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時繫念精華—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第十七集) 檔名:29-518-0017
從「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一直到「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這是第二段。第二段講「大眾同聞」。我們這個提要裡頭寫的「為後學示範,善自取師」,取是取法,師是師法,這些都是給我們做榜樣、做模範的,我們要會學,向他們學習。
「大比丘僧」,比丘是小乘,它上面加了個「大」字,就不是小乘,大乘比丘,學習大乘法的。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常隨弟子,長期追隨老師的,老師到哪裡跟到哪裡,跟一輩子。所以它是一個相當有規模的團體,教學的團體,社會教育活動的一個團體。總數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五」字省略掉,它取整數,一千二百五十人,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彌陀經》註解裡面都會說到。
這一段經文在蕅益大師科分裡面是「大眾同聞」。大眾裡面分三類,第一類是聲聞出家眾,「聲聞居首,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現在問題,大家都知道佛法在這個時代,衰退到底谷,不能再衰了,再衰下去佛法就滅了。為什麼佛法會變成這個樣子?這「聲聞居首」出了問題。
第一個是「出世相故」。真正出世相,釋迦牟尼佛做出榜樣給我們看,對這個世間法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的染著。我們念念染著世間,貪愛世間,這一條沒有做到!怎麼能居首?所以這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反省的。
我到這個世間來,來鍛鍊鍛鍊,或者是來考驗一下,看看我對這個世間還會不會起心動念,還有沒有妄想執著;來考驗,這是對自己。對大眾,我們要代替佛菩薩接引眾生,把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從我們的身上落實,幫助世間一切苦難眾生。
幫助的目的有三,幫助上根人在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淨土、不退成佛。幫助中根人破迷開悟,提昇境界。幫助下根人種菩提善根。
「常隨從故」,佛陀在世是不離開佛陀,佛到哪裡這些學生們跟到哪裡,常隨眾,不離開的!今天佛不在世了,我們這個常隨怎麼學?常隨經教,常隨佛菩薩聖像。聖像使我們真誠恭敬有所歸向,我們的真誠心,我們的恭敬心從什麼地方生起來?從佛菩薩的形像。我們見到佛像、見到菩薩像,肅然起敬,恭敬禮拜,這是每個佛弟子都做得到。可是怎樣把這一分真誠恭敬的心情,遍及現前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我們對一切眾生的真誠恭敬,如同對佛菩薩無二無別,這是我們供養佛像、菩薩像真正的義趣。
如果我們不能夠隨從經論教誨,我們就離開佛菩薩了。當年佛的這些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裡面包括什麼?三迦葉他們師徒總共一千人,舍利弗師徒一百人,目犍連師徒也是一百人,這一千二百。耶舍長者子他們有個小的團體五十個人,所以總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這些人「常隨佛學」,不是跟著佛好玩的。
他示現什麼?示現放下自己的一切,放下我們自己的成見,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一切隨順佛陀教誨;佛教我們怎麼想,教我們怎麼看,教我們怎麼說,教我們怎麼做,這叫做學佛!聲聞眾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
第三句「佛法賴僧傳故」。佛法確確實實是因為這些出家人,現出世相,現常隨佛學,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如果出家人(這裡講的聲聞),他的心、他的念頭、他的行為都是貪瞋痴慢,好名好利,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出世相沒有了,讓社會大眾看起來,這個出家人比在家還不如。這是什麼?這是滅佛法,這不是興佛法,這是滅佛法。你再仔細觀察他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完全沒有遵守佛菩薩的教誨,佛法怎麼能夠靠他來承傳?佛法就沒有了。
今天我們一定要隨從佛陀教誨,佛陀的教誨就在經論當中。經論很多,「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無論你選修哪一部經論都可以,都是一樣的。要緊的是要把經論裡面所說的道理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這個重要。經論裡面佛教我們怎麼生活,怎麼工作,怎麼樣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也完全學習;過佛菩薩的生活,過覺悟的生活,不再迷惑了。
第二「菩薩居中,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故」。「相不定」,菩薩現在家相,你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菩薩。在《華嚴經》,就是從外表上來看,他們是法身菩薩,圓教初住以上的。什麼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相不定!
「不常隨故」,不常隨是從形象上講的,他們不像那些聲聞天天跟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他們常常獨自一個去教化一方,而且非常重視機會教育,那是菩薩!可是諸位要記住,菩薩學習佛菩薩的經論是一分一秒都不放鬆,比起聲聞有過之而無不及。菩薩完全融化,完全落實了。所以菩薩在排班的時候,菩薩居中,「表中道故」。
聲聞好比是小學生,跟著老師,自己沒有成熟,老師制訂很多規矩,一定要遵守。菩薩是大學生、是研究生,規矩沒有那麼多!為什麼?他有能力自制。小學生沒有能力自制,老師要訂很多規矩來規範他。菩薩他有能力照顧自己。菩薩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邪正是非、善惡利害,菩薩有這個能力,他自己曉得趨吉避凶。不像小學生他不知道,老師時時刻刻要照顧他們。菩薩表中道。
「天人列後」,「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他們排在後面。「世間相故」,世俗之人。「凡聖品雜故」,這裡面雖然是世間人,世間人裡面有佛、有菩薩應化在其中。雖然應化在其中,他表演的角色是世間凡眾,所以他還是列在最後。「外護職故」,他們主要的工作是做外護,護持佛法,來協助推動佛陀的教育。所以示現的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非常熱心來幫助聲聞、幫助菩薩教化大眾。特別是聲聞,因為聲聞是出家相,教化眾生要許許多多的增上緣,這些工作都是外護他們在做。
他們在這個社會上推動佛法的教學,推動弘法利生的事業,我們佛門叫法會,現在人講辦活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種活動大大小小,時間長短不定,他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辦三百多次活動。
這就是佛門裡面常說的「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個千佛裡面可能有一大半以世間相、在家身分來護持佛法,不是凡人。大家在一起把這一台戲唱好,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教化眾生,教導社會。
節錄自: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五集、第六集) 2003/5/2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