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六十六集) 2005/11/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WD20-007-0066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第六十六集的播出。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這一集我們接下來再介紹上方世界第七尊佛,「娑羅樹王佛,表圓證究竟堅固,為大法王,密淨不二也」。「娑羅樹王佛」是代表密法,密宗,密宗跟淨宗是不二,密淨不二,這個上一集也簡單跟大家報告過了。密宗跟淨宗都是修清淨心,這是同一類。淨土宗講的身心清淨是要遠離染污,遠離染污保持清淨,這個比較容易,就是遠離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沒有接觸,心的清淨比較容易保持。密宗清淨比淨土較殊勝,為什麼?它不離染污,在染而不染,這個高,當然也就比較困難,所以密宗的成就不容易。在染而離染,這個不簡單。所以密跟淨都是修清淨心。過去黃念祖老居士在世的時候,他是是密宗的阿闍梨,金剛阿闍梨,我們一般講金剛上師,他老人家最後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他沒有用他的密法,最後的時候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求生淨土。
黃老在世,有一次告訴家師(有一次家師到北京去看他,他告訴家師),他說中國從解放之後四十多年(那個時候還不到五十年,大概十幾年前的事情,四十幾年),他說這四十幾年當中,中國那時候十三億的人口,學密宗的人,四十多年這麼多人,有幾個成就?他跟家師講有六個,四十多年當中學密,真正有成就的六個人,而且又告訴家師,從此以後學密宗不可能有成就了,只有修淨土。在污染裡面要不染,這個功夫高,有幾個人能成就?如果不是宿世善根福德因緣非常的深厚,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密宗修學不離五欲六塵,天天在五欲六塵裡面打滾,他一絲毫不染著,他有這個本事,有這個功夫,這才算成就,這個功夫當然就高了,困難度也高,不像淨土宗,淨土宗是離開五欲六塵來修清淨心。所以在等級上講,密宗的清淨是上乘的,上上乘的清淨心。我們淨土宗的心地清淨是中下,中下乘,比不上密法。所以密法我們應當尊敬,自己知道沒有能力修學,還是修念佛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之後再把我們的修行方法、境界向上提升,到極樂世界再提升,這就正確了,這個一點都不錯。淨密為什麼不二?都是修清淨心。所以娑羅樹王佛是代表密淨不二,都是修清淨心。
後面這三尊佛跟東方就互相照應了。我們在六方佛裡面最初看到的,在東方,我們看到佛的表法表三身,「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這當中都用須彌,須彌相、大須彌、須彌光,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學佛人所求的,就是希望證得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叫究竟的佛果。到上方,我們看到了。
「寶華德佛,表圓滿報身」,圓滿報身就是圓滿的智慧身,自性本具般若現前。「見一切義佛,表千百億化身,五眼圓明,普應群機也」,這就是應化身,千百億化身。在九法界,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決定不失時。有感立刻就有應,決定不會說是沒有應的。感應的道理在前面講過,感應有四大類,感有四大類,應也有四大類,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感應道交的現象不外乎這四大類。佛、菩薩、阿羅漢都有這個能力來應。但是如來的感應是無條件的,遍應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遍應,普遍應。
菩薩跟阿羅漢有時候,跟他有緣分,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菩薩、羅漢跟這個眾生有緣,他就來應,跟這個眾生沒有緣,他不來應,為什麼?他來應的時候,眾生並不歡喜他。他是很想來幫助你,但是你不歡迎,你不要他幫助,你不接受,這樣他就不來。佛不一樣,佛是無條件,但是佛的應,剛才講了,有顯應、有冥應。冥是暗中保佑你,不明顯,你自己不會覺察到,你自己沒感覺。顯應是很明顯,你能夠覺察到,你感覺得到。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所以這是表佛的應化身。
最後一位,「如須彌山佛」,須彌出現了,「表清淨法身,為一切法之理體也」,如須彌山佛。這個三身是一,「圓證一體三身」。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從智慧上講是報身,從理體上講是法身,從作用上講是應化身,一體三身圓滿的證得。你看它跟東方相應,徹始徹終。
我們看下面這段,「以上略出佛名號,含意甚深,密示念佛人,自初發心至圓滿菩提,一生成辦之歷程旨要,如華嚴五十三參,不可不知也」。佛,智慧究竟圓滿,教學的方法高明到極處,佛經上常常講善巧方便,這四個字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你細心觀察,你才曉得他是怎樣顯示這個善巧方便。
你看就是舉這些名號,這些名號統統是教導我們怎麼樣修學,教我們如何修學的。東方把修學的基本、根本法教給我們,南方修慧,西方修福。北方福慧都有了基礎,你就要開始教化眾生,北方就開始教化,教學相長。你要提升你自己的境界,要證得更高的果位,你不用教學的方法很困難。菩薩沒有一個不教學的,沒有一個不為一切眾生服務的,為一切眾生服務是修福,教學是修慧,福慧雙修,所以成佛叫二足尊,兩足尊。有慧沒有福不能度眾生,有福沒有慧也不能度眾生。這北方開始了,然後下方、上方。下方六尊佛代表大乘菩薩六度法門,最後上方給你講究竟圓滿。你看這個次第、順序,每一個階段學什麼,用佛菩薩名號來表法,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深。
「密示念佛人」,我們要懂得它的密義。真的,佛講經說法意在言外,我們要能體會,要能體會得到,這就是早年祖師大德常講「你會嗎?」你會不會聽?你會不會體會到這個意思?然後你才知道應該怎麼修學。
世出世間法,家師常常講,沒有智慧不行,只有有智慧的人他能夠抓住機會,他成功了。世法如是,佛法亦如是。機會在你的面前,你要是錯過了,錯過之後,下一次不曉得等到哪一生、哪一劫才能遇到。凡是成功的人,沒有別的,他認識機會,他會抓住機會,他成功了。就像世間一般做生意一樣,生意人講商機,商業的機會,商業的機緣,就是賺錢的機會,你要看得很準,要把它抓住,你在這上面投資,真正賺錢了。機會在你面前錯過了,你沒有抓住,這就失去。佛法亦復如是,就是修福修慧這種機緣,你要能認識它。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沒有別的,他沒有私心,一切為眾生服務。佛法講度眾生,度是什麼意思?度就是今天講的服務,無條件為一切眾生服務,能夠捨己為人,這是大慈大悲,這叫大菩提心。不肯捨己為人的人,始終不能成就。你說你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眾生有苦難,希望你幫忙,幫一點忙你都不肯,心裡怎麼想?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學成了再幫助你。現在明明你有能力幫助,不肯幫助,等到極樂世界學成再來幫助,若是存這個心,極樂世界你就去不了。怎樣是到極樂世界學成再來?現在看到眾生苦,我確實沒有能力幫助,想要幫助沒有能力,不是說不幫助,只好等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學成本事再來幫助,這個行。你現在有能力,你現在不肯做,你這個心就跟阿彌陀佛的本願相違背,阿彌陀佛念念要幫助眾生。你要求往生西方,你的心願解行要跟阿彌陀佛一樣,要相應,這樣才會感應。所以我們現前有一分的能力幫助一分,有兩分就幫助兩分,你的功德是圓滿的。
一切眾生學佛最大的難關是什麼?進得少、退得多,進步少,退步多。不要說是我們初發心的人遇到不順的境緣馬上就退心,連小乘阿羅漢都會退心。四果阿羅漢應化在這個世間,看到眾生難度,這麼困難,他都會退心,何況我們博地凡夫,煩惱習氣一分都沒有斷,最容易退墮,退轉墮落,一退就往下墮落,這是肯定的。在這個時候,《了凡四訓》裡面就講得很好,這個時候要真正遇到善知識提醒你自己,提醒你、提拔你,來幫助你。《金剛經》上講的「善護念諸菩薩」,這是如來的教誨。大菩薩要常常照顧小菩薩,小菩薩很容易退轉,很容易墮落,當他遇到退緣的時候趕緊去幫助他,不容易。我們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遇到真善知識?遇到真善知識那是有多大的福報,你才能保住自己不退轉。障礙的因緣處處都是,障緣從哪裡來的?無量劫造作的業障,自己造作的,現在在菩提路上統統起現行,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接著看第九小段,「佛度生,生受化,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能令觸動宿種」,宿種就是過去的種子善根。「能令魔障難遮,能令體性開發。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也。」這一段話的意思說得很深,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所說的話,特別是發心從事弘法、護法工作的人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如果不懂這個道理,我們在自行化他的路上總不免會退心,這是必然的現象。
佛度眾生,度就是教化,教導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化」,意思很深,我們常講接受教誨,接受教誨只說到一邊,不圓滿。教了怎麼樣?教了,你學了沒有?教之後有沒有學?你如果不肯學,這個教誨沒有成就。教是教了,眾生沒有學,沒有成績。所以教還要有化,化就有成績了。化是變化氣質,真正有成就、成績,有成績出來。古人說讀書志在變化氣質,他有個轉變,轉變就是變化,化惡為善,真的轉了,轉化。化迷為悟,化凡成聖,這都是教學具體的成績顯示出來了。他能夠轉凡成聖,化凡成聖,這是最好的成績,圓滿的成績;能夠化迷為悟,這是第二等的成績;能夠教眾生化惡為善,這是第三等的成績。像中國人打分數用甲乙丙,轉凡成聖是甲等,這是第一等的成績;轉迷為悟是乙等,第二級,第二等;轉惡為善是丙等,第三級。「化」裡頭有這個意思在。眾生接受佛的教化決定是變化,他會起變化,最低程度也是轉惡為善,一般講斷惡修善,真正起了變化。
「其間難易深淺,總在於緣。」緣,不但佛法講緣,世間法也講緣,世出世法離不開緣,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意思。學生跟老師要有緣,緣從哪裡看?學生尊重這個老師,喜愛這個老師,老師也喜歡這個學生,這樣這個師生就有緣,這個緣就深了。緣深怎麼樣?學生聽話,老師好教,因為學生對老師尊重,真正尊重。尊重的樣子是什麼?依教奉行。老師教了,如果我做不到,自己感覺得對不起老師,這就是緣的力量在推動。老師也是這樣,這個學生真正肯學,老師要沒有好好教他,老師覺得我對不起這個學生。
早年家師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常給他說,說的都是古人的話。學生對老師有十分誠敬,跟這個老師學,老師如果只教他九分,還少一分,就對不起學生。如果這個學生對老師只有五分的尊敬,老師不會教他六分,為什麼?教他六分多了一分,他不能吸收,他不能接受,那叫做白費力氣。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說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師教學,這裡頭必定有十分誠敬的學生,老師講的東西真正是和盤托出,一點保留都沒有。誠敬心不足的,你有幾分誠敬你得幾分,你沒有誠敬心,你一分都得不到,那個沒有關係,為什麼?你是屬於旁聽。在旁邊聽的也算是有緣,不錯了,算不錯了,因為平常你自己向老師請教,老師不會教你,今天講堂裡頭有真正十分誠敬的學生,老師講的東西精彩,你可以在旁邊旁聽,你能學多少,老師就不負責任了。
所以佛說法,我們常常在經典裡面看到,但是我們看不懂,祖師註解就註出來,當機者,那個當機者就是十分誠敬,佛這個法是針對他說的,其他的人在旁邊聽的是旁聽。像世尊講《華嚴》,《華嚴經》的當機者是誰?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們是當機者。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都是旁聽,佛不是針對他們講的,但是遇到這個緣也算不錯,阿賴耶識裡頭種個種子,所以說「總在於緣」。佛法的修學跟世間法一樣,總是在緣分。
「緣之所在,恩德弘深。」對佛、對法、對老師,還是要有誠敬,沒有誠敬,老師要把弘法的事情交給你,你沒有辦法接受,你也拿不到。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誠,就是一個敬,「不誠無物」,什麼都不用說。所以有誠敬,這有恩德,所以說恩德弘深。
「種種教啟」,教是教誨,啟是啟發。「能令歡喜信入」,學生真有真誠恭敬,尊師重道,他聽老師教誨歡喜,他相信,他不懷疑,他能契入。「入」裡頭就是講解悟、證悟,能解、能行、能證就入了,這學生好教,在一般講這學生有悟性,你一說他就懂,他就明瞭。根性差一點的人比較難,你跟他講,他不懂,他還是隨順煩惱習氣,回不了頭,這種人多。真正聽了就相信、就理解,就能依教奉行,實在講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
這實實在在,我們平常在講席當中常說,家師常常講「好學」,最重要是愛好,好學就是說愛好。人只要好學,你一定能夠遇到真善知識,喜歡學習,為什麼?感應。好學是能感,能感動諸佛菩薩,能感動善知識。這個「好」就是愛好,決定能依教奉行。你肯學、能信、能解,做不到,這不是好學,你這個「好」字還不夠分數,還不及格,沒有達到標準。真正「好」一定是依教奉行,一定能做到,這才是好學。
緣重要!同樣一個道理,十方世界諸佛很多,為什麼我們偏偏念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念別的佛?阿彌陀佛跟我有緣,我喜歡他,他也喜歡我,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怎麼知道有緣?淨土經典一接觸就歡喜,這就是有緣。一聽就能理解,理解之後真正肯照做,依教奉行,從這個地方就看出有緣了。換另外一部經也能相信,也很歡喜,有時候許多地方不懂,看不懂,去請教人,聽人講,好像人家也沒有講清楚,沒有辦法依教奉行,或者懂了,行不容易,做不到,太難了。這個淨土法門容易、直捷、穩當、快速,而且成功圓滿,所以有緣。
菩薩裡頭,菩薩也很多,偏偏念觀世音菩薩,什麼原因?觀音菩薩跟娑婆世界的人有緣。所以在中國諺語裡也常講「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彌陀、觀音好像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分,而且緣分很深,就這個道理。十方諸佛也都知道,大概是彌陀、觀音不但跟我們這個地方有緣,跟十方世界眾生都有很深很深的緣分,所以諸佛如來宣揚,諸佛如來勸我們發心跟彌陀、跟觀音學習,緣深。確實這底下講的這幾句效果非常的明顯。
「能令觸動宿種」,宿種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種子。善知識、老師教誨你,會把你過去生中阿賴耶識裡頭善根種子觸動。換句話說,你學習跟過去生的學習接上了,這個緣好,跟過去生中學的接上了。本來是中斷了,怎麼斷的?隔陰之迷。我們是業報身,來投胎的時候把前世的善根種子忘記了,雖然有,不起現行、不起作用。善知識不斷的在開導,豁然覺悟了,悟是有原因的,過去生中曾經學過,這是老師的增上緣。
「能令魔障難遮」,這是真的,你在菩提道上,你想修行,你想度化眾生,都有魔障來阻撓你,阻止干擾。如果有善知識教導你,這個魔障就化解了。怎麼化解?因為你有智慧了,你記住善知識的教誨,你不懷疑、不迷惑。魔障有順境、有逆境,你要有智慧、有慧眼,你能夠看得出來。順境是什麼?樣樣都很如意,讓你生起貪愛的心,要知道貪愛是煩惱,是三毒之一,你在這個境界裡起了貪愛不是好事情,魔障現前。你若有智慧,你就不會受它障礙,它就不會障礙你,你會應付得非常好。如果你沒有智慧,當然就被這個境界所迷,障礙就現前了。所以順境的時候有智慧,知道知恩報恩,感恩戴德,人家幫助我們,在這個裡頭不生煩惱,順境裡面的煩惱是貪愛,不生貪心,不愚痴。
如果這個魔障是逆境,逆境是怎麼樣?叫你生瞋恨心、生嫉妒心,不善的念頭生起來。你要能認識清楚,你要有智慧把逆境轉變成順境,不但不能障礙你,有時候還把你的境界提升了。所以古大德跟我們講了一句真話,「菩提道上無佛亦無魔」,這個話是真話。佛跟魔從哪裡來?一念覺,情與無情都是佛境界;一念迷,情與無情統統是魔境界,在我們自己心裡覺跟迷。說實在話,確確實實沒有佛也沒有魔,魔跟佛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的心想覺而不迷,一切法都是佛法。我的心想迷惑顛倒,迷而不覺,一切法都是魔障。所以佛、魔是自己念頭上變現出來,從念頭變出來的,所變出來的境界。
在最近這二三年,大家都看到日本江本勝博士實驗水的結晶,從這個比喻上你應該能理解。我們以善心,一念善,愛心、感謝的心,你看水結晶顯示得那麼美麗。如果我們以惡念,很不好的心態來對這個水,這個水的結晶就非常難看。水沒有好,也沒有醜,好醜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它隨著我們的念頭來變化。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也就是說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頭沒有佛也沒有魔。佛是代表好,魔是代表醜,沒有好醜,「好醜在於心」。我們自己的心、念頭就跟水一樣,水沒有好醜,我們以善心善念對待它,它就變得很美麗;我們以惡心對待它,它變得很醜陋,很難看,水的本身確實無好醜。你懂得這個道理,祖師給我們講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是平等的,真的是清淨平等,這是唯心所現。我們看到好醜是自己的「識」變現出來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外面境界隨著我們的心念變現出來。
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跟我們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無二無別,沒有兩樣。為什麼事實上有這麼大的差別?人心不一樣。極樂世界的人心善,所以山河大地、有情無情都變得非常善,非常清淨。我們這個地球上的人心不善、不清淨,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所以這個世界情與無情、山河大地就變成了五濁惡世。如果離開了居住這個地區,人的心念,極樂跟娑婆是平等的,一點差別都沒有,不同的差別就是居民的心行不相同。我們想把這個地球變成極樂世界,在理論上講是做得到,只要居住在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破迷開悟,情與無情、山河大地統統變成極樂世界,無量眾寶莊嚴。理論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所以真善知識幫助你,真正「能令魔障難遮」,這魔障無法障礙你。
家師時常說他以前學三個老師,所教他的,這三個老師都往生了。李老師是最後往生的,最後往生距離現在也已經往生十九年了。家師說在這十幾年當中我們也經歷不少的魔障,但是都能夠很順利通過,這什麼原因?老師早年的教誨都記在心裡。遇到障難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怎樣化解,要怎樣不受阻撓,怎樣提升自己的境界,提升自行弘法的繼續,不讓它中斷,都是老師教的。如果老師沒有教導我們,我們確實沒有能力應付魔障,為什麼?決定會跟他對立,決定會生瞋恚,那就錯了。冤家宜解不宜結,那就跟人家結怨。現在我們懂得這個方法,遇到怨懟,我們都能夠從內心裡面把這個結化開,彼此雙方都得利益,不結怨恨。
「能令體性開發」,這一句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能幫助你開悟,體性開發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開是開悟,發是發明。在淨宗裡面就是理一心不亂,體性開發是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宗門裡面的明心見性、教下的大開圓解是一個境界,只是這三種不同的法門,不同修行的方法,說的名詞術語不一樣,其實是一個境界。所以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這裡講體性開發。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法裡面講叫佛性、法性,有情分上叫它佛性,無情分上叫它法性,無情就是山河大地這些萬物,植物、礦物,這我們叫法性,動物叫做佛性。所以佛性跟法性合起來就叫做體性,你明白了,你開發了。這個事情很難懂,也很難講得清楚,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醒,果然你明白了,對你修學有很大的幫助,最大的幫助就是前面一句講的「能令魔障難遮」。你真正懂得這個道理,菩提道上一帆風順,精進不懈,沒障礙了。
佛性,什麼叫佛性?六根的本性就是佛性,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嚐,身能觸,意能知,這是我們的本能,六根根性的本能是佛性。什麼是法性?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就是法性。我們用見性見外面的色相,這個外面的色相是法性,見到它的性。
祖師大德常講第一念,第一念是正念,第一念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你就是佛,如如佛,但是問題在哪裡?第二念就來,麻煩了,第二念就墮落了,你不能保持第一念。因為第一念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起來,這是第一念。你看到外面的境界,聽到外面的音聲,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第一念,第二念就起心動念了。一起心動念就落到意識,把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變成了意識,變成八識,這就錯了,就墮落到凡夫,這一墮落自然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第七識),要知道自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自性真心裡頭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染污,這些東西叫做不覺,你有了這些東西你就不覺,佛就稱我們為凡夫。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法稱你為聖人,稱你為佛菩薩。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此地。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下面下一集再繼續向大家報告。謝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