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六十五集) 2005/11/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65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六十五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講到「持法佛」,這是第六尊佛,「持法佛」。「持法,表自他依教修行實證,佛法始終重實踐故。」持是保持,就是受持,我們接受如來的教誨,永遠保持,依教奉行,這叫持法。佛在此地給我們做榜樣,我們希望一切眾生與佛有緣,都能夠「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依教奉行;我們自己要先做到,自己做不到希望別人做到,這是不可能的。諸佛如來、祖師大德,乃至於世間的聖賢君子,在古代都是自己做到之後才勸別人,然後才教導別人,這是一定的程序。自己先做到,自己得到好處了,無論在思想、見解、言行上都沒有躊躇,沒有懷疑,為什麼?自己做到就是通過實驗,這個法門沒有錯,我真的得利益,這個時候勸人,人才會相信。如果自己沒做到,沒有實驗,沒有去證實,講出來也不肯定,人家就不能產生信心。
所以弘法是有兩個階段,先勸告大家,到自己有了德行、有了聲望再教化眾生。他什麼時候從勸導變成教導?我們在前面讀過,到上座才有資格教化眾生。上座,我們就以講經這個例子來說,你要在講臺上講滿三十年。十年下座,二十年中座,三十年上座。換句話說,不滿三十年都是勸導,滿三十年以後,大概自己年歲也就差不多了。二十歲出來講經,講三十年那五十歲了。在從前,年紀如果五十歲,人家看到你都稱作老法師,五十歲,所以這個時候可以教導。都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你要教別人,自己沒有做到怎麼能教人?
最近我們導師提倡《弟子規》的教學,這個《弟子規》的教學,過去一個階段,台灣有熱心的同修一直推廣讀經運動,那個階段大部分注重兒童讀經。但是要求兒童讀經,家長自己如果沒有去做,兒童經讀了回去,看到自己的父母師長不是這樣做法,他就不能接受,他就不肯這麼做。所以很多家長要求自己的小孩要依照《弟子規》做,但是反而被孩子要求,所以我們導師提倡學《弟子規》是全面的,不是只有要求兒童,大人小孩都同時要來學習,這才是叫做教導、勸導。要重實踐,要做到,才有辦法要求別人,自己如果做不到,要要求別人很困難。
佛法的修學、教學始終重實踐,所以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形式是教化眾生用的,當然也很重要,也有它的需要,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實質。你自己沒有真修,只搞這些形式,形式不能利益社會,不能利益眾生,一定要有真修,真修就是要依教奉行。家師在講席當中常常勉勵同學,真修的人要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要隨順經論教誨。經論是佛菩薩的教誨,要把經論裡面的教誨完全落實,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叫真修。起一個念頭,就要想到這個念頭,佛在經教上許不許可我們起這個念頭,佛許可,那一定是善念,一定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個念頭好。如果佛不許可,那一定是自私自利,一定是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的念頭不能起,那是造罪業。真正從起心動念這裡下功夫,這叫從根本修,從根本來修學,根本就是起心動念。提起覺照的功夫,言語造作時時刻刻都要想到經上的教誨。
所以為什麼佛門教我們做早晚課?早課的用意,實質上的用意是提醒自己。早課,經讀一遍就是接受佛的提醒,今天這一天要依照佛經上講的來存心、來講話、來做事情,待人處事接物以經做標準,不能違背。晚課是反省,我今天這一天,我的思想、見解、言行,到底今天這天我心裡是在想什麼,我的見解看法是在看什麼,講話講什麼,身體行為做什麼事情,這個時候認真反省。所以晚課再讀經讀一遍,就是依這個經來對照我們今天這一天,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是不是有符合經上的教誨,如果不符合,希望明天要改過來,不斷的改過,不斷的提醒。這個改過就是懺悔,明天不要再違犯。與佛菩薩教誨完全相應的思想行為,明天要繼續保持不要失掉。這是真正做早晚課,這是真正修行。早晚課不是只有形式,不是念經給佛菩薩聽,佛菩薩他不用聽,經是佛菩薩講的,哪有需要我們再念給他聽?是念給我們自己聽的,總得要曉得這個意思。我們誦經、做早晚課的用意主要是重這個實質。
「持法佛」在此地教導我們就是受持佛法,依教奉行,這是這尊佛名號表法的意思。這個「下方」六尊佛我們介紹到這裡。再看下面,「上方佛」,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遍: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燄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
「上方」,世尊為我們說了十尊佛。前面西方我們看到七尊佛,七代表圓滿,十也是代表圓滿,《華嚴經》用「十」表法。這裡筆記裡頭寫的「上方略出十佛名,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統統是表這個法門。這段經文裡頭有很深的意思,我們佛門稱之為密義,有祕密的意義在。這個密不是一般說很神祕那種密,它是深密,這個道理很深,它的含義很深,深密,不是什麼祕密怕人家知道,不是那個意思,是很深的意思,我們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我們學大乘的同學應當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實在講很明顯,等同《華嚴》,跟《華嚴》一樣,沒有兩樣,這本《彌陀經》跟《華嚴經》是同等的,表這個意思。細心再看這十尊佛的名號,你細心去觀察、去體會,這個意思就更加明顯了。
我們看第一尊佛,『梵音佛』,「梵」是清淨的意思,「音」是音聲,說法。諸佛如來在娑婆世界示現教化眾生,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耳朵,耳根。文殊菩薩在《楞嚴經》為我們選擇圓通,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用什麼方法?用教學、用說法。這個音聲是清淨音聲,從什麼地方看到清淨?「捨四相四見,說法清淨,無有染著」,這是真正發心如同諸佛菩薩一樣到這個世間來,乘願再來。
我們來的時候是凡夫,迷惑顛倒,但是通過二三十年的學習、薰陶也轉凡成聖了。上根的人十年就轉過來,就轉凡成聖,那真做。從哪裡做起?《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破四見。四相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見是《金剛經》後半部所講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家師常常勸勉同學,我們修行從哪裡下手?破四相,從破四相。破四相從哪裡下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這就是破我相實際的方法,在日常生活當中天天做,認真做,你要這樣修十年,上等根性的人十年就轉凡成聖,為什麼?四相四見破了,在大乘你至少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在小乘就是須陀洹果,你真正成就,這是上根的人。中根的人要二十年,下根的人要三十年,轉凡成聖。這個時候你說法當然清淨,無我,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他的利益,不是我的利益,念念捨己為人,沒有一絲毫的染著。什麼是染著?自私自利就染著,污染。這個事情做了對我有什麼好處?第一個念頭起來就想到「我」,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就染著了。沒有我,念念只是想這個事情做了是不是對眾生有利益?是不是能利益眾生?沒有自己。
所以來的時候,我們到這個世間投胎來的時候是業力來的,學佛之後轉業力為願力,業力那個身已經死了,現在這個身是願力身,願力身就跟諸佛菩薩乘願再來沒有兩樣。你現在發願利益眾生不為自己,就轉業力為願力了,等於佛菩薩乘願再來。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一切為苦難眾生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話,隨時可以往生,自己的事情已經辦了,經論上常講「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受後有就是永遠不會再輪迴,自己的事情辦好了。這個身體還留在世間,住在世間幹什麼?這就很清楚、很明白,只有一件事情,為利益眾生、為佛法。為正法久住,為廣度眾生,為這個,不為自己,這你是真正轉過來。心裡還有自私自利,這還沒轉過來。這個事情總得要聽清楚,要明白。這是「梵音佛」所表法的。
我們再接下來看上方世界十尊佛號的第二尊,「宿王佛,表大乘菩薩道法,無上道之徑路也」。這個「宿」是星宿,星宿當中的王,也就是星星裡面最大的,這都是依世間法來講,完全是我們眼睛能夠看得到。看天上的星星,最大顆的星星就是星宿的王,我們感覺當中最大的。天上星星最大的就是月亮,星星沒有比月亮更大的。事實上月亮是不是最大的?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只說我們的感官,我們的感覺。我們現在抬頭看天空,看到月亮是最大。這個大是表示大乘菩薩道,大乘菩薩道也是有殊勝不同。當然大乘佛法一定是超過小乘,在小乘之上。大乘裡面,一樣大乘法,大乘裡面有一個比較,有徑路,大乘法裡還有比較近的路,有容易成就的,就是說法門有比較困難的,有比較好修的。徑路是近路,小乘道迂曲,不能直接成無上菩提。大乘跟小乘比,大乘是近路,所以這是一個比較法。小乘好比星星,天上的星星,大乘好比月亮一樣,光明當然比星星大多了,取這個意思。
可是我們一定要想到這十尊佛號代表圓滿的佛法,你看第一尊「梵音佛」,換句話說,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說法的音聲統統是梵音,為什麼?小乘初果就破四相,不著相,換句話說,無我無私初果就證得了,這就是入了聖人一流,入聖流,他不是凡夫。凡夫,換句話說,沒有離開自私自利,還沒有忘我,念念總是念著「我」,「我」沒有忘掉。小乘初果,「我」已經放下了,無我了,這就是聖人,起心動念不會再為自己,凡聖的差別在此地。換句話說,「有我」就是凡夫,「無我」就是聖人,這是最簡單的區別,凡聖差別在此地。
六道凡夫就是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他四相沒破,所以他比不上小乘須陀洹。大乘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小乘初果,大乘圓教是初信,四相破了,這才真清淨,沒有染著。這是佛法學習的根本,「梵音佛」來代表,自行化他,無不清淨,沒有染著。「宿王佛」代表大乘,大乘是無上道的徑路,是一條近路。
第三尊佛,「香上佛,表禪宗六祖傳香懺悔章所示行法,徑中徑也」。為什麼用「香上」?《六祖壇經》裡面「傳香懺悔」這一品,這一品經裡面講的是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五分法身香,所以「香上佛」代表禪宗。禪宗在大乘裡面又是大乘裡面的捷徑,大乘法跟大乘法比較,禪比其他大乘法門還快、還近,所以禪在大乘法裡面稱為「徑中徑也」,就是說近路當中有一條更近的路,這個表法很有意思。換句話說,為我們選擇法門,哪個法門好?大乘比小乘好,禪宗在大乘裡面最殊勝。
再看第四尊佛,「香光佛,表淨宗念佛法門」。為什麼說「香光」代表淨宗?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經文,我們看到「香光莊嚴」,念佛這個法門是香光莊嚴,所以諸位若看到「香光」這兩個字,你就曉得它代表的是淨土宗。我們也看到有寺廟用香光做名號,香光寺、香光堂、香光室、香光莊嚴,你只要看到「香光」,他一定是修淨土。這是從《楞嚴經》上來的,修淨土。「《楞嚴》謂香光莊嚴,徑中徑又徑也」。禪宗是徑中徑,淨土是徑中徑又徑,換句話說,近路裡頭是最近的一條路。大乘跟小乘比較,大乘是近路。大乘當中,禪跟一般大乘法比較,禪是近路當中的近路。淨宗跟禪宗比,又是近路當中的近路,又一條更近的路,所以叫做徑中徑又徑。這條路最直捷、最穩當、最容易、最簡單,成就又無比殊勝,所以淨宗法門也稱之為徑中徑又徑,意思在此地。
你看這個地方,佛的名號就暗含著教給我們怎樣去選擇。這三尊佛很有意思。我們要選擇哪個法門?選擇大乘、選擇禪宗、選擇淨宗?禪宗修學比淨宗更困難。古大德說淨宗法門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但是修學這個法門一定要懂得道理、方法、境界,淨宗經論裡面就是給我們講這三樁事情,修學的理論,修學的方法,修學的境界。我們懂得淨土的道理,知道修學淨土的方法,知道淨宗果報的境界無比的殊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盲修瞎練。
再看第五尊佛號,『大燄肩佛』,前面我們看到「燄肩佛」,這個地方有「大燄肩佛」,這一尊佛表的意思是「以最上法與人,一生成佛」。我們要幫助別人,不可以吝法,要把最上的法門介紹給別人,最殊勝、最好的法門介紹給別人,讓他能在一生當中就成圓滿的佛果。「是以淨宗祖師,尊稱大師也。」大師這個稱號是對佛尊稱的,一般人是沒有這麼稱呼,連菩薩都沒有這麼稱呼。佛門裡頭只有諸佛如來稱大師。你看菩薩,等覺菩薩,觀音菩薩我們稱觀音大士,不稱大師,為什麼?他不是佛的身分,這個常識我們不能不懂。我們凡夫、一般出家人要稱大師就太過分了。別人對他尊敬稱大師,這還情有可原,因為別人不知道,但是自己決定不可以稱自己大師,沒有這個道理。淨宗祖師自己絕對不會稱呼自己是大師,那是後人對他的尊稱,對他尊敬的稱呼。他在世的時候,像印光大師在世,你看早年的《文鈔》,祖師在世的時候,他的《文鈔》就已經在流通了。我們看到《文鈔》的題,書的題名是《印光法師文鈔》,不是說大師,法師文鈔。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之後,往生之後,後人尊稱他為淨宗第十三代祖師,這以後的人才稱他大師。他生前沒有人稱他大師,自己也不敢稱大師,是往生之後,後人稱的。
在歷史上一般對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為什麼?就是這個法門,用這個法門來接引眾生,跟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諸佛如來用什麼方法教導眾生在一生當中成佛、成無上道?就是用這個方法,勸眾生念阿彌陀佛發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諸佛幫助一切眾生一生成佛,這個方法是最直接、最快速、最圓滿的、最簡單的。現在淨宗這些法師也用這個方法來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換句話說,跟諸佛如來所用的方法沒有差別,佛用這個方法,祖師也用這個方法,所以淨宗的祖師尊稱大師是這個理由。
像華嚴宗的祖師不稱大師,天台宗的祖師也不稱大師。古時候做了皇帝的老師也不稱大師,稱國師,他是這個國家的老師。一般各個宗派裡面有稱祖師,不稱大師,這是天台宗第幾代祖師,華嚴宗第幾代祖師,禪宗第幾代祖師。華嚴的清涼大師也是後人尊稱的,他是賢首宗第四代的祖師,華嚴宗的第四代祖師。宗密是第五代的祖師,第四祖、第五祖,不稱大師。唯獨淨土宗稱大師。從這些地方我們就明瞭淨土法門殊勝,跟諸佛親自教誨的沒有兩樣,這真正不可思議。這叫「大燄肩佛」。
再看下面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這一尊佛的名號就是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的名題就是這個,這個經的題目要照梵文直譯過來,是「大方廣佛陀雜華莊嚴經」,這是從梵文直譯過來。中國古人喜歡簡單,把「佛陀」的陀省掉,把「雜華」的雜省掉,把「莊嚴」的莊字省略,就翻成《大方廣佛華嚴經》。你看此地「雜色寶華嚴身佛」是不是代表《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尊佛「表一生圓滿,唯華嚴詳之,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也,應深思也,師法善財可矣」。這是舉出大經來給我們做證明,一生圓滿成佛,善財童子做了代表,這在我們佛門裡頭可以說最有名的。善財童子成佛沒有經過第二生,就是一生,我們這個肉身,父母生的這個肉身,就成佛了,一生就圓滿。「尤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用《華嚴》來做證明。《華嚴》是怎麼樣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就是用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求往生西方淨土。
在華嚴會上我們所看到的,善財童子得根本智之後,諸位要曉得,得根本智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得根本智。得根本智之後,老師就教他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意思?參學是成就後得智,成就究竟圓滿的後得智,這是五十三參,這是大徹大悟以後的事情,再出去參學。出去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很重要,世出世間法都有這個意思,叫做先入為主,第一位啟蒙很重要,第一個老師非常重要。這個第一個老師在《八十華嚴》裡是德雲比丘,八十卷《華嚴經》裡面。在《四十華嚴》,就是四十卷的《華嚴經》,這是兩個前後不同時間的翻譯,一個翻八十卷,一個是四十卷。《四十華嚴》第一參稱為吉祥雲比丘,吉祥雲跟德雲是一個人,這是翻譯的譯本不同,翻譯的文字不同,但是同一個人,同一個意思,吉祥就是德,這是兩個翻譯的人翻得不同,原本是一樣的。吉祥雲比丘修什麼法門?他修的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修這個法門。善財童子要去參訪他,向他請教,他跟善財童子說了二十一種念佛法門。這個二十一不是數字,我們曉得二十一是密宗裡面的表法,表什麼?表大圓滿。《華嚴》是整個佛法的根本,佛家稱作根本法輪,現在人講,用現在的術語來說叫做佛學概論,一切佛法它大概都講到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不出《華嚴》,《華嚴》全部包括,所以稱為圓滿的法輪。
吉祥雲示現這個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善財在這裡學到了。我們再細心觀察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發願求往生西方淨土,都是修念佛法門,這是《華嚴》給我們做證明。到最後一位善知識,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第五十三就是圓滿了(第一個是吉祥雲,最後一個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教善財童子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從這一個開頭教「念佛法門」,一個最後「導歸極樂」,這個五十三參我們一看就完全明瞭了,善財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自始至終他都是修念佛法門。你再看他當中所參訪的,就是說他什麼法門都接觸、都通達,但是自己修念佛法門決定沒有影響、決定沒有改變。五十三參含著這個意思,這要是看不懂,那你五十三參叫白看了。
每參訪一位善知識,我們在末後一段經文,清涼大師的科判,科題是「戀德禮辭」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怎麼講法?戀德是感謝善知識的教誨,善知識為我演說,我統統明白了。「禮辭」是什麼意思?禮是恭恭敬敬,辭是不學這個法門,還是學自己的念佛法門。我很感激,你教我,我都明白,明白了是智慧開了,我了解了,這個法門是怎麼修學都知道,禮辭是如如不動,自己常住在「念佛三昧」當中,他才一生成就。一生成就是靠「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這是證實念佛法門為究竟旨歸。淨土宗的祖師,每一個祖師對於這個理論都闡明得很詳細。
我們淨宗第一位祖師是誰?在我們娑婆世界可以說是普賢菩薩。華嚴會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說他不是第一個祖師,誰是第一個祖師?普賢第一位。可是我們讀夏蓮居老居士的《淨修捷要》,看到他上面寫的是「淨宗初祖南無大勢至菩薩」,這一句話真正是提醒我們,沒錯,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大勢至菩薩是最早,最早專修淨土的代表。所以大勢至菩薩,他是淨宗初祖,他是整個十方法界淨土宗的初祖。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第一部講《華嚴經》,在第一會,普賢菩薩就「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是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我們整個娑婆世界。大勢至菩薩是整個十方法界淨土宗的初祖,大勢至來代表。我們中國的初祖是慧遠大師,在東晉時代,在廬山建蓮社,「東林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修淨業,總共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在廬山專修淨業,成為中國淨宗第一個發起人,結社念佛,他第一個發起,我們後人稱他為初祖,在中國,淨宗初祖。所以講初祖,我們要問哪一位初祖?娑婆世界初祖,還是法界初祖、中國的初祖。早年家師在美國也是到處成立淨宗學會,美國、加拿大以前有二十幾個淨宗學會,現在可能又增加了,可能有三四十個。黃念祖老居士就給他開玩笑,說「淨空法師,你是美國淨宗初祖」。所以初祖,看哪個地方、哪個地區,首先提倡念佛的人,有地區性。
末後「應深思之」,我們要多想想,要深思。法門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我們要怎麼選擇?學善財就好,「師法善財可矣」。善財選的是念佛法門,持名念佛求生淨土,他成功了,他真正往生了。
第七尊佛,佛號是『娑羅樹王佛』,「表圓證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密淨不二也」。「娑羅樹王佛」是代表密宗,密法稱究竟堅固,他表圓滿的證得究竟堅固的密法,大法王,顯示密淨不二。因為在大乘佛法,中國分為八個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小乘有兩個宗派,所以中國佛法總共分為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總結只有三門,覺正淨,這是把它歸納起來,這依三皈依,家師以三皈依歸納。像性宗、禪宗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一般教下是走正門,正知正見,修正我們的錯誤知見,歸到正知正見,這是教下所走的。淨土宗跟密宗走的是淨門,心淨則佛土淨。所以密跟淨土是同一類,雖然同一類,密比較難,淨土比較容易,難易很容易辨別。這一集的時間到了,這段下一集再繼續跟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