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八十一集) 2005/11/3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81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八十一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開始跟大家報告中峰國師的開示。《繫念法事》一開端是香讚,「戒定真香」,接著是誦經,誦《佛說阿彌陀經》。經的後面接著是念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咒念三遍,下面是中峰禪師的開示,在開示當中他還有三稱:
【南無蓮池會菩薩摩訶薩。】
念三遍。誦經之前也有三稱: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這是誦《彌陀經》之前都有這三稱。『蓮池海會佛菩薩』跟這個地方的『蓮池會菩薩摩訶薩』有什麼差別?如果沒有差別,為什麼不用蓮池海會佛菩薩?為什麼不統一用?既然是兩個稱讚,必然意思不一樣。我們可以說意思是相同的,但是也可以說這裡面稍有差別,大同小異。說「蓮池海會佛菩薩」,海會大,可以涵蓋遍法界虛空界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如來都在宣說持名念佛、往生成佛的法門。我們可以說蓮池海會是涵蓋遍虛空法界,很大。
每個念佛的人都在蓮池海會裡面,甚至於在現前這個社會,反對念佛的人、排斥念佛的人、毀謗念佛的人,甚至於發心要把念佛法門消滅的這些人,他也在蓮池海會裡面。什麼原因?阿彌陀佛的名號「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今天排斥不接受是他迷惑不了解事實真相,而造這些罪業,造罪業當然要受果報,果報受完之後,因緣成熟,他還是因為阿賴耶識裡頭阿彌陀佛的種子成熟;換句話說,將來也必定往生極樂。所以毀謗也不怕,最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這一生完全沒有緣分聽到,那才真正叫苦;聽都聽不到,看都看不到。聽到反對,不怕,造惡業都不怕,這個善根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所以這個法門是不可思議的法門,蓮池海會。這地方講「蓮池會菩薩摩訶薩」,沒有加「海會」,我們可以把它想作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本土,而不是講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就要加海會,蓮池海會,所以這裡頭同異差別就在此地。這是說極樂世界。
菩薩,地前都稱菩薩。下下品往生,帶業的人,帶業往生的,煩惱習氣一品也沒斷,他也是菩薩,他是什麼菩薩?初信位的菩薩。這個法門是大乘圓教,至圓至頓,這是過去祖師大德說的,等同華嚴、法華,這還得了嗎?圓教初信位的菩薩決定是已經斷八十八品見惑。我們帶業往生的人,八十八品見惑一品也沒斷,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可思議。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說,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人,你不能講他是菩薩,為什麼?他一品惑也沒斷;你也不能說他是凡夫,為什麼?他也是阿惟越致菩薩。所以蕅益大師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的身分很奇怪,一切皆非,一切皆是,不思議的身分。如果我們勉強來講,他一品煩惱沒斷,我們可以說他是相似位的菩薩,不是真的,相似,很像,但是不是真實的。很像菩薩,他又不是真的菩薩,這是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這一品煩惱都沒斷。
當然到西方世界之後,煩惱要不要斷?要斷,要斷得乾乾淨淨你才能圓成佛道,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繼續修行,那個地方是修行最殊勝的環境。我們這個地方修行有人事物的干擾,從前人修行修學的環境真的比我們現在殊勝。多少修行人找一個清淨幽雅的環境,建一個小茅蓬,數十年不下山,他很容易成就。但是成就的人畢竟還是少數,什麼原因?心地清淨這個條件他得到了,不受干擾,但是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他不容易遇到,所以要尋師訪道,要到處參學,參到疑惑完全斷除,真正覺悟明瞭了,再找一個幽靜環境養道,與一切境緣遠離。住在深山,人跡罕至的地方去養道,這個好。我們看歷代,不管是哪個宗派的祖師大德,他們的成就,就是連淨土宗都不例外。
東晉時代慧遠大師,這是中國淨土宗第一代祖師。在中國東晉這個時代,他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建立中國第一所念佛堂,在江西廬山。他的念佛堂裡面一共住一百二十三個人,住在這個念佛堂,虎溪為界,不出這個界線。那邊有條溪叫做虎溪,有時候客人來,送客送到虎溪,不超過虎溪,不出這個界線。身心清淨,所以各個有成就。現在這個時代要找這個環境難了,你住在深山裡面,現在交通方便,客人還是很多。客人來了,你不能不接待,接待應酬太多,來的時候是是非非,張家長李家短,講一些是非,你又不能不聽,這些沒有一樣不是污染。如果自己不能甘心寂寞,住在深山還裝個電腦網路、衛星電視,那麻煩就更大,既然住在深山,跟外面這個社會還是沒有脫離。所以現在修行在環境上來講是大大不如從前,但是現在聽經的機會,同參道友一塊修學的機會比從前方便,這是由於交通資訊的便捷,科技的進步,所以各有利弊。也有利益,也有弊端,如何能取其利捨其弊?這是智慧,這是善巧方便。
家師在澳洲圖文巴,選擇在這個地方,這是一個小城市,澳洲的一個小城,居民只有八萬多人,從布里斯本到這邊,開車大概一個半小時至兩個小時,最久兩個小時,從機場來是兩個小時。家師還住在鄉下,距離佛堂開車大概還要一、二十分,那邊就沒什麼房子,房子比較少。住在鄉下總是希望遠離干擾,希望身心清淨,能有多點時間讀經、念佛。每天在攝影室錄影四小時,這是報恩,上報諸佛之恩、祖師大德之恩、護法之恩,下報一切眾生之恩。在錄影室錄影,影帶提供電視台播送,這個做法是報恩,所以生活愈簡單愈好。
在此地,社會賢達、宗教領袖都非常關懷這個世間的災難,祈求世界和平,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能夠和睦相處。大家互相拓開心量,能夠包容,互相尊重,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一樁好事情,真正的消災免難之道。他來找家師,希望家師參與,這個事情是義不容辭,家師也盡一份力量幫助他們、成就他們的善願,但是對於自己的清修還是受到干擾,兩全其美很不容易。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好辦了,為什麼?有能力分身,這才真正是,不要說兩全其美,萬全其美。什麼事情都可以參與,分身就好了。一身能夠變化無量身去參與一切眾生的好事,自己的本身依舊在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面前,沒有離開過,自行化他統統辦圓滿,這不是理想,是事實。你要知道這個事實,你才會真正發願趕快求生西方淨土,滿我們自己真實的弘願。
「摩訶薩」是大菩薩,摩訶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大的意思,所以摩訶薩是大菩薩。登地的菩薩都稱作摩訶薩。登地,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位次都稱為摩訶薩,到等覺菩薩也是。「菩薩」是三賢菩薩,三賢就是還沒登地以前的菩薩,前面十信位統統包括在其中,連我們這個相似位(還不能算是初信位,相似位)都包括在其中,這是極樂世界不思議的境界。下面大師開示之前念了一首偈,這首偈是: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我們知道中峰禪師是法身菩薩,不是普通人,也就是說他確實是明心見性的人。只要明心見性,最低限度他是圓教初住位的菩薩,這是最低限度。他跟諸佛如來是同生性,不是異生性,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他是用四智菩提,他不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四智菩提,從哪些地方知道?從這些開示當中我們知道。他這些話不是見性講不出來,如果沒有修到這個程度,這些話講不出來。
前面兩句容易,這不難,為什麼?《彌陀經》念熟了你就知道。這個世界為什麼稱為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在經上對舍利弗尊者講得很清楚,「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答得很清楚,這是佛跟舍利弗講,也是跟我們大家講,所以前面兩句沒問題,我們《彌陀經》念熟了也能說得出來。為什麼西方叫做極樂世界?因為那個世界所有的苦都沒有,我們這個世界苦,他那個世界完全沒有,所以那個世界叫做極樂世界。
後面兩句我們就說不出來了,尤其是最後一句。『道人若要尋歸路』,「道人」是修道的人。「歸路」是什麼路?成佛的道路,這一條路不容易,到哪裡去找?我們今天說我們找到了,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成佛之道,這個沒錯,這我們大家都能說得出來,但是他不是這麼說,中峰禪師講『但向塵中了自心』,這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如果要是我們說「道人若要尋歸路」,我們一定是信願持名求往生,依照這部經教我們,我們一定是這樣的說法,我們不會說「但向塵中了自心」。見性的人畢竟是明心見性,跟我們九法界的凡夫不一樣。塵是塵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現實生活環境,了是明瞭,自心就是自己的心性,所以這一句話禪的意味很重。
換句話說,了自心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佛是分證位的佛,不是相似位。四聖法界是相似位,天台大師講的相似即佛。明心見性那是真的,分證即佛。六道輪迴裡面修得再好,你見思煩惱沒斷,你是觀行即佛。煩惱斷了之後,見思煩惱斷了,那才叫相似即佛,就是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相似就是很像,但還不是真的佛,接近,還不是真的。一真法界是分證即佛,明心見性是到一真法界,這真的佛,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他懂,他知道,中峰禪師知道,這一定要在我們現前的生活當中求明心見性,要是用《般若》裡面的說法是「覺了諸法實相」。覺了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瞭,沒有疑惑了,那麼你已經到一真法界,那就是歸路。
所以學佛,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哪個宗派,無論哪個法門,方法儘管不一樣,依據的經教縱然不相同,但是它的方向、道路、目標完全相同,那是什麼?就是明心見性。禪也好、教也好、密也好、淨也好,我們淨土也是明心見性,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所以這首偈,你看看人家開示頭一句話就和盤托出,一絲毫保留都沒有,把他自己修行證果的經驗全盤托出來。
前面兩句勸我們修淨土,那個世界沒有苦,沒有眾苦,沒有眾苦就是極樂。世界都沒有苦,一點苦都沒有,所以才叫極樂。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一法就是講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今天在這個環境裡頭要想真正做到心善、思想善、觀行善,不是容易事情,太難了。可是你要真正發心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永離一切苦,比修十善業道容易。十善業道修圓滿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在講席裡面多次做詳細說明。再看下面這篇文:
【心心即佛。】
這句是法說,下面兩句是比喻:
【醍醐酥酪。咸自乳生。】
『醍醐酥酪』是奶製品,像牛奶、羊奶做的,我們現在講奶製品,從牛奶、羊奶提煉的,愈提煉愈殊勝,所以從奶提煉成「酪」,酪再提煉就成為「酥」,酥再提煉就成「醍醐」,醍醐是奶製品裡面的精華,味道也最好。佛在經上常常用這個來比喻,比喻佛菩薩,比喻最殊勝的境界,醍醐。醍醐到底是什麼?現在有沒有?現在有,很平常,就是日常生活當中食品裡面最好的,這就叫醍醐。
這些事情家師早年初學佛的時候,台灣道源老和尚有一次跟著一個印度的朝聖團,到印度去觀光、旅遊、參訪。因為道老他是講經的法師,常常在經上講到醍醐、講到菴摩羅果,他總是說不清楚。醍醐到底是什麼?菴摩羅果是什麼?到印度的時候他就特別找印度人,你把醍醐找來我看看,菴摩羅果找來我看看。菴摩羅果人家拿來了,就是芭樂。他一看笑笑,這台灣有很多。醍醐是什麼?人家也拿來了,原來也很平常,都是常常吃到的,現在叫起司、沙拉這類的,外國人叫沙拉,也有人說起司,這都是奶提煉的,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醍醐。這一下才真正清楚,以後講經常常講給大家聽。在從前為什麼沒法子翻譯?因為那個東西中國沒有,翻出來人家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古代中國沒有這個食品。由此可知,這個食品在三千年前,印度已經就提煉到這樣的美食,就是這種營養品在三千年前,印度就開始在做了。
下面說『心心即佛』,他為什麼用兩個「心」?一個心不就行了,為何用兩個心?兩個心一定是兩個意思,哪兩個意思?我們曉得是真心、妄心,真跟妄。確實,真心是佛,妄心也是佛,所以佛才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現在用的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妄心還是真心來的,真心迷了就變妄心,所以真心在迷的時候就叫做妄心,所以妄心之體還是真心,離開真心哪來的妄心?好像波浪,我們把波浪比喻妄心,海水比喻真心,波浪從哪來?從海水來。起風就產生波浪,風平浪靜又回歸到平靜。所以波浪就是海水,海水就是波浪,所以真心就是妄心,妄心就是真心,真心迷了就叫妄心,妄心覺了就叫真心,所以真妄不二,真妄是一。所以這個比喻就比喻得好,醍醐,把醍醐比喻真心,把酥酪比喻妄心,統統是奶裡頭提煉的,沒有離開奶,都是奶製品,真妄不二。
如果你在這個地方真的覺悟,整個宇宙就是一個不二,你真開悟了。真妄不二,迷悟不二,凡聖不二,生死不二,煩惱菩提不二,這就叫一心。一心不亂,境界是什麼?境界是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現前,你要沒有入不二,你見不到。換句話說,你得不到一心就見不到一真,你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妄想分別執著是迷不是覺,迷而不覺。大師的開示開門見山,第一句話就把宇宙人生的真相顯示給你看,問題是你懂不懂、你會不會。第二句重複這個意思:
【佛佛惟心。】
前面「心心即佛」,『佛佛惟心』這說了兩個「佛」,兩個佛也有意思,可以稱為一切諸佛,也可以說今佛、過去佛,今佛、古佛。今佛(現在佛)、古佛(過去佛)。「佛佛」二字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心,心就是佛,這個心是真心。哪個人沒有真心?人人都有真心。真心在哪裡?真心就在現前,你從來沒有離開過真心。不但你有真心,一切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所有動物都有真心。不但動物有真心,植物、礦物,乃至虛空都有。為什麼?真心是一切諸法的本體,所有現象都從真心產生的,體是真心,本體。
《華嚴經》上說「法性遍在一切處」,這一切處包括虛空。離開法性,哪來的虛空?虛空是法性變出來的,虛空是屬於相分。近代科學家才漸漸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他們說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空間跟時間在某種條件之下等於零,沒有。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空間也是無中生有變現出來,這跟《華嚴經》上講的是一個意思。「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一切眾生及國土是講空間,三世悉在是講時間。「亦無形相而可得」,這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諸法(包括虛空),它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把事實真相說出來了。佛佛惟心,這句法說,後面兩句是比喻,這句是法說,後面這兩句是比喻:
【釵釧瓶盤。盡從金出。】
把金比作自性,把我們的自性比作金子,這是用比喻讓我們可以從比喻去體會。把金器,『釵』是金釵,婦人插在頭髮上,現在比較少見,古時候比較多,比喻這個東西金子做的。『釧』,我們一般說手鐲,就是裝飾品,也是金做的。『瓶』是花瓶,『盤』是盤子,就是日常用品的器具都是黃金製作的。器具雖然不一樣,用途也不相同,但是它的體性是一不是二,都是金子,它的本質都是金,只是形狀不同、作用不同,本質都一樣。這是用金跟器(器物)來比喻真心,所以真跟妄是一不是二,今佛、古佛不離自性。這兩句是把性、相的關係、性質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兩句要是完全通達了,就是法身菩薩,你在這個世間,跟一般凡人的思想見解、言行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肯定不一樣。為什麼?你過菩薩的生活,你在行菩薩道,確確實實是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覺者的生活、覺者的行為。這是開示頭一段,總的原則、總的綱領說出來了。再看下面他怎麼教我們:
【十萬億程。東西不隔。】
『十萬億程』是《彌陀經》上講的。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那邊有一個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十萬億程」講距離,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這中間有十萬億佛國土,就是說十萬億尊佛,每一尊佛一個大千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所以一個佛國土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你說這個距離有多大!東西距離這麼遠,這裡告訴我們『東西不隔』,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沒有空間的距離,遠近不二,一彈指、一剎那,十萬億就到了。
【二六時內。】
這是講時間。『二六』是從我們中國人講的,「二六」就是十二,二乘六,十二,這講時間。印度人只講晝夜六時,一天只有六時,不是二個六時,它是一個六時。我們中國人講二六,二六是十二個時辰,印度只有六時,中國人講十二個時辰。中國古人,古時候計算時間,計算時辰是講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用這十二個時辰。這個用法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國成立才不用,民國成立才用西方的二十四小時,所以稱小時。為什麼稱小時?就是西方的時比我們中國的時辰還小,少一倍。我們中國的一時是現在的二小時,古代一個時辰就是我們現在二小時,所以小時是這麼來的。印度的時比古代中國的時大,印度一時是中國的二時,是現在的四小時。所以經上常講二時講經,二時講經就是現在八小時,一天佛講經講八小時。
我們從經典裡面曉得,釋迦牟尼佛的僧團當年在世,他們每天學習經教是八小時。非常重要,這是示現給我們看。我們今天為什麼學佛功夫不得力?不得力還不要緊,不得力還天天打妄想,念念都造業,這個可怕。怎樣讓我們遠離妄想不再造業?佛為我們所示現的只有一個方法:上課。講經、聽經,上課,每天上課八小時,天天不間斷。釋迦牟尼佛這樣示現四十九年,每天上課八小時,這樣才離開妄想。遠離妄想,你的身口就不會造業,能恢復正常,正常的生活行為就是佛菩薩,這叫真正學佛,在佛法裡真正得到受用,我們要明瞭。
所以不讀經、不聽經怎麼行?今天佛教之衰微,衰微在四眾出家在家不聽經、不肯學習。只要不聽經、不學習,你一定隨順你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生活也好,工作也好,待人接物也好,沒有不造業的,真正像《地藏經》上所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太可怕了。想到你造業,造業一定有果報,不是說造了業之後就沒事。前面我們講得很清楚,惑業苦,三障裡頭煩惱障、業障、報障,報是三途苦報,你知不知道!
給你講了,你聽到了,好像也有感動,但是感動的時間太短了,幾分鐘過了之後,原形畢露,煩惱習氣又起現行。這是什麼原因?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力量太強大,我們修學佛法的力量太薄弱,敵不過。敵不過怎麼辦?佛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果然你把這句話做到,你真正做到了,控制自己煩惱習氣需要多久的時間?一般來講是三年到五年。古時候標準是三年到五年,現在三、五年不行,為什麼?內心煩惱習氣太重,外面引誘的力量太強。所以今天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天天讀經、天天聽經,差不多要多十倍,三十年到五十年,這是家師的經驗。他學佛五十二年了,才將煩惱習氣控制住,才能不受這個社會的引誘、迷惑。天天這樣學習,不學不行。
這是這個時代,要不是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你要想成就,頭一個條件就是壽命,你要沒有這麼長的壽命,你修行的功夫不夠,壽命到了,功夫不得力,還是得輪迴。這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這裡,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