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五四集) 1992/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54
這是第二大願最後的一段「總結無盡」。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
【文少略前。若具說者。皆如初段。】
後面的經文,翻譯的人往往省略了,這個省略是我們中國人的習慣,中國人習慣簡單。在第一段就是禮敬諸佛總結說得詳細,每一段實際上都像第一段一樣的詳細,我們看底下的註解,下面《鈔》是宗密大師註的:
【第三總結無盡。疏云。文少略前者。禮敬總結無盡有二。先顯無盡。後彰無間。】
這個『彰』是明顯的意思。
【就前顯中。先別明虛空。後總例於三。】
這是說明第一段,這個禮敬諸佛的總結。
【今稱讚中。但有總舉四法。無先別明虛空之異。故云略也。】
宗密大師把這個省略的地方為我們指出來,其實他要不指出來,我們把兩段經文對照一下也很清楚。
【今此文有二義句。初結無盡。後彰無間。前文中有二義句。如是虛空界下反顯無盡。而虛空下順成無盡也。】
這個意思都很明顯,實在講就是普賢菩薩的願,願跟行是不能夠分開的,他跟一般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他的心量廣大。不但是稱性,他是圓滿的稱性,這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要細心的去體會。也就是說平常見性的菩薩,像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雖然見性,並不圓滿。這個大經裡面告訴我們菩薩有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就見性了。可是他還有四十品無明存在,所以這個見性就不圓,因此心量就不廣,當然比起一般人,那他的心量大的太多了,可是比起高位的菩薩,顯得他的心量就小。而普賢菩薩不一樣,可以說從初發心他那個心量跟如來果地上就沒有差別,所以佛在《華嚴》上說菩薩若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這個圓成佛就是成究竟圓滿的佛,揀別不是藏通別佛,天台家講四教就是四種佛,藏教、通教、別教佛都不圓滿,圓教才是究竟圓滿佛,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
這個意思如果我們換句話來講,就像《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三句是講的現象,也就是說究竟圓滿的樣子是清淨、是平等,無有一法不清淨,無有一法不平等,所以這個覺是圓覺,圓滿的大覺,這就是普賢行。以這樣的心量無論修哪一個法門,這個法門都是廣大而無邊際的,在時間上來講沒有初後,就是沒有一個開頭,沒有一個終極,也就是佛在大經裡頭常說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一一行都是這個境界,這才叫普賢行。所以我們讀《華嚴》學普賢菩薩,就得把心量拓開,才能夠體會到普賢行的偉大,普賢行的究竟圓滿,不同於其他的法門。我們看底下第三段,在四百二十五面第三行,廣修供養。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
我們先解釋這個『供養』兩個字的定義,這是普賢菩薩第三大願,實在說就是菩薩修行的綱領,這是第三綱領,他的十大綱領這個順序不能顛倒的。就像我們蓋房子,我們起十層的大樓,這個一層一層不可以顛倒的,為什麼?上面一層一定是依底下一層作基礎,沒有下面這一層,上面這一層就不能夠建立。所以他這十個綱領也是如此,後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所以後後勝於前前,有第三當然有第二,當然有第一。
「供養」在一般菩薩叫布施,而普賢菩薩不叫布施,叫供養,諸位想想這裡面的味道。供養是用極尊重之心,極真誠恭敬之心,但是布施這個心沒有這樣的圓滿,從這個地方看到普賢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對佛供養,以對佛供養這樣真誠恭敬心,對一切眾生亦復如是,決定沒有差別,所以他是平等的、他是清淨的。我們要學普賢行就要在這個地方下手。同樣的布施裡面有財有法,供養裡面也有財供養法供養,就是用心不一樣,沒有分別,極其真誠恭敬。底下一段說他供養的範圍: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
這是菩薩活動的空間,我們今天講活動的空間,生活的空間,太大了,『盡法界虛空界』。
【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
這是他活動的對象,這是說佛無量無邊,他確實有能力遍供,在一處一時一念之間,所有一切諸佛他統統都供養到了,他有這個能力。
【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這是供眾,前一句是供佛,除佛之外還有眾生,所以這一句包括了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他不供養的。再看底下一段:
【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這一句是能供之因,這樣的境界實實在在講決定不是凡夫能力可能達到的,為什麼?凡夫起心動念有個意念、有個念頭,念頭是有限的,不能夠盡法界虛空界。也就是說我們的思想,我們所思所想有範圍、有界限,這個界限雖然很大,如果比起法界虛空界,這個界限就不大,就顯得很小。言語那個範圍就更小,所以有許多意念是言語說不出來的,大乘法上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沒有法子,說不出來,佛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能說的出來嗎?說不出來。說不出來,佛說了,佛是利用有限度的言語,讓我們在這個言語裡面去體會,一定要去體會他說不出來的那個意思,所謂是絃外之音,你才能懂佛的意思。如果你執著言說,那就錯了,言說是個工具,不是目的,要想達到這個目的,捨這個工具也不行,還必須利用這個工具。可是利用要善用,所以佛經裡頭常常有善說善聽,你得會說,還得會聽,會說不會聽,不懂他的意思,所以這個會聽很重要。
怎樣才算會聽?馬鳴菩薩說得好,「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不執著這個。「離名字相」,佛經裡面佛講的許許多多名詞術語也不能執著。第三「離心緣相」,心緣是我們思惟想像,這個不可以,你這一思惟、一想像就落到意識裡頭去,第六識去了。換句話說,這個意識你始終不能突破,你掉在裡面去,所以會聽的人只是聽,絕不去思想,不去想它,這個用什麼心?用清淨心聽,無分別心聽,諸位要知道無分別是真心,有分別是妄心。這個真心聽就好像音聲在那裡觸動,久而久之豁然他就開悟了,這一悟,那個真實義就明白了。所以用思惟、用想像不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不可以用思惟想像的。看了佛經,我想是這個意思,那就完全錯了,哪有你想的!佛為我們所說的真實義就是因為佛沒有通過思惟想像。我們要講個什麼東西,先要想我要怎樣講法,這就壞了,落在意識裡頭去了。佛講經說法從來沒有說我想想這些人我要給他講什麼,那就跟世間人沒有兩樣,佛從來沒有這個念頭,從來沒有這個意思。
所以佛比喻說法像敲鼓一樣,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不叩則不鳴。鼓裡頭有沒有東西?空空的,什麼也沒有。這個比喻也非常之好,心是空的,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像禪宗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我們凡夫的心不空,牽腸掛肚的事情多得很,數不清!不空。佛的心空的,什麼也沒有,所以我們要想解如來真實義,要懂得這個方法,要細心去體會,不能研究,只可以體會,不可以研究,不可以思惟。可是經典裡面有時候也講思惟,那個思惟是比喻,思惟就是明瞭的意思。
像菩薩三慧聞思修,有很多人望文生義,把這個三慧搞錯了,認為什麼?聞,聽經,聽經是聞;思,聽了之後好好去想一想,去研究研究,這個思了;想清楚了,想明白了,再來修。那這還用得著菩薩嗎?我們都會,菩薩修行的方法超過二乘,二乘所修的,戒定慧;菩薩的聞思修叫三慧,三慧是戒定慧的慧,他是完全修慧。修慧,可見得他戒定完成了,這是高級的修行法,所以這個聞思修三個字不是我們理解的。它真正的意思是什麼?聞是接觸,用這個字代表,眼見色,接觸色,耳接觸聲,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這個接觸用這個聞代表,這一接觸就明瞭,不要思。所以思是代表明瞭,接觸就明瞭,明瞭當然就不迷,這不迷就叫修,明瞭就叫思。所以他那個聞思修是同時完成的,不是分三個階段。我們要把它分成三個階段,那佛菩薩就喊冤枉了,你把他的意思全錯會了,最高級的修行方法變成最低級的,這叫望文生義,這個要不得,所以一定要懂得它的真實義。
菩薩何以有這樣大的能力來修廣大的供養?他是『以普賢行願力故』,這前面都曾經解釋過,在第一段解釋過了,普賢菩薩威神加持。『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我們今天讀《華嚴經》、讀《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有沒有得到普賢菩薩加持?不能說沒有,必定得普賢菩薩的加持,這個加持現代人的名詞叫磁場,所以我們讀這個經,心裡頭有普賢菩薩,與普賢菩薩的磁場就感應。雖有感應,力量不深,為什麼不深?因為我們的信解很薄弱,沒有深信深解,沒有把普賢菩薩這個道理跟修學的方法境界變成我們現前的知見,我們差就差在這個地方,雖然念跟普賢菩薩距離還非常的遙遠,所以我們只能沾到他磁場的邊緣,是這麼一個道理。要真正接觸到,有沒有方法?有,而且方法還很簡單、還很容易,那就是一門深入,死心塌地去讀誦、去受持,能夠一天將「行願品」念個十遍,至少要念十遍,念上個十年、八年絕無間斷,你心裡面所思惟的、所想像的全是經裡面境界,那個力量就大了。換句話,雖然不能像經上講的「起深信解」,那個信解跟普通人不一樣,以這個信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生,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由此可知,佛法,其實世間法也不例外,要想成就,那個祕訣就是一門深入,死心塌地契入一門,那就成功了,所以一定的關鍵就是在「深信解現前知見」
底下舉幾個例子,用什麼東西去供養?世尊所舉的這些例子都是當時印度人送些禮物,在風俗習慣上送的這些禮物,佛舉例子總是就近舉比喻,大家就好懂。所以這個經它是為三千年前印度人講的,不是為我們現代人講的,要是跟現代人講,這裡舉的例子就不是這些例子,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所以不能夠死在句下,知道它那個時候什麼情形,我們就曉得現在我們要送禮供養人家,應該用些什麼東西供養,而不能拿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現代人不受歡迎,他也用不著,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
【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
這一句是總綱領、總原則,在那個時候說沒有問題,現在講也沒有問題。總而言之,你要送人禮物,要供養別人,要布施別人的,要最好的、最上等的、最妙的這些『供養具』。而不可以說是好的我自己留著享受,差的破的不要的這才送給別人、救濟別人,那就不是普賢行。普賢菩薩念念想別人,沒想到自己,這一點就很難學,很難學一定要學,那不學?不學就不是普賢菩薩。不是普賢菩薩跟諸位說,就不能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極樂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諸位要曉得不是只有一個人,普賢是通號,不是一個人的別號,是通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叫做普賢菩薩。
那裡面要大乘法來講有五十一個階級,就好像一個學校一樣,學生有五十一個班級,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到五十一年級,那個畢業了就成佛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它那裡有一年級的普賢菩薩,有二年級的普賢菩薩,有三年級的普賢菩薩,一直到五十一年級的普賢菩薩。我們現在所供養的,心目當中想像的那個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就是第五十一年級的,最高級的,最高級的普賢菩薩也多的不得了!我們供一尊、塑一尊普賢菩薩的像,畫一尊普賢菩薩的像,代表而已。所以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的形像,都是表法的。所以一見到普賢菩薩,就想到十大願王,你叫真的供養!一見到觀音菩薩就想到大慈大悲,見到地藏菩薩就想到孝順父母,尊師重道。所以這些形像名號是代表一個法門的,依照這個法門修學,那就是這個法門的學生;依照地藏法門修學的都叫地藏菩薩,依觀音菩薩三經修行的都叫觀音菩薩,依《華嚴經》修行的都叫普賢菩薩,是這麼個意思。這諸位一定要搞清楚,不能認定普賢菩薩只有一個人,除他一個人之外沒有第二個,這個要曉得。所以這一句總說,一定是以上好的供具來供養,作為禮物送給別人。下面舉幾個例子,這剛才說過了這常送的,古印度一般供養供品這是常見的,是那個時候的習慣。
【所謂華雲鬘雲。】
這就是華鬘,這是一種風俗,用花串成一個花圈給人帶在脖子上,華鬘,以這個為供養,這是表示恭敬。
【天音樂雲。】
是歌舞,歌唱,是供養,這也是表示非常尊敬的。我們在唐詩裡面讀到李太白,汪倫送李太白,李白作客的時候,汪倫對他非常禮遇,也非常尊敬,送他的時候他是坐船,在岸旁邊的時候有很多唱歌跳舞給他餞別,可見得我們中國唐朝也有這個禮俗,這是恭敬供養,類似這個『音樂雲』。
【天傘蓋雲。】
這個『傘蓋』,晴天可以遮太陽,雨天的時候可以遮雨水,這個「傘蓋」也是送給人禮物當中常見的,這古印度。那麼中國人不作興送傘,因為傘是散,跟散的音相同,中國有忌諱,送傘就表示永遠分散了,所以中國人不送這個,印度人送這東西,印度人送。所以這是每個地方風俗人情也都要顧及到,它這個地方有忌諱的地方我們要送這個,不但人家不歡迎,反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所以這風俗習慣一定要知道。
【天衣服雲。】
這供具裡面加一個『天』就是上妙的意思,「天」是最高的、最好的,表示這個意思,這是我們要曉得。那個『雲』也是表法,「雲」代表的是非有非無,雲彩遠看有,近看就沒有了,代表的非有非無,跟《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這個意思。我們要認清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是空的,體是空的,相是有的,我們雖然用這些有相,我們知道這個相是空寂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你能夠很自在、很快樂的去享受它,你不會去執著它;不執著,就沒有煩惱了,就沒有障礙了,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執著裡頭產生的。為什麼會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以為它是真的,我們知道夢是假的,在夢裡頭你執著那個境界是真的,你看你那個苦樂也很難過。其實我們人生這一生當中,實實在在講還是一場夢,也不是真的。不但身外之物是空的,你一樣都得不到,同樣一個身體也得不到,你晚上睡覺睡熟了,人家把你抬走了,你也不曉得,這哪一個是你自己的?何況自己身體細胞剎那剎那新陳代謝,走進講堂這個我這一個半小時出去,不一樣了,裡面細胞換了很多,所以你明白這個真相,你對這個身就不執著。我要利用這個身,這個身是假的,借假修真,利用這個假的身體,我要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就是真的,這個叫修行,雲代表這個意思。教我們在一切受用當中一點都不能執著,所以佛菩薩得大自在,佛菩薩在九法界裡面度眾生叫「遊戲神通」,他不執著,雲表的意思。這是第一個段落,下面第二個段落是「香」。
【天種種香。】
『種種』不但是種類多,數量也多,種類多數量也多,底下舉幾個比喻:
【塗香。】
像現在很多人用的香水,塗在身上的,這類的香叫『塗香』。
【燒香。】
『燒香』,這個香是燃燒,像我們現在這個道場香爐裡面燃的這個香就屬於「燒香」,所以香一定要好香,好香能提神,不必要多,好香一枝就很好。
【末香。】
『末香』是香粉,凡是粉一類的香就叫做「末香」。這是舉出大的幾個種類,剛才講了它的種類數量都很多。
【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
『須彌山王』是比喻,這個『一一』,就是一一種類,它的數量多。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是教給我們,我們要盡心盡力去修供養,真正的意思在此地,盡心盡力那就是圓滿,這功德就是圓滿的,就是此地「須彌山王」所表的意思。
【然種種燈。】
用這個燈明作禮物,這也是古印度的風俗。何況燈裡面代表的光明,照破黑暗。燈的種類多,數量也多。
【酥油燈。】
奶油再提煉就是酥油。
【香油燈。】
做『香油燈』,這裡面種類就很複雜了。
【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這個意思也是我們盡心盡力去做。這是舉幾個例子,我們從這個例子當中要體會,現代我們應當怎樣發心去幫助這些眾生。特別是在這個時代,人類迷失了方向,忽略了聖賢的教化,所以這個時代的人所受的痛苦比過去實在是深很多倍!如果你細心去觀察,請教一些老年人,五十年前這個社會的狀況,人民的心態,生活的感受,你向這方面去研究研究、打聽打聽,不一樣!那個時候科技沒有現代發達,物質生活沒有現在這麼方便,這是事實。可是人類的精神生活愉快,不是現在人能夠相比的,社會安全,人與人能夠互相尊重、互助合作。你家有一點事情,親戚鄰居統統都來幫忙,歡歡喜喜的,所以是個和睦的社會。不像現在,現在雖然科技發達,每個人一出門都提心吊膽,好像這個社會上每一條街、每一個巷子都有陷阱、都有危險,沒有安全感!這樣的精神壓力在過去絕對沒有。那再往前面去,這個社會就愈單純,風俗愈淳厚。我們常聽老人感慨的說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中國人講三十年是一世,你看那個世界的世,三個十,三十年是一世,以三十年作一個階段,一世不如一世,我們現在是苦到了極處。換句話說,現在人生活沒有安全感,台灣雖然富有,富而不樂,你看看這多苦!富而不樂還不如貧而樂!
我們今天過的是什麼日子?要是追究它的根本原因,在教育,我們的教育崩潰了,教育徹底失敗了。台灣學校多,就學率很高,為什麼說教育徹底失敗?為什麼說教育沒有了?要從教育的內容上去觀察,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內容是什麼?是教你明白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宇宙的關係,中國自古以來是教這個東西的。現在這個不講了,沒有了,古老的教育在今天完全消失掉了。中國人從前小孩從小教起,教什麼?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夫婦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君臣的關係,君臣用現在說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對這些認識清楚!於是人在這個世間,在各種不同的關係中有權利、有義務,這是我們中國講的倫常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人不懂得做人,換句話說,人與禽獸又有什麼兩樣?禽獸沒受過教育,不知道這些關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知道倫常的關係,所以能夠敦倫盡分。這個社會才有安全,人與人之間才和睦,人的一生確確實實有幸福、有快樂,社會和諧,從國家強盛到世界大同。
以往教育是以這個為宗旨、為目標,那今天不但我們見不到,聽都聽不到,你想社會不亂,那怎麼可能?人都自私自利,古人教人念念為眾生、為國家、為民族、為人群。現在?念念為自己,甚至於有人說家都不要,這完全是自利。這個家與自己沒有利益,家就不要了,這個例子在現代的社會太多太多了!從哪裡看?從離婚看,離婚家都不要了,為什麼不要?顧到本身的利益。所以說家庭的利益他都不要了,他還會顧及社會利益?沒有這個道理。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離過婚的人不能做政務官,這個有道理,離過婚就是你家都不要,顧你自己,你怎麼可以能夠給老百姓服務?很有道理!但是沒有中國教育講得那麼透徹,講得那麼明白。我們要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明白,就曉得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應當修什麼樣的布施,用什麼樣的供養來供養一切大眾,就知道了。現在人最缺乏的是什麼?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提出上妙供具來供養他,能夠救這個社會,能夠令一切眾生得真實的利益,無過於大乘佛法,無過於古聖先賢對眾生的教誨,我們要把這些東西再找回來!
這些典籍非常豐富,台灣這些年做了不少好事,將中國的古籍大量的翻印流通,這不至於喪失,尤其是佛教的經典,《大藏經》在台灣也翻印過十幾次,這是真正的好事。可是這些東西雖然能夠保全而不至於失傳,這個我們可以放心了,廣大的群眾要得不到受用,那還是枉然!我們要往這方面去想,現在有幾個人能讀《大藏經》?現在這個大藏所印的我們這個本子一百冊,有幾個人能把它念一遍?即使念了一遍,你得到些什麼?能不能用在你的生活當中?能不能叫你離苦得樂?這是我們要問的。
那我們想到現前這個時代,科技突飛猛進的一個時代,十年、二十年之後,在我看現在這個情形大概十年之後,我們的生活方式完全改變了!走向電腦的時代,學生上學不要上學校了,在家裡電腦就上課了,就改變了。電腦跟全世界聯繫,你要想看書,美國這些大學圖書館裡,你這個電腦按鈕一按,人家圖書館的目錄就擺在你面前,你要哪一種,按個電紐資料就出來了。所以將來的社會,家庭裡頭只有一個電腦,書架沒有了,報紙雜誌都沒有了,美國現在不少家庭已經沒有報紙雜誌了,在電腦裡。上街也不要去買東西了,百貨公司想要什麼東西,人家廣告在你電腦裡面,你選好了之後,這一個電腦按過去,那邊人家就給你送來了。付錢?銀行已經從你的戶頭撥給他了。所以我們預想十年進入到這麼一個世界!生活方式完全變更,這是現在人無法想像的。
可是幸福的根源依舊是倫理道德的觀念,這個思想觀念非常重要!我們如何配合底下這個時代的科技,將古聖先賢的教誨發揚光大。現在我們是大量的印送經書善書,我們也經過很慎重的選擇,太深的、太生澀的、很難讀的這些書我們不印,為什麼?印出來不能產生效果。過去我們也印一些,那個印的目的是什麼?是怕這個書失傳,多印一些分給各個圖書館去保存,不至於失傳,現在《大藏經》印的這麼多,版本也很多,數量也很多,這個經典的失傳我們可以說是不必顧慮。我們考量的就是現代人能夠接受的,現代人他必須要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選擇,要大量的流通!現在特別是錄音帶跟錄影帶,幫助許許多多的人開始覺悟,這是一樁好事情,真實的好事情。
我在講席裡常說一個人有錢有財富是他的福報,這個財富怎樣去運用是高度的智慧。他要沒有這智慧,那個財富拿去造業,那是苦的增上緣,不是好事情,沒有財富少造一點業,有了財富多造一些業,將來果報在地獄、餓鬼、畜生,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如果有高度智慧來運用這些財富,那他將來生天堂,成佛作祖,這不一樣!由此可知,智慧是多麼重要。
我們台灣這個寶島,大家可以說普遍都富有,你們說這是好事,還是壞事?我眼睛裡看不是好事,就是我剛才所說的財富(錢財),諸位都曉得通貨!說通要流通,不能止住在這裡,像水一樣要讓它流通,不過是在你面前流過而已,是不是你的?千萬不要以為是自己的,是從我面前流過而已。在我面前流過,我就有影響力,就有權力去支配它,讓它往哪裡。流到錯誤的方向,那就造罪業;流到正確的方向,你就修了福;你不讓它流,那你造的罪業就更重,它一定要流通!所以你一定要有智慧,要讓它流到一個正確的方向。
哪是正確的方向?利益一切眾生,特別是要利益一切苦難的眾生,他需要的。真正是古人說得好,比喻也比喻得好,再多的水,我們需要也只要一瓢飲,我們解渴而已,再多喝,多喝就脹死了,財富也是如此,從我們面前流過,我們的衣食住行能滿足就夠了,不必再求奢華,奢侈的生活會叫你什麼?會叫你留戀這個世間,對你,特別是念佛人。我們念佛要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住的環境不錯,我家富麗堂皇,捨不得去,那完了,你還能往生嗎?捨不得去麻煩大了!貪戀你這個家財,特別是房產地產,那個貪戀捨不得心非常嚴重,死了之後怎麼辦?那個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不肯離開,還住在這個裡面不肯走。那久而久之總要去投胎,如果家裡人沒有生小孩的,那怎麼辦?蟑螂、螞蟻、老鼠,他就去投這個胎了,他不肯離開他的家!我跟大家說的是事實,如果家裡面養了寵物,投這寵物的胎還稍微好一點,沒有寵物的時候就是做蟑螂、老鼠、螞蟻,搞這些東西去了,離不開這個家,這什麼?他這個心貪戀。所以你真正明白這個事情,我們縱然有財富,我們的衣食住行簡單樸素,能捨得掉,沒有貪戀,這對於修行人對於將來的前途有很大的幫助。現在你要圖享受,來生就苦了,現在能夠把享受降低,來生就樂了。一絲毫貪戀都沒有,把你多餘的幫助別人,幫助缺少的人,你說這個人心裡多快樂。這助人是快樂之本,一點都不錯。在家人要學,出家人也不例外。
我們這個小道場,建立到現在也十年了,這十來年當中簡居士跟我講過很多遍:我們去找一塊地,蓋一個大的道場。我就勸他不必了,這就很夠了,把那些錢做好事,印送經書,跟世界每一個地區國家結法緣,我們做得多快樂。我們不需要富麗堂皇的大道場,用不著。有那麼大的道場,我就告訴他開銷大了,那麼大的開銷,我們的壓力就很重,就得一天到晚去作怪。俗話常說:「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就要作怪,就得去拉信徒,去找錢來維護道場,這個事情冤枉,這不是人幹的。所以我就告訴他:我們這道場愈小愈好,我們的事業做得愈大愈好、愈廣愈好。所以我們這個道場始終就這麼個小地方,景美那個地方十多年了,將近二十年了,也就那麼小小地方。不是不能發展,我們如果不印這些經,不布施,錢也不少,是可以發展,但是不可以,那樣做我們苦,我們現在苦,在精神生活壓力很重,將來建了大道場捨不得走的時候,再變蟑螂、變老鼠,那更是苦,更苦!所以我們這個小地方根本沒看在眼裡,丟掉太容易了,一絲毫留戀都沒有!所以念佛往生沒有障礙。我們幫助很多人的時候很快樂,離苦得樂。所以人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曉得我們現在應該怎樣做法。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人數雖然不太多,每個人都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這我們學佛跟人家學佛不一樣,我們走的方向不一樣,我們的目標不一樣。我們在世間的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快樂幸福的一生,我們要過這個日子。絕不給自己為難,絕不找自己的麻煩,絕對不讓自己去受這個痛苦。這個是我們自己能作得了主的,自己懂得選擇,將來決定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這個經我們常讀,愈讀愈歡喜,為什麼?那就是我家鄉的樣子,再也不搞三途了,再也不搞六道了。不但六道不搞,十法界我們也不搞了。所以這個供具裡面,我們就知道在現前應該用什麼樣東西去布施、去供養這個世間廣大的群眾。
在這麼多年來,我們走過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包括中國大陸,絕大多數的人對佛教都有誤會,認識不清楚。所以我前幾年在美國邁阿密作了一個專題講演,連續講了七天,題目叫「認識佛教」,這個錄音帶帶回來了,有幾位同修發心,從錄音帶整理,現在印出一個小冊子,這個小冊子很受歡迎。我這一次在新加坡住了四十天,他們印了一萬本,四十天都送完了,現在繼續不斷再印。這個小冊子也很重要,幫助人認清佛法,佛法是什麼?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真正的利益在哪裡?大家才肯學佛,才歡喜學佛。如果認識不清楚,一聽是佛教,迷信!實在佛教不迷信,是他本人迷信,認識不清楚就說人家是迷信,這他自己迷信。一定要幫助人認識佛教,幫助人選擇經典,幫助人修學法門,你肯用這個心,肯這樣去做,你所修的叫真實功德,你所得到的一定是幸福快樂。
這一段經底下是註解,這是宗密大師的註解,值得我們做參考。但是要記住,一定要認清我們現在是什麼時代,現代經典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修學的方法,我們應該如何去做,符合現代人的要求,符合現代的生活,所以佛法教學一定要懂得現代化與本土化,我們才能得利益。不能說展開經典,這個經典經是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對印度人說的,註解是中國唐朝時候的,我們總不能去做唐朝時候人,總不能去做古印度人,這是決定行不通的。我們要做現代人,要做底下二十一世紀的新現代人,這個才行,佛法對我們才有真正的受用,才有真實的利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讀佛經,來看註解,意思就不相同,領悟就不一樣了。你所看到經、疏、註都是活活潑潑,現前我們統統用得上。我們用它的原理原則,我們得到它的啟示,知道我們在眼前應該怎樣過日子,過一個幸福美滿快樂的日子。不但現在幸福快樂,生生世世永恆的幸福快樂,這個你可以讀經,你可以看註解。如果你不懂這些原理原則,你要看經、看註解,往往你就受它的害,受什麼害?執著在裡面,食古不化,死在字裡行間,念死書!念死書的人在中國就叫書呆子,念佛書的叫佛呆子,那就錯了,所以要開智慧,不要念佛書念得變成呆頭呆腦。
好,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