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六三集)  1993/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63

  請掀開經本第四百四十八面第三行看起,從《疏》看起:

  【四雙引二經。明法施差別。有二。】

  這就是註解前面清涼《疏》裡面所引的《法華經》與《維摩詰經》,淨名就是《維摩經》。清涼大師提到這兩部經上講的法供養,但是沒有把經文說出來,宗密大師就將兩段經文都抄在下面,我們讀一讀:

  【初引法華經。即第六卷中藥王菩薩本事品。】

  這一品經裡面的一段經文。《鈔》裡面所引的並不是《法華經》的原文,因為原文很長,它是說經裡面的大意。

  【說過去日月淨明德佛。】

  這是過去一尊佛的名號。

  【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法華經。喜見樂修苦行。】

  這個『樂』是愛好的意思,這位菩薩很喜歡『修苦行』。

  【滿萬二千歲。】

  可見時間相當之長,一萬二千年。

  【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當然這不是凡夫,凡夫縱然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有這樣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前面說了這是菩薩。《法華經》是圓教的大乘經,裡面所說的菩薩,跟《華嚴》的境界完全相同,也就是說的法身大士,都是已經破無明證法身的這些大菩薩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這個三昧就是能夠隨念現身,這個念不是菩薩有念,菩薩如果有念,他就是凡夫,凡夫有念,菩薩沒有念。隨眾生的意念,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得度,那是眾生的念頭,眾生喜歡佛,菩薩就現佛身;眾生喜歡菩薩,他就現菩薩身;甚至於喜歡童男童女,他就現童男童女身。《普門品》裡面講三十二應。由此可知,這是隨類化身,他得這種三昧,這種能力恢復了,隨類化身。

  【歡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

  自己這種德能恢復,想到他怎麼得到的?都是虧了《法華經》,從《法華經》裡面開悟,恢復了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

  【即入三昧。從空雨種種花香以供養佛。】

  佛為他說《法華經》,他開悟了,這是對佛的感謝,現這種瑞相感謝佛,以香花供養。

  【起定念言。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滿千二百歲。以香油塗身。於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千億恆河沙世界。】

  這就是《法華經》裡面很著名的一段,燃身供佛。我們讀了這段經文,是不是也想學學菩薩去燃身供佛?不過經上說得很明白,他燃的這個身的光明,『遍照八千億恆河沙世界』,你燒燒看,你那個光明能照多大?如果你照不了八千億恆沙國土的時候,那你叫白燒了。讀佛經,諸位要曉得,要看活句,不能把它看死了,看死了就大錯特錯。這個地方講的燃身,還有大乘經上講的燃臂、燃指,在整個世界佛教徒裡面,可以說除了中國佛教真的燃,你看中國出家人受戒,在頭頂上燃香,真的燃;在家居士在手臂上燃臂香,還有人真的去燃指,這個完全在事相上。其他國家地區沒有,印度沒有燃身、沒有燃香的,西藏佛教也沒有燃香的,蒙古的佛教也沒有燃香的,日本、韓國佛教也沒有,只有中國人真的燃香。所以我們要曉得佛教給我們這個是比喻,他真正的意思在哪裡?叫我們捨自己的身,去服務一切眾生,是這個意思。燃身所謂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取這個意思。我們盡心盡力,努力為社會、為眾生服務,這就是照耀別人。你把身體燒掉了,燒掉對人有什麼好處?有什麼貢獻?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兩個手不夠用,還要千手,兩隻眼不夠用,要千眼,千手千眼表示什麼?樣樣能夠看得到,看得清楚,都能照顧得到,看到了手就到了,就真的能幫助。我們是兩個手,把它燒掉了,你說你能做什麼?明瞭它的意思,我們有身體,我們有眼睛,我們有雙手,要拿這些東西為一切眾生服務,決定不為自己,這就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世間人每一天勤奮的工作,他是有求的,是有代價的,需要報酬的;菩薩為一切眾生服務,沒有報酬,沒有代價的,取這個意思。燃身、燃臂、燃指,一定要懂得它真正意思之所在。

  中國人燃的燃香實在講有好處,時時刻刻看到這個香疤,提醒自己,我在佛菩薩面前發了願,我要捨己為人,我今天有沒有為別人做。如果沒有盡心盡力為眾生來造福,我們這個燃的就對不起自己,我發的這個願沒兌現。所以這個燃香疤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曾經發這個願,我們在生活當中起心動念當中要兌現,願不能叫它給空願,這是真正的意思。可是現在受戒去燃香,意思都錯了,他不了解真的意思,以為什麼?我這個燃香燃得愈多,我供養佛菩薩愈多,佛菩薩會保佑我。你說糟糕不糟糕!燃的香是自私自利,巴結佛菩薩,這個意思就錯了。他不知道燃這個香是發願,我要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他不曉得這個意思。以為燃得愈多,佛菩薩愈歡喜。實在講,你還燃得不夠多,多是什麼?要整個身體都燒掉了,佛菩薩才歡喜,你還沒做到,還差遠了。所以不能不懂真實義,這是把佛經的意思解錯了,誤會了的很多,我們必須要明瞭,要懂得這個意思。

  佛不只是一尊佛,一切諸佛他成佛,成佛的目的是什麼?成佛目的無非是要度化眾生。度化這兩個字是佛學的術語,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度就是幫助,協助他、幫助他;化就是幫助他變化氣質,幫助他超凡入聖,那就化了,從凡變化成聖,從迷變化成覺,化是這個意思。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目的在此地。佛弟子依照佛法修行,自己得利益了,自己得什麼利益?覺悟了、不迷了、智慧開了,自己得利益。自己得利益了,像菩薩一樣,感激佛的教誨,用什麼方法報佛恩?幫助佛弘法利生。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方法能報佛恩。所謂是燃身、燃指、燃臂,都取這個意思,捨己為人,為了弘法利益一切眾生,這樣諸佛才讚歎。所以下面說。

  【其中諸佛同聲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在一千三百年前,隋朝末年智者大師就是讀《法華經》讀到這一段入定,這很有名的。他在定中去參加靈鷲山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他去聽了一座,他說靈山法會現在還沒有散,他入定就在這個地方,就是讀這一段經文。讀著讀著他入定了,所以在定中超越時空,他回到過去,定中可以走到未來,也可以回到過去。由此可知,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存在。現在科學家知道這一個事實,但是沒有方法,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回到過去。我們佛教裡頭有,用禪定的方法,因為所有一切的障礙從哪裡產生?從分別執著,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有執著,有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有界限,這個界限就不能通過。定中的心是清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它沒有界限,因此過去未來都是一時,經上常講一時,這是真的,一時是真的。講三際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智者大師能夠參與靈山法會,靈山法會現在散了沒有?現在還是沒散,看你能不能突破障礙,你也可以參加。

  能夠發這樣的誓願,能夠身體力行,真正做到,這叫『真精進』。能說不能行,那不叫真精進;能說又能行,這才是真精進,這才是『真法供養』。法供養上加一個真,就是你完全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了,這叫真供養。把佛的教訓,在生活當中都做到了,換句話說,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這才是真正供養諸佛如來。如果你不能夠依教奉行,你過的是六道輪迴的日子,佛菩薩眼中看到是可憐憫者,這不叫真正供養。我們今天學佛發心了,布施一點財物,莊嚴道場,我們這個地方流通經書,算是供養,不算是真供養,為什麼?你沒做到,要做到了才算是真供養。做到了,我沒有錢印經,我也沒有錢莊嚴道場,你是真供養。

  怎麼個做法?這幾天我們這裡在講《金剛經》,明天晚上就講到,你看釋迦牟尼佛是怎麼生活的,他怎樣過日子,佛做出來給我們看,那是真精進、真供養。《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這個經是五十三參最後的一段,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所示現的、所表演的就是真精進、真供養,看他們怎麼做的。佛教導我們,真修行、真用功就在自己本分上,這個好,好極了。就在自己本分的工作上,不需要改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做學生像一個學生,聽從老師的教誨,認真努力修學,這學生的菩薩。換句話說,菩薩行就是在任何一個工作崗位上,能夠做到盡善盡美,為一切同行大眾的榜樣,那就是菩薩。所以沒有離開你自己的本分,沒有離開你的行業,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都是菩薩道,都成佛。所以你是家庭主婦,就是你家庭工作裡面修菩薩行,在你家庭瑣碎事情裡面成無上菩提。這佛法殊勝之處,學了馬上就會用,學了立刻就得受用,就得好處。不是說學了佛,家不要了,就出家了,那大錯特錯,那真的叫顛倒。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文:

  【若以華香瓔珞。乃至國城妻子。亦所不及。】

  這是比喻,如果不是身體力行,縱然是以香花以『瓔珞』,乃至於,『國』是國家,『城』是城池,這都是講你的財寶,像從前做國王,國王位置讓給別人,把國家讓給別人,這都是屬於布施,都是屬於供養,不但自己的財寶可以送給別人,妻子兒女也可以送給別人,這樣的布施供養比不上前面真正身體力行,為什麼?因為你這些財供養,就是連自己身手布施,還是屬於財供養,只能夠得世間有漏的福報,不能明心見性,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比不上。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如法修行一定要離相離念,所以他能得清淨心,他能見性,這是諸佛所讚歎的。你看他捨身,剛才講,他的光明遍照八千億恆河沙數世界,那個恆河沙真是無量無邊,那有多少誰去算過?算不出來的,不是一個恆河沙,八千億個恆河沙,這個數字的形容無量無邊,形容什麼?他這個心量之大,光明是講的心量,像我剛才說的,我們學佛的人,我們要給眾生做榜樣,不是給這個地區眾生做榜樣,不是給這一個世界眾生做榜樣,也不是給這一個娑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做榜樣,那還是不行,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你這個心量再大再大,還是在三界圈子之內,不出三界就不能見性,所以那個心量還要放大,要把三界六道把它擠破,超越了,三界六道變成小了,包在你圈圈裡面了,你就明心見性了,你就出去了,所以叫八千億恆河沙世界。它這一個世界只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給什麼人做模範?給什麼人做榜樣?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是諸佛讚歎的。前面這個布施一個國家一個城市,那怎麼能比!不能比,道理在這個地方。這個妻子是恩愛最深的,情執最重的,能夠割讓,但是你沒有能拓開心量,還是小福報,還不是大福報,所以說都不能夠跟它相比。

  【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

  這是舉一個例子,聰明人舉一隅而以三隅反,我們從一個例子裡面,就能夠想到一切。凡夫之所以成為凡夫,無始劫以來生生死死,我們過去曾經親近不少諸佛如來,都沒有成就;也曾認真修行過,沒有成功。原因在哪裡?我們的心量沒有辦法超越三界,心量太小了。這一生當中,如果還是用這個小心量來修,換句話說,修得很好,也不過換得來生一點福報而已,像現在這個社會裡面,做總統的、做國王的、做部長的、大企業家發大財的,就如此而已。福報享盡了,還要墮落,就搞這個東西。所以真正覺悟決定不能把這一生空過,決心要超越,念佛能不能往生也是決定在心量的大小,小心量出不了三界六道輪迴,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在我們三界之內。

  由此可知,拓開心量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起心動念要往大處去想,不要想自己,這就正確了。不想自己,那自己的福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念念想到自己的福報,你修得再大的福報,你所得的很有限,為什麼?因為你所修的隨著福德、隨著心量成比例,不是在你所修的。心量不大,樣樣為自己,你修得小,得小福;修得大,得大福。如果你的心量能夠擴展到虛空法界,你修一點點小福就變成大福,隨著心量變大了。譬如我們捨財,菩薩捨一塊錢,福報無量無邊;我們今天布施一百萬,福報一點點,什麼原因?你心量太小了,所以福報就這一點。菩薩清淨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修一點點福,它就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提醒我們的,不要想自己,想自己就壞了。起心動念想利益眾生,起心動念想幫助諸佛弘揚佛法,這就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的真正的義趣。

  【所以引云名法供養也。上但取意引,不具書文也。】

  這後頭交代得很清楚,它只是將《法華經》這一段經文的意思說出來,沒有把它原文節錄在這裡。底下還有一段,第二是《淨名經疏》裡面,《疏》是註解。諸位要看四百四十八面第一行。「淨名教於善德行施,無前無後,一時等施」。這一段註解是解釋這個的。教是教給善德怎樣修布施,他教給他學習的方法。這個方法裡面無前無後,一時等施,要緊的是這兩句話,無前無後超越時間,我們講前後是時間;一時等施是超越空間,突破了時空。維摩長者怎麼教給他的?當然我們也很想學,也很希望知道,我們看他引的這一段文。

  【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之文。】

  這一句是經文,底下:

  【羅什法師云。】

  鳩摩羅什法師為我們開示經典上這句話的意義。

  【若起慈心。則十方同緣。施中之等莫先於此。故曰無前無後也。】

  從這個開示當中我們曉得,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就超越了,心不清淨、心不平等,就有界限、就有障礙。『慈心』是大慈悲心,佛法裡面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說這個。世間人所謂的愛心,佛法不說愛,實際上慈悲心跟世間人講的愛心完全相同,為什麼換個名稱?愛裡面有情,慈裡面沒有情,有智。情是迷,智是覺,所以同樣是愛心,一個愛心是從感情裡面生的,一個愛心是從智慧裡面生的。從智慧裡面生的叫慈悲,從感情裡面生的叫愛,表現在事相上、作用上完全沒有差別,裡不一樣,一個是情,一個是智,這是我們都要把它分別清楚的。情有分別、有執著,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十方同緣』,這個十方是無盡的虛空,你這個慈悲心同時都達到了,那就是前面講的光明遍照的意思,這個光是慈光,慈悲的光遍照十方,所以它平等的,它一時遍供,故曰『無前無後』,超越時空。

  【僧肇云。】

  這也是在南北朝時代一位高僧,僧肇法師是鳩摩羅什的學生,是羅什大師的高徒,這是歷史上所說的什門四哲,羅什大師門下有四大弟子,僧肇是其中之一,四大弟子之一。

  【夫以方會人。不可一息期。以財資物。不可一時周。】

  『方』是方向,我們取一方,一定遺漏其他幾方,我們取東方,南西北就沒辦法同時。我們『以財資物』,也不能夠『一時周』遍,有得到的,有得不到的,這是說有分別、有方所,有能有所,它就有障礙。

  【是以會通無隅者。】

  《法華經》、《淨名經》裡面教給我們就是這一招,如何『會通無隅者』,超越時空。

  【彌綸而不漏。】

  『彌』就是周遍,一個都不漏。

  【法澤冥被者。不易時而普覆。】

  佛法的恩澤,佛法的功德利益,『不易時』就是同時,同時能夠教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統統能得到。在我們想這是難事,怎麼可能!實在講是可能的,不但理上可能,事上也可能。在從前,說到理上可能,大家似乎還能體會;說是事上可能,那真的叫不可思議。不過從前的人老實,老師講的話不敢說不對,心裡不服,口裡也不好意思說。現代人不像從前那麼老實,敢說不,敢反抗。其實對於佛所講的提出反對的意見,是他自己見不到,佛沒有說錯話,如果我們掌握到基本的原理,漸漸就能夠會通。像六祖惠能所說的,他開悟的時候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個話的意思無盡的深廣。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本來具足是理,能生萬法是事相,能生萬法事上怎麼會做不到?當然可以做到。但是我們仔細觀察我們的周圍,好像跟佛所說的是相違背的,這是一回怎樣的現象?這裡面有許許多多複雜的因素,這些因素不在佛那一邊,是在眾生這一邊,佛的光明確實加持到了,我們不接受。譬如陽光普照大地,不是不照你,你走路偏偏打一把傘,遮住它,不讓它照,有什麼法子?這個過失不是太陽不公平,是你不願意讓它照,大致情形就像這個樣子。我們有煩惱障、有所知障,障什麼?把佛的光明給障住了,它雖然是「不易時而普覆」,我們得不到佛力的加持,過失在我們這一邊,不在佛那邊。因此這兩種障礙去掉了,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的光明加持你就統統得到了。

  現在問題來了,要如何把這兩種障礙去除?這不僅是我們的問題,所有一切修學大小乘人共同的問題。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煩惱障從我執生出來的,所知障是從法執生出來的,由此可知,破二執,二障就消除了。破二障最簡單、最扼要的方法就在《金剛經》上。所以中國佛教在過去,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沒有不讀《金剛經》的,沒有不受持《金剛經》的,受持就是依照《金剛經》的理論方法去做,無論他做得成功不成功,換句話說,都得利益,得的利益有淺深不相同。我們今天為什麼把這樣重要的經典捨掉了,來念佛求生淨土?諸位要明瞭,《金剛經》的理論方法雖然好,真的是簡要詳明,一點囉唆都沒有,可是我們做不到!我們這兩種執著非常堅固。佛教給我們入門從哪裡下手?從不住相布施下手,布施要不著相,著相就不行了,著相不能破執著。為什麼要說一個不著相,又要說一個布施?剛才講,要破兩種執著,這兩種執著,我執跟法執,煩惱障跟所知障。布施是破煩惱障,破我執;不著相是破法執,破所知障。《金剛經》上最扼要的修行開示兩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一切都不執著,而生其心就是生廣行布施之心,生這個心。我們今天起心動念處處執著,這個不執著做不到,起心動念,我、我的,那還得了!人家碰也碰不得,堅固執著。即使真正做到無住生心,還要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果然用《金剛經》的方法,修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不起。禪家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才不過是十住菩薩。你要修到等覺,還要三個阿僧祇劫。

  諸位要曉得,成佛三大阿僧祇劫,是從圓教初住講起的,不是講我們,我們不夠資格,圓初住講起的。你看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從初住開始到第十迴向,三十位次,第一個阿僧祇劫。我們邊都捱不上!所以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以後,從那天開始算起,你要修到八地菩薩,七地菩薩兩個阿僧祇劫修滿,八地是第三個阿僧祇劫進入,你就曉得那是多麼長的時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是八地菩薩,他需要經過兩個多阿僧祇劫,我們才幾天就上去了,那怎麼能比!諸位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怎能不念佛!他是破一品無明才上去的,我們一品無明不要破就行,叫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四十八願裡頭說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怎麼得來的?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把我們拉上去,拉上八地。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任何大乘法沒有法子能夠它相比,這是不能不知道。

  我把這些大乘經典捨掉了很多很多年了,在二十多年前我講過一次《金剛經》,也用了很長的時間,以後這個講堂沒有建立之前,這大約十幾年當中,我在簡豐文居士家裡,對著錄影機講了一部《金剛經》,那個留了一套帶子,好像一般的流通大概也是那個時候講的,十幾年前講的,就他一個聽眾,沒有別人。這次有三個人來聽,我就想一想講一遍也好,什麼原因?看到這些年大家都發心念佛,但是念佛的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原因是什麼?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功夫不得力。講講《金剛經》也好,《金剛經》用意在哪裡?幫助大家看破放下,回過來再念佛,對念佛就很有幫助,用這部經幫助我們功夫得力,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今年在每個地方無論時間長短,我都介紹《金剛般若》。好,我們回過頭來再看底下這段經文,四百五十面,從第二行看起:

  【是財施若能稱法。皆法供養。況於深觀。非法供養。智者應思。】

  清涼大師這句話是總結前面解釋的大意,財施跟法施不能分的,實際上也是分不開的。財範圍也是無盡的,所以諸位看到這個財,不要看到是錢財,這個財是物質,身體也是物質,所以在《華嚴經》裡面講財布施,有外財、有內財,身體是內財,我們這個課堂,早晨你到這邊來幫助擦桌子,幫助掃地,這財布施。用我身體,用我勞力,我在這裡做,這就是布施供養,不一定是錢財,包括的範圍很廣。法也是如此,法是用的智慧、用的心思。布置這個道場,我們用方法來設計,我們來想怎樣設計、怎樣規劃,那是屬於法;我們用雙手來做,這是財,所以財跟法是連起來的。

  如果又有執著那就錯了,財跟法分開,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財施裡面與法施的精神相結合了,這個財施就變成法施,財供養就變成法供養,乃至於我們的生活,穿衣吃飯,我們工作,乃至於待人接物,迎賓送客,點點滴滴都是法供養,你只要懂得佛法的精神,佛法的義趣,你的生活就變成了法供養,這裡面有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功德表現在生活上法喜充滿,我們常講的幸福快樂美滿。

  這底下『況於深觀』,深是甚深,不是淺說,觀是講的功夫,觀照,所謂觀照就是在一切事物之中,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不迷不染,這叫觀照。大乘經上,任何一段的經義,任何一句的開示,都可以把它取來作為我們觀照的依據。譬如《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如果能採取這兩句做功夫的話,你這一生就受用不盡,你就不會迷在境界之中。一切境界現在面前,真正可以做到不動心,不起心不動念,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你保持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而世尊實在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末後說一說偈子,那也是教給我們可以用這個,也是不會觀照的用這個方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叫觀的意思,觀是看,你怎麼個看法,你對人生你什麼看法,夢一場!六個比喻裡面如夢是主,其他的都是形容夢的不真實,露跟電是講時間的短,短暫不長,時間很短暫,確確實實是一場夢。我們有作夢的經驗,夢醒來之後,曉得統統是空的,什麼也得不到。殊不知眼前我們這個境界就是夢,真的是夢,你能得到什麼?自己以為能得到,迷惑顛倒,那是你的妄想,以為能得到,以為能得到是什麼?那是心,心是能得,外面一切是所得。能得的心,佛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得的心都沒有,你得的什麼?所得的一切物,一切物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能得、所得都是空的,都不可得,你還以為你有所得,那不叫作夢嗎?真叫做迷惑顛倒!你的日子過得很苦。一下醒了,是夢,夢那就方便了,一切就隨緣了,那就很自在。環境好很好,不好也很好。為什麼?作夢,都不可得。今天中了獎得一千萬不喜歡,假的,夢一場;今天丟掉了幾千萬,假的,沒有得失,你馬上就自在了,那叫真相。你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經上任何一句話都可以作為我們觀照的依據,何況深觀。當然這更是法供養,『智者應思』,有智慧的人應當要想一想。

  而這種觀想實在講,好像你對眾生沒什麼好處,為什麼這叫真供養?為什麼叫真法供養?實在講對眾生真正的好處利益你不知道,你自己能深觀,自己得解脫,自己得自在,自自然然就影響別人,這個影響就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加持,你有沒有心去加持別人?沒有,這自自然然就加持了。加持一般人還難以體會,我們換個名詞叫磁場,現在人講磁場,你的磁場恢復正常的時候,你雖然沒有心去影響別人,它自自然然影響。而這種磁場是延伸到盡虛空遍法界,如果你沒有分別執著的話;有分別執著就是有障礙,畫界限,它不能突破。沒有分別、沒有界限,這個磁場決定是延伸到虛空法界。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都加持到了,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那怎麼不是法供養!那真法供養,道理在此地。這種力量凡夫看不到,也許將來科學更進一步,用科學儀器能夠探測到磁場的延伸。諸佛菩薩大定之中感受非常強烈,所以縱然是在這個地方打坐,一念不生,功德利益已經供養盡虛空遍法界,上供諸佛,下供眾生。後面還有一小段,鈔就不必說了,我們看《疏》:

  【言迦羅者。】

  『迦羅』是梵語,也是一個很小很小的一個單位的名稱,迦羅是什麼意思?經上講,講我們這個汗毛,汗毛很細,豎的把它劈,一根汗毛劈成一百根,一根就是迦羅。不是橫的,豎的,豎的切百分之一,這叫迦羅,形容小。還有比它更小的。

  【言優波尼沙陀者。】

  『優波尼沙陀』比迦羅還要小,現在科學裡面所講的原子、電子、粒子,講這些東西,我們肉眼沒有辦法看見,高倍顯微鏡裡面可以能夠發現。佛從前講物質之小的,用這些比喻來說。

  【此云近少。亦云近對。謂少分相近比對之分。】

  這個優波尼沙陀也叫做鄰虛塵,小的不能再小,接近零,是取的這個意思。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倒數第二行:

  【何以故。】

  經文的三個字,這個意思是說:

  【何以過去財供養。不及今供。】

  也就是說,財供養比不上今天所講的法供養,下面經文有解釋:

  【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

  這是說明為什麼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實在講前面大師在註解裡頭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財供養若不能破二執,不能除二障,只能夠得三界有漏的福報而已,所以它不是究竟的,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因此諸佛如來為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教導我們不要修財施的果報,為什麼?財布施要得大福報,享福沒有不造業的,你沒有大的福報,你造業少,你造的是小,你將來不會墮落;大福報的人,一個念頭、一個主意錯了,不知道要害多少人!他有權、他有勢力,一個錯誤的政策,億萬人受害,這個因果責任他要背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我們在前面讀到,《法華經》的菩薩為什麼人家修苦行,修苦行好,修得成功不造業;不肯修苦行,飲食起居就造業了。諸位要曉得,佛弟子唯有在中國是素食,素食是中國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之前,中國的出家人也吃肉,肉食就與眾生要結冤仇。修苦行的人,吃肉機會少,跟眾生結怨的機會少。不肯修苦行的人,衣食住行都要講求、都要考究,你造的業的機會就多。世間有大福報的人,一天吃一隻雞,不說多,算他吃十年,他欠多少命債!這個時候他有錢有勢力,他可以天天殺雞來吃,死了以後一個一個去還債。你殺他一條命,他將來要殺你一條命,太可怕了,因果不是假的。誰知道?佛知道,佛為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佛鄭重給我們提出警告,縱然有福,不受。菩薩佛修無量無邊的福報,不享,不接受。釋迦牟尼佛不願意做帝王,去出家,去托缽,不受福德。不接受人恭敬,不接受人供養,不造業,這是佛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種生活那真是叫最高的享受。不但是精神上最高的享受,物質上也是最高的享受。你看看他過得那麼苦,吃得也苦,穿得也很樸素,健康長壽,精神飽滿,容貌圓滿,那叫真福報。他的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慈悲的,道理就在此地。這種生活方式展現給世間人看,告訴你這樣的生活才是最殊勝的生活,最圓滿的生活方式,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展現給我們看。

  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