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九十二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92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四十面第五行,從頭看起:

  【第三大乘實教。明如來藏藏識唯是一心。】

  這句經文是出在《入楞伽經》,佛在《楞嚴經》上也是這樣的說法。『實教』,實是真實,跟前面所講的不同,前面是說的權教,也就是方便說,實教是真實說。真實與方便從什麼地方區別,我們必須要知道。在佛法裡面凡是講到心性,講到真如本體,這就是真實法,這是實教,心性之外的都說之為權教。在唯識經論裡面,《華嚴》也是唯識經論的一種,唯識有六經十一論,這六經裡頭有《華嚴經》。如果講到心心所,這都是屬於權教,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權教。講到『如來藏』,這是實教,如來含藏在其中,或者是包藏在其中,這稱之為如來藏,也稱之為『藏識』。藏識實在講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有真妄兩分,說藏識是講它真的那一分,說八識是講它妄的那一分,它是真妄和合,我們就從藏識真的這一分來講,它是『一心』。

  【理無二故。故說一心。】

  這句話要解釋,下面的文就是解釋。怎麼叫『理無二故』?

  【於中二門。】

  這從兩方面來說明。

  【一攝前七識歸於藏。故說一心。】

  前面『七識』是說的末那、意識以及前五識,前五識是耳眼鼻舌身這五識。這一共七個識都是從阿賴耶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是阿賴耶識的起用,這個起用是主要的作用。從這個作用裡面又分出許多的作用,那就叫心所,那是作用裡面又起作用。我們現在不談心所,談這七個識,這七個識也是藏識變現。底下說明:

  【謂前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有別體。】

  統統是依阿賴耶起來的,這是講的心法,色法也是依阿賴耶起來的。所以你要是知道這個真相,你就會恍然大悟,原來精神跟物質是同一個生源,就是生起的根源同一個,物質跟精神可以互相轉變。不但現在科學家發明的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物質可以化為能量,能量可以變化為物質,因為能與質的互相轉變,所以諸佛世界一切受用都可以應念而生,他沒有缺乏。所以思衣,衣就現前;思食,食就現前,不要去經營,不要去造作,為什麼?他能夠變化。不要用的就化成能量,所以乾乾淨淨,連渣子都沒有了,決定沒有污染,沒有像我們現在這個垃圾成了問題,不可能的,化為能量。這是科學今天發現到,這是個事實。將物質變成能量,現在做到了局部,我們的核子發電、原子彈都是基於這個理論而發明的。現在還不知道怎樣將能量變成物質,如果將能量再能夠變成物質,我們這個世間什麼都不缺乏了,那實在講,跟那個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沒有兩樣,想什麼都可以變現什麼。更高一個層次就是精神與物質的互相轉變,這是高層次,現在科學家還沒有發現。

  心物同源,唯識這裡就講得很清楚,因為『七轉識』也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是阿賴耶識的『差別功能』。這個差別功能,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像佛在《楞嚴》上所講的,在眼叫見,眼識,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嘗,可見得我們這個身體是個機器。他說機器每個部位不相同,它起的作用不一樣,那個起作用的能力是相同的。譬如我們今天講的電,電實在講是沒有兩樣的,但是在燈,它就放光;在擴音器,它就給我們傳的音聲擴大;在冷氣機裡面,它就給我們送風,其實它是一個東西,因為在機械不相同,它起的作用就不一樣。我們這個身體,眼跟耳這個機械不相同,同樣是這麼一個能力,並無二致。所以六根的根性是相同的,但是它在六根不相同,所起的作用不一樣,差別的功能。所以變成七轉識,就是七種不同的根起不同的作用,實際上它是一體的。

  因此修學到相當一個境界之後,六根可以互用,這是佛在《楞嚴》上說的。我們看東西可以不必用眼,耳也可以看,鼻也可以看,那個身,全身都可以看。我們要聽,不一定要用耳,眼也能聽,身也能聽,六根互用,你說可不可能?你懂得這個原理就可能,因為它這個『本識』是一個,決定可以互通的。今天我們這個不能互通,實在是由於分別執著,所以不能夠互用。

  【故楞伽云。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是《楞伽經》上的四句偈,說明這八識是怎麼來的。這四句說得很明顯,『藏識』是根源,它是『常住』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就是佛在一般大乘經裡面講的真如本性,為什麼它會起變化?這就是『境界風所動』。這境界風到底是什麼?給諸位說,這就是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根源就是無明,無明就是妄動,不守自性的妄動。所以無明在什麼地方?心動就是無明。無明是個動相,這一動,七轉識、五十一心所不但這些東西出現了,連山河大地、一切萬法統統都出現。不動的時候沒有,確實沒有,永嘉大師講的話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什麼?覺是不動,不覺就是動,這是講心。所以定心是覺的,人在入定的時候,這個心是覺心。絕對不要說,這個入定了,大概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就錯了,那就不是定,那是打磕睡,不能把打磕睡,坐在那裡打瞌睡當入定,那就錯了。

  定心是覺,你不相信,你看,特別小乘經裡面說得很多,有人去請教阿羅漢,問他的,或者是問他的家親眷屬過世了,究竟到哪裡去了?請阿羅漢慈悲給他看一看,阿羅漢入定,這一入定就看到了。他在哪一道,現在什麼情況統統曉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諸位要記住,這覺而不迷,怎樣才覺?怎樣才正?怎樣才淨?定就是的。定心就是覺、就是正、就是淨。定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起一個妄念,這心就動了,一動就有十法界。不動的時候就叫做一真法界,這不得已而說的,不動的時候這稱為一真,一真法界。一動,這個一真法界立刻就變成十法界。十法界,實在講是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那一動而有的。

  這樁事情很難體會,我們可以用作夢做比喻,你為什麼會作夢?也是你那個心動,你在睡覺的時候心動了,動了,它就起了夢境;不動,不動夢就沒有了。所以你晚上睡覺心動會作夢,你在沒有睡覺的時候,心動就現十法界。境界風所動,這一動,就種種諸識浪,這與阿賴耶識起的作用,就像波浪一樣,一層一層的,先變七轉識,然後再每一個識裡面又起許多的作用,這就是講心所法。五十一心所,是把心所歸納成五十一大類,每一類裡面太多太多了,數不清。佛菩薩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為了說話方便起見,把這一切諸法歸類,而且跟我們講的都是歸成大類,不能細說,細說說不盡。所以八識是大類,五十一心所也是大類,這樣輾轉相生,『騰躍』是形容它快速、活潑,輾轉相生。

  【又云。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前面一首偈是講心心所的諸識的相生,輾轉變現出來的,這首偈跟我們講心心所是一不是二,萬法一如。『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它是一個相,什麼相?水。不過是那個波浪,這個水起得高落得低而已,你去仔細一看,它沒有兩種相,都是一種。這就是唯識家所講的,萬法唯識。你看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是什麼東西?統統是識,全是識在那裡變化,除了識之外,什麼也沒有。所以稱之為唯識,唯是唯獨,唯獨只有識,除了識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是唯識這兩個字名詞的由來,確實如此。所以『諸識心如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就跟那個海的浪一樣,沒有兩樣,浪有高低,統統是水。

  【然此門及前門亦唯識論所破。】

  『此門』就是此地所說的如來藏識,『前門』是前面在權教所講的那八識,有王有所,這都是唯識學所破的。底下引論文來說:

  【故論云。或執諸識。用別體同。釋云。即大乘一類菩薩。言八識體唯是一也。又云。或執內心無別心所。釋云。即覺天所計。以經言士夫六界。染淨由心。無心所故。然此二門是無著菩薩建立。並楞伽經文。護法雖破。豈遵枝末而背大菩薩耶。故此列於俱存王所之後。用為其次轉深也。】

  到這裡是一段。這個意思,唯識自古以來,許多菩薩對它所說的看法不一致,因此爭論也很多。如果你仔細去觀察,他們所說的都有道理,正如同瞎子摸象,各人摸的,真的都摸到了,就是沒有完全理解。各人執著一面,他從某一個角度去觀察,觀察了,確實是事實。正如同我們現代的科學家,對於許多的理論,物理、化學,特別是今天所講的天體物理學,由於不斷累積的觀察、探索,乃至於從數學理論上的分析,對於宇宙有一部分的了解,但是並沒有完全了解。這個了解是不是就是正確的?誰也不敢講,這在我們歷史可以證明,前面一個科學家所建立的定律,會被後來的推翻。所以今天科學家推翻從前科學家的定律,他今天建立新的定律,再過幾十年之後,又有新科學家可能又把他的推翻了。所以現在沒有人敢承認他的定律是永恆不變的,沒有人敢講。

  佛法,實在這就是一個大膽的說法,佛法所講宇宙的來源、萬物的生起,確實是真理,永遠不會變的,等待這些科學家慢慢去證實。佛法為什麼那麼樣肯定?他不是經驗的累積,不是盲目的去探索,也不是從數學上的推理,他是親證的境界。怎樣證得?就是從甚深禪定,這個定愈深,覺就愈廣。覺是親證,這哪裡會錯?這不會錯的!我們現在講這個,講得淺近一點,我們看到東、西方有許多的預言,講這個世界的動亂,這些預言可靠不可靠?有相當的可靠性,但是也不能完全可靠。為什麼?大致上這些預言,絕大多數都是數學上推算出來的。

  像中國的《皇極經世書》,邵康節的,他就是完全用數理來推算這整個世界的變化,可以說是推算得相當的準確度,但是不能完全準。原因就是什麼?他不是親證的境界。有許多大修行人他們是從定功裡面看到過去、看到未來,那就不會有差錯,比他那個推論要可靠得多了。像阿羅漢的定功就能夠知道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假如我們要照中國人的講法,三十年叫一世,過去五百世不談,就講未來五百世,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以中國人的算法,今年釋迦牟尼佛滅度是三千零十八年,才一百世。一世三十年,一百世三千年,阿羅漢能知五百世,那我們今天這種世界的局面,他怎麼不瞭如指掌?他親眼看見的,這不是推理推算的,阿羅漢九次第定有這個功夫。

  所以像初禪、二禪,說實在話,有那樣深的定功,對於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怎麼演變,將來是什麼樣子,大致上他們都很清楚、都很明瞭,這是從甚深大定當中觀察到事實的真相。可是這個定的功夫有淺深不一樣,因此他所見的面,所見的深度也就不相同,唯有成佛,那個功夫才叫做究竟圓滿。為什麼?他心裡面確實沒有一絲毫的動盪。等覺菩薩還有一念生相無明,也就是這個地方是「譬如巨海浪」,那不是巨海浪,是微波,等覺菩薩是微波,巨海浪是我們凡夫,我們凡夫的心心所是巨海浪。到了等覺菩薩那是微波,微微的有一點點;到了佛,那這個心水完全定了,一絲毫波浪都沒有,見一切境界那是真實不虛,完全沒有錯誤。所以諸位要曉得,菩薩也有執著,你要曉得。所以佛在四依法裡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菩薩是人,法什麼?法是經,經是佛說的。菩薩所講的跟經上所講的不一樣,我們都不能相信,何況不是菩薩!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學佛,非常重要,四依法決定不能夠忘掉。

  《楞嚴經》上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何辨別邪正?法是標準,依法不依人。菩薩所說,說實在話,雖然他不是佛,他所講的多多少少是接近佛所說的,並不能完全如佛所說,他接近。因此可以提供我們做參考,只是參考而已,要緊的是自己要修定,自己要親證,這是功夫,這個非常重要。此地所說的『或執諸識,用別體同』,或者有一類菩薩他有這樣的執著,他執著諸識,八個識。八個識作用有別,各有不同作用,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它不同,但是體是同的。像《楞嚴》上也是這樣說,「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元依一精明是體,體是同的,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相同。

  底下解釋,『即大乘一類菩薩』,有這種執著。實在講,佛法那個關鍵的所在是破執。這個現象是不是有?有,現象確實存在,你不要去執著它就對了,就沒有事了。一執著就妨礙了,因為真心本性裡面沒有執著。現象有沒有?有,體相作用統統有,沒有執著,壞就壞在執著上。菩薩有這一分執著,雖然見性,見的就不圓,這一分叫做法執,很難破。等覺菩薩那一品生相無明也是法執,我執盡了就證阿羅漢,法執盡了就成佛。所以在圓教,《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有法執,只是執著淺深不相同,菩薩位子愈高,他執得愈淺;位子愈低,他執著重,沒有我執,他有法執。所以這個關鍵就在「執」,就在這個字。

  解釋裡面講這一類大乘菩薩,『言八識體唯是一也』,體是一個。『又云:或執內心,無別心所』。或,這是假設有這麼一類。這個解釋裡頭也跟我們具體指出來,『即覺天所計』,計就是計度分別,我們講的計較、度量、分別,也就是執著。『以經言士夫六界,染淨由心,無心所故』,這點我們也要特別留意。佛說法,不但無有定法可說,說實在的話,佛無有法可說,這是真的。佛的心清淨,就像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你還說什麼?你說出來的就不止一物了。本無一物說什麼?所以佛是應機說法,應機說法,無非是破執而已。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導學生說法的原則舉三十六對。這六祖很了不起,把那個佛說法的祕密給揭穿了,原來佛是這個說法的,你執著有,我就跟你說空;你執著常,我就給你說斷,總是給你相對的。相對的什麼?打掉你的執著而已。那佛就說這個法,除此之外,佛還有什麼法好說?破一切情執而已。可是眾生愚痴沒有智慧,我執著有,佛說空,好了,我就我有捨棄了,又執著空了,這個很糟糕,永遠都要執著一樣,這佛就沒有法子教了。我執著有,佛給我講空,我這個有捨掉了,空也不能執著,所謂是藥到病除,病除了之後,藥也不要了。病除了之後,天天還吃藥,豈不又吃出病出來了嗎?凡夫這難就難在此地。

  所以佛當年在世,為大家說法尚且出這些副作用,出這麼多毛病,何況今天佛不在世。我們展開經本,這都是佛當年為別人所說的,不是為我說的,為別人所說的。我們展開經典在那裡虛妄分別,還是計度執著,計較、度量、執著,這樣永遠不解如來所說義,這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沒有法子理解。這是說一類菩薩,聽到佛這樣說他起了執著。佛講士夫六界,士夫是講的眾生,六界就是六道。士夫,拿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指我們人間知識分子,現代的話叫知識分子。六界裡染淨由心,無心所故,心是什麼?心王、意識、末那、阿賴耶。無心所故,不是與心王相應的心所,是心王染污。有些人聽佛這樣說法,他有執著,一執就成病了,這個麻煩就來了。

  『然此二門是無著菩薩建立』,無著是天親的哥哥,兄弟兩個人都了不起,於法相、唯識都是一代的祖師,以上兩門,無著菩薩也是這樣講。『並《楞伽經》文』,佛在《楞伽經》裡頭有這個說法。『護法雖破』,護法菩薩,比較近一點是在天親之後,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他的老師是戒賢,戒賢論師就是護法的傳人,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戒賢的年歲很高了。『豈遵枝末而背大菩薩耶』。循枝末就背大菩薩。這個地方是大菩薩還是大菩提,這個版本要重新去校一校,金陵刻經處的這個版本校對算是相當精確,但是有時候還不免有一、二個錯字,這是我們在金陵本上曾經見過的。這個地方到底是大菩薩還是大菩提?如果大菩提就好講得多了,大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故此列於俱存王所之後』,前面權教是王所俱存,這個地方是實教,在前面之後,跟你說如來藏,藏識唯是一心,就是這個教義比前面要深。前面是有能有所,有王有所、有能有所,此地沒有,唯是一心。染淨由心,無心所故,這個意思比前面是深了,這是第一說。

  【二總攝染淨歸如來藏。故說一心。】

  前面是攝前七識,攝前七識歸於藏識,這稱為一心,是從心體的作用上來說,還好懂。現在從染淨,染淨是事相,比前面意思又要深一層。染淨在佛法裡面是大問題,為什麼?清淨是四聖法界,污染是六凡法界,如果『總攝染淨歸如來藏』,染淨一如,生佛不二,比前面意思是要深。前面從自性上說,這是從法界全體上來觀察。

  【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故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我們先就看這幾句。這的確是諸法實相,是一切萬法十法界的真相。凡夫因為沒有離開分別執著,看這法界有十法界,十法界從哪來的?從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佛與大菩薩看這個法界是一真法界,這個差別到底在哪裡?佛菩薩染淨不二,我們染淨執二,差別在此地,因此對於法界的感受就不相同。這個感受,我們要講得粗一點,就是享受,你的享受就不一樣,你要把事實真相徹底了解,那你的享受唯樂無苦,那就是極樂世界了。這個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在這裡面虛妄分別執著,那可以說唯苦無樂。染淨既然不二,苦樂也是不二,都在乎你那個一念,看你這一念怎麼動法,都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段文章非常之好。

  『如來藏舉體隨緣』,隨緣就現相、就起作用,看你隨什麼緣,就變什麼樣的境界。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也是阿賴耶隨緣。我們平常要問,心在哪裡?找不到,你看《楞嚴經》一開頭,七處徵心,佛並沒有講什麼真心妄心,就叫阿難,真心也好,妄心也好,不管是真是妄,你把心拿來我看看,心到底在哪裡?阿難怎麼找也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因為他執著有個心,這就找不到了。所以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實在講,內、外、中間無不是。心找不到,可是當我們作夢的時候就找到了,為什麼?心沒有相,你到哪去找去?眼看不到,耳聽不到,鼻也聞不到,舌也嘗不到,手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但是它真的存在,確確實實有,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虛空法界、一切萬法都是它變現出來的。等它變現出來的相,我們就找到了。

  譬如在作夢的時候,心在哪裡?夢就是心,變成樣子了,這下就找到了,那是個妄心。真心在哪裡?我們眼前的境界就是,是真心現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現的相,真心現的相,唯識學家講,阿賴耶的相分。所以禪家見性,性在哪裡?隨便去拈個草、去拿一塊石頭比一比,它就是的,那沒錯。哪一法不是?法法皆是,隨便拈一物就是,它變成相了。譬如黃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問你,金在哪裡?他拿了一個金戒指,在這兒,你說有沒有錯?沒錯!如果你要執著那是金,這是戒指,這不是金,我要你金,我沒有叫你拿戒指來。這個不見性的人就執著相。金在哪裡?這是戒指,不是金。拿個鐲子來,這是鐲子!這不是金!離開這一切相,到哪裡去找金?找不到!今天叫你離開一切萬法,我問你心在哪裡?就跟我離開一切那個相,問你金在哪裡,好了,什麼,你拿了一塊,那一塊是一塊的相,一條是一條的相,這我都不要。他不曉得金即是器,器即是金;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那哪一法不是?器器皆金,這就找到了。找到,你為什麼還不覺悟?我今天給你一說,你都找到了,心在哪裡?這樣,這樣也拿一個,好像你都知道,你都見到了,其實你什麼也沒有見到。為什麼沒有見到?你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真如本性裡沒這個東西。你不是真的見性,你是看了見性人那個動作,學他的動作,裝他的動作,以為是見到了,其實你沒有見到。換句話說,你生活還很痛苦。真正見到的人,不會有痛苦,苦沒有了,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那是見性人的樣子。我們還有苦樂憂喜捨,不行,沒見到。

  所以如來藏舉體隨緣,隨佛緣就現佛法界,隨菩薩緣就現菩薩法界,隨諸天的緣就現諸天法界,隨我們人道緣就現人道法界。你看佛門常常畫的那個心,在台灣我常常也見到,有個變相圖當中一個心,旁邊畫的十法界,一界現,九界隱。這現一個法界,這個法界現前,其他的法界就不現了。由此可知,這個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唯心所變。佛祖跟我們講修行證果,他根據什麼?就是根據這個事實。你想成佛,能不能成佛?當然能成佛。為什麼?因為你的自性本來具足十法界。你想成佛,你就隨成佛的緣,成佛的緣是什麼?當然也很多、很複雜。眾多緣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這佛通常給我們講的最重要的,成佛的緣,平等心,這是成佛最重要的一個條件,緣就是條件。成菩薩,就是修六度;成緣覺,就是修十二因緣;成羅漢,修四諦,這就是隨緣;要想生天,那要修禪定,要修十善、四無量心。無量心是什麼?慈悲喜捨。十善、四無量心、禪定是生天之緣。人,五戒十善,餓鬼是慳貪,畜生是愚痴,地獄是瞋恚,你隨哪一種緣,就現哪一個法界。現法界就是『成辦諸事』,成是成就,諸事就是講的法界。

  這十法界因,我們每個人統統具足,正是佛在經論裡面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又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都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本來成佛,現在變成這個樣子,是我們隨緣不同。從這個原理,我們想到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是隨緣不同,這有道理。你遇到的緣殊勝,你這一生就可能上品往生;遇到的緣劣,那品位就下了,在遇緣不同,這講得我們真是心服口服。由此可知,佛法重視緣生,很有道理。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怎樣把這個最殊勝的緣抓住,我們這一生就能成就了,想成什麼就成什麼,真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想成佛,這一生真的就能成得了佛;想成菩薩,確實就能成菩薩,你要知道佛要些什麼條件,菩薩要些什麼條件,我們統統具足,哪有不成的道理?

  成佛,像阿闍王子他發願,我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這個意念很殊勝。阿彌陀佛的條件是什麼?統統開在《無量壽經》裡面。如果我們照《無量壽經》去修學,那就成阿彌陀佛了。除《無量壽經》之外,這一本《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西方極樂世界開出來的條件,後面總結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華嚴經》上所講的這些條件我統統都具足了,你也決定成佛,就像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可是諸位同修要知道,這十大願王每一願的功德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讀大經,就是全部的《華嚴經》,不能讀全部的《華嚴經》,一定要熟讀《四十華嚴》,才知道這十願願願功德不可思議。真正能夠通達《華嚴》,你才知道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因為這句阿彌陀佛攝盡十大願王。既然它能夠攝盡,總攝十大願王,當然就是總攝《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清朝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這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全部《華嚴》的大總持法門。所以這句我們決定不能疏忽,如來藏舉體隨緣,這成就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雖然隨緣現相,可是如來藏的本體本不生滅,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生不滅。

  『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一心是體,二諦是用,體用無礙。『故《密嚴經》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這是舉經來做證明,一心二諦皆無障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給我們建立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佛在《密嚴經》上講的,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惡慧是講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沒有辦法理解,也正是佛在大經上講,「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解」。那要什麼人說?要有修有證的人說才行。唯有親證,那說的就不會錯;縱然有錯,錯不大,錯誤不大,有些小錯。如果自己沒有修證功夫,那個錯誤偏差就很大;一定要親證,換句話說,一定要真修。

  真修從哪裡修?絕對不是從經論上去修。不但禪宗修行不要經論,教下雖然是依經論,但是不執著經論,執著在經論上就錯了。是依經論裡面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修什麼?修心。你看大珠和尚在《語錄》裡面講,那是講禪宗的方法,修心。會修行的人,善修者,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禪如是,教也不例外,教下也是從心地上起修。我們念佛,念佛還是從心地上起修,修一心不亂。《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提出修淨土,修淨土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心。清淨平等覺就是三無漏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

  如果有人說,念佛大概有一點定,慧沒有,那就錯了,凡是大乘法都離不開戒定慧三學。宗派不同,法門不同,那是講修學的手段、方法不相同,原理原則、目標方向完全相同。這特別是在《四十華嚴》,你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每個學佛的同修都必須要學五十三參這些善知識,自己謙虛,讚歎別人。自謙讚他,這是性德的流露,因為法門是平等的,是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哪一個法門適合我的根性,我修學起來方便,沒有太大的障礙,不會感覺到不方便,這個法門對我來說就容易成就。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任君選擇,都一樣,一樣好,任意選擇。所以有些人年輕,年輕什麼?他覺得有時間,有充分的精力,多學學不要緊。年老了,不行,來不及了,看看自己,體力也不行了,智慧也不如人,根性也不如人,選個老實念佛,一樣成就。

  千萬不要小看念佛法門,文殊菩薩選這個法門,普賢菩薩也選這個法門,善財童子還是選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徹前徹後。前是什麼?最淺的,後是最深的。特別顯示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勢至菩薩這一類的根性,他們就專念阿彌陀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他就用一句名號,從最淺,凡夫,亂心位開始念,念到成佛。念成無上正等正覺,就這一句佛號,所以從最淺達到究竟圓滿,這當中不需要用第二個方法,這是大勢至菩薩,真的是一句佛號貫徹始終。所以夏蓮居稱讚的是淨宗初祖,那一點也沒錯,法界的初祖。所以我們自己常常很冷靜的想想自己,學其他的都難,還是老實跟大勢至菩薩走好了。所以印光大師別的沒有傳給我們,他老人家就寫了一篇《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流傳給我們,我們現在把這個印出來了,此地還沒有送來,希望諸位同修請回家去供養。印祖這一篇的真跡在景美圖書館,我們現在把它複印出來,他老人家親筆寫的真跡在圖書館,是民國二十八年寫的,他老人家七十九歲,第二年他就往生了。所以是非常珍貴,這個法寶,我們同修要格外的珍惜,學他老人家一句彌陀貫徹始終。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底下是,也可以說是一個小段,引《勝鬘經》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