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三二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32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八八頁:
疏【四土苦樂,略如天台教中說。】
我們看蓮池大師在《鈔》裡面所引的:
鈔【所謂見思輕重,同居苦樂。】
實在說,我們修學淨土這個法門一定要以《無量壽經》裡面的四十八願為根本,不但是菩薩、祖師大德們所說的,就是佛在不同經典裡面所講的,我們都要以四十八願為準。因為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而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轉述,所以統統是阿彌陀佛自己的意思。這是我們講到依法不依人,因為佛說法,我們曉得他說法的對象不相同,他講法就不一樣,他是應機說法。四十八願是彌陀的本願,這個不是應機說法的,釋迦牟尼佛不能跟我們講,把阿彌陀佛的本願都改掉,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一定要以四十八願為根本。
在四十八願裡面,我們看到的西方世界,實際上講是純一菩薩世界,就是十方世界眾生去往生的。因為四十八願裡面並沒有說上中下品往生,沒有、沒講這個,也沒有說四土;只給我們講生到那個地方,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薩。「阿鞞跋致」,根據一般經論來講,最低限度都是七地以上,所以古德講,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位齊等覺,這個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天台家講苦樂也是方便說,實在講,我們要不真正到西方極樂世界,總沒有辦法想像其中的莊嚴,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真正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見到了,這才曉得佛菩薩祖師們所說的那真是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說得太少了。如果不是這樣的殊勝,怎麼會叫十方諸佛都讚歎!連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樂意去往生,可見得這個世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此地天台家所講的,是從理上說,在理論上講,西方世界實在講超出這些理論,超出我們的想像、推測。他這個說法,如果說在十方諸佛淨土裡面,那是一點都沒錯。
同居土裡面,見思煩惱輕的就樂,見思煩惱重的就苦。我們現在身是住在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真的,這世間有不少人很快樂,你問他:你為什麼快樂?他見思煩惱輕,就是他貪瞋痴慢都輕,他就快樂了。為什麼煩惱很重?他貪瞋痴慢很重,放不下,小小的事情他就計較,那就很苦。十方諸佛國土,苦樂非常的明顯,講『四土苦樂』。
鈔【體析巧拙,方便苦樂。】
方便有餘土,這是修行人,這個不是凡夫,阿羅漢與辟支佛、權教菩薩,這些人多半都是修「空觀」。大乘入門始教是修空觀,小乘也是修空觀。空觀裡面,有體空、析空,『析』是分析,『體』是當體即空。當體即空的人聰明,他就自在!析空是什麼?要去研究,要去分析,到最後明白了,他顯得比較笨一點。苦樂從這個地方來,這是講的方便有餘土。
鈔【次第一心,實報苦樂。】
這是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裡面,天台家講的三止三觀。聰明的人是「一心三觀」,沒有次第的,這個高!中下根性的人修「次第三觀」,按照順序來修,漸修而證的,一心三觀是頓修,這裡頭就有頓、有漸。一心,這就樂了,次第就比較苦,這是兩種比較。
鈔【分證究竟,寂光苦樂。】
常寂光淨土有『分證』、『究竟』,究竟是佛,分證是菩薩。實在說,寂光淨土跟實報土是一而二、二而一,它們兩個不能分的,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一品無明,這才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如果細分,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一共是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分證。最後那就是圓教的佛果,我們也叫妙覺位,那是究竟。所以從圓初住一直到圓教成佛,都是住實報莊嚴土,分證寂光淨土。
鈔【文繁不敘。】
天台講得很多,這是簡單的敘說一下。
疏【問:菩薩捐棄五欲,雖輪王不以為樂,憫念眾生,雖地獄肯代其苦,何得捨苦眾生,自取樂土。】
這是假設的問答,問得好!學佛無論是大乘小乘,第一個就是破我執。破我執之前,第一個破身見,就是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身見是五種見之一。五見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是五種見。第一個破身見!五種見惑統統破掉,這才證小乘須陀洹果,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十信裡面的初信位。換句話說,如果身見都沒有破,連初信都不到,這菩薩地位他沒分!初信好比是一年級,他一年級都不夠資格。
今天有幾個人能破身見?一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到自己。諸位要知道,這是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注定你這一生學佛只能修一點人天福報,你不能成功,為什麼?我執太重了。破了我執,真正做到無我了,像《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正做到無我,在小乘就是阿羅漢,在大乘圓教是七信位的菩薩,七信位的菩薩等於小乘阿羅漢,這才能出得了三界,才算是修行有了一個結果。如果不出三界,我們的修行沒有結果,他還要輪迴。只要一輪迴,這個修行就白修了,這一生白修了,沒結果。
唯獨淨土法門還行,可以帶業往生,除這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你想修行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我們可以試驗!恭維他幾句,他很歡喜,罵他幾下,他會生氣,這就曉得他「我」很重。我執沒有的人,你罵他,他不會生氣,為什麼?他無我!換句話說,你罵他,他不接受,你罵他,他聽到好像你在罵別人一樣,你讚歎他,他也不歡喜,這就是佛門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這是功夫剛剛得力,並不能算是個成就。八風吹不動的人,還是沒有辦法脫離三界輪迴。但是真正到八風吹不動,念佛往生淨土大概不太有什麼大問題,所謂帶業往生。因為他見思煩惱並沒有斷,所以這個地方就提出這個問題來。
『菩薩捐棄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菩薩都捨棄了,真正是離欲。『輪王不以為樂』,就是給他做轉輪聖王,他也不會感覺得有快樂。因為他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也捨掉了,他心得清淨了。『憫念眾生』,憐憫一切眾生。為度眾生,雖然是地獄他也願意去,地藏菩薩就是個榜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個地方眾生在受苦受難,我們應當發心去幫助他,除非沒有這個緣分,有緣分一定要去。如果不去,實在講就是自己發的願也違背了。不管你是真的還是假的,你在佛前面總發過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有苦眾生希望你度,「那太苦了,我不去」,換句話說,立刻與自己的誓願就相違背了。可見得我們在佛前發的這個誓願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一種開玩笑的性質。說得不好聽,欺騙佛菩薩,這個罪過就很大!說話不算話,不能兌現。
眾生都苦!只要有機會,我們就幫助他,我們拿什麼幫助他?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幫助他,叫他知道淨土法門,叫他發心念佛。縱然他還不肯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只要他認真,他相信,肯念,就是不往生西方淨土,他來生也得人天福報,經上講的「生尊貴家,六根不缺」,還能夠繼續學佛,這個很難得!這是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他來生還能得福報。彌陀本願,我們一定要細細看清楚。這都是真正有誠心誠意,但是世緣他放不下,說得不好聽,就是他業障很重,煩惱很深,他沒有辦法往生,他有障緣,來生還能得福報。所以菩薩一定要把自己所發的願兌現,要盡量去做,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只要做到這四個字,這就叫功德圓滿。我已經盡心盡力了,就是圓滿的功德。所以,對於度眾生,到地獄他也不怕,他也甘心情願去。
『何得捨苦眾生,自取樂土』。這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好!那個地方只有樂沒有苦。這些菩薩怎麼都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把這些苦眾生都捨棄,都不度他了,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受,這不是與他本願相違背嗎?下面答覆說:
疏【智者十疑論中詳明。】
智者大師有一篇文章叫《淨土十疑論》,對這個問題答覆得很詳細。《淨土十疑論》收在《淨土十要》這本書裡面。
疏【又更有取捨多說,不可不辯。】
這個一定要搞清楚。下面他就引用智者大師《十疑論》裡面的話來說明:
鈔【論云。】
『論』就是《淨土十疑論》。
鈔【菩薩未得無生法忍,不能度生。】
這個要記住,為什麼?沒有得無生法忍,他會退轉。
鈔【喻如破舟拯溺。】
他坐船想去救掉在水裡的人,這個船是個破船。
鈔【自他俱陷。】
不但度不了人,自己也賠了條命,這個發心沒有用處,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是用其他的法門,我們自己不具備這個條件,沒有辦法利益眾生。我們用淨土法門來利益眾生,是我們自己拼命學這個法門,我們也教別人學這個法門。我們自己在這個法門裡面得殊勝的利益,也希望這個利益給大家分享。
但是我們要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要去!為什麼要去?如果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好,來生縱然得一點人天福報,那還得要有人天的因行,五戒十善真正修得好,來生才能得人身。如果這個因行不具足,念佛人一樣墮地獄。灌頂法師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裡面,末後一段講念佛人一百種不同的果報,同樣是念佛,所得的結果不相同。第一條就是墮地獄,念佛的人墮地獄,第二條就是墮餓鬼道,第三條就是墮畜生道。三惡道擺在頭三條,真嚇人!念佛能成佛,念佛也會下地獄。為什麼念佛人會墮三途?假借念佛自欺欺人,欺騙眾生,貪圖名聞利養,這個不如法!這個果報在阿鼻地獄,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這個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完全相違背。因此我們要求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立刻回來度眾生都可以,這是《無量壽經》上都有的。你的悲心很重,你要急著去度眾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打轉你就走了,可以,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你,你雖到他方世界度眾生,永遠不墮三惡道,不會退轉,這個利益太大了。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轉一下,會退轉!西方極樂世界轉一下就不退轉了。這怎麼能不去?
鈔【求生淨土,得無生忍已,還來此世,救苦眾生,乃克有濟。】
這就對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去享受的,菩薩沒有享受、享福的觀念。菩薩念念都是希望幫助眾生,成就眾生,根本就不問眾生所居住的環境,不理會這些,你住在天堂也好,你在地獄也好,只要有緣,菩薩就來了。這個「緣」,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機會,只要有這個機會,菩薩就來了,沒有機會,那沒有辦法。沒有機會就是有障礙,菩薩沒法子來;有機會,那就是沒有障礙,應當要去。
鈔【故初心菩薩,必先捨此苦處,生彼樂處。】
特別是指初發心的菩薩,一定要捨娑婆世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能成功。
鈔【據此。】
根據這個道理。
鈔【則捨苦者,正於拔眾生之苦。】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幹什麼?正是想救度這個世界苦難的眾生。
鈔【取樂者,正欲與眾生以樂也。】
我們勸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與樂,就是叫眾生離究竟苦得究竟樂。
鈔【自利利他,是菩薩道,豈二乘獨善之可儔乎。】
『二乘』是小乘人,小乘人實在講獨善其身,他不肯幫助人的。我們自己實在講,要認真的反省。過去李老師講經的時候,教學當中常常提醒我們,叫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我們像菩薩嗎?細細想想不但不像菩薩,連二乘都談不上,這是真的。二乘人真正獨善其身,我們連獨善其身都做不到!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業,正像《地藏經》上所說的。有些人造罪業,他自己能覺悟,這是好的,還有得救的機會;有許多人造罪業,死都不承認,這種人就是佛經裡講的「一闡提」,沒救了,為什麼?他自己造的過失,他不知道,他不曉得,不承認就是他不知道。所以知道自己過失,這是自覺,這是始覺,開始覺悟了,曉得過失之後他才會改過。他不知道自己過失,他以為他都是對的,換句話說,他改過這個意念沒有了。換句話說,一錯就錯到底,永遠就錯下去,這種人是最可憐的人,也是最可悲的人,佛經上常講「可憐憫者」,佛都度不了他。他沒有過失。實在講沒有過失,只有佛才沒有過失,等覺菩薩還有過失,為什麼?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他就有過失。所以菩薩懺除業障,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要修懺除業障。
西方極樂世界個個人都修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告訴我們,我們得的這個身不僅跟佛一樣,統統都是金剛不壞身,就是「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所以西方極樂是純一菩薩世界。什麼菩薩?普賢菩薩,個個都是普賢菩薩。《華嚴》「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無量壽經》「皆遵普賢大士之德」,把它合起來看,沒錯!我們從四十八願裡頭知道了,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世界。等覺菩薩尚且要懺除業障,我們現在居然是沒有業障可懺了,這就是佛經上講的標準的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斷善根的人,佛法講沒救了。這是我們特別要警惕的。
我們自己好好想一想,真的連二乘都不如!要發至誠心懺悔。佛經上教訓,哪一句我們做到了?哪一句我們真搞明白了?明白是解悟,做到是證悟!這裡面有先解悟而後證悟的,有先做到而後恍然大悟的。這個不一定的,不一定先了解然後再做到,有些人先做後了解,他做到之後他恍然大悟,眾生各人根性不相同。
鈔【又多說者,圭峰釋圓覺,種種取捨,皆是輪迴,謂如此捨娑婆,取彼淨土。】
圭峰大師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是清涼大師的學生,就是宗密,他一生功力都是用在《圓覺經》上。古人學佛,看到經論太多,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圭峰大師也是如此。他就至誠的禮拜祈禱,拜佛,拜了七天,在佛前面拈鬮,他就拈到《圓覺經》。他拈到之後,一生就專門研究《圓覺經》,他的確是《圓覺經》的權威,一直到今天,在《圓覺經》上這一千多年來沒有一個人能超過他。他給《圓覺經》作四次註解,《圓覺經略疏》、《圓覺經略疏之鈔》,《圓覺經大疏》、《圓覺經大疏之鈔》。《圓覺經》只有兩卷,註得非常詳細,實實在在了不起。《圓覺》的內容實在講跟《楞嚴經》可以說完全相同。《楞嚴》是廣說,詳細說,《圓覺》是略說,內容很多地方相同,這境界非常之高,是大乘圓教經典。
他在《圓覺經疏鈔》說,『種種取捨皆是輪迴』,這句話確實沒錯。取捨就有得失,取捨的心、得失的心就是輪迴之心,出不了六道輪迴。『捨此娑婆,取彼淨土』,這還是取捨心!這樣的心還是在六道輪迴,出不了三界。對不對?對,沒錯。如果你用取捨心的話,那你就錯了。圭峰大師講的沒錯。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對於娑婆跟極樂世界不是取捨心去的,是什麼心去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求學、留學,學成之後立刻回來度眾生,是這個心。如果他真正捨娑婆,他以後還會再來嗎?他不來了。他要取淨土,將來還能捨淨土嗎?可見得圭峰的話說得沒錯。如果我們覺得這裡苦,那裡樂,這一下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可好了,我再也不要受苦了,這個世界我再也不要來了!你要是抱這種心理,不能往生,為什麼?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相應。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些菩薩們,我們在經上可以看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看到,他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在西方極樂世界來來去去的,十方諸佛世界哪裡有緣哪裡就去,去沒多久又回來了,回來住幾天又去了,來來去去的!去幹什麼?接引眾生;自己已經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了,十方世界過去生中與自己有緣的,有關係的。佛經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為什麼?跟你沒有關係,你跟他說法,他不聽,他不接受。凡是他很歡喜,歡喜聽、歡喜接受,過去生中跟你都有緣分,他才喜歡聆聽。同樣說這個法,換另外一個法師,他就不高興,凡夫他有這個執著!他喜歡這個法師,不喜歡那個法師,這就是過去生中有緣沒緣。
我們過去生太多太多了,數不清!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我們也不只是在這個地球上過這個生活,十方世界我們過去都曾經在那裡住過,我們現在的術語講外太空,別的星球,咱們過去生中統統都住過。因此,哪一個諸佛剎土裡面,都有我們過去世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戚朋友。這些有關係的人,這就有緣了,無論過去結的緣是善緣、是惡緣,都行!拋開善惡,都是有緣人,就能幫助他們。
凡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到十方世界去度眾生,統統是勸他們念佛求生淨土。像本經前面所舉的十六位尊者、四位菩薩,《無量壽經》裡面我們看到「賢護等十六正士」,這些人統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倒駕慈航而來,可見得他們來來去去很頻繁,不是住在西方極樂世界裡不動了,不是的,來來去去的。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圭峰大師說這個話沒錯,你用取捨心的話,你不能往生。我們在這個世間,如果處處都有取捨的念頭,決定不能利益眾生,為什麼?取捨是私心,就是我們俗話講的自私自利。菩薩都是為眾生,沒有自己取捨,為眾生取捨,這就對了。為眾生,前面智者大師講的,為眾生苦,我才離娑婆到極樂,為眾生的樂,我們才取極樂世界,不是為自己,是為一切眾生取捨。幫助他們取捨,不是自己取捨。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這樣的心態,這真正是偉大,不可思議。
鈔【而大梅亦云。】
『大梅』是禪宗的一位大德。
鈔【捨垢取淨,是生死業。】
「生死業」跟圭峰大師講的「輪迴」是一個意思,他們兩人見解都相同。
鈔【故今辯云。】
在此地,怕人家聽了這兩句話發生錯誤,錯誤什麼?對西方極樂世界不敢去往生了,這個差錯就太大了。『故今辯云』。
鈔【此等語言,非不極致,但得旨則號醍醐,失意則成毒藥。】
這兩句話確確實實如此。你要是真正了解圭峰、大梅的意旨,那就是醍醐了。這兩位大師都是禪宗了不起的大德,都是明心見性的菩薩。他們這些話都是要懺除修行人的情執、執著,用意在這個地方,也就是看到一些修行人取捨、得失的念頭太重,才這麼說的。這真是應病與藥,藥到病除。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執著,今天聽到大梅、圭峰這個話,反而執著他的這個說法,害得我們也不敢發願求生西方,那就壞了。因藥又成了病,「執藥成病」,這就反而變成毒藥了。所以必須明瞭、清楚,他們的話說得沒有錯。
我們今天有一些祖師講「捨娑婆,取極樂」,這也沒錯,這個取捨跟祖師講的「不取不捨」是一個意思,所以你要懂得它的意義。不取不捨是沒有執著,捨娑婆、取極樂也沒有執著。捨不是真實,剛才講了,暫時捨;取極樂不是真取,到了極樂世界馬上又離開了。並不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地方太樂了,我永遠不要離開了,永遠在那裡享受了,不是的。如果有這個意念,這是不能往生,與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
鈔【盡令而行,何但捨娑婆垢,取極樂淨,為取捨也。縱謂我土惟心,而捨境取心,亦取捨也。縱謂我無取捨,而捨此有取捨,取彼無取捨,亦取捨也,亦輪迴生死業也。】
這是蓮池大師辯駁的話,也是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正確的知見。這個關鍵就是在『心』,所以說得清楚一點,明白一點,簡單一點,為自己取捨,這是祖師所說的,這個就錯了,決定是輪迴業。為自己不取不捨還是取捨,你捨了「取捨」,取了一個「不取不捨」,還是取捨。總而言之,你是為自己,就決定是生死輪迴。如果我們為一切眾生,這就沒有過失,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希望大家好好的去留意。
為一切眾生,這是真實的福報,為什麼?我們自己的福報很有限,你發大心為眾生,把眾生的福報變成你自己的福報,因為自己跟眾生打成一體,眾生有福,我就有福;又跟諸佛菩薩打成一片,諸佛菩薩有福,我也就有福了。我不跟他畫界限了,我跟他認同了。如果我不跟他認同,我畫一個小圈圈,我獨立,我不是你,你不是我,我這個福報就很有限了。自己過去生修的,這一生所修積的,慢慢這個福報就耗盡了。所以學佛的同修,無論出家在家要明白這個道理。
乘願再來,也不完全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那當然是乘願再來,現在還沒去,也可以做到乘願再來,這個怎麼說?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業力來受生的,不是乘願再來的。我們是業力來的,想不來也不行,想走也走不了,不自由,自己做不了主。可是我們真正覺悟了,從今天起發願,我為一切諸佛菩薩,我為一切眾生,把自己忘得乾乾淨淨,這是把自己的業力轉變成願力,就等於乘願再來。
你的智慧福德決定增長,智慧,三寶加持你,福德,三寶也加持你,就看你願不願意了。就是剛才所講的,願不願意與一切諸佛認同,與一切眾生認同。實在這個認同是現代語,大家好懂,其實就是觀世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說的,「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這個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講,他上與十方諸佛認同,下與一切眾生認同,真正把自己忘掉了,這是觀世音菩薩,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觀世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他也是來來往往,不僅僅在我們這個地方救度這些眾生。我們常講觀音菩薩與我們特別有緣,沒錯,觀音菩薩與十方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緣。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裡說過,他成佛了,他這個世界裡面,這些教授名稱都是「普聞十方」,觀音、勢至是極樂世界教授!十方世界沒有人不知道這兩大菩薩的。這兩大菩薩用什麼方法接引眾生?用念佛的方法。
鈔【寧知理無分限,事有差殊。理隨事變,則無取捨處,取捨宛然;事得理融,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故菩薩雖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樂境,開取捨門,權實雙行,理事無礙。】
這一段說出大師為我們開導正確的境界、看法。『理無分限』,「分」是分別,「限」是界限,「理」是講真如本性,是講我們真心理體。確確實實,在真心本性裡面講,淨與穢統統都沒有。這就是《華嚴》上講的,「法界原本是一真」,一真裡面沒有二法。淨穢是二法,取捨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了。《壇經》裡面,印宗跟六祖初見面的時候,印宗就向六祖請教,他說:黃梅(就是五祖)講不講禪定解脫?六祖一聽立刻就告訴他: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他不跟他講別的,這是什麼?這是叫他真正開悟,真正會歸到自性。這是從理上講。印宗所問的從事上問,六祖答覆不從事上答覆他,從理上答覆他。
大師在此地先從理上來說,理上沒有淨穢,也沒有取捨,理是一真,但是事相上就有差別,差別從哪裡生的?不是從理上生的,差別是從一切眾生妄想執著而分的。這是《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十法界從哪裡來的?是一切眾生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了妄想執著,就恢復到一真法界。既然這許多眾生他有病,迷惑顛倒,在無淨穢裡面他分別淨穢,無取捨裡面他分別取捨,這就是『事有差殊』,淨穢迢然,取捨歷然。取捨不能說沒有,確確實實存在。
『理隨事變』,這就是說理是無取捨的,無取捨裡面,現在眾生有取有捨,真是像經論裡面所說的,雖然知道無妄可斷,不妨斷其妄想;雖然知道無真可證,也不妨證彼真心。這個說明理事無礙,這樣才能圓融。『事得理融,則正取捨時,了無取捨』。拿我們眼前這個境界來說,我們眼前境界是博地凡夫,我們要「捨娑婆,取極樂」,這是取捨;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是一真法界,到那邊之後才曉得無取無捨。從取捨而入無取無捨,換句話說,從十法界一下就入了一真法界。這是方便中的方便,善巧中的善巧,能令博地凡夫一下子就成佛,這個的確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沒有的。
這個法門,我們特別要遵守的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看到祖師大德說這些話,他說的那個意思,真的意思,我沒搞懂,聽到那個語句把它曲解了,對自己造成非常大的傷害,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總得依法,法是淨土三經,尤其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那是法裡面的根本法,決定要依從的。
『權實雙行,事理無礙』。『知一切法平等不二』,這是真的,這是理。諸佛菩薩也示現苦樂的境界,不但在言說裡面給我們講解,他還做出樣子變現出這個境界來給我們看,這就是『開取捨門』,用取捨做一個方便法來引導一切眾生,這是權、這是事。我們把理跟事合起來看,平等就是苦樂,苦樂就是平等,不二就是取捨,取捨就是不二,這就是雙行無礙。末後說,菩薩雖然曉得一切法平等不二,他能示現苦樂境界,開取捨的方便門,幫助我們證入一真法界。
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是一真法界,古德講,我們從這個世間往生是「橫超三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是「橫生四土」。橫生四土,你就想到那個地方是一真法界;如果不是一真法界,四土就有差別,怎麼能同時生得?能同時生得,可見得那個地方是無差別的境界。我們從一個差別的境界,入到無差別的境界,這真是「權實雙行,理事無礙」。下面大師舉了例子,要我們自己好好的去省察一下:
鈔【斯論且置。】
『且置』就是暫時我們把它放在一邊,不去談它。
鈔【今汝自審。】
現在我們自己好好去想想,審察審察自己。
鈔【果能。】
『果能』,果然能夠。
鈔【糟穅臭腐以為飲食,不異膏粱否。】
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呢?這就是苦樂兩種境界。『糟穅臭腐』,這是飲食裡面最壞的,『膏粱』是飲食裡面最精華的,能不能做到平等不二?做不到!理論上是平等,可是在事實上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到平等。這就說明,理是理,事是事。圭峰、大梅是從理上講,他忘了事實的真相,圭峰、大梅那是菩薩的境界,明心見性的境界,他把我們博地凡夫這個境界忘掉了。所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他說那個話不是沒有道理,我們用不上,我們用他那個開示,那我們就錯了。他那個藥是治特種病的,不是治我們這個病的。我們要是用了他那個藥,那是病上加病,一吃就嗚呼哀哉,決定不能用的。下面又有個比喻:
鈔【廁溷坑穽以為床榻,不異華堂否。】
前面講飲食,這是講居住,這是兩個極端的比例。『華堂』是宮殿,宮殿就是居住的豪華。茅蓬又髒又臭,怎能跟華麗的殿堂來相比?
鈔【木皮草葉以為衣服,不異羅綺否。】
上古時代沒有衣服穿,只有用獸皮、用草葉編一個裙子圍起來;現在穿的是綾羅綢緞。這是講穿。吃的、住的、穿的,這裡面確實是有差別,你能在這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正做到平等嗎?那就恭喜你,你是大菩薩,你決定不是普通人。這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這是入不二法門。如果對於這些苦樂相對的,你還覺得有苦有樂,換句話說,你還沒有入不二法門,也就是說,你沒有明心見性。你修得再好,也不過像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就有取有捨、有苦有樂,他還沒有能做到苦樂不二、取捨不二。
鈔【虎兕熊羆以為伴侶,不異父母兄弟否。】
『虎兕熊羆』就是凶猛的野獸,我們現在講毒蛇猛獸,你跟這些東西在一起,能夠像跟父母兄弟姐妹一樣嗎?這個地方是用來比喻惡人。
鈔【冬坐冰雪,不異繒纊否;夏暴烈日,不異涼風否。】
處處都是舉兩個極端的例子,極不平等。我們確確實實做不到。
鈔【乃至地獄中銼燒舂磨。】
這是地獄苦。
鈔【不異入第三禪否。】
在我們娑婆世界,『第三禪』是最樂的,最快樂的境界是三禪天。三禪天是我們娑婆世界裡頭的極樂世界,地獄最苦,三禪最樂。
鈔【異類中行,不異遊戲否。】
『異類』是講六道的。我們與鬼、與畜生在一起,能夠同我們好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相比嗎?舉這麼多例子。
鈔【如其不然,宛爾凡夫。】
你在這極端境界裡面,你還是有分別,還是有執著,你不能真正做到清淨不二,換句話說,你是凡夫。
鈔【何得妄以大聖人過量境界而為己有。】
這個錯了,圭峰、大梅所說的,這是圓教初住以上的境界,也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法身大士,我們聽了他的話,好聽,高!但是用不上,沒用處。
鈔【取快一時,流害無盡。】
這是真的。就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說大話、高調!好像顯示自己境界了不起。但是會害眾生,因為聽眾裡面沒有到這個境界,這個說法有失慈悲。
鈔【應聞此語,生大悔恨,起大覺悟,涕淚悲泣,求生淨土。】
這個是對的。我們聽到那些人說的那些話,調太高了。真正明理的人曉得,他說的錯不錯?沒錯,但是對眾生沒有利只有害。佛經所以稱之為契經,「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才行!圭峰、大梅的話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面不契機,對眾生沒有利益。所以佛法必須契機契理,這才是真正的善巧。如果只契理不契機,古人所說的,這叫閒言語,就是廢話,眾生得不到利益。如果只契機而不契理,害處更大,那是魔說。
明白人曉得,聽了這個話一定是『生大悔恨,起大覺悟,涕淚悲泣,求生淨土』。為什麼?如果從西方淨土回來,為一切眾生說法,必然是契機契理,決定沒有過失。雖然是菩薩說法,與佛無二!由此可知,淨土不能不去。否則像這樣的大善知識、一代祖師,言語當中還免不了有過失。想到懺悔法門,等覺菩薩尚且要懺悔,這道理就很顯然了。我們要求利益眾生沒有過失,不往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梅、圭峰,在中國佛學史上都是了不起的人,言語當中還有這個過失。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