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三十九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39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十九頁:
疏【佛以大慈大悲,接引眾生,是懷我以聖胎,飼我以法乳,即今內外身心,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
這段文對我們修學來說是很重要的。
演【佛以大慈下,雙曰事理。約事,則四十八願。廣度有情,是接引眾生。】
這一段裡面有事有理。就事來說,彌陀在因地當中曾經發四十八願,願願都是接引眾生,這是佛一邊之事。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只要稱念佛名,臨命終時佛必定來接引,這是我們的事情。關鍵在我們能不能相信,肯不肯發願。如果能相信、肯發願,這一生必定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情一般人總認為很渺茫,西方世界在哪裡?究竟是不是真實的?不但現代人懷疑,古人也有懷疑的,這一懷疑,因緣就錯過了。
我們要知道,佛不妄語,佛度化眾生方法很多,用不著打妄語來度眾生。妄語是好的,好的妄語,佛也不打,為什麼?假如佛在一生當中,曾經打過一次妄語,他的話就沒有人相信了。人家總會懷疑:佛,你曾經某一次打過一次妄語,這一次也許靠不住了。因此,佛一生決定不妄語。釋迦牟尼佛「現廣長舌相」,這是三十二相的一種瑞相,舌頭伸長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平常人三世不打妄語,舌頭可以舔到自己的鼻端。佛伸出舌頭把臉整個蓋住,這就給我們說明他不打妄語。《金剛經》裡面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這我們要相信。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絕對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理想國,它是事實。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佛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介紹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也許有人要問: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像阿彌陀佛這種淨土也不在少數,甚至於有許多世界比極樂世界還要殊勝,佛為什麼不叫我們到那裡去?偏偏叫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裡面的關鍵就在「緣」字,緣分。我們世間講緣分,十方世界也講緣分,阿彌陀佛與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緣分特別深,換句話說,他特別歡迎娑婆世界眾生往生到他那個國土,有這麼一個緣故。而且方法很簡單,只要你念佛念到身心清淨。諸位要記住,那個地方叫淨土,身心不清淨就不符合他的條件。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清淨身心的妙法,我們一定要相信。
此地這一發心求願往生,執持名號,經上說得很清楚,那一邊是蓮花化生;這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這朵蓮花就是這個念佛人的。我念佛,七寶池中就有我一朵蓮花,決定錯不了的。蓮花大小光色各個不同,原因在念佛的勤惰。你念得很勤,花就愈大,光色愈好;如果懈怠懶惰,一天只念幾聲佛,花就小,光色就劣,勝劣是這麼分的。如果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住大蓮花,那麼你的佛號就不能間斷,一心一意念下去。同時我們更應當警覺,世間沒有一樁事情是真實的,只有這樁事情是真實的。可是,眾生迷惑顛倒,真正要緊的事情他不做,偏偏一天到晚去幹些不相干的事情,幹些六道輪迴生死的事情,不曉得培養自己的大蓮花,這是絕大的錯誤。
『懷我以聖胎,飼我以法乳』,這裡面有兩個意思,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是以佛法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法乳」就是聞法,聞法實在非常重要。佛門裡面,與我們最有緣分的是觀世音菩薩,我們眾生耳根最利,觀世音菩薩也是耳根利,楞嚴會上,他修行的方法是「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從音聲而入法門的。西方世界六塵說法,顯示出西方世界也特別是耳根受用的,這是與我們有緣的根本因素,都是耳根最利。
由此可知,聞法是非常的重要。不過我們要明瞭,如果在現前我們就廣學多聞,固然是個好事,可是對於你求生淨土決定有妨礙,因為你分心了;再說,只能增長佛學常識,不能開智慧。增長佛學常識,清涼大師說那是增長邪見。知見太多了,胡思亂想,想這個經裡佛這麼說的,那個經裡佛那麼說的。佛在那裡說法,你隨著音聲在那裡轉,你就被佛法所轉。你讀經的時候被經所轉,這是凡夫。為經、為言說所轉,都是邪見,你在那裡起分別執著,在那裡胡思亂想。
因此,往往有許多廣學多聞的人,不如一個一生念阿彌陀佛的人,他往生西方那個蓮花是又大又美,一生博學多聞講經說法的甚至還要淪落三途,遠遠的不如他!原因在什麼地方?經典看多了,學得太多太雜,對於淨土信心不堅固。因為他懂的法門多,一會兒參禪,一會兒持戒,一會兒念咒,花樣太多太雜,反而不能成功!願也不切,行也不力,念幾聲阿彌陀佛,做一個來世的因緣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功,這是我們應當要警覺的。
因此,真正明白事實真相了,我其他的不幹!其他的經我也不看了,就像蓮池大師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他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他老人家一生就是一部《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就夠了,什麼都不要了,這能成為一代祖師。蓮池大師一生念佛,佛門裡種種儀規他都不懂,爐香讚也不會唱,可是他的佛號念得很靈!傳記裡有記載,當時雲棲寺這一帶旱災,很久沒有下雨,大家曉得這是一個有道德的高僧,求他老人家來代眾生祈雨。他說:我不懂得怎麼求法。可是人來多了,大家在那裡要求,怎麼辦?好!我領著你們一起去念佛。他拿引磬帶著大眾,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從寺院門口念出去,繞著田埂走,他走到哪裡雨下到哪裡,就這麼靈。他老人家念佛念到一心了,誠則靈。
第二個意思,「法乳」就是我們現前講經的法會,講什麼經?跟諸位說,一定要講《彌陀經》。一定要講往生西方的法門,不能講別的,講別的東西打閒岔,一定要講念佛法門。能講這一部《彌陀經疏鈔》,當然是最理想,大師註解得非常周詳、透徹。除此之外,共修念佛。這就是我們現前的法乳。這個比喻,比喻得好!嬰兒一天斷了奶,會餓死。我們一天不聞法、一天不念佛,我們的法身慧命也會餓死。所以,這個佛號要二六時中不間斷。
佛力加持,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精進不退。如果沒有佛力,要想不退轉,不容易!我們每天拜佛,拜佛幹什麼?求佛菩薩加持,我不要退轉,這個要緊。乃至於世出世間一切的事業,順利或不順利,也是佛菩薩加持的。一心求佛,佛菩薩時時刻刻保佑你。可是境界有順有逆,有許多逆境當時很不愉快,到最後想想是好事,幸虧是逆境,成了一個大的增上緣,如果不是逆境,這就不能成功了。例如,史宏熹居士往生,如果他一生很得志,年年升官發財,他就不能往生了。他一生不得志,怎麼辦?老實念佛,念到最後是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成功了,他是真往生了。沒害病,往生前一天告訴大家,他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二天就走了。往往逆增上緣是莫大的精進動力,使他能成功。我們在講台上給諸位介紹這部經,也是佛菩薩神力加持,如果沒有佛力,不曉得從哪裡講起。這是我們現前就得佛慈加被。
『荷其恩力而得成立』,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的,換句話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從早到晚,待人接物,世出世間這一切瑣碎之事,都是佛力在加持。逆緣容易叫我們反省回頭,順境不容易!順境,榮華富貴是愈迷愈深;逆境,往往人能夠激發道心。諸位要曉得,苦難能障道,是障那些沒有志氣的人,是障下下根之人,中等以上的人障不住,他愈挫愈勇,再接再厲,障不了的。可是順境就不然,順境,中等根性的人都不行,沉迷在裡面,墮落在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這個力量比逆境不知道要大多少倍?所以修學佛法,先從苦難裡面修,先從逆緣裡面修,修成功了,再從順境裡面修。
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法門,代表逆境的是須菩提,須菩提叫「空生」,他一出世,家裡金銀財寶忽然之間都消失了。修學先從逆境,逆境是修忍辱,忍一切苦難、一切災害。先學著在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這是很有道理的。瞋恚墮地獄!不起瞋恚,在六道裡頭不墮地獄,先學這個本事,先學不墮地獄。然後在順境裡面還是修忍辱,忍什麼?不起貪愛,你這個心才能夠平靜,才能得到清淨。順逆兩種境界都不染,心裡面不沾染,順逆兩種境界相都不執著,都不動心,才能到一心不亂,才能到功夫成片。所以順逆境界是增上緣,只要我們用得恰當。
演【約理,則自性彌陀。念念不離,是慈悲接引。真如本覺,內熏無明,是懷我以聖胎。】
這個理就深了。『自性彌陀』就是自性阿彌陀,「阿彌陀」意思是無量,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無量無邊的智慧。理上講,這是我們自性阿彌陀。『念念不離』,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念念都是。你打妄想,胡思亂想,也是這個。如果沒有這個,你哪裡會有胡思亂想?不過就是你用錯了!你是迷之用,而不是覺之用。如果你是覺用,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可惜你是迷而不覺!果然覺悟了,哪一個不是阿彌陀?個個都是!所以這是從理上講的。理上講,我們與西方世界那一尊阿彌陀佛沒有兩樣,的確是一不是二;從事上講,完全不相同,他是大徹大悟,我們是大迷大惑,迷惑顛倒,這個不相同。
『真如本覺,內熏無明』,這也是從理上說的。問題就是一個「真」字,真就如了、就覺了。我們今天就這個字做不到,我們不肯用真。真有沒有呢?當然有。有,你不用,有什麼法子!我們有真心,我們不肯用真心,偏偏用妄心。妄心是生滅心,我們念頭生起、滅掉,生滅生滅這個念頭是妄心,這不是真的,真心不生不滅。『如』,一樣的,沒有兩樣,就叫如。十方諸佛如來用真心,所以佛佛道同。如果我們也用真心,那就如十方如來,也是沒有兩樣。《金剛經》解釋如來:「如來者,諸法如義」,一切法,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佛經一開頭「如是我聞」,千經萬論講什麼?就是講「如」字。如是,下面統統是這兩個字的註解,《大藏經》經典那麼多,就是註解什麼叫「如」,什麼叫「是」,就講這兩個字。除這兩個字之外,佛沒講過任何一句法,講的就是「如」、講的就是「是」,「如」就是「是」。
因此,你只要用真心,妄心就消失了。妄心就是無明,『內熏無明』,真就不妄,誠就不偽。儒家講誠:至誠心。儒家講誠意、正心,誠意就是「真如本覺」,正心就是「內熏無明」,跟儒家講的並沒有兩樣。這就是『聖胎』,成佛、成菩薩,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什麼叫誠?這一點我們要搞清楚。曾國藩先生有一本筆記,叫《求闕齋筆記》。世間人什麼事情都求圓滿,他覺悟,他聰明,他要求什麼?要求欠缺,不要太圓滿,圓滿了,毛病就出來了。他不求圓滿,他求缺,什麼都欠缺一點好,所以他住的房子題名「求闕齋」。他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作註解:「一念不生之謂誠」。什麼叫誠?一念不生,這是誠。跟我們經典裡講的一心不亂一個意思,一心不亂就是誠。心要一就是誠,起個念頭就是二心,再起一個念頭就是三心了。我們俗話常講: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是佛法裡面的術語,三心是講:心、意、識,二意是講:末那識,第六意識。末那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二意;三心,第八識是心,第七識、第六識都可以叫心。我們現在用的是三心二意,沒有用一心;用一心,就是真如、就是本覺。我想早一天成佛,希望我成佛這個道路上不要有障礙,要怎樣才能辦到?對人對事對物就用一個真心,就行了。對你親愛之人、對你討厭之人、對你的冤家對頭,統統用一個真心,決不用第二個心,那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如果你對待一切人還有分別,這個人對我還不錯,那個人我有點討厭他,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還是生死凡夫,正是古德所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
佛祖教我們念佛,教我們要念到一心不亂。我們口裡雖然念佛,還是用三心二意,我們一天到晚念,沒起作用!所以你念這個佛號,一定要得力。什麼叫得力?心清淨,妄念少,一心用事,這個佛號得力了。如果二六時中佛號都不間斷,見色聞聲還是分別執著,那就完全失敗了。我們念佛想真正成就,要把自己的這些毛病改掉。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分別執著妄想是根本的大病,要把這個改掉,念念都歸阿彌陀,這就是聖胎。
演【復作境界之性,引發現行,是飼我以法乳。】
『性』是講體性,這兩句話的意思有相當的深度。『境界』,外面是六塵,內裡面是六根、六識,這些全都屬於境界。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你能夠見到境界性,那就好了。《楞嚴經》講「捨識用根」,很多同修來問我:怎樣捨識用根?我們在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解答也講得很明白,他會不會用呢?決定不會用。為什麼?會用的就不會來問我,來問我的就不會用!這一定道理。怎樣才能見到色性?你用見性就見到色性,用聞性就能聞到聲性,那就不叫六塵,叫六性。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就是這個境界。明心就是誠心,就是一心。諸位要曉得,一心明,二心就無明,就迷了,就不明了。一心是明的,所以一心見外面的色,見的是色性,不是色塵。色塵是什麼?塵是染污的意思,性不染污。用一心去聞,聞的是聲性,不是聲塵。只要你會用一心,六塵就變成六性,六性是一心,所以叫明心見性。『引發現行』就是見性。見性,這是『飼我以法乳』,這從理上講。理上講,恐怕你還沒法子體會,下面再做具體說明,希望諸位能夠明白,希望把它用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上。
演【折旋俯仰,穿衣吃飯,不離這個,是荷其恩力而得成立也。】
「折旋俯仰」,這是講動作,很自在的動作。「穿衣吃飯」,這是平常事情。不離這個,「這個」是自性彌陀、真如本性。
演【古云:野老負薪歸,村婦連宵織,看他家事忙,且道憑誰力?問翁翁不知,問渠渠不識。嗟哉今古人,幾個知恩德!】
「野老負薪歸」,就是砍柴的,現在人見不到了,現在在鄉村裡也沒有砍柴的了。「村婦連宵織」,這是比喻生活的忙碌。丈夫出外面去打柴、賣柴,太太在家裡織布,連夜織,可見得生活之勤勞。「看他家事忙」,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且道憑誰力」,一天到晚忙碌,誰在忙?什麼力量在那裡叫你動作?「問翁翁不知,問渠渠不識」。這個意思就顯示出來了,是你的自性彌陀、本覺真如,十法界依正莊嚴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法法皆如,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關鍵就是在覺、迷,換句話說,這個覺迷說多了,你也聽得耳邊風了。我們再換一個名詞,還是一樁事情,一心、亂心(三心二意),不管你是一心還是三心二意,總而言之,不離這個。所以,成佛是它,變畜生、下地獄還是它,沒有別人,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
《楞嚴經》上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是一不是二。譬如電,電力公司送出來的電是一,我們把電流放在燈上它會放光,放在這機器上它會把聲音擴大,都是它!所有這些電器我們在這裡運用,統統是一個東西,「一精明」,也是分成無量無邊的作用。諸位要曉得,一就是你的一心,十法界依正莊嚴所有一切活動全都是它的作用。就像今天講電器化,原理就是一個東西,實在講,今天的電,電還是我們真如本性裡面無量功德的一種。由此,我們才真正明瞭一心之可貴。一心是本源,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本源,根本源頭是這個。
而在所有法門裡面,直截了當入這個根源的,就是這部《彌陀經》,它的目標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禪家講從根本修,這個根本的根本是念佛,所以念佛法門稱之為「徑中徑又徑」,道理在此地。徑是直接、近路,大乘是徑路,禪宗是徑路當中的徑路,念佛是徑中徑又徑,沒有比這個更直接,沒有比這個再近了。你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你才會死心塌地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才能真正的放下萬緣。不但世間一切萬緣放下,佛法也放下了,千經萬論、無量法門統統放下,這一句彌陀念到底,為什麼?這是直截了當去修根源。
疏【劬勞之德,昊天罔極,而乃叛棄本生,螟蛉異姓,惟應懷慕終身,左右無方,定省不違而已。】
這幾句話是從比喻上說的,引用《詩經》裡面的話。『劬勞之德』,把彌陀比作我們的慈父。前面說過,彌陀天天在那裡盼望我們回頭,盼望我們往生,而我們自家迷惑顛倒,辜負了佛恩。『螟蛉異姓』,螟蛉就是義子、乾兒子,不是自己生的。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係,如同親生父母一樣,不是義子,是本生。「螟蛉異姓」是比作什麼?比作本性一念不覺而起無明,變成了八識,這好比是螟蛉義子。我們現在被它所轉,變現出來的境界是什麼?六道輪迴。本生裡頭沒有六道輪迴,本生裡頭是一真法界。「螟蛉異姓」比喻我們現前迷惑顛倒,六道輪迴。『叛棄本生』,「本生」是講真如本性,違背了真如本性,背覺合塵,這是我們現前的現象。
下面兩句話是勸勉我們,『惟應懷慕終身』。如果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就談不上「懷慕」二字,愈是理解深刻,懷慕之心愈切。「懷」是念在心裡面,念念不忘,「慕」是仰慕,「終身」就是盡形壽。我們懷念西方極樂世界,仰慕那些往生淨土的諸上善人,他們去了。我自己在學佛這三十多年當中,聽到幾個往生的。第一個聽到的,徐醒民居士告訴我,李濟華往生,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他是在念佛團講開示,講了一個半鐘點之後,告訴大家他要回家去了,下了台,沙發上一坐,他就走了,他那個家在西方極樂世界,回家去了。那是預知時至,老早就告訴他的朋友們。第二個是暢懷法師告訴我的,那也不假,那是去年的事情。這一次我在洛杉磯,周宣德居士告訴我的,這也不假,一個禮拜以前的事情,都是沒有病,預知時至,這是我們仰慕的。我們將來往生,如果害一場病,還要大家來助念,那我們就不如他了,人家沒病,人家用不著人助念。
我有一年在佛光山,一位工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他是將軍鄉人,他們那個鄉村裡面有一個老太太,一生行善,拜佛,但是她沒念過書,反正土地公也是菩薩、城隍爺也是菩薩,到處亂拜。三年前她兒子娶了一個媳婦,媳婦是佛教徒,懂得佛法,就告訴她,神不要拜,勸她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她念了三年,往生的時候是站著往生,也是無疾而終。她並沒有事先跟家人說,吃晚飯時候,她跟兒子說她要洗澡,叫兒子媳婦先吃飯,不要等她,就這麼交代。兒子媳婦很孝順,就老實等,等了好久不見她出來,到浴室去找她,不在浴室,也不在房間,結果到佛堂的時候,看她老人家站在那裡已經往生了。那個工人告訴我:念佛往生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不但要懷慕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還要懷慕現前真正往生的這些上善之人,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
我在舊金山,甘居士給我講了一個往生的事實,是她的親戚,坐著念佛走的。預知時至,事先做好家裡大大小小每一個人的孝服,可是家裡人都不知道。走的那一天早晨,家人推她房門一看,坐在床上,沒有氣了,再一看,孝服全都擺在面前。一切後事她自己都準備好了,不要兒孫操心,很妙!
所以世緣一定要放下,沒有好處。我們在世間吃得飽、穿得暖就夠了,不要有積蓄,積蓄是災難,積蓄是魔障,障道,障你的清淨心。曾國藩先生講:求缺。不要求圓滿,衣欠缺一點,食也欠缺一點,樣樣都欠缺一點,因為欠缺一點,你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你總想:我還是趕快到西方極樂世界好。樣樣都很圓滿,你捨不得走,這個事情就壞了。所以樣樣缺一點好,時時刻刻激發你往生的意念。
『左右無方,定省不違』。我講大師引用的意思,而不講成語的本意,本意註解裡面有。「定省」就是念佛。「無方」就是念佛不用一定的方法,你自己喜歡怎麼念就怎麼念,只要念到心清淨就得力了。有人問:念四字還是念六字?念一音還是念七音?這個都無所謂。為什麼?那是方法,方法沒有一定,大聲念也行,小聲念也行,默念也行,金剛持也行,不定。總而言之一個原則,就是要念得身心自在,這一點很重要,要念到一心不亂。
如果念的時候起分別執著,都是錯誤。我這個念法跟他的念法不同,不要起爭執。我這個念法,我得一心,他那種念法,他得一心,都是無量功德。不一定我這個念法對,他那個念法錯了!也許他念對了,我搞錯了,為什麼?他念佛沒起分別心,我念佛起分別心,「我的對,他的不對」,我錯了,我是二心,我已經不是一心!尤其是大眾在一起念佛的時候,往往法器敲錯了,大家都生煩惱。他為什麼生煩惱?因為他三心二意在念,他當然生煩惱。如果他一心在念,你怎樣敲錯,他也沒聽出來,他一心!一心裡頭就沒有錯不錯,三心二意他才有分別、執著、妄想,這是很要緊很要緊。
演【約理,則念念迴光反照,隨順真如。約事,則從生至老,行住坐臥,夙興夜寐,一句彌陀無間斷也。】
這就是「左右無方,定省不違」。今天我們這一個半小時就講這麼一點點,可是這一點對我們念佛用功實實在在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尤其是我們看到這麼多、這麼自在往生的例子。在從前我們聽說王龍舒是站著往生的,諸位看到《龍舒淨土文》,前面都有一個畫的像,那是他往生的像,他是站著往生的。潭州黃打鐵往生也是站著去的,預知時至,而且念佛的時間不長,念了三年。三年能念到預知時至,無疾而終,而且站著去的,這個不容易!再告訴諸位,放下就不難;放不下,難!太難太難了。問題就是你肯不肯放下,肯不肯一心,只要你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那你就成就了,三年的時間足夠了。
所以我現在別的事情不幹了,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我曉得我也沒幾年了,這是為自己打算,非常非常的要緊。以前還可以給你們講講其他經論,談玄說妙,現在這個事情不幹了,一心一意準備往生,不要將來到我往生,還不如這些人,那真是難為情!希望我將來往生的時候,講經完了,大家念佛,我告假了,就這麼走了,這個多自在。古人有這個例子,在講台上往生,我也希望將來在講台上往生。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是一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