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八十八集)  2006/3/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88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八十八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水是礦物質,日本江本勝博士拿它來實驗,已經有十一、二年的時間。水會隨著人的心念起變化,善意對待它,它的結晶很美麗;惡意對待它,結晶很難看,水是如此,其他所有的萬事萬物同樣這個道理。從這個科學的實驗,證實了佛經講的境隨心轉,外面環境好與壞,環境無好壞,是隨著人心轉變的。

  我們這個地方山河大地與極樂世界的山河大地是一樣的,為什麼它那邊那麼好,我們這邊這麼差?沒別的,境隨心轉。我們的心不善,它反應就不善,我們的心如果善,它反應就善,於是我們就懂了,假如我們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居民,每個人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我們這個地球馬上就變成極樂世界。為什麼?所有的物質馬上就改變了。從江博士水結晶實驗,我們就能想到,我們以惡意對它,水的結晶非常難看。我們換個念頭,以最善的意念來對待它,它的結晶馬上就改變了,就變成很美麗的結晶給我們看,隨著我們念頭在變。所以江博士說他這八、九年當中從來沒有看到兩個結晶完全相同,這個我們可以肯定,為什麼?你每個念頭不一樣,它是隨你念頭產生變化。你不可能兩個念頭完全相同,所以就不可能出現兩個結晶完全相同,就這個道理。

  科學有這個發現很難得,把佛經上講的宇宙真相,佛法的術語叫諸法實相,把諸法實相總算是用科學開始證實了。佛與大菩薩他們不需要用這些科學儀器,他們親眼看到,他們用什麼方法?甚深禪定。也就是說把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放下,宇宙的真相就明白了。覺悟的相、迷惑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他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到底是什麼原因,什麼一回事情,也說得清清楚楚。

  【所以離此別無。是乃一體而異名也。】

  為什麼『異名』?異相。異就是不相同,它本來是一體,這個名稱不同而已,它本來是一體。要知道我們這個地球,娑婆世界這個地球,跟極樂世界那個星球,跟華藏世界星球是一體,一樣的,都是這個物質,基本的物質都相同。今天科學家講的,都是這些元素,但是它的組合程式不一樣,我們現在所謂是方程式結構不相同。為什麼結構不相同?結構是誰來主持的?念頭,意念。你的心清淨,它能夠感受,這些物質它有見聞覺知,這是法性,法性的本能,它不會消失的,它不生不滅,它沒有形相,它在形相之中。所以任何的形相、任何的物質都有見聞覺知,它隨著有情眾生產生變化。這個有情眾生善,這個物質就變得很好、很善,有情眾生的心如果不善,它就變得很不善。所以『是乃一體而異名』,因為是乃一體而異相。下面大師跟我們講幾句實際上的例子:

  【審如是。】

  『審』是審察的意思,就是你很認真、很仔細把這個問題看清楚,審察明白了。『如是』,像上面所說的。

  【則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你就能肯定。阿彌陀佛從哪來的?心現識變。誰的心?我們自己的心。諸位要曉得這個心是共同的,識也是共同的,真心是共同的,妄心不同。我的妄心跟你的妄心不一樣,也就是說妄想分別每個人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妄想分別執著,但是真心都一樣,真心相同。真心離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真心。

  《楞嚴經》上佛說了一個比喻,從這個比喻當中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佛說真心像什麼?大海。大海是真心,妄心是什麼?妄心是大海裡面起的水泡。大海是一,但是浪花沖出來的水泡無量無邊,很多,有大有小。每個水泡就像我們這些眾生的妄心,每個眾生的心念不同,執著這個妄心,認為是自己的真心,看錯了,自己的真心卻忘掉了,不知道,不知道是真的,認真作假,認假作真。所以用大海跟水泡來比喻,大海比喻真心,水泡比喻妄心。什麼時候你這個水泡破了,這個水泡破了就比喻你什麼時候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像水泡破了,海中的水泡破了就回歸大海,破了之後也是一樣跟大海融成一體,那就沒有分別了。真是一,真的只有一個,妄當中就有二、就有三,就有四、五、六、七,無量無邊,這虛妄的。好像大海的水泡很多,但是都是大海產生的,並沒有離開大海。

  所以大乘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所以它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我」是真我,不是我們現在這個肉身的我,我們現在都將肉身認做是我,肉身不是我。佛經上常講的無我,無我是指肉身來講,就是說這個肉身它不是我們自己本人,不是,所以肉身是無我的,但是你有真我。肉身是假我,但是這個假當中有個真的,真我。我們現在把真的忘記了,認假為真。佛家講的常樂我淨,有真我在,有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四淨德,這是真的。法性裡面有我,法性裡面有常樂我淨;法身有我,法身有常樂我淨。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法相。真心、真我就是法性,法性現的相叫做法相。法相是什麼?虛空世界、一切眾生,是我,這個事情很不好懂,我們一般凡夫很難體會。

  我們再用夢境來做比喻,我們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當你在作夢的時候,如果你在夢中忽然覺悟,我現在是在作夢。這個夢從哪裡來的?現在人講夢是我們的意識心變現的,現在心理學家說意識心變現的,意識心變成了夢中境界。夢中有虛空,夢中有山河大地,夢中有很多人物。那你又要問,夢中哪一個不是你自己?這所有一切都是我的意識心變現的,統統是我,沒離開我自己。離開我自己,這些都不存在了。從這個夢境的比喻你才明白沒有一個不是我,都是我們自己的心現出來的。這個時候你才真正懂得佛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他為什麼會愛護一切眾生?佛為什麼愛一切些眾生,要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不是別的,共同一法身,同一體。好像我們的身體,這個身是我所有的,一切眾生也是我所有的,山河大地亦是我所有的,乃至虛空也是我所有的。我們是一家人,說一家人還不親切,最親切的是講到共同一法身,我們現在的話說生命共同體。你如果了解共同一法身,他怎麼會不愛護這些眾生?所以看到一切眾生受苦就是自己受苦,看到一切眾生享樂就是自己享樂。生佛不二,眾生跟佛是一不是二。眾生跟我不二,我跟眾生是一體,不但跟有情眾生是一體,《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跟樹木花草、跟山河大地、跟廣大虛空是一體。這個道理太深了,在經教裡面只有大乘經才講得清楚、講得透徹。這是實相,就是事實真相,本來如是。

  十法界一體而異名,真的是一體,我們說佛法界、菩薩法界、聲聞法界、緣覺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獄法界,這是一體而異名,名稱不同,但是都是同一體。為什麼異名?它異相,相不一樣,但是它的本體確實是一體。原來是一相,異相,相會產生變化不同是因為眾生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相扭曲了。扭曲的相就千差萬別,就不一樣,所以名稱也就不一樣,實際上體是一樣的。能不能把相恢復成一樣?能,你只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一切相就變成一相。一相,山還是山,水還是水,樹還是樹,花還是花,草還是草,但是它變成最美麗的相。

  就像佛經上講的,諸佛剎土裡面,樹木花草永遠不會凋零,永遠長青,這個奇怪。換句話說,植物生住異滅沒有了,也不會花開花謝,動物生老病死沒有了,礦物成住壞空沒有了,這個不可思議。人無量壽,樹木花草也無量壽,山河大地也無量壽,我們看到諸佛這個境界不可思議。諸佛那個境界是真的,本來就是這樣。把真的變成現在這個模樣,是我們自己妄想分別變出來,錯了,在這裡面受苦受難。萬法一體而異名,一體就是法性。我們再看,這裡先講阿彌陀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再看依報:

  【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我們這個地球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不是二,沒有兩樣。西方極樂世界那樣莊嚴、那樣美好。世尊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不是泥沙,不是泥土,是什麼?是七寶。大地是琉璃,琉璃我們世間人講翡翠,綠色的玉,透明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大地是透明的,從地面上看到地底,一片綠色。我們這個地方七寶非常堅硬,像石頭一樣很堅硬,只能做一些珠寶、工藝品、藝術品用來欣賞。西方世界七寶是柔軟的,大地很軟,就像我們走到很厚的地毯一樣,很軟,你走起來很舒服,不硬,這是黃金鋪的馬路。

  我們這個地方現在鋪馬路是用柏油,瀝青柏油,另外是鋪水泥路。西方極樂世界鋪馬路的是黃金,你就曉得那個世界黃金有多少,黃金拿來鋪馬路。金、銀、琉璃、硨磲、瑪瑙,這些珍寶多半都是建築材料。為什麼這些東西在我們這個世界都變成了泥、沙、石頭,都變成這個東西?沒有別的,就跟日本江本勝博士研究水結晶的反應一樣。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心不善,所以它的反應結晶就變成這些東西出來,變土、沙、石頭。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心善,它的反應就變現出無量無邊的珍寶。實際上這個基本的物質是同一個東西,沒有兩樣,是我們把它變差了。所以『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

  【豈非迷悟之自殊。何有聖凡而彼此。】

  凡聖也不過是個名稱而已,名不同,真正造成這個不同現象的原因是迷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覺悟,所有一切萬物,隨悟變現的境界就是不思議的美好。我們今天這個世間人心不善,所以這個地方所有一切萬物變現得就不美好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自心所現的、所變的影像。《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我們自心所現所變的影像。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懂、要清楚、要明瞭,然後從哪裡改?從我們的心上改,真修。

  真修不在形式,在實質。實質是什麼?起心動念。這句話最初是章嘉大師跟家師說的,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你的心善,沒有一樣不善,頭一個相貌轉變了,相隨心轉,相貌莊嚴;接著體質,身體健康不會有毛病,這是最近的物質。我們起心動念,所有物質都有反應,就跟水結晶一樣。所以你的心善、思想善、言行善,你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器官都善,樣樣都善,你怎麼不健康!你怎麼會生病!

  換句話說,你要生病了,出了毛病了,毛病怎麼造成的?不善的念頭造成,主要的。當然還有別的因素,別的因素是你的飲食、外面的風寒,這是外面來侵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思。現在醫學界裡面也講求所謂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外面雖然感受風寒,很容易調理,很容易好,恢復正常。心理要是不健康,麻煩就大了,他很容易招感外面病毒的侵入,而且很不容易好。心理不健康,現在醫生也常常講這些話。但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一般醫生他就不知道了,佛法裡頭講得清楚。

  這是重實質,實質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尤其對誤會我們的人,毀謗我們的人,傷害我們的人,我們要用真誠心對他,用清淨平等心對待他,用正覺慈悲心對他,真心。決定不能說他對我不好,我為什麼要對他好?那這就錯了。他墮地獄,我為什麼不隨他墮地獄?不就是這傻事嗎?他搞六道,我為什麼不跟他搞六道?這樣就錯了。我們跟他走的路不同,他搞六道,他走六道,我們是走成佛之道。他走的路是迷而不覺,我們今天走這條路是覺而不迷,不能跟他一樣。那要是受一點委屈,還有瞋恨心,還有報復心,那就叫大錯特錯了,不是他錯,是我們自己錯。這一段大道理也包括事實的真相,說完之後,末後這一小段,禪師教導我們:

  【乃知現前眾等。】

  我們大家現在一起來做這個法事,做這個法事就是我們共同在一起學習,在一起修行。

  【以自性阿彌陀。】

  這懂了,阿彌陀佛是自性阿彌陀佛。

  【與大眾舌根。】

  『大眾舌根』是我們在稱念阿彌陀佛。

  【普同運轉根本法輪。】

  『根本法輪』,就是講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現,皆是唯識所變的影像,這就叫做「根本法輪」。這樁事情只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明瞭,他們懂得。我們今天的信心是相信佛不妄語,佛不欺騙眾生,佛講的話句句真實,我們聽佛的話決定沒錯。佛並不是教我們聽了就算了,不是。佛教我們聽了之後,依照他所講的理論方法去修學,然後自己親自證得這個境界,這是佛很了不起的地方。是要求我們把他所講的,你自己親自去證明,證實宇宙人生是不是這個樣子,一定要自己親證。普轉根本法輪,我們在此地懂得了,在現在事上講就是大家一起稱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諸仁還委悉麼。】

  『諸仁』是稱大家諸位仁者,仁者是對菩薩的敬稱,就是仁慈的人,諸位仁慈的人。『還委悉麼』,你懂不懂?這是禪師的開示。我們再看下面這首偈:

  【生滅無生生不生。樂邦那肯禁人行。誰知萬丈紅塵裡。菡萏華開月正明。】

  這個偈頌裡面都有很深妙的禪機。前面這一番開示,使我們對這首偈也就有幾分的體會。『生滅無生生不生』,這個理、事我們不能說很透徹的明瞭,至少有一個模糊的概念,這個模糊概念就很難得。為什麼?從前根本連這個概念都沒有,現在有這麼一個概念。這個概念在宗門裡面講,這是疑情,有疑情你就有悟處,所以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這個疑不是懷疑,是疑情。

  聽佛菩薩說,祖師大德跟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常常讀、常常聽、常常思惟,到自己心定下來的時候,定能開慧。心浮躁,妄念很多,這沒辦法,沒辦法開智慧,也就是說你沒法子悟入,我們一般講開悟,你沒辦法開悟;開悟一定要心定下來。所以中國古人常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學佛的人很容易懂得這個道理,一千遍念下去之後,心定了,心定就有悟處。意思不要去想,不要刻意去想,不要去問,這樣就能明瞭,你的心定下來就明瞭了,就豁然大悟,道理在此地。所以多聽、多讀、多多為人宣講,開智慧就更快。這是講心要定。家師也給我們做一個榜樣,他學佛已經五十五年,在講台上講了四十八年,他在講台四十八年沒有中斷,除了旅行之外,幾乎天天都在講。讀經從來沒中斷過,在外旅行也不中斷。所以這是培養心定的,沒有妄念,沒有這個世間雜亂的紛擾,這樣你才能契入幾分。

  第二句給我們指出西方極樂世界,『樂邦那肯禁人行』,決定沒有禁止人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張開雙手歡迎大家移民,沒有拒絕的。實在講就像現在澳洲政府一樣,澳洲政府開放移民,歡迎大家移民,不像其他國家限制那麼多,這裡移民的條件比其他的國家還輕鬆,歡迎移民。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歡迎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只要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條件很簡單,你真的相信,你有願望,你想去,然後你能一心一意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好像訊號一樣,我們這個地方把這個訊號發出去,阿彌陀佛那邊就收到了,我們用這個方法跟阿彌陀佛心心相印,保持聯絡,到我們緣成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來接引我們。

  一般緣成熟是我們在這個世間壽命到了。諸位要曉得六道凡夫都有壽命。他為什麼有命運?因為他有妄想、他有執著。人只要有妄想,只要有執著,《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講,那就有數,你就逃不過這個數。什麼人把妄想執著分別統統放下,數就沒有了。我們念佛求往生的人有沒有把妄想分別放下?沒有,沒有還是有數,這就叫帶業往生。如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個往生叫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沒有命運的拘束,沒有了,所以生死自在。自在的程度也不同,你功夫淺深高下不一樣。所以極樂世界在歡迎,決定沒有禁止。

  『誰知萬丈紅塵裡,菡萏華開月正明』。「萬丈紅塵」是形容六道輪迴,「誰知」是誰能想到?六道輪迴裡面居然有西方極樂世界的蓮苞。「菡萏」是蓮花還沒有開,開了就叫做蓮花,沒有開的時候稱菡萏,菡萏是花苞,花苞還沒開。這是說什麼?說念佛的人,每個念佛的人、發願求往生的人,你在這裡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就生一朵蓮花,這朵蓮花上有你的名字,將來你往生的時候就生在這朵蓮花當中。

  這個蓮花,我們現在還沒到極樂世界去,現在在這裡發心,極樂世界寶池裡頭就有蓮花。我們這個訊息就是念阿彌陀佛,念佛這個訊號,這個訊號就是滋養我們在西方七寶池這朵蓮花,培養這朵蓮花。你念佛的功夫愈認真,念的心愈純愈真,蓮花就慢慢長大了,愈來愈大,光色愈好。「菡萏華開月正明」,月是表真如自性。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總離不開心性。心性是能現能變,所有一切現象是所現所變,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開示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下面是最重要的念佛。所以這個繫念法事是以念佛為主,念佛、發願。在這裡面我們能夠看到八個項目,這是說法開示。說法之後,下面念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接著三稱南無觀世音菩薩,三稱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這個儀規諸位都很熟悉,大家常常在做。念佛完之後,下面是屬於發願,第一時所舉的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淨宗學會成立,家師 淨空上人在緣起裡面為我們訂了修行的五個科目,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必須要遵守的真實教誨,一定要遵守,決定不能違背。這五個科目都是從經論上節錄下來。

  第一個是「淨業三福」,從《觀無量壽佛經》節錄出來。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要落實,要做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我們行門第一個科目。我們能不能往生,就看這三條十一句你做到多少,你要完全沒有做到,這一生不能往生,很重要。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敬」。六和敬是我們大眾一起相處,人是社會動物,決定不能獨立生活,即使在家,夫妻也是兩個人住在一起生活,所以和睦相處、互相尊敬比什麼都重要。這是佛陀教我們怎樣跟大眾相處,他說了六條。第一條「見和同解」,這就是說我們要建立共識。我們對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要很接近。怎麼個接近法?佛法講得非常高明,把我們自己的成見,也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大家統統放下就完全一致了,見解、想法、看法就相同了,這個方法妙極了。但是放下不是容易事情,菩薩才能放下,阿羅漢還沒有完全放下,已經放下不少了,凡夫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凡夫依靠佛菩薩的教誨,這個好。我們不要依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要依經典裡面的教誨,這個我們凡夫可以做到,而且非常具體。佛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我們就決定不做,這個辦法好。

  第二「戒和同修」,戒就是大眾在一塊生活總是要有個公約、規矩,訂一個章程,我們每個人共同遵守。這是佛給我們制定的戒律、儀規,就是生活規範,可以依照我們現前生活環境來制定,我們今天講生活公約。下面再告訴我們「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最後一條「利和同均」。「利和同均」就是我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大家是平等的,沒有特殊,沒有高下,我們一樣在一起生活。團體一律過著平等的生活,釋迦牟尼佛自己以身作則。佛陀一生,衣食起居跟大眾完全一樣,沒有一點點特殊,這我們大家佩服他,做得非常徹底。這是六和,第二個科目。

  第三個科目「三學」,這是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戒定慧三學,決定不能違背,決定不能離開。第四個科目是菩薩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第五個科目是此地列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我們淨宗學人平常修行依什麼?就依這個。這五個科目叫做行經,要付諸行動,不是嘴巴說說而已。這個經不是叫你念的,不是叫你講解的,是要求你做到,落實在你自己生活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處,你要把它做到。所以我們修行用這個做標準,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在此地我們看到普賢十願,普賢十願第一個:

  【一者禮敬諸佛。】

  什麼叫『諸佛』?從理上講,「諸佛」是法性。法性就涵蓋著情與無情,全部都包括。我們對於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要真誠平等的恭敬,為什麼?一切有情眾生本來是佛,是未來佛,這佛經上說的。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將來都會作佛,所以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禮敬諸佛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要禮敬未來佛,這是它真正的意思。所以佛家許多儀規裡面,一開端「一切恭敬、一心頂禮」,都是這個意思,就是禮敬諸佛的意思,不但佛法裡面講,中國儒家也講。儒家,我們看《禮記》頭一篇「曲禮」,第一句話就是「曲禮曰,毋不敬」,它這第一句跟普賢菩薩的第一願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人常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講到真正修行,從這個地方起,儒家也從這裡修起,從恭敬。這集的時間到了,十大願王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