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七十八集)  2005/11/29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78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七十八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圓瑛老法師他有五句話的開示,前面兩句,第一句是說「從今日起,世間名利,拋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第二句是「從今日起,一切惑業,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這兩句確實是我們修行、學佛,特別是求生西方淨土,永脫六道生死輪迴,不能不認真學習的,因為它是我們一切成就,往生淨土的基本障礙。這個障礙不能突破,我們這一生當中無論怎樣認真努力修學,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一點善根做為將來得度的資糧,而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得受用。所以要想成就,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徹底明瞭,徹底明瞭就是所謂的看破。真正看清楚、看明白,對這個世間真相看清楚了,這就叫看破。看破之後,你才能放下,才能得清淨心,一絲毫不染著,這是我們淨宗同學修行的真實功夫。

  這幾年來,我們抓住了修習的綱領,我們修心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以這個為目標,換句話說,我們要轉虛偽為真實。佛心真實,凡心虛假,不能再用虛假的心,不可以用。不怕吃虧,不怕上當,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死,我們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希望親近阿彌陀佛。要用真誠心,要轉一切分別執著為清淨心,放下一切污染,污染是意,特別是第七識,末那識是污染意。轉污染的心為清淨的心,轉貢高我慢的心為平等心,我慢是很嚴重的煩惱。

  你看我們前面講的煩惱濁,這是世尊把煩惱歸納為根本五條,貪瞋痴慢疑。貪瞋是污染,慢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目中無人,這都是嚴重的障道,障礙自己的道業。要轉傲慢為平等,轉愚痴為智慧,正覺是智慧。你看看不是統統在轉嗎?轉疑惑為真誠,轉自私自利為大慈大悲,這叫真做功夫。在日常生活裡頭轉,在工作裡頭轉,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轉。

  別人對待我,用虛偽、用污染、用高下、用自私自利,我對他不能這樣,我對他一定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一定要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怎樣對眾生,然後我們想想眾生是怎樣對佛菩薩,眾生對佛菩薩都是欺騙,對我,這就無所謂了。他連佛菩薩都欺騙,他對佛菩薩都貢高我慢,他對我貢高我慢這算得了什麼!可是我們想想佛菩薩是怎樣對眾生?這太重要了。我們今天要學佛菩薩,我不學凡夫,我們要學佛菩薩,不能學一般凡夫那種態度,要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這一生好了,這一生永脫六道輪迴。他們還繼續搞六道輪迴,我不再繼續六道輪迴了,我要橫超,要超出去。六道輪迴真的看破,這個把戲無量劫來搞到今天夠了,不再搞了。所以萬緣放下,要放得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放不下,身心歸命淨土,歸命彌陀,這就對了。

  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是看破,一絲毫不染著是放下。一切惑業,惑業就是一些迷惑顛倒的事,我們統統清楚;清楚是明瞭、是慧。接觸,不能不接觸,接觸之後,如如不動,也就是說決定不起貪瞋痴慢疑。接觸了之後,念念都能夠與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與這個相應,這就是菩薩道,這就是成佛之道,我們走成佛之道。千萬不要去管別人,不要去想別人,一想你就墮落,也不要去議論別人,一議論你就造業。

  對待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可以共話,我們講可以對話,互相勉勵。對於不能接受的,他成見很深的,煩惱習氣很重的,合掌令歡喜。他跟我說,說得再多,我恭恭敬敬的態度在那裡聽,心裡面還是默念阿彌陀佛,希望佛菩薩以大慈大悲威神力加持他,希望他早一天覺悟,早一天回頭。我們的道德、智慧、能力不足,沒辦法度他,我們求佛力加持,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圓瑛法師第三句,他說「從今日起,一聲阿彌陀佛死心念去修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前面著重在信願的建立,有了信願,後面行就重要了。這個法門,行就是執持名號,目的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入佛境界了。

  早年家師講《彌陀經》跟諸位多次說過,一心是能證,一真是所證。我們要想證得一真法界,諸位要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一切諸佛的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你怎麼能證得?一心就證得。一心在哪裡修?一心在日常生活中修。什麼叫一心?於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在物質環境、人事環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時候就叫一心。才起心動念,古人講你已經落到二心、三心,不是一心。二、三是什麼意思?二就是分別執著,就是第六意識、第七識。二是兩種意識,第六意識,第七是意根,所以叫二意。三,二意再加上阿賴耶識,這就三樣,所以一般說三心二意。三心是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叫三心;二意就是第七識、第六識。所以你才動一念就落二三;換句話說,你從真心立刻墮落到妄心。

  如果在一切境緣當中,這世出世間一切法,你都能保持著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永遠保持一心。哪個人沒有一心?人人都有一心。古大德講得好,第一念是一心,第二念,動一個念頭就落二心、三心。所以你的第一念保持不住,雖然有,保不住,很快墮到二三,那你就是妄心,就是煩惱習氣做主。阿賴耶識裡面是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種子很多,種子遇緣就起現行。緣從哪裡來?前五識接觸外面境界就是緣。這一接觸,第六識打妄想,第七識是虛妄執著,它立刻就生起來。這是凡聖的分水嶺,聖人沒有別的,就是能保持著第一念,永遠第一念做主,八識五十一心所不做主。這是諸佛如來,我們要學,得學這個本事,你才真正得受用。

  順境、逆境都是增上緣,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講「順逆皆方便」,這個話講得一點都不錯,那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順境、逆境無一不是善巧方便,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一切眾生殊勝的機緣,順逆皆方便。但是不是一心的人,順逆都造業。順境裡面起貪痴,逆境裡面起瞋恚,沒有一個不造業。由此可知,就是蕅益大師講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心善,一切境界都善,順逆都善;心不善,一切順逆都不善。境隨心轉,這是真理,這個道理要通達、要明瞭。

  然後我們怎麼修法?佛菩薩教給我們一句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怎麼念?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才起心動念,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一起來,立刻「阿彌陀佛」,把妄念打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用這一句正覺,無上正等正覺,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打掉。這句阿彌陀佛是本善,起心動念是習性,念佛這一念是本性,我們用本性把習性完全控制住,這是有功夫,真功夫。菩薩、聲聞、緣覺就是會用這種功夫,能夠保持正覺,能夠保持不退轉。

  平常叫你念念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菩薩教導我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間斷有很多種說法,對我們初學就是這句佛號綿綿密密不要間斷,為什麼?一間斷,妄想就跑出來,煩惱習氣就全跑出來。不間斷就是控制住煩惱習氣,讓這些煩惱習氣不起現行。一定要記住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做一心。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一心稱念,你要懂得什麼叫一心,還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那是妄心,你是妄心不是一心,妄心念佛不是一心念佛。就是玄奘大師的譯本,雖然它不是翻譯一心不亂,它是翻譯一心繫念。

  你想想佛在經典裡面教我們怎樣念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除了極樂世界之外,什麼也不想。最簡單的方法,連極樂世界也不想,專想阿彌陀佛,為什麼?見阿彌陀佛就見極樂世界。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還是很麻煩,《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般說《十六觀經》,這十六觀,第一觀到第十二觀,觀想念佛,就是想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本,四十八品都是想極樂世界,講的是極樂世界的環境。你要是修觀想的話,那是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這就很多,內容很豐富。想整個極樂世界哪有想一句阿彌陀佛這麼方便、這麼簡單?真正聰明人連極樂世界也不想,他就專想阿彌陀佛,專念阿彌陀佛,他怎麼不成就?阿彌陀佛是我們身心真正皈依處,所以叫我們死心念去修去,修是修證,把所有的妄想統統放下,這是修。

  這句阿彌陀佛好好去念,務必要做到大勢至菩薩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他老人家用功成就的祕訣。教導我們「都攝六根」,這個意思不是叫你眼不看,耳也不聽,不是這個意思。眼也看,耳也聽,鼻也嗅,舌也嚐,身也觸,但是這當中決定不落印象,也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儘管看、儘管聽,確實這當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念念綿綿密密的阿彌陀佛,我跟外面境界一絲毫影響都沒有。這個境界就是宗門裡面明心見性的人常常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就是這個境界。宗門禪宗他是用參究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淨宗是用念佛執持名號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心裡面確實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不可思議,這才是真的一聲阿彌陀佛死心念去修去。

  什麼是死心?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人事物,再也不放在心上,再也不起心,不再動念,那就真的死去了。死就是死這個妄心,不是境界不存在,不是境界不接觸,境界決定不妨礙你的心,也就是決定不會勾起你的妄心,你永遠是用真心,這個人就叫會念佛。宗門常講的「會麼?」你會嗎?我們淨土宗也可以說,你會麼?你會不會念?會念那不得了,比禪還高,這是實實在在。你才相信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上說,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你才真正懂得釋迦牟尼佛這句話,要真正會念。

  下面一句大師教我們,「從今日起,求生極樂五清淨土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我們要走哪一條路?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條光明大道,這一條大道叫五清淨土。他用的這個名詞是針對我們這個世間叫做五濁惡世,西方那個世界叫五清淨土。為什麼?我們這一邊劫濁,這是講這個時代污染不好。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成佛才十劫,佛與極樂世界所有的人都是無量壽。無量壽,這個世界成就才十劫,這個時代,在西方極樂世界現在這個時代是太好太好。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裡是劫濁,我們這個時代不好。西方極樂世界現在這個時代非常的好,他劫清,我們劫濁,他劫清,清淨。

  我們這個地方眾生見濁,見解污染,邪知邪見,迷惑顛倒,西方極樂世界是正知正見。我們這個世界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是《楞嚴經》上佛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諸佛如來說法,那個數量恆河沙沒有辦法比喻。大千世界微塵數,恆河沙怎麼能相比?見解清淨,我們這個地方煩惱習氣很重,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居民眾生),每天聽經聞法、供養諸佛,供養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想想看那個地方的人,不要說多,一天所修的福慧,要在我們娑婆世界大概總得修無量劫,他一天就完成了。我們這邊的人有煩惱,人家那個世界的人,人人有智慧,轉八識成四智,轉煩惱成菩提,五清世界。

  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濁,為什麼說眾生濁?因為這個世間的居民見解思想錯亂,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受到污染,把一真法界變成了濁惡的世界。反過來看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人心善、思想善、言行善,他們所感得的是極樂世界不是五濁惡世。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壽命短促,人生七十古來稀,六十歲以後就是晚年了。

  家師說他早年在台中蓮社求學的時候,李老師給他們講古文,講到「秋聲賦」,感嘆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就是說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這四個時間的變化,這是對氣候的感嘆。人生也有四時,也分做四個時期,二十歲之前是人生的春天,從出生到二十歲成年這個階段是人生的春天;二十到四十,這是人生的夏天,二十歲到四十歲這當中是夏天,我們人生一生的夏天;四十到六十是人生的秋天;六十歲以後就是人生的冬天。李老師講這篇文章無限的感慨。世間人懂得怎樣度過寒冬,要在春夏秋天做預備,預備冬天要怎麼過,但是有幾個人覺悟怎樣來度過你的晚年?六十歲以後要怎麼過日子?我們這個世間有幾個人會去想到這個問題?世間迷惑顛倒的人多,青春少壯就開始享福,年輕的時候享受,把晚年的事情忘了,沒想到那裡,等到晚年到來的時候已經後悔莫及。不知道在少壯的時候修福積德,到晚年就受苦。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對這個很重視。青少年著重於道德的教育,這是打根基,二十歲之前注重德行的教育。二十歲到四十歲出社會,為社會服務,造福。四十到六十要培養底下一代接班人。六十之後,退休享福,那就是懂得怎麼樣度過寒冬,我們人生的冬天。是這麼一個教育思想,跟西方人完全不一樣。西方人是顛倒過來,一個人的人生,什麼時候是享福的時候?兒童。在外國,兒童最享受。所以有人常講,在外國,外國是兒童的天堂,中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你想想這樣的人生多悲哀!不像中國的思想,中國思想邏輯跟西方恰恰相反的,青少年的時候很辛苦,要發憤努力學習;踏進社會之後,為社會造福;晚年享福,晚年不是墳墓,晚年是享福。外國的思想,小孩十幾歲福報就享完了。從出生一直享受,享受十幾年,一生的福報大概就享完。享受完,這一生他又不知道修福,不會修,他晚年怎麼不苦?實際上不用等到晚年,中年以後就苦了。

  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好處是無量壽,這個無量壽不是有量的無量,是真正無量的無量,沒有限量。這是怎麼回事情?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決定一生圓滿證得無上菩提,證得無上菩提就是真的無量壽,不是假的。為什麼?我們不要說無上菩提,就是講正等正覺,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證一分法身,在這個境界裡面生滅沒有了,不生不滅。生滅沒有就是不生不死,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大涅槃。大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正的無量壽,這是大乘佛法裡面修行真正的目標。

  小乘四果羅漢也證得涅槃,但是他那個涅槃不是真的,用我們一般話來講,他是相似的涅槃,很相似,還不是真的,他沒有見性,所以佛稱他為偏真涅槃,唯有大乘菩薩才證得真正的涅槃。大涅槃,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但是還不圓滿,圓滿要在如來果地上才圓滿,這才證得究竟圓滿的大涅槃。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一個好處,不但是無量壽,還有圓證三不退,這不得了,真的叫難信。證三不退是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證得三種不退轉,但是還沒到圓滿。圓證三不退,真正講圓證,圓滿證得三不退轉是等覺菩薩,這是嚴格來說,一定要等覺菩薩。我們把標準降低一點,不要提這麼高,圓證三不退就是經上常講的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等級?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起碼也是圓教七地以上的菩薩才圓證三不退,這是把標準降低,嚴格講是圓教等覺菩薩。往生西方的人,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不是你自己真正有能力證得的。

  雖然得到佛的加持,自己還要認真修學。修學,各人功夫進展並不相同,有人進步很快,有人進步比較緩慢,但是他決定不退轉,只有進,不退。只是學習進步有快有慢,都是進,只是進得快或慢,這是真的。快的,早一天他就自己證得圓證三不退。雖然還沒有證得的,但是阿彌陀佛加持,那個受用、智慧、德能也跟這個菩薩差不多,這個殊勝是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的。所以大師在此地勉勵我們,從今天起一定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五清淨土,我們要以這個為自己修學的宗旨。

  最後這一條非常重要,一定要向究竟圓滿的佛果邁進,也就是四弘誓願最後一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你這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今日起,疾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其他路是什麼?世間名聞利養。要爭取什麼頭銜,愛出風頭,要爭取什麼樣的地位,爭取什麼樣的權利,錯了。我們細心想想,細心觀察,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是什麼榜樣?他是一個王子,理所當然繼承王位,王位都不要,他表演給我們看,我們今天還要相爭,要爭什麼?我們今天要爭取一個名位,如果你想想釋迦牟尼佛就在我們旁邊,佛是做何感想?佛是怎麼教我們的?佛不要,不要名,不要帝王的名,也不要帝王的地位,也不要帝王的權利,統統放下。也不受富貴的享受,帝王那種物質生活的享受他統統捨掉了,捨得乾乾淨淨。

  他是個平民,什麼身分都沒有,什麼頭銜也沒有,他被人所尊敬,大家稱他為世尊。世尊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的話,特別在中國很流行,大家尊敬的;要用現代話來稱呼,就是尊敬的釋迦牟尼佛。佛就是聖人,我們中國人稱聖人,印度人稱佛,佛的意思是有智慧、有道德的人,覺悟的人。我們對他的名號上加一個尊敬的釋迦牟尼佛,聖人,或者說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覺者、覺悟的人,是這麼一個稱呼。

  他老人家一生做的事情我們要學習:教學,自己天天不斷的學習,每天不斷教別人。所以你仔細看看,用現代術語來稱呼他,他一生所做的是社會教育事業。要用現代話來稱呼他,他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所作所為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因為他教學不收學費,也不接受供養,每天過最簡單的生活,就是去托缽,天天到外面去托缽。托缽是人家給什麼吃什麼,自己沒有選擇,決定沒有分別,而且都是感激心。你供養一缽很好的飯,他很感激你、感恩你;你供養我這缽飯不好吃,他也是平等的感恩。為什麼?供養的人都盡到心了,已經盡心,盡心功德就圓滿。每個人貧富不一樣,有人富有,有人貧窮。托缽不能專門去找富貴人家,他供養的飯菜好,每天去那邊托缽,不能這樣。要平等,一天要換一家,要輪流,所以好壞都要去托缽。當然有錢人,日子好過的人,他供養的飯菜當然比較豐富,比較好,貧窮人他供養就比較差,這是一定的。所以托缽是平等的。貧窮的地方去托缽,他吃的東西當然較差,他供養你的也就是他平常自己吃的,這對他來說已經是最好的。所以諸佛菩薩是用平等感恩。

  我們學佛,學佛就是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學習他的存心,學習他的生活,學習他處事待人接物,學習他慈悲教化一切眾生。他知道慈悲濟世裡頭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破迷開悟,然後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樂從哪裡來的?樂從覺悟來的。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迷惑就造業,造業就感得苦的果報。只有破迷開悟才能真正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一生幫助別人,幫助人離苦得樂,這是從果上講,果報要幫助人離開一切痛苦得到快樂。從因上講,要先幫助人破迷開悟,因為迷是因,苦是果。悟是因,樂是果,你破迷自然就離苦得樂。

  好,《繫念法事》的《彌陀經》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一段,這裡有往生咒,往生咒我們也要說說,對它要有認識、要有了解。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