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七十一集)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1-003-0071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0五頁:
◎【三、分攝】
這是第三段分攝,前面講過藏攝、教攝。
玄義【分者,十二分教,如脩多羅祇夜等。今此經者,脩多羅、優陀那,二分攝故。】
佛說一切經,有種種不同的體裁。體裁,古人稱為『分』。佛經有十二分,也稱作十二部(部是部分),十二種不同的體裁。『脩多羅』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契經,實際上就是長行,現代叫散文,散文的方式。《彌陀經》,從頭到尾是散文體裁寫的。體裁有十二種,此地大師省略,《佛學辭典》、《三藏法數》裡面說得很清楚。
疏【分者,分齊。】
『齊』是整齊。分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與某一個部分等齊。
疏【以一代時教。】
『一代時教』,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藏、教、分」是後人分判的,佛當年在世沒有。後人為什麼要分?因為這一切經,佛並不是像辦學校按照學生的程度,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是這樣的。佛當年沒學校,所說的一切經都是有人來請教。來問的這些人有程度很深的,有程度很淺的,佛善於觀機,程度淺的人就為他淺說,程度深的人就為他深說,令聽的人個個歡喜。因此,佛經淺深差別很大。後人為了便於教學,把佛經分類,哪些經典適合根機淺的人、程度淺的人學,哪些經典適合中等程度學,哪些經典適合高等程度的人學。這就分三藏,分小始終頓圓五教,再細分就是十二分教,研究經文的文字結構、思想體系。
疏【別其分齊,各有所屬也。祇夜,此云重頌。優陀那,此云無問自說。】
『別』就是區別。『祇夜』就是詩歌、偈頌,句子非常整齊,四句是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的偈子,它有押韻,可以譜成歌曲來演唱。『今此經者』,這部經是脩多羅,散文體裁,沒有偈頌也沒有密咒。散文、偈頌、密咒,這是十二分裡面三大體裁。『優陀那』是無問自說,這部經也屬於無問自說,沒有人啟請。我們看到許多經典都有人啟請,像《金剛經》是須菩提尊者出來請法的,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佛給他解答。《彌陀經》,沒有人啟請,是佛自己說出來的,無問自說。
疏【十二部,恐煩不敘。】
一條一條解釋很麻煩,就省略了。
疏【言二分攝者,一、脩多羅攝,以是契經故;二、優陀那攝,以不待請問,自告身子故。】
『身子』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身子。
◎【三、義理深廣】
我們要來探討《彌陀經》裡面的道理。這一大段也分作三小段:
◎【初攝頓,二分圓,三旁通】
在五教裡面,《彌陀經》屬於頓教,頓是頓超。不但蓮池大師是這種看法,法相唯識宗窺基大師也是這個看法,說這個經、這個法門圓頓到了極處,為什麼?因為七天就能成功。你們想想,哪一個法門能夠七天成佛的?找不到。這個法門真的七天成佛,若一日至若七日,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也許我們聽了不相信,真的七天能成就嗎?在《高僧傳》、《往生傳》裡面,念佛念七天往生的確有其人。
宋朝的瑩珂法師,過去沒有念過佛,也不曉得這個法門。他自己出家之後,戒律不嚴,不守清規,造的罪業很重。但是他有善根,所謂善根就是他能自覺,曉得自己將來必定墮地獄。他知道地獄苦,地獄可怕,於是請教同學:有沒有辦法將來不墮地獄?同學們告訴他:只有一個辦法,念佛求生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決定不墮地獄。他聽了之後很歡喜,回到寮房把門一關就念佛,就求生淨土。他不吃飯不喝水,也不睡覺,這樣念三天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這十年當中你好好的修,到你壽命終了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他告訴阿彌陀佛:我劣根性很重,禁不起外面誘惑,外頭一引誘,我又要造罪,我再活十年不曉得又要造多少罪,算了,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去。
他給阿彌陀佛提出這個要求,阿彌陀佛真的很慈悲,就說:好!三天以後我來接你去。他打開房門,告訴大眾: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寺院裡沒有一個人相信,這種人怎麼可能往生?但是他說的那個話又不像是假話,反正時間短,三天!看你是真的是假的。到第三天,他要求大眾助念送他往生。他洗了澡換乾淨衣服,念完《彌陀經》再念佛號,佛號才念幾聲,他就告訴大家:佛來了,我要跟他走了。三天往生!
所以,沒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快!現在人為什麼不行?現在人嘴裡說要往生,心裡不願意去,還是留戀這個世界。如果我們這邊打佛七,上面掛個牌子,七天保證往生,一個人也不會來。一看到,這還得了!七天來送死的,這不來了。現在人口是心非!從前人是心裡真的要去,他才能成功!所以歷史上確實有這個例子,有這個事。古德判作頓教,頓到極處,頓超!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玄義【已知此經攝於頓教,少分屬圓。】
『少分屬圓』,裡面有圓教的意思,它不是純圓,一部分屬於圓教。
玄義【未知所具義理,當復云何。】
現在就要問了,圓、頓兩個字是名詞,名詞當然含有意思,意思我們還不明瞭,當然要詳加討論。義理明瞭之後,我們對這個法門才能真正生起信心。信從哪裡生?從理論上生的。道理明白了,我當然相信它。可見得討論義理與我們的信心有很大的關係。
玄義【先明此經攝於頓者,蓋謂持名即生,疾超速證,無迂曲故,正屬於頓。】
把頓的意思放在第一,確實有它的道理,這個法門確實屬於頓超的法門。而且這一往生實實在在是不可思議,這個法門確實是當生成佛的法門。古今大德告訴我們,禪屬於頓教,密講即身成佛,都不如念佛法門。禪縱然得禪定,也不過是生四禪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中國禪宗,到最後一著還是念佛求生淨土。《禪門日誦》,那是禪宗的課誦本,晚課念《彌陀經》、念佛,到病重的時候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他不這樣做,縱然有甚深的定力,也只是生四禪天而已,不能出三界,不究竟。密宗講即身成佛,也不過是了生死而已,而了生死的境界實在講只等於小乘阿羅漢。他是不是真的能了生死?一修就能了生死,沒有這個話。要修成功才行,修不成功沒用處。要把見思煩惱斷掉,才算修成功。見思煩惱沒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由此可知,密真正不容易!
淨土容易成就,在於「帶業往生」,不需要斷見思煩惱。諸位要曉得,所有的佛經只有這部經講不要斷見思煩惱可以往生;除了這部經,任何法門沒有這個講法。換句話說,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個法門是帶業往生。可是你要曉得,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成佛,因為你見思煩惱沒斷,還是人、天的身分。在其他宗門教下來講,這不能算有成就。我們舉個比喻,好比從娑婆世界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並不是地位提升去的,是同樣的地位移民過去的;頓就頓在這裡,是移民過去的。那個圓,圓在哪裡?西方極樂世界太不可思議,只要你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你品位再低,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到那邊就圓證三不退;所以這個法門也屬於圓,圓的道理是從這裡看的。不說純圓,是因為你見思煩惱沒斷;要是純圓的話,不但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要破一品。純圓是法身大士,是實報莊嚴土。
疏【正屬頓義者,以博地凡夫,欲登聖地,其事甚難,其道甚遠。】
這個說難是真難,我們今天一點小小的習氣都不容易斷掉,何況佛法裡面要想證到聖人的境界,必須把微細的習氣都要斷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斷能斷,這個就是斷惑證真,斷惑難,證真難!『其道甚遠』,從初發心到成佛,大乘菩薩的位次一共有五十五個階級,這是《楞嚴經》上說的。我們今天在哪個階級?好像念書一樣,有五十五個年級,我們今天是幾年級?給諸位說,我們在門外,還沒入門,入門才能算。就好像你上學,讀一年級,從這個時候才算;你一年級還沒讀,那是門外。一年級是什麼程度?我們只講圓教,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這是一年級。初信位的菩薩,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試問問,我們八十八品見惑斷了幾品?一品都沒斷,一年級的資格都沒有。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是初信位,上面是二信、三信到十信,然後是初住到十住,初行到十行,初迴向到十迴向,四加行,初地到十地,再到等覺,菩提道真遠!諸位一定要曉得,你們今天連小學一年級的資格都不夠,再學其他的法門,怎麼可能成就?自己要認真的想想,自己是什麼根性,決定不能自欺欺人。一年級的資格都沒有,怎麼辦?這個法門行。我們今天是博地凡夫,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用這個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疏【今但持名,即得往生。】
我們今天只要相信,只要真正肯發願,就是真的想去,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能這樣做,有二、三年的時間就成功了。如果你這個想、念是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恐怕你這一生都不能成功。你要是把它當作第一樁大事來做,決定有指望。
疏【既往生矣,即得不退。】
縱然是下品下生,到那裡就不退轉。這個不退轉,實實在在不簡單,為什麼?不退轉,你就入了聖人的位次。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它是真難。『不退』有三種,第一是「位不退」,就是你地位不會退回來了。位不退,我們一般講圓教初信位菩薩,他上一年級,不會再退出來。佛告訴我們,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圓教初信位的菩薩,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他決定不會墮三惡道。從此之後,他只有往前進,不會往後退,他獲得了保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的凡夫,他也位不退。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是退墮的。
第二是「行不退」,一般講行不退是阿羅漢以上,四果羅漢,在菩薩的位次是第七信。位不退是初信,行不退是第七信,他就等於七信位的菩薩。第三種是「念不退」,明心見性,在圓教是初住以上的菩薩。下品下生的人,他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換句話說,一生到那裡就等於圓教初住菩薩。這實實在在不得了!比阿羅漢、辟支佛高得太多了。阿羅漢、辟支佛只相等於第七信的菩薩;相等是講斷煩惱相等,智慧不相等,他的智慧遠不如七信位菩薩。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成就!這就是圓的意思。曉得這個地方好,決定要去。
疏【可謂彈指圓成,一生取辦。】
『彈指』是講快,一彈指之間成就,不但成就,圓滿的成就。古人說「彈指圓成八萬門」,八萬四千法門,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一個也不漏,「一生取辦僧祇果」。經上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不用,我們一往生就把三大阿僧祇劫的事情統統辦完。宋朝瑩珂法師,他三天就辦好了,別人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辦得了。在我們這個世間,三年辦好的太多了,念佛三年,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圓瑛法師《彌陀經》註解裡面引舉潭州的黃打鐵,這是一個真的事情。在潭州有一個鐵匠打鐵的,一家四口,他有一個太太,有兩個小孩,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生活非常苦,天天要做苦工賺一點錢來過日子,他自己曉得苦,自己真正覺悟了。有一天有一位出家人從他門口過,他看了很歡喜,就請出家人到鐵匠鋪子坐一坐。向他請教,說:我生活太苦了,有沒有辦法救我?而且還提出條件,他說:我想學佛,我沒有錢布施供養,自己的工作也不能停頓,不能浪費我的時間又不能叫我花錢,你怎樣來救我?
這位法師告訴他:只要念佛求生淨土就行了,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情不要花錢的,也不要到外面去跑廟,不耽誤你時間。他聽了之後很歡喜,就照辦。每天打鐵,鐵槌打下去念阿彌陀佛,拿上來阿彌陀佛,風箱推進去阿彌陀佛,拉出來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他太太在旁邊說:你打鐵已經很辛苦很累了,口裡還念阿彌陀佛不是更累嗎?他說:我從前真的累,現在一念阿彌陀佛,精神百倍,不累了。
這樣念了三年,有一天他跟太太講:我要回家去了。他太太說:這不就是你的家!他說:我的家在西方極樂世界。說了之後繼續打鐵,打了一會兒,他念了一首偈,這個人沒念過書,不認識字,臨走的時候留一首偈說: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他鐵槌打下之後,站著往生了。往生的時候是滿室異香,周圍鄰居大家都來看,站著走的。所以潭州那一帶念佛風氣特別盛,就是他在那裡做了一個榜樣,不認識字,念三年佛走的,走得那麼自在,三年成功!的確是一生就把三大阿僧祇劫的事情給辦了,這當然是屬於頓,一生取辦。
疏【如將寶位,直授凡庸,不歷階級,非漸教迂迴屈曲之比,故屬頓義。】
『寶位』好比國王的位子。一個平民老百姓,他不必從縣太爺、知府、巡府一級一級上升,馬上給他王位;一步登天,這是頓的意思。所以念佛法門沒有階級,不需要漸次的修學,是頓超頓證。
玄義【或難。】
有人來問難。
玄義【頓教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
這是法相宗所講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頓教把這個統統捨掉,心裡面真正做到一念不生。六祖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頓。六祖那個南傳的禪宗是頓教法門。
玄義【今持名念佛,是為有念,云何名頓。】
這個問得好,拿頓教的教義來難念佛人,念佛人與頓教的教義不相符合。那個頓教是成佛,此地這個頓是往生,剛才講,往生並不是成佛,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福報太大,這一往生就等於成佛了。等於成佛並不是成佛,所以它屬於分圓,不是純圓,道理在此地。
玄義【答:以一心不亂,正謂無念。】
這是就本經的教義來回答他。本經的教義,它的宗旨是要我們念到一心不亂。
玄義【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從這一點來看,《彌陀經》確實屬於頓教。但是頓教在其他法門,你要是頓不了,掉下來可麻煩;好比一步登天,登不上去,掉下來就粉身碎骨,麻煩就大了。這個法門的頓與那個頓的意思不一樣,果然念到一心不亂,跟他們那個頓是相同的。縱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亂,念到功夫成片帶業往生也是屬於頓教。所以,這個法門是決定有成就的。
疏【五法者,謂: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
《楞伽經》上,把一切法分做五大類,這五大類一展開就是一切萬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包括,總不出這五個項目。第一個是『名』,名稱,凡是物體、現象都有一個名字。第二是『相』,現象,只要是物體一定有現象。前面這兩種是物質,宇宙之間所有的物質不外乎一個名、一個相,將所有的物質都包括了。第三是『妄想』,妄想是心理現象;凡夫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想過去想未來,全是打妄想。後面兩種是聖人的境界,『正智』。什麼人才有正智?阿羅漢以上的,阿羅漢以上的人沒有妄想,他的智慧現前了。阿羅漢稱為正覺,菩薩稱為正等正覺。『如如』就是真如本性,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前面四法的本體就是如如,也叫真如、自性、本性。
疏【三自性者。】
「性」就是性質,從性質上來講可以分為三種。
疏【名、相,是妄計性;妄想,是緣起性;正智、如如,是圓成性。】
第一種是虛妄的計較,不是真實的,換句話說,完全是從抽象概念當中所產生的,所謂是遍計所執性。譬如『名』,名是個假名,中國聖人說「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名字不是真實的。你要是真正覺悟到名字是虛妄、虛假的,這一關就看破了。「名」是人假設的,不是真的。假如現在有人指著我,罵我:「你是個狗,你不是人。」我們聽了會生氣,這就是被名相圈住了。如果老祖宗把我們這個樣子取個名字叫「狗」,那我們今天大家聽到「狗」,你也就高興了;最初造字就是這麼造法的。這是假設的,不是真的,你怎麼可以把它當真?是為了說話、交換意見方便起見,假設的這些名相,所以名是假的,不是真的。
「相」是現象,它屬於妄計性,也屬於緣起性,緣起性就是依他起性,它是種種條件集合而生起這個現象。譬如毛巾,這是個「相」,它是許多條件才生這個相,這就叫依他起性,就是緣起性。為什麼也說它遍計性?同樣一條毛巾放在這個地方,我們很多人看到,有的人看到漠不關心,沒有在意;有的人看到很可愛,他動了心;有的人看了很討厭,恨不得把它拿掉。這種心理,這就是遍計所執性,那個不是真的。一切現象擺在我們眼前,我們心裡起變化,起貪瞋痴慢,這是遍計所執性。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就是沒有這個東西,真心裡頭沒這個東西。一切萬法之生成,是屬於依他起性,是種種條件因緣而生的現象,決不是偶然的,決不是單純的,這裡面非常的複雜。佛經裡面有一個唯識法相宗,專門研究這個東西的,研究得很微細,要想明瞭,你就去研究唯識法相,是一門很深、很繁瑣的學問,它是純粹的科學與哲學。
『妄想,是緣起性』,妄想不是偶然生的,也是有許許多多的因緣才會起妄想,有些因素你能覺察得到,有些因素根本就不能覺察。原因是什麼?我們人不止這一生,人有過去世,過去世還有過去世,既然有過去世,當然一定就有未來世,三世都有自己,這一生的事情有的時候會想到,前生的事情不知道,但是前生的習氣偶爾會現行。譬如作夢,有許多夢中的境界就不是你平常能想像得到的。為什麼會作這個夢?與前生有關係。現在外國盛行催眠術,所以外國人承認人有前世,有許多人前世是動物,畜生道來的,也有人道來的,也有別的星球上來的。與佛法講的相應!
『正智、如如,是圓成性』,成是成就,圓是圓滿,這是真實的,決定不是虛妄的。圓成實性對前面兩種,前面兩種是屬於虛妄的,就是遍計所執性(妄計性)、依他起性(緣起性)。
疏【八識者,賴耶、末那及眼等六,合之成八。】
『賴耶』就是阿賴耶識。唯識宗講心理現象有八種,講心理作用有五十一種(五十一個心所是屬於作用),二十四個不相應也是屬於心的作用。第八識,就是阿賴耶識,它叫藏識,宇宙人生一切萬法都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這個識叫根本識。拿其他宗教來講,阿賴耶識就是真正的造物主,什麼都是它造的,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它變現,它有規則、有秩序,不紊亂。整個宇宙,太空當中星球的運行,它不亂。我們人的身體是小宇宙,這個小宇宙跟大宇宙一樣,大宇宙不可思議,我們這個小宇宙也不可思議。小宇宙裡面,每個部位運作也是有條不紊,它要是亂了,人就得生病,人就要死亡。它不亂,很有秩序,所以一般人覺得很奇怪,大概有個神在那裡主宰;其實不是神,阿賴耶識在主宰。
『末那』也翻作傳送,內裡面它是依第八識為本體、為它的自體,外面依第六意識做為它的作用;它自己既無體也無用,它是真正的依他起。第六意識分別,末那識執著,執著阿賴耶的見分一分,見分是廣大無邊,執著一分以為是自我。中國人俗話講靈魂就是這個,是阿賴耶見分裡面的一分。經上把阿賴耶比喻作大海,那個一分好像大海裡面起的水泡,他執著那個水泡就是自己,這是錯誤的看法。如果發現整個大海全體就是自己,那就叫成佛,就叫大徹大悟。他今天沒有辦法打破小水泡,不能見到廣大無邊的真我,他有個我執,我執是個圈圈,小,執著自己這個身是我,這是錯誤的,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我,那是真我。
一直到第六意識、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是五根的作用。對外面境界的見聞覺知,這是前五識的作用,他能夠感受外面的境界,分別的力量薄弱,分別力量最強是第六意識。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許許多多名詞術語都是從佛法來的,可見得佛法對中國人生活影響之深、影響層面之大。平常我們講「注意」,看,你要注意看;聽,你要注意聽,這兩個字就是從佛法來的。什麼叫注意?意就是意識。你眼見的時候是眼識見色法,因為你分別的力量薄弱,注入意識,把意識再加上去,你就仔細去分別了,仔細的分別就是注入意識。第六意識,它分別的作用太廣大,對內它能夠攀緣到阿賴耶識,對外它隨著五根攀緣外面的境界,可以說是無所不緣,作用非常的廣大。
疏【二無我者,人無我,法無我。】
二無我是兩種無我,一種是『人無我』,一種是『法無我』。人無我,我見內這是屬於人,我所見的這個物是屬於外面的法。能見如果空了,這就是「人無我」,所見的相你也觀空了,那就是「法無我」,這樣才能恢復到自己的本性,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禪家所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你才真正能見得到,這當然是一個相當高的境界。「人無我」要是達到,就可以出三界,小乘就證阿羅漢果,大乘圓教是第七信位的菩薩,他已經修到人無我,無我了。雖然無我,他還有「法」。這個說起來不太好懂,我們舉個例子說。
我們把「我」比喻作這本書,把「法」比喻作這些紙,他一旦覺悟,有沒有書?沒有書。為什麼沒有書?這是一張一張紙!疊起來你看是書,實際上哪有書!拆開了,立刻書就沒有了。可見得這個書,不但「名」是假的,「相」也是假的。你懂了嗎?相也是假的,相不是真的。他曉得沒書了,書的名也沒有了,書的體也沒有了,他覺悟了;可是紙有,他執著紙,紙就是法。「人我執」破了,「法我執」還沒破,他還有紙。如果再分析這些紙,在高倍顯微鏡下面去看,都是些原子、電子。紙也沒有了,法也沒有了,這是更高一個層次。法也不執著,就明心見性。我執打破,出三界;法執打破,就明心見性。無論是哪一宗、哪一個法門、哪一部經典,統統是這個原理原則,決定不變的。
因此我們修行,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不要去問別人,因為別人會欺騙你。我在洛杉磯遇到一些人,他們修行修了兩三年,自己以為不錯了,去請人家印證。結果那個人給他授記,說:你們幾個人已經開悟了。他們自己高興得不得了,都自以為開悟了。我在洛杉磯講經,他們這幾個開悟的人也來聽,聽完之後來問我:我們有沒有開悟?我說:你們沒開悟。他說:為什麼那個法師說我開悟?我說:我沒有開悟,你來問我開悟了沒有,我決定證明你沒有開悟。騙人的!你自己所證得的境界,應當問自己,自己才真正曉得,如果我執破了,決定出三界。《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不是什麼菩薩呢?不是一個超越三界的菩薩,出不了三界。在三界之內做什麼菩薩?做「名字菩薩」,有名無實。諸位受菩薩戒,都是菩薩了,有名無實!一品煩惱也沒斷,那叫名字菩薩。如果真正修行,修行功夫沒到家,叫「觀行菩薩」,你是個修行的菩薩,沒到家。雖然念書,考試都不及格,那也不中用的。所以境界要問自己。
對人、對事都要淡薄,對自己決定有好處,不要太認真,不要太執著。認真、執著,增長我見。「我見」要想盡方法打破它,天天增長怎麼得了!必須淡薄,心才能得清淨,才能得自在。如其不能,應當生慚愧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見沒有能力打破,只有念佛這一條路能成功,在一切經裡面也只有這部經是真正能救人,能救自己、能救眾生。依照《彌陀經》的理論方法來念佛,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
疏【以上亦皆入五法中,詳見入楞伽諸經。】
『已上亦皆入五法中』,都離不開五法。八識,八識的自體就是妄想。六識所計較的是「名相」,轉識成智的時候,它就是「正智」,所證的理就是「如如」。「無我」也離不開五法,人、法這兩種執著,也是屬於名、相、妄想。兩種無我,人無我、法無我,都是說的「理」,就是「如如之理」。能夠證得「二無我」的,這是智慧,這就叫「正智」。所以都離不開這個五法之中。『詳見入楞伽諸經』,《入楞伽經》裡面,唯識經論裡面,都說得很多。
疏【悉空悉遣,所謂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悉』是統統離開,統統要放下,這是頓教之義。統統放下了,這就『不墮諸數』。數是數量,只要你心裡面還有我、還有人,你就落在數裡頭。這個數,簡單的講就是命運,你就有命運。所以看相能看得出來,算命也能算得出來,為什麼?因為你落在數裡頭。如果你功夫到了無我,數沒有了,算命看相也算不到了,為什麼?超越了,不落在數裡頭。諸位要曉得,只要我們還起心動念就有罪福,我們過去做的善業就有善報,惡業就有惡報,善惡果報是免不了的,這是定律,沒有辦法逃避的。如果到無我,就沒有了。無我,諸位想想,誰報呢?福報現前,誰享福?「我」都沒有了,哪個享!罪報現前,「我」都沒有了,誰去受?沒有了。有我,就有六道輪迴;無我,六道輪迴了不可得!那個時候不要說超越輪迴了,輪迴在哪裡都沒有了。
因此,你要明白一個事實,六道從哪裡來的?有我就有六道,無我就無六道。有法就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法」要是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到那個時候,是什麼境界?不得已,勉強說個名詞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要曉得,十法界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明白這個道理,好修!
在一切境界當中,要把「我」捨掉!這個「我」怎麼捨法?太難了!小乘人斷見惑之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斷思惑,達到人空的境界,證阿羅漢。人間壽命短,天上時間長,那個數字都是天文數字,沒法子計算的。要想破法執,要三大阿僧祇劫。可見得不是容易的事情。大乘方法比小乘巧妙得多。小乘人硬斷,硬斷斷不了,縱然是到無我,誰無我?「我」無我。你們想想,「我」還有沒有?還是有!大乘方法妙,叫你起心動念都為眾生想、為別人想,不想自己,久而久之養成習慣,「我」就沒有了。念佛人起心動念想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這樣漸漸把自己也忘掉了。不用這個巧妙的方法,要想把「我」給忘掉,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只要有「我」在,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有輪迴。
修禪到無我才能出三界,修密到無我才能成佛;只要有「我」存在,禪與密都出不了三界。要想超越三界,只有念佛帶業往生這一條路可以走得通,除這一條路之外別無第二條路。可見得念佛求生淨土非常的重要,尤其在我們這個時代,天下大亂,人命無常,一口氣不來就要輪迴,非常的可怕。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