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三時繫念精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第十六集)  檔名:29-518-0016

  『一時』,為什麼不記載年月日,說「一時」?一時是真的講,記載年月日,年月日是假的。為什麼?當時印度沒有統一,每個國家的年月日都不一樣。到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大家一般是用陽曆,我們叫公元。現在中國政府也用公元,但是在台灣用民國,不一樣。在日本,日本的年號是平成,又不一樣。這個世間回教的曆法也不相同。就這麼個地球上,到現在曆法還不統一,你要記載年月日時的時候,很麻煩,不好查!

  何況時間是個抽象概念,「一時」是真的,師資道合,機緣成熟,這個叫一時。「一時」跟經的「契經」的意思相應,機感相應,時節因緣成熟,這個時候講才能產生效果。所以佛講經的時間不記載年月日,用這個好!這裡頭還有一個很深的意思,讓我們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因為時間空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產生的,在法相唯識學裡面,把時間空間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用現代的話來講,它是屬於抽象概念,不是事實。「一時」好!

  「際遇良時」,「際遇」我們今天講是機會,條件具足了,這個時候。「師資道合」,老師遇到好的學生,好的學生遇到好老師。學生喜歡學,老師樂意教,這個遇到之後,這叫一時。老師再好,遇不到學生也是枉然;學生再好遇不到老師,這種情形很多很多。所以善導大師那個話我是愈想愈佩服,他老人家講「總在遇緣不同」。緣裡面最重要的是人事。我們能不能成就?個人修行能不能成就?對社會、對大眾能不能有所貢獻?都在遇緣不同。最重要的是志同道合。

  「佛」。佛是梵語音譯「佛陀耶」,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略掉,單單稱個「佛」。他的意思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佛這個字含義很多,它的體是智慧,三種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三種智。智起作用就是覺,自己覺悟,自覺之後要幫助別人覺悟。為什麼?自他是一不是二。這個道理要懂,事實真相要清楚、要明瞭。覺行圓滿那是智慧,覺悟達到圓滿,宇宙人間萬事萬法沒有一樣不覺。許許多多宗教裡面讚美神、讚美上帝全知全能,覺行圓滿就是全知全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無所不能,這個時候我們稱他作「佛」。佛是梵語,「人天大師」,人間天上的好老師。「大師」是最極的尊稱,尊稱到極處,大師就是佛。

  現在人有不少人自稱大師,大師是佛。這一點我們同學要記住,千萬將來不能夠自稱大師,你稱大師,你太傲慢、太過分。別人稱你大師,要把這些事實跟他講清楚、講明白,不可以這樣稱法。稱大法師還勉強,法師,那個「大」是尊敬你,稱大法師,不可以稱大師,要懂!

  就跟世間一樣,名稱不能亂用的。大師是佛,他不是佛,他稱大師,這有過失的。譬如說你不是總統,你出去跟人家說我是總統,你們都要稱我總統,成什麼話?世間人這樣做是犯法的。在佛法犯不犯法?犯法。世間法不制裁你,護法神要制裁你,你做得太過分了。但是有許多祖師大德過世之後,後人稱他大師,這是對他特別的禮敬,這個行。他自己也不知道,後人尊敬,這個行。

  可是有一個例外,淨土宗的祖師一般稱大師,稱大師也不是他在世,都是他往生之後,後人尊稱的。因為那個「祖師」也是後人尊重他的。

  「人天大師」,佛稱,佛可以,菩薩都不行,菩薩稱大士、稱開士、稱正士,不能稱大師。這是常識,我們必須要懂得。

  「舍衛」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翻作「聞物」。聞物就是兩個意思,「聞」是說這個地方多聞的人很多。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見多識廣、有學問的人、有道德的人、有見識的人很多。換句話說,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這個地區文化水平很高,「聞」是表這個意思。

  「物」是物產豐富。用現在的話來說,物是物質文明,聞是精神文明,都非常殊勝。這是個好地方,非常難得。

  「舍衛」原本是一個城市的名字,這個城市太出名了,用這個城市就代表國家。就好比我們提到北京這就代表中國,一樣的意思。

  祇陀也是梵語,須達多也是梵語,這是兩個人的名字。祇陀是太子,須達多是位大臣、長者。這兩個人布施一個場地,提供給佛在這個地方建立道場,教化眾生。

  須達多黃金布地,把祇陀太子這個花園買下來,祇陀太子看到他這樣做法,被感動。他說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個什麼人,你怎麼對他這麼尊重,做出這樣大的犧牲。太子的花園非常之好,須達多向他買。太子跟他開玩笑,你家裡富有,黃金很多,你能把黃金把我這個地舖滿了,我就賣給你。須達多就真的幹,祇陀太子受感動,他說我們兩個人合起來,我們來供佛。須達多不肯,須達多說功德是我一個人做的。太子就講,好了,那好,這個地你布滿黃金,我地賣給你;園林裡面的花草樹木是我的,你沒有辦法舖。好!地賣給你,花草樹木我全部把它砍掉。須達多這就沒有法子,「好!好!」這兩個人合作,所以叫「祇樹給孤獨園」。

  「給孤獨」就是須達多,當時這個城市人送給他這個稱號。他常常布施孤獨之人、老人,用現代的話來說,須達多長者很喜歡做社會慈善事業,幫助孤苦的人,幫助老人,無依無靠的人他都照顧,所以給他「給孤獨」這個稱號。這個道場就叫做「祇樹給孤獨園」,因為祇陀是太子,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黃金布地的故事從這來的。

  他們兩個供養佛陀在這個地方教化眾生,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接受?佛陀歡喜接受。但是這裡面我們一定要仔細觀察清楚,佛陀接受他們供養是使用權,決定不接受所有權。如果說我這個園林供養釋迦牟尼佛,把產權都交給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出家,現在不是又有了一個家,不又回家去了!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一生接受國王、大臣、居士、長者的供養,統統是使用權,決定沒有所有權,這個一定要知道!心地永遠是清淨的,決定不起貪心,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老人家的作為給我們後世人做榜樣,我們要記住,如果這個產權據為我所有,我就錯了。你又回家去了。真正修道人於這個世間一絲毫都沒有貪戀。

  「祇樹給孤獨園」這個道場的主權人,就是祇陀太子跟給孤獨長者,他們等於是董事會。聘請(在佛法叫禮請)釋迦牟尼佛以及他的那些學生到這個地方來常住,到這個地方來修行、講經說法。當然這個地區民眾來聽經、來學習的人非常之多。經典上總是寫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還要列舉幾位上首,實際上列舉幾位上首是表法的,每一部經前面並不完全相同。這幾個人代表這一個法門的內容,它有這個意思在,所以不是隨便列舉的。這些地方我們要注意學習。

  

  節錄自: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第四、五集)  2003/5/24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20-015-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