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一集)  2021/3/15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41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是文昌帝君聖誕,我們剛好學習《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這個也非常殊勝、很難得的一個因緣。請大家看《廣義節錄》卷上。

  【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

  今天我們從這裡看起,從這兩句看起。上個月,上一次佛七跟大家學習到《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學習到「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就是要廣種福田,怎麼樣能廣種福田?完全憑著我們自己的心地,我們的存心、心態。六祖講:「一切福田,不離方寸。」萬法唯心,所以要廣種福田,必須憑自己心地來廣種福田。《文昌帝君陰騭文》,周安士居士發明、註解(用三教經典來註解),讓我們知道怎麼廣種福田,講存心,舉出事實的例子,讓我們一看就了然於胸。

  今天這兩句,是接上面「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接下來,要廣種福田,憑著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發心。這兩句就是要去行,行就是實行。『行時時之方便』,要廣種福田,要時時刻刻行方便。這個「方便」,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凡事都要想到別人的方便,不能只有想到自己方便,沒有想到別人。在佛門也有一句話,「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有慈悲心,怎麼去實行我們的慈悲心?我們這個慈悲心具體要怎麼去做?就是需要方便。方便為門,這個門就很多了。此地講的方便,也就是佛門講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意思。慈悲為本就是慈悲心,上面講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怎麼樣去實行慈悲心?就是要行時時方便,要實行時時方便。

  『作種種之陰功』,「功」我們一般講功德。「陰功」就是人家不知道的好事,我們也做。不是說這個好事做了,一定要讓大家都知道我在做什麼好事,如果人家不知道我就不做了,那是好名。所以陰功,人家知道、不知道都做。知道也做,不知道也做。做了好事,人家不知道,就稱為陰功,另外有講陰德。你看「文昌帝君陰騭文」,陰功果報比陽善要殊勝。所以我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四訓》講「陽善享世名」,陽就是明顯的,做好事大家都知道,社會大眾大家都知道,給他表揚、給他讚歎,他會得到名利,享受世名,世間的名望。利都是跟名有連帶關係,我們常常講名利,名利就是出了名,利也就跟著來。這是陽善。陽善報了,時間不是很長,大家都知道了,大家讚歎,他得到這個名望,這個報也就這樣報完了。但是「陰德天報之」,陰德就不一樣,子孫好幾代都會發達,陰德殊勝太多倍了,殊勝太多了。所以做好事,人家不知道,那最好了。因為人家知道,一讚歎、一登報紙就報掉了;人家不知道,累積到後代子孫,自己來生果報就更殊勝。所以「陰德天報之」。所以這裡講「作種種之陰功」,做這些好事不一定要讓大家知道,人家都看到,我做;人家看不到,只要是好事,都做。我們看下面「發明」,這是周安士居士發明這兩句的道理,把這兩句他再發明出來。請看文:

  發明【下文逐事勸勉。此乃撮總提綱。皆培植心地事。時時種種。拆開不得。方便陰功。亦拆開不得。】

  我們先看這一段。『下文』就是下面的文章,『逐事勸勉』,「逐」是依照先後次序,一樁一樁來勸勉大家。『此乃撮總提綱』,「撮」是摘錄的意思,我們現在講摘要,摘取重要的、精華的部分,這是撮,就是把總提綱摘要出來。『皆培植心地事』,「皆」都是,都是培養種植心地的事情。「心地」就是上面講的「欲廣福田,須憑心地」,廣種福田就憑這個心。所以下面提出來的,都是怎麼樣去培養種植心地,這個心形容作地(好像這個地,我們種五穀雜糧,種這個種子),培養種植我們心地的福田。『時時種種,拆開不得』,「時時種種」,不能拆開;『方便陰功,亦拆開不得』。所以「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這是拆不開的,也就是說它是相關的,不能拆開的。再看下面的文:

  【方便之行。而欲時時無間。陰功之作。而欲種種無遺。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數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講『方便之行』,方便的這些行為。「行」就是我們去造作,去作種種的方便。我們想要『時時無間』,「時時」就是時時刻刻沒有間斷,『陰功之作』,要做這些陰德,而想要種種都沒有遺漏,一樁都沒有漏掉。『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數也』,「數」是道理,以世間的情理來講,哪有可能我們時時做這些好事都不間斷?陰功,好事,也不可能每一樁我們都去做到,一樁都沒有遺漏,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以世情言之」,以我們世間人這種情理來講,「必不可得之數」,就是沒有這個道理,做不到。所以這段的意思是這樣,就是做總是會間斷,哪有辦法時時刻刻都在做?哪有每一樁都沒漏掉?這是做不到,不可能。再看下面這段文:

  【若通以佛法。竟絕無難事。視其力之所能。則勇往為之。力所不能。唯有先發宏願。俟之他生後世而已。】

  這一段就是講,世間人看到這句,覺得沒這個道理,做不到;如果通達佛法,畢竟絕對沒有難事,都可以做到,而且人人都能做到,只要通達佛法,你就能做到。怎麼做?『視其力之所能,則勇往為之』。好事,也不是說每一樁好事都是我們自己有能力去把它完成,但是只要是好事,「則勇往為之」。只要是好事,我們就勇往直前去做。勇往直前,就是只問這個事情該不該做?好事,就該做;做,我們就要盡心盡力去做。盡心盡力,這叫勇往為之。勇往直前去做,只要是好事。有一些好事,我們有能力去做;有一些好事,我們做不到,我們力量不夠、能力不夠,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唯有先發宏願』,先發願,等我以後有這個能力,我要來做。先發願,好像你現在要做一樁什麼好事要很多錢,我們現在沒那麼多錢,我們做不了,可以發願,等以後我有錢了,我就來做這個好事。任何一樁好事都可以先發願。「唯有先發宏願」,雖然現在做不到,但是我們先發願,我們有心要做這個好事,等我以後有這個能力我就來做,先發願。『俟之他生後世而已』,「俟」就是等待。可能這一生我們做不到,等到來生;來生做不到,等到後生;後生做不到,等到七生八生、百生千生,或者無量劫以後,總有一天我有這個能力,我就去完成這個願望,「俟之他生後世」。就是通達佛法,沒有一個人不能發這個願,沒有一個人不能做種種好事的,人人都能做。下面講:

  【論發願】

  『論發願』就是評論發願,評論。我們看下面的文:

  【世間善願】

  看到這四個字,就知道這個願是屬於世間的善願。再接著往下看:

  【若在朝廷。願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願人永享太平。見人父子。願其慈孝。見人兄弟。願其友恭。自得飲食。願天下之飢者皆飽滿。自得衣裳。願天下之寒者皆溫燠。越歷市廛。願在在家盈戶足。經行阡陌。願年年雨順風調。見人渡江河。願其無風波之患。見人越險阻。願其無蛇虎之傷。遇貧窮。願其富厚。聞疾苦。願其康強。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絕。何難以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乎。】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講世間的善願。發善願,這個願不能發惡願,這很明顯,有一些人他也發願,他不是善願,他發惡願,所以勸人要發善願。『若在朝廷,願君恩周海宇』。「恩周海宇」,周是普遍的意思,海宇就是海內、宇內,就是這個國家,國境的內地,整個國家。這是在朝廷,在朝廷當官的,在朝廷。「若在朝廷,願君」,君就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他能夠恩周海宇,能夠讓萬民受到國家的照顧、得到國家的恩惠,要發這個願;希望領導人他能夠造福萬民,不要讓人民受苦受難,在朝廷當官就可以發這個願。『若在草野』,「草野」就是民間,跟朝廷是相對的,一般平民百姓,不是當官的。我們民間,我們沒有當官,沒有在政府機關裡面當官、當公務員,我們就是草野,草野就是民間。我們要發願,『願人』,發願希望所有人民,『永享太平』,永遠安享太平盛世。國家不要有動亂,不要有戰爭,不要有饑饉,不要有種種的災難,希望都能過太平的日子,我們在民間可以發這個願。這個就是對整個國家,像現在是地球村,願整個世界都能夠和睦相處。像過去我們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每一次做法會,都會念一個六和敬祈禱文,祈禱世界各國的領導都能夠和睦相處,照顧人民,這個就是屬於發願。

  『見人父子,願其慈孝』,看到人家的父子,希望父慈子孝,父親對兒女要有教導、愛護的心,做子女的要孝順父母,做父母的要慈愛子女。這個慈愛不是溺愛,溺愛對子女是不慈悲的,是害了子女,子女要教導,起碼也要教他做一個好人,這才是真正愛護子女。如果更提升,做君子、做賢人、做聖人,世間的聖人。所以「見人父子,願其慈孝」,父慈子孝。『見人兄弟,願其友恭』,兄友弟恭。看到人家兄弟,希望他們兄弟和睦,「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和睦,孝就在當中。發願,願這些有兄弟姐妹的,兄友弟恭,做兄長的照顧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兄長,兄友弟恭。

  『自得飲食,願天下之飢者皆飽滿』。我們現在有飲食可以吃,我們不必受飢餓之苦,但是要想到我們地球上還有很多地區的人沒有糧食,像非洲衣索比亞那些地方,還有很多得不到糧食餓死的。這個就像我們佛門每一餐吃飯都要念供養偈,念佛號。我們吃飯,一般傳統的都念供養三寶,「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都供養,再念「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吃飯的時候我們自己默念。我們現在打佛七,維那沒有帶,我們大家各人自己念。這個都可以發願,這個也是發願,我們有得吃就要想到沒得吃的。

  『自得衣裳,願天下之寒者皆溫燠』。我們有衣服穿,有一些人沒有衣服穿,希望,我們的願望,我們發願希望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夠得到衣裳來穿,不要受這種寒凍之苦,都能夠得到「溫燠」,燠是暖和,能夠得到溫暖。『越歷市廛,願在在家盈戶足』。「市廛」就是市場、店鋪,像現在都市裡面商店雲集的地方。我們經過,「願在在家盈戶足」,每一家他生意都做得好,都能夠盈滿,都足夠,不虧本,就發這個願。『經行阡陌』,「阡陌」就是一般指田間的小路,像我們到鄉下,田有那個小路,經過那個田間小路,『願年年雨順風調』。「雨順風調」,我們到一般的寺廟都會掛兩個燈籠,「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經過鄉間,田間小路,希望年年都風調雨順,五穀就豐收。不然農民,辛辛苦苦種了那麼多五穀、蔬菜、水果等等,如果風不調、雨不順,風災、水災、旱災,糧食就欠收了。所以「雨順風調」。

  『見人渡江河,願其無風波之患』。古時候的車子最快的是馬車,那個有危險性,但是沒有現在這種汽車、摩托車危險性那麼高。還有飛機是很方便、很快速,但是如果一出事情,那也不得了。古時候交通工具,陸地上就是有錢的人,他可以雇轎子、抬轎子,抬轎子是人抬的,不然就是騎馬、騎驢子、騎駱駝。馬是跑得最快的,當然跑得愈快它的危險性也就愈高,跑慢的危險性就低,一定的。只有船隻,古代現代都差不多,古時候都是帆船,帆船如果遇到風浪,船會翻掉。你看以前從大陸福建,那些先民到台灣來,聽說到澎湖那邊要經過黑水溝,很多船隻都被風吹翻了,船都沉到海底,這就是「風波之患」。現在還是有,現在船難還是有,現在有飛機又加個空難。所以這個就是舉出一個例子,「見人渡江河」,渡江過河,希望他平安,不要遇到風波之患。現在看到人家坐飛機,我每一次在桃園或者松山機場,看到飛機快要下降,我心裡就默念平安,平安下降。就是這樣,我們看到,祝福他們,願他們平安抵達,這個就是發願。看到人家坐船,希望你們不要遇到風浪;坐車也是一樣,現在汽車很快,希望車開出去不要發生車禍。「願」就是祝福的意思。

  『見人越險阻』,「越」就是度過、跨越。就是危險有阻礙的地方,一般講險道,道路危險,危險就會有阻礙。古時候,有時候你要出遠門(有些沒有錢的人走路,有錢的人請轎子或者騎馬),如果經過森林,可能有蛇、老虎會出來傷害人。在古時候這個事情很多,所以這是講「見人越險阻,願其無蛇虎之傷」。現在大概出外辦事做什麼的,經過森林就比較少。但是現在有登山的,我們看到那些登山客,那個登山的就會遇到。我們台灣是沒有老虎,大概要去動物園看才有,你到山上,你看不到老虎,但是蛇很多。所以「願其無蛇虎之傷」,不要遭遇到這些毒蛇猛獸的攻擊,祝願、祝福他不要碰到。

  『遇貧窮,願其富厚』,看到窮人,希望他以後能夠有錢,不要受貧窮之苦,生活不缺乏。「富厚」,不一定說大富大貴,就是說他生活很優裕,他不缺乏,就是富厚。『聞疾苦,願其康強』,聽到人家有疾病、痛苦,發願,希望他能夠身體健康、強壯。以上舉出幾個例子,其他我們可以以此類推,舉一反三。你看到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每一天都看得到,所以「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每一個人都可以做。

  『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四句話出自於《太上感應篇》。看到人家得到好處,好像自己得到;看到人家有失去,遭遇不幸,就像自己遭遇一樣,要有同情心。『如是念念不絕,何難以四海為一家,合萬物為一體乎?』「如是念念不絕」,心裡常常存這樣的念頭,「不絕」,常常存這樣的心念。「何難以四海為一家」,四海為一家有什麼困難?沒有困難。我們以此類推,任何事情,我們遇到一個人很凶,我們發願,希望他以後改過,不要那麼凶;看到一個人很貪,希望以後他不要貪。我們一般凡夫看到這樣的人是恨他,恨他,他造惡業,我們也跟著造惡業,那就錯了。所以別人做好事我們隨喜,我們有功德,他辛辛苦苦的做,我們隨喜,我們就沾他的光。前面我們學習過,別人造惡業,我們也得福報,我們希望他以後改過,不要繼續造惡業,迴向給他。這樣,何難以四海為一家?就沒有什麼所謂對立,四海都是一家,一家人。現在世界為什麼這麼亂?迷惑顛倒。如果沒有迷惑顛倒,我們地球日子很好過,像天堂一樣。為什麼迷惑顛倒?不學聖賢的經典,不學聖教之過,問題就出在教育,不懂。所以「合萬物為一體乎」,萬物跟自己是一體,四海是一家。我們看到好事、壞事,我們這個心都能「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我們都能作福。別人造惡業,我們也可以作福;別人做善業,我們隨喜,也可以作福,憑我們這個心,怎麼存心。所以通達佛法,沒有一樣不能修的。所以有句話講,「有佛法就有辦法」,一點不假,真的是這樣,這句話絕對不過分。我們再看下面「按」,周安士居士按照上面的發明,他按照這個道理再做個補充。

  按【此特世間之善願耳。何則。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後世。有願必遂也。且其所願。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獄鬼畜也。不僅如是。縱令所願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過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發出世宏願。】

  『此特』,「特」就是只有這樣,「此」就是上面講的,舉出這幾個例子,只是世間的善願。上面舉出來,只是世間的善願。『何則』,什麼道理?『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一般世間人發了這個善願,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做慈善救濟的,很多,各個宗教、慈善團體都在做。世間人如果沒有學佛,他只有知道這一生而已,而他不知道有多生多世,不知道有過去生、有未來世。『但患今世力之不及』,只是憂慮今生今世我們能力達不到,我發了這個願,做不到,我現在沒有能力。『而不知他生後世』,而他不知道發了這個願,這一生做不到,「他生後世」,來生來世可以繼續幹,他不知道有來生。學了佛,聽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知道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我們還有來生。如果知道有他生後世,『有願必遂也』。「有願」,你只要發了這個願,你這一生做不到,來生可以做到;來生做不到,或者百生、千生以後,總有一生可以做得到的。所以現在發願,做不到,來生來世也會做得到,能滿願。有願必遂,遂就是實現,成功了。你只要有發願,現在做不到,但是來生來世,總有一天能夠完成,能做到。

  『且其所願,止在人道』,世間人,世間的善願,他發的願只有在人道。像世間的一般慈善家,他發的願、做的善事,只有在人道,對人。『而不能及天仙、地獄、鬼、畜』,他這個好事就達不到天道、天人,還有仙道,仙人、神仙,這是三善道。還有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就達不到。只有在人道而已,六道裡面只有人道,天道、仙道、地獄、餓鬼、畜生就達不到,就沒有,他發的願只有對人而已。像我們現在看到世間一般的慈善家,他也只有對人。不像佛弟子,還要放生,放生就畜生道;還要供養鬼神,你看蒙山施食,供養鬼神,地獄、餓鬼、畜生,六道都有,這是佛法偉大之處。

  下面講,『不僅如是,縱令所願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過人天小果』。「縱令」,就是縱然他所發的願,事事如意,就是從發願,發願到天道、到地獄道,「六道皆蒙其惠」,這很了不起。現在發願六道都受到恩惠,不止人道,六道都受到恩惠,「皆蒙其惠」,就是都受到他的恩惠。這樣是怎麼樣?「亦不過人天小果」,也不過是人天小果。以佛法來看,幫助六道眾生,雖然六道眾生都得到這個好處,但是也只是人天小果。為什麼?『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我們只有幫助他在六道裡面暫時得到一些恩惠、好處,幫助他解決一時的困難。但是六道眾生最大的災難是什麼?生死,生死大難。我們讀《無量壽經》,佛講「云何出離生死大難」,生死是最大的災難。六道眾生講一個生、講一個死,還有比這個更大的嗎?沒有了,哪一樁事情比這個更大?沒有了。像《金剛經》講,若有人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持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玻璃、瑪瑙,這些七寶布施給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眾生,這個就包括六道,從天道到地獄道。佛問須菩提,這個人福德多不多?須菩提說甚多,很多。但是後面有個比較,不如有一個人用四句偈為人演說,受持演說。自己去修這四句偈,自己做到了,然後告訴別人,去教別人。他說這個說四句偈的福報,大過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而且無法相提並論。什麼道理?四句偈,像《金剛經》一首偈,四句,我們舉出大家最熟悉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偈,你能做到,你能受持,為人演說,你的福報超過持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個人,而且超過的,無法形容,無法相提並論。

  我們看到《金剛經》這個經文也要知道,現在四句偈我們學佛的人都會念,也會跟人家講,是不是我們福報就超過那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人?不是這樣的。我們要注意,佛講「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關鍵在那個受持,受持就是你自己懂了、接受了,你照這樣去做,你做到了。你做到了,給別人講,也教別人去做到。不要說多,你就教一個人,那個人會了,那個人也成佛了。你自己成佛,那個人也成佛了,這個世間什麼財寶能跟這個相比?不能相提並論。世間的財寶再多給他,他還是要生死。你把七寶很多都送給一個人,他還是會死。你一四句偈,你自己做到了,自己了生死,又教別人,他也做到,他也了生死,生死之根拔掉了。這個福報,世出世間哪有比這個福報更大的!你那個七寶布施給人,幫助他解決物質生活,但是你不能幫助他解脫生老病死之苦。你七寶給他,他做不到,只能解決他眼前物質生活的問題,所以這個不能相比。所以,再怎麼修,六道裡面怎麼修,都是人天小果。以佛法的佛果來講,真的是人天小果,甚至跟阿羅漢、菩薩都不能比,「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阿羅漢在佛法算是小學畢業,但是他已經超越六道,六道裡面的所有福報也不能跟他比,何況成菩薩、成佛!『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發出世宏願。』所以有大智慧的人,你不可以不發這個出世的大願,要發心出離生死,這是出世大願。我們再看下面,這段是講世間善願,下面這段:

  【出世宏願】

  出世間的宏願。前面是世間的善願。『出世宏願』是什麼?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四句偈,我們同修都念得耳熟了,熟透了,我們做三時繫念,每一時都要念,這個就是「出世宏願」。我們看這個「按」:

  按【此菩薩四宏誓願也。每句中包無量妙義。人能體會四語。使行住坐臥中念念不絕。是亦菩薩而已矣。經云。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刻刻發世間善願。經於恆沙劫。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也。】

  這段給我們講發菩提心的可貴,就是發願。出世宏願,『此菩薩四宏誓願』。四弘誓願在《止觀大意》講,「眾生無邊誓願度,是緣苦諦而度無邊眾生之願」,就是菩薩的四弘誓願根據苦集滅道四諦來發願的。為什麼度眾生?因為眾生很苦才要去度,眾生沒有苦,就不用度了,度是幫助。所以苦諦而發度無邊眾生的願。第二個集諦,「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緣集諦。苦從哪裡來?煩惱,因為有煩惱,所以要發斷盡煩惱之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緣道諦,修道,修道就要學法門,發這個願。「佛道無上誓願成」,是緣滅諦,滅就是所有的苦都沒有了,就滅了,就是成無上佛道之願,成佛,什麼苦都沒有了。這是緣四諦。這裡每一句當中包含無量的妙義,這個「無量」是印度計算數字的一個單位,無量。每一句都有無量的妙義,這個義理深廣無盡。『人能體會四語』,就是說人能夠體會這四句話,使我們『行住坐臥中念念不絕』,心裡常常有這個願,不絕,不間斷。『是亦菩薩而已矣』,什麼是菩薩?這就是菩薩。你發這個願,雖然還是凡夫,你也是菩薩。所以去受了菩薩戒,你就是菩薩,小乘戒可以退戒,菩薩戒不能退戒。發了心,就是發菩提心自利利他,你就是菩薩;縱然你忘記了,你也曾經發過這個願,就是菩薩了。所以要「念念不絕」,我們心就是住在菩薩道當中。

  經典講『修行不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非常重要。你看我們讀《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有這一句,不管上輩、中輩、下輩,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大乘教主要就是要發菩提心,如果不發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種』,你去耕田,但是種子沒有下去,它也長不出稻米。『縱刻刻發世間善願』,縱然你時時刻刻都發世間的善願,發了多久?『經於恆沙劫』,這個時間太長了,一劫的時間就不得了,恆河沙劫那個時間無法計算。這是形容你如果只有發世間的善願,沒有發出世菩提心的願,縱然經過恆沙劫都發世間的善願,也『不如暫時一發菩提心』,暫時一念發菩提心,這一念可貴。發菩提心就是成佛的種子,這個就可貴了,雖然只有一念,很短暫,但是很可貴,這個種子在八識田中將來它會成長。「論發願」,我們學習到這裡。下面:

  【附證】

  他就附帶有六則的證明,證明這個發願必能夠滿願,可見得發願重要。像我們念佛,我們現在每一支香都要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這就是發菩提心,發願;「願以此功德」,這個也是發願,到最後「同生極樂國」。我們做三時繫念,每個讚都是發願,你看到最後彌陀讚,也是「同願往西方」,在在都是啟發我們要發願的。我們看第一則公案:

  【三童發願】

  『三童』就是三個兒童。這個公案出自於《阿闍世經》,從這部經出來的。

  【過去無央數劫前。有佛出世。號一切度如來。時有豪貴家三小兒。各以一珠供佛。一兒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兒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兒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發願如佛者。即吾身是。發願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發願如右比丘者。即目連是。】

  在《阿闍世經》講了這段公案。『過去無央數劫』,「無央數劫」是指極長時劫而言。一個劫就是一個世界的成住壞空一次,一劫,無央數,那成住壞空不曉得幾次了。無央數劫,在《無量壽經》、在《法華經》都有,大乘經都有這個無央數劫。也就是說過去很久遠以前,有一尊佛出世,那個時候這尊佛『號一切度如來』,這尊佛出現在世間。當時『有豪貴家三小兒』,這戶人家,我們現在講富豪、貴族,貴族的家庭,有三個小兒童,小孩。家裡富有,三個兒童每一個人拿一顆寶珠供佛。一個兒子說,『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他看了佛像。我們現在到一些寺院,淨宗的道場,中央供阿彌陀佛,左右就是供觀音勢至;一般道場,中央是釋迦牟尼佛,左邊迦葉尊者,右邊阿難尊者,那兩個就是比丘,比丘像。如果中央供毗盧遮那,我們看過去,這邊文殊、這邊普賢,那是菩薩像。這裡講的就是比丘,比丘像。那個小孩子講,他希望將來像右邊那個比丘一樣,要跟他一樣;一個小孩講,他想跟左面那個比丘一樣;最後這個富貴人家的兒子說,他想像中央那尊佛一樣。三個小孩,在無央數劫前,看到佛像,一個人供養一顆寶珠,在佛像前供養,當時發了這個願。到無央數劫後,『佛言:發願如佛者,即吾身是』。釋迦牟尼佛說,當時發願要像中間那個,就是我的前身,過去生。發願如左面比丘,就是舍利弗,他的弟子,十大弟子之一;右面的比丘,就是目犍連尊者。這是一個公案,第一則公案。下面我們看第二則公案:

  【號同古佛】

  這個公案出自於《涅槃經》。

  【世尊於無量無邊恆河沙劫前。聞古釋迦文佛。說《涅槃經》。自賣其身。遍求香華。用以供佛。因得聞《涅槃經》中一偈。乃發願云。願我來世成佛。亦同此號。是故今日如來。亦號釋迦文。】

  我們到寺院,如果看到有掛那個布縵,寫「釋迦文佛」(一般我們都看到釋迦牟尼佛,也有看到釋迦文佛),文章的文,這個就是出自於《涅槃經》來的。所以他的佛號,古佛就有了。『世尊於無量無邊恆河沙劫前』,那也是很久很久以前。『聞古釋迦文佛,說《涅槃經》』,他去聽經聞法,當時有佛叫釋迦文佛,釋迦文佛在說《涅槃經》。他自己就『賣其身』,賣身,在古時候常有。你沒有錢,那就賣身,比如替人家做勞役做幾年,有的甚至有終身的。得到的錢,像二十四孝裡面講「賣身葬父」,這個在古時候。他要供養香華,沒有錢,「自賣其身」。賣了得到的錢,『遍求香華,用以供佛』。「供佛」,就聞佛說法。『因得聞《涅槃經》中一偈』,就聞到《涅槃經》當中有一首偈。聞了這首偈之後,他就發願,『願我來世成佛,亦同此號』。他說,我發願,我來生來世,我也要成佛,我的佛號也要跟現在這尊佛一樣。『是故今日如來,亦號釋迦文。』就是釋迦牟尼佛,所以「號同古佛」,他的佛號跟古佛一樣,也是過去世無央數劫,無量無邊恆河沙劫前發的願,這一生滿願了。我們再看下面:

  【發願先度】

  【世尊又於無數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國王出獵。問獸何往。仙人自念。若實告。則害獸。不實告。則妄語,沉吟未對。國王怒,斫去一臂。又問。如初。復斫去一臂。因發願云。異時我成佛。當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為惡。後釋迦成道。首度憍陳如比丘。即當時國王也。】

  『發願先度』,發願來先度這個惡人,這出於《金剛經》的註解。『世尊』,就是釋迦牟尼佛,『於無數劫前』,那都很多劫以前的事了。當時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作忍辱仙人』,在山中打坐,遇國王出來打獵,追一隻野獸,追不見了。看到忍辱仙人在樹下打坐,就去問他,『問獸何往』,剛才我追的一隻野獸,你有沒有看到?『仙人自念,若實告,則害獸』,這個仙人自己想,如果老實的跟國王講,就一定害死那隻野獸。如果騙他,『不實告』,又犯了妄語罪,所以『沉吟未對』,就在那邊不曉得該怎麼辦,沒有回答。國王看了半天,看他沒回答,就生氣了,問你到底有沒有看到,往哪裡跑,你都不回答我。一生氣,刀拿起來就砍掉他一個胳臂,砍掉一隻手臂。又再繼續問,又是跟剛才一樣,不回答,又給他砍一隻手臂。當時忍辱仙人他就發個願,『異時我成佛』,「異時」就是以後我成佛的時候,先度這個人,優先度這個人。為什麼先度這個人?因為這個惡人要先度,不要讓世間人去效法他這種惡行,讓更多人造惡業。『後釋迦成道』,忍辱仙人就是這一生的釋迦牟尼佛,過去生生世世行菩薩道,這一生成佛了。所以,他鹿野苑度五比丘,第一個剃度的就是『憍陳如比丘』,那個就是過去世曾經殺害他的國王,『即當時國王也』。這是《金剛經》註解。下面:

  【四十八願】

  這個我們淨宗同修很熟悉了,大家常常念《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這裡小字說,「《大阿彌陀經》」。這就是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會集四種原譯本,他把經的名稱改為《大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是《小彌陀經》。在《大阿彌陀經》講:

  【阿彌陀佛。於那由他劫前。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種大願。謂我若成佛時。當得清淨寶剎。妙麗莊嚴。十方眾生。有願生吾國。稱我名號者。臨命終時。吾當遣化佛菩薩迎之。使彼蓮華化生。得不退轉。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無不往生極樂國者。】

  『清淨寶剎』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都是七寶,七寶池八功德水。法藏比丘在因地發四十八願,後來成佛,佛號叫阿彌陀佛。他發願他成佛的時候要得「清淨寶剎」,就是成就西方淨土。『妙麗莊嚴』,微妙綺麗。《淨土三經》都是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常常念《無量壽經》、《彌陀經》,講的有依報、正報,依正莊嚴。『十方眾生,有願生吾國』,如果有眾生發願要往生到我這個世界來,『稱我名號』,「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就是發願念佛,願當然有信,我們一般講信、願、行。具足信、願、行,「稱我名號」,念我的佛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就派遣菩薩跟化佛一起來接引,使十方眾生,願生西方的眾生,在他的極樂世界,『蓮華化生,得不退轉』,一生成佛。所以,『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我們能夠一心念佛(我們現在正在打佛七),沒有一個不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人都能往生。你這一生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來生也會往生;來生沒有往生,後生;後生沒有往生,十生、百生、千生之後,總有一天你會到極樂世界去,因為你已經跟阿彌陀佛結了這個緣,有了善根種子,看你什麼時候想去。所以《彌陀經》講,「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了;今發願,現在這一生發願,這一生往生;當發願,你這一生念佛,你還不想去極樂世界,那來生來世,看你哪一生哪一世你發願,那個時候你往生。所以《彌陀經》講,「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當生,將來所有的人都會去極樂世界。所以現在念一句佛號,縱然是沒有心念,那也種了一個金剛種子,總有一天他的種子會成熟的,那個時候他就會往生到極樂世界了。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六則公案我們講了四個,下面還有兩個,我們明天晚上再繼續來學習。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