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複講20-15〉 (第十二集) 2005/1/19 高雄佛教衛星電視台 檔名:WD20-007-0012
諸位觀眾大家好,阿彌陀佛!上一集我們跟大家報告到阿羅漢這個名詞。
阿羅漢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應供」,應供,我們上一集簡單報告過了。還沒證阿羅漢果以前,托缽乞食,在佛法裡面稱為「乞士」,還沒證阿羅漢的叫做比丘,比丘是乞士,不是應供。證阿羅漢果就是應供,應該接受大眾來供養。還沒證阿羅漢果叫乞士,乞是乞丐,但是他不是丐,他是士,士是中國讀書人,有道德、有學問這樣的人稱之為士。比丘他是有道德、有學問,但是他生活是以乞食,所以稱為乞士。
阿羅漢第二個意思叫做「殺賊」,應供、殺賊。賊就是小偷,殺是殺生的殺,殺小偷。我們看到這兩個字,有很多人誤會,說阿羅漢怎麼還在殺生,把小偷殺死!這是誤會。佛經裡的術語名詞是譬喻,這個賊不是指人,是指我們自己內心的煩惱,我們心裡的煩惱,佛陀把煩惱譬喻作賊。因為在世間如果遇到小偷,你的財物會被他偷光,損失財物。我們心裡有煩惱,我們的功德法財就被煩惱賊偷光了。
佛說人有煩惱,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些煩惱把我們自性的功德法財障礙住,就等於小偷偷去,你不得其用,得不到受用。所以把煩惱譬喻成賊,殺賊就是斷煩惱,就是轉煩惱,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去殺人,去抓個賊把他殺死。佛菩薩縱然遇到小偷強盜來搶他、來偷他,他也點頭笑笑,歡歡喜喜,決定不會計較,哪裡會殺他!所以這個賊是講煩惱。在因地稱作比丘,比丘稱作破惡,就是斷惡修善。在果地證阿羅漢果叫做殺賊。
第三個阿羅漢的意思是「無生」。小乘阿羅漢證阿羅漢果就不再到六道輪迴受生,六道輪迴的生死他斷了;他再到六道來是乘願再來的,不是像凡夫是業力來的。你不來也不行,不自在,阿羅漢他再來他自在,所以稱無生。不必再來六道受生,受生死輪迴。
在因地,在出家比丘,「無生」叫做「怖魔」,還沒證阿羅漢果,具足比丘戒還沒證果,這個時候叫怖魔,不是叫無生,無生一定要證阿羅漢果才叫無生。怖是恐怖,魔是魔王,一個人真正發心出家,魔王頭痛,他感到恐怖。為什麼?魔王愛欲非常重,也非常執著,他統治這個世間,世間所有一切人、一切眾生,他認為都是他的眷屬。現在這個眷屬發心出家,要離開他了,要超越三界六道,他很不高興,所以心裡起了恐怖。這是第三個意思。
今天我們曉得「大阿羅漢」,大阿羅漢無生,就是無明快要斷盡了,四十一品無明他就差兩品,再兩品就斷盡,真的無生。殺賊也是講斷煩惱,塵沙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無明煩惱也將要斷盡了,他的智慧、能力、相好等同佛果,跟如來果地上相去不遠,非常接近。所以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他們都是法身大士,示現聲聞的身分為我們做證明,這個淨土法門,持名念佛不可思議,所以說「大」。
這些人跟在佛的身邊,每個人都示現有特殊的能力,我們今天講的專長。各人都有特殊的專長,社會大眾都知道,也就是今天講的知名度很高。這些人天天跟著佛,跟著佛學習,世間人從這上面來看,就受到影響,佛一定是很有道德、很有學問,要不然這些人為什麼跟他學習?所以他們是做一切大眾的影響眾,幫助佛教化眾生,這是「眾所知識」。
「眾」就是社會大眾都知道,知名度很高,都認識。「知識」,或者說,「知」是聞名,「識」是曾經見過面。知是聽說,聽說這個人,識就是見過面。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知道這個人,也曾經見過面。識是什麼?識就是對他相當了解,不但見過面,對他還相當了解,認識他。這就是眾所知識,社會大眾所知道的、所認識的,這些大阿羅漢都是這樣。下面列上首的名號。
【長老舍利弗。】
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舉出十六個代表,總共有十六個人,蕅益大師把他們分為六大類。第一大類是道德、智慧、才能,「德慧才能」都是第一。第二類跟這個恰恰相反,「愚昧鈍根」。愚昧鈍根只有一個人,這十六個人裡頭只有一個人,講到那裡的時候再跟諸位介紹。
第三類「顯示因果」。顯是明顯,示是展示,過去種的因,現在所得的果報。第四類跟這個相反,「善藏養晦」,他確實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不顯示。看他的外表好像很平常,你看不出來,中國一般人講深藏不露,但是蕅益大師這個用得好,深藏不露不如用「善藏養晦」。
第五個是「世法方便」,隨順世間,行方便法。最後一個是「精進破障」,勇猛精進破除業障。分為這六類,現在我們一位一位來介紹。
第一位舍利弗,『長老舍利弗』。在佛法裡面德高望重,還得要有一點年歲,年歲太輕了也不能稱「長老」,總是有一點年歲了。這個年歲在過去要四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上,有道德、有學問才稱之為長者。佛門也不例外,佛門是算出家時間,你出家年資較久,有道德、有學問,一般人尊稱為長老。
舍利弗是同學裡面代表智慧第一,我們現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應當是哲學家。這個人在當時的社會聲望很高,大家都知道舍利弗的智慧了不起,辯才無礙,一生當中沒遇到過對手。
我們想想看,這樣的人,他跟釋迦牟尼佛學,一生都不離開釋迦牟尼佛,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這樣釋迦牟尼佛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物!能夠讓舍利弗這樣的心服口服,這個從行動來表現。釋迦牟尼佛必然是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學習,你看舍利弗就曉得了。這就是幫助佛陀教化眾生。我們在經上讀到,釋迦牟尼佛說過,他是古佛再來,久遠劫之前他就成佛了。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示現成佛,他也來,示現當聲聞的身分,來給釋迦牟尼佛當助教。第二位:
【摩訶目犍連。】
『摩訶』是梵語,印度話,翻成中文意思是「大」,大的意思。目連尊者在當時也是名聲很響的,知名度很高的人。他的特長,他的專長「神通第一」,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科學家。
今天的科學家神通真的比不上『目犍連』。「目犍連」的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能看微觀世界。今天科學家發明儀器,望遠鏡可以看很遠的地方,顯微鏡可以看微觀世界。我們眼睛看不到的,透過顯微鏡可以看到,但是科學家要發明很多工具,利用這些儀器來觀察,目犍連不需要。他示現的神通變幻令人尊敬。
這兩位尊者都是道德、智慧、才藝超人,在所有同學當中,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傑出的人才。第三位:
【摩訶迦葉。】
這個人也示現了多才多藝,『摩訶』翻作大,大『迦葉』。他有徒眾五百人,他的徒弟五百多人,以後他都帶來皈依釋迦牟尼佛,全部變成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常隨眾了。
他的名號有「飲光」的意思,迦葉他的身上有金光,金光從哪裡來的?(所以他也顯示了因果),過去生中他用黃金修補佛像。佛像舊了,佛像有貼金箔的,金箔脫落了,就不莊嚴了。他發心去貼舊的佛像,金再把它補好,所以感應到生生世世身上有金光。
這一樁事情,肉眼凡夫見不到,可是實在講並不難見,修定的人能見到。心地清淨你能看到每個人身上都有光采,這個光顏色不一樣,大小不一樣。從光的顏色知道你身體健康狀況,這是現在人很關心的。有很多人練氣功,練氣功稍微有一點成就的,能夠看見一個人的氣,佛法叫光。
早年家師在美國、在加拿大,遇到從中國來的一些特異功能,就是氣功師,他們在那邊教氣功。他都能看,看到一個人身上金色的光是最好的,黃色的光,白色的光,紅色的光,藍色的光,灰色的光,很多種。氣功師也給人治病,他們給人治病就先看氣的顏色,找到你疾病的部位,然後給你治療,也相當的有效果,所以跟他們學的人很多。像他們就能夠看到,修定的人能夠看得到。
迦葉尊者是金光,他身上有金色的光明,他是「頭陀第一」。頭陀也是梵語,翻成中文是修苦行,苦行僧。
「摩訶迦葉」,他家很富有,出自於富貴家庭的子弟,出家能夠修苦行,這是難能可貴。如果出生在貧窮家庭,你出家修苦行,實在講引不起一般人的注意。他出生在富貴家庭,他要去修苦行,社會大眾就會很注意,他為什麼在家的時候這麼享受,出家他能夠過這樣的生活,他為什麼要去過這種日子?使社會大眾對他這種生活方式,感覺到裡面一定有它的道理,要不然他為什麼要捨棄人間富貴,捨棄一切享受去修苦行?修苦行,真正把貪瞋痴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了;放下得大自在!
釋迦牟尼佛「拈花微笑」,當時與會的大眾,大家都覺得很茫然,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諸位要明瞭,他們都是在演戲。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說別的,就單單說世尊的常隨眾,都是大阿羅漢,佛的意思他們怎麼會不知道!當然知道。
舍利弗、目犍連都是古佛再來,迦葉也是古佛再來。底下的角色表演的,歸他唱,歸他表演,摩訶迦葉表演苦行。「拈花微笑」,迦葉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動作,佛拿著一朵花,拿在手上也沒說話。佛這個動作,看到迦葉尊者,微笑,釋迦牟尼佛就把花給他,說「我有涅槃妙心」,迦葉懂得這個意思。傳給他,所以迦葉就成為禪宗初祖。這個故事,經典裡頭有記載,他是禪宗初祖,一般說「教外別傳」。
所以他是「清高苦行」。禪心是真心,我們一般人看到他很苦,生活很苦,其實他那個樂,我們不理解。在禪的境界裡頭,我們凡夫過這五欲六塵的生活,苦!在他們看來是苦。我們看他苦,他看到我們更苦,我們以為我們很樂,他們的樂我們體會不到,禪悅之樂!
不要說禪悅有樂,我們一點都體會不到,就是世間讀聖賢書之樂,我們也體會不到。孔老夫子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是說讀書學習當中有喜悅、有快樂,佛法說法喜。我們現在「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苦得不得了,哪有樂?樂從哪裡來?所以不要說佛菩薩的境界,孔老夫子世間聖人的境界,有幾個人懂得!
在中國歷史上真正懂得讀書樂的,不太多,知道讀書快樂的人,不是很多。能夠懂得讀書快樂的人,那都是聖賢人,不是聖人也是賢人。能夠懂得禪悅裡面樂的,這個人是菩薩境界,不是凡人,凡人體會不到。
最高的「生滅滅已,寂滅最樂」,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九地菩薩之前都沒有辦法體會到。所以法性裡頭有「常樂我淨」,是真的不是假的。「常」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樂」是真樂,決定沒有苦。「我」是主宰、是自在的意思。「淨」是清淨,一塵不染。自性裡頭本來就是這樣,佛稱它叫做「四淨德」,四種清淨的大德,一切眾生各個都具足。
這四淨德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離妄想執著就是甚深禪定,所以禪定不是面壁,面壁的禪定不起作用。禪定是活活潑潑,一切時一切處,行住坐臥統統是禪。為一切眾生做種種示現、種種教化,他的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他怎樣做出來?性德的自然流露,法爾如是,他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再看下面一位:
【摩訶俱絺羅。】
這一位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早年也是社會的知名人物,也相當自負,喜歡跟人辯論。早年跟他姐姐辯論總是他佔上風。自從他姐姐懷孕、有身孕之後,每次辯論都輸給姐姐。
他一想「這個不對,姐姐實在講沒有這個能力,從來就辯不過我」。他想必定是她肚子裡的小孩是個有智慧的小孩,這個小孩生下來,他是我的外甥,我是他的舅舅,如果辯論,我要辯不過他,做舅舅的面子就不好看。所以就出去學道,到處去尋師訪友,佛法裡講的參學,勇猛精進,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所以指甲就很長很長,當時的人叫他做「長爪梵志」,他的指甲很長,就是指他,『摩訶俱絺羅』。
以後舍利弗出生之後,果然智慧非凡。舍利弗以後跟釋迦牟尼佛出家,他就很不服氣,找釋迦牟尼佛辯論,最後不能不佩服,也發願出家,做佛的常隨弟子。他是「答問第一」,博學才藝,廣學多聞。從這個地方看釋迦牟尼佛的僧團,確實具足,也代表了當時最高的文化水準。這些前面蕅益大師給我們透露了訊息,都是古佛、法身菩薩們再來的,做種種示現,告訴社會大眾佛法不可思議,這是真正的一門難信之法。難信如果你要能信、能學、能解,所得的利益無量無邊,確實數不盡的。第六位:
【離婆多。】
這些人都是「德慧才能」這一類的,他是「無倒亂第一」。『離婆多』翻成中文是「星宿」。我們在《彌陀經》裡念到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離婆多」正是代表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也就是常講的正覺不迷。三皈依他是圓滿的落實了,真正做到了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有一些同學,在各個地區常常有人問「道心不容易保持,常常會退轉」。這些同學所講的都是實話,確實很容易退轉。如何能保持不退轉,那你得自己想辦法。為什麼要這樣說?每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業緣不相同,所以就沒有定法可說,沒有一定的法,沒有一定的說法。如果有一個方法,方法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何必要講八萬四千法門,要說無量法門,說一門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說了這麼多?說這麼多就是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機緣不一樣!所以方法就是依各人用的方法。
不要說不同人,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時間、不同階段,用的方法也常常變化,要變通。譬如我們走路走到前面不通了,有障礙物障礙了,那你怎麼辦?那就不能直走,拐個彎,彎過去,通權達變!自己一個人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你要有智慧,你要有方便,方便就是最妥當的方法,突破障難,你才能有成就。
家師淨空上人也時常提出他自己的經驗讓我們做參考,他是如何讓自己不退轉?他說他上台講經,一生當中他就是用的這個方法。所以過去有人說他喜歡講經,這就是不清楚,他不曉得!他說他為什麼要講經?他說講經能讓我自己不退轉。在初學的階段,他跟諸位說過,剛剛出來學講經,講一小時,要用四十小時的時間去準備。全心全力做預備講台的工作,就沒有時間了,也沒有精神去打妄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自己要用有效果的方法來勉勵自己,這樣你才會有成就,決定不能鬆懈。
有一次家師在美國,美國的聽眾,華僑住的地方都散居,不是集中在一個地區,大家平常要上班,所以沒有機緣天天講經,沒有聽眾。這種情形怎麼辦?他買了一台小型的錄影機,那個時候的小型都比現在大型的大得多。他擺在房間裡,每天對著錄影機講兩個鐘點。講完之後,自己再放出來看,自己再來當聽眾。要不這樣學,你怎麼能學得出來!他這個做法,在美國曾經被同學們發現到,原來師父關在房間就是做這個事情,自己錄影。如果不講經肯定會退轉,他是從這個方法養成了一個習慣,天天要讀經,每天都要找機會去講,保持自己不退轉。
所以這個依靠,不能依靠人,也不能依靠道場,說實實在在的話,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佛稱為無依道人,這些教誨我們要常常記在心上,唯一的依靠是依靠自己,依靠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
前面我跟諸位報告過,這些聲聞眾不離開佛,常隨佛學,我們要當佛的常隨眾。佛現在不在了,佛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如來所在之處。我們要依靠經典,經典就是佛,最可靠的,它永遠不會改變。人情世故會千變萬化,經不會變。我們的心不能夠放在外面,放在外面煩惱就多了。
過去家師學講經,都是將他的經驗談提供給以後學習的人做參考。他說早年在台中蓮社學經教、學講經,李老師就跟他講了好幾次,他說「你講經如果講不好,人家會笑話你,這還無所謂;如果講得好,你就走投無路」!中國古人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同行相忌,嫉妒!你在這個道場,你講得比別人還好,所有人都嫉妒你,一定想辦法要把你趕走,走投無路。
老師的話,他的印象很深刻,但是當時他並沒在意。沒想到以後真的搞得走投無路。要不是韓館長這一家人發了慈悲心,請他到她家裡住,這一住就住了十七年。一直到買下華藏圖書館、佛陀教育基金會,那時候才離開館長的家,住在基金會,住在圖書館。所以李老師說的話兌現了!這裡面就是學問,真實的學問,一定要懂得如何能做到深藏不露,能夠保全自已。所以要懂得謙虛、忍讓,處處不敢站在別人的前面,這樣你自己才能保全。一生決定不想出人頭地,不要想出名,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成就了之後,將來弘法利生怎麼辦?等待機緣,不要著急。你有成就了,佛菩薩會替你安排,所以家師真正是得力於章嘉大師這一句的教誨。時節因緣成熟了,佛菩薩替你安排,自己不要操心。自己如果操之過急,往往意想不到的磨難就現前了,真的是欲速則不達。弘法利生決定不是單純的,許許多多的條件統統要具足,你的緣成熟了,諸佛菩薩、龍天善神會把你推出去。如果時節因緣不成熟,自己千萬不可以輕舉妄動。
當然特別是初學,有老師在旁邊照顧,這很好。遇到有疑惑的向老師請教,老師提供意見給你做參考。可是在今天,地球已經縮小了,有人說現在這個地球叫地球村,實際上這個地球村可以說變一個大家庭,不只是村而已,是一個家庭,更小。尤其科技資訊的發達,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才發生一點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了,從網路、從衛星電視立刻就傳達了。
所以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可以說已經沒有距離。我們的老師、同參道友、善知識無論在什麼地方,撥個電話就接通。現在的手機,你看多方便!有什麼樣的疑惑立刻可以請教。最新的手機還有畫面,非常方便。所以距離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就不用像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一天到晚跟著老師的身邊,不需要。跟著老師,我們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不能做,不能去做。這是講這位德慧才能「離婆多尊者」,這是第六位。第七位:
【周利槃陀伽。】
這個人跟前面講的恰恰相反,他是愚痴鈍根。這也表示了因果,但是他的成就是我們的一個借鏡,他是「精進破障」。
現在有很多學佛的同修都覺得自己的業障很重,要怎樣來消除業障?這一位『周利槃陀伽』就是我們一個榜樣。
「周利槃陀伽」有許多同學都曉得,世尊這些弟子當中,他是最笨的一個,沒有比這個人更笨的,記性、記憶力差,差到極處。佛教他四句偈,念了好多天都念不下來。四句偈,我們知道一首偈四句,一句有五字、有七字。記不住,念上一句,下一句忘記,教他下一句,上一句又忘掉了。
他哥哥也出家,看到他這種情形,就勸他回家,他說「你不要出家,去還俗好了,你不行!你沒有法子學習」,笨到這種地步。他聽了很傷心一直哭,被佛陀看到了,佛陀問他為什麼哭得這麼傷心?他說他哥哥要他回家去、還俗去,他的記憶力不好。
佛陀很慈悲的跟他講「沒問題,你在這裡好好的學習」。給他一支掃把,天天叫他掃地、掃樹葉,念「掃帚」兩個字。佛教他其他都不必想,你手上拿著掃帚,天天掃地,精神意志就集中在這掃帚上。一開始佛教他念掃帚兩個字,念掃這個字,下面那個帚忘記了;念下面那個帚,上面的掃忘記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很認真的把掃帚兩個字記住了。
掃,佛的意思就是說掃除心地的這些妄想執著,掃除這些煩惱,教他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他果然認真依照佛陀的教誨來修學,沒多久他開悟了,證阿羅漢果。
同學們都奇怪,這麼笨的人他怎麼能開悟,怎麼能證果?世尊就跟大家說他過去世的因果。學佛的人都知道,人都有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周利槃陀伽」前世是一個三藏法師,可以通達三藏這不簡單,不是普通人。他為大眾講經說法,他會留一手,吝法!怕別人統統學會了,就在自己之上。所以他教別人,總是留一手,不肯完全教別人,吝法。所以佛說他這一生得的果報就是愚痴,前生是三藏法師,這一生變得這麼笨,他就是造吝法的因,所以這一生得沒智慧的果報。大家才知道是這麼一樁事情,是這個因果。
佛在經上常常講吝財得貧窮果報,你的財物要不肯布施,慳吝,吝嗇,後世你會得到貧窮果報。吝法,自己知道、懂得這個法,不管出世間法還是世間法,世間法是說這些學問技術,人家肯學,你不肯教人。像中國民間有很多秘方都失傳了,有人真心要學習,他不肯教人,不肯將秘方公開,不肯將他的技術來奉獻給社會,後世他會得愚痴的果報。
學佛的人也一樣,你懂得佛法,人家如果肯向你學習、向你請教,你要盡心盡力傳授給別人,不可不願意傳給別人,自己保留起來。要是這樣,後世就會得愚痴的果報,所以它都有因果。
釋迦牟尼佛具有圓滿的智慧、神通、道力,他知道周利槃陀伽愚痴的病根在什麼地方,所以有方法對治,能夠幫助他恢復。一般人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只好把他放棄了,不再教他。他是「義持第一」,困學成功。
所以有人自己覺得自己根性很差,沒有天分,記憶力又不好,這樣我怎麼能學佛?周利槃陀伽在這裡給我們示現,你的根性、你的記性跟周利槃陀伽比比如何?我們再差也沒像他這樣,一想,我比他還好一點。他都能成功,你為什麼不能成功!給下下根人很大的鼓勵。
這個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些人在此地做示範。你說你有智慧,舍利弗智慧比你怎麼樣?我們不如舍利弗,我們跟他沒得比。舍利弗智慧第一,他都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你要不要念?一個是智慧第一,一個是愚痴第一,這當中都包括了。這個法門也是告訴我們,很有智慧的人,很愚痴的人,不管你是什麼樣根性都可以來學習,這就是淨土法門的特色。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就是指淨土法門。
這是介紹第七位周利槃陀伽尊者,他在這裡給我們表法的意思,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
下面第八位難陀,我們留到下一集再來向大家繼續介紹,這一集的時間到了,我們就報告到此地。多謝大家的收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