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三十集)  2005/2/4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30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一集講到《彌陀經》說的「四念處」、「四正勤」,四正勤還未講完。

  這「四正勤」是斷惡修善,第一句是「已生惡令斷」,已經產生的惡業要斷掉。「未生惡不生」,還沒生起的惡不可以讓它生起來。善惡的標準,以十善業道來做標準,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所以我們斷惡修善從十善業道下手,這是一個標準。

  斷惡要生善,「已生善增長,未生善令生」,唯善,無惡唯善,善惡還是以十善業道為標準,我們初學一定從這個基礎上扎根。然後再提昇,然後再擴大。十善業是根本,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常常生這個念頭,這個念頭還未生起來要趕快讓它生起來。惡的念頭要斷,善的念頭要生;惡的行為要斷,善的行為要生,這個樣子你的心行「無惡唯善」。「淨念相繼,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

  這四句通一切法,在大乘法裡面,譬如六度,慳貪是惡,佈施是善。吝嗇的念頭,貪求的念頭,這個不善要斷。佈施的念頭,佈施的行為,佈施供養是善,要生。惡業是不善,持戒是善。瞋恚是不善,忍辱是善。懈怠是不善,精進是善。散亂是不善,禪定是善。愚癡是不善,般若是善。總是以十善業道為最初的基礎標準,慢慢再提昇,提昇到一切法,一切法世出世間法都有善惡兩面,斷惡修善。

  第三段「四如意足」,足是滿足,滿足就如意了,所以這是四種,佛教給我們的,你滿足就如意了。「放得下,回首如意,回頭是岸」,所以這四條是定、是福,四種定,四種福。

  中國人常常講的回首如意,你看以前富貴人家,手上常常拿著一個如意。拿這個如意是什麼意思?如意那個頭是回轉過來的,我們手裡拿這支如意,它的頭是彎回來的。拿這支如意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無論做什麼不要太過分了,要知道回頭。不知道回頭,麻煩就來了,就會出問題了。現在人講節制,要懂得節制,要控制。無論做什麼事情它都有一定的度數,不會超過,到這個時候應當要節制,在中國古人講的是應當要回頭了。凡是造作罪孽都是不知道節制,不知道回頭,所謂一意孤行,這個麻煩就來了,到果報現前,後悔莫及了。

  佛教我們這四樁事情,第一個是「欲」,欲如意足。欲是欲望,一定要知足,知足就常樂了。所以第二個「精進」,精進如意足,那常樂。家師用的解釋是用這兩句,「知足常樂,心安理得」,他這樣解釋大家很容易懂。古大德解釋這四句很不好懂,你看家師這個解釋,一看就明瞭了。什麼事情最快樂?天天有進步真快樂,確實法喜充滿。《論語》裡頭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天天有進步,精進就是天天有進步。苦是什麼?沒有進步這才苦。

  「念如意足」也叫做「心如意足」。四種的如意,諸位將來看佛法裡頭這四如意足,有的用「念」,有的用「慧」,智慧的慧,但是有些地方,有些經典,它用「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用「念」跟用「心」,我們統統都看到,經本上都有這個說法,但是都是一樣的。雖然用的文字不同,意思一樣。

  念如意足,心安!心能安定。心安是你心要知足,你若知足你心就安了。「精進如意足」,今天精進,我今天的功課都做圓滿了,都有了進步,這就可以了,你就常樂。精進不能不知足,不知足,精進過分了,過頭了,你的身體受傷害。一天的功課一天做完,不可以一天要做十天的功課,那就要命了。佛不是這樣教人的,佛是隨你自己的根性、程度。教導你一定適合你的根性,他所教你的一定適合你的根性,適合你的程度,不超過你的負擔,這是佛的教學。

  在以前古代私塾裡頭讀書,老師教學生,老師在教學、教學生也是因人而異,不是每個人都同樣這樣要求。所以功課進度,每一個人不一樣。天分較高的,記憶力較好、理解力較好的,每天課程(從前叫上書,就是教你念的進度),上上根的人,每天,書要念二十行,一行二十個字,二十行是四百個字,這學生記憶較好、理解較好,這樣你能夠消化得了,這上等根性的人。中等根性的人就不能那麼多,十五行,十行到十五行。下等根性的人很笨,記憶力不好,那教他念幾行?三行到五行,三行是六十個字,一行二十字,五行一百個字,你要把它念熟,能夠背。

  測驗學生的標準,實在講很容易測驗。老師教你念,譬如說教你念二十行,看你是不是上根,念十遍能背起來,這就是標準。十遍不能背,好,馬上減下來、減少一點。一定是十遍會背了,這適合你的程度。

  十遍還不能背的人,就較多了。所以下根的人,每天教他念三行六十個字,這樣念十遍能夠背起來,背三行,這可以。哪一個同學念一百個字,十遍能夠背,這個天分就比背三行六十個字的較高一點。所以同時教一樣的課程,每個人、每個學生的進度不相同。十遍會背了,老師再督促你,大聲念,念一百遍,開始念要看書本來念,念一百遍。這一百遍念完之後,書本合起來再背,背一百遍,這有進步!這是今天一天的功課,明天是明天的功課,這是精進如意足。

  家師舉這個例子大家好懂,每天要有進步,進步它是有限度的,適合於自己程度,適合於自己根性,一點都不困難。天天有進步,月月有進步,年年有進步,他怎麼不快樂!念如意足、心如意足,心安。慧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理明白了。理明白了心就安,心安了理就明白了。「成就一心,不退菩提」,家師這個說法大家好懂。可以統統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學教,落實在念佛,落實在修行,它是綱領、是原則。

  我們接著看「說法莊嚴」裡面的第四小節「五根」,第五小節「五力」。五根、五力就是在本經看到的,五根、五力可以合起來看,他的名相是一樣的,信、進、念、定、慧,都是這五種。一個是根,一個是力,力量的力。「根」的意思就像植物有根,能持;持就是能保持,它能夠生長,這是根的意思。根有五種稱之為五根,就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說到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記住,前面有三科總共有十二個修學方法,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十二個科目非常重要,通世出世間法。

  「四念處」是教我們看破,認識、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不迷惑了,所以它是屬於智慧。「四正勤」,我們說學習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必須依這個準則。這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門功課,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也超越世出世間一切法。它說的是原理、原則,就像數學的公式一樣,把它展開應用真正是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依靠這個原理、原則,而得到圓滿的成就。

  今天我們講到五根、五力,《彌陀經》上是從這裡講起。為什麼?講出世間的大法。前面通世出世間法,現在要跟你講出世間的大法。我們求的是什麼?無上正等正覺,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根,根是什麼要清楚!根是當人自性,當人是自己、我自己,我自己的自性,真心、本性,這是根。佛法裡面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是根;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說的「本覺本有」,本覺是根。「本來成佛」跟「本覺本有」,這兩句話是同一個意思,是講一樁事情。儒家學者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本善」是根。

  中峰大師在《繫念法事》裡面跟我們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根!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都從這個根上生起。

  世間人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好人,我們聽很多人講,人性都是不善的,人性都是惡的,這種人沒有根!不是沒有根,是他不相信自己有根,不相信一切眾生有根,那個麻煩就大了。所有一切惡念、惡法、惡業都是從這裡產生的,一切罪惡、一切災難的根都是由這裡來的。他不相信人性本善,他不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不相信「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

  他不相信,我們也不能責怪他,儒跟佛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為什麼不信?《三字經》上講的「苟不教,性乃遷」,「性相近,習相遠」。從人性本善來講,所有一切眾生本性都是善的、都一樣,為什麼會變得不一樣?變成不一樣是習性,習性不同,習性不是本性。所以一般眾生,他把眾生的習性看作本性,看錯了。這一個錯誤真的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差一點點就跟後面差太多了。

  「苟不教,性乃遷」,我們是遇到好的老師教導我們,我們明白、我們覺悟了,我們肯定自己的自性是本善的,自己的心確實是佛心,我們肯定自己有真心。我們自己的心確確實實是真誠、是清淨、是平等、是正覺、是慈悲,一點都不懷疑。現在為什麼這個性德都沒有了?對人對事對物虛偽、污染、不平等、愚癡、自私自利,為什麼變成這樣?這習性,沒有人教!沒有好的老師教導他。

  今天這個社會不好,社會是個大染缸,人跳下去一定被污染,佛在這個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濁就是污染,好比水缸裡面都是污染。「劫濁」,劫濁就是這個時代不好,亂世。講劫濁大家不太好懂,講亂世大家就容易懂,天下大亂。

  「煩惱濁」,芸芸眾生哪一個沒有煩惱?煩惱都非常嚴重。「見濁」是見解,煩惱是講思想,思想混亂,見解不同,一人一種見解,每個人的標準不同,這是濁世,常常鬧意見,五濁裡面的根。根本是怎樣來的?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對於一切人事物看錯了。見濁就是看錯了、看得不對了、看錯誤了;想錯了,煩惱濁,想的不對起煩惱。一濁一切都濁,麻煩也來了。

  所以我們今天處的是什麼時代?為什麼會有這種時代?這個時代沒有聖賢人教誨,變成這個樣子。大家不相信聖賢人的教誨,聖賢人的典籍是非常寶貴的,因為你不相信,典籍雖然在,你翻都不想翻來看。你認為那個東西是舊的東西,那個東西不合時代,你根本就沒有去探討,沒有去瞭解。這是罪過,這就不是做學問的態度,一點都不虛心。

  真正做學問的人,人家說那個好,我細心去看看,說那個東西不好,我也細心去看看。大家說好,我要知道好在哪裡;大家說不好,我也要知道它不好在哪裡,都要認真去研究,這才能夠成就真實的學問。這個話當年家師聽方東美先生教給他的,做學問的基本態度。決定不能人家說好,我們就盲從;人家說不好,我們就拒絕,那你就錯誤了。一定要自己親自去接觸,要去研究。往往一研究發現,別人說不好的那個東西,裡頭有真好、有真的東西在裡頭。一般人說好的,你再來仔細研究,裡頭它也有很多錯誤,未必是真好。不能人云亦云,如果這樣你就常常被人欺騙,蒙蔽了。

  真正做學問的人永遠是謙虛恭敬,才能夠成就自己真正的道德學問。這個道理實在講並不難理解,在我們想,古時候這種道理可以說所有讀書人都知道,現在這一個世紀以來,人不講了。一般年輕人,家師說年輕的人,大概是現在五、六十歲這種年紀的人,(像我這樣的年紀,過年快到了,過年就五十五歲了。)五、六十歲這個年紀,家師說在這個年紀的人,在這一生當中沒聽說過;確確實實我這個年紀沒有接觸過聖賢的教育,在小學裡面、學校裡面沒有,社會也沒有,家庭也沒有,這是我們這個時代人的悲哀。

  你要是深入大乘,肯定所有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根!宇宙萬有的根!我們相信這個,根是相同的,根是平等的,根是沒有兩樣的。我跟你,你跟我,我跟他,我們大家不一樣,不一樣這就是習性不同,變相了、迷了,把根本迷失了。根本迷失了就變成變種、變性,就可憐了!胡思亂想,胡作妄為,帶來了許許多多災難,自作自受。一個人認識根、明瞭根,一切不忘根本,他的生活很美滿、很幸福,他居住的環境叫一真法界,叫極樂世界。那是有根,有根、有力!世出世間大學問奠定的基礎就是在此。

  你看今天世界上的紛爭,明眼人、佛菩薩、大善知識他們看在眼裡,感嘆!真的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先人無知」,上一輩的人疏忽了,「不識道德,無有語者」。上一輩的人不懂,他疏忽了,他們沒有告訴我們,沒有教我們,所以我們也不懂。「殊無怪也」,這是無法見怪的。

  今天我們造作什麼樣的罪業,受什麼樣苦難果報,聖賢人不責怪我們,為什麼?這批人沒有受過教育,他錯了,這個錯了要追究上一代的疏忽,上一代再上一代也疏忽。這個追究,在中國至少可以追究到兩百年前,兩百年前的先人對於聖賢教學大意、疏忽了。那個時候雖然也教,不認真,教兒童、教年輕人不嚴格,不像古時候那麼嚴格。《三字經》上講的「教不嚴,師之惰」,懶惰的惰,教學生不嚴格,這是老師懶惰,老師不認真,父母師長沒有盡到責任。

  你要瞭解這個道理,瞭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知道這個過失的根源在哪裡!根源在父母師長,所以作父母不簡單!「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下一代不走上正道,走邪道,父母師長要背因果,這個因果背大了!我們從這些地方能夠很深刻的體驗到,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第一大善是什麼?教學,以正法傳授給眾生。在中國,最明顯的孔老夫子教學五年,五年專心,負責任,嚴格的教導學生,成為萬世師表。

  為什麼有許多人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做了幾十年,默默無聞,為什麼孔老夫子五年有這麼大的成就?他盡心盡力在教,真正希望下一代出人才!學生真正覺悟,真正能夠修養道德,斷惡修善,為人民、為國家、為眾生造福,這個老師成就了。老師,用佛法裡面的話來說,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這樁事情讓學生去落實,你對學生要不好好的管教,學生不能成就,「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就落空了。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放棄世間所有一切名聞利養,地位、權力統統放棄,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為什麼?這就是示現給我們看,這樁事情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沒有真實智慧,他不會去做,他不願意做。真實智慧,才知道這是真實的事業!古今中外歷代多少帝王,有幾個人知道?但是世界上從事於正法教學的人,沒有人不知道,沒有人不紀念。每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最偉大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千年萬世,多少人尊敬崇拜,還來向他學習。所以根就非常重要,你要認識什麼是根,什麼是善根,什麼是惡根;隨順性德的是善根,違背性德的是惡根。

  信進念定慧,哪一個人沒有?但問題是你信的是什麼?古大德在註解裡面說,我們所信的,正道、助道。什麼是正道、什麼是助道要很清楚、很明瞭,不能含糊。正道,究竟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每一個眾生都有,本來有,你現在迷失了。什麼是助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助道,幫助我們恢復正道。

  我們在這裡面細心觀察檢點,哪一個法門適合我,我就採取這個法門,一門深入,這一個法門變成了我修學的正道。諸位要曉得這個正道、助道,正道裡面有正道、有助道,助道裡頭也有正道也有助道。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依據的典籍「五經一論」是我們的正道。其他的經論,祖師們為我們選擇,教導我們要看的、要修學的,輔助我們念佛法門的,那是助道,幫助我們這個正道。我們要相信這個。

  信正道跟助道要有根,根就不能變;或疑或信,或信或不信,那你信就沒有根。有時候相信,有時候又懷疑、又不信了,這個根就沒有了。信要有根,這個淨土宗,信有根,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裡面,就有一朵蓮花生出來,這個花上有你的名字,信要有根,決定不能夠有疑惑!

  《無量壽經》現在連同原譯本跟會集本,總共有九種、有九本,不可以毀謗,不可以有意見,你喜歡哪個本子你就選擇哪個本子。就跟吃東西一樣,各人口味不一樣,酸甜苦辣鹹,我喜歡吃甜的,不能逼人家統統都要吃甜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釋迦牟尼佛何必講那麼多的經典,何必說那麼多的法門?講一門不就行了嗎?這是無法去勉強的,各人有各人的根器。你看佛多慈悲,佛多隨順人情,你喜歡什麼我就跟你說什麼,一絲毫不勉強。這是佛偉大的地方,這是佛的大德大智,令一切眾生尊敬仰慕。

  這九種《無量壽經》的經本,我們展開來看,早年家師把這九種印成一本,叫做《淨土五經讀本》,你拿到這一本,全部的淨土經典都看到了。九種本子你喜歡哪個本子,你就用哪個本子,沒有一樣不好,因為它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等於是說明書,介紹的經本。教給你的方法,都是持名念佛。經上講得一點都沒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九種經本裡頭都是這個說法。

  念佛人修什麼?你要知道,修一心不亂,修心不顛倒。你對於一切諸法如果有疑惑,你的心怎麼能定的下來,怎麼能夠成就你的一心,怎麼能夠叫做不亂。不亂是智慧,一心是禪定,修定慧。你的意見很多,執著很重,這是自己障礙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

  我自己所選擇的,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第一個,它的理論、方法、境界沒錯誤。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可以去比對,沒錯誤,這個經文淺顯,容易讀誦、容易理解,適合於現代人的程度,這本就是最好的。現在這九種經本擺在你面前,每個本子都去念一念,哪個本子較好讀?這個本子較好讀,夏老的經本是不錯,九種經本裡頭最好讀的,沒有艱澀的字句。那麼他會集,有沒有錯誤?把五種原譯本詳細拿來對照,信心就足了。

  家師也曾經跟諸位同學說過,他說,我不如大家,我跟不上別人,人家心思很細膩,他沒有那麼細膩。但是他有一個好處,他相信老師。老師把這個會集本交給他,他沒有拿五種原譯本來對照,他沒有做這個工作,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做這個工作。他相信老師,老師不會害他。老師學了一生,他的智慧、他的德行、他的教誨值得尊敬,對老師一點懷疑都沒有。所以老師教他接受,他就接受,他就依教奉行。有很多人在他面前說三說四,他不會聽進去,也不會反對。為什麼?遵守佛陀的教誨,遵守祖師的教誨。

  佛陀教導我們對於一切不同的知見,不同的見解,祖師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的,應當怎麼樣?用什麼樣的心態?就是合掌令歡喜!我也不跟你辯論,合掌是我對你恭敬。我還是走我的路,還是用我的老方法修行,不會受你影響。我對你尊敬,不會有一句話反駁你。佛教導我們叫默擯,默擯實在講,就是儒家所講的「敬而遠之」,「遠」不是遠遠離開,不是這個意思。「遠」就是說你的想法、做法我不會跟著你走,我還是跟著經論走。自己選擇自己能力修學的經論,自己如沒有能力,老師幫助我選擇經論,這都是老師的教導。

  說老實話,我們現代要說我們自己有能力來選擇經論,以我自己本人而言,也是一個下等根器的人,不是上根,連中根都談不上,所以我們還是聽老師的教導。縱然是下下根遇到真善知識,就像我們時常說起的諦閑老法師那個鍋漏匠徒弟,補鍋、補碗的徒弟,那是下下根。遇到真善知識諦閑老法師,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真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真的修成功了。他要是有懷疑、他要再夾雜,那就不成功。他成功的祕訣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成功了。信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信要有根,信決定不會動搖,一生不會改變,這個人的道業決定成功了。

  第二個「進根」。進,都是對正道跟助道,勤求不息,勇猛精進,決定不會有一天放鬆。稍微契入境界,樂此不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的樂,真的樂此不疲,不會疲倦,不會厭煩,愈來愈歡喜,愈精進。

  「念」,念就是繫念在心,心裡面所繫念的就是正道跟助道。今天念佛人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我們這個階段的正道跟助道。助道是什麼?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古大德常常跟我們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善惡的標準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瞭。什麼是惡?自私自利是惡,大公無私利益社會、利益眾生是善。有一些人聽了不以為然,為什麼對我自己有利的就是惡?在世間法裡面這個話講得通,在出世間法裡面就大錯特錯。錯在哪裡?我執不能破!出世間法裡頭一關是破我執,於我有利益,增長我執。《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你念念都是堅固執著,增長我相、增長我見,你這個我執什麼時候才能夠破得掉?我執不破,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佛把這個破我執擺在第一。

  我們起心動念確確實實無我!無我,具體而言就是決定沒有自己的利益,所以自私自利要徹底放下。要怎樣破我執?這是破我執的祕訣,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為社會、為眾生、為正法久住;決定沒有個人絲毫利益在裡面,往生西方世界一點掛礙都沒有,走得很自在。常常要記住佛教給我們的,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把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念頭一起,很喜歡的境界就起貪戀心,我們就要想到《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一冷水澆下來,你的心就平靜了。

  遇到冤家對頭很不順眼,人事物心裡很不痛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馬上就平了。提起一句「阿彌陀佛」,知道我到這個世界是來旅遊的,過兩天就要走了。這個世界好也好,不好也好,與我有什麼相干?我何必操這個心?有緣來勸他,勸他為善;無緣,我們做出一個樣子給他看,他看得懂是他的福報,看不懂就算了。不要斤斤計較!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是教化眾生,為人演說,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為人演說,演是表演,做給人看,「說」是給人說明。沒有自己絲毫的名利在裡頭,不夾雜一絲一毫,所以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看多自在。夾雜有自己就麻煩了,為什麼?你有利害得失在裡頭。只要夾雜利害得失,你起心動念頭一個就想到自己的利益,往往做錯事情。完全沒有個人的利害得失,你才真正放得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的心得解脫,你的智慧開了。除這個之外不能有一個雜念,不管什麼念頭夾雜在裡面都不可以。真的是不容毫分不淨夾雜,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心要做到純淨、純善。

  「定」這是攝心,攝心、收心。孟夫子說得很好,「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那就是定功。我的心不再向外攀緣,不但是世法裡頭不攀緣,佛法裡頭也不攀緣,你的心真定了!印光大師一生教導我們的就是這個方法,這就是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所講的,持名念佛是「無上深妙禪」,無上深妙禪是念佛!攝心在佛號上,除了這一句佛號之外,心裡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叫定根。這個定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有根了!除這個之外你什麼都沒有。念念與阿彌陀佛相應,念念與淨宗經教相應,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慧根」,智慧的觀照,照見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你的慧有根。有根不錯,你不會動搖了,你自己所謂腳跟站得穩,如如不動,自度可以了。你要再想幫助別人那還得有力,有根還要有力,五根增長就有力了,五力。「力」實在講,自己這個根更深了,能幫助別人破除疑惑,幫助別人建立五根。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