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覆講20-15〉  (第二十一集)  2005/2/2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21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這一集我們接下來還是接上一集所說的「願同佛」。願就是發願,我們的心願跟佛一樣。這個我們也不能說太多,只說四弘誓願,這是我們一般學佛的人比較熟悉的做功課、做法會時常會念到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對四弘誓願要有正確的認識,要發願,要落實,要把這個願做到。所以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脫離娑婆苦海,這是要斷煩惱。

  念佛是快速、穩當、簡單容易,成就又無比殊勝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它的特色跟其他所有一切法門不同的地方,就是不用斷煩惱,只要伏煩惱,可以帶業往生。你只要念佛的功夫有法子把煩惱控制住,這個煩惱的種子沒斷,但是暫時控制住了,這樣就有把握往生到西方了。到西方再去斷煩惱,這對我們凡夫來說就非常方便。

  往生到西方,不但脫離六道,而且脫離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這是最不可思議、最殊勝的。所以世尊在這經裡頭,四次勸我們求生淨土,有四遍勸我們發願,要發願求往生到西方淨土。在《彌陀經》裡面講的四遍,可以說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真是苦口婆心,我們總是要記住。所以煩惱不能不斷。

  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第二願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念佛法門雖然不是斷煩惱,這個煩惱有伏斷跟滅斷,滅斷就是說真的煩惱沒了,所謂煩惱轉成菩提,這是滅斷。我們起碼要做到伏斷,就是說控制住,好像石頭壓草,把它壓住,不要讓它發出來。我們念佛法門能夠做到伏斷煩惱,這就算成就了,在其他法門這還不算成就,一定要滅斷才算是成就。所以煩惱不能不斷,不斷我們就不會成就。

  法門不能不學,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今天只學一種,學以致用,專修淨業;印光祖師常常以這四個字勉勵學人,「專修淨業」,在這麼多的法門當中我只學這一個法門。其他的經論,過去家師說過,等到你淨業修學有把握了,也就是說你已經有把握往生到西方了,你還有多餘的時間去研究其他經教,這不妨礙,可以學。如果淨業沒有把握,你想想看是不是要放下,要放下來專修!

  有許多經論我沒有學過,要怎麼辦?到極樂世界再去學。在這個世間我們碰都不要碰。為什麼?我自己是中下根性的,我沒有這個能力。真正你具足這個能力、這個條件,行!你淨業有把握了,你有多餘的時間,也有這個能力、這個條件,再去學其他的法門,這是可以的。

  你學其他法門是幹什麼用的?幫助別人的,不是對自己。對自己的修學實在說一個法門修成就,成佛就有餘了,何必修那麼多法門!但是幫助別人就不一樣了,因為這個世間有些人不是淨土的根機,淨土經教他不能接受。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當中所講的經論太多太多了,太豐富!無論什麼人來,他有能力教,這個行。我們沒有佛這個能力,只好乖乖聽話,一門深入。

  這一門真正通了,什麼叫通?在這一門裡面悟入,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宗門講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境界是相同的。都是明心見性,都是這個境界。到這個時候什麼都通了,所以叫一經通一切經通,你全部都通了,沒有一樣你不能講的。到那個時候我是不是要講一切經?那時候可以,可以講。一切經是接引各種不同根機的對象,但是自己,自己還是專修淨土。

  你們如不相信,你去看文殊菩薩,看普賢菩薩。文殊、普賢教化一切眾生,什麼法門都說,他自己,你看《華嚴經》上,文殊、普賢都發願求往生淨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做樣子給我們看,這就是告訴大家,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最後以回歸淨土為第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把你所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能往生。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三輩往生最後一段,慈舟法師在科判把它判作一心三輩,那一段是講修其他大乘法門的,不是專修淨宗的。就是大乘佛教裡頭無論哪個宗派,顯教、密教,到最後你把所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統統得生,法門廣大!阿彌陀佛並不是說你不修淨土法門,你就不能往生,不是的。不管修什麼法門,只要你修到有成就,什麼叫成就?煩惱斷了,智慧開了,有度眾生的大願,一律歡迎。法門廣大!細說,就本經來講,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淨宗學會成立,特別把這一章經文「發大誓願第六」做為我們早課讀誦的經文。用意在哪裡?願如佛,用意在此地。晚課我們讀的經文,選《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用意何在?行如佛。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是如來行,裡面的內容諸位都知道,五戒十善,不是講得很高、很玄、很妙,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從五戒十善做起。這是《無量壽經》的好處,特別是這個會集本,愈讀愈歡喜。

  夏蓮居老居士,再來人!不是普通人。這個話過去大概是十幾年前,在美國邁阿密有一位特異功能的人他講的,特異功能在我們佛法講有神通,中國人講特異功能。這個人不是中國人,是美國人,他說的。他跟夏老居士沒有見過面,但是看到夏老居士的照片,他跟大家說,這個人全身都是透明的,他的身體透明的。

  我們只要一聽身體是透明的,這什麼意思?煩惱斷盡了。煩惱是屬於無明,不透明。身體透明了,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那是普通人嗎?阿羅漢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無明煩惱沒斷。換句話說,看阿羅漢的身體是半透明,不是完全透明。菩薩身體透明的程度比阿羅漢還要高,到如來果地上完全透明,一般講很像水晶一樣,水晶、玻璃一樣透明的。所以如來果地上身體完全透明的。

  會集《無量壽經》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會集得這麼好。宋朝王龍舒居士第一個做會集本,從他開始的。清朝魏默深居士第二個做會集本,這兩種會本都還在!諸位要是把這三種會集本展開來比較一下,你就曉得,夏老這個會集,會集得太好了,真正是令人歎為觀止。梅光羲老居士讚歎、肯定,佛在經上授記,到佛法法滅的時候,所有一切經教統統滅了,《無量壽經》還留在這個世間,多留一百年,最後滅的肯定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

  我們相信!你要問我為什麼相信?因為這幾年來我們有統計數量做根據。這一、二十年來,無論在國內、在國外,凡是接觸到會集本,沒有一個不歡喜這個經本,大家讀誦、聽講非常歡喜,這說明這個會本契機!契理契機。大家歡迎,這麼多人喜歡讀誦、聽講這部經,這經本當然能夠長時間流傳在世間,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有緣把這個會本細細的詳細來講一遍,留給以後的人做參考。所以家師把四十八願用它來做早課;晚課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六品講五戒十善,這一大段經文,佛講的很詳細,做為晚課。早課提醒我們自己,今天我們的心願要同佛;晚上做晚課要反省、要懺悔,佛教給我們的,我們有沒有做到?佛教我們不准做的,我們有沒有違背?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有沒有去做?要反省、要檢點,改過自新。

  「行」之前一定要「解」,行是修行,解是理解、明瞭。你要不了解,對這個理論方法境界不了解,要去修行就做不到。這個解是廣義的,廣義就是說意思很廣,不是侷限在一部分。所以行同佛、解同佛。這個解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了解,對一切人事物的了解,像佛一樣有智慧,樣樣清楚,樣樣明瞭,樣樣都不迷惑,處事待人接物沒有過失,這樣才能真正為人演說。

  我們常常聽古大德講「一念相應一念佛」,這一念跟什麼相應?跟佛的心、願、解、行相應。那你對於佛的心願解行要是不清楚、不明白,要怎麼個相應法?要清楚、要明瞭,這就要靠教,經教。如果沒有經教,我們怎麼會清楚,怎麼會明瞭。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從事於教學工作四十九年,教什麼?還不就是教「教」,就是教,教義、教理,我們一般說經教。經就是讓我們明理,明瞭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這樣我們的「心,如佛心;願,如佛願;解,如佛解;行,如佛行」,就是教這個。

  不要以自己的知見為標準,不要以自己想法、看法做標準,為什麼?我們是凡夫,我們的成見是錯誤的,我們的思想見解不一定正確。佛在經上,實在講也是方便說,還不是真實說。佛說等你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盡了,你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相信你自己的想法看法,這是佛的方便說。

  我們現在不要說阿羅漢果,連一個初果須陀洹我們都沒分,為什麼?須陀洹見的煩惱斷掉了,見惑八十八品斷掉了,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真的斷了。這個錯誤的見解斷除了,見解就如佛,看法跟佛一樣,但是思想跟佛還是不一樣。見解如佛,這樣證小乘初果,大乘《華嚴經》裡面講的初信位的菩薩,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功夫,位次跟小乘初果須陀洹是一樣的,斷三界內八十八品見惑煩惱。我們連這個都做不到,怎麼能相信自己的意思!往往自己的想法看法都是錯誤的。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這是小乘四個果位,你看看前面三果,佛沒有說他們「你們可以相信你們自己的意思了」,佛沒有說!換句話說,還沒證得阿羅漢果,都還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這是佛的標準。縱然你證得初果、二果、三果,還沒證到四果阿羅漢,佛還是勸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

  家師在講席當中常常講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隨順佛陀教誨。對宇宙的想法看法,對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我們看看佛是怎麼想的,怎麼學佛?佛是怎麼看的?我要學佛,向佛來學習,這就對了。即使證得阿羅漢果了,這是小乘的得果,出了六道輪迴,還沒出十法界。自己雖然是達到正覺,可是比菩薩還差得很遠,菩薩是正等正覺。所以最好還是繼續不斷隨順佛陀的教誨,這就沒錯,這樣我們可以早一天成就無上道。

  諸佛如來真實教誨,就是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們要記住,這才是第一真實教誨。隨順佛陀的教誨就相應,那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故經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十二個字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的經文。憶佛、念佛,憶什麼,念什麼?這個要知道。憶佛的「心願解行」,念佛的「心願解行」,這叫真念佛!而不是想佛的相好,不是念佛的名號。相好、名號是方便,方便不能捨棄,因方便而入真實,真實是心願解行。

  我們想到佛的相好,看到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看到佛像就想到佛的心願解行。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你就要想到名號的實質,名號的實質是什麼?佛心、佛願、佛解、佛行。我自己念這一句佛號,或者聽別人念這一句佛號,立刻就提醒我自己,我的心要保持著像佛一樣的心,像佛一樣的願,像佛一樣的解;解是智慧,像佛一樣的行;行是德行。一句佛號就把佛的心願解行圓圓滿滿包括了,一點欠缺都沒有。

  我們會再問,佛的心願解行有沒有具體的參考資料,我們來學習?有,簡單的,《阿彌陀經》就是,就是佛的心願解行。再詳細一點的《無量壽經》。再詳細一點的《大方廣佛華嚴經》。

  古大德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我們今天念的這個《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的《華嚴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這三部經裡面所說的,有詳細跟不詳細的,《阿彌陀經》說得比較簡單,很扼要,說重點,重要的,大略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廣說,說得詳細。全經講的是什麼?講的是佛心、佛願、佛解、佛行,我們想想是不是經典說的這個內容,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對於研究經教,研究教理那麼樣的重視。沒有別的,就是要學習佛心、佛願、佛解、佛行,這就是念佛,這就是憶佛。

  「憶佛念佛」,這下面是果,「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現在,當來是往生之後,現前是我們沒有往生以前。「必定」,你看這個語氣多麼肯定。

  人在臨終的時候看到佛來接引,給旁邊的人說「我看到阿彌陀佛了」,那是現前見佛。他看得見,我們一同在病房裡面,一般人看不見,他看見了。這事情不是假的,是真的!一般平常人在這個時候會見到他的家親眷屬,他跟周邊的人說,「我看到某人來了,他在門口」。他所講的都是他的家親眷屬,都已經過世的,這個時候他見到。是不是真的他的家親眷屬?《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給我們說出這樁事情,不是,不是他的家親眷屬。是什麼人?是他的冤親債主,冤親債主變現他家親眷屬的模樣,來做什麼?來帶他走,帶他走,之後再跟他算帳,帶他墮入惡道,《地藏經》上佛說的。

  念佛人要特別謹慎,臨終的人說出這些話,特別提醒他,叫他不要理他,無論他見到什麼人都不要理他,一心念佛。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就可以跟阿彌陀佛去,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什麼佛菩薩都不能跟他走。這裡頭的菩薩只有觀音、勢至、阿彌陀佛,這是西方三聖。看到阿彌陀佛,或者看到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是西方三聖,跟往生經相應。其他的所有佛菩薩,你見到了都不能跟他去,為什麼?魔會冒充,假裝成其他的佛菩薩來接引你,你要是跟他去,就被他騙了。

  魔冒充佛菩薩,冒充他的家親眷屬,這個都不犯法。但是他不能夠冒充本尊,我們修淨土,西方三聖是我們的本尊,妖魔鬼怪不可以冒充本尊,冒充本尊護法神會制裁他,他不敢。他冒充別的佛菩薩,護法神不干涉,冒充本尊是決定不可以的。所以大家不要害怕,臨命終時遇到的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放心跟他去,真的,不是假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講「依報妙」,這個經文就是接著前面來的,前面說: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這個地方解答了: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為什麼那個世界叫極樂世界?在這裡說出來了。那個世界裡面居住的眾生,居住眾生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沒有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些居民沒有苦,沒有苦那就是樂,所以這個世界叫做極樂。我們這個世界所有的苦在那個世界都沒有,所以才稱作極樂世界。

  下面我們有一個簡單的說明,「總說,無眾苦,受諸樂」。眾苦這個眾就是說苦太多太多了,大乘經上佛講無量苦,又說八萬四千苦,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諸位可以去調查佛學字典,去查佛學字典,你也可以去查《教乘法數》,這八萬四千真的一條一條給你列出來了,確實八萬四千苦。這是佛在教學當中,把一切苦歸納為三大類,教學的時候較好講、較好說。這三大類也就是大乘佛法裡面常講的三苦,三大類的苦,第一大類「苦苦」,第二大類「壞苦」,第三類叫做「行苦」。這個名相兩個字,上面這個字是動詞,下面這個字是名詞。苦苦,上面的苦是動詞,下面是名詞。

  什麼叫做苦?總而言之「煩惱逼迫身心」,你的身心受到煩惱的壓力,我們現在人講的壓力,身有壓力,精神有壓力。身體有壓力,不自在,很痛苦,這個苦說不盡。

  佛也把它分為八大類,所以苦苦也稱作八苦,苦苦有八種,就是八種的苦苦。苦苦、壞苦、行苦叫做三苦,這是三大類。那個八比這個三小,說三苦是三大類,八,八種苦是三大類裡面的一類,八苦是屬於苦苦這一類。哪八種?佛在經上常常說,「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我們這個身體基本有這四種苦。

  人來出生、出世是苦,你看小孩一出世就會哭,為什麼會哭?苦。老也苦,人老了身體不如年輕的人,眼睛花了,牙齒也沒了,身體也衰弱了。如果遇到孝順的子孫,晚年的日子還好一點;如果子孫再不孝,人老就很苦,變孤單老人,很寂寞,很無奈。病苦,這個病,大病、小病都是苦,大病大苦,小病小苦。死更苦。這是四大類,這是身體生理上四種苦。

  下面是精神上心理的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又四大類。求不得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要求的願望很多,一般講希望愈大失望就愈大,有很多人要求財富,求名利地位,求不到就苦。縱然求到了也苦,怕失去。譬如說財富求到了,求到又怕它失去,患得患失。愛別離苦,生離死別。怨憎會苦,冤家債主偏偏碰在一起。五陰熾盛是所有的苦,身心的苦都是從五陰所產生的,五陰熾盛從來沒停止。這合起來就是八大類,這叫做八苦。苦的定義就是末後這一句,「煩惱逼身心故」。苦從哪裡來的?從煩惱來的。

  我們看世尊給我們講的這八大類,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避免。你既然在六道裡面,你統統要受,真的是人人平等。不要說上至帝王,就是上至天王,這個天是欲界天。色界天裡頭沒有苦苦,它有壞苦、有行苦。欲界裡頭,苦苦、壞苦、行苦統統具足,真的叫苦不堪言。

  「生苦」這一關我們已經過了,我們來出世了,這個苦已經過了,苦到什麼程度現在也忘記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細心的思惟觀察,稍微能夠體會到一點。我們以人來做一個例子,所有一切有情眾生都不例外,你到這個世間來,你跟你的父母有緣,無緣不會變成一家人。佛給我們說的是什麼緣?緣很複雜!佛為我們講經確實有善巧方便,他把這麼複雜的因緣,為我們歸納為四大類,這就好講話了。第一類報恩的,第二類報怨的,第三類討債的,第四類還債的。一家人總不出這四大類,不出這四種關係。如果沒有這四種關係,不會成為一家人。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你所交往的,無論是什麼樣的人物,也是這四種緣。這四種緣有淺深厚薄不同,緣深、緣厚變成一家人。緣淺一點,較薄的人變成親戚朋友。再淺、再薄就變成一般認識的人了。甚至於我們在馬路上遇到這個人,他給我們點個頭、笑笑,打個招呼,這緣很淺的,一面之緣,有緣,無緣他不會跟你打招呼。甚至在街上遇到陌生人,根本就不認識他,他看到你很不順眼,眼睛瞪你一下,這也是緣,這個緣很淺,也有這個人,我們一生只遇到一次而已。古人常講「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因此佛菩薩、善知識常常教導我們,與人要結善緣,要結法緣,這很有道理。既然曉得人與人之間這四種關係,如果過去世中於我有恩,他就對我非常好,我有艱難困苦的時候,他毫不吝惜,全心全力來幫助我,報恩的。報怨的,那看你完全不順眼,常常侮辱你,毀謗你,欺負你,甚至於傷害你,這報怨的。來騙你的財物,偷你的財物,搶你的財物,都是來討債的。他來幫助你賺錢的,幫助你生活過得富裕,還債的。

  細心觀察,隨順佛陀教誨。那麼報恩的,希望我們彼此互相恩德要加深。不但要加深,還要覺悟。我們要怎樣回報?要幫助他覺悟。報怨的,怨要化解,這個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方法沒有一定,只要你運用得非常恰當,把怨化解了,就可以。但是化解冤結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總綱領、總原則,就是忍讓。

  古人常常教導我們逆來順受,我們自己永遠保持仁慈的心,寬恕的心,報恩的心。人家來欺負我,來報怨的,那有什麼恩?冤結化解就是恩。又何況人家不管是有沒有道理,他來欺負你,來毀謗你,侮辱你,你不是沒有能力報復,有這個能力;有能力不報,這就是你的德行,這就是你的覺悟。內心裡面沒有怨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這個帳到此就了了,歡喜!等於說我過去欠你的帳,過去我欺負你,這一世你也欺負我,這一來一去,拉平了,好歡喜,這帳結了!

  恩在哪裡?成就你的忍辱波羅蜜。你的忍辱波羅蜜在哪裡顯示?就在這個時候,看你有沒有忍辱波羅蜜,有沒有般若波羅蜜,有沒有禪定波羅蜜,有沒有持戒波羅蜜,有沒有布施波羅蜜,這一忍,六度齊修,他幫助你、成就你六度齊修,好事!不是壞事。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自己真得受用,怎麼會不感恩?

  如果你沒有接受聖賢教誨,我們一般人的習氣肯定是什麼?我懷著瞋恨,我沒有能力,我將來要報復你;我有能力,我現在就反抗你。肯定是這樣的!這一來,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是這一生,這一世的過節,來生更嚴重,一世比一世嚴重,彼此雙方都墮落,都痛苦,錯了!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真正的忍辱,化解冤結,自他兩利。這是只有聖賢人才會這樣教我們,一般人不可能。所以這四種緣我們要認識清楚。生!這是講來受生,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出世,這是生。剛才說過了,這個生已經過去了,生的苦這是大家都可以平等感受的。

  這個「生」還沒講完,現在我們這一集的時間也已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的,留在下一集再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