心是佛心』,眾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禪家常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你是不是真正認得心?認得心就是明心,明心就是見性,見性就是成佛,禪家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心確實有,我們自己不知道;如果知道,你對於一切萬事萬物決定是平等心看待,因為心是平等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自性變現之物,它怎麼不平等?當然平等。
我們今天這個心在一切萬物裡不平等,不平等是什麼?這是妄心、是分別心、是執著心、是意識心,不是真心。真心就是佛心,我們心是妄心,妄心是假心,這是凡夫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妄心是從迷失真心裡面變現出來的。不迷了,就是真心;迷了,真心就叫做妄心。迷了,感情用事,對於一切事實真相不了解;覺悟了,純粹是智慧用事,就是般若,轉煩惱為菩提,菩提是覺心,不迷了。這樣說法諸位還是很難體會,我們再講得白一點、講得明瞭一點,什麼叫迷?什麼叫覺?凡是念念為自己著想的就是迷,念念為我、為我的家、為我這個道場,這都是迷;念念為一切眾生,這就是覺悟了。你自己檢點一下,你是覺還是迷?你就曉得。這個檢查比較容易,也很可靠。你起心動念是想自己還是想別人?迷悟就在此地分。
覺心遍一切處,這是真心;迷的心很小,有分別、有執著,迷了。《楞嚴經》上講,覺悟的心就像大海,迷的心就像海裡起個水泡;他執著水泡是自己,把大海忘掉;幾時水泡破了,才曉得心有那麼大!《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從這個角度說的,從這地方說的。成佛『非作得故』,成佛,你有沒有真的作佛?有沒有得到佛果?沒有!為什麼?你本來是佛。本來是佛,再得一個佛果,那叫頭上安頭,又迷惑顛倒了。
鈔【則但見始覺新來,不知本覺固有,可謂補則決定補,成則實不成。】
這個話要細心去領略。『始覺』是開始覺悟,從我們凡夫、我們現前,我們現前有沒有覺?當然有覺,你要是沒有始覺,不覺,你怎麼可能到此地來聽經?你今天晚上能從家裡走到這裡來聽經,就證明你覺悟了,這就是始覺。你天天都在覺悟,所以天天都是始覺。從凡夫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始覺。等覺菩薩成佛,始覺合本覺。到圓滿成佛,始覺這兩個字就沒有了,就說不上。沒有成圓滿佛,天天都在覺悟。所以始覺不是指開始那一天,天天都是開始,這是始覺意。
『但見始覺新來』,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天天有覺悟,天天有新的境界,天天有新的啟示,這就是非常明顯的,你天天在進步。進步的現象,必定是煩惱輕、智慧長,分別執著妄想一天比一天少,清淨、平等、智慧一天比一天增加,這是好境界。如果沒有這個境界就不行,換句話說,你學佛不是停止在那邊就是倒退了。有這個境界,天天都在進步,這個境界是好境界。
因為本覺是固有的、本有的,所以古大德此地告訴我們『補則決定補』,補是什麼?示現。到你成佛的時候,因為你自己有度眾生的本願,成就之後決定是以行踐願,你要實現你的大願,哪個地方有眾生希望你去幫助他,你一定去,所以補則決定補。『成則實不成』,成與不成都沒有,為什麼?成佛、不成佛是二法,六祖大師說: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有個「成」,對面就有個「不成」,正是佛家所講「動念即乖」,不許可你起心動念的!起心動念尚且不可,言語當然更是達不到,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一定要明白這個真實義。所以,一切言說都是方便說,有沒有說到真實處?沒有,一個字都沒有說到。所說的這些言語是敲門磚、指路牌,你要從這裡面去體會真實義。真實義不在言語裡頭,同樣的也不在文字裡面。真實義必定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文字)、離心緣相,心裡頭不能想,一想又著了相,要一切都不執著才能悟入。所以真正契入境界,契入境界就是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華嚴經》講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也叫做一真法界。在淨土宗,得一心不亂就入了一,從此之後再沒有二。什麼叫二?起心動念就叫二。換句話說,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真的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萬法一如,法法皆是、法法皆如,這是真正平等。所以說,「成則實不成」。諸位要是體會到這一點意思,這句話你才能明瞭,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正示願行令知修證】
開示彌陀的大願大行,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使我們明瞭如何修、如何證。文分四段:
◎【初發願,二起行,三感果,四結勸。】
經【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這段話是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前面說了那麼多話,目的就是勸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
疏【上陳依正二報。】
『陳』是陳說,給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之好,依報是物質環境,正報是人事環境,美好到極處,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所以稱之為極樂世界。
疏【今言眾生得聞此者。】
我們沒聽說不知道,那是無可奈何;聽到了、明白了,怎能不嚮往?怎麼可以不求生?
疏【應當發起大願,願生彼國。】
什麼叫做大願?『願生彼國』就是大願。
疏【是為第一重勸,後乃反覆申明。】
佛在本經前後三次勸勉我們求生淨土,這是第一次。一而再,再而三,這是苦口婆心。下面《鈔》裡面給我們說明三次的勸告:
鈔【第一重勸者,經中反復勸聞、勸信、勸願,約有四重。】
我剛才講三,實際上是四重,四次勸勉我們求生西方。
鈔【今當最初。】
這段經文是第一次勸。
鈔【是聞依正莊嚴勝妙功德之說而發願也。】
聽佛說上面這段經文就能發願求生淨土,這是第一等人。第一等是哪些人?十方世界的等覺菩薩,他們一聽到馬上就發願求生淨土。所以,西方世界等覺菩薩才那麼多!可以說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等覺菩薩統統在西方世界聚會,他們一聽到就相信、就明瞭,就發願求生。
鈔【二言聞是說者,是聞一心持名決定往生之說而發願也。】
四次勸,在此地是總說,到下面經文我們一段一段都會讀到。第二次勸是在這一章中,佛給我們說「一心持名就決定往生」,聽到這個好處,他發願求生,這是善根深厚的,我們通常講上根利智,為什麼?從凡夫地修成佛果要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一般經上講的;《華嚴經》上講的不是三個阿僧祇劫,是無量劫。佛在《華嚴》與其他經上講的,為什麼不一樣?諸位要曉得,成佛,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佛講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指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華嚴》裡面講無量劫成佛,那是圓教佛。佛有很多種類,你到底是成哪一類佛!需要這麼長的時間,一聽說這個經上說「一心持名決定往生」,這一生就成就,你想想看,聰明人怎麼不選擇這個法門?以前修一切法門,聽到這個法門,他立刻就放下、就捨掉,專修這個法門,為什麼?這法門容易,很快就成就,而且是穩穩當當的成就,決定成就。這是聰明利根,他選擇這個法門。
鈔【三言聞是經者,是聞持名佛護不退菩提之說而信受也。不言願者,信受即願故。】
第三次勸,是聽到「念佛,十方諸佛菩薩保佑你」,聽到有這樣殊勝功德利益才發心的。『護』就是中國人講的保佑,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都保佑你,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最尊敬的,一切諸佛成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所以你念阿彌陀佛,諸佛當然歡喜、當然護念你。說老實話,你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諸佛不見得保佑你;你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諸佛必定保佑你,這是真的。你念「大悲咒」、念「楞嚴咒」,也不可能一切諸佛都保護你。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到哪裡去找?這是一般人不曉得。
所以,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夏蓮居在偈子裡面所講的,「億萬人中一、二知」,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今天你修這個法門,遇到一些法師大德勸你不要修這個法門、勸你不要念這個經,這個話奇不奇怪?不奇怪,為什麼?億萬人中一、二知,他怎麼會知道?何況我們在經論、註疏裡面,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像善導大師所講的,「三輩九品是我們遇緣不同所產生的現象」,你遇到的緣殊勝,你這一生可以上品上生;遇到的緣不勝,那就是下品往生。什麼叫殊勝?對於依正莊嚴、一切事理都能明理,深信不疑,這就殊勝。能遇到一個善知識把它講得清清楚楚,我們聽得明明白白,毫無疑問的完全接受,這就是你遇緣殊勝。說實在話,我們這一代的同修比過去古人在緣上來講是殊勝得多,殊勝在哪裡?我們遇到這個經,這是第一個重要的緣。古來的大德有幾個人把《無量壽經》各種的譯本、會集本都看過?如果不能遍讀,這個緣就有欠缺,就不殊勝。道源老和尚一生弘揚淨土,《無量壽經》九種本子,他只看過四種,還有五種沒看過,李炳南老居士一生弘揚淨土,他只看過五種,還有四種沒見過,你就想想遇緣多難!我們今天把九種本子統統收集印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大家統統都看到了,你的緣超過道源法師、李炳南居士。特別是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出現在這世間還不到五十年,五十年前的人不知道有這個本子,五十年後的人知道這個本子的人也不多,這二、三年來我們極力宣揚,台灣同修普遍知道。
鈔【四言若有信者,是總結聞已深信,信有願者無一不生之說而發願也。】
這個算是善根最差的,但是還有資格往生。如果我們按等級分甲乙丙丁,這是丁等,丁等還可以往生,丁等以下的就不能往生。他相信「有願者無一不生」,我發願,發願就會生,這是真的。
今天有同學來告訴我,淡水有一個人念佛往生,一生沒有接觸過佛法,而且品性不好,惡口,一生造的罪業很多。臨終的時候,他頭腦很清醒,有兩位出家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接受了,居然也預知時至。他告訴法師:阿彌陀佛四點鐘來接我。他們念到四點鐘,四點鐘佛沒有來接,就問他:你怎麼可以騙出家人。他說:早晨四點。他們以為是下午四點,那到第二天,好的,就繼續再念。果然沒錯,到第二天早晨四點鐘往生。「信有願者無一不生」,他是屬於這一等的。往生的瑞相,助念的同修聞到異香。阿彌陀佛來接他,別人沒有看到,他自己看到;而且阿彌陀佛給他講四點鐘來接他,這是距離接他十幾個小時之前,這也算是預知時至。這是在病重的時候遇到善友開導,他才知道。
鈔【聞聞轉深,願願倍切,語雖反覆,義不雷重,憫物情深,誨人不倦。】
這幾句話是對於釋迦牟尼佛無上的讚歎,佛對眾生真是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勸勉我們,希望我們覺悟。什麼叫覺悟?真正發願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這就是大徹大悟,就是徹底的覺悟。真正發願往生,必須把這個世間看淡,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盡心盡力弘揚這個法門,幫助別人認識這個法門,幫助別人發願往生,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弘揚這個法門是上報四恩;希望一切眾生得到這個法門,大家都念佛往生,這是下濟三途苦。我們要這樣做才行!除這樁事情之外,這個世間沒有一樁事情是有意義的。唯有報佛恩,唯有幫助眾生徹底覺悟求生西方,這是有意義的一樁事情,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一樁事情。換句話說,除此之外,都是不應該做的,沒有意義。
疏【又聞攝信義,願攝行義,三事資糧,悉備於此。】
西方淨土最重要的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聞』裡面就包括『信』,要說聞了不信,那就不叫聞。聞了何以不信?沒聽清楚、沒聽明白,這個不叫聞。一定要使對方真正徹底認識明瞭,生起信心,這才叫做聞法,真正聞。『願』裡面就包括『行』,他既然願往生,哪有不念佛的道理?願往生而不念佛,這個願不是真的願。這句佛號二六時中決無間斷,才是真正的願。信願行『三事資糧,悉備於此』,「於此」就是這句經上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句話是三個條件統統具足。
鈔【聞然後信,匪聞則信自何生。】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一切眾生真正信這個法門,只有一個方法,要把這個經典細細講給別人聽,為什麼?他才會相信。你要不細細說給他聽,他不相信!發願弘經,是報佛恩的第一法,最殊勝的。也許有同學說:我很笨,程度不夠,怎能弘經?怎能講經?南普陀佛學院的人告訴我,這個佛學院有十幾位同學是大學畢業,其他是高中、專科以上,程度高,好!他給我講,我沒在意,為什麼?因為我沒有那麼高的程度。當初李老師開班教我們學講經,我們那一批人裡面,大學(還不曉得有沒有畢業)只有一個,高中是二、三個,其餘大部分是小學畢業、初中畢業,這樣的程度。年齡呢?三十歲以上,是年輕的;年歲大的,林看治六十歲,小學畢業,她參加我們那個班。林看治在我們那裡學講經的時候,她的孫女是國小的老師,她是祖母級的,還跟我們同班在那裡開始學講經。我們二十多個人,經過李老師二年訓練是個個都上台,講得還都不錯。可見得這樁事情不需要程度很高,年齡大一點也不礙事。
那時候李老師告訴我們、勉勵我們,他說:世間學東西,唱戲最難。他說:唱平劇最難,比講經難得多。為什麼?唱平劇,你總不能拿個劇本在台上念,決不可能的;講經的時候,經本、註解可以擺在講台上,這容易多了。還有一個,唱戲的時候,每一字、每一句不能唱錯,而且背動作,鑼鼓拍節都要配合,這個難!這個比講經難十倍都不止!他說:那個都有人能學得出來,這還有什麼難事情。唱戲怎麼學會的?他就給我們講:從前在大陸上,家裡都是很貧窮,小孩養不活,賣給戲班去學唱戲。賣給戲班,契約裡面有一條:打死不償命。他老人家講:天下沒有學不會的,為什麼?打,打的時候你就記住了,這個地方你記不得,打過就特別記得。我們那個講經的班,李老師不但罵人,還會打人。我們年歲都很大,外面人看到就不好看,因此我們上課門都是關著,不能讓人看。不但不能讓人看,外頭派人巡迴,不准人接近,這裡頭有打有罵。只要你發心,沒有學不會!不需要程度很高。
演培法師往年在香港想收幾個徒弟,他的條件是:只要老實、聽話,初中畢業就可以了。人家就問他:別人收的都要大學畢業、博士來出家,你老人家條件怎麼這麼低?演公說:我就是程度很低的。這話說得有道理,程度高了,眼睛長在頭頂上,不聽話,什麼也學不會!真正發心,三寶加持。所以,只要有願,沒有不成就的。
這就是要發心弘經,把經典講清楚、講明白,才能讓人起信。如果你這部經講下來,聽眾沒有一個相信的,你就全盤失敗。如果聽眾當中有相信的,你就成功,這個經就沒有白講,這是第一步,這是小成功;中等的成功,裡面有發願的;上等的,聽眾裡面有往生的;有決定往生的,那這個經講得是上乘功德,真正是接引往生。這就說明發願弘經的重要。
鈔【願然後行,無願則行何繇起。下文信行,此為本原。】
聞法是本原。
鈔【信行願三,淨土資糧,充足無欠。】
三個條件具足。有些發心講經的同學常常來問我:這個經怎樣才能講得好?這個東西,沒法子學到的。我老實告訴大家,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沒有出家之前,我跟他一年三個月,他在講台上表演那一套技術、方法,我統統都知道了。這就好像學兵法,兵法我學得熟透,怎麼樣?不會打仗!就是上台我不會用。我在底下批評,我樣樣都會批評,為什麼?我知道。可是我上台之後就不會用,用得不恰當。出家之後又到台中去,又跟他七、八年,這七、八年學什麼東西?完全在觀摩他,他怎麼講出來的?這個經我也會講,我在台上,我是怎麼講法?聽聽他,他是怎麼講法?我聽的是這個,我並不是聽他講經文。這種聽經的方法,他老人家學生裡面沒有第二個人。經典的內容,他也是參考註解,註解我都有,甚至我收的註解比他還多,這些材料,他上台怎麼表演出來的,我觀察他這個。諸位想想,學門道、學那個方法,兩個小時我都學會了;可是要學到台上自己能靈活運用,得心應手,我觀察李老師七、八年,自己在講台上練習十年,才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這不是簡單的事情,這不是人人能學得會。
我歸結一個重點,這個重點是學習的態度,是決定的因素;方法、善巧是在其次,當然重要,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修學的態度,我們在經上常常勸同修,把自己捨棄,絕對不為自己、不為名聞利養,一切為報佛恩、為報眾生恩,你用這樣的心態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才能在講席上蒙諸佛菩薩加持,你才能講得好,講得能扣人心弦。
實在講,扣人心弦是不是自己有能力?不是,是佛菩薩加持!不但講的人是佛菩薩加持,聽的人也是佛菩薩加持。佛菩薩要不加持,你怎麼會聽懂?你能聽得懂、聽得歡喜,佛菩薩加持的。這就是說明,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的善根發現。你沒有善根,佛菩薩想加也加不上;真正自己有善根,現在有三寶加持,說聽才能得殊勝利益。這個殊勝利益就是生起真信切願,依教奉行,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極樂世界。這非常非常重要,要把一切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捨掉!
修淨土,雖然淨土有五經一論,可是諸位如果真正想這一生當中決定生淨土,五經一論當中只能選擇一種。五經一論六種,選任何一種都行,都能決定成就,一門深入;一門深入之後,其他的五種決定旁通。不僅是旁通其他的五種,所有一切大乘佛法也必定通達;不但大乘佛法通達,再跟諸位說,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為什麼?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真正證到清淨平等,哪有不通達的道理!證得清淨平等就是證得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當一切通達之後,那時你大慈大悲還是弘揚一門,為什麼?給沒有悟的人做一個榜樣,使他有一條正路可循,這是慈悲。我們看古來多少這些祖師大德們,一生專弘一部經、一部論,最多的沒有超過十部。十部的非常希有,多半都是專弘一部、二部的。他有那樣殊勝的成就,這些都是我們的榜樣,也都是這些祖師大德的大慈大悲;不是他不知道,他樣樣都通。
說到這個地方,這是三個條件具足,三個條件具足就決定往生。往生品位高下,那就看你功夫的淺深。什麼叫功夫?功夫不是念佛號念了多少,不在這個,是在你念的清淨心的純度。心愈清淨愈平等,功夫就愈深。功夫淺深是在清淨心的程度,拿《無量壽經》來講就是「清淨平等覺」,就是這三樁事情的高下淺深差別。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