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七0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70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六四頁:

  經【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這段經文是說,大眾聽聞說法之後,所得到的利益。

  演【疏鈔但發明佛法僧,不發明如何念。今就鈔中約五教說三寶,則今念法,亦當有五教不同。】

  蓮池大師的《疏鈔》,對於這段說得比較簡略,《演義》把意思補出來。蓮池作《疏鈔》,他這個方式是採取賢首宗的規矩,就是華嚴宗,《華嚴》講五教、十玄。蓮池大師之所以採取《華嚴》,他的用意很深,也就是將這部《阿彌陀經》、這個念佛法門跟《華嚴》等同看待,所以他處處用《華嚴經》來解釋本經的經文。

  演【如小教,即是有門,其念三寶,實有能念所念也。】

  我們今天念佛用這個法子就好,古德教給我們老實念佛,不要好高騖遠。我是能念之人,阿彌陀佛是我所念之佛,有能、有所,就這麼一直念下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問題。不必好高騖遠,反而誤事,這個念法是非常可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念法,品位是不是很低?不見得。如果你這樣念,實在我也不執著,哪裡每念個佛,「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你不可能是這個想法。念念都有這個念頭的話,這是屬於小教。如果沒有這個念頭,你這個念佛功夫,境界不斷的向上提升,念到能所雙忘,也不必作意的去忘,作意去忘也忘不了。所以功夫到的時候,自然成就,一切講自然、一切講任運,沒有一絲毫做作,這個念法就好,是非常的如法。這是小教念佛,確實有能念、有所念。

  演【始教,即空門,能念所念一切皆空也。】

  實在講這個不能學,學得不像,麻煩就大,反而落空,連帶業往生也去不了,那就很可惜,所以還不如老實從小教著手。始教是大乘的開始,終教是大乘的圓滿。

  演【終教,即亦有亦無門,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也。頓教,即非空非有門,能所雙寂,無念不念,離念頓顯也。圓教,即圓融無礙門,一念一切念,一切念一念,一時頓念非隱顯,一切圓成無勝劣也。】

  由此可知,老老實實這句佛號念下去,這裡頭不必分別,也不要執著。大乘經教常講「行起解絕」,這句話很重要。行是什麼?我們念佛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行,正當念佛的時候把一切放下,什麼都不要想,道理不要想、理論不要想、方法不要想、境界不要想,什麼都不想,就是這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完全正確。這樣子雖然從小教入門,你看那個五教,它與圓教相應,念念就是圓修圓證,不可思議。實在講善根深厚之人,他不需要懂得理論,這一句佛號他就認真的念下去,他的信心從哪裡生起?看到別人念佛往生,他信心從這裡建立。看到那個人念佛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走得很自在、很快樂,他就相信,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這樣子一下手就與圓頓相應。

  最近華府周廣大居士的往生,我們雖然是聽說,但是那邊有十多個人親眼看到,不是一、二個,消息傳來給我,決定不假,他們這一幫人親眼看到,等於我們自己親眼看到一樣。念佛三天就把西方三聖念來,我們講經幾十年,理、事、真相都講不清楚,人家看他這個樣子就相信,這是善根深厚。佛法常講「三轉法輪」,這是作證轉,他做個樣子,做個證明給我們看,你要是相信,就像他這樣子辦,就會成功。他是一聽到這個法門就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相信西方確實有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生活狀況就像經上所講的,決定沒有疑惑。發願求生,念佛就成功,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壽命不到要想去也行,佛也來接引,這個不可思議。

  真正有求願往生的意念,這一念真實,隨時可以往生,這是諸佛讚歎為第一法門,實在是第一方便法門。任何人都有資格,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人人有分。怕的是你聽了之後懷疑,不能深信,這個障礙是屬於自己這邊,法門沒有障礙,阿彌陀佛與諸上善人來接引你,也沒有障礙。由此可知,只要把我們的疑根拔除,理(道理)知道的多也好,不知道也好,只要相信有這個事實就行,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所以,「持名念佛,無異於實相」。下手看起來好像很低,成就卻無比的殊勝。這是此地這段文的註解,說明五教念佛它的境界不相同,我們知道就好,用不著去揀別,我這個念佛到底是哪一教?用不著,不必找麻煩。

  演【則知念法,深淺不同,隨機無定。然約而言之,不出事理二種。】

  約就是歸納,前面說五種,五種歸納成二種,二種就簡單。

  演【事,即念別相三寶。念佛,則常念親近,求一切智。念法,則常念修行諸波羅蜜。念僧,則常念親近學如實行也。】

  這是講事念。事念、理念都一樣,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分析得很清楚,無論是事念或理念,念到自己能夠伏煩惱,雖有妄念,妄念不起現行,也就是妄念不起作用,這句佛號能把妄念控制住,這就叫功夫成片,決定往生。如果能把煩惱念斷,就是事一心不亂。能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理一心不亂,這是功夫淺深三個大的差別。理、事二種念法,我們學事念方便,為什麼?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就著相,著相修事念就方便。念別相三寶的佛寶,就是常念親近佛陀。親近哪一尊佛?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他不是過去佛,也不是未來佛。釋迦牟尼佛已經過去,彌勒佛是未來佛,還沒有來,阿彌陀佛是現在佛,我們要常常想著要親近他,常常要想見阿彌陀佛。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目的就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就完全正確。

  但是在此地特別要提醒諸位同修,你這句佛號要一直老實念下去。善導大師教我們,「身專禮阿彌陀佛」,禮是禮拜,我們每天早晚拜佛。拜佛是一種非常好的運動,所以大家不要作體操、打太極拳,沒有意義,浪費時間,你想活動身體,拜佛就好。這樣子健身,你念佛的功夫不間斷;用別的方法,你念佛的功夫間斷。拜佛每天拜多少?不一定,自己可以去定,有時間就多拜,沒有時間就少拜,按照自己生活環境來定。真正念佛人要記住一個原則:少事。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分內的事情要作,分外的事情最好不要去攀緣,不要去找事,你的心才會清淨,無事找事,這是很苦的事情。現在外頭競選,這無事找事,這些官、委員,請我去作,我也不幹,為什麼?我討厭開會,麻煩!說話也是如此,言語愈簡單愈好,省心省語。多念佛、多想佛,西方極樂世界在這一生才能修得成功。所以,「口專念阿彌陀佛,意專想阿彌陀佛」。這三種方式,是以念佛為主、執持名號為主,以禮拜、觀想為幫助。

  以念佛為主,為什麼?如果是以觀想為主,容易著魔,你修行功夫還不夠的時候,萬一妖魔鬼怪變成佛的樣子來給你看,你見到一生歡喜心,那就著魔,這個要注意。所以我們是以持名為主。觀想呢?如果持名念佛的時候還有妄念,我就想佛,想佛把妄念捨棄掉,就離開妄念,用這個方法來代替妄念,並不是時時刻刻要求佛現相給我們看,那就麻煩大了。三、五年你見一次相是瑞相、是好相,如果常常見到佛相,天天見到,每個星期都見到,這個事情麻煩就大,那決定是魔不是佛。一個星期見二、三次,是在往生的時候,在你往生這個星期當中見二、三次,那是正常,你自己曉得我應該要走了。這是念佛,就是一心想親近佛。

  「念法,則常念修行諸波羅蜜。」諸波羅蜜諸位要特別記住,這句阿彌陀佛是六度萬行圓滿具足,要不要再修別的?不必再修。像布施、持戒、忍辱這些,偶然遇到隨分隨力去作,沒有遇到不去找,不是找著去作。譬如念佛人,二六時中心裡佛號不斷,這個福報大,念念消業障。咱們今天講放生,每天起心動念,「我到市場買個東西放生」,有沒有福報?有一點點小福報,大的福報捨掉,沒有了,為什麼?念佛中斷。放生應該用什麼態度放生?偶爾遇到,不是特別去找。特別去找,這個錯了,你到底是修放生法門、還是修念佛法門?還有修慈善布施,到處去找哪裡有可憐的人我們去幫助他,到處去打聽、到處去找,這都錯了,這是你一心去攀緣。佛是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遇到了,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去幫助別人,這是對的。遇到了,不得不做。譬如你每天到菜市場買菜,遇到魚蝦非常活潑,你看到牠決定可以活得下去,我們買來馬上去放生。你看到牠已經不太行,就是放了牠,牠也要死,就不必這麼做。所以修一切善福,要用智慧,不能用感情,要用清淨心,要隨緣不要攀緣,這一點非常重要。心心念念,念阿彌陀佛就對了。這就叫做念法,我們一定是依教奉行。

  「念僧」,簡單講是親近善知識。善知識多,初學的人一定要親近與自己所修學法門相應的善知識。我修念佛法門,這個善知識也修念佛法門,這個行。我修的是念佛法門,那個善知識是參禪的、是持咒的,你親近那些善知識,對你法門所修的沒有好處、沒有利益。所以一定要親近與自己同法門的善知識,這是念僧。等你念到功夫成片,你得到念佛三昧,世出世間法你都如如不動,這時候是各宗各派的善知識統統可以親近,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個可以,不到這個程度不行,不能隨便去參訪善知識;最低限度自己已經得到念佛三昧,這個時候可以。

  古時候,佛門參學的條件是如此,不是隨便就有能力去參學。現在是講民主、自由,佛門也講民主、自由,這個很糟糕。所以佛法人才可能會斷絕,原因在哪裡?徒弟不聽師父的話,他要講民主、自由,不接受教導,哪裡能夠成就?我們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現在我們想想中國自古以來,老師教學生的方法,一言以蔽之,統統是難信之法,現在人不相信!但是那個方法出人才,代代都有人才。現在沒法子,年輕人是無師自通,到處亂學,怎麼能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的,所得到是一些皮毛知識,他得不到智慧。智慧從哪裡學?智慧從禪定裡面學。他沒有定,到處跑、到處聽、到處亂看,看得多、聽得多、記得多,以為那就是佛學、佛法,大錯特錯。

  佛法是覺悟之法,你的心不覺,你的覺悟從哪裡出來?絕對不是別人覺悟的,可以把它拿來當作我的,沒這個道理。如果這個法子行得通,我們還需要修行嗎?不要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把他修行的統統給我們就好。你們看《楞嚴經》,阿難尊者當初就是這麼一個錯誤觀念,認為別人都要苦修,我不必,我是佛最小的弟弟,佛是他的大哥,最喜歡他,將來一定把佛法給他,他不要修。到遭摩登伽女之難才曉得,原來別人所修的沒有辦法給自己,再親密的關係也沒辦法。錢財可以送給別人享受,智慧、才藝你怎麼能給別人?沒法子。所以這個東西確實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一定要靠自己修。你自己的心不清淨,哪來的智慧?佛菩薩、祖師大德對於經論的註解、註疏,你把它念了背起來,也能講得天花亂墜,是不是智慧?不是智慧,為什麼?你的心不明,你講出來的東西也不明,講的每一句話都不錯,聽眾聽起來不是味道。由此可知,清淨心是多麼重要。

  我們念佛人講清淨心,就是禪家所講「明心見性」,見性是心清淨,心不清淨見不到性。這句佛號就是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拿佛號來修清淨心。心地有一分清淨,與佛法就有一分相應,兩分清淨就兩分相應,這才真正能理解,看經、看註才懂得它的意思。《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願是清淨心才能夠理解。由此可知,培養清淨心沒有別的方法,下手要專一,連儒家都講「惟精惟一」,它講精、一。佛法也是如此,《彌陀經》特別主張「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果,一心不亂也是因,因果同時,這個妙!這一點希望同學們要特別的注意。由此可知,我們每天二六時中,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三寶都具足。

  演【理,即念同相三寶。】

  是講到自性,同相三寶就自性三寶,也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理,事是佛法僧。佛法僧是事相、外面的形相,理是覺正淨。

  演【覺心不起,常住第一義諦,不為二邊所動,是為念佛念法念僧。】

  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這就是同相三寶。

  演【即天台大師所謂,安心不動,稱之為念也。】

  於一切境界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念同相三寶,這是理念。所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這是理念。所以,我們還從事上下手好、從別相下手好,從小教的方法下手容易得利益,不好高騖遠,知道有此一說,不必去希求,老實念佛決定有成就。

  疏【聞音無益,則同世音,祇取娛樂。今念三寶,正明益也。三寶者,略有三相:一住持相,二別相,三同相。可尊貴故,名之曰寶。】

  音是音聲,西方極樂世界的音聲,無論是有情、無情,所發出來的音聲非常微妙、非常悅耳。如果這個音聲聽了沒有殊勝的功德利益,跟我們世間聽音樂、聽唱歌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只是娛樂而已,與破迷開悟沒有關係。我們講利益都是講破迷開悟,斷煩惱、長菩提,這是利益。達不到這種利益,跟世間音樂就沒有兩樣。「今念三寶」,這是利益;聽到西方極樂世界情與無情所發的音聲,自然生起念三寶的意念,這是它的利益、功德。下面說明什麼是三寶?他說了三種,先講住持:

  鈔【住持相者,雕鑄塑畫,名為佛寶;黃卷赤軸,名為法寶;比丘五眾,和合無爭,名為僧寶,即世間三寶也。】

  首先說明住持三寶,住持是指什麼?是住持佛法,佛法能夠在世間流傳,要靠它來承傳、來推廣、來發揚光大。三寶,佛在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是佛寶,佛所講的一切經是法寶,跟佛學習的弟子們是僧寶。佛在世的時候,三寶當中佛寶第一,佛不在世的時候,三寶當中是法寶第一。法寶第一,而不是佛寶第一,為什麼?我們只看到佛的像,佛像不會說話,我們有疑問,他也不能解答,所以對我們最有利益的就是經典,經典變成第一寶。經典看不懂,要請專門修學的出家人來給我們解釋,出家人僧寶也變成非常的重要。這是佛滅度以後的現象,我們應該要知道。此地說雕鑄塑畫,這是造像的方式,雕是雕刻,木頭的佛像是雕刻的;金屬鑄造的像,是用模子做出來;塑像是泥塑的、陶瓷塑的;還有彩畫的佛像。無論是雕刻、鑄造、塑畫,統統把它看成佛寶,這是紀念的意義,佛不在世,看到佛的形像如同見佛。

  供養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紀念的意思,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創教的老師,我們今天得到佛法薰修的利益,這個恩德從佛來的。所以對於這個根本老師、創教的原始人,我們念念不忘,這是慎終追遠、報本反始的意思,就跟我們供養祖先牌位是相同的,有這個意義在。第二個意思也非常重要,是見賢思齊。大經講:「釋迦牟尼佛久遠劫已經成佛,這一次倒駕慈航再來」,但是我們看他一生形象,他也是從平凡人修成,也是父母所生,也有六年苦行,這是他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示現成道、說法度生,一生所作所為都給我們做了模範、做了典型。我們照他這個樣子學習,他一生能成佛,我們一生也能成佛,問題就是肯不肯認真學習,能不能認真的放下。他把富貴、功名統統徹底放下,別人要爭的,他已經得到,他不要。他是國王之尊,中國人常說「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富貴捨棄,過沿門托缽的生活。皇宮他不住,他要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過這樣的生活。你想想看,我們能學得到嗎?學不到。我們今天想學,佛教我們放下,不過是放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二而已。不像他徹底放下,於世出世間法一絲毫貪戀都沒有,人家這個心多清淨。我們今天說放下、布施,總還自己留一點,沒有像他丟得那麼乾淨,所以他一生能成佛,我們一生成不了佛,原因就在此地。

  佛實在是表演給我們看,這是真正大慈大悲,任何人如果完全學習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沒有不成佛的,成佛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用不著。我們發心,做得不乾淨,進進退退,才要搞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像有這個功德存在,看到佛像就要想到,要學他看得破、放得下,要學他有那樣的自信心,無所畏懼。他放下、他不害怕,我們今天為什麼放不下?害怕,怕明天沒飯吃、明天沒衣服穿,怕這個。他不怕,他統統捨掉,這叫大無畏。所以供佛形像有這兩個意思。學佛的同修,這是真正學佛,決定不能把佛像當作偶像來看待,那錯了。偶像是什麼?把他當作神明,以為他會保佑你,沒這回事。諸位一定要知道供養佛菩薩形像真正的意義,不能把他當作神明來看待,當神明看待是迷信,佛法是破除迷信,破迷開悟。

  「法寶是講黃卷赤軸」。蓮池大師出生在明朝末年,那個時代經卷裝訂成一冊一冊的很少,大多數還是卷子,像現在裱畫一樣,捲起來,叫卷。佛經從卷子變成方冊是憨山大師提倡的。憨山大師也是明朝人,明末四大師「憨山、紫柏、蓮池、蕅益」,四大師當中蕅益的年齡最輕。冊頁裝訂到現在的歷史只有五百多年。從前都是卷子,這個地方稱黃卷;以後就叫方冊,方方的、一冊一冊的。赤軸,軸是捲書畫的圓木棍。黃卷赤軸就是指經典,經卷是法寶。

  「比丘五眾」,這是講出家人,出家男眾有兩種,一種是受比丘戒,叫比丘戒眾,一種還沒有受過比丘戒,是沙彌眾;女眾有比丘尼、沙彌尼、學法女,合起來稱為五眾。最重要的是底下這句,「和合無爭」,才稱之為眾。眾是團體,不是個人,四人以上在一起共修,遵守六和敬,這才能稱之為眾。眾,翻成中文是僧團,出家人的一個團體。如果住在一塊的人再多,他不守六和敬,這不能叫僧團,所以僧團基本的條件是要遵守六和敬。用這個標準來看,我學佛三十八年,走了很多地方,一個僧團都沒看到,所以心裡很難過。我們自己有心想建立一個僧團,能不能?不能,太難。古人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真正體會到不容易。能找到四人見解、志趣完全相同,就是把這六個條件統統做到,非常不容易。

  這六個條件最困難的,第一個就是「見和同解」,見解完全相同,這是和合的大根大本,他真正能夠和睦相處。中國古時候,每個寺廟道場都有其解行的特色,不亂。在理論上、在眾經之中,他只選幾部,在行門上專修一個法門,這個寺廟的人不管多少,這個見解完全相同。譬如淨土法門,它的經典依據就是「三經一論」,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加上《普賢行願品》,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加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變成「淨土五經」,這是我們理論的依據。在修學方法上,統一用一個方法「持名念佛」,大家統統有這個見解,看法一樣、想法一樣,志同道合在一塊修行,這是和合的基本。

  另外一個最難、不容易的就是「利和同均」,那是你真正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徹底放下,一切供養統統歸公,私人決定不會有一分錢的財富,十方供養不管是供眾或是供個人,統統歸常住。常住推選一個人來管理、分配這些財物,管理的人一年換一次,每人都有為大眾服務的機會,這是非常公平,任期一年。團體裡面不管人多少,每人自己有私人產財,這個和合僧團就破壞了。諸位要知道,這個地方能夠有個僧團出現,這地方就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會遭難,這是大家有福。很可惜!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僧團都沒有,現在台北市道場很多,大大小小非常之多,這個道場住兩個人,各有各的財產、各有各的錢財,這就不行,有私財!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僧團我們看不到,這是非常痛心的一樁事情。

  其次是「戒和同修」,就是守法,團體生活一定要有規律,起居作息都要定一個規矩,這個規矩是大家共同擬定,少數服從多數。這個規矩也可以修改,在開會的時候可以提出來修改,既然改定通過,人人要遵守。「戒和同修」就是守規矩、守法,當然佛的戒條要遵守,基本的戒條是五戒、十戒,如果真正是僧團最低限度守沙彌十戒。沙彌十戒裡面有一條「手上不能有財物」,身上有金錢,這個戒就破。在今天的社會,可不可以做到身上沒有金錢?可以做到,不是不能做到。我出門要坐車的時候,向常住臨時支些車馬費,回來的時候,多餘的交還給常住,這就對了。所以真正僧團培養什麼?身心清淨,教你真正放下,心清淨他沒有妄念,心都在道上,道業容易成就。大家在一塊共修,互相砥礪,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就法喜充滿。

  演【律中五人以上,同一羯磨,和合無爭,如水乳合,名和合眾。】

  「律中五人以上」,戒律是講四人以上,最少是四個人。「同一羯磨」,羯磨是梵語,翻成現代話是開會、議決。開會、議決,人人都得服從決議案,這叫同一羯磨。大家統統參加會議,就是今天講的民主,沒有任何人有權力獨裁,大小事情統統是會議決定。「和合無爭,如水乳合,名和合眾。」和合眾就叫做僧團,在經典裡面翻譯的名稱叫「眾」,眾就是和合眾,就是團體。這一段講的是住持三寶。再看第二段:

  鈔【別相者,略有三義。】

  別相三寶,別是差別,差別在哪裡?

  鈔【一者三寶自別,二者三寶大小乘別,三者三寶名相各別。括其大意,則常身尊特,示現不同,名為佛寶;教行理果,為門不同,名為法寶;三賢十聖四果四向緣覺獨覺,階位不同,名為僧寶。即出世間三寶也。】

  由此可知,別相跟住持最大的不同,住持三寶是在世間,別相三寶是出世間。我們今天大小乘的聖人,至少也是小乘初果以上。『三寶自別』,佛不是法,法也不是僧,佛、法、僧是有界限、是各別的,這就是三寶自別。『三寶大小乘別』,三寶有大小乘的不同:

  演【小乘,則丈六應身、四阿含經、四果四向,為三寶。】

  「丈六應身」是佛寶,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示現的就是丈六金身。「四阿含經」是法寶,佛給小乘講的是《四阿含》,小乘的經律論,它也有三藏。「四果四向」是僧寶,修學小乘有八個階級: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為三寶」,這些稱之為小乘的三寶。

  演【大乘,則圓滿報身、大乘方等、三賢十聖,為三寶。】

  「圓滿報身」是佛寶,《華嚴經》所講毘盧遮那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這是圓滿報身,經上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大乘方等」是法寶,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經典,《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以及最初所講《華嚴》,這都是法寶。「三賢十聖」是僧寶,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這三十個位次,十聖是地上菩薩,從初地到十地。這是大乘的三寶。『三寶名相各別』:

  演【佛有三身四教六即十義等。】

  「三身」是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四教」是天台家所講,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六即」也是天台講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單單是佛也有這麼多的種類,這是各別。四教、六即,就有十個意思。法有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法就是今天講的經典、教科書;教科書裡面講的有道理、有修行方法、有理論。你把它細分,法寶裡有這四種,但是四種都離不開教,要用教把四種顯示出來。僧寶裡面有凡夫僧,沒有證果之前都是凡夫,證得初果以上是聖人。在大乘裡面講,必須是三賢以上才叫聖賢僧,也就是別教初住以上是聖賢僧,別教初住以下還是凡夫僧。這是說別相有這麼多的差別,統統從事相上來說。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