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二八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28

  請掀開經本,三百三十八面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十心佛。即威勢身。萬法由心回轉。威勢威容映奪故。】

  佛的十個意思,這是最後一個。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解釋這一個字,第一個意思是說法界,盡虛空遍法界,稱為「法界佛」,末後用『心佛』來做總結,這前後照映到很周密。法界是心變現的,能現的是心,所現的是法界。所以在十種身裡面,相當於『威勢身』。威是威德,勢就是勢力,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能力,能現能變,這種力量稱之為威勢。

  『萬法由心回轉』,佛在大乘經上常常提醒我們,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心的作用,我們講心理的作用。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的差別相從哪裡來的?從心想來的,想的不一樣,變現的就不相同。但是能變之體、能變的性質永遠不變,它的現相、它的作用是千變萬化,差別不同。如果我們講差別的法界,要細說有多少?可以說細說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兩個人的想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換句話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事法界。理法界相同,事法界不相同,各個人的看法、想法,變現的這個法界不一樣。所變現的法界,就是你自己受用的法界。譬如說我們今天變現的是人法界,人法界是很多人,我們每個人的受用不相同。有的人在這個世間很快樂,有的人很痛苦,苦樂從哪裡來?苦樂就是你自己變現的不相同。會變的人就變很幸福、很快樂的境界,不會變的人就變很痛苦、很煩惱的法界。所以這些苦樂憂喜不是從外來的,是自己心裡變現的,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我們一定要明瞭,然後才真正能夠像俗話講的,創造命運,改造命運,改變我們生活的環境,真正可以做得到的。因為這個事情不是求人,求人未必人家肯答應,這是求自己,看你自己怎麼個變法。世間人心思、眼光都不很遠大,所見所思都是很近的眼前的利益。譬如財富,現在這個社會,無論在國內或是在國外,沒有一個人不追求財富。當然也有不追求的,少數,大多數人都追求財富,財富是大家想要的;追求聰明智慧,追求健康長壽,這個目標很近,也很短,能不能如願以償?佛告訴我們可以,憑什麼可以?因為唯心所造。由此可知,我們所追求的果報不在外面,是在內心。那明明事實在外面,為什麼從內心追求?內心是能現、能變、能造,外面是所現、所變、所造,你當然從能上去下手,你在外面這個果報就殊勝了,這是淺顯而容易明瞭的。但是這些東西並非究竟,財富縱然好,可是我們享受的非常有限,一天也只吃三餐,這一眠六尺,你這個身體能享多大財富上的福報?你仔細去觀察一下,很有限。那個多餘的有什麼用處?覺悟的人明白,不覺悟的人迷在其中。

  前天有個同修來給我拜年,他告訴我,他兄弟姐妹七個人,父親、母親都健在。他家裡相當富有,房屋、田地很多,確實非常富有。可是他的父親非常節儉,捨不得吃,捨不得穿,那麼多錢,將來能不能帶走?是一分也帶不去,他自己也知道,一樣帶不去,但是就是捨不得,有了還想有,一分一毫都不輕易花,這個財富縱然多,多了有什麼用處?這叫不覺,迷在其中。我們中國古人講,這個人鑽到錢眼裡面去了。這個錢眼現在沒有,從前用那個銅錢,民國初年還有,清朝時候銅錢當中都有洞,有個眼,鑽到那個裡面去,出不來了。錢做的那個樣子,圓的,當中有個方方的洞,這個形相就是給人警惕。它的樣子像什麼?像從前刑法的枷鎖一樣,告訴你這是枷鎖,鑽到裡面去就麻煩大了,這是一定要覺悟。

  我常常說,有錢是福報,是你過去生中修的,這一生中修的,這現世修的,以及過去修的是福報;用錢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每一文錢用得有價值,用得有意義,福上再添福;沒有智慧的人用錢,造業,用錢造業,不用錢也造業。像這位同修,他家裡很有錢,很保守,一分錢也不肯花,那也造業。不能夠去利益眾生,也沒有利益自己,這就造業了。聰明智慧實在講,世智辯聰容易,真實的智慧不容易。真實的智慧,只有修行人才有,還不是普通修行人。應該怎麼說?大修行人才有智慧,小修行人沒智慧。什麼叫大修行人、小修行人?阿羅漢是小乘,辟支佛是小乘,他們有定,他沒有慧,他有聰明,不是智慧,他有神通,也不是智慧。所以大乘菩薩明心見性,心性起用是真實的智慧。二乘人有很深的禪定,禪定能夠伏斷見思煩惱,不能破無明。這不能破無明,禪定的功夫還不夠。

  《楞嚴經》上講得很好,阿羅漢所得到的定叫九次第定,四禪八定在世間,就在六道之內,沒有超越六道,所以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第九定,就是比他這個更高一級,超越三界,九次第定超越三界;雖超越三界,沒有破無明。所以阿羅漢在三德祕藏裡面,他只有解脫,法身跟般若都沒有。證得法身、般若,圓教是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那個人叫有智慧,見性了,心性起用,這真智慧。由此可知,世間人所講的求智慧,實際上是聰明,不是真實的智慧。健康長壽,可以做得到,懂得理論,懂得方法,如理如法的修學,不難得到,都可以得到的,但是壽命畢竟是有限度。如果長壽而不健康,長壽而不富足,那都是痛苦。老苦、病苦,這是八苦裡面不能避免的,這些都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擺在我們眼前的果報,我們要清楚、要明瞭、要真正覺悟。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佛法,解決的核心就是心。

  心法不僅僅是禪宗講,只要是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無論哪個宗、哪個派、哪一個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個核心。所以禪家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楞嚴經》上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個地方大師就是教給我們,由心回轉,我們會轉悟,那就是大根性的人。所以十佛裡面以這個做總結,意義非常的深遠。這個下面說:

  【此總標七字。十佛齊融。為斯教主。示物等有。】

  這句話要特別注意。前面一再跟同修提示,當然這個境界很高,我們達不到,達不到要知道,要心嚮往之。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華嚴》上顯示這個精義,最精彩的義趣。世出世間無量無邊法,我們用一個佛,所有一切法都歸到這個佛,所以萬法歸一,這個一不是特定的一個一。如果是特定的一個一,那個麻煩就大了,矛盾地方就太多了。萬法歸一這個一是任一,任何一個一,這才真正平等,沒有爭論。所以佛,統統歸佛,大就統統歸大,佛也歸大。佛是一,大也歸到這個佛。

  後頭講,『示物等有』,物是什麼?物就是所有一切萬法。他為什麼不說示人等有?示人等有,就指出特別,只有人有,那畜生就沒有,天也沒有,那這裡麻煩又來了。這個物,把人,就是六道九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包含。等是平等,統統都有。所以經典,不要說經典,乃至於世間所會有的文字,字字都具無量義,你相信嗎?為什麼字字都具無量義?因為字字都是一,萬法都可以歸到這個一,它怎麼不是無量義?物物即是佛,這就是《華嚴》十玄裡面講的主伴圓融,一個是主,其他的統統是伴。我們如果說本師釋迦牟尼佛是主,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是伴;我們說阿彌陀佛是主,釋迦牟尼佛就是伴;毘盧遮那佛為主,阿彌陀佛就是伴。一個主,所有一切都是伴,主伴才圓融。所以這個主,不是專門指某一個主,一切佛都可以做主,一切菩薩也可以做主。觀音菩薩為主,阿彌陀佛就是伴,毘盧遮那、釋迦牟尼佛也都是伴,一個主,一切都是伴。

  我們推某一個人為主,所有一切佛菩薩也都是伴。示物等有,那是我們一個人做主,一切佛菩薩做伴,我們敢當嗎?那有什麼不敢當?佛在《華嚴》、《圓覺》上不是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而是我們現在迷了自性,就是迷了自己的心性,不敢承當,不敢承認。悟了的人,禪宗裡面開悟的人,他就敢承當,他就敢說他在毘盧遮那佛頂,踩在毘盧遮那佛頂,那他就是主,毘盧遮那佛也是伴。悟了才知道,事實真相本來如是!這才顯示出萬法平等,法法圓融,裡面沒有矛盾,是一個和諧的現象,一切法沒有高下,平等平等無二無別。所以真正學佛的人,對於任何一個法門,不要說佛法裡面,就是世間法裡面,他都起真誠的尊重心、恭敬心,為什麼?他知道法法平等,佛法、世法也是平等的。普賢菩薩禮敬諸佛,那個諸佛就是指一切萬法,一切有情眾生都是佛,一切無情眾生也是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沒有一物不是佛,這統統歸到佛,為什麼?因為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心佛變現的,哪個不是佛!這是解釋經題佛字。

  下面第五個字是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華」,也有十個意思,十都是代表圓滿,就是代表無量義。如果用這個體例來解釋《華嚴經》,那這個話就長了。為什麼?《華嚴經》上每個字都有十個意思。這經題十個意思,經文也是如此,字字句句都是十個意思。所以每個字都用十個意思來解釋,那《華嚴經》可有得講了,這確實是事實。但是為了怕太繁瑣,所以重要的地方也都是用十個意思來解釋,但不是每個字都用這個方法來解釋,我們要曉得事實是如此。那《華嚴經》上字字句句,都可以用十個意思,這世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任何一法都可以用這個方法,用十個意思來解釋,才看到宇宙之間無有一法不圓通,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看《疏》文:

  【五釋華字十義者。一者含實義。表於法界。含性德故。二光淨義。本智明顯。無不照故。三微妙義。一一諸行。同法界故。四適悅義。順物機宜。含歡喜故。五引果義。行為生因。起正覺故。六端正義。行與願俱。無所缺故。七無染義。一一行門。三昧俱故。八巧成義。所修德業。善巧成故。九芬馥義。眾德住持。流馨彌遠故。十開敷義。眾行敷榮。令心開故。此之十華。如次對前。為十佛因故。亦不離題中七字。】

  經題上七個字,以『華』為主,那其他六個字的意思都在華這個字裡面包含,顯示出一即一切,主伴圓融,這個意思在《華嚴經》裡頭特別明顯。這段我們從《鈔》裡面來解釋,我們來看《鈔》:

  【五釋華字十義者。華有二種。】

  這是先解釋,我們這個世間人所見到的花有兩種,兩大類。

  【一草木華。】

  我們今天講的植物,開花結果。佛用這個花來做比喻,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果是報,用這個來表因緣果報,這很明顯能看得出來。

  【或與果俱。即喻圓融。如蓮華等。】

  這是有少數的植物,它花果是同時的。絕大多數的植物是先開花,花落了之後,果才會長成。有一些少數像蓮花這一樣的,這種植物,它花果同時。那不同時的,佛用它來表因果有次第、有程序,《華嚴》上所講的行布,行布就是它有次第,先開花後結果。那像蓮花這樣,它表圓融,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時。佛教給我們修行的法門,大體上來說,小乘法門是行布的,先修因後證果。大乘法門裡面,絕大多數是圓融的,因果同時,大乘法門可以說,統統都是這樣的。然而大乘裡面也有先修因後證果,這是什麼原因?這是因為根性不相同,所以祖師大德將大乘人分成了許多的種性,種性就是根器不相同。有一類圓頓根機的人,他一入門是圓融的,特別顯示在禪宗、密宗。教下,像天台家講的藏通別圓,圓教,天台的圓教,賢首的圓頓,淨宗的理一心不亂,都是屬於圓融的,那就是禪家所講的上根利智,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次第修的,一生當中很難成就,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慢慢去努力,逐漸去提升,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底下說:

  【或與果不俱。即喻行布。如桃李華等。】

  像桃花、李花,先開花後結果,這第一類的,佛用這個來表法。第二類的是:

  【二金玉華。】

  像我們在故宮博物院,看到很多明清的玉器雕成的這花朵,這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不是生物,前面草木是生物,這是屬於礦物,我們稱為寶花。引申這個意思就很廣,不但是『金玉』雕塑成這寶花,包括了繪畫,乃至於包括在我們身上穿的衣服,或者是繡的花,或者是印的花,這都是花,這就變成了裝飾。這個表什麼?

  【喻萬德嚴身。】

  『嚴』是莊嚴,我們今天所說的美,佛家所說的莊嚴就是現在講的美觀,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些花確實在從前不是隨便一般人都可以用的,現在是民主自由,你上街穿個龍袍,也沒有人干涉你,在從前不行。在從前服裝叫章服,章是文章的章,章服,所以他這個衣服上有花紋,花紋代表你的身分。古時候很重禮節,尊卑上下分得很清楚,這個階級低的見到階級高的,一定要先行禮。那現在的社會沒有了,地位高低在一起分不清楚。李總統如果不是常常在電視上出現,他要跟我們站一起,誰知道他是總統?電視上出現多了,大家都知道!見了面會認識,否則的話,穿的衣服跟我們一樣,看不出來。在現在這個社會,只有軍人穿了軍裝,戴了階級,我們曉得,他的階級還有高低不同。實在講這個社會很不便於行禮,在從前士農工商,按照你的職業,你的服裝上這個紋飾都不一樣。所以這個衣服就是代表身分,代表地位的,叫「萬德嚴身」。

  【一向與果俱。十義如次一一對前十佛。以配七字釋之。】

  這就是解釋下面這十個意思,都對前面十種佛。譬如第一個是『含實義』對法界佛,第二,那知道『光淨義』對本性佛,第三『微妙義』對前面涅槃佛,這我們不必細說了。這些就是明顯的告訴我們,任何一字都能夠圓滿含攝全經,就是全部的《華嚴經》,任何一個字,不是說單獨某一個字含攝,字字都含攝,這才平等,這才是稱性。如果單獨說,某一個字可以代表,某一個名詞可以代表,某一個名詞不能代表,這個講法叫方便說,不是究竟說,究竟說的不是這樣子,究竟說決定是圓融的。

  諸位要知道佛法跟世法一樣的,世法裡頭任何一法要不能夠代表一切法,哪有佛外之法?沒有,所以法外無心,心外無法,哪一法不是佛法?會的,法法皆是,法法皆如;不會的,不會的這個《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那這個問題還是在迷悟。悟了,就法法皆是;迷了,那法法都變成障礙。我們看第二個,這是草木,這個第二是草,這是底下這第一個字在三百三十九面倒數第三行,含實義,一含實義。

  【一含實等者。】

  這個『等』就是前面這句,『表與法界,含性德故』,就是這句。

  【即體含真實。名含實義。即當大字。對法界佛。】

  『體』是性體,這個字之體是性體,物之體,還是性體。無論是草本、木本,乃至於金玉雕塑,或者是我們紙上的繪畫,我們六根接觸的是現相,相必有體。體是什麼?體就是本性,體就是真如,體就是真心。相雖然千變萬化,時現時隱,現就是現前,隱就是我們講消失掉了;現就是生了,隱就是滅。我們不說生滅,說隱現,為什麼?這個生滅一般人有一個概念,滅了之後不會再生,這永遠消失了。講隱現,隱了之後還會現的,比較上活潑,這都是事實。怎麼現?隱現都在緣。所以佛給我們講緣生法,因緣生法,隱現總在一個緣字。緣具,具是具足了,緣要缺了的話,它就隱了,就消失了,隱現都是性德。

  如果這個真相,你果然看出來、明瞭了,你就會很自在。為什麼說你很自在?你的煩惱、執著、妄想,從此之後會斷得很乾淨了。為什麼會沒有了?真相見到了,沒有見到真相,總是在猜測,這就胡思亂想,這自己找自己的麻煩。真相搞清楚了,就不會胡思亂想,你就得真正的自在。佛法教給我們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從這段文字大家總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再看第二:

  【二光淨等者。】

  光明清淨。

  【即智光明淨。名光淨義。即當方字。對前本性佛。】

  光和淨不太容易觀察得出來,尤其是草木不太容易看到『光淨』。這個金玉花,這個光與淨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其實草木花有光也有淨,我們為什麼見不到它的光明跟潔淨?那是我們自己的心不清淨。我們讀往生經,這個往生經就是專門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特別是指淨土三經,淨土三經都可以用往生經來說,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或者我們看《華嚴經》,要看大經,前面八十卷的,你看前面,敘說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那講得比《無量壽經》、《觀經》上還多,還要詳細。佛的報土,這個花草都放光、都潔淨,一塵不染。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是從如來無漏性德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往往看這句都粗心大意就帶過去了。如果細心去想一想,我們眼前這些花草樹木是我們自己染污識裡面流露出來的,不是性。染污是識,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頭流出來的。

  諸位一定要知道,法界是每個人不相同的。我看到,你也看到,這叫共業。雖然是共業,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我們兩個感受不一樣。我看到是我的意識變現的,你看到是你的意識變現的,不是同一個意識,不同的意識。因此縱然是變現一樣的,這個叫同相,我們變現相同的這個境界相,但是那個能變的意識不一樣,所以他感受不相同。如果是性德變現的感受,那就相同了,因為性德沒有分別,那就相同。業是有分別,既有分別,每個人的分別執著都不相同,所以他不一樣。這個光與淨要從心地放光,心地離染,這個真相就能夠見到了。為什麼說這是真相?因為光與淨的這個寶花永遠不變的。不變的是真的,我們這個染污識裡面所變現出來的這些花木,剎那剎那都是在變化的。凡是會變化的,就不是真的;真的是永遠不會變,就是光淨義。這是『智光明淨』,智光明淨是能變,這個光淨之寶花是所變,所以這對前面本性佛。

  【三微妙等者。】

  這是微妙義,『一一諸行,同法界故』。這句裡面包含著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叫一一諸行。法界有覺迷、有染淨不同,那是相上不一樣,用上不一樣,體上沒有兩樣,體上完全相同的,所以是一一同法界,是從體上講的。迷了不一樣,悟了是一樣。迷了怎麼不一樣?迷了胡思亂想,每個人都胡思亂想,不可能胡思亂想想成一樣的,這個不可能的。正知正見是一樣的,連我們俗話都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正知見是一樣的;換句話說,覺了是一樣的,迷了不一樣。迷了是盲動,是妄動,不規則的動,這就不一樣。悟了的時候,它這個動,它是有軌道的,是一樣的。所以這是微妙,這個對前面涅槃佛的這個意思。

  【四適悅等者。】

  《疏》裡面講的,『順物機宜,令歡喜故』。這個《鈔》裡頭註解:

  【即適悅物心。】

  『物』,用現代話來說,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特別指的是有情眾生。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把眾生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情,一類是無情。有情,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但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動物,範圍包括得還小,只包括到我們人道、畜生道,我們現在一般所說的動物,人跟畜生道。其實在佛法裡面講有情眾生,包括六道,包括九法界。九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再來就是天、修羅、人、餓鬼、畜生、地獄,這都叫有情眾生,這個是一大類。另外一類無情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植物與礦物,這是屬於無情的眾生。這個地方的「適悅物心」是指有情眾生。適是很適合,悅是很歡喜。能令一切眾生歡喜,這個適就是他真實需要,是他需要的,是他歡喜的,這叫適悅。我們要知道,有情眾生,情,情是多變的,情是不定的。今天喜歡這個,明天他又喜歡那個,他變化了,所以情不是真實的,是假的。我們中國古人講虛情假意,說得真好,它不是真實的。你要把情當作真實的,那你就苦死了,這是自找苦吃,你不明真相。明白真相,情是虛情假意,沒有真實的,剎那剎那在變化,變化無窮。

  所以古今不一樣,中外不一樣,甚至於自己一個人在一生的過程當中,少年跟壯年不一樣,壯年跟老年不一樣,都在變。佛的教化要適合他每個變化的時節,統統都能生歡喜心,這種教學活的,不是死呆板的。所以經有無量義,它都適合,不管你怎麼變,都適合。適合古人,也適合今人;適合中國人,也適合外國人,它是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的,它不是死呆板的。所以佛才能夠教化九界眾生,能令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都能生歡喜心。所以這個經典怎麼講法,我過去也曾經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遍,我說經沒有意思,經不能研究。為什麼說它沒有意思?你說有意思,好了,這意思就定了,不能做第二個意思講。唯獨它沒有意思,所以它在應用的時候就產生無量義。所以古人學佛,尤其是學講經,從哪裡下手?從根本智下手。這個根本智,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學講經學什麼?學無知,你這個經講得才契機契理。如果有知,有知就是你有成見,縱然你講經,只能適合於一類的機,另外一類機就不能適應了,原因在此地。

  根本智怎麼個求法?就是讀誦,每天去念經,決定不分別經典裡面的意思,經沒有意思讓你分別。那讀經修的什麼?修的真誠心,我用真誠心來讀;修無分別心,修清淨心。要以《無量壽經》經題上來講,讀經就是修清淨平等覺。恭恭敬敬的念,經本展開,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一遍就是修一次,念兩遍就是修兩次。到你心地真正清淨平等,就覺了。覺是什麼?覺是大徹大悟,就覺悟了。這一覺悟就完全通達了,然後你再給人講經,就無量義了。般若無知,到覺悟之後就無所不知,這個時候你講經,你在任何時代、任何場合、任何不同的環境背景,你講的都會契機契理,都講得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為什麼?適悅。適就是真是我需要的,聽了高興、歡喜。我們講現代人,每個人在學校念的科系不相同,在社會上每個人工作崗位不相同,每個人需要的都不一樣。一接觸聽經的時候,每個人,我自己需要的,這統統都得到了。他需要的,他也得到了,各個都得到,各個都歡喜,這是佛法。所以有發心學講經,要從這個門路上學起,這就對了。換句話說,還是從心地上用功夫,從心地上去修學,這是第四個意思,對前面的隨樂佛。隨是隨順眾生。

  第五『引果義:行為生因,起正覺故』。經題七個字,總說,佛是果,花是因,佛代表果,花代表因。因是修行,修行這兩個字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然後你才曉得怎麼修,才知道如何教別人修。就是剛才講了,能夠適合於大眾。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錯誤了,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個名詞定義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今天對人、對事,想錯了,要把錯誤的想法修正過來;我們對事事物物看錯了,要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我們在生活當中,言語造作做錯了,要把這個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這種說法、這種做法,誰不歡喜?誰不能接受?連那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聽到,他都歡喜,他都要接受。難道你的想法、看法、做法,就讓它一直錯下去嗎?就讓它錯到底嗎?錯了,得的是苦果、苦報。煩惱,種種罪過,都是錯誤的想法、看法、做法所造成的。那我們要把它修正,什麼是正?正,總得有個標準。這個標準是相對的,每個時代的標準不相同,每個地區的標準也不相同。因此這些標準,用現代的話來說,國家的憲法,法律、道德、風俗、習慣,這都是標準。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入境要問俗,要請教這個地方風俗人情,如何我們能夠順從。

  入境要隨俗,隨緣這才能教化一切眾生。有沒有絕對的標準?有,絕對的標準不是對凡夫說的,絕對的標準是對一個真正入佛門,他的願望是超越六道輪迴,那就跟他說絕對的標準。也就是什麼?諸佛菩薩的標準,我們要達到他的境界,達到他的標準。沒有入佛門的,他的標準是人天標準,人天標準隨時隨地不相同,這標準不一樣,這統統要知道、要明瞭、要適合。在適合當中,將他扭轉,將他誘導。

  像世尊,世尊了不起。他老人家當年在世,印度是宗教之國,經上講的著名的外道,九十六種。他能夠不破壞他們的儀規,這就是不壞世間法,把佛法的教義融會進去,他樂意接受了。所以許多宗教裡面,吸收了佛教的教義,接受佛教的教學,這個就對了,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換句話說,佛法在今天要想推廣到全世界,對於每個國家風俗、習慣、民情,我們要珍惜、要愛護,不能夠破壞它,不能夠改變它。把佛法的教義,佛法教義是什麼?就是覺悟,正覺,融化它,使他的這些文化更有生機,而與佛法決定不違背。怎麼不違背?前面說過了,法法圓融。你看不順眼、不圓融,是你自己不圓,不是外頭境界不圓。這《華嚴經》上明明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礙就是圓融。你這個看不順眼,那個看不順眼,不是外頭不圓融,是你內心不圓融,毛病出在自己心理,不出在外頭境界,這一點要知道,要覺悟。然後自己才能達到修行真正的目標,提升自己的境界,也能幫助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的正覺。

  《華嚴》對於這一層,實在講,是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講得很圓滿,我們在《華嚴經》上要學的,就學這些。真正學覺悟,決定不迷惑,心胸開闊,見到諸法實相,充實自己的生命與生活,得到真正的幸福、自在、美滿。否則的話,我們學這部經就沒有意義。那往後面入了經文的時候,就很具體的我們要來討論這些事情。雖然這一卷不是全經,但是全經的精華都在這一卷中。如果我們真的明白,我相信我們這一生會很幸福,會很快樂,會過得很充實、很美滿。然後才真正起了感恩、報恩的心,我們很有幸遇到佛法。佛教給我們樣樣都是真實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