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安士全書—公門好修行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十三集)  2024/7/26  華藏新莊念佛堂  檔名:WD19-025-0073

  《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及網路前的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請大家翻開《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這個在末後,我們上一次學習到:

  【歲饑賑濟鄰朋】

  我們上次學習到這一條。這一條我們也把周安士居士發明的道理講了一遍,講了一段。下面他也再引用因果論來評論為什麼人會遇到飢荒這樣的遭遇、果報。下面我們看這個發明的第二段:

  發明【水旱災荒。】

  從這裡看起,『水旱災荒』。這個「水旱」,水就是水災,發大水。這幾天在台灣地區,中南部,新聞報導,都淹水了。淹水有很多農作物也都被水給淹沒,很多財物也被水漂流,甚至人的身命也都因為這樣而死亡了。這個水災,我們這兩天,也剛剛發生這個水災。所以這個水災,一個災害,能夠把這些億萬財產都被水漂流。農作物當然也就泡湯了,都被水淹沒,一些蔬菜、水果,南部的同修種水果,果園也都被水給淹沒了。淹沒,辛辛苦苦種的就沒有收成了,可以說血本無歸。旱就是旱災,旱災就是乾旱,沒有水。水災、旱災,這些天災人禍。「荒」是飢荒,缺乏糧食就飢荒了。我們可以從颱風警報,我們就可以看出社會大眾對飢荒都很敏感,所以聽到報導有颱風、水災,超市都搶購這些食物、食品。

  這裡給我們發明這個因果的道理,就是「水旱災荒」,我們為什麼有這些災難。這個災難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都有它的原因。所以佛法講因果,有果必有因。什麼樣的果,那就是造什麼樣的因,造成什麼樣的果報。這裡給我們舉出來,水旱災荒:

  【原從慳貪。鄙吝所致。蓋眾業所感也。】

  災難怎麼來的?就是眾生『慳貪、鄙吝』,一般講慳吝、貪鄙。慳吝就是自己有的,不肯布施給別人,我們一般講一毛不拔,他捨不得,慳吝,自己有的不肯布施,很吝嗇。貪,就是自己沒有的,他想要貪得,貪求無厭。這個貪的現象,現在全世界我們看到非常明顯,人與人之間,各行各業,國與國之間都很競爭。那為什麼競爭?就為了一個貪,大家貪財物。貪,貪心沒有止境,貪到一百萬,想要一千萬;有了一千萬,想要一億;有了一億,想要一兆,這個沒有止境的,貪心增長。有慳貪,慳,不肯布施;貪,想要貪求,這個果報就會感召災難了。這些慳貪、鄙吝取得的財物,也就是會遭到這些意外災難給你消耗掉。

  所以《太上感應篇》講得很清楚,「取非義之財,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非義之財就是不合理取得的錢財,你去貪求。貪,得來,又不肯做好事,只是想自己享受。但是這個財是五家共有,特別你這個非義之財,你得不到受用。在《感應篇》用漏脯跟鴆酒來形容,漏脯就是壞掉的肉,那個有病菌,吃了人就死了,有毒了,吃了你就食物中毒了;鴆酒是毒酒,你要解渴,喝了那個毒酒,不但不能解渴,就被毒死了。肚子餓了,去吃壞掉的肉,就食物中毒也死了。這是形容、比喻,非義之財就像壞掉的肉、就像毒酒,你取得非義之財,不但不能受用,反而損害了自己。

  所以《感應篇》到後面講到「橫取人財」,就是用不合理手段奪取人家的財物。你用這個不如法的手段取得別人的財物,好像你賺到了,看起來是賺到了,你得到了,但是後面會有災難來。《感應篇》講橫取人財,不合理的手段取得別人的財物,那你會發生水災,不然就火災。五家,火災、水災也都有分;或者盜賊,盜賊也在覬覦,在動腦筋,要奪取你的財物;或者口舌、訴訟,打官司;不然你就生病,生病醫藥費都花完了,甚至命都沒有了。所以有水災、火災、盜賊、訴訟,還有生病,疾病。佛經上講,還有一個敗家子,你家裡的子孫,把你的財產,他給你花光光了。這個都是果報,而且這個果報還是現世報,果報是在三惡道,人間這個叫花報,現世報。現世報就這麼嚴重了,那果報就可想而知。

  所以這裡告訴我們水旱災荒怎麼來的,為什麼會這些災難,不是無緣無故來的。「原從」,原來是從「慳貪、鄙吝所致」。人總是知道要貪,慳吝不肯施捨,那就感得這樣的一個果報,「蓋眾業所感也」。

  【若用其心於賑濟。則未來之饑荒亦免矣。】

  這條就是文昌帝君勸大家要發心做救濟的事情,『賑濟』,賑災,有災難,你發慈悲心去幫助這些受災的人。如果你用心去做「賑濟」,賑災救濟的事,『則未來之饑荒亦免』,將來你就不會遇到飢荒這個果報,你就不會遇到。因為你沒有造那個惡因,而且造這個善因,你還幫助受飢荒的人,人家沒得吃、沒得穿,你去幫助他,你自己將來的果報,就不會遇到飢荒。所以「饑荒亦免矣」,就可以避免了。

  這段就是周安士居士在發明的第二段,第二段說出這個因果。下面引用經典,引用經論裡面再給我們做個證明。請看下面這一段:

  【《經》云。「人壽三十歲時。有饑饉災至。凡七年七月七日夜無雨。大地寸草不生。白骨遍野。盡閻浮提。所存不過萬人。留之以為當來人種。」】

  到這裡是一段。這段是引用經典,佛經裡面講的,經典裡面有記載我們人壽三十歲的時候。我們現在這個劫叫做減劫,減劫就是過一百年減一歲。人壽,人的壽命最高、最長達到八萬四千歲。八萬四千歲,一直減,一百年減一歲,減到最少是十歲,最少是十歲,最高是八萬四千歲。我們從八萬四千歲,減劫就是八萬四千歲是到一個頂端,那就開始減。為什麼開始減?因為人壽命長,身體好,福報大,這修善來的。修十善,不斷的修十善,修到一個極端,最高,八萬四千歲。到八萬四千歲了,又慢慢開始造惡業,造惡業,又慢慢減少,八萬四千歲,一百年又減一歲,減到最低十歲。人到最低十歲的時候,人那個時候都快死光了,人見人就是殺來殺去的,那個時候也是到了一個谷底,也是一個極端,那個人就是會反思,再下去就沒人了,不行了,要開始修善了,善心慢慢又生起來。到了十歲,就是造十惡業造到最極端了。所以在《易經》講,物極必反。在我們六道輪迴這個定律裡面,這個規律就是物極必反,到一個極端它反過來。這個輪迴的現象,上上下下,有增有減,這六道輪迴。我們看輪子不是一上一下?一直在轉。

  所以你到了一個頂尖,那就往下走,好像我們爬山爬到那個尖峰最高,那個爬不上去了,就往下走了,我們就走下坡了。人壽到八萬四千歲就是到最尖峰了,他就往下走,又開始慢慢有惡業出現,一直減。我們現在這個時劫叫減劫,不是增劫,我們在減劫。減劫在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代,人壽平均一百歲,三千年前,平均一百歲。現在過了三千年了,現在平均人類的壽命是七十歲。這裡講『人壽三十歲』,那我們現在七十歲,那還要過四千年以後,我們這個地球,我們這個人間『有饑饉災至』,這是經典裡面講的。現在七十歲到三十歲,四千年就是一百年減一歲,四千年減了四十歲了,就剩下三十歲。到人的壽命三十歲的時候,有饑饉,大災難到了。這個災難時間有多長?七年七個月七天,就七日夜無雨,就是沒有下雨,乾旱。沒有雨,『大地寸草不生』,那些植物、蔬菜都不能生長。『白骨遍野』,因為人沒得吃就餓死了。人死得很多,也沒辦法埋葬,所以那個白骨整個遍地都是屍體,都是白骨。『盡閻浮提,所存不過萬人』。整個閻浮提,我們這個叫南閻浮提,剩下不過上萬人,那非常少了,人都快死光了。『留之以為當來人種』,剩下不過一萬人,就是留下來將來,「當來」就是留個人的種子。這個是經典上記載。

  下面再引用《婆沙論》:

  【《婆沙論》云。「人若能以一摶之食。發大悲心布施餓者。於當來世決不遇饑饉之災。此種救荒。尤屬泯然無跡。】

  這是引用《婆沙論》。這部論裡面,裡面有講到,『人若能以一摶之食』,這個「摶」,我們現在,我來這裡,早餐同修買飯糰,飯糰大家吃過,飯弄成一團,飯糰。一摶,就是一個飯糰。如果你能夠「以一摶之食」,用一個飯糰的食物,『發大悲心』,發大悲心。『布施餓者』,就你發起這個大悲心,看到受飢餓的人非常可憐,那你生起這個大悲心,大慈大悲,救苦救難,你發這個大悲心,幫助他脫離這個飢餓之苦。你就是布施他一摶飯的飲食給他,給這個飢餓的人,讓他充飢,這個果報也非常殊勝。『於當來世』,就來生來世,你生生世世絕不會遇到饑饉之災,你不會遇到,你遇不到。這個就是有修這個因,你布施給那個受飢餓的災民,你發了這個大悲心,那你將來就不會遇到飢荒的這個果報,你就避免這個果報了。

  『此種救荒,尤屬泯然無跡』,「泯然無跡」就是消失近盡的樣子。無跡就是沒有痕跡。這個意思就是指發大悲心,你一摶食布施給飢餓的人,來世必定沒有饑饉的果報。用這樣的因果教育來消弭未來的災難,消除未來的災難,是凡夫智慧所不及,故曰無跡可尋。這個意思大家可以理解。我們現在就是去救飢荒。受到飢餓的人就是過去世慳吝、慳貪不肯布施,沒有慈悲心,看到別人困難、有需要,他也不幫助,自己將來就遇到這個飢荒的果報,這個有因果。這個教育就是教他,你修這個因,那你將來就不會遇到饑饉的果報。這樣救飢荒,是從教育來救飢荒,你來修這個因,那你將來就不會有這個果報了。如果你不懂得修這個因,將來你就會遇到這樣的果報;你現在來修這個因,將來你就不會遇到飢荒的果報。所以這個飢荒的果報,就泯然無跡,就是你不會遇到。但是這個救荒,救飢荒,一般人他就不了解,只有佛才了解。就是佛教我們怎麼修,那你將來就不會受到飢荒的果報,那個就是救荒。這個救荒也就是救還沒有發生的,那你現在修這個因,你將來就不會發生了,你就不會遇到那個飢荒了,這樣大家明白嗎?

  但是這個救荒,一般人他就不知道,這個救荒就是教育,因果教育。一般人救荒,我拿個食物給你吃,這個大家知道。像我們現在講慈濟、救濟,慈悲救濟,沒有衣服穿,送他衣服;沒有飲食,送他飲食;沒有水喝,送他水,這個我們大家可以理解。實際上慈濟這個名詞是佛教,是釋迦牟尼佛他一生做的什麼事業?他就是做慈濟,佛就是做慈濟工作,釋迦牟尼佛就是做慈濟工作。釋迦牟尼佛他出家了,王位不要了,統統不要了,他的物質只有三衣一缽,他拿什麼物質來救濟。他要吃飯,還要去給人家要飯,他哪裡有辦法拿一摶食去供養別人?但是佛,你去供養佛,佛的弟子阿羅漢,那個窮人窮得自己都沒飯吃了,在經典上也有講,一個老婦人窮得家裡什麼都沒有,沒得吃的,什麼都沒有,舍利弗要去給她托缽,她說我什麼都沒有,哪有辦法去供養你!我窮得不行,一貧如洗。他說那妳這個窮給它賣掉。窮還可以賣的?她說怎麼賣?他說那妳現在什麼都沒有?她說我剩下只有一個空瓶子,空空的,什麼也沒有。他說妳那個空瓶子,妳到河邊去舀一瓶水倒在我的缽裡面,妳的貧窮就賣掉了。這個老太婆果然就依照舍利弗講的,去取一瓶水,然後倒在他缽裡。她沒有幾天就往生了,生到忉利天去了,脫離貧窮,還去做天人了。所以供養有修行的出家人,你去供養他,那你得的福報大了。

  這在《安士全書》前面也講,有一個出家人拿一個缽給人家丟錢,這個前面我們都講過,後來就大富了。這是什麼?就是跟這裡講的同樣一個道理。就是佛教你怎麼修,這是智慧。教你怎麼修,那你可以脫離這個果報。他知道你造什麼因,才得這個果,那你把那個因改,那你命運就改了。特別遇到三寶,他種的福就是最殊勝的。所以這裡講救飢荒,你教人去布施,不要慳貪,就是救他的飢荒。如果他不懂這些道理,他又貪,又慳吝,將來他果報就會遇到飢荒。遇到飢荒的時候,給他一點飲食、給他一點吃的,那個是救急,救急不救貧。他緊急,一時困難,你可以幫助;長期,你沒辦法,長期你要教育他,讓他自力更生。他懂得修,他自己就改了,這才是對他最根本徹底的救濟。

  發明我們就學習到這裡。

  【下附徵事(五則)】

  下面他附錄徵事,徵信的故事,有五個故事,這故事比較多。我們看下面:

  【因荒釀禍】

  這個公案出自於《隋書》,就是《二十五史》,隋朝,《隋書》。

  【隋末。馬邑大饑。太守王仁恭堅閉倉廒。不務賑濟。劉武周宣言曰。「今百姓饑荒。僵屍載道。王君如此坐視。豈是民之父母。」因椎牛誓眾曰。「吾輩不能甘心待死。官倉之粟。皆百姓脂膏。公等可隨吾取之。以延旦夕。」眾許諾。乃謀殺仁恭。開倉賑濟。由是遠近鄰邑。無不回應。】

  在隋朝,記載在《隋書》,隋朝末年,『馬邑』這個地方鬧大飢荒。當地太守叫『王仁恭』,『堅閉倉廒』,「倉廒」就是儲藏糧食的一個處所,我們一般講糧倉。這個糧倉,人民沒得吃,他也不開糧倉來救濟這些飢民。這個太守將來果報也是肯定不好的。『不務賑濟』,不肯拿出來賑濟這些災民,這個等於見死不救。

  『劉武周宣言曰』,「劉武周」也是一個人名,人的名。他生在哪一年這個沒有記載,他是過世在西元六二二年,距離現在一千四百多年。瀛州景城,就是河北泊頭東北人,是河北的人,河北省。隋朝末年地方割據勢力,這個像民國初年,軍閥割據一樣,每個地方都有一個他的一些勢力範圍,因為天下亂,地方就有這些割據,都有一些勢力,各據一方。大業十三年,這在西元六一七年,這是講劉武周這個人,剛才念到「劉武周宣言曰」,這個劉武周看到太守王仁恭不開糧倉來賑濟災民,這個劉武周就向大家宣布。劉武周這個人,與太守王仁恭侍女私通,這個也是不正當的事情。劉武周這個人他與太守王仁恭他的侍女,在侍奉他的一個女子私通,這個私通就是佛經講的邪淫。恐事發,恐怕被人家發現。集鄉閭豪傑等殺王仁恭,他就召集這些鄉閭,這些豪傑來殺王仁恭,殺這個太守。據郡起兵,自稱太守,把他殺了,他自己就做太守了。後來依附突厥,突厥,這是隋唐那個時代一個民族,邊疆一個民族,突厥冊封其為「定楊可汗」。武周,劉武周遂自稱帝,他自己就自稱皇帝,改元天興。後來被突厥所殺了。這些也都是因果報應的一個循環。

  我們回到原文這個地方來,剛才我們大概介紹劉武周這個人。劉武周宣言,就向大家宣布,像現在向社會大眾宣布,『今百姓饑荒,僵屍載道』。他就趁這個機會跟大家講,他說現在大家都沒得吃了,餓死的人很多。「僵屍載道」,僵屍就是人死屍體僵硬,僵硬了就僵屍。載道就是充滿了道路,到處都是餓死的人。『王君如此坐視,豈是民之父母?』這個「王君」是指太守王仁恭。你坐視,見死不救。「豈是民之父母?」古時候這個地方官,就是稱為父母官,那你怎麼可以做為父母官?你管轄的這些人民都像你的子女一樣,他們沒有糧食吃,你也不開糧倉來賑濟,你怎麼有資格做這個地方的父母官?『因椎牛誓眾曰』,「椎牛」就是擊殺牛,擊殺牛發誓,對大眾說。「誓眾曰」,對大眾說,『吾輩不能甘心待死』,說我們不能在這邊等死。『官倉之粟,皆百姓脂膏』,「粟」就是小米,官府糧倉那些小米,也都是人民繳稅的,「百姓脂膏」。『公等可隨吾取之,以延旦夕』,「公等」就是對大家講,你們大家要吃飯,你就跟我走,我們去太守那邊,去搶他的糧倉,我們有糧食,我們身命才能延續下來,不然我們身命隨時會結束了。

  『眾許諾』,大眾聽到當然會響應他,大家都沒得吃了,餓得要死了。所以『乃謀殺王仁恭』,就是把王仁恭給殺了。殺了之後,『開倉賑濟』。『由是遠近鄰邑,無不回應』,大家都響應他,因為他這個做法是為了幫助這些飢民得到飲食、得到糧食,大家都響應了。「因荒釀禍」,這就是因為飢荒釀成災禍,就是這王仁恭他不肯開糧倉來救濟災民、賑濟災民,招來殺身之禍。

  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按照這個故事,他有評論,他評論:

  按【武周之意,不過欲號召饑民,藉以倡亂耳。】

  『倡亂』就是造反,帶頭作亂。這個『武周』,劉武周,他也是不懷好意,他也是藉這個機會,實際上他是要造反,要奪取這個太守的位子,但是剛好這個機會,他講的這個理由很正當,因為剛好這個王仁恭提供他這個機會。他如果開放糧倉,那他也沒有理由去殺他,大家也不會跟他。所以劉武周他也是存心不好,他不是純粹是善心,他是藉這個機會來達到他作亂、造反的目的。但是他這個理由很正當,王仁恭太守就是提供給他這個機會。所以「武周之意」,就是他的心意,也不是真正慈悲心要救濟災民。『不過欲號召饑民』,就是藉這個機會來號召飢民。『藉以倡亂耳』,藉這個來提倡、來作亂,他這個好像造反有理,過去大陸講「造反有理」,他有正當的理由。

  【然釀成之者。皆仁恭也。】

  但是為什麼造成他來作亂?是你王仁恭,你自己做的,你自己造成的。如果你開糧倉來賑濟,他就沒有理由去造反了。也是你王仁恭給他這個機會來造反。

  我們再看下面:

  【昔趙清獻】

  這個『趙清獻』,我們大概介紹一下。《了凡四訓》有提到趙清獻這個人,這個宋朝時代人。他的本名叫趙抃,提手旁一個卞。他是西元一OO八年到一O八四年,就是他出生是西元一OO八年,過世是一O八四年,他的壽命有七十幾歲,七十六。他的字叫閱道,閱覽的閱,道理的道。號知非子,是衢州西安,就是現在浙江省衢州縣的人。這個衢州我去過一次,好像去做過一次法會。北宋仁宗景祐元年,就西元一O三四年那個時候,那一年他中進士。除武安軍節度推官,當了這個官,武安軍節度推官。至和元年,西元一O五四年,召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勢,時稱「鐵面御史」。這個《了凡四訓》我們看到,他每一天晚上都向上天焚香報告,他一天起心動念、所做的,都向上帝報告。不敢報告的就不敢做,所以修得非常好。他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他不是學佛的,但是他是清官。所以袁了凡也效趙閱道,效法,每一天制心,功過格,每一天記功過,向上帝報告。所以他修得很好,大公無私。所以他往生的時候,預知時至,沐浴更衣,自在往生。修得非常好。他是西元一O八四年過世的。

  【知越州】

  『知』,就是在那裡當官。『越州』就是現在浙江的紹興。這個紹興大家應該也滿熟悉的,在台灣賣紹興酒,那個紹興,紹興酒就是從浙江紹興傳過來的。這紹興這個地方。

  【適吳越大旱。】

  剛好越州那個地區鬧旱災。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不是水災,就旱災。不是水下太多,就是統統不下,這個就是天災,這個自古以來就有。

  【公不待民饑,早為規畫。】

  趙清獻,趙閱道,他不是說等到人民受到飢餓再來準備,他還沒有發生這些飢荒的時候,他早就有規畫了,就是我們現在講有預備,有存糧了,這個早就規畫了。

  【撫循備至。】

  『撫循』,就是安撫、存卹;『備至』就更加周到。這個意思就是更加周到的安撫這些災民,他早就準備好了。

  【而後民情為之帖然。】

  『帖然』就是安定順從的樣子。當然他照顧人民,讓人民得到生活安定,當然也就順從政府的管理,大家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彼全軀保妻子之臣。烏足語此。】

  『彼全軀保妻子之臣』,「全軀」就是保全自己身體、身命,意思就是那些只顧保全自己身命和妻子兒女的官員,怎麼能跟趙閱道相比,他只是為了他一家人。這樣的好官真的很難得,也很稀有。因此看他往生自在,自在往生,就是他修來的。

  這個也是舉出兩個,一個正面,一面反面的。趙閱道他就是早就準備好,預防那些飢荒、旱災、水災這些災難發生,遇到旱災,他早就規畫好了,那些居民不會受到這個影響、這個災難。前面那個王仁恭他就不一樣了,他就不肯去賑濟這些災民,兩個人的果報就不同,就不一樣了。這是第一個公案。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增價免饑】

  這個故事是出在《荒政備覽》這一本書,這本書裡面的一個故事。

  【宋范文正公知杭州。適歲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公反增至一百八十。且多出榜文。備述本州粟少。不惜重價收糴。遍處傳播。同列不知所為。越數日。四方之商賈爭至。米遂不賤而自賤,民甚賴之。】

  『商賈』就是生意人。這條也是宋朝的公案,『范文正公』,這個在歷史上也是很有名,范仲淹,他的諡號叫文正,范文正公。『知杭州』,在杭州當知府。這個杭州現在也是很熱鬧,杭州很有名。『適歲荒』,就是有一年遇到災荒,飢荒。『斗粟』,一斗,這個「粟」就米,一斗米。『至百二十文』,這個就是商人看到大家要搶購,然後就抬高價錢,一斗賣到一百二十文。但是『民甚患之』,「患」就是憂慮,就像我們現在如果遇到水災,菜都很貴。如果有一些商人他先囤積起來,他這個時候就賣高價,他賺取暴利。實在講這個也不好,發災難財,這個也不好,這個沒有慈悲心。但是政府要去管理這個事情。所以遇到「歲荒,斗粟至百二十文,民甚患之」,人民就很憂慮,遇到災荒,米又漲價,那麼貴。

  『公反增至一百八十』,范文正公,他反而他的價標得更高,你一百二十,他一百八,他來收購一百八。『且多出榜文,備述本州粟少,不惜重價收糴。』他說我們杭州米很少,所以就不惜用很高的價錢來收購。「糴」就是買入穀物。我小時候,我們買米不是叫買米,不是買米,糴米,就是糴,就是這個字,台語就是糴米,收糴,糴米,叫糴米。可能只有我這個年紀才聽過,現在年輕人沒有聽過這個,年紀大一點的同修應該有聽過。糴米就是這個字,國語注音就要念dí。糴就是收購,買入穀物,買米。

  『遍處傳播』,他到處傳,官方收購,「遍處傳播」。『同列』,就是同僚。『不知所為』,大家不曉得你這個做法到底是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出這麼高的價錢,高過一般那些囤物的商人,來收購這些米糧,大家不知道他為什麼這麼做法。『越數日,四方之商賈爭至』,就是各方的商人大家都來了,大家都來賣了。『米遂不賤而自賤』,一多了,價錢就降了。你稀有,少才會抬高價錢。現在你已經太多了,太多了,它自然那個價格就下降了,這是官方出來平衡這個事情。不然有一些不好的商人,他就利用這個機會來抬高價錢,而且他把它壟斷,他來壟斷,你沒有跟他買,你就沒得買,這個錢你要不要!所以這個當官的,這是積陰德,做好事,他用這個方法。你出高價錢,我出的比你更高,大家來收購。『民甚賴之』,那人民就很依賴了,這個好官,如果沒有遇到他,我們真的就活不下去了。

  好,我們再看按,按照這個公案,周安士居士說:

  按【此亦凶歲大興工役。修造佛宇。橋梁之意也。人第知年穀不登。息工罷役耳。豈知小民一無所事。適所以速之死乎。惟工役一興。則富室之錢谷。隱然散佈小民之家。無損於富戶。有益於貧民矣。】

  按照這個公案,『此亦凶歲大興工役,修造佛宇、橋梁之意也』。「凶歲」就是年頭不好,飢荒,種種收成不好,人民經濟收入都不好。失業的人多,現在講失業的人多,找不到工作。在這樣這個凶歲的時候,來「大興工役」,就是大興土木,來做一些建設。「修造佛宇、橋梁」,修造寺廟,蓋寺廟,我們來蓋寺廟,來修橋鋪路,來修橋梁,跟這個公案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政府帶頭來做這些事情,大家找不到工作,凶歲就是經濟不好,找不到工作,失業的人多,政府你要想辦法。想辦法,蓋佛寺,蓋佛寺他們就有工作了,有工作他們就有錢賺了。或者修橋梁,興建土木,修橋鋪路,這個也是創造工作機會,這些人就有工作。不然他沒有工作,有錢的人,他沒有做什麼,你也不會平白無故給他錢。所以政府就要來做這些大興木土這些工程,特別現在像造橋梁。

  現在大陸為什麼脫貧那麼快?就是政府也有在做事。我一九九O年第一次去大陸,連一條高速公路也沒有。我記得我第一次去大陸,三十四年前,那個路都是石子路,我記得一路那個車都是顛的,跳跳跳跳跳,一直跳的,坑坑洞洞的,開不快。這三十幾年來,那真的是突飛猛進,跟三十四年前真的是天壤之別,差很多。

  以前,我在十幾年前去了貴州,還沒有那個高架橋那麼多。以前貴州是最窮的,我對貴州印象特別深刻,因為常常聽我們師父講,他以前抗戰的時候,逃難逃到貴州,走路走到貴州。所以常常聽經,印象很深刻。貴州我去了幾次。那邊很多同修,我們這邊做法會,以前(疫情前),還有他們來參加法會的。

  貴州我們去那裡,他們那邊有句話說,貴州就是「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兩銀」。說人三兩銀,要找到一個有三兩銀的都很少。地無三里平,它都是山,不是很高,但是都是山,平地就很少。現在路一開過去,我最近幾年前去過一次,現在那個高速公路,它那個山不是很高,一座一座的,這樣從山洞穿過去,高架都是好像一個網路一樣,四通八達。以前貴州那是內地最窮的,現在都有錢了。現在我們去,就不一樣了。貴州茅台,那個茅台酒出產的地方。

  所以這個開路,大陸有句話說,若要富,要開路。你要富就要開路,那這個就要政府來做,政府帶頭做。你開路提供給人民一些工作機會,又可以讓一個地方繁榮富庶。像現在大陸一帶一路也是這個概念,就是希望有一些小國家也能得到好處,得到發展,得到好處。這個就是這裡講的,就是這一條的意思,就是你遇到凶歲,大家也經濟不好,失業的人多,政府要創造給人民有就業的機會。所以此亦凶歲大興工役,為什麼大興土木?修造佛宇、橋梁之意,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凶歲不是都經濟不好,還做這些幹什麼?是考慮到人民的生活,他的生計。

  『人第知年穀不登,息工罷役耳』,這個「登」是成熟,五穀不登,就是五穀都沒有收成。這個「人第」就是人只知道「年穀不登」,就是年頭不好,五穀歉收,那五穀歉收就沒有收入了,就「息工罷役」,就休息了,不要做了。『豈知小民一無所事,適所以速之死乎?』但這些人民,你都沒有工作給他做,他無所事事,這是幫助他快速去死了。因為他活不下去了,到最後沒有工作,失業了。不然就是造成社會問題。現在全世界都是面臨到一些失業的問題,失業問題,那這些人沒有工作,他沒有收入,他日子過不下去,你說他會怎麼辦?不是偷就是搶,不然你叫他怎麼辦?是不是會造成社會問題?

  『惟工役一興,則富室之錢谷,隱然散佈小民之家。』唯有你這個工程興建起來,你興建這些工程,這個富有人家的錢谷,「隱然散佈小民之家」。不然你有錢的人,它錢都控制在他的手裡,他不肯拿出來布施。像現在美國有錢的大財主很多,控制在他手裡,這些政府都要聽他的,那些無業遊民,那些失業的人,他也不肯去布施,不肯去幫助他。唯有透過這個方式,你政府來提倡做這些,讓這些有錢人來投資,這些人才有工作。不然你叫他拿出來,他也不拿出來。所以這是政府要做的事情。所以隱然散佈小民之家,那這個人民他就有收入了,你有提供這些工作機會給他們,他們就能生活了。也『無損於富戶』,對你富有的人也沒有損害,你只是投資。你投資跟你放在你家裡也是一樣,你拿出來,來幫助人,那不是更好嗎?所以『有益於貧民矣』,這個對貧民就很有幫助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個公案:

  【種豆代穀(《文獻通考》)】

  這個故事是出自於《文獻通考》這本書裡面的。

  【宋程向知徐州。】

  『徐州』在江蘇。

  【久雨穀壞。向度水涸時。】

  這個『度』在這裡是破音字,念「惰」。這是考慮、推測的意思。審度,度,懶惰那個音。這個向度,就是考慮、推測。『水涸時』,這個「涸」是水乾的時候。

  【耕種無及。】

  『無及』,就是你沒有水,你要耕種來不及,來不及提供水給農民去耕種。如果河水乾旱的時候,乾掉的時候,那你就來不及供給農民來耕種。

  【乃募富家,得荳數千石。】

  這個『荳』就是像一個草字頭的,有葉子的,像我們的豆芽菜,豆。

  【貸民使布水田中。】

  這個『布』就是分散。『貸民使布水田中』,分散到各處,散布到各地,散布在水田當中。

  【水未盡涸。】

  這個水還沒有全部都乾掉。

  【而甲已拆矣。是年穀雖未登。而民不至饑者。皆豆之惠也。】

  這個就是「種豆代穀」的一個公案。就是沒有五穀,沒有米,米種不起來,種豆來代替,就是一個替代的糧食。豆,你沒有米吃,吃這個豆也會飽。現在這個豆,如果像毛豆,這還可以做成豆包這一類的,反正有東西吃,你就不會餓死了。所以他種這個豆來代替五穀雜糧,種豆代穀,這是宋朝程向,他當徐州知府的時候他的一個政績,他當知府。『久雨穀壞』,久雨就像我們現在下大雨。現在我們看看新聞,南部那些種稻子的,那雨都淹掉了,那個都壞掉了。所以「向度水涸時,耕種無及」,等到水乾了,再來耕種五穀,那也來不及了,來不及收成了。那來不及,你這一年大家就沒收成,沒得吃了。所以就是他募集這些富貴家庭的人,就是他去勸募,我們佛門叫化緣,就是捐一些,把有錢人你家有存這些豆捐出來,他得到數千石。「貸民使布」,貸就是好像貸款一樣,就是你們去種在水田當中,那個水還沒有完全乾。『甲已拆』,就是植物果實的外殼,「拆」就裂開了,意思就是他分布種在水田的豆,它已經開始發芽了,這個叫「而甲已拆矣」。『是年穀雖未登』,五穀還沒有收成,『而民不至饑者』,而人民他就不受飢餓。因為這個五穀還沒有收成,但是有這個豆來代替,這個也不至於鬧飢荒。這是宋朝程向他當徐州知府的一個政績。『皆豆之惠也』,這個就是他去募集這個豆來嘉惠、來施惠給人民。

  下面周安士居士按照這個公案一個評論:

  按【嘗閱《四友齋叢說》。】

  『《四友齋叢說》』是明朝何良俊撰。他是嘉靖中官翰林院孔目。在嘉靖當皇帝那個時候,他的官職做到翰林院的孔目。下面講:

  【載一備荒之策。謂當取各府。州。縣贓罰銀兩。盡數糴穀。其犯軍流以下者。許其以穀贖罪。若一處遇水旱之災。聽其於無災處。通融借貸。候來年豐熟補還。則百姓可免流亡。朝廷可無顧慮。此種善政。正當急急舉行。唯願好善者告之當事耳。】

  這是周安士居士按照「種豆代穀」這個公案,他曾經看到《四友齋叢》這本書裡面說,它記載的一個事情。『載一備荒之策』,「備荒」就防備災荒的一個政策。這個政策是什麼?『謂當取各府、州、縣贓罰銀兩,盡數糴穀』,「糴」就是收買穀物。他這個政策就是取各府、各州、各縣,「贓罰」就是罰款,犯了法,被政府罰款,這個叫贓罰,罰款。把這個罰款的銀兩都拿來,「盡數」,全部拿來買穀物,就買糧食。『其犯軍流以下者』,「犯軍流」,就是古時候充軍,流放到偏遠地方去。這個就是觸犯了充軍流放的罪刑,就他的罪會被判充軍,送到很遠很遠地方去。「犯軍流以下者」,就是觸犯了軍流以下的罪刑的人。『許其以穀贖罪』,就是允許他以買穀物來贖他的罪,他就不用去充軍了。就是要交錢,我們現在叫交保,錢拿來,你五千萬拿來交保。交保這個錢要幹什麼?買穀物。他這個政策就是你罰了錢,拿來買穀物。你也可以以這個來贖你的罪。

  『若一處遇水旱之災,聽其於無災處,通融借貸』,就是遇到有地方它鬧水災、鬧旱災,「聽」就是任由、任憑,他在沒有災害的地方,「通融借貸」,就是說給他們貸款。就是說他鬧飢荒,現代政府也有這個政策,像現在這個水災,颱風來了,那些農田不能收成,農民他如果沒有收成,那政府要一些融資給他貸款,或者利息比較輕,或者不要有利息,幫他紓困,幫他這些災民紓困。先借貸給他,『候來年豐熟補還』,就是來年如果你有收成,你再來還,再還這個錢。這樣『百姓可免流亡』,他就不用往外地跑,往外地跑,好像逃難,這個地方活不下去,跑到外地去謀生,他就不用流亡。

  『朝廷可無顧慮』,朝廷也沒有這些難民的問題,因為你這個地方的難民跑到另外一個地方,又造成那個地方的困擾。現在我看那個戰爭,烏克蘭的難民就跑了幾百萬到歐洲去;那歐洲,你跑到那個地方都跟他搶工作,就造成它那個地方的壓力,它的困擾。你同樣一個地方也是一樣,你這個縣市跑到那個縣市,那不造成它的壓力?那你如果能夠在當地給它處理好,那就不會有這個問題發生,就是「朝廷可無顧慮」。『此種善政,正當急急舉行』,這種善良的政策要趕快舉行。『唯願好善者告之當事耳』,這個好善的人,要發心做善事的人,告訴當事人,那個當官的,你在掌權的人,公門裡面好修行。

  好,今天時間到了。這個下面還有兩個公案,我們就下一次再來學習。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