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作善得福。作惡得禍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15/12/30 中國上海 檔名:WD19-025-0004
《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諸位同修,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翻開課本第五頁(就是旁邊頁眉寫「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節錄卷上」第五頁),我們昨天學習到第五頁第一段:「無後世之語,出之凶惡小人,人皆輕而忽之,譬諸投鴆毒於臭食之中,噉者自少,故其為害淺;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於膏粱之內,食者必多,故其為害深。苟能侃侃鑿鑿,唯以救世為心,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則其陰功大矣」。
昨天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一段就是跟我們說明,沒有來生後世如果這個話出自於凶惡的小人之口,一般人聽了也不會去重視它,就好像把鴆毒(鴆鳥的羽毛有毒,聽說浸在酒裡,人喝了就會中毒而死),把這個毒放在臭食(食物已經發臭的、壞掉的,會去吃的人自然很少),這是比喻說,沒有來生後世這樣的話是一個凶惡的小人講的,相信他的話的人會很少;這個話如果是出自於一個正人君子,特別是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身分、影響力很大的人,他講出來必定很多人會相信他的話,就好比把砒霜(砒霜也是一種很毒的毒藥,吃了也是會死人的),放在膏粱(膏粱是很營養的食物、很好的食物)裡面,但是大家不知道裡面有毒,吃的人必定就很多,當然受其害也就很深了。
「苟能侃侃鑿鑿」,侃侃鑿鑿就是理直氣壯,剛直不畏怯而明確言之,就是不怕人家不接受、不相信,他還是真真實實把這個話講出來。他的存心,「唯以救世為心」,就是為了要救世,當然有一些不相信的人他會批評,特別是現代人,我們提到有來生後世有很多人不相信,他還會批評你是迷信,沒有科學根據。這一段主要也就是說,我們自己真正認識清楚了,也就不要擔心別人怎麼看法、怎麼批評,我們就要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有來生、有後世,因為唯有以救世為心,為的是要救世,沒有為別的,這個不是騙人的話,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不作以順為正之妾婦」,這是安士先生引用孟子的話開導我們,不要好像一個妻妾都不敢講話,應該做一個大丈夫、正人君子,可以理直氣壯的普遍來勸導世間人。
這樁事情,現在我們看到我們淨老和尚他講經說法,就是真真實實的把這樁事情跟大家講清楚、說明白,當然有很多人他不接受、不相信,有一些有善根的人他相信,他接受了。現在不相信、不接受的人,也不代表他永遠就不會相信、不會接受,或許他現在聽這個話一時不能理解、不能接受,再過個幾年他這個世間的閱歷,他經歷過的事情看多了,慢慢他就會相信。特別現在附體很多,這個事情很多人都看到的,中國、外國都有。這個也不是那個人去裝的,我們都看過,那個人他裝都裝不來,而且那個人也不是乩童,是隨便一個人他就被附體了。被附體之後,他的眼神、他的表情、他說話的聲音、他身體的動作,就跟他原來不一樣,就是他被附體了,被眾生附在身上。所以這些事情看多了,我們就可以證實經典上講的,在宇宙之間確實有六道輪迴,我們人有過去生、有今生、有來世。我們今天接著看下面這一段:
發明【吾輩一為書生。即有書生習氣。聞三世輪迴。無論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說。出自帝君寶訓。可明目張膽告人矣。何則。向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
『吾輩』,這個「吾」就是周安士先生,他是清朝康熙那個時代的人;他是一個讀書人,『書生』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知識分子。書生就有書生的習氣,聽到有三世輪迴這個說法,『無論不信』,不信就不用講了,他自己就不相信,當然他也不會去告訴別人這個事情;『即信』,縱然他相信了,他也不肯說出來,似乎說出來有失他的身分。像我們現在學一些科學知識的人,縱然他相信有三世、六道輪迴,他也不肯講,講了怕人家笑話他迷信,所以他也不敢講,自己是相信,但是不敢講。
『今悟一十七世之說』,一十七世是文昌帝君講的,在中國文昌帝君他是管讀書人的,也可以說是中國讀書人的祖師爺,他是管讀書人的,祖師都講出來了,這些書生還有什麼不敢講的?這是『出自帝君寶訓』,這樣就可以『明目張膽告人矣』,就可以告訴別人了。『何則』,「何則」就是說什麼原因?為什麼可以明目張膽的告訴大家?『向惟不知有後世,所以屈指將來,光陰無幾』。因為人不知道有來生來世,不知道有後世。不知道有後世,那我算一算,我們活在這個世間還有多久?年輕人好像時間還長,年紀大的人來日不多了。來日不多,也沒有來生,死了什麼都沒有,那剩下幾年?所以在《常禮舉要》李炳南老居士講,現在一般人看到一個人,我們要祝福他,說:祝你長命百歲。如果有人跟我講,我會很開心,長命百歲,我今年六十五歲,還有三十五年,還滿長的,長命百歲。這次香港的一位劉先生到台灣去,他去看郝柏村先生(郝柏村先生當過行政院長,他今年九十七歲),郝柏村到上海來的時候他接待,他去台灣找他,他請客。他就跟我講,郝老先生已經九十七歲,給他祝壽不要說長命百歲,因為他已經九十七歲(長命百歲只剩下三年,三年就再見了),不要說長命百歲,要說長一點,起碼要說祝你活到一百二十,一百二十就還有二十三年,說長命百歲只剩下三年而已,能吃的趕快吃一吃。如果這樣的一個人生,大家覺得就沒什麼意義了,怎麼那麼短暫的時間,轉眼就沒了,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年輕時候體會不到,年紀大慢慢就感受到了。所以「光陰無幾」,如果不知道有來生、有後世,真的,我們這一生縱然長命百歲,也不過一百年,一百年就沒了。
『今悟肉軀雖死,真性不亡』,現在明白了,知道這個身體死了,但是我們的真性沒有消失。『可知當身壽算,原來地久天長,是能易短命為長年者』。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是什麼?《無量壽經》講的無量壽,因為它從來沒有生,它也不會有滅,那不是無量壽是什麼?現在我們的問題是出在你不知道,你把自己的真我忘記了,不認識了,認這個身體是我。所以須陀洹果第一個要破的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第一個就是告訴我們,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是我所有。現在我們凡夫都把身體當作是我,把自己六根根性的真我迷失掉了。學佛沒有別的,到最後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己?就是自性,所謂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每一個人都有、都平等的,《華嚴經》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所以大乘教、一乘教這些教理你明瞭之後,那就平等了。現在就不用爭什麼男女平等,現在講男女平等還不行,還要把女字放在上面,叫女男平等。本來就平等,現在為什麼不平等?因為你有分別執著,原來平等的搞成不平等。你去把《華嚴經》五十三參讀通了,五十三位菩薩有在家、有出家,有老的、有小的,有男的、有女的,統統是佛,各行各業都有,都是佛,只是他現在現的身分不一樣。這個身,我們前面學習過,可以變來變去的,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一樣,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身分可以變來變去,但是自己的自性從來不變,從來沒有消失的,讀《楞嚴》你就明白了。佛跟我們講自性他不是隨便講,他有理論根據、有事實根據的。「易短命為長年者」,你只要不執著這個身體,你的壽命是無量壽,你只是換一個身體、換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你知道了,你不會去執著這個身體。所以須陀洹破見惑第一個要破身見。『此是一十七世之說也』,「一十七世」是一個階段,有十七世,但是這個十七世我們要舉一反三,以此類推,你一展開就是無量劫。
發明【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小。今知六道輪迴。互為高下。則夫豪貴之途。宿生何者不歷。是能等貧賤於富貴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
如果我們不知道有前生、有來世,『故見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覺自顧渺小』,天帝、天仙我們沒有看到,人間這些帝王,譬如說跟主席比我們太渺小了,人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今知六道輪迴,互為高下』,這些「天帝天仙、帝王卿相」過去生我們都做過,這一生我們是貧賤,過去生我們也曾經富貴過,那也就平等了。過去生修積,這一生果報現前,他就投胎到富貴之家;過去生福報享盡了,沒有繼續修,再轉世就是貧賤之家,很公平的。如果你要保持生生世世都是富貴之家,你生生世世都要修,但是不容易。現在我們在佛門看,真正布施修福的不是富貴之家,都是小康之家,不是大企業,小康之家布施的比大企業家多,大企業家拿不出來。來生果報就怎麼樣?這些小康之家變成大富貴人,那些大企業家他這一生福報享盡了,他沒有繼續修,他來生就變成貧賤。所以『此一十七世之說也』,互為高下。我們接著看下面:
發明【向惟昧於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榮枯得失。皆宿業所招。則雖橫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
『向惟昧於宿因』,「昧」就是宿世我們造的因我們忘記了,不知道我們過去世造什麼樣的因,這一生每一次如果遭逢,『逢』就是遇到,遇到失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我們常常講「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免怨天尤人。這個也是很平常,一定會有這種情況,因為不知道什麼原因造成的,我這一生怎麼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這個怨天尤人的心自然就生起來,因為他不知道,不知道自己過去造了什麼因。『今悟榮枯得失』,現在明白了,我們這一生遇到好或者不好,都是宿世的業力所招感的。這樣的話,雖然遇到一些『橫逆相加』,「橫逆」就是無禮的、找我們麻煩的,現在為什麼他來找我們麻煩?過去世我們找過他的麻煩,現在因緣際會,被他遇到,他就報復。所以一報還一報。『亦可安然忍受』,明白之後我們就可以安心很自然忍受這些逆境,知道這是自己過去造的業因,這一生因緣成熟、遇到了,果報現前,這是消業障。『是能消忿怒為和平者』,把這個憤怒的心轉為和平,就不會再怨天尤人。『此一十七世之說也』,這個十七世是說知道過去生、今生的這些因緣果報。下面講:
發明【向惟不達禍福。所以無惡不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損人適以害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戰兢惕厲之想。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
『向惟』就是向來,『不達』就是不明瞭,這個禍福怎麼來的,不知道修善得福,造惡得禍。『所以無惡不為』,「無惡不為」就是他不知道要去斷惡修善,都是在造惡業,而且這個惡業還造了很多。『今知行善始足庇身』,現在知道了,能做善事才是真正的幫助自己,「庇」就是庇佑自己這一生;『損人適以害己』,你損害別人,反過來是害自己。這樣的話,『則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戰兢惕厲之想』,就不敢為非作歹做壞事,『是能化貪殘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
發明【向惟不信因果。故見善人得禍。惡人得福。便謂天道難憑。今能參觀前世後世。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是能轉愚癡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說也。】
『向惟不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這樁事情,所以看到善人做好事,善人做好事怎麼反而得到災禍,看到另外一個人他是惡人,都不是在幹好事,他得到福報,他看到這種情況,他就認為『天道難憑』,天道、因果報應也很難相信。『今能參觀前世後世』,現在知道人不是只有這一生,有前世,有後世。我們就知道,『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這一生造善業還得到惡報,那不是因為這一生造善業沒有得到好報,是這一生做善業的果還沒有成熟;過去生我們也曾經造過惡業,過去生造的惡業它比較早、比較前面,這一生它已經成熟了,成熟了就要先報。這一生造的善業還沒有成熟,這一生如果積極的造善業,我們這一生也會感受到花報,像了凡先生、俞淨意公,修個三年、五年,他的善報就現前了。修個三、五年,認真的修,他的善報就現前。如果他不是很積極,這個果報可能要等到來生來世,或者後生後世,那個叫生報。總是它需要時間,好像我們種一個種子下去,它要結果必須要時間,不是種下去馬上就長出果實來。
現在知道有前世、後世,惡人他這一生造惡業,反而他得福報,不是他這一生造惡業沒有果報,現在看到他得福報,這個福報是他過去生修的。沒有一個人完全都是造惡業的,也沒有一個人完全是造善業的,六道凡夫總是有善有惡,只是善比較多還是惡比較多,比例上多少不同而已。所以惡人他也曾經做過好事,惡人得福是他過去生曾經做過好事,這一生果報成熟了,他就先享福,事實真相是這樣。如果我們知道有前世後世、三世因果,「則知福善禍淫,本是毫髮無爽」,就知道因果報應真的絲毫不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明白之後,『是能轉愚痴為智慧者』,我們就有智慧了。特別印祖舉出《感應篇》跟《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三本書是可以互參,《了凡四訓》講得更詳細,「積善之方」、「改過之法」,這兩篇是正宗分,這個講得很詳細,這三本書可以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我們對因果報應這樁事情就更清楚、更明瞭了。這一段後面二句,我們把它念完:
發明【識得此言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
一十七世這個說法,如果你認識這句話它真正的意味,這裡不講意思,講『意味』,這個「味」是什麼?我們佛法講法味,你嘗到法味,你就會法喜充滿。這個是你對這一句有悟處,在這一句你覺悟、明白了,你就得到真意味。『何勞讀盡五車書』,就不需要讀五車書了,讀那麼多,單這一句就夠了。
下面周安士先生再舉出二十二則的往事,就是文昌帝君示現的一些事蹟,一共有二十二則,這個二十二則的資料都出自於《文昌化書》這本書。所以:
【下附徵事】
『徵』是徵信,『事』就是事實,有二十二則,等於是介紹文昌帝君的資料。這個也是很有需要的,所以周安士先生給它附了二十二則這麼多。現在中國大陸的廟還有文昌祠,文昌帝君,在台灣就更多了。但是現在真的,就是像老和尚講的,現在儒釋道三教都沒有人在講了,沒有人在說明介紹。如果有人講,它就是教育,就是因果教育。沒有說明這些道理,的確也是迷信,因為大家不明瞭,就叫迷。我們學習之後,你再去拜文昌帝君,你看到那個文昌帝君,你就會想到這裡面的內容。如果沒有學習過的人,他去拜他也不知道文昌帝君是什麼。
特別現在大陸很多觀光旅遊的寺廟,這個導遊也是培訓的,但導遊培訓都不正規,有時候我們台灣組團來旅遊,導遊就介紹天王殿,講一講,看到我是出家人,他就不好意思,我也不去給人家漏氣,因為人家是做這個行業的,就讓他講,反正我們同修大家各個都知道。我常常跟一些導遊講,我說你們要看看淨老和尚的《認識佛教》,你去看看再介紹,才不會給人家看笑話,不然人家比你內行,那些遊客比你內行,你講那些好像牛頭不對馬嘴,人家看笑話。培訓應該要有個正規的培訓,正規培訓一定要有正確的資料給他,不能拿民間那些不正確的資料,那講得就很離譜。好,我們現在看下面第一則:
【天賜興儒】
【帝君曰。予方遊人間。至會稽山陰。】
『會稽山陰』就是現在的浙江紹興。
【見一隱者。】
就是一個隱士。
【即聖父。】
『聖父』就是文昌帝君的父親。
【年五十許。】
五十幾歲。
【焚香叩天祈嗣。時仲春丙夜。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而隱者適姓張。予於是生焉。然予鄉剪發文身。習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及其久也。從予者什有七八。】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天賜興儒,興儒教,天賜的。帝君他自己講,『予方遊人間』,他還沒有來人間投胎,他是在人間旅遊,他還沒有到人間來,他是神。神旅遊比我們方便多了,我們還要坐飛機、坐船,因為我們有這個身體的執愛。我們前面學習過十生,十種生命它不一樣的,這個不是迷信,佛經講得很科學。所以我們淨老和尚講,再過幾年科學家會發現,原來佛經是最高等的科技。我們讀《無量壽經》就知道,極樂世界的科技是最尖端的。帝君是神,他來遊歷人間,遊歷到哪裡?遊歷到浙江紹興,「會稽山陰」這是古時候的地名,現在改成浙江,就是紹興這一帶。看到一個「隱者」,隱者就是一個隱士,隱士就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但是他不出來做官,他隱居起來,隱居。他看到了,他遊歷到會稽山陰這裡,看到一個隱者,年紀五十幾歲,他『焚香叩天祈嗣』,對天來拜來祈禱,祈禱什麼?希望他有兒子。我們從這個地方知道,這位隱者他五十幾歲還沒有兒子,希望有個兒子來傳宗接代。在我們中國人傳統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後代這是最不孝的,到我們這一代就沒有了。所以求子嗣也是中國人過去很普遍的,沒有兒子想求個兒子。想求個兒子怎麼辦?求神明幫忙。我們現在看到這個認為迷信,怎麼不去找醫生?你去找醫生是一個緣,還是要神明幫忙,不然你找醫生還是不行。所以也要人、也要神,兩方面都需要。
文昌帝君他看到了,那個時間,『時仲春』,「仲春」就是春天。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一個季節有三個月,第一個月叫孟春,第二個月叫仲春,第三個月叫季春,夏秋冬都是一樣的,第一個月是孟夏,第二個月是仲夏,第三個月是季夏,四季。『丙夜』就是三更半夜,三更半夜就是深夜(過去古時候有庚夫,敲鑼報庚的,幾庚幾庚,現在沒有了),他在深夜祈禱,被文昌帝君看到了。『天文煥爛,張宿昭然在上』,看到這個隱者,他是神明有神通,他知道這個隱者也姓張,文昌帝君姓張,這個隱者也姓張。我們同修可能有很多人姓張的,你姓張跟文昌帝君就有關係。他念頭一動就投胎去了,就到這個隱者的家裡去投生,『予於是生焉』,他就出生了,就變成一個小娃娃。
『然予鄉翦髮文身,習為夷俗』,「夷俗」就是當時他們住的那個地方,用現在話講比較沒有文化,穿著這些方面。夷就是以前講的番邦、外國、蠻夷,蠻夷之邦,沒有文化的地方,在佛法講叫邊地,夷俗就是他們的穿著沒有文化水平。『予既成童』,「成童」就是長成童子。『心甚不樂』,他心裡就很不快樂,這個地方都沒有什麼文化水平,穿著都是夷俗的那種穿著,他就不快樂。『乃尋冠履,自習禮文』,他就自己去找,「冠」就是帽子,「履」就是鞋子,自己學習禮節、文章。『儒服儒冠』,儒家的服裝,「冠」就是帽子,從這個時候就開始有這種穿著,代表儒士,讀書人。現在可以說大多數的中國人都習為夷俗,這個如果文昌帝君看了就不快樂,為什麼?我們現在都穿牛仔褲。牛仔褲是什麼?大家有沒有去過美國西部,以前的牛仔,牛仔是什麼?牛仔就是騎馬,然後跟印地安人打仗的,戴一個帽子,看誰的槍法比較快,這個電視劇我常常看,這個牛仔就穿牛仔褲。現在我們中國人都跟著穿牛仔褲,但是又不會騎馬,槍法又不會打,不但穿牛仔褲,褲管還故意把它弄兩個洞,露出來,我還有看過屁股的地方也剪兩個洞,好像兩個眼睛一樣,要是文昌帝君看了就很不快樂。我們現在中國人真的是很悲哀,自己的文化比它好,你的穿著比他好,是他們要向我們學習,你現在反而向他們學習,自己的都不要了。
這一點我們真的不如日本人,但是日本人也投降西洋人。以前是怎麼樣才穿外國的衣服?你被征服了,你投降他,你才穿他的衣服,是這樣的。現在不是西洋人要我們穿他的衣服,是我們自己願意穿他的衣服,自己的不要了,是這樣的。現在你身上穿的衣服不是中國人的衣服,我這個才是,所以我是具有代表中國特色的。現在只有出家人,現在出家人穿這個衣服是明朝的,還不是滿清的,明朝的。滿清入關,洪承疇跟滿清談條件,五不降:男降女不降,長降幼不降,生降死不降,俗降僧不降(出家人不投降,世俗的人投降;男的投降,女的不投降;長大成年投降,童子還是穿明朝的衣服,不投降;生的時候投降,死了還是要換明朝的衣服,漢族的衣服)。所以我們現在出家人穿的這些服裝,就是從明朝、到清朝、到民國,到現在還是延續這個。我們現在中國人為什麼,人家洋人也沒有規定我們要穿他的衣服,我們自己的不要,要穿他的。現在中國人就覺得,我們沒有穿他的衣服會被他們笑。其實我看老和尚,他就是穿我們中國人的衣服,到世界跟各國的領導見面,大家都很歡迎。有一年我到美國聖安東尼去旅遊,我穿出家人的衣服,還有羅漢鞋(夏天穿的羅漢鞋),一個美國小姐問我,這個衣服哪裡買的?鞋子哪裡買的?她也想買一套。所以我們穿明朝的衣服,走遍全世界。現在只有出家人沒有投降,所有的人都投降了,我們出家人沒有投降,從明朝到現在都沒投降。所以現在恢復傳統文化,我就勸大家,傳統文化要從服裝開始,你自己可以設計自己的服裝。日本學生的結業典禮,他都穿傳統的服裝,女生都穿傳統的和服,這一點我們還不如日本。但是日本有一些也都西化了,但是他自己的東西還有保留,我們中國是完全沒有了。現在大家穿的是中國的服裝嗎?不是,是西洋的。所以大家投降西洋了,只有我們出家人沒有投降。
所以文昌帝君他也是給我們做一個示現,夷蠻他沒有文化,應該沒有文化的要跟我們有文化的學習,反而我們去學習那個沒文化的。我們那天在常州,法師帶我們去看一個春秋時代的那些表演、服裝。以前日本的文化都是從吳國、越國傳過去的,所以他們女子穿的吳服,它店的招牌就是寫吳服。這一點我們要向日本學習,因為中國人不要自己的東西。現在我們也很高興,看到每次學習傳統文化,大家都有穿設計的唐裝,那個是中國的衣服。所以現在大家要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只有上課,你生活上各方面都要恢復傳統文化,我勸大家要注意這一點,在衣食住行方面。我現在勸大家,可能大家也不敢穿,穿了怕被人家笑,落伍了,不合時代,人家都穿牛仔褲,又要剪兩個洞,甚至屁股露出來,你都跟不上時代。有一年我們到西雅圖淨宗學會,趙會長他的小兒子穿的褲子就是屁股露一半,莊嚴師就跟他太太講,妳怎麼讓妳兒子褲子都沒穿好,屁股露一半出來?趙會長的夫人說,莊嚴師妳好土,人家都流行屁股露一半的。你說屁股露一半好看嗎?雅不雅觀?文昌帝君看了就不快樂,我看了都不太快樂。
文昌帝君他就自己去穿儒服儒冠,『內外莫不以予為異』,大家都覺得你很奇怪,你怎麼穿得跟我們不一樣?『及其久也』,「及其久也」就是說過了很長的時間。『從予者什有七八』,跟著他穿這個衣服的人,十個人就有七個、八個,一段時間他就造成影響。所以我們現在要恢復傳統文化,我建議大家要穿唐裝,而且設計出來會很有氣質,很有那種文化氣息的,你不要怕被洋人笑,像我去美國,那個小姐都問我,她要買一套。所以他自己找這些禮服來穿,影響很多人。我們接著看下面:
【一日有耆舊謁予父。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即成王顧命所陳者)。曰。中國有使人傳此。予好之。就彼習焉。隨口記授無遺。於是願學者。從而習之。皆以予為師焉。】
『一日』就是有一天,『有耆舊』,「耆舊」就是年高德高的人,有道德學問的人,年紀也高、道德也高來拜見文昌帝君的父親。『口誦唐虞大訓數篇』,「唐」就是堯,「虞」就是舜,「大訓數篇」就是『成王顧命所陳者』,「顧命」就是天子遺詔,武王死了,成王還小,所以他的遺詔,我們現在講遺囑,遺詔交給周公,要輔助成王。所以天子的遺詔叫做顧命,顧命裡面的內容就是唐堯、虞舜這些大訓有數篇。他說,『中國有使人傳此』,就是中國有這個使命的人,會傳這幾篇。『予好之,就彼習焉』,文昌帝君就很喜歡,就跟他學習。學習之後,『隨口記授無遺』,他的記性很好,傳授都沒有遺漏,完全能記得住,於是願意跟他學的人就很多。『從而習之,皆以予為師焉』,很多人就拜文昌帝君為師。
大家看到這一段,也是跟我們講文昌帝君第一則的一個公案。下面是周安士先生他再做一個補充說明,按就是按照上面這一段,《文昌化書》這段記載,他有一個補充說明:
按【孔子之生也。以聖母禱之於尼山。】
『尼山』就是在山東曲阜東南邊,孔子的母親要生孔子之前到尼山去祈禱,去禱告。
按【帝君之生也。以聖父祈之於蒼昊。誕生皆不凡矣。】
這樣去祈禱,生的孩子不平凡。
按【然孔子振木鐸於周之衰。而顯示微言於萬世。帝君揚文教於周之盛。而陰操黜陟於千秋。豈非為道不同。同歸於治者哉。】
『孔子振木鐸』,古時候警示人的一個大鈴鐺,就像現在寺院裡面,大家如果去大的寺院看,有一個木頭做的,有一個搥子可以敲的,就類似那樣。「木鐸」就是一種警示,比喻宣揚學說,我們現在講的說法,講經說法,教學。孔子振木鐸,他在教學的那時候是周朝衰微的時候,春秋戰國大家都不聽周天子的,在這個時候『顯示微言於萬世』,「微言」就是他講的話很多國君也聽不進去,所以把這些好的教學資料流傳於萬世。在當時孔子是沒有一個國君要重用他,所以他周遊列國,後來就回到家鄉。回到家鄉就教學,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家鄉,教學五年,七十三歲就過世了。過世以後,他對後世造成的影響非常之大,但是這個影響也是得力於漢朝採用儒家孔孟的學說來做為國家教育的主流,所以這個影響力就大,罷黜百家。這是孔子。『帝君揚文教於周之盛』,帝君是在周朝興盛的時候,『而陰操黜陟(「黜」就是革職,黜免的意思,「陟」就是晉用、升遷)於千秋』,他是在周盛的時候。『豈非為道不同,同歸於治者哉』,孔子跟文昌帝君兩個人的方式是不一樣,但是共同的目標是一樣,「同歸於治」,就是世間的人民得到教化,世間歸於大治,能夠達到國泰民安。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則:
【補袞和衷】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時。姓張。名善勳。成王置予於言路。時雖盛明。而憂君憂國。未嘗少懈。方王少時。聽政於周公。後常懷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間也。每以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而諫草屢焚。人無見者。故公之東征。雖四國流言。召公不悅。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這是帝君他有一世生在周成王的時候,他也是『姓張,名善勳。成王置予於言路。時雖盛明,而憂君憂國,未嘗少懈』。他都會有一些建議,我們現在的話講,他向朝廷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議,那個時候雖然是周朝興盛的時期,但是對於「憂君憂國,未嘗少懈」,不因為盛明的時代他就不重視君國,就疏忽了,他還是很憂心,都會常常考慮到很多方面的事情,為了君王、國家,所以他從來沒有懈怠過。『方王少時』,成王年紀還小,所以聽政於周公。『後常懷不平』,因為武王過世,知道成王年紀小,要讓他主持國家大政恐怕也沒辦法,所以請周公來主導、來協助他。但是怎麼樣?「後常懷不平」,心裡總是有一些不平,好像皇帝該我做的,我沒有權力去管這些事情,變成周公在管,要聽他的,心裡就不平。這個事情文昌帝君看出來了,文昌帝君憂君憂國,他常常在注意這些事情,從來不敢懈怠,他就恐怕成王如果心稍稍有一點不平,恐怕他旁邊的人,『左右得乘間也』,會趁這個機會來離間他跟周公的關係。『每以君臣始終禍福幾微為戒』,所以常常以「君臣始終禍福」,禍福發生都是從「幾微」,就是從很小的地方發展出來的,剛剛發現你沒有去處理,發展到最後就變得很大了。禍跟福都是一樣的,都是從幾微,很小的地方發展出來的。所以就勸成王,向朝廷來建言,要注意這個小地方,是禍是福,福就要落實,禍要避免。『而諫草屢焚』,就是勸諫的一些草案常常燒掉了,『人無見者』,燒掉人家都見不到了。
『故公之東征』,周公東征,『雖四國流言,召公不悅,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流言」就是無中生有的謠言,因為武王過世、駕崩了,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來主政,周公來主政當中有兩個人不滿,一個是管叔,一個是蔡叔,這兩個人不滿。不滿就怎麼樣?到處散布流言,製造謠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這個意思就是說將來成王他就沒有當皇帝的機會,一定是被周公代替了。所以這兩個人不滿,又製造謠言,就聯合武庚叛周,就是叛變,東方的徐、奄、淮夷等,東方這邊有些人跟他響應,均起響應,要造反,在這個情況之下,情勢很危急,周公他也不管人家怎麼說,他就毅然東征,經過三年的苦戰,亂世才告平息,殺武庚,誅管叔,放蔡叔,平服奄等五十餘國。當時能夠保全下來,文昌帝君講,他也有少少的力量,他也有奉獻一些力量在裡面,所以周朝能夠保存下來。後來成王長大,周公就把位置還給成王,之前那些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所以當時如果造反成功了,周朝也就沒有了。我們再看下面:
按【張氏本黃帝後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歲。其後示現。每多姓張。世傳二月初三日為聖誕者。止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世也。若論帝君多生以來。則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聖誕耶。】
這一段是周安士先生他補充說明。『張氏本黃帝後裔』,大部分漢族都是皇帝的後裔、後代,不管姓什麼都是黃帝的後代。『帝君降生』,他是『在周武王乙巳歲』,這一年出生的。『其後示現,每多姓張』,都是姓張。在世間傳說『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的聖誕日。這個二月初三日是怎麼訂的?『止據帝君生於晉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世也』,是根據這一世來訂的。「太康八年」是西元二八七年,今年是二O一五年,二O一五年快過去了,後天就是二O一六年,西元二八七年,是在晉朝。你看從周朝,每一生轉世,轉世到周朝,有一千多年。到晉朝晉武帝太康八年這一世,二月初三訂為文昌帝君的聖誕日。
我們佛門佛菩薩也都有聖誕日,釋迦牟尼佛我們比較清楚,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有父母、有出生地、出生的日期,大家知道是四月八日。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聖誕,這些資料是怎麼訂?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不在我們娑婆世界,阿彌陀佛的聖誕(我們那天在常州做三時繫念,剛好是阿彌陀佛的聖誕)十一月十七日,這是怎麼訂的?聽說這是根據我們中國一些記載,說阿彌陀佛化身來,化身成一個祖師大德,根據那個祖師大德的生日來訂他的聖誕,譬如傳說有幾位都是阿彌陀佛化身的,善導大師是一個,六祖永明延壽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化身的。所以彌陀化身在我們娑婆世界非常多,特別是在中國地區,也很多。
這裡周安士給我們補充這一段,主要是說明,文昌帝君講十七世,但是每一個人實在講不是只有十七世,是無量無邊世,無量無邊世在無量劫的當中,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哪一天沒有出生過?所以他的意思就是說,從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聖誕?意思就是說每一天都是文昌帝君的聖誕。我們套用這句話來講,每一天也都是佛菩薩的聖誕。再回到我們自己,我們常常過生日,哪一天不是我們的生日?因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無量劫生生世世,哪一天我們都出生過,哪一天不是我們的生日?這個意思就是這樣。但是現在大家訂一個日期就比較好記,就是二月初三,佛陀聖誕是四月初八,阿彌陀佛聖誕是十一月十七。我們中國人應該,文昌帝君聖誕是二月初三,叫聖誕節快樂,但是現在中國的聖誕都沒有了,中國人都沒有在紀念中國人的聖誕,現在中國人的聖誕在紀念什麼?耶穌,還要唱歌紀念耶穌。我們現在走到大街小巷,包括台灣、日本,都在紀念聖誕節。
有一年我在山東金山寺,他們也過聖誕節,後來我說,你們有沒有過佛誕節?沒有。我說耶穌看到會很奇怪,耶穌看到,你們佛教寺院怎麼沒有過佛誕節,過我的聖誕節?耶穌會提出質疑。後來我去山東去了兩年,給它辦了兩次四月八日的佛誕節,我說以後年年都要辦佛誕節。這個不是外國人要求我們這麼做,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心甘情願這麼做,自己不要自己的東西,認為自己的祖宗都是不好的,外國都是好的,外國的月亮總比中國的圓,中國就是差那麼一點,就是喪失民族自信心,喪失民族自尊心,這是對不起祖宗。好,我們時間到了。下面「惇睦親族」,我們下午一點半再繼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