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積財不如積德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四集)  2021/3/18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44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我們昨天學習到「修善修福」,學習到這句。這句周安士居士的發明,我們簡單再複習一下。

  【世人之所蓄積。有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有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又有我帶得去。人奪不去者。金銀財寶。家舍田園。此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也。博學鴻才。技藝智巧。此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也。若夫吾帶得去。人奪不去者。唯有修善與福耳。修善到極處。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擁護。修福到極處。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應。】

  這一段昨天有講過,我們簡單再講一遍。這段的大意主要是說,我們世間人所積蓄的,像我們銀行存款、不動產這些,積蓄的,『有人奪得去,吾帶不去』,就是有一些積蓄,人家可以給我們奪走的、給我們拿走的,我們自己也帶不走的。還有『有人奪不去,吾亦帶不去者』,就是別人他沒有辦法奪取,我們自己也帶不去。『又有我帶得去,人奪不去者』,第三個就是我自己可以帶得去的。這個帶得去就是說我們死了以後可以帶走的,別人他搶不走、別人奪不去,別人拿不走的,那是第三個。『金銀財寶、家舍田園,此人奪得去,吾帶不去者也』,這個就是我們講身外之物,財產、金銀財寶、動產不動產這一切,這個東西人可以給我們奪去,我們也帶不去。另外就是自己的才藝,自己的聰明才智,這個別人奪不去,但是我們死了也就沒有了,也帶不去,這是第二個。第三個,別人搶不走、拿不走,我們可以帶著走,那就是「修善修福」。諺語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在這個世間,什麼都帶不走,唯有自己造的善惡業隨我們走,牽引我們去往生投胎,這就是帶得去的。

  這裡講修善修福,『善修到極處』,可以超度七代祖先,『七祖超升、百神擁護』;『修福到極處,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這些災難都沒有辦法傷害。善是福報的基礎,福報是善的感應,這一段就是發明修善修福的道理。《文昌帝君陰騭文》的原文就是這句「修善修福」,周安士居士再把這個義理發明出來。也舉了佛經上的公案,兄弟兩個人,一個修福不修慧,一個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只有修慧,沒有修福,雖然證得阿羅漢果,常常托缽托不到,常常餓肚子,沒福報,但是有智慧。弟弟修福不修慧,常常破戒,死了墮到大象,投胎到國王王宮,當國王的座騎,福報很大,吃得好,全身掛的都是瓔珞,福報很大,但是是畜生。所以佛勸我們要福慧雙修。佛稱為福慧二足尊。下面附帶舉出三個公案,昨天第一個公案,我們因為時間關係沒有講完,我們今天接著看第一個公案。

  【廣置義田】

  【明華亭顧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廣西參議。正心好行其德。嘗捐銀十萬四千七百兩。買義田四萬八百畝。散華青兩縣之供役者。賦役賴以不困。】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段,這段是講『廣置義田』,「廣」就是很廣,「置」就是購置,就是購買。「義田」就是給窮的農民,他買不起田地的,提供田給他們去耕種,他們就有收入,就能生活,也不給他們收田租,完全義務的提供給他們去耕種。「廣置義田」這個公案出自於《懿行錄》這本書。『明華亭』,這個「華亭」,從秦漢到元代,上海古時候不叫上海,古時候叫華亭,古代的縣名。在清朝的時候,上海是屬於江蘇省管的,古代的地名叫華亭縣,是一個縣。華亭就是現在的松江區,從元朝到清朝,是松江府的屬縣,華亭屬於松江府管的。因為古代,省下來就是府,府下來就是一個縣,府縣,所以知府、知縣。後來松江府陸續再西至上海(就是華亭,後來改為上海)、青浦、婁縣、金山、奉賢、南匯這六個縣,在元朝到清朝,這個地方增加六個縣,現在都改成上海市,這樣上海就很大了。華亭跟青浦就是兩個縣。

  這裡講「明華亭」,就是這個顧正心先生他的字號叫『仲修』,『父中立』,他父親的號叫「中立」。『仕至廣西參議』,「參議」也是一個官職名稱,在明清屬於布政司、通政司。民國初年,等於民國比較高級的軍事機構,軍事機構都有置參議,參議就好像現在講參謀。他父親中立,官做到廣西省的參議。『正心好行其德』,顧正心很喜歡做好事、做善事。「好行其德」,德就是我們一般講,他的德行好。德行好,他都喜歡做好事、做善事;如果德行不好的人,專門幹壞事。說明他的德行很好,很有愛心,很有慈悲心。

  家裡經濟比較好,『嘗捐銀十萬四千七百兩』,「嘗」是曾經,他捐獻十萬四千七百兩銀子,這個數字相當大。『買義田四萬八百畝』,買這麼多的田。買來幹什麼?『散華、青兩縣』,就是華亭跟青浦這兩個縣,提供給這兩個縣的『供役者,賦役賴以不困』。「供役」是指徭役。在古代,官方規定平民,主要是農民,就是說以前是農業社會,成年男子在一定的時期內,或者國家、社會有什麼特殊情況的需要,成年的男子就要去承擔一定數量的無償社會勞動。無償就是我們現在講義務的,服勞役,政府徵調這些壯丁去服勞役。勞役有力役,力役就是出勞力的、做苦工的;有軍役,軍役就像現在徵兵,要服軍役。像以前我們都要去當兵當兩年,那是義務役,就屬於這個役。還有雜役,做其他的雜事。歷代以來,繁多而且嚴苛,就是歷朝歷代要民間出這些人力很多,很多事情都要民間去做,服勞役,而且很嚴苛,人民實在講,生活過得就很艱難。所以這個是為國家服務,徭役。「賦役」,賦就是賦稅,就是國家要徵稅。像我們現在財政部有賦稅署,要跟我們徵所得稅、營業稅這些。賦役就是賦稅(交稅)跟徭役(服勞役)合起來的一個名稱,叫徭役。要交稅,又要去服勞役,當然一般家庭經濟不好的那些農民,實在生活是很艱難。顧正心這個人他好心,買這些義田給他們去種,也不跟他們收田租。一般你給人家種田都是要交田租的,他這個義務的就提供給他們去種,使服勞役的這些人民「賴以不困」,就是他們生活不會遭遇到困難。那真的是做好事,有錢,他知道做好事,那是修來生福。我們再看下面這個文:

  【時代巡蒞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誤繫正心於獄。】

  『時』就是有一個時候。『代巡蒞松』,就是官員到任的意思。「蒞」,蒞臨就是官員去任職,他去那個地方就任。「松」是指松江府,代理巡府就到松江府赴任。赴任,『除夕禁爆』,「除夕」就是過年,我們每一年農曆最後一天就是除夕,第二天就是第二年的正月初一,那時候官方禁止民間燒爆竹。以前爆竹不是鞭炮,我們現在是用鞭炮,有煙硝味,不是現在的鞭炮,古時候爆竹它是竹子,竹子拿來燒,燒了竹節爆開,爆開就有聲音,那個叫爆竹,古時候是燒爆竹。我們以前看春聯「一聲爆竹除舊歲」,爆竹一燒,它一爆,就是說一年過去了,迎接新的一年。這就類似我們現在很多地方不能放鞭炮,像這樣一個規定、一個法令。『有市民犯禁』,那個地方的民眾違犯這個禁令,燒爆竹。『誤繫正心於獄』,「誤」就是說誤抓、誤會,「繫」就是把他抓起來繫縛。顧正心被抓到牢獄裡面去,後來才知道抓錯了,不是他。剛好他被抓進去牢獄,牢獄的情況被他看到了。

  【見獄中之寒者。給以衣。】

  就是看到牢獄裡面,有的是凍得都沒有衣服穿,他就請家裡人送衣服來給他們穿。

  【饑者。給以粟。】

  『粟』就是我們吃的糧食,五穀雜糧這一類的。『饑者』,有的在監獄裡面沒什麼吃的,營養都不足,所以就供給他們糧食,讓他們能夠吃飽。

  【罪可贖者。代為完納。】

  如果有人犯罪,他在裡面問,裡面剛好他去了解這些情況,『贖』就是說如果可以用錢去贖他罪的,那就替他付錢給官方,然後這個罪犯就被釋放了。就像我們現在法院,你要交多少錢,交保就釋放出去。『代為完納』,有人替他繳罰款,就不關他了。

  【囹圄幾為一空。】

  『囹圄』就是指監獄、牢獄。被他這樣花錢去繳罰金,很多人都被釋放出來,監獄『幾為一空』,幾乎快沒有人了。

  【又捐貲修葺獄室。】

  牢獄很簡陋的,他就捐錢給政府『修葺』,「修葺」就是修補,哪些地方壞了修補修補,罪犯在裡面也住得好一點,「修葺獄室」。

  【往往施恩於不報之地。】

  他布施這麼多恩惠給人,他也不要求人家來回報,沒有求人家報答、報恩這樣的心。後面就是他的果報:

  【後兩台上其事。】

  『兩台』是明清時期兩司,是一省最高官署,掌管民政兼財政,這樣的單位。承宣布政使司,以及掌理刑名的按察使司,這兩個司就是現在講兩個單位,並稱兩司,也翻作「藩台」跟「臬台」,這叫「兩台」。兩台的官員知道這個事情,把顧正心這個善行往上面報,『兩台上其事』就是往上面報,往上級報。報到皇帝那裡:

  【欽授光祿署丞。從祀鄉賢。】

  『光祿署丞』是官名,從七品,就是七品官,他也當上官了。『從祀鄉賢』,「從祀」就是祭祀,附祭,「鄉賢」就是品格、學問被鄉里所推薦、所尊重的人。所以清朝的制度,鄉賢歿後,由大吏題請祀於其鄉,稱為鄉賢祠。歿後就是他死了以後,附祭於鄉賢祠,這個鄉給他立一個祠堂。大家如果去花蓮遊玩,從中橫,中部橫貫公路過去,一個旅遊點叫長春祠,就是修那個路犧牲的這些退役官兵,立個祠來給他祭拜,紀念他們。「從祀鄉賢」,這個鄉出這麼一個賢人,值得這個鄉的人大家都給他立一個祠堂,給他祭祀。顧正心做好事有好報。下面是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他又舉出:

  按【范氏義田。流芳千古。】

  『范氏』就是宋朝范仲淹,這很有名,大家應該有聽過。他是西元九百八十九年到一O五二年,是宋朝的名臣。有關范仲淹的故事在歷史上是有名的,范仲淹他也是購置義田,『流芳千古』,就是他買了很多田,他這個義舉,做這個善事,他的芳名流傳千古,到現在大家都還知道,所以印光大師以前也很讚歎。范仲淹他們范氏家族,家道八百年不衰,代代有賢子賢孫出來,他那個德積得厚。另外印祖也讚歎清朝一個狀元,家道傳了三百年,流芳千古。下面講:

  【然止及同姓。未必及異姓。田止以百計。】

  范氏就是范仲淹,他照顧他們的家族、同姓,姓范的家族。以前都是大家族,一個家族至少幾百人,上千人,一千多人都有。家族比較貧窮的買不起田地,他購義田,讓他們去耕種,等於說買田地送給他們。這裡周安士居士的評論就是說,但是他『止及同姓,未必及異姓』,「異姓」就是不是姓范的人他就沒有顧到,只有他們這個家族。所以下面再講:

  【未必至四萬有餘。】

  也就是說,范仲淹他購置義田可能沒有到四萬餘畝,但是:

  【顧君所為。】

  顧正心所為。

  【何其邁。】

  『邁』就是超過,他買那個義田超過宋朝的范仲淹。

  【前人而傑出乎!】

  超過前人,他這種義舉超過宋朝的范仲淹。買這麼多的田,而且他是對在這邊服勞役的這些農民,不是只有捐給他們宗族的人,是宗族以外的人他都捐給他們,所以比前人做得更殊勝,『傑出』就是更殊勝。

  【據其福報。】

  周安士居士以他修的善,根據他修的這個善所得到的福報,根據經典來對照。

  【此時定在六欲天宮。飛行自在。享受無極之樂矣。】

  他說顧正心現在可能在『六欲天宮』。欲界六層天,第一層四王天、第二層忉利天、第三層夜摩天、第四層兜率天、第五層化樂天、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六欲天就是他化自在天。『飛行自在,享受無極之樂』,享天福,這個叫人天福報。

  顧正心這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獨成勝舉】

  【明湖州徐汝輝。富而好施。時杭州重建戒壇。所費不貲。布、按兩司。召富民勸募。汝輝願獨力任之。憲長楊繼宗問故。汝輝曰。人有子不肖。雖有所積。必屬他人。何如幹此勝事。後世漸漸享用乎。況財為怨藪。吾子無財亦無怨藪。未始非愛之也。遂以白金千錠獻。兩司共歎其明達。特設席後堂。邀同僚宴之。復以彩帳親送之歸。聞者無不欽慕。】

  這也是屬於捨財作福。『獨成勝舉』就是單獨去完成這個殊勝的善舉。這個公案是明朝『湖州』。現在浙江省有一個湖州,三點水,湖水的湖。這個湖州我印象很深刻,因為之前到餘姚佛教居士林,每一年都去做兩次法會,湖州來的居士很多,他們都租遊覽車來。每次碰到我都問他,你們從哪裡來?從湖州。我說哪個湖?就是這個湖,湖水的湖,所以對湖州印象特別深刻。

  這是明朝時代『湖州徐汝輝』,這個先生姓徐,雙人徐,「汝輝」這是他的名字。『富而好施』,這是很難得,現在有錢人喜歡布施的不多。現在說真的,沒有錢的人布施得比有錢的人多,所以「富而好施」就很難得,有錢人他總是希望把財富留給子孫。這是一個大善人,有財富懂得布施,那他來生的福報當然就比這一生又更大,這一生繼續修,這一生的福報是過去生修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時杭州重建戒壇』,「戒壇」,我們佛弟子有去受戒的同修應該都知道,戒壇屬於傳授出家戒,受戒的壇場,結那個壇場。梵語叫做「曼陀羅」,曼陀羅翻譯中文是「壇」,像我們中國道教作醮,搭這個壇。高築之,故云壇,這個壇就是蓋得比較高。所以密宗很多都要結壇,羯摩、受戒、懺悔。大家如果去南投圓通寺果清律師,他那邊受比丘戒都要登壇受戒,他特別去建一個壇,高高的,受戒的戒子要上去,去那邊懺悔、受戒。「杭州」,杭州就很有名,同修如果有去過大陸旅遊,在浙江,杭州這個旅遊點也是必定會安排的。俗話講「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一個蘇州、一個杭州。那個時候杭州西湖也是很有名的。在杭州重新建一個戒壇,『所費不貲』,「貲」就是我們現在講估價,估價蓋一個壇要多少錢。『布、按兩司』,「布、按兩司」分別就是布政司跟按察司。布政司是承宣布政使司的簡稱,簡稱布政司,發布這些政令的一個機關。明朝初年設置的,就是掌理一省民政的機構,類似我們現在民政局、內政部,主官稱為布政使。按察使也是一個官職的名稱,是屬於司法的,現在講司法院,管司法的,這是按察司。布政司跟按察司這兩個司,『召富民勸募』,「召」是召集,召集比較有錢的民眾,來勸募,來募款,要把這個戒壇蓋起來,富人被找來,大家發心出錢。「汝輝」,他也是有錢人,他也被找來了。『汝輝願獨力任之』,汝輝他發願,他說我一個人來就可以了,他自己包了,自己出錢。

  「憲長」,憲法這個「憲」,古代中央監察機關的首長,秦漢以來就是屬於御史大夫,就像我們現在監察院長這一類的。『憲長楊繼宗問故』,你為什麼要一個人出這麼多錢?問他緣故。很多人都有錢,為什麼你自己一個人全部負擔起來?問他什麼緣故。『汝輝曰』,汝輝這個富人就回答,『人有子不肖,雖有所積,必屬他人,何如幹此勝事,後世漸漸享用乎』,這段就是他的答覆,他說一般人有錢,他的財富不肯做好事,布施;不肯布施,到最後給誰?給他的子孫,給子女。汝輝講「人有子不肖」,如果子女不肖,「不肖」就是一般講敗家子。我們仔細去看,富家子弟他不知道賺錢的辛苦。他生下來就很有錢,也不用辛苦,如果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那會怎麼樣?他就花錢無度,就奢侈浪費,亂花錢,到最後那些財產都被敗光了,這個在社會上我們也看到很多。另外,父母死了留下財產,親兄弟骨肉為了爭財產就變成仇人,甚至告到法院去。現在還有兒子去告父親,告什麼?財產分給他太少了,所以去告。

  所以徐汝輝他很有智慧,他說人有子如果不肖,不是好的子女,你雖然累積這些財富給他,到最後他給你敗光了,還是屬於別人的。或者現在講,拿去賭博,輸光光,那不是又變別人的嗎?這很多。所以富家的子弟要出好的,很少,不多。真正事業有成就的,你仔細看,都是窮家庭出來的,吃過苦的,他能創業。所以在《格言聯璧》也講,子孫若不肖,留錢給他幹什麼?他給你亂花,你讓他去造業。子孫如果很好,留錢給他幹什麼?他自己都會賺,會發達。所以不如積陰德給子孫,做好事,以後他們自然會發達,庇蔭子子孫孫,這個做法是正確的。所以徐汝輝他就是懂得這樣做。『何如幹此勝事』,他說如果留給子孫,那不如拿來做這麼殊勝的事情,蓋個戒壇給人家受戒,這個福報很大,然後把這個陰德、這個福報讓後世的子孫他們慢慢享用。修福、積福給他們,他們沒有錢,慢慢他們自然會發達。這個正確,有史以來,這些事實的例子很多,的確子孫代代都出人頭地,祖先有積德。

  『況財為怨藪』,「怨藪」就是怨恨聚集之處。一句俗話講「一家保暖千家怨」,你這家很有錢,周邊統統很窮,人家看到你這個富人在享受,他們都窮得飯都吃不飽,所以一家保暖千家怨。佛經講得更詳細,「財為五家共有」,不是你自己的,五家,政府一分,小偷、強盜一分,水災一分,火災一分,敗家子一分,五家共有。所以財是怨藪。『吾子無財亦無怨藪』,我的子女如果沒有錢財,沒有人會怨恨他們,我都布施光了,都做好事,人家攻擊的目標就沒有了。如果你一家很有錢,所有的人都沒有錢,那真的一家保暖千家怨,都怨恨你。『未始』,「未始」就是未嘗,『非愛之也』,我這樣做未嘗不是愛子孫,我積德給他們比積財好,積財未必他能守;積德給他們,到時候他自然會發達,這正確的。所以我這樣做法未嘗不是真正的愛護子女,說真的,這是真正愛護子女。有時候留錢給子孫其實是害子孫,害他不能長進,他不知道賺錢的辛苦,亂花錢,很快財產被他敗光光,不如替他修福,是真正愛護他們。

  這個話說完,『遂以白金千錠獻』,「千錠」,這也是計算塊狀物的單位。古時候計算,比如說兩錠白銀,他這個是白金千錠。「獻」就是捐獻,他就獻出來了。『兩司共歎其明達』,「兩司」,布政司、按察司兩個政府單位,都共同讚歎他真的是明理通達的人,不愧讀聖賢書的人。『特設席後堂』,「後堂」就是內廳後面的堂屋,他自己家裡,內廳後面的堂屋設席。以前請客,請到他家,自己家人煮的,這是第一等客人,請吃飯請到他家,他家人煮的,這個是最上等的客人;一般的客人是餐廳,請他去餐廳吃飯。設席後堂,『邀同僚宴之』,「同僚」就是他們都是當官的,這些同仁辦宴席來請徐汝輝,感謝他的發心。『復以彩帳』,彩色的圍帳,『親送之歸』,像彩帶這一類的,也是對他一個獎賞。『聞者無不欽慕』,聽到的人沒有一個不欽佩、不羨慕他的,他這個大好人,做善事。下面周安士居士再「按」,按照這個公案做個評論。

  按【大寶積經云。吾不捨財。財將捨我。我今當捨。令作堅財。徐君已作堅財矣。】

  《大寶積經》裡面佛說,『吾不捨財,財將捨我』,就是這個財我不捨出去,到最後那個財會捨掉我。捨掉我,就是如果我們死了,就把我們捨掉了。我們在生的時候不捨財,將來財就捨棄我們。所以『我今當捨』,我們現在就應當要捨財,捨財作福。『令作堅財』,「堅財」就是堅固、牢固、結實,就是所有的財富五家搶不走,國王、政府、水災、火災、盜賊、敗家子搶不走。所以布施,佛在經上講,寄在堅牢庫最保險的,以前我講《十善業道經》也講到這段,五家搶不走。現在人都要投保險,我說那個投保險未必有保險,但是你投佛講的這個,五家搶不走的,這個真保險,真的是這樣。『徐君已作堅財矣』,他的財富誰都搶不走,五家都搶不走。做好事,將來他必定得很殊勝的果報。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樂施不倦(浙人面述)】

  這條公案就是很樂意布施,『不倦』就是愈布施愈快樂,不會感到厭倦。這是『浙人面述』,「浙人」是浙江人,當面給周安士居士講的。我們看這個文:

  【明末浙江史某。好善樂施。尤喜齋僧。時有寺僧大成。募盞飯供眾。道經史家門首。史若見飯少。必以己飯足之。如是歷有年所。毫無厭心。】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個公案是發生在明朝末年,周安士居士也是那個時候的人,明末清初的人,康熙年間。明朝末年,下來就是康熙。『浙江史某』,這個人姓史,歷史的史,『好善樂施』,他很喜歡布施,遇到好事,他很樂意來布施。『尤喜齋僧』,「尤」就是特別,特別喜歡齋僧,請出家人吃飯,他特別喜歡,我們一般講打齋供眾。『時有寺僧大成』,當時有一個寺院的僧人,法號叫「大成」,『募盞飯供眾』,去勸募,也是去募齋飯的錢來供養大眾,就是化緣。『道經史家門首』,經過「史家門首」,史某如果看他募緣募得比較少,不夠寺院大眾吃,他必定把它補足,補到大家都夠吃。有時候募得多,有時候募得少,經過他家,不夠的,他全部負責給他補足。

  『如是歷有年所』,「年所」就是年數,經歷很多年,一直布施,真誠心在布施,『毫無厭心』,他沒有厭倦之心。這就像《了凡四訓》,有一個道人去跟個老太婆要飯糰,每天去跟她要,要一顆飯糰,三年天天要,老太婆天天給,沒有說給一段時間,你怎麼又來了?怎麼沒有到別家去,專門到我家來?三年都給他。後來經過三年,那個道人是仙變的,來給她做好事的,就給她指點,她們家後面有一個穴,葬下去,子孫就發達,子孫都會貴顯,都中狀元。那就是現在福建莆田姓林的,他們祖先有做這個好事,子孫代代發達,跟那個公案也是一樣。

  【一日夫人坐草。】

  『夫人』就是史某他的夫人,他的太太,『坐草』就是快臨產了,要生小孩了。

  【見大成步入房中。眾駭異。】

  看到這個僧人大成走進去他們房間,大家看到很驚訝,出家人怎麼走進去夫人的房間?

  【索之無有。】

  『索』就是搜尋,去找。他明明看到來化緣那個寺僧大成進到夫人的房間,大家怎麼找,找不到,「索之無有」,找不到。

  【俄而產婦生男。】

  『俄而』就是沒有多久,他夫人生產了,生一個男孩。

  【急遣人蹤跡之。】

  『蹤跡』就是按照行蹤影跡追查、追尋。就是夫人生產了,看到大成從那邊走進來又不見了,根據他走過的蹤跡去追尋,追到寺院去。

  【而僧已於是日回首矣!】

  『回首』就是往生了。夫人生的那一天就是那個大成僧人他往生的時間,這就很明顯,他那個兒子是這個僧人,給他化緣那個僧人去他家投胎當他兒子。「回首」就是死亡,死了。他那邊死了,他家裡生了。

  【遂以大成名之。】

  所以他孩子生下來,那個名字就取做大成,就是那個出家人的名字,大成。

  【幼甚聰慧。】

  幼年的時候就很聰明,很有智慧。

  【茹胎齋。】

  『茹胎齋』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胎裡素。他母親懷孕的時候就是吃素,胎裡素,當然出生也都是吃素。

  【及長。】

  就是長大以後。

  【文譽日隆。】

  他的文章、名譽不斷的興隆,『文譽日隆』,每一天都有進步。

  【至順治間。】

  『順治』就是清朝早期的皇帝。順治下來就是康熙。順治皇帝那個期間。

  【大魁天下。】

  「大魁」就是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稱大魁,就是中狀元。古代進士第一名就是狀元,這叫『大魁天下』。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做個評論。

  按【但行善而不信佛。其所修福。識者目為第三世之怨。何則?以彼第二世享福時。必然造孽。至第三世。決受苦報也。史君原從佛法中來。故雖遇榮華而不昧。】

  這個評論,周安士居士講,『但行善而不信佛』,我們看社會上很多慈善家,他們不信佛,但他做很多好事,這叫「行善而不信佛」。行善不信佛,會怎麼樣?『其所修福』,現在作善,將來來生他就得到福報。『識者』,我們學佛的人、明理的人。『目為第三世之怨』,「目」就是說看的就是他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享福的時候沒有學佛,沒有佛法的指導,他就不知道繼續再修;不知道繼續再修,他享福的時候就糊塗了,就迷惑顛倒,又造罪業;福報享完,罪業造多了,第三世又墮到惡道去。我們現在看到社會上很多有錢的人,大富大貴的,大部分都是這些,屬於這一類的。很多有錢人,你勸他來信佛、來布施,他不幹,他不願意。但是這一生,他福報如果享盡,惡業造多了,有錢,他造惡業的機會就愈大;沒有錢,他要造,沒能力。我們不要講別的,就講殺生吃肉好了,有錢人大魚大肉,光那個命債就不得了,那其他不用談了。所以這個是「第三世之怨」。所以學佛的可貴就是在這裡,學了佛,有錢,知道繼續再修,不能享福,有福報來,要修福,要造福。所以這裡講得很清楚,『何則?以彼第二世享福時』,你行善沒有信佛,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佛法的指導,你享福的時候一定糊塗,造孽,到第三世又受苦報了。所以這裡講,『史君原從佛法中來,故雖遇榮華而不昧』。史君為什麼他有錢肯布施?過去世就有學佛,這一生又學佛,所以他榮華富貴,他不糊塗,「不昧」就是他不糊塗,頭腦很清醒,知道要繼續修,不能享福,不能積財給子孫,要積德給子孫。這個都是得力於學佛,佛法的指導,他才懂得這麼修,一般行善不信佛的人他就不知道,往往就是造孽。我們現在社會上也看得太多了,特別那些有名的明星身價多高,那也是過去生他有行善修福,但不信佛,不要到來生,這一生,你看晚年就很慘了。這一句「修善修福」,三個公案我們就學習到這裡。下面這句是:

  【正直代天行化】

  『正直代天行化』,一個人正直,他就能代表天來實行教化,教化人民。下面我們看:

  發明【正者。無邪。直者。無曲。固天之所以為天也。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順天之化。豈必居位臨民?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為之權。與得為之勢不可。】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發明「正直代天行化」的義理。『正者,無邪』,「正」就是正確的,「邪」是偏邪,不正確的,我們佛法講邪知邪見。我們學佛要學正知正見,正就不邪。好像一個竹竿立著,立得正直,如果偏這邊、偏那邊都叫邪,它已經不在正中,偏掉,偏斜了。所以「無邪」,沒有偏邪,正就是沒有偏邪。『直者,無曲』,沒有彎彎曲曲,就很直,所以稱為正直。『固天之所以為天也,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順天之化。』「匹夫」就是我們一般人。如果你存心是正直的,就是「順天之化」,這個順就是遵循,循天理,我們一般講天理良心,天理就是正直。「化」就是教化。你自己正直,就可以順天之化,順著天理教化別人。《太上感應篇》也講「正己化人」,你自己正直,才能去感化別人;如果自己不正直,彎彎曲曲的,我們也教化不了別人。自己都沒教好,怎麼去教別人?所以必須是自己做到正直,就是順天之化,就是時時刻刻都在教化別人。『豈必居位臨民』,「居位臨民」就是你只要正直,就是順天之化,不一定說你一定要做官。「居位」就是你在那個官位,這個職位上,「臨民」就是去治理人民,不一定要這樣。你只要正直,就能夠教化人民,不一定有官位、有權勢,才能去教化人民,不是,你自己做到正直,就能代天行化。這就是「臨民」,治民的意思,我們一般講辦政治。

  『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為之權,與得為之勢不可。』「操」就是控制、掌握,掌握權勢、勢力,指高位、有勢力的人。這個意思就是指掌握公權力,具有政治地位的人,不一定要在那個地位上。如果在那個地位上,你有公權力、你有政治權力,但是你人不正直,偏心,像現在講的司法不公,辦司法不公正,雙重標準,不正直,你怎麼去化人?人心不服。你要正直,人心才服。所以有官位的人、特別有權勢的人更要正直;你不正直,那你政治就辦不好。我們再看下面:

  【代天行化。】

  『代』是代替,代替天來教化人民。

  【即是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

  『贊天地之化育』,「贊」是幫助、輔佐的意思,就是幫助天地化育、生長。《禮記.正義》裡面講,「功與天地相參」,互相參政,意思也就是說,你這個德行可以跟天地相配。因為天地人稱為三才。人憑什麼是三才之一?憑德行,如果沒有德行,那就不是三才之一。所以人要有德行,要與天地參。

  【一種人。著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經營謀畫。因時制宜作用。玩下慈祥為國句。則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

  『卿相』就是執政的大臣,『玩』就是反覆體會、研討。『一種人,著力在行』,「行」就是實行,行的當中他就有經營、謀劃在裡面。『因時制宜』,根據不同時期的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來應對,這叫「因時制宜」。『玩下慈祥為國句,則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這一段講的「正直代天行化」,似乎就是做官的來講的,做卿做相的,有公權力的執政的大臣,似乎對這些人來講的。當然這些人是主要要有責任,在朝,我們在野也能做,民間做。當然政府做,他有公權力,他有資源,他來做當然是最好、最理想。

  今天時間的關係,這段我們就留在下次再來學習,今天就先學習到這裡,明天晚上到三重淨宗學會跟大家學《無量壽經講記》。這次我們《安士全書》就學習到這裡告一個段落,我們下次再繼續來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