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利人者何嘗不利乎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二集)  2021/3/16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42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我們昨天《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學習到:

  【論發願】

  周安士居士發明有關『發願』的評論,這個願有世間的善願、有出世間的善願,這個不同。世間的善願,這個願再圓滿,還是在六道,不能出離六道生死輪迴,可以得人天福報。我們現在看到佛門有一些寺院,標榜人間佛教,求人天福報,學佛他是求人天福報。當然在佛門裡面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也必定能滿願,得到人天福報。但是人天福報,縱然生到天上去,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那還是在六道,不究竟。所以世間善願只能得到人天福報,做得再圓滿,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出離生死。因此有大智慧的人要求出世間,出離生死。所以發出世間的大願,也就是《無量壽經》講的發菩提心,發願自利利他,要度眾生,這是出世間的大願。縱然偶爾發一念出世間的大願,要圓成佛道,要普度眾生,雖然很短暫的一念,也很可貴。

  昨天,周安士居士引用六則公案,我們學習了四個公案。昨天第四個就是講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成立極樂世界。第一個公案就是講到「三童發願」,三個兒童發願。第二個公案,講到「號同古佛」。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他還是凡夫,遇到一尊佛出世,叫「釋迦文佛」,他就發願,他發的願希望將來他成佛,他的佛號也叫「釋迦文佛」。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寺院有釋迦文佛的,就是根據《涅槃經》記載的。還有忍辱仙人,這都是發願。

  這個願,出世的宏願跟世間善願不同,出世宏願就是我們做《三時繫念》常常念,四弘誓願,這是出世宏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一切諸佛的總願。每一尊佛菩薩各別有發各別的願,那是別願,總願都是一樣的。別願不一樣,所有的別願(各別的願)也都是從四弘誓願這個總願出來的,也是不離四弘誓願,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發的願再多,都離不開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總願。其他佛菩薩發的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佛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音菩薩發願救苦救難、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尊佛菩薩都有他各別發的願,但是別願也就是從總願裡面發出來的,都是要度眾生的。成佛道,為什麼成佛道?要度眾生;為什麼學法門?也是為了度眾生;為什麼斷煩惱?也是為了度眾生。你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為了接引十方眾生,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我們一定要明白。昨天我們學習到這個「四十八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在因地發的大願。

  我們今天接著再看下面,因為我這個書的頁碼可能跟大家不太一樣,大家看這個文對照對照:

  【有願易度】

  這個公案出自於《經律異相》這本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見。不從佛教。乃遣目連往。則傾心向化。佛言。此輩與目連有緣。往劫目連為樵夫。見山中無數聚蜂。飛來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興毒害。吾若成道。當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處人。即當日之聚蜂也。因發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這是第五個公案,出自於《經律異相》,『有願易度』。你有發這個願就容易度這些眾生,你對他有曾經發過這個願。昨天我們前面也學習到了,我們發願,可能我們這一生能力達不到,但是有這個願望。發了這個願,我們能力做不到,但是來生後世,總有一天會做到。你只要發了這個願,這一生做不到,來生後世也會做到。所以一般世間人不知道有三世,不知道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只知道現前這一生,因此他有很多願望達不到,他就會很失望,這一生辦不到。他不知道有來生,你這生辦不到,來生來世還可以辦到。你這生先發這個願,這一生沒有能力完成,力量達不到,來生後世因緣成熟,這個願就滿願。

  「有願易度」。『佛世有一聚落』,「聚落」就是村落,現在講鄉村,就是人們聚居的一個地方,一個村莊、村落。『恣行邪見』,這個「恣」就是放縱、無拘束,他們都是邪知邪見的,都相信那些邪知邪見的,信邪教。『不從佛教』,佛去教導他們,他不聽從、不接受,他聽不進去。你看釋迦牟尼佛要去教導他們,要給他們導正,這些人不能聽從佛的教化。佛去了,他們不聽,『乃遣目連往』。佛有神通,知道他的弟子目犍連尊者跟這些人過去世有結過緣。跟他有緣,他講的話,他聽得進去;跟他沒有緣,他講得再好,他也聽不進去。所以派目犍連去,結果『傾心向化』,大家完全「傾心」,就是心整個向著目犍連,目犍連跟他們講的統統接受,接受目犍連的教化,目犍連去把他們從邪知邪見導正過來。

  『佛言』,佛就講。為什麼佛去教,他們不聽,佛弟子目連去,他們就聽?一樣講的都是佛法,為什麼他能接受目犍連的,不能接受佛的?佛有神通,佛就跟大家講,『此輩與目連有緣』,「目連」就目犍連。以前電影也演過《目連救母》,目犍連救他母親,她墮在餓鬼道,現在放燄口、盂蘭盆會,那就目連尊者救他母親的公案。目連他神通第一,現在在釋迦牟尼佛會下證得阿羅漢果,超越六道。佛講這些人過去生跟目連有緣,『往劫』,講「劫」的都是時間很長,不要說恆河沙劫,就一劫這時間也不得了。人壽一增一減,增到最高八萬四千歲,一百年增加一歲。八萬四千歲再一百年減少一歲,減到十歲,這樣十歲再增加到八萬四千歲,一百年增加一歲,這樣一增一減就一劫。我們想那個一劫的時間就很長了,所以講到劫都是長時間的意思。

  「往劫」,有一生(有一世)目連他是樵夫,樵夫就是上山砍柴的。古時候都有人砍柴出來賣(這個我小時候也看過),砍柴,以這個謀生,樵夫砍柴。『見山中無數聚蜂』,山上有很多蜜蜂。『飛來欲螫』,「螫」就是蜜蜂有一支針(我曾經被蜜蜂叮過我知道),好像針一樣刺進去。蜜蜂有一些是也有毒的,像我們台灣有虎頭蜂,那個一群飛過來,曾經新聞也報導,有人被虎頭蜂螫死了,就是被牠叮死了。目連他當一個樵夫,他上山遇到這一群蜜蜂都飛到他身上來要叮了,「螫」就是叮,「飛來欲螫」。『因戒曰』,過去世目連他是個樵夫,就是給牠告誡,說『汝等皆有佛性,莫興毒害』,說你們現在雖然是墮到畜生道(蜜蜂),但是也都有佛性,佛性沒有失去,你們不要興這種毒害的心。就勸這些蜜蜂,你們不要有毒害人的心,你們都有佛性。就發願,我若成道,『當度汝等』,將來我得道了,得道最低限度就是證阿羅漢,證阿羅漢就是得道,我再來度你們。

  『由是蜂皆散去』,這些蜜蜂聽到目連這樣一講,就飛走了。可見牠也有靈性,當時他是樵夫,也很真誠的去勸告這些蜜蜂,也有感應。所以佛說出這個因緣,過去目連他發這個願要度這群蜜蜂,他得道的時候要度這些人。『今日此處人,即當日之聚蜂也』。今天這個村落所有的人,就是過去世那一群蜜蜂轉世投胎到人道,都是投胎到同一個村落。這一生目連跟釋迦牟尼佛修行證阿羅漢,得道了,剛好遇到這個因緣,佛去教化他們不接受,佛派目連去,一下都全部接受了。所以佛說出過去世的因緣,過去世目連有發這個願要度這些蜜蜂,現在這個村落的人就是那些蜜蜂來投胎的。所以,『因發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因為當時有發這個願,有這個念頭要度這些蜜蜂,所以這一世緣成熟,目連也得道了,這些人也投胎到人道來了,遇到了,目連就去度化這些人(過去世這群蜜蜂),都來皈依佛門。

  所以這個發願,這是第五個公案,他有發這個願。因此我們遇到什麼樣的對象,什麼樣的人也好、畜生也好、鬼神也好,都可以發願,將來我成佛來度你們,都可以發願。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是將來你成佛,因緣成熟就滿願了,這個願望就實現。所以發願,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再看下面第六個公案:

  【發心即勝二乘】

  這個公案出自於《大智度論》。

  【有一六通羅漢。隨一沙彌於後。負衣缽囊。沙彌心中自念云。吾當勤求佛果。羅漢即取衣缽囊自負。使其前行。少頃。沙彌又念。佛道久遠難成。不如求聲聞果。早自解脫。羅漢復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後。如是再三。】

  我們先看這段。這個公案,『發心即勝二乘』,「二乘」是出自於天台宗《四教儀集註》,乘就是「運載為義」,一般講車乘。這個破音字,乘車念「成」;如果車乘,念「聖」。乘就是好像車子,車子能夠載人,運載。佛用這個來比喻佛法,佛法有大乘、有小乘、有一乘,還有五乘佛法、三乘佛法。這裡講二乘之人,乘就是四諦、十二因緣,依這個法來修,從六道把他運載出三界生死到涅槃,所以名乘。二乘,聲聞乘,聲聞就是阿羅漢,他修四聖諦:苦集滅道,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修這個四聖諦,斷見思惑,住三界六道,證阿羅漢,就是聲聞乘。緣覺就是辟支佛,他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枝末的無明,第一個無明、第二行、第三識、第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我們凡夫順著這個無明,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我們六道輪迴,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修這個十二因緣,他是觀逆轉,把它轉回來。所以十二因緣,他是觀這十二因緣的生滅,觀這個生滅,非生非滅,他觀這個生滅的現象,他開悟了,出離生死,證得涅槃的緣覺乘。

  所以這裡乘是名詞,如果念「成」叫動詞,那就我們去乘車,那是動詞。車乘是這部車,車乘是名詞。二乘就是小乘,像現在南傳佛教就屬於這個,修四聖諦、十二因緣,小乘。小乘有一個證得阿羅漢的,有一尊阿羅漢,證得阿羅漢就有六種神通具足了。雖然是小果,但是他出離六道生死輪迴。他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這個叫六神通,這六種神通阿羅漢都具足。有一個沙彌跟隨他,出家的沙彌。《沙彌律儀》解釋沙彌,解釋得比較詳細,有驅烏沙彌、應法沙彌、名字沙彌。如果滿二十歲以後出家,叫名字沙彌;十四歲到十九歲出家的,應法沙彌;七歲到十三歲這個當中,叫驅烏沙彌。驅烏沙彌就是很小出家,也要修福,但是年紀小,不能做什麼事,寺院有曬稻穀,曬在廣場。以前像我們外婆家她三合院,外面常常看我的舅舅他們在曬稻穀,有鳥會來吃,烏鴉、鳥會來吃。驅烏沙彌就是看到鳥要來吃,就把牠趕走,叫驅烏沙彌,他就負責那個工作。就是很小,但是也不能坐消信施,也要修福。應法沙彌,就是十四歲就要去受沙彌戒,十四歲到十九歲這個當中,要受沙彌戒。滿二十歲就成年了,就要去受比丘戒,這是講小乘人。

  這個沙彌當然他還沒有證果,他沒有神通,跟隨六通羅漢,跟著他出門。出門,沙彌走在後面,他一定走在後面,而且走在後面還要背『衣缽囊』,背這個衣缽,我們現在講行李,他要背。走到半路,『沙彌心中自念云』,心裡就動了一個念頭,他說『吾當勤求佛果』,我應當勤奮努力來求成佛,就要成就這個「佛果」,將來我要作佛,我要努力認真來求學,將來希望能成佛。他動了這個念頭,『羅漢即取衣缽囊自負,使其前行』。他動了這個念頭,那個羅漢行李就把它拿過來,自己背在身上。本來這個沙彌是走在他後面,羅漢就說請你走前面,那個行李我來背。把它拿過來背了,沙彌就走前面了。走了沒多久,『少頃』就是沒多久,『沙彌又念:佛道久遠難成,不如求聲聞果,早自解脫』。他又動了個念頭,聽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那要修到什麼時候,不如求一個「聲聞果」,證個阿羅漢果,自己早一點得解脫就好了。等於說他發願,發成佛的願,動了這個成佛的念頭,又動一個念頭,又退回來要證阿羅漢果就好了,那動了這樣的念頭。動了這個念頭之後,『羅漢復以囊置其肩上』,羅漢把那個行李又放在沙彌的身上叫他背,又叫他還是去後面走。『如是再三』,「再三」就是第一次這樣,第二次也是這樣,就是重複的這樣三次。一下子想成佛,一下子又不想成佛,要作阿羅漢,這樣一共動了三次念頭。三次想成佛,三次不想,只想證阿羅漢。這個羅漢的衣缽,他動了成佛的念頭,就把它拿過來自己背;他又退心,又拿回去給他自己背,這樣也是三次。這個沙彌就覺得很奇怪。

  【沙彌曰。和尚老悖。】

  『老悖』就是年老昏亂,是不是年紀大了?這個阿羅漢年紀也相當大了,沙彌年紀很小,十幾歲。說你是不是年紀大了,頭腦有點昏亂,不通事理,怎麼一下子叫我背行李,一下你又拿過去,一下又叫我背,一下你又拿過去?這是「和尚老悖」。

  【何故使吾忽後忽前。】

  你為什麼忽然叫我走前面,行李你拿去背;忽然又叫我走後面,行李又丟給我背,這樣三次,你是不是年紀大了,頭腦有一些昏亂。

  【羅漢曰。吾非老悖。】

  羅漢就跟沙彌講,我不是年紀老了,頭腦不清楚,我不是的。就是給他說:

  【汝前發心求佛。是菩薩中人。位在吾上。自當負囊隨汝。汝又忽慕聲聞。無復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當負囊隨我。沙彌大驚。遂堅意勤求佛果。】

  這個羅漢就跟他講,不是我老糊塗,『老悖』就是老糊塗。不是我老糊塗了,是前面你有發心,你要上求佛道,你動這個念頭,發了這個願,要成佛道,度眾生。你發這個願,你就是菩薩,你是『菩薩中人』,雖然你還沒有證果,但是你發這個心,你是菩薩了。我雖然證果,脫離六道生死輪迴,但是我這個地位只是羅漢,不是菩薩。但你發這個心,你就是菩薩,你的地位在我之上,雖然你還沒有斷煩惱,但是你這個願在我上面,自然我應當來『負囊隨汝』。你已經是菩薩,我才是羅漢而已,你地位比我高,當然不能給菩薩來背行李,行李應當我來背,你走前面,我走後面,尊重你是菩薩。

  『汝又忽慕聲聞,無復度人之念。』你後來又動了個念頭,又退心羨慕聲聞,不如證個阿羅漢果,自己求解脫算了,成佛道太難了,又不想成佛。「無復度人之念」,度眾生的念頭,這個願又沒有了,那你的位子又回來了,我證阿羅漢果,你還是凡夫,那你當然在我下面。『位在吾下,自當負囊隨我』,你自然應當背行李,跟隨在我後面。這個小沙彌聽到這樣大驚,『遂堅意勤求佛果』,就發心成佛道,不敢再動念頭想退回來證阿羅漢果。可見得動一個念頭成佛道,就是發菩提心,雖然還是凡夫,你看那個阿羅漢,證果的聖人對他都尊重。因為證果,他還是小乘,他還沒有發願要度眾生,看到凡夫發菩薩願,發菩提心,要作菩薩,證果的聖人他有神通,知道了,對他就很尊重。所以這個公案就是這樣。

  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按」,就是按照這個公案他做個評論。

  按【《優婆塞戒經》云。】

  有一部經叫《優婆塞戒經》,專講戒的經典,講優婆塞戒的經典。

  按【若有人發菩提心。諸天皆大驚喜。以為吾今已得天人之師。夫但言發心。則未嘗修證可知。然已勝羅漢者。以其有願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雖在繈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當恭敬禮拜。】

  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根據《優婆塞戒經》裡面講,『若有人』,假若有人『發菩提心』,但這個人是什麼?沒有證果,還是凡夫,但是他發心,發這個願,『諸天皆大驚喜』,「諸天」,天人都有神通,不但天人,在鬼神道的鬼神也都有神通,我們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你發了菩提心,諸天皆大歡喜,知道有人發心,他要成佛,發菩提心,天人都很歡喜。『以為吾今已得天人之師』,這就是已經有一個人要做天人師,所以諸天(天龍護法)就很歡喜。『夫但言發心』,這裡講「夫」,這是語助詞,「但言發心」,但就是只是講發心,只是發這個心、發這個願、動這個念頭。『則未嘗修證可知』,修行還沒有證果,沒有證果,沒斷煩惱,還是凡夫,只是發心。凡夫他發這個心,像前面那個沙彌,他發要成佛的願,動了這個念頭,但是他沒有證果,還是凡夫,所以他沒神通。但是這個老比丘證阿羅漢,他有六種神通。他發這個心,雖然還沒有證果,但是他的地位已經超勝阿羅漢,是菩薩了。為什麼羅漢會這麼尊重發心的沙彌?『以其有願必遂也』,他有發這個願,將來有一天他就能實現這個願,你發願要成佛,那將來有一天你一定成佛。

  下面用譬喻,『譬如初生太子,雖在繈褓之中』,「繈褓」就是嬰兒抱在懷裡面。你看過去太子剛剛出生,小孩子他什麼能力也沒有,但是『耄年公卿』,朝中的宰相、文武百官年紀都很大,看到剛剛生下來這個小孩子(太子),還要對他恭敬禮拜。因為他現在雖然還小,但是將來他一定當皇帝,他的地位就比我們高,就用這個世間法來形容比喻發心的可貴。

  我們現在念佛,發願願生西方,願生西方就是願成佛,度眾生,往生西方就是要成佛度眾生。所以大家發這個願,阿羅漢、辟支佛、諸天鬼神看到都恭敬,這是一點不假。所以發願很重要,我們淨土,你看信願行,你沒有信願,不能往生。我們凡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的就是信願,你真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真願意去西方。真願意去,願意放下娑婆世界,願意往生西方,雖然是凡夫,如果發了這個信願,有了信願,佛念一句十句都能往生。甚至修其他法門,只要有信願,統統能往生,《觀經》九品就是修各種法門的。《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觀經》九品講得詳細,都能往生,只要有信願,你真信發願都能往生。所以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講,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信不信?不信,那當然不會發願。真信必定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我們發願要往生到西方淨土當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為入娑婆度有情,發願成佛度眾生。

  有信願,決定能往生,往生品位的高下,就是念佛功夫的淺深,你念佛的功夫念得好、深,品位高;念得功夫差,沒有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品位比較低,可能在中下品。如果功夫念得好,上三品。所以這個蕅益祖師講的。如果沒有信願,那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為什麼?道理也很簡單,不願意去!你不願意去,阿彌陀佛也無法勉強,你要發願。阿彌陀佛那邊四十八願已經發了,那邊的願沒問題,現在是我們要發願,我們要發願去西方。所以阿彌陀佛這個手時時刻刻都垂下來,隨時歡迎。現在就是我們這一生想不想去,真想去,這個世界要放下,願捨娑婆,願生極樂。沒有念到一心,也能往生,只是品位低一點。能夠往生就好了,去那邊再修,那邊修就容易,沒有障緣,這是講發願的重要。

  所以信願行,你看《中峰三時繫念》,中峰國師在三時都有提到,都要發願,要發四弘誓願,發願願生西方。你看中峰國師講,在第二時,「念佛之人,若不發願往生,縱有功行,亦成虛設」,我們不是常常念嗎?就提醒我們發願重要。如果你不發願,你不願意往生西方,你功夫念得再好,也往生不了。因為你不願意去,不是阿彌陀佛不願意來接,佛是隨時都要接我們去西方,他那邊的願沒問題,現在是我們要發願。你看《彌陀經》講,「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所以注重信願行,信願行具足,這一生決定得生西方淨土。「論發願」,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好,我們再看下面:

  【利物利人】

  這四個字,『利物利人』。接著我們看:

  發明【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利及人。物。方不虛生浪死。】

  我們先看這一段。《文昌帝君陰騭文》,「利物利人」這四個字,這裡周安士居士發明它的道理。『利物,功』,「功」就是成效,成就事業,我們一般講成功。『功足以及物』,「利物」就是「功足以及物」,你這些事情、這些工作,足以就是可以普及到物,物就是一切萬物。『利人,功足以及人。』這個「功」如果講利物、利人,人以外這些事情都是物,我們一般講待人接物,很多事情這些我們去接觸的都叫物。「利人,功足以及人」,這個功對利益人,可以普及到人類,我們現在講整個人類。『利及人、物,方不虛生浪死。』我們一生做的一些事情,都是有利於人、有利於物,人就是這些人事環境,物就是物質環境,對這些都有幫助。對這些人事物,我們做的事都是有利益的,而不是說去破壞、去傷害的,都是有利於人、利於物的,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來,就「不虛生浪死」,像行屍走肉。人如果不懂得做一些有利益於社會大眾的事情,實在講只知道賺錢、吃喝玩樂,這是行屍走肉,這樣人生就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現在人拼經濟、賺錢,賺錢幹什麼?吃喝玩樂。你現在看看這些網路新聞,都是在介紹吃喝玩樂的。經濟愈發達,人性愈墮落,虛生浪死,白來人間一趟。

  所以過去台中江逸子江老師,他也曾經講過,那時候我們淨老和尚請他畫「地獄變相圖」,他畫了很多很好的畫作,他的畫都主要是跟佛法,儒釋道弘法有關的。「地獄變相圖」是根據《地藏經》這些來畫的。還有「孔子聖蹟圖」,畫觀音菩薩、畫佛像、畫西方極樂圖,他專門畫這個,他不賣畫。他說人一生如果做對一樁事情,也就算沒有白來。就一輩子只做一樁事情是對的,那這一生也就沒有白來,就沒有虛生浪死。不要一輩子沒有一件事是做對的,統統是做錯的,那就空過一生了。所以這個話,我聽起來也覺得很受啟發,真的有人生的意義跟價值在那裡。現在人的人生意義價值,就是為了拼經濟、為了賺錢,賺錢幹什麼?享受,吃喝玩樂。除了吃喝玩樂,其他不曉得他的意義價值在哪裡!吃得再多、吃得再好,死了以後燒一燒,也不過多幾滴油而已,什麼也沒有了,這樣的人生就是虛生浪死,行屍走肉,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總是要做一些對物有利的,對這個生活環境、對人有利益的事情,起碼也要做對、做好一件事。下面給我們說明利字:

  發明【利字。是極不好字面。】

  就是『利』這個字,你看旁邊,這邊一個禾,這邊一個刀,你看刀子磨得很利,那個很利傷人。所以這個利是『極不好』,就很不好的字面。就是這個文句當中,這個字眼不好。

  發明【又是極好字面。】

  但是反過來講,又是最好的字面、文字。

  發明【非有兩意也。】

  那不是說我講了兩個意思,一個很不好,一個很好,不是講這個利有兩個意思。而是:

  發明【用之以自為。則私。用之以濟世。則公矣。】

  『自為』這兩個字,這個念「未」,如果把它顛倒過來念「為自」,為自己,我們講得就比較順。如果這個利是用來為自己的,為自己是什麼?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那就「自為」了,為自己,『則私』,自私自利,這個就很不好。這個利就很不好,自私自利就很不好。『用之以濟世,則公矣。』這個利用來救濟世間人,那這是公,這是最好的。這個利它本身沒有好壞,關鍵你用在好的方面,還是用到不好的方面,它本身沒有好壞。就好像現在這些科學工具,我們淨老和尚常講,現在這電腦、網路、手機,害人很深,毀滅世界,為什麼?因為裡面播出的內容,很多都是不好的節目,教人殺盜淫妄,教人家造惡業的,教人這個。現在聽說還有網軍,專門在打妄語的,這個造惡業,造口的惡業,身口意三業都造惡業,這個就毀滅世界,這個就是有害。

  我們老和尚講,那如果用來弘法利生,像我們現在的網路直播,講經弘法,也是這個工具。教人為善,斷惡修善,教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那這個工具也是很好用。你看我們在這邊講經,現場人不多,但是網路前比我們這邊多很多倍。而且錄下來,沒有時間在現場這個時間聽,他還可以點播,那太方便了,那古時候做不到。古時候你沒有到現場聽,你就絕對聽不到佛法。現在你在家裡,甚至你在路上,拿個手機你都可以聽經。現在還有播經機,那很多,很方便,古人作夢也想不到的。古人要聽個經,跋山涉水,要走好遠,到寺院還要去掛單,辛辛苦苦的。現在佛法送到你家裡了。這個工具好不好?很好用,做在利益人的這個,它也是能發揮普及的效果,以前是做不到的。科學這些工具,它本身沒有好壞,好壞在人。你人給它善用,它是好;給它惡用,它就很不好,你毀滅世界。你給它善用,你就拯救這個這個世界,這個科學工具它沒有善惡。我們以這個利,是看你怎麼去用它,用得對不對。所以「用之以濟世,則公矣」,救濟這個世間,現在最缺乏就是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我們現在學習《安士全書》就是因果教育,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接觸到,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覺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樣才能離苦得樂。下面:

  【下附徵事(三則)】

  『三則』就是舉出三個公案,公案就是現在講故事。我們看第一個:

  徵事【碎碑刻碑】

  這個出自於《感應篇註》,《太上感應篇》的註解。

  徵事【孫思邈以龍宮方。歷試皆驗。編入《千金方》中。刻碑傳世。有人多印方本。因擊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從而再刻之。夢思邈語曰。汝命無子。因刻《千金方》。當得貴子。已而果然。】

  這是第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孫思邈是一個人的名字,他是唐朝時代的醫學家,算是醫仙、醫聖,他出生的年代是西元五百八十一年到六百八十二年,他活了一百多歲。唐代的醫學家,京兆華原(就是現在大陸陝西省耀縣)那裡的人。他年幼的時候常常生病,他就發願學習醫術,總結前人醫療理論,以前的人這些醫療的理論,還有臨床實驗這些經驗編一本醫書,叫《備急千金要方》。備就是預備,緊急用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本書來濟世,他是為了濟世,他不是為了賺錢。醫德高尚,對病人不分貧富貴賤,一心救治。不是說有錢的人就救他,沒有錢就不管他了,這樣的醫生就沒有醫德了。他是有錢沒錢,他都是一心要治病。後來他被尊稱為藥王,有愛心、有慈悲心,真的就是古時候醫生就懸壺濟世。

  過去讀書人兩個出路,一個從政,一個從醫,如果不是去當官從政(從事政治),就是做醫生。所以有句話講,「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相是宰相,像現在的總理、行政院長這一類的,那是從政。從政可以救人,從醫也是救人。如果不當官,就當醫生,醫生也是救人。所以過去讀書人這兩個出路。古代在社會上,你看士農工商,這屬於士,醫是屬於士,士就是讀書人,讀聖賢書的人,不是現在學校的讀書人,古代讀聖賢書的人。古代窮秀才,當老師的,私塾的老師跟在社會上當醫生的,這兩種人被社會大眾所尊重的,聽到某某人是老師,大家對他都很尊敬;某某人是醫生,對他也很尊敬,因為都是屬於士。士農工商,商是擺在最後,商人就是求利。一個教書的,一個醫生,他們不求利。你看以前私塾的老師,他沒有定一個價錢收學費。就像我們佛門一樣,隨喜,你家裡經濟好一點的,你多拿一點給老師;經濟差一點,少拿一點。有的很窮的,有時候老師還要去補助他,補助那個學生。所以以前教書的人很清高,我們一般講窮秀才,它不能發財,那不是做生意,那不能發財。但是他們在社會上地位很高,如果有什麼宴席,一定請這些人上座;做生意的,很有錢的,坐在下座。現在顛倒了。另外一個就是醫生,醫生也是一樣,他也是隨喜的,遇到一些窮人,付不起醫藥費,那還要布施給他。有錢的人,你多給一點;沒錢,少給一點;真的很窮的,你還要布施給他。這個醫生真的不為利,真的只是為了救人,所謂懸壺濟世,他沒有為利。因此這兩種人,在古代社會普遍受到大眾的尊重。

  孫思邈為什麼人家稱他醫聖?他就有慈悲心,救世救人,不是為了賺錢。現在讀書當醫生,為了賺錢。現在實在講,沒有醫德的醫生也滿多的,你只要是為了賺錢,你就沒有醫德。比如說醫院,去買一部洗腎的機器,幾百萬投資下去,投資下去,如果你一直只是要講回收成本,而且還要賺,大家想一想,如果是這樣的心態,他對病人會怎麼樣?如果你還沒有到洗腎的程度,他也會鼓勵你趕快洗,是不是?那一洗就要洗到死。我認識的很多人,他還沒有到洗腎的程度,叫他去洗了。一問下來,原來這部機器剛進來,幾百萬投資下去,他要回收,你有病人去洗,他才有收入。如果醫生是這樣的心態,那病人就慘了,他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治你的病。你生病是他賺錢的一個工具,那病人不慘了嗎?這就沒有醫德了。

  所以醫生要有醫德,所以韓國片拍個《醫道》,蔡老師很推薦,我也曾經看過,《醫道》,這值得看。那不是為了賺錢。現在我們吃很多中藥,為什麼吃不好?看起來都很漂亮,藥材也滿新鮮的,你沒有如法泡製那個藥效就不好。現在實在講中醫、西醫有醫德的不多,都只是要賺錢。開藥行,他如果為了賺錢,他就是賣藥,鼓勵你趕快來買藥,你不用吃藥也鼓勵你來吃,真的是這樣。以前我年輕的時候,傻傻的被騙了不少。在萬華龍山寺,十幾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們租房子租在那裡。晚上就去逛街,那個擺路攤的,什麼青草仙,什麼都有,都在賣藥的,那講得好像仙丹一樣,講得你好像非買不可,結果買了吃一吃也沒什麼感覺。後來學了佛,出了家,接觸的一些同修多了,才知道有很多方面不需要用到藥。中醫要用藥也是很不得已的,一般都是你能夠,比如說針炙可以調理,他就針炙調理。用到藥已經是第三步了,能夠物理治療調理調理就可以。或者生活飲食調整一下也可以,像傷風感冒這個都可以調理。

  以前我也是藥罐子,我從小就體弱多病,過去生殺業太重,這一生也殺業太重,所以病很多。我弟弟身體比我好,他沒有什麼病,因為他殺生比較少。我殺業重,跟著我父親殺生吃肉吃了不少,所以病很多,真的是體弱多病。所以我二、三歲就得瘧疾,瘧疾就忽冷忽熱。從小病很多,長大了,還是病一大堆。所以中藥、西藥,西醫吊點滴常常在吊,一傷風感冒就去吊了,中藥也吃,西藥也吃,吃得一肚子都是藥,真是國語說叫我「藥罐子」,台語「一個肚子做藥櫥」。我出家之後,有一次感冒,去住在陸軍八一七醫院,韓館長叫我去住院,副院長沈醫師,他也是我們圖書館的同修。有一次我感冒去那邊,他開感冒藥給我,後來他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悟道法師,我坦白跟你講,感冒吃這個藥是不會好的。我說不會好,你開藥給我?他說只是暫時把你那個症狀壓一壓,真正好是你自己本身的免疫力提起來,這樣好的,不是吃這個藥好的,這藥是暫時把那個症狀壓下去,頭痛讓你暫時先不要痛,真正好是你。

  我聽到他這麼一說,後來我感冒就不吃感冒藥了,有時候發燒也不吃感冒藥了。以前非打針不可,不但吃藥,還要打針。後來我在圖書館,我怎麼治?感冒,有時候上火,沒胃口,我那一天就不要吃飯,就一直灌開水,灌一灌,灌一天,燒就退了。所以沈醫師給我這麼一講,不然以前我不知道,以為感冒非吃藥不可,沒有吃藥就不可能會好。結果後來我經驗過很多次,一些輕微的傷風感冒是可以的,用這樣來治療。如果細菌感染就不行,有一次我被細菌感染,長庚醫院打點滴打了五天,也不退燒。後來去耳鼻喉科,說那個自費要兩千塊,沒有健保的,後來我說兩千塊好,我自己付。他說他那個抗生素比較好的,結果真的那個兩千塊花下去,抗生素下去,燒就退了。那一次是細菌感染。如果傷風的發燒,這樣就可以治了。細菌感染,西醫有藥,中醫也有藥,那個就是需要用到藥物。

  這裡講,『孫思邈以龍宮方』,龍宮是龍王的宮殿,《大藏經》有一部經叫《海龍王經》。如果很久沒有下雨(乾旱),要捏一條龍,求海龍王下雨。所以雙溪山上,如果到了水快要用完的時候,同修就問我怎麼辦?我說求海龍王下一下,果然就下了。龍宮方,『歷試皆驗』,就是這個藥方他有經過實驗。這個龍宮方就是海龍王化現的。佛到龍宮講過經,《十善業道經》就是在龍宮講的,海龍王啟請的。「孫思邈以龍宮方」,就是他這個方子去實驗,「歷試皆驗」,每一次試都有效,就有效果,就把它『編入《千金方》中』,《千金方》,《備急千金要方》,這在書店可以買得到,唐朝孫思邈著的。孫思邈他有慈悲心,他把這個方子刻在石碑傳世,因為用紙張他怕容易損毀。所以你看經典有刻石經的,刻在石頭上,那就比較可以保持長久。他把這個方子刻在石碑傳世。

  就『有人多印方本』,去把它拓下來,印了很多。把它拓下來印很多,就把石碑擊碎,把它弄碎,弄碎就沒有了,你就看不到那個方子。不然那個石碑放在那裡,大家都可以去抄、可以去看的,等於是公開的。像我們師父他印經,這個都是公開流通的。有人他就為了私利,把那個碑給它擊碎,擊碎了之後,他的目的什麼?他印很多,他賣錢。『欲以市利』,「市利」就是說他謀取利益,那個碑沒有了,你只有來跟我買,那我就賺你的錢,這個就是私利。後來這個人自私自利,這個人『被雷震死』,被雷打死。又有一個人發心,重新再刻一個碑,夢到孫思邈(那個時候孫思邈已經過世了),孫思邈就跟他講,你命中沒有兒子,因為你發心刻《千金方》,又刻在石碑上,你應當可以得到貴子。『已而果然』,「已而」就是不久後來,果然他得到一個貴子(很好的兒子)。這個公案,孫思邈。

  按【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嘗利。利人者何嘗不利乎。】

  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說把石碑打碎的那個人,他只知道他自己要得到利益,他沒有想到要利益人。去刻碑的人,他只想要利益人,這個讓愈多人知道愈好,能夠救更多的人。所以兩個人心態就不一樣,一個自私自利,一個大公無私。『究竟自利者何嘗利』,想要自利的人,他何嘗得到利?被雷打死了,他利也沒得到,反而虧損。『利人者何嘗不利乎』,只是想利益別人,何嘗自己沒有得到利益?你看他原來沒有兒子,現在生了一個好的兒子,他沒有想要得利,但是他何嘗沒有利?這個都讓我們去深思的地方。所以利人決定利己,損人實在講不利己。

  好,這三個公案我們講了一個,後面還兩個,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先學習到這個公案。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