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一0四集) 2006/4/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104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一0四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一些念佛的人功夫得力,把阿彌陀佛念來,他有壽命也不要了,即時要跟阿彌陀佛到西方。當然也有一些人並不急著往生,聽說陽壽還有多少年,行,慢慢把後事統統交代清楚,交代完畢,時辰到了,跟佛走了。這些事情我們只要細細去讀《往生傳》、讀《淨土聖賢錄》,你就能體會到,所以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念念不移。
【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
這個『教』就是《楞嚴經》,《楞嚴經》上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一段把「淨念相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說出來。這裡頭最重要的是「舉起一念,如對慈尊」,這是誠敬;下面這裡面是「念念不移」,「不移」就是淨念相繼,重要,這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下面禪師非常懇切慈悲的教導我們: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
這段是講念佛用心,要像這個地方開示所說的,才能夠相應。所以我們讀到這段開示,或者你聽到,想想我平常念佛跟他說的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很好,好好的保持,如果不相應要痛改前非。所以頭一個,『信心懇切』,真誠懇切。『正因凜然』,修這個法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往生正因。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往生,專門講念佛方法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正因清清楚楚,一點都不含糊。
『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一定要有這個心,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所謂頭出頭沒。在六道輪迴裡面,頭出頭沒,是做了一點善因,遇到緣,生在三善道。三善道的報,報完了,惡的因現前,馬上一個跟頭栽下去又到三惡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只要你是在六道裡頭,肯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非常之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六道輪迴裡頭的眾生,三惡道是他的家鄉,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的,時間很短暫。你要曉得這個可悲,你的生死心才會起,要了生死的心才生得起來。
『深厭』,「厭」是厭惡、厭煩,什麼事情?『塵勞紛擾』就是我們現前這種生活狀況。年輕人不容易感觸,七八十歲的人實實在在說這個世間差不多都見過,看久了,討厭了,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厭世。厭世,不能解決,這非常悲哀。每一天人事物的干擾,身心得不到清淨,尤其是上了年歲的人,這個生活是痛苦,這裡頭哪裡有快樂?輪迴苦,現實的生活苦,尤其活在現代的社會,現在人不知道什麼叫仁義道德,不知道,深深的迷在五欲六塵的誘惑之中,不知道回頭。這些誘惑全部都是負面的,說得不好聽,都是罪業。
尤其現在是電腦,電腦的內容是什麼?我沒看過,聽說裡面都是殺盜淫妄,都是教你作惡,你說這多可怕!年輕的,甚至於小朋友,從年紀很小迷戀在網路上,每天看這些東西,把他一點良知良能全部都破壞掉,破壞得乾乾淨淨,可悲可痛無過於是,這個世界說沒有災難不可能。災難從哪裡來的?災難是從惡業感招來的。這些人造惡業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他已經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沈迷在這裡面。你要講一些善的東西,他感覺得很奇怪,他從來沒有聽說過,聽你在講好像在講故事,他不能接受,他聽不進去,他的心是大風大浪,這還得了?不得了。我們看現在社會所造的因、所造的緣,然後你就會想到後面是有什麼樣的結果。
科學家研究地球的歷史,地球的變遷、進化,有這麼一個說法,地球過去有高度文明,但是文明發展到一段期間被毀滅了。科學家認為地球至少曾經有四次達到文明的高峰,突然之間被毀滅。我們現在科學技術有沒有達到顛峰?大概差不多了。這個顛峰是什麼?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破壞了地球生物的平衡。科技發展到這個程度,我們今天知道大自然要報復了。大自然一報復不就災難來了,世界末日來了,最後看誰勝利、誰失敗!
所以古人有一句諺語說得很有意味,「人定勝天」,人的智慧能力製造許多機器勝過大自然,遭到天怒,遭到鬼神嫉妒。遭鬼神嫉妒,遭天怒,天發怒了,發脾氣了,你麻煩來了,是不是大的毀滅要來了?古人很多諺語裡頭藏著有玄機,細心去觀察你能夠感覺到他的話裡頭有話,意義很深,給我們高度的警覺。在這個時候我們只有認真懺悔、改過自新,念佛求生淨土。接著看下面:
【舉起一聲佛名。】
也就是說在這個沈痛的心情之下,提起這一聲佛號。
【直下更無異見。如太阿劍。橫按當軒。如大火輪。星騰燄熾。萬物攖之則燎。觸之則傷。】
我們看這一段。確實中峰禪師所說的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狀況,這個社會狀況也是逐漸演變的,逐漸往下墮落的。大概從什麼時候?應該是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就世風日下了。我們怎麼知道?我們看孔老夫子所說的我們就明白。夫子當年在世,盛讚堯、舜、禹、湯。堯舜大概比孔老夫子早二千年,孔老夫子到我們現在大概二千五百年,堯舜應當是四千五百年前,堯舜那個時代。他讚歎上古!堯舜那個時代的人都懂得孝悌忠信,都能遵守倫常道德。孔夫子那個時候就很感慨社會的動亂,他生在春秋戰國,深深感到道德的淪落,世風日下。從孔子到現在二千五百多年,到近代這一百年來,可以說倫理道德的墮落是加速度在崩潰,就像堤防潰堤,不是墮落,是崩潰了。墮落是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那個時候開始墮落,到今天崩潰了,完全沒有了。倫理道德變成歷史上的名詞,現實社會裡面不但你見不到,甚至於這些名詞都聽不到,這個時候就是外國許多宗教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
我們過去三、四十年之間也接觸過這些記載報導,現在我們能夠看得見這些預言,一般記載都是說在公元兩千年當中。今年2006年,如果我們有高度的警覺性,你自然真的會放下萬緣,會把你非常寶貴的時間抓住,認真努力念佛求生淨土。其他的事情是附帶的,不是我的正經事,我的正經事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還要聽經,聽經是為什麼?幫助我破除迷惑,幫助我清醒過來,幫助我增長信心、增長願心,幫助我了解西方道路上一切狀況。聽經是輔助,趕路要緊,一面趕路一面在聽介紹,這未嘗不是個好方法。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介紹不用聽了,一直走就好了。走到了,你就都知道了,這是真正聰明人。
『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無異見」就是不再懷疑,不再有分別,不再有執著,什麼都放下,一條路,一直走去。下面禪師舉了一個比喻,『如太阿劍,橫按當軒』,「太阿劍」是寶劍,好像是春秋戰國時候的干將、莫邪,這兩個人都是鑄造寶劍的專家,是他們鑄造的,叫太阿劍,鋒利無比。這就好比在打仗一樣,將軍手上拿著寶劍,乘著戰車,「軒」是車前面的一支橫槓,手扶在車上拿著寶劍,這是在戰場上的姿態。
又『如大火輪,星騰燄熾』,他這兩個比喻不知道怎麼想起來的?講太阿劍能講得通。因為古時候上戰場衝鋒陷陣,「橫按當軒」這是我們能想到的。後面這「大火輪,星騰燄熾」,這句好像是現在科學家發明的原子彈。中峰禪師是元朝初年的人,那個時候科技還沒發展出來。今天我們看到這個地方講的「大火輪,星騰燄熾」,用原子彈來比喻是最恰當的。這兩種都是戰爭,人禍,天災人禍。中峰禪師是明心見性的人,我們知道見性的人空間沒有了,時間也沒有了,未來的事情他不是不知道,他知道,所以這一句很可能就是在講我們現代。
『萬物』,無論什麼東西,你只要接近它,『攖之則燎』,這是講大火輪,接觸到你就被它燒了。『觸之則傷』,那是講太阿劍,太阿劍碰不得,一碰它你肯定受傷。禪師用這個來比喻一聲佛號,一聲佛號就像太阿劍,就像大火輪一樣。什麼東西「觸之則傷,攖之則燎」?大火輪比喻什麼?比喻般若智慧,太阿劍比喻三昧,三昧、般若。前面講的「死生輪轉,塵勞紛擾」,這些東西只要碰到定慧它就沒有了,煙消雲散,用這個來比喻。
【直至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是我們念佛的目標。我們念佛為的什麼?為的求「一心不亂」。到一心不亂的時候:
【能所兩忘。】
這是理一心,不是事一心,為什麼?『能所兩忘』就是入不二法門了。入不二法門,如來的境界。念到一心不亂,這理一心不亂,法身菩薩。
【到家之說。不容再舉。】
為什麼?都是廢話。到、不到都沒有了,入不二境界。
【捷逕之詞。何勞挂齒。】
這個法門是徑路,前面跟諸位報告,徑中徑又徑,是修行證果最快速、最近的一條道路。現在你已經到了,不但這些話沒有了,念頭都沒有。這幾句話完全是講功夫的境界,你已經契入念佛三昧,已經入不二法門,已經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可謂證修行之神術。】
這是親證。「術」是方法,你用持名念佛的方法達到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你證明了。信願持名是修行的『神術』,術是方術。
【超方便之正途。】
一切方便法裡面第一方便。這條道路是正路,直通佛道,當中沒有彎曲,這是一條直路。凡夫成佛快速穩當,簡單容易,成就無比殊勝,得來不容易。諸佛如來、法身菩薩雖然在虛空法界極力的宣揚,真是塵說剎說,無時無處不說,很可惜的,識貨的人不多。這說明大多數的人不識貨,總認為這個太簡單、太容易,哪有那樣的成就?生不起信心,把它看作老太婆教,這是許多人一直到現前還有這種錯覺。認為佛的許多大經大論是對上根利智的人說的,念佛求生淨土是對下下根人說的,對沒有知識、沒有程度的愚痴人,對他們說的。甚至於還有更誤會以為釋迦牟尼佛講這種故事,安慰那些愚痴人,那些愚痴人很可憐,不是真的,你看這個誤會多嚴重!他自己誤會也就是他的事情,他還影響別人,所謂是「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這是世間最悲痛的事情。
如來把無上的珍寶捧給你,你不認識,你不識貨,你把它看作一文不值,丟棄不顧。識貨的人,佛經上講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福德。他一接觸就明瞭,一接觸他就相信,這不是別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他就會接受。但是凡夫在凡塵裡頭受了嚴重的染污,縱然過去生中善根深厚,真正接觸到能夠深信發願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前面跟諸位報告,那要時節因緣,要遇真善知識。
什麼叫真善知識?自己一生當中最景仰的人,最佩服的人,最相信的人,就這三個條件要到哪去找?你要問在這個芸芸世間,哪一個人是你最佩服的?哪一個人是你最信得過的?你最尊敬的?你要遇到這個人,你跟他學肯定成就,這個話不是妄語。為什麼說肯定成就?大乘教裡頭佛說得很多,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對這個人能生信心,這個人教你的東西百分之百去做,你怎麼會不成就?同樣是這個方法,同樣是這句話,另外那個人給你講,你不相信,你不會接受,當然更不會去奉行,所以你就不能成就。
自古以來,什麼叫善知識?我們在古大德語錄裡面、傳記裡面看到很多。家師年輕的時候,初學佛,看到這些傳記也覺得奇怪。有人學習,去參學(這個善知識在歷史上都是有名的,都是被人稱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善知識,這個學生去參訪他),他就告訴這個學生,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的緣在某某地方,你到那個地方去參訪那個人。參學的人聽了之後,果然聽他的話,到他介紹的那個地方找那個善知識,果然沒幾年在那個地方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就了。我們會想,這個人既然能夠介紹他,他自己也應該有這個本事,他自己知道,為什麼他不教,要介紹他到別的地方去?這個善知識實在講是了不起,他能知道你在什麼地方親近那個人,你會開悟、會證果,有這種本事的人。
家師到以後學佛時間久了,慢慢懂這個道理了。古人傳記言語文字都非常簡單,一樁事情幾個字,一、二行就記錄下來了。再想我們現實生活,如果有一個人來拜訪你,來向你請教,一定談很多話,這些話要記錄下來可能有幾萬字。他的記載只有幾十個字,那麼精簡,於是許多東西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現在人看到有疑惑。最普通的,若有個人來拜訪你,你一定會問他尊姓大名,你叫什麼名字?你家住在哪?你從什麼地方來?你過去親近過哪些善知識?在這麼多法門當中,哪個法門你最有興趣?肯定會問這些話。問了之後,這是很平常的,問了之後,善知識就有一個結論,知道你的興趣,你心中最尊敬的是什麼樣的人,會告訴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那是什麼?看他的志向、興趣,看他對這個法門的尊重,他心目當中最景仰的是什麼樣的人物,這些東西統統問清楚、問明白了,這再告訴他,你心目當中所求的我這裡沒有,我這個地方修學的跟你的志向、興趣不相同。
佛法,我們要記住「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決定不改變別人的願望,不改變別人的興趣。不是說勉強別人放棄他的興趣,跟我學就好了,天下沒有這樣的善知識,那就不是真正善知識。真正善知識,他會想,聽你的興趣,看社會上現在還有哪些大德,哪個地方,哪個大德他所修的、他所學的,跟你的興趣一樣,你到他那裡去,你一定會成就,這樣介紹去的。就好像現在讀書一樣,讀大學,你的興趣在哪一方面,你可以學哪個科系,那麼許多大學裡頭,哪一個科系是哪個學校最好,可以給你介紹。
詳細記錄下來,我們一看就明瞭了,古書記載得太簡略。並不是這些人有神通,不是,現在我們了解了。譬如有年輕人到我們這裡來,過去我看家師也是這個做法。有人對禪比較有興趣,對念佛他不感興趣,家師就會跟他說,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的緣在某個地方。我們現在知道的,知道宗門的大德,我們最景仰的,香港大嶼山的聖一法師。中國大陸可能也有,但是我們很少接觸,不知道。家師跟大嶼山聖一法師很熟,我們也參觀過他的道場,確實還保持宗門的風範,每天有一定時間坐香。家師去參觀的時候,禪堂裡面還有四十幾個人,還有幾個外國人,都是在學禪坐,坐禪。所以有人喜歡學禪,家師會跟他推薦。喜歡法相唯識,以前家師推薦新加坡演培法師,演培法師對法相宗有研究。你對這個有興趣,家師就會介紹他去親近演培法師,這叫契機。
不能說我這念佛比什麼都好,你把那個放棄跟我學念佛法門,這個不可以。如果是這種說法,釋迦牟尼佛當年何必講那麼多法門?講一個念佛法門就好了。你就曉得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都知道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絲毫不勉強。如果有一點點勉強,那就是自己加了一點意思在裡頭了。怎麼樣能夠做到一點意思都不加進去?自然的。自然而然,這才是真正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我們要認識、要學習的。
這個世間人的毛病往往自以為是,總是喜歡改變別人,教別人都跟我,這世間人。不能夠順著他的根性、順著他的愛好,不能隨順。十大願王裡面講的隨喜功德,要學著能隨喜、能恆順。人能隨喜、能恆順,自己的心一定是清淨的。所以說永遠保持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一切隨緣,決定不攀緣。這是「證得修行的神術」,神術是專指信願持名這個法門,『超方便之正途』。
【破死生蟄戶之雷霆。】
『蟄』是小蟲。有許多小動物冬眠,冬天牠就睡覺,時間很長,到什麼時候醒過來?驚蟄這一天,打雷了,春天雷響了,一打雷把這些小蟲驚醒過來,牠就醒了。所以這個節氣就稱之為驚蟄。這裡講「破死生蟄戶之雷霆」,像春雷一樣,把冬眠的這些動物驚醒過來。
【燭迷妄幽衢之日月。】
「燭」是照破,蠟燭,照見。『燭迷妄幽衢之日月』,「衢」是道路,「幽衢」是小路,這句佛號就像日月一樣,把路照得清清楚楚,你不會迷路,不會迷失道路。這些都是比喻,比喻念佛法門功德成就的殊勝超出一般法門。
一般法門修學需要具備很多條件,你缺一條、二條就不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簡單,條件最少,只要信,只要願,只要肯念佛,只要你能夠放下萬緣,你就成就。所以在一切法門裡面,念佛法門條件是最少的,最簡單,連經典都只有三經一論,實際上講只有三經。那一論是天親菩薩自己等於說他修念佛法門的心得報告,提供給我們做參考。他是這樣修行成就的,是一份參考資料。真正的經典就是三部經,諸位都念過,分量不多。分量最大的《無量壽經》,現在《無量壽經》很多人每天念好幾遍,最簡單的《阿彌陀經》,從頭到尾十五分鐘念完了,你說多簡單!另外就是《觀無量壽佛經》,這分量也不長。所以經典的分量跟其他宗派比起來是最少的。
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也是有困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敵不過煩惱習氣,煩惱習氣控制不住,難在這裡。這麼好的方法不會用,就是淨念相繼這四個字做不到,實在講這四個字是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為什麼做不到?煩惱習氣太重,不能克服煩惱,不能把念佛養成一個習慣。這裡頭真正的問題,還是善導大師講的話,總在遇緣不同。緣是什麼?好的老師,好的同學,好的學習環境,這就是遇緣不同。業障再重,如果你遇到的緣好,有好的老師教你,有好的同學可以常常提醒你,有好的修學環境,沒有一個不成功。祖師大德講萬修萬人去,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相信念佛這個法門人人都能做得到,人人在這一生當中都能夠有圓滿的成就。我們說緣,三時繫念法事是最殊勝的緣,主法的和尚是善知識,出家、在家共修的是善友,道場是最好念佛的環境,緣具足。
家師講解《三時繫念法事》,功德主是胡居士。她母親病重的時候,求家師將《三時繫念法事》講一遍,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她的母親。這份孝心,家師受到感動,所以把這個法事從頭到尾講一遍。這個法事一共講了一百一十四個小時,我們這次是完全將家師講的《三時繫念法事》台語翻譯,照集數翻譯出來。以這個功德迴向胡居士的母親,以及一切眾生,往生西方,增高品位。中峰禪師這番開示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我們再看下面,這是付囑、勸勉的話:
【今宵三時繫念佛事將圓。】
這是第三時繫念,一心繫念阿彌陀佛,我們大家在一起共修,這個佛事將近圓滿。
【亡靈。承茲上善。決定往生。】
這八個字重要。『茲』就是此,就是這個,用現在白話講就是「這個」,你承這個『上善』,「上善」就是指這個佛事,三時繫念的佛事,這是上善的行法,修行的方法。『決定往生』,這言語堅決肯定,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且道一念未萌以前。還有者箇消息也無。】
這個話的語氣都是宗門的。中峰是禪師,禪的意味,我們在這個《繫念》法本裡面常常能夠看到。『且道一念未萌』,就是一念未生,一念未生之前,『還有者箇消息也無』,有沒有這個消息?宗門裡面講疑,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疑就沒有悟處。所以疑情,禪堂裡面的堂主常常用這些方式提起大家的疑情,這個疑情沒有解答的。如果有解答,你就沒有悟處,沒有解答。聽了之後,有人豁然大悟,有人茫然無知,這叫機鋒語,不到這個境界聽不懂。後面大師有一首偈:
【是心空寂念何依。】
「一念未萌」,一念不生,一念不生這個心是空寂的。你問還有沒有這個消息?念依什麼?實在說這句話裡頭意思很豐富。『是心』,我們讀這個地方要頓一下,「是心」,稍微停一下。『空寂』是本覺,心是湛寂靈明,念,始覺;始覺合本覺,朗然大覺。真如理地,法爾如是,不能說它有依、沒有依。有依、沒有依,你起了念頭。這沒有起念頭,一念未萌。所以這一句就是答覆前面這個問。下面完全落實到事相上來:
【故國云歸孰未歸。】
『故國』就是說你的老家,老家在哪裡?家鄉在哪裡?極樂世界。我們念佛,大家都是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現在還沒有回去。可是現在我們總算是明白了,是不是真的明白了?這裡頭還有個問號在,真正明白了嗎?真正明白了,積極趕緊要回去了。我們旅遊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出了麻煩,這個地方有動亂,趕路趕緊回來,連孔老夫子都說危邦不居、亂邦不入。現在這個地球上既危又亂,回去吧!這個話就是這個意思。
【華外玉雞啼曉日。】
『華』是蓮花,七寶池裡面的蓮花,這句話意思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玉雞啼曉日』是比喻,把破迷開悟比作天亮了。什麼時候天亮?我們在迷而不覺就像在黑暗裡面,一念迴光就好比天亮了。破曉時分,雞啼了,比喻開悟了,比喻從迷妄裡頭回頭。
【遠迎新佛奉慈威。】
往生極樂世界就成佛,『新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彌陀、觀音、勢至,還有一些菩薩、聲聞大眾來迎接你。迎接你的人都是熟人,他們在過去生中已經往生,早往生的,都是你認識的人,是你自己的家親眷屬,你的同參好友,過去生中一起修行,他成就了,我沒有成就,我還在輪迴。但是不錯了,今天覺悟了,我成就了,他們跟佛一起來接引。所以要知道真正好朋友,知心的朋友,都在極樂世界。所以到極樂世界不孤單,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親朋好友、同參道友,到極樂世界統統見面了。一問,你是什麼時代、什麼地方,那就很有趣了,而且怎麼樣?個個都成就了,沒有凡夫,真是經上所講的都是阿惟越致菩薩。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就不會再躊躇了,真的什麼念頭都斷了,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承茲上善,決定往生」。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