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水中月,鏡中花,夢中寶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一集)  2020/10/12  台灣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三重淨宗別院  檔名:WD19-025-0031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今天是三重淨宗別院這個月佛七第二天。昨天晚上明月居士來問我,這個佛七我們星期一晚上到星期四,這四個晚上,因為星期五晚上在三重淨宗學會有講《無量壽經講記》,星期一到星期四的晚上問我要不要利用這個時間再跟大家講一些經典,問我講什麼經?我就想到《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這是在五年前就開始講了,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講。在二O一五年十二月底,第一次是在上海,上海同修啟請,就在上海講,我記得是講了十一次,講了十一天,錄了十一集。前面一共錄了三十集,三十集講了好幾個地方。第一次在上海。接著就在我們台北華藏,錄了兩次。再到日本東京天空劇場錄了三次。還有到澳洲淨宗學會布里斯本錄了幾集。最近這次二O一八年(就是兩年前),在圖文巴澳洲淨宗學院也錄了十四集,加上前面共錄了三十集。所以前面講了三十集,分五個地方講。今天第三十一集在三重淨宗別院講,今天是第六個地方。所以這個主要是錄影,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講。因為錄下來,都有放在華藏淨宗弘化網,主要是放在網站上給大家來點播,所以也就沒有固定的地方。昨天我想到,錄了五年,才錄了一點點,錄了五年,換了五個地方。今年因為新冠狀病毒的疫情,所以也都沒有出國,我想我們每個月利用佛七晚上時間也是接著來錄。

  《安士全書》,在這裡也重新再大概提一下,這是印光祖師一生提倡的。印祖大家都知道,是我們淨宗十三祖。我們台北雙溪小築,台北靈巖山,原來這座山沒有名稱的,請我們淨老和尚給這座山取個名稱,所以我們師父上人就取台北靈巖山寺雙溪小築。靈巖山是在大陸蘇州,靈巖山寺在蘇州,印光祖師晚年就住在那裡,一直住到往生。我們淨老和尚取這個名稱,意思也就是說我們淨宗的傳承是承傳印光祖師,因為他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淨土是跟印祖學的,跟印光祖師學的淨土。我們淨老和尚跟李炳南老居士學經教,也跟他學淨土,所以這個淨土,我們的法脈傳承就是蘇州靈巖山印祖的法脈。加個「台北」靈巖山,因為大陸蘇州靈巖山,我們台灣更早,過去香港妙蓮老和尚到台灣來,在南投他有建一個靈巖山寺,他們也是修念佛法門。所以加上地名,當時我們淨老和尚取這個台北靈巖山寺,那時候還沒有改新北市,那個時候還是台北縣,所以台北靈巖山寺就一直到我們現在。我們現在三重淨宗別院也是算是我們台北靈巖山寺的一個下院(下面的一個道場),接引大眾的。

  靈巖山寺就是承傳印祖的道風、學風,他一生所弘揚的。印光祖師一生他弘揚佛法,弘揚淨土,他是很平實,他不談玄說妙,就是很平常、很實在的來教學,自己也做出榜樣給大家看。他提倡的,不管在家出家,就是他提出二十四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一生所做的一些示現,就這二十四個字。特別重視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倫就是倫常,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特別重視因果教育。所以他老人家講,這個世界現在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這個世界的亂象,所有的佛菩薩、神仙都降臨,也救不了。所以人人懂得因果,大治之道;人人不懂因果,大亂之道。可見得這個因果教育,當前在這個世界是最重要的,它來輔助倫理道德教育。

  印光祖師一生,因果教育的書他推薦了三本:第一本《了凡四訓》,這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講改造命運的;第二本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第三本就是《安士全書》,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教育的。印光祖師一生,人家供養他的錢很多,他晚年在蘇州辦一個弘化社,專門印經典、善書流通。弘化社就等於我們現在的出版社,專門印經典、善書來流通。他流通有全價流通、半價流通、免費流通,分三種對象。如果經濟許可的,就是他收成本,比如說一本經印的成本十塊錢,他也沒有賺錢,就是你經濟可以,你就付十塊錢;經濟比較差的收一半,五塊;經濟很不好的,就是免費贈送,當時他流通是這樣的一個方式。收來的錢,他繼續放著再印經。當時印光祖師他的目標,就是這三本書希望中國全國的人每一個人都有一本,民國初年沒有現在人這麼多,起碼還有幾億人。當時印刷術也不發達,不像現在這麼發達,當然印的沒有現在質量那麼好,速度那麼快,成本那麼低。所以當時他印這三本書,起碼一種幾百萬冊,這個數字在當時算是很大的一個數字。其他大乘經典有印,但是不多,沒有這三本書那麼多。

  印光祖師我們都知道,在《永思集》裡面有記載,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應化到中國來,應化到大陸。大勢至我們都知道,你看我們這個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左右就是觀音、勢至,阿彌陀佛的助手。觀音菩薩代表耳根圓通,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每一位菩薩代表一個法門,每個法門都可以達到圓通,通達自性。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圓通,他用念佛這個方法達到圓通,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大勢至是念佛專家,他代表的是念佛圓通。念佛專家為什麼示現在這個世間,提倡印因果教育的書印這麼多?主要是看到我們現在人沒有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這個基礎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民國初年就慢慢的廢掉,到現在是完全連影子也沒有了,沒有這個基礎,要學大乘佛法就很困難。念佛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沒有這個基礎,實在講做不到,這個我們可以對照《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業三福,就很清楚了。

  佛為什麼還沒有給韋提希夫人講十六觀之前,先告訴她淨業三福?而且淨業三福講完,就告訴她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人天福。這個人天福就是現在我們淨老和尚提倡的倫理的教育,教做人;道德的教育,認識是非善惡、真妄邪正;再來是因果的教育。這是基礎,像蓋大樓打地基一樣,是人天福。第一福,現在我們淨老和尚以儒家的《弟子規》,具體落實第一福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孝養父母?怎麼樣奉事師長?具體的做法就是儒家的《弟子規》;「慈心不殺」就依道家的《太上感應篇》,這是因果教育;「修十善業」,佛家的《佛說十善業道經》。以這三樣東西來具體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這個第一福,因果教育,除了《感應篇》,《感應篇》是印光祖師提倡的,講因果的,還有《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樣合起來就更圓滿。這三本書都是講因果報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另外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常常講到,我們中國城隍廟,城隍廟就是擔任社會教育的,就是教因果教育。最近我也請人拍了《與神同行之城隍巡禮》,在台灣地區參訪了幾個城隍廟,現在拍到第三集,預計拍七集。現在拍了三集都放在網站,大家可以去點YouTube來看看。這個都是教因果,你看城隍廟它有一副對聯,你去看那個對聯,很明顯就是講善惡因果報應的。所以城隍廟,我們淨老和尚常講,教因果的,這些我們也都必須了解。而且這個《文昌帝君陰騭文》,我們如果沒有學習清朝周安士居士他的註解,實在講,我們現在拜文昌帝君的人很多,也不知道文昌帝君是什麼人、教我們什麼,大概知道考試的時候會去拜拜,聽說他是管考試的,每一年聯考都有家長帶孩子去拜。拜,你命中有,還是有;命中沒有,還是沒有。如果能夠依照這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來修,命中有的他會更殊勝;命中沒有他也能有,就是像《了凡四訓》講的,改造命運,命運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自己可以創造。多做好事命就好,多做壞事命就不好,這個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所以印光祖師提倡這三本書,就是一般如果不學佛的人,依照這三本書來修,將來也能得人天福報,不會墮三惡道。我們念佛人來學習,幫助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淨業三福的第一福。你看《無量壽經.往生正因》,佛也給我們講,若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到不貪、不瞋、不痴,這是中輩往生。就是不能像上輩戒律持得那麼高,持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那個做不到,這些戒做不到,也要作善。戒比較高,現在懂戒的人也不多,只有形式,沒有實質的戒。如果要學戒,建議要看弘一大師的著作,才懂得什麼是戒。現代人去受了戒,有沒有得戒?沒有,只有一個名義而已,沒有實質。戒做不到,佛跟我們講,要當作善。這個十善展開就是一切善法,十惡展開就是一切惡法,所有的善法都歸納到十善,所有的惡法都歸納到十惡,這是《占察善惡業報經》佛講的。所以你看這三本書,講的內容是不是勸人斷惡修善?是不是跟十善相應?的確是。所以我們一般人要學習,念佛人也更要學習,幫助我們念佛往生。

  好,我們現在接著上次在兩年前,最近這次是兩年前(二O一八年),在圖文巴澳洲淨宗學院,我在那邊也跟當地同修分享,講到三十集了。接下來今天這一段,也發給大家列印出來的《安士全書》的原文。大家看第一面:

  【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

  這個『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他五個兒子都顯貴。「竇氏」就是竇燕山。在宋代學者王應麟編寫的蒙學教材《三字經》裡面就說到,「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竇燕山他教子成才的事跡,不僅當時被人們所景仰,而且傳頌至今,家喻戶曉,傳到現代。竇燕山他的本名叫竇禹鈞,大禹的禹,一個金字旁,旁邊一個勻,這個鈞。是五代時期的人,這個五代就是唐朝以後,五代十國,接下來就宋元明清,這是唐以後五代十國,那個時候也是一個很不穩定的時期。是五代時期那個時候的人。

  他家是住在薊州漁陽,薊州也就是現在天津市的薊縣,現在的天津。在大陸有四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就是屬於中央直轄市。這個直轄市人口比較多、比較繁華,是天津薊縣。過去漁陽屬於古代的燕國,就是春秋戰國的時候屬於燕國,地處燕山一帶,那個山叫燕山,這一帶。在我國古人對人的一個尊敬,不稱他的名,稱他住的地名,是對他最尊重。像我們佛門也是一樣,像智者大師,後人稱他天台大師。天台是在浙江天台山,因為他住在天台山,所以以當地的地名來稱呼,是對他最尊敬的。所以這個竇燕山也是這樣的,對他很尊敬,一個大善人。

  竇燕山他生有五個兒子,在他教育培養之下,都考中進士,也成為當時國家的棟梁。長子竇儀,授翰林學士,任禮部尚書(禮部尚書等於現在的教育部長);次子竇儼,授翰林學士,任禮部侍郎(侍郎等於現在的次長);三子竇侃,任左補闕;四子竇偁,任左諫議大夫,官至參知政事;五子竇僖,任起居郎。竇家五子,被稱為「竇氏五龍」。他這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官位也都當得很大,對國家民族做了很大的貢獻。竇燕山將五個兒子都培養成才,他的義風家法,成為大家效法的一個榜樣。侍郎馮道他賦一首詩稱讚竇燕山:「燕山竇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仙桂五枝芳。」這是對他一個讚歎。

  竇燕山家庭如此美滿,讓人家看到很讚歎。但是他年輕的時候並不明白道理。雖然家境很富裕,他不懂得做好事,去接濟窮人、去幫助人。家裡有錢,他不知道去廣行善事,不知道做好事,到了三十歲他還沒有兒子。在俗話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三十歲還沒有後代,當然他就很憂愁。正在愁眉不展之時,在那個時候忽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已故的祖父跟父親。就是夢到他死去的父親跟祖父,祖父跟父親在一起教訓他,就跟他講:禹鈞,你要趕緊回心向善,要趕快做好事。因為你今生的命運不好,不僅沒有兒子,而且壽命很短促,你不但沒有後代,壽命也不長。所以他已經過世的祖父跟父親在夢中給他托夢,勸他要做好事,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改變你的命運,不然你沒有後代。古人講,沒有後代就絕子絕孫,這個人可能德很薄,所以勸他做好事。竇燕山從夢中醒來,嚇得一身冷汗。他把他父親跟祖父在夢中交代的事情,付囑他的事情謹記在心,從此立志改過行善,大積陰德,就是努力去做好事。

  竇家請了一個僕人(他的傭人),這個僕人盜用了主人的錢,就偷了主人的錢。後來這個僕人擔心被發現受處罰,他就寫了一張債券,綁在他十二、三歲的女兒胳膊上,這個債券上寫著:「永賣此女」,就永遠把這個女兒賣掉,「償所負錢」,償還所虧欠你的錢財。從此這個僕人他就跑掉了,把他女兒留在竇燕山家裡。他拿了錢,女兒就賣給他,給他抵債。竇燕山知道這件事情之後,看到小女孩身上綁著債券,心裡也很哀傷,很可憐這個孤苦無依的孩子,馬上把那張債券燒掉,收養了僕人的女兒,並囑咐他的妻子好好照顧這個女孩,等她長大,找到一個好人家把她嫁過去。後來把這個女孩撫養成人,竇燕山替她備了嫁妝,給她選了一個很賢德的夫君,給她嫁出去。從他家跑掉的那個僕人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感動,所以就從外地回來,到竇燕山家裡哭著懺悔自己以前的過錯,偷了他的錢。竇燕山不僅沒有追究往事,還勸他浪子回頭,重新做人。所以僕人全家感恩不盡,不知道怎麼報答,於是他們就把竇燕山的畫像掛在他們堂前,早晚供養,以表達知恩圖報的心願。

  有一年正月十五晚上,竇燕山到延慶寺佛前進香。他也是一個信佛的,竇燕山也是信佛的。忽然在後殿台階旁邊撿到一個錢袋,這個錢袋裡面裝了二百兩銀子、三十兩黃金,他想,這一定是別人遺失的,人家掉的。金銀的數額很大,他不敢在寺院久留,趕快拿著錢袋回家了。到第二天清晨,竇燕山很早就到寺院來,他知道人家掉了,一定會回來找,在那裡守候失主。沒有多久,果然看見一個人從遠遠走過來,哭哭啼啼的。竇燕山問他為什麼痛哭,那個人就實情相告,他說他父親犯罪被抓去了,要被發配到很偏僻的邊疆去充軍。為了給父親贖罪,他就去懇求這些親戚朋友,去借錢。好不容易借來這麼多錢,裝在一個袋子裡面,都帶在身上。哪裡知道昨天晚上跟一個朋友喝了酒,喝醉了以後頭昏昏的,醒過來,錢就掉了。沒有錢,他怎麼跟他父親贖罪,他想他這一生恐怕再也見不到他父親了。說完就悔恨交加,號啕大哭。聽他這麼說,竇燕山就知道這個錢應該就是他掉的,經過驗證,問他掉多少錢,問了之後,跟他撿到錢的數字是一樣的。竇燕山就把他帶回家,不僅把他掉的財物還給他,還安慰他不要著急,並且還贈送他一些錢財,那個人就歡天喜地的回去了。

  竇燕山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例如:親友當中有喪事,無錢買棺,他就幫人家買棺材殮葬。在古時候施棺也是一種善事,人家的家人過世,沒有錢買棺材。在台灣早期也還有這個善事,我記得年輕的時候,有一個雜誌叫《揚善》,弘揚的揚,揚善,我訂了一份,它那個是記載做好事的,也有施藥、施棺(施棺材的)。有人死了,沒有錢買棺材,社會這些善心人士出錢幫他買棺材,給他埋葬。家貧子女無法婚嫁的,出資幫助他們婚嫁,這個也是好事。在過去那個時代,的確窮人家的婚嫁也是很困難的。他都幫助,這個不容易。對於貧困得無法生活的人,他借錢給他們,就是給他做個小本生意,因此窮人、困苦的人,得到他幫助的很多很多,不可勝數。

  他為了要救濟這些窮人,自己生活也很勤儉,絲毫不浪費,每年衡量一年的收入,除了供給家庭的生活費之外,全部都做救濟(救苦濟急)的費用。他還有辦書院,就是請一些老師來教書。以前都是辦私塾,有一些貧寒的子弟,他想要念書,沒有錢請老師,他代替付這個錢。他請老師,只要你願意學習的都可以來,那些學費都他負責,等於說現在生活費、教育費,他發心。像我們師父在英國辦漢學院,全額獎學金、生活費這些都全部幫他負擔了,我們現在做的是這樣的。在古時候,竇燕山辦書院,也是這樣的一個性質。所以他培養了很多品學兼優的人才出來,為國家、為民族來奉獻。

  善事做了這麼多了,他祖父跟父親給他托夢,你如果沒有做好事,不但沒有兒子,你還短命。有一天竇燕山又做一個夢,夢見他祖父跟父親給他說,說你這麼多年來,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為你陰德積得很大,給你延壽三十六年,並且賜給你五個貴子。原來你沒兒子,一個也沒有,現在不但有,五個,而且這五個不是一般的兒子,都是貴子,將來都很顯達,都能夠光宗耀祖。你壽終之後,可以生天作真人,可以往生到天道去作真人。他祖父跟父親跟他說完又囑咐他,因果報應的道理確實不虛。行善造惡的報應,或見於現世,或報應在來世,有的是現世就有現世報了,有的現世沒看到,來世報,或者後世再報。或者會影響到子孫,從他們後代子孫也可以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人,他的後代就好,出好子孫;如果造惡業,出的後代子孫就不好了。所以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做了這個夢以後,竇燕山就更加努力的修身積德,後來果然他生了五個兒子,的確跟他夢的都相應,治家也非常嚴格。後來竇燕山他自己也當官,他的官當到諫議大夫,享壽八十二歲,他活到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臨終的時候他沐浴更衣,去洗澡換衣服,向親友告別,談笑而逝。竇燕山通過努力行善,不僅改變自己沒有兒子、短命的命運,後來把命運改造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善終就是好死),你看預知時至。我們念佛人也都是求要預知時至,臨命終自知時至,心不顛倒,這也是我們念佛人要求的。所以我們念佛也是要斷惡修善,臨終,這個竇燕山因為他不是修淨土的,所以他生到天道去了,我們念佛人如果像他這樣修善,我們是往生極樂世界,預知時至,心不顛倒,這個非常難得,也值得我們效法學習。所以這個地方舉出來「竇氏濟人」這個公案。上面就是把竇燕山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下面這段是發明。這個發明是周安士居士他在發明濟這個字(救濟的濟),它的義理。請大家看這段文:

  發明【濟亦多術矣。】

  這個『濟』也很多方面。我們現在講慈濟、救濟的濟。濟很多方面,下面給我們列出來:

  發明【飢濟以食。】

  『飢』就是說如果人家沒有飯吃、沒有食物,我們救濟他飲食。

  發明【寒畀以衣。】

  這個『畀』就是必要的必,這個音是念「必」。「畀」是什麼?給予。『寒』,冬天很冷,沒有衣服穿,我們就送他衣服,給他衣服穿這個就叫「寒畀以衣」。

  發明【病施以藥。】

  人生病了,我們就布施醫藥。

  發明【窘助以財。】

  這個『窘』就是困苦、艱難、困窮,人遇到困難了,幫助他錢財。他的經濟上有困難,幫助他錢財。像我們剛才講竇燕山,這個僕人他偷了他的錢財,他不但沒有去追究他,還把他的女兒撫養長大,給她嫁個好人家,這是『助以財』。

  發明【暗予以燈。】

  『暗』就是黑暗,你點個燈,照明,像那些路燈,這也是屬於濟,就是救濟的濟。

  發明【爭鬥勸其和解。】

  兩方面在爭、在鬥,勸他和解,特別是法院訴訟。所以我們每一年也都是法院做個法會,幾個法官他們都很相信要做三時繫念。因為法院也有很多很多事情,還有什麼凶殺刑案那些也很多。有一位女法官給我講,她說她大部分都是勸人家和解。我說,好,妳公門裡面好修行,做好事,這個也是救濟。實在講,訴訟到最後,兩邊都是損害。勸大家和解是最好的,兩邊在爭、在鬥,勸他和解。所以現在整個世界也是一樣,你看現在美國跟中國貿易戰,這個當中也沒有人去調和、去調解,如果有人去調解、和解,那是救濟,因為戰下去是兩邊都會有損傷。

  發明【愚痴導以智慧。】

  人沒有智慧,你給他引導、給他勸導,讓他慢慢增長智慧,這個也是救濟。下面講:

  發明【皆濟也。】

  這舉出幾個例子,其他的以此類推,凡是對人有幫助的,都是屬於濟。所以這個救濟項目很多種,錢財的救濟是其中一個項目,你看這邊就列出好幾個項目。下面講:

  發明【念念有及物之仁。】

  『及物』就是恩及萬物,念念為萬物存有仁慈之心。

  發明【則不特富貴有其權。即貧賤亦有其力矣。】

  這個不但富貴有這個權力,貧賤的人也有這個權力。做好事,富貴的人能做好事,窮的人也能做好事。你看這個救濟項目這麼多,每一個人都能做。後面引出佛經的公案,那就更精彩、更豐富了。下面舉出:

  【下附徵事(四則)】

  『下附』就是他附帶,『徵事』就是過去的一些故事,在佛法叫公案,過去的故事,有四個故事就是跟救濟有關的,做好事。我們看下面這段文:

  徵事【鬻田濟人】

  徵事【明饒裳。豫章人也。途中見有鬻妻遠方。而泣別者。問其所需。棄田與之。歲大比。主司夢金甲神曰。爾何不中棄田之子乎。乃檢一遺卷。中第三名。即公也。及宴鹿鳴。乃知其故。三子景暉。景曜。景暐。相繼登第。】

  這是舉出一個公案,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鬻田濟人』,「鬻」就是賣,把他自己的田地賣掉去救濟別人。這個不容易,自己的這種不動產賣了,賣田地去救濟別人。這個故事是出自『《懿行錄》』,這本書記載的。『明饒裳』,明朝時代姓饒的,衣裳的裳。『豫章人』,「豫章」是現在的江西。『途中見有鬻妻遠方』,有一天他在路上看見有人要賣妻,賣他的妻子到遠方去,哭哭啼啼在告別。『問其所需』,問他為什麼要把妻子賣了?當然就是家裡缺錢,家境困難,不得已這樣賣妻。問他需要多少錢?這個人跟他講了,他馬上『棄田與之』,馬上去賣他的田,把錢給他,他的妻子就不用賣到遠方去,讓他們夫妻不要分散。這真不容易,這真的也是屬於難行能行的。人家有需要,他毫不考慮,把自己的田都賣了,就去救濟他、幫助他。

  『歲大比』,這個「歲大比」,大比是隋唐以後泛指科舉考試,在明清時代是鄉試,一個鄉的考試。『主司』,這個「主司」是科舉的主考官,他夢見一個『金甲神』跟他講,『爾何不中棄田之子乎?』就是說你為什麼不選中那個棄田的兒子?就是賣田去救濟人那個兒子,怎麼沒有選中他,把他給遺漏掉?『乃檢一遺卷』,「遺卷」就是沒有考中的,遺留下來的考試卷,他夢到這個夢之後,再把沒有考中的考試卷,再挑出來看。「檢」就是翻閱,再查閱。後來他就選出來「棄田之子」,饒裳的兒子中了第三名,上榜了。『中第三名,即公也』,就是這個饒裳的兒子。『及宴鹿鳴,乃知其故』,「宴鹿鳴」是指鹿鳴宴,也叫做鹿鳴筳,在科舉時代,鄉舉考試之後,州縣長官宴請得中的舉子,或者放榜第二天,宴請主考執事人員以及新的舉人,就要歌誦《詩經.小雅》「鹿鳴」。在《詩經.小雅》有一篇叫「鹿鳴篇」,作魁星舞。這叫鹿鳴宴,就是這個宴會要唱《詩經.小雅》,「鹿鳴」這個詩歌。他唱了之後,他們才知道這個事情,「乃知其故」。所以饒裳他三個兒子,『景暉、景曜、景暐,相繼登第』,後來都考上了,都做官了。這個也就是說他現世就得到善報。

  下面這個「按」,按就是周安士居士,他按照這個公案,他做一個評論。

  按【田產資財。世人以之為命者也。】

  田地財產,我們現在講動產、不動產,世間人以這個為命,這個就像自己身命一樣,非常寶貴的,要施捨的確不容易。

  按【而內典比之水中月。鏡中花。夢中寶。】

  『內典』是佛經,周安士居士引用佛經來講,這個世間的田地、財產好像『水中月』,大家看過水中月?你看那個水很清澈,天上月亮也很明亮,我們往水中看,水裡面有個月亮,水裡面的月亮不是真的天上的月亮,叫「水中月」。『夢中寶』,我們在作夢當中得到很多財寶。佛為什麼把世間田地、財產,這些資財(動產、不動產)用這個來比喻?好像水中月、「夢中寶」,好像在作夢,好像水裡的月亮,佛為什麼要這麼比喻?

  按【何哉。】

  『何哉』,就是為何要比喻作水中月、夢中寶?下面這個說明:

  按【只因目前暫經收管。後來總帶不去耳。】

  這也是說明佛為什麼這麼講,這個世間的財物是水中月、夢中寶,就是因為只是目前暫時經營、收管(收藏保管),後來總是帶不去,一口氣斷了就帶不走,只是保管而已。我們想一想,是不是這樣?我們有錢,錢很多是不是只有我們目前暫時能夠收藏、保管而已,到後來總是帶不走,死了也帶不走。想一想,佛講的沒錯。過去我們淨老和尚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講,他說香港有一個居士,錢很多,黃金那些什麼買了很多。早期香港都常常有偷、有搶,也不敢放在家裡,所以這個黃金、珠寶、鑽石等等的他買了很多,放在銀行的保險箱。有一天,帶我們師父去參觀他的保險箱,說你看,我的金銀珠寶這麼多,放在保險箱,這些都是我的。我們師父上人看看,也很幽默,我們師父說,你才這麼一點點,我比你多得是!他說師父,你比我多?我們師父就講,他說,你放在保險箱偶爾來看看,這個就是你的,那我比你多。我常常人家帶我去銀樓參觀,我那個比你多太多了。看一看就是我的,那我去看一看,那些也不都是我的嗎?你才這麼一點點,我真的比你多。大家好好去想這個味道。他說你還要花保管費給人家,我都不用花保管費。我隨時去逛逛看看,看的都比你多。所以人就是想不通這一點,到後來總帶不去。現在實在講,也真的是暫時給我們經營、收藏、保管,就這樣而已。

  按【今之寫田房契者。必曰。聽憑永遠管業。嗟乎。產是主人身是客。主尚不能永保其客。客又安能長有其主耶。】

  這個也很有意思。他說『今之』,就是現在(清朝那個時候)。『寫田房契者』,就是我們現在講合約、合同,寫田地、房契,寫了就是『聽憑永遠管業』。這個「聽憑」,這個讀「聽」,就是任憑你永遠保管。這個事業你永遠來保管。周安士講到這裡,他就很感嘆,『嗟乎!產是主人身是客』。「千年房屋八百主」,一千年的房子換了八百個主人,這個意思就是「產是主人身是客」,人的身體是客人,房地產它是主人,所以才有千年房屋八百主。一千年的房子,換了八百個主人,換了主人,那不都是客嗎?房子是主,它沒換。但是住在房子的人常常換,常常換的那個人不是叫客嗎?房子是主。這個大家不曉得是不是聽懂這個意思?房子是主,住在房子裡面的人是客。

  現在『客又安能長有其主耶』,自己變成客,還能永遠保管嗎?你怎麼「聽憑永遠管業」?怎麼永遠保管?這個房子是我的,我永遠保管。過去我也是有個體會,過去我們都是到美國想拿綠卡、到澳洲拿綠卡,叫永久居留。大家想一想,我們這個地球哪一個人永久居留?我看美國總統也沒辦法永久居留,都是暫時居留,哪一個永久居留?所以那個永久居留,跟這裡講「聽憑永遠管業」,那個是一個意思,永遠就是永遠都是你管的。哪有永遠的,哪有永久居留?實在講,外國講永久居留,我覺得要改為長期居留跟短期居留,這樣比較符合現狀,就是時間比較長一點,或者時間比較短一點。你說永久居留,就不會死才是永久居留;你會死,怎麼會有可能是永久居留?所以這個地方的道理也是一樣的。講到這裡,周安士居士又說:

  按【如必欲將所有帶去。亦有帶之之法。】

  他說這個世間的田地、財產,我們總是帶不去。佛講了,如水中月、夢中寶。好像作夢當中有很多寶物,醒來也什麼都沒有了。但是你想要帶,也有帶的方法,也不是說不能帶,那怎麼帶?

  按【莫若作善布施。造人天福德之身。則安富尊榮。依然仍在。明乎此。則饒公之棄田也。乃其所以置產也。人能如此置產,即謂聽憑永遠管業。亦無不可。】

  這就是佛經講的,你要修布施,布施你就帶得走,給你寄在堅牢庫,五家都搶不走,這個可以帶得走。俗話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造的善惡業會帶得走的,你拿這個來做善業,那你不都能夠帶走了嗎?你有福報,你往生到哪裡都享福,這個可以帶走的。所以要帶走也有方法,佛也教我們有方法,『作善布施』。菩薩六度第一度不是教我們要布施嗎?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如果「作善布施」,『造人天福德之身』,人天福報,『則安富尊榮,依然仍在』。這一生死了,來生投胎比這生更好,換更好的環境,換更好的身體。『明乎此』,「明乎此」就是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則饒公之棄田也』,饒裳他放棄自己的田地,賣來去救濟窮人。我們看,他布施出去好像沒有了,實際上他不是沒有,他回收得更多。所以『乃其所以置產也』,他真正的置產了!你看他兒子原來不會考中的,後來因為他積了這個陰德,他兒子原來不會中的,現在中了。如果人懂得這個道理,能夠『如此置產』,怎麼置產?布施、做好事,這我們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也不斷的勸我們,財愈多,布施,愈布施你回收會愈多,再施就會更多,這就是真正的「置產」,真正帶得去。這就『即謂聽憑永遠管業,亦無不可』,這個真的是永遠的,《地藏經》講的,「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這個是真的,你要永遠管業,要聽佛的,才真的能得到;你不學佛、不聽佛的,那是辦不到。

  好,這個公案我們講到這裡。下面第二個公案,我們明天晚上繼續再來分享學習。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