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一五一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151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二三頁:

  疏【又功德者,無漏性功德也,復有勝劣,今是勝功德故。】

  無漏性,說明這個功德是稱性起修,所以稱為『無漏性功德』。

  鈔【無漏功德者,初祖以營修世福,為有漏之因,不名功德。】

  『初祖』是說禪宗初祖,也就是達摩祖師。菩提達摩在印度承傳上來說,他是第二十八代,就是從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是印度的初祖,迦葉傳阿難,這樣傳到第二十八代,這是達摩祖師。達摩把禪宗傳到中國,在中國達摩是初祖。『以營修世福,為有漏之因』,達摩到中國來,那時是梁武帝的時代,他見到梁武帝。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可惜都是修福。在他做皇帝這個時期,他一共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寫經,那個時候沒有印經,拿錢雇人寫經。還有度人出家,只要有發心出家的,他都歡喜,他都幫助,成全人出家。一般講,這個功德就很大了。達摩來的時候,他就問達摩:我造寺、寫經、度出家人無數無量,我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實無功德。他說:給你講老實話,沒有功德。梁武帝聽了就很不歡喜,也就不護持他了。他就沒有法子,到少林寺面壁去了,沒人理他。如果他稱讚梁武帝,梁武帝做他的護法,不得了!那他的法緣可就勝了。在中國那麼多年,只度一個慧可二祖,只傳了一個人。這就是說法不契機,但是達摩祖師講的是真實話。

  我們自己學佛一定要知道,我們究竟是在學什麼?是在修什麼?要搞清楚。梁武帝所做的是人天福報,就是有漏之因,在佛門裡面修福,他的果報在三界,出不去,所以這個不是真實的。什麼是真實功德?真實功德是清淨心,清淨心裡面所生的智慧就叫做般若智慧,這是真實的功德。絕對不是世間法裡面能求得到的,功德要向內心求,「功」是功夫,「德」就是你的收穫,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就是『不名功德』。

  鈔【又云功德在法身中,則此之大行大願,皆自性無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

  功德是在法身之中,換句話說,功德一定要與法身相應。現在問題來了,什麼是法身?「法」是指一切萬法,「身」是體性的意思。法身,用現代哲學名詞來說,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佛法稱之為法身。一切萬法的本體是空寂的,所以說萬法皆空。我們說一切法是從相上說的,相上雖然有,不是真有,叫妙有。為什麼叫妙有?妙在哪裡?妙在它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就妙了。一切萬法沒有自性,就是沒有自體,無性之性就是真性,真性也叫做法身。

  由此可知,修行一定要與無自性相應,這叫功德。什麼叫自性?什麼叫無自性?佛在《解深密經》講得很清楚,《解深密經》裡面講三自性、三無性,但是那個講法不好懂。我們再講得淺顯一點,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一切的修學,你能做到不著相就相應。你有分別執著妄想,那就是有漏之因;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那就是稱性功德,與法身就相應。

  佛菩薩的大行大願,他為什麼說個大?因為你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個行就大了。大心修的行就叫大行,我今天布施,布施一塊錢叫大行,為什麼?因為布施一塊錢,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執著,這一塊錢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跟法界一樣大,所以這個行叫大行。我今天這個供養,供養是一百萬,我了不起,我今天供養的很多,這有執著有妄想,這個行叫小行。所以梁武帝雖然蓋了四百八十座寺廟,他老念著四百八十,太少了,度幾萬個出家人,這幾萬個數字也不多!所以就變成小行。他要能夠真正做到像《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我今天修的不著我相,也不著眾生相。以布施來說,不執著我,也不執著接受我布施的人,也不去念我布施的這些物,雖然修布施,這一點都不掛心,叫三輪體空。這樣的布施功德就稱性。總而言之一句話,八萬四千行門,只要你有執著,這個行就是小行。《金剛經》上所說的,你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所修的是小行,你所修的是有漏之因。八萬四千法門決定出不了三界,這個諸位要知道。

  這個事情就難了,我們要想破妄想執著談何容易?幸虧有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帶什麼業?就是帶著妄想執著去往生,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帶業證果的,沒有帶業成佛,沒有帶業成菩薩,也沒有帶業證須陀洹果的,沒有。唯獨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我們才有救!否則的話,沒救!雖然如此,我們總還是要努力的好,於一切法裡面把妄想執著這個念頭減得愈輕愈好,為什麼?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不相同。如果對於一切事物都非常淡薄,不放在心上,這樣你念佛就沒有障礙,你很容易得功夫成片,很容易得一心不亂。凡是不能成就的,都是執著的念頭太重,這是很大很大的障礙,一個是執著,一個是疑惑。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疑惑對於菩薩來講是重大的障礙,何況我們凡夫!所以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沒有疑惑。一切事物要看得淡,《金剛經》上說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那麼認真?認真對自己決定是有傷害的。

  所以他這個心大,心是清淨心,不是分別心,心就大了。心大,他的行也大、願也大,沒有一樣不大。『皆自性無漏功德』,這個不是『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

  鈔【勝劣者,聲聞菩薩,乃至於佛,皆有功德,小大懸殊。今是彼佛因地,修無量願行之所成就,崇功至德,不可思議,故云勝也。】

  這個地方是講阿彌陀佛,不是講聲聞、緣覺、一般的菩薩,所以這個功德有大小,不一樣的。我們凡夫所修的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所修的比不上菩薩,菩薩所修的比不上佛,一切諸佛所修的比不上阿彌陀佛。這個大家在《無量壽經》都讀過,阿彌陀佛的功德巍巍,不可稱說,超出一切諸佛之上,所以此地講的功德是無比的殊勝。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

  疏【問:金剛般若謂莊嚴佛土者,實非莊嚴,是名莊嚴。今乃廣陳依正,云何二經意義相背?】

  《彌陀經》上跟《金剛經》上講的完全相反,這是為什麼?如果讀過這兩部經,也許有人真的會有這個問題。這個地方我們先要做一個簡單的說明,《金剛經》上說,《金剛經》的當機是須菩提尊者,釋迦牟尼佛叫著須菩提,問他:「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ㄈㄡˇ)?」須菩提很聰明,立刻就答說:「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經》這種句子很多,這個經自始至終是一種不著痕跡的說法,說了之後立刻加以否定,否定再否定,用這種方式來顯示真實義,把真義透出來。

  菩薩雖然修行莊嚴淨土,如果真的有意去莊嚴,那就錯了。所以菩薩修行是行而無行,「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對我們凡夫來說,好像菩薩真的有造作,真的有莊嚴,菩薩的心裡面不著這個相,四相皆空,那才是真正的莊嚴,所以說「則非莊嚴,是名莊嚴」。這三句我們要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在哪裡,「莊嚴佛土」,這是相;「則非莊嚴」,這是講的性,也就是體;「是名莊嚴」,這是講的作用,體相用。相上有沒有?有,體上沒有。如果合三諦來講,莊嚴佛土是俗諦,則非莊嚴是真諦,是名莊嚴是中諦,天台家所講的三諦就是體相用,你從哪一個角度上觀察。可是你要知道,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它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從三個角度去看,你才能把事情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這才不迷惑。

  這個地方假設的問題,這個人說:「今乃廣陳依正,云何二經意義相背?」這二經意義決定不相背,佛說一切經哪有自相矛盾的,決定不可能。這是讀經的人起了誤會,才有這個問題,所謂斷章取義。決不是說實無莊嚴那才是真正莊嚴,那也錯了,你心裡還有個莊嚴,已經不莊嚴了。所以提出這個問題,不但對淨土他不明瞭,對《金剛經》也不明瞭。

  大乘佛法常說,一切法,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淨土有佛淨土的莊嚴,菩薩羅漢有菩薩羅漢的莊嚴,天有天的莊嚴,人有人的莊嚴,乃至地獄也有地獄的莊嚴,但是這個莊嚴的相不相同,這種不相同就是唯識所變,是識變的。但是這個相是從性生的,相是真如本性的相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就是真如本性。十法界到底是十還是不是十?佛法裡告訴我們,非一非異,不能說一,也不能說不一。你要說不一樣?性是一樣的;你要說是一樣的?相不一樣。所以不能說一,也不能說異,這是給我們說明它的真相。

  疏【答:性相不殊,所宗異故。】

  下面還有解釋:

  鈔【性相不殊者。】

  『殊』就是差別。

  鈔【全性起相,全相歸性,性相本非二物。】

  『性相』是一不是二,這是真的。可是真正能悟入的人不多,你真能悟入,你在生活上就受用到,就得自在;你沒有悟入,性相是有隔別的。要什麼條件才能悟入?要相當的定功,也就是要有相當的清淨心,才能夠悟入。清淨心要怎麼得來?還是一句老話,要離妄想執著。因為你有妄想執著,心就不清淨,心不清淨這個境界決定入不進去,一定要清淨心才能入這個境界,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我們今天可以說理上我們懂得,事上融不過來,也就是事上得不到受用,理明白了,古人常說:「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除什麼?除妄想執著。除妄想執著以後,那叫證悟,我們現在叫解悟。解悟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必須證悟才行。

  『性』是真性,『相』是現象,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現象叫森羅萬象,從哪來的?從我們本性變現出來的。就好像作夢一樣,你在作夢時候,夢當中有境界、有相,相是從哪來的?是從你能作夢的那個心變現出來的。再告訴你,這個變現出來沒有先後次第,同時變出來。我們曉得夢是自心變現的,因此也就明白整個夢境就是心!要是問你,心像什麼樣子?你在作夢的時候,你就想到了,心就像這個樣子,就像變出那個境界那個樣子,它變成相分,這下看到了,知道它這個樣子。

  現在你要問:我們的真如本性像什麼樣子?現在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真如本性的樣子。因為眼前我們看到的境界,就是我們自心變現的,就是自性的相分。這個相是好是壞由你變,你是好心就變好相,你是惡心就變惡相,相隨心轉。十法界好醜之相統統是自己變現的,這不能怪別人,不可以怨天尤人。所以『全相歸性』。

  性在哪裡?一切現象就是性。禪宗語錄的機鋒語,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去看,就很有味道。入了境界以後的那些人,你要問他:道在哪裡?趙州和尚說「喫茶去」,喝茶就是!所以說趙州茶,那是明心見性的話。無有一法不是,法法皆是!隨便拈一法,沒有一法不是。就好像我們作夢,夢裡哪個境界不是心?那個境界是心變的,所以無論哪個境界全是心!全心變成夢,全夢就是心,夢裡面自己這個身是自心變現的,夢見那個別人還是自心變現的,夢中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統統都是自心變現的,除了自己心之外,沒有一法,所謂「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樣才真正能體會到佛所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確實宇宙萬法跟自己同一個體,同一個心性。這個說明『性相本非二物』,性相是一,本不是二。性宗相宗都跟我們講得很透徹。

  鈔【而當經各有所宗,彼經以無相為宗。】

  佛講各種經,也是在一切法門裡面提示出一種方法,換句話說,每一部經所講的方法都不一樣,如果完全相同,那又何必講兩樣?不必講了!一切經的體性相同,一切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不相同,『宗』就是修行方法。般若部它的方法是從『無相』下手,就是從空門裡面走,這是不相同的地方。也就說,它要離一切相,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他從這個地方入門。這個入門真的就難,你四相不空,你永遠在般若門外,你決定入不了門。

  鈔【故唯明第一義相,不取形相,實則清淨心中,身土自現。】

  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又說「於法不說斷滅相」,就是這個意思,叫你即相離相。實際上,相能不能離開?決定離不開,為什麼?因為相就是性,你要是把相離開,性也沒有了,哪有這種道理?這怎麼講也講不通!相是決定離不開的。叫你離相,叫你不著相,是什麼不著?心裡面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執著它,這叫離相。就是心要真正清淨,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不是外頭本來無一物,外面樣樣都有,心裡面沒有。諸位要曉得,離相是心離相,不是身離相,身離不開的!譬如身,我離相,跑到深山找一個洞裡面去修行,那個山還是相,洞還是相,你還是沒有辦法離開。離是心裡離,心清淨,於一切法不染不著。我們講得明白一點,通俗一點,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離了。

  我們再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大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也就是都是《金剛經》這個標準以上的,沒有在《金剛經》標準以下的,《金剛經》標準以上的,就是說四相四見統統破了。我們展開《華嚴經》,你看看經上所描寫的,跟我們現實社會人生有什麼兩樣?沒有兩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出家的只有六個人,其餘統統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是!那都是佛菩薩。

  所以在《華嚴》,顯示在家的佛菩薩比出家的多,多得太多!不但裡面有走正法的,還有走邪法的,殺盜淫妄都有,那都是菩薩、都是佛,怎麼還會有這些事情?給諸位說,事上有,心上沒有。你看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一天到晚殺人,脾氣壞透了,動不動就殺人,他心地清涼自在,人家真正做到「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華嚴》上講的歷事鍊心,你的清淨心,你本來無憂,你一塵不染,從哪裡鍊?從這個社會一切人事上去體驗,在這裡修行,在這上用功夫,成就自己真正的清淨,那就成功。所以它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沒有經過考驗的,大乘菩薩是經過考驗的,這才到真正的清淨。這個時候身與土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下面大師在此地舉一個比喻給我們說:

  鈔【喻如磨鏡,塵盡像生。】

  這樁事情,我們現在人很難懂,為什麼?現在的鏡子跟古時候鏡子不一樣。古時候鏡子,多半是銅的,銅鏡。銅鏡時間久了它就不亮,一定要磨,把髒的東西磨乾淨,它就亮了,可以能照人。當然比我們現在的鏡子差太遠,現在進步了,不用銅鏡。這個比喻,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我們清淨心上的塵土,你能在一切不同境界裡面把你的分別執著磨掉,清淨心就現前。

  我們有貪瞋痴,怎麼曉得有貪瞋痴?看到合自己意思的就生歡喜心,這就曉得有貪心;看到不合自己意思的就不高興,曉得有瞋恚心。所以境界一現前,你自己就發覺到,我還有貪瞋痴煩惱這麼厚!怎麼曉得貪瞋痴沒有了?還得要靠境界現前,順境現前,心淡薄,沒有貪愛,貪心沒有了;逆境現前,這個心沒有瞋恚,心是平靜的,我瞋恚心沒有了。所以離開這些事相,你的煩惱不能發現,煩惱也不能去掉。

  所以,修行在哪裡修?絕對不是到深山裡面去修!有些人說:「很羨慕某人,他的福氣真大,能找到一個深山去修行。」深山裡面修了幾十年,再到都市逛一趟,一切都完了。這是沒有經過考驗!真正修行,什麼地方修行最好?逆境。我們是凡夫,先修逆境,就是樣樣都不稱心,樣樣都不如意,換句話說,煩惱裡面最重的是瞋恚,先斷掉。到自己真正沒有瞋恚心了,第二個境界就要去除貪心,這是順境。順境裡面斷貪心,逆境裡面斷瞋恚心。大乘佛法有兩位尊者代表,迦葉尊者代表苦行,代表逆境,他是一個大富長者,富家子弟出家的,一生修苦行,在逆境裡面修;第二個是善財童子,他代表順境裡面修。

  可見得順逆境界都是我們修行的好處所,問題你要會修才行,你要是不會修,會被境界淘汰。淘汰是真快,你不會修,自己把握不住,在這個境界裡面增長貪瞋痴慢,換句話說,馬上就墮落了。你如果不墮落,馬上就出頭。所以升得也快,墮得也快。小乘,你不能說他不對,他升得很慢,退轉也不容易,他跟外界隔絕,保持他的清淨心。菩薩修行在紅塵裡面修,這是大風大浪,禁得起考驗,諸佛都讚歎!在風浪裡頭自己要真正禁得起考驗,曉得是在這個境界裡面用功夫,在這個境界裡頭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慈悲一定是從清淨平等裡面生的,這個慈悲是真的,是大慈大悲。如果不是清淨心,不是平等心,你這個慈悲叫愛緣慈悲,是從感情裡面生,不平等。這就是說明般若的義趣跟淨土不相同。

  鈔【其專言性者,蓋即相之性,非棄相而取性也。】

  絕對不是說相不要了,取見性,沒有這個道理,相就是性。好相是性,惡相也是性,順境是性,逆境還是性,天堂是真如本性變現的,阿鼻地獄還是真如本性變現的,相雖然不一樣,性是一樣的。你見到性,也就是說你心真正平等了,平等性智!心不平見不到性,心真正到平等就見性。

  禪宗的方法,六祖歸納成一句話,這是綱領,「本來無一物」,說得非常恰當,你心裡乾乾淨淨的,一念不生。這個心清淨了,這個心常生智慧,六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我們凡夫是心中常生煩惱;不清淨就生煩惱,清淨就生智慧。所以,智慧跟煩惱是一不是二。因為能生都是一樣,都是真心本性裡面生的,不同的是一個心清淨,一個心不清淨。所以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智慧跟煩惱是一樁事情。這是般若宗所提倡的,這個的確是難,我們自己嘗試就曉得,看自己能不能離四相,對於這一切人事物能不能一點牽掛都沒有,你能不能做得到?

  鈔【今經以勸生淨土為宗,故於極樂依正種種莊嚴,反覆開明,令起忻慕,實則相本自空,唯心唯識。】

  這就是講宗趣不相同,這個經教給我們的方法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跟《金剛經》完全不一樣,《金剛經》是教你心裡一念不生,用這個方法。這個經是希望我們發心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反覆的跟我們說明。像經裡面講的欄楯、羅網、行樹、寶池、樓閣、蓮花、天樂、雨花,乃至阿彌陀佛化作種種禽鳥,壽命光明、依報正報,講得詳細明白,說這些幹什麼?說這些是希望我們起忻慕的心,所以它跟《金剛經》不一樣。《金剛經》是叫你把心裡所有念頭空掉,這個不是,這是叫你起一個希望的心,這個心沒有空掉,這比那個就好修多了,就方便多了。所以要知道,般若是從空入,我們這個是從有入,不一樣!無論從空門或者從有門,絕對是圓融的,絕對沒有矛盾現象。

  『實則相本自空,唯心唯識』,這個理論與事實,不僅說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眼前就是的,可以說世出世間諸佛剎土沒有例外的,全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華嚴經》給我們說出這事實的真相。所以相是空的,相叫假有,叫妙有,而不是真有。佛法講真妄,真就是永遠不變的。現在不但色法(我們今天講物質)是變的,剎那剎那在變,這個心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為什麼?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所以叫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變,真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妄念的心,這個心永遠是這個樣子,這個心是不生不滅。我們今天講妄心,妄心是念頭生滅,叫生滅心。生滅心不是真心,生滅心是你念頭在生滅,心哪裡會生滅?心是不生不滅的,是你那個念頭在生滅,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這是妄心,不是真心。

  佛法修行,要用真心修,你才能得到真的果實;你要是用妄心修,妄心就是生滅心,用妄心修不能成正果。佛在《楞嚴》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用生滅心修,就是用妄想、用意識心修,最高,你修得很正確,這路子沒走錯,理論方法非常正確,你可以修成阿羅漢,這到了頂點,決定不能見性,為什麼?性是真心,你要用真心來修才能見得了性,妄心修是決定不能見性。所以用妄心能得定不能開慧,慧是真心的作用,你得不到真心,哪裡有般若的德用?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雖然相上有種種莊嚴,佛常用比喻跟我們說,實際就像鏡中之像、水中之月,《金剛經》比喻得很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叫我們「應作如是觀」,你能夠這樣觀,這就是觀照。般若宗裡面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用觀照,不管什麼境界,我們六根一接觸,你常常起這個念頭,統統把這所有境界看作夢幻泡影,有沒有?有!有相無體,相不是真的,剎那剎那都在那裡變化,「真的」是一樣都沒有。《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之後,這大千就沒有了嗎?跟諸位說,還是有。什麼叫沒有呢?再不執著了!從前迷惑不知道,樣樣執著,現在不執著,不是外面相上沒有,是你心裡面沒有了,這叫真的沒有。如果相上沒有了,性也沒有了,哪有這個道理?這決定講不通的。

  古人還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迷的時候不知道有金,只曉得這是鐲子,這是耳環,那是鍊條,一樣一樣的很多,不知道是金,在那裡虛妄分別這些形狀。覺了以後,這相統統沒有了,不管什麼拿來,黃金,也不要分別這個那個,統統一樣的,都平等了,絕對不再執著這些花樣,拿來都曉得這是黃金。

  所以覺悟之後,所有一切大千世界都是空性,是這個意思。並不是覺了之後,一切境界統統都沒有了,那把人都嚇壞了,不是這個樣子的。如果真的沒有了,佛怎麼度眾生?佛也沒有了,眾生也沒有了,那不要度了!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隨類化身,還是要發大願普度眾生,可見得相還在,不能說觀音菩薩沒覺,觀音菩薩早已成佛,大徹大悟了。

  性上沒有,相上還是照有,六道還是存在,他心裡沒有了。心裡沒有了,就決定不隨六道流轉,他是乘願再來,在六道裡來去自由,沒有限制。迷的時候不自由,迷的時候是業力在主宰你,不想去也得要去,想去也去不成。覺悟之後是願力主宰,喜歡到哪裡就到哪裡去。而且覺後一切苦樂憂喜捨他沒有了,他不受了,所以他在天堂沒有樂受、在地獄沒有苦受,他心是清淨的、平等的,他到哪一道統統是一樣的;我們凡夫看到的是不一樣,其實在他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大菩薩,你恭敬他、供養他,你送好吃的給他吃,甚至你要殺他,他感受都一樣,他心清淨平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平等的!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他都沒有。所以這五種受是假的,迷的時候有,悟的時候這五種受都沒有,這個心才真正清淨!

  「實則清淨心中,身土自現」。佛法裡面講空有,意義很深!空不是無,我們一般人聽到空,以為什麼都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空是什麼都有,說有,有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有叫妙有,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你要是真正了解這個意思,空有是一不是二,這個也很難懂。你想想夢中那個境界,你說它是空還是有?你要說它是空,確實夢中境界清清楚楚,你醒來的時候講得清清楚楚;你要說它有,有在哪裡?了不可得。所以有即非有,空即非空。

  真如本性裡具足無量的功德,六祖大師講得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如果你自性裡沒有,你決定現不出這個相;你能現這個相,決定是有原因的,決定是有。佛告訴我們,每個眾生自性裡樣樣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具足。雖然具足,可是現相的時候,這十法界是一界現、九界隱。我們現在現的是人法界,我們在人間,我們自性裡面有佛法界,有菩薩、緣覺、聲聞、天、修羅、餓鬼、地獄、畜生,這九樣不見了,一個現、九個不現。雖然不現,它存在,好像在倉庫一樣沒拿出來,確確實實是有。

  怎樣才現前?那要講緣分,這個緣,《華嚴》上說「無量因緣」,相當的複雜。無量因緣,佛把它歸納為四大類,叫四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所以現相是緣生的,我們叫因緣生法。因緣生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緣所生法是方便說,是對初級來講,你好懂,你能體會。可見得緣非常重要。

  我們要現什麼樣的相,那就看你在緣上下功夫,因是本有的,所以決定就在緣上。佛法實在講,也就因為這個道理,所以才能普度眾生。我們今天要成佛,把成佛的緣加強,其他的九種緣把它減少,那你這一生篤定成佛。你要想生天,你把生天這個緣加強,其他的緣減弱,你決定生天。十法界自己想到哪一界去,主宰是在自己,不在別人,這是佛法與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佛能不能保佑你?不能。佛只能把這個理論、事實真相給你講清楚,你的前途是由你自己決定,誰都幫不上忙!你自己做你的主宰。

  緣裡面最勝的緣,《觀經》三福講:「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在第三福裡頭講的,是對菩薩講的,不是對別人講的。我們再看《無量壽經》,經上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菩薩,因為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聽到這個法門,所以有一億菩薩退失菩提心,退轉了。我們又看到阿闍王子過去生中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現在還退轉,還有隔陰之迷,他這一生到人間來是王子,是居士長者,換句話說,他已經退轉了,從菩薩道退轉到這種程度。這第三福中講的「深信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很多菩薩都不知道。

  我們的確非常幸運!知道這樁事情,才曉得怎樣才能證無上菩提,怎樣才能成佛,你就老老實實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為什麼?我培養這個緣。成佛之因我有,這是真如本性裡本來具足,現在少的就是成佛的緣。成佛的緣要如何來爭取?如何來培養?念佛,這個不容易!這部經反覆給我們開導、給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其目的就是使我們對西方極樂生起欣慕之心,嚮往之心,那就行了。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最大的利益,無量壽!壽命長。還有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色相跟佛完全相同,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頭讀過,相貌完全相同,個子高矮都一樣。不像我們這個世界不平等,身體強健、相貌好的就起傲慢之心,自己以為不得了,驕傲!體智衰的、相貌不好的,就有自卑感。都生煩惱!傲慢是煩惱,自卑感也是煩惱。阿彌陀佛很慈悲,到他那邊相貌統統一樣,所以你也沒有傲慢,也沒有自卑感,心清淨平等了。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都沒有這種現象。

  一切諸佛世界都是差別相,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相。為什麼平等?因為每一個都是念阿彌陀佛去的,因平等,緣平等,所以他得的果報平等。所以這念佛往生,我們雖然是帶業去往生,真正是了不起!十方世界那些大菩薩去往生,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我們一品煩惱沒有斷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我們所依據的理論相同,用的方法相同,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果報當然相同。不能說他是菩薩,我是凡夫,我們去的就不一樣,不可以,沒這個道理。淨土三經你要遍讀,你才能了解這真實的狀況,單單讀一部經沒法子知道。

  鈔【其廣陳相者。】

  『廣陳』是陳說,就是詳細給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本經所講的是略說,詳細的在《無量壽經》。

  鈔【蓋即性之相。】

  『相』是性之相。

  鈔【非離性而言相也。】

  不是說離開性別有一個相,沒有這個道理。相是即性之相,性是即相之性,一而二,二而一。

  鈔【為門各別,究竟是同。故知二經,義不相背。】

  《金剛經》是從性門入,《彌陀經》是從相門入,性是相之性,相是性之相,還是一樁事情,沒有違背。諸位讀這段經文之後,要能深深體會我們眼前這個生活狀況,眼前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亦復如是,你才會得到受用。你曉得我們眼前所見的一切相,性之相,什麼性?自己的自性,是我自性的相分。能現能變的是我自性,所現所變的就是我現在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離開自性別無一法,這樣你才在一切境界裡面離開一切取捨得失這些妄想了。一切境裡面無取無捨,無得無失,這個心多自在,清涼自在!這種清淨心就與真心逐漸逐漸接近,相應了。這樣往生品位就高,一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沒障礙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