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一0五集)  1991/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105

  請掀開經本,二百六十一面,我們從倒數第四行看起,從頭看起:

  【第七地中。斷微細生滅相故。無相恆然。而有加行。彼障八地無功用道。未能現相現土。】

  上次講到這個地方,這是說明七地菩薩雖然將所知障中俱生的一分『微細生滅相』,七地菩薩斷了,斷了之後才真正證得無相的境界。無相是講不再執著差別相這個觀念,這個念頭非常的微細,如果講是粗顯的執著,可以說在初地菩薩都已經斷掉了。這是講極其微細的執著,真是「出現品」裡面所說的妄想執著,佛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個地方是非常微細的妄想執著,七地菩薩斷了這一分妄想執著,真正於一切差別相不再分別,『無相恆然』,入這個境界。但是他有加行,所以有加行就障八地,八地比他更微細,『八地無功用道,未能現相現土』。這個現相現土,極其清淨相,這是清淨土。

  【至八地中。此障永斷。】

  斷這個加行。

  【由斯證得不增減真如。】

  《心經》上有不增減,《中觀論》上有不增不減,由此可知,這是深位菩薩所證的境界。八地,這不動地,看一切法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以住無相。不隨染淨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真如。】

  我們讀到這個經文,對於西方淨土多少能有一點體會。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常跟我們說,「位齊等覺」,我們看到這個說法,往往覺得好像有一點過分,可是經上明明跟我們說,生到西方世界就證得阿鞞跋致,《彌陀經》上這樣說法,《無量壽經》上也是這樣說法。阿鞞跋致究竟是什麼樣的地位?就是指的八地菩薩。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明明是凡夫,一品煩惱也沒有斷,念上幾年佛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到八地,什麼人相信?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假如不是等同八地,怎麼能夠現淨土?《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是什麼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就是現相現土。這我們實在講,怎麼想也想不通,實在答案全在《無量壽經》上,而是我們不知道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在念念之中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這個道理在此地。沒有深入《無量壽經》,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對這個法門很難生起信心。這是攝佛功德為自功德,我們聽古人這麼說,但是很難體悟,讀了大經之後,逐漸對這個事實真相才搞清楚。清楚之後,利益非常之大,從此以後不再懷疑,斷疑生信,這才真正發願,真正肯念,曉得念佛這個修行的方法非常殊勝。

  那又想起古德常常跟我們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這是比較的說法,用這種方法顯示念佛在一切修行當中,第一殊勝。正如同古大德在一切經中較量,使我們認識淨宗第一經,這是隋唐時代,我們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一切大德們幾乎公認,佛所講的一切經中《華嚴》第一,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那《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之所以稱為第一,是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圓滿成就,圓滿成佛。成佛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成佛的,《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華嚴經》導歸歸到哪裡?歸到《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就第一。

  用這種方法使我們認識、使我們明瞭,這一切法當中如何取捨,取捨得當,我們這一生就成就。凡是修行不能成就,說實在的話,那個關鍵都是與法門取捨不當。雖然努力苦修,收的效果不多,效果從哪裡看?這是我們每位同修自己要曉得,妄想執著分別少了,這就收到效果。智慧增長了,智慧跟聰明不一樣,萬萬不可以把世智辯聰當作智慧。這又怎麼個揀別法?世智辯聰跟佛家講的般若智慧怎麼樣辨別?這要曉得,凡是用思考的這種智慧,用思考而生的這個智慧,這就叫世智辯聰,為什麼?你沒有離開第六意識。換句話說,你的智慧是從心意識生的,這就是世智辯聰。因為心意識是有為法,在《百法明門論》裡面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是個生滅法,哪裡是智慧?這不是智慧,這叫世智辯聰。

  真正的智慧,不用思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用思考,樣樣明瞭,不但現前明瞭,過去、未來也明瞭,這是智慧。譬如我們看佛經、看書,不必看註解,一看意思就明顯,這是智慧。我們用思考去研究,找參考資料、查字典,這是世智辯聰,這不是智慧,這是很容易區別。還有一個也很容易區別,真正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世智辯聰是從分別執著理想裡面生的,這不一樣,這樣也能夠辨別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智慧。所以在三無漏學裡面告訴我們,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真正的智慧是從定心裡面生的。實在講,這個定起用就是智慧,定就是清淨心,就是淨宗講的一心不亂,這要把它認識清楚,所以才能夠現相現土。八地菩薩所證得的這個境界,也叫做『相土自在真如』。

  【現相現土皆自在故。證此真如。名住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

  這個相續就是不間斷。智慧無分別才是真正的智慧,雖然於一切法不分別,於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不明瞭,樣樣通達明瞭而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個智慧『任運相續』。

  【相用煩惱不能動故。】

  『相用』是外境,屬於境界上的;『煩惱』是內心,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以任運故。】

  『任運』就是自然的,不加一點勉強,自然的。七地菩薩也有這個境界,但是不自然,要加一點功夫進去,八地菩薩他這個東西不要加了,完全自然的。七地有加行,加行是加一點功夫,八地不需要,完全自然入這個境界。

  【功用不能動。相續故。相不能動也。】

  任運是『功用不能動。相續,相不能動』,這個不能動就是不動心,於萬事萬物、世間法、出世間法都不動心、不起念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八地菩薩才真正做到。我們常常講,是希望在境界裡頭練習練習,好好的去學,要想學成功,那就是八地菩薩真正學成功了。再看第九地:

  【九斷於利他門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住善慧地。】

  從十地菩薩來看,這是深位的菩薩,距離如來果德很接近,八地以前偏重在自利,九地一般稱叫法師地,要利他。法師地教化眾生,自己要沒有做到不動地,教化眾生非常危險,接觸外面境界,這個心一動,就被眾生度跑掉了。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很多很多,自己沒有把握還會容易動搖,最好不要去講經說法,不要去接觸大眾,朋友當中幾個人在一塊研究討論佛法可以,大庭廣眾之下最好避免,為什麼?怕自己會被境界動搖。往往為境界所轉,自己還不能夠覺察,這個損失就太大了,因為講經說法一定接觸名聞利養,一定接觸。幾個人在名聞利養裡頭能不動心?古時候確實依循這個標準,古德除了極少數,那是很例外的,絕大多數都是四十以後才登壇說法,年歲比較大。

  在中國古時候,四十歲就是老人了,五十歲他要留長鬍鬚、拄柺杖了。四十歲已經接近老人了,這個時候可以,怕的也是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轉,不能夠不小心謹慎。現在年頭不一樣了,有許多人,這也不能說許多,有些人看到佛教這個行業還不錯,收入挺好的,又不要納稅,於是乎把這個當一個行業,這個不得了。把這個當作行業來做,正是佛經上所說的,譬如師子蟲還噬師子肉,將佛法當作行業,叫開佛店。這些人經典上說得很清楚,魔王子孫,在末法時期現出家相,披上袈裟,破壞佛法,他是來滅佛法的,不是來興佛法的。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就是末法濁惡到了極處,《楞嚴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師指什麼?就是指魔王子孫,也就是指開佛店的,指這一類。

  所以今天佛教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一般人提到佛教就是迷信。我們聽到很難過,但是想想,人家說的是事實,佛教擺在社會上這個面目確實是迷信!釋迦牟尼佛當年要是我們今天佛教這些做法,佛教還能夠傳到幾千年嗎?還能夠傳遍全世界嗎?不可能的。佛教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是講學,是教學。釋迦牟尼佛一生都到處講經說法,而且教學還是義務的,沒有收學費。接受學生的供養非常的微薄,只限於四種,一個就是這個身體住在世間要飲食,出家人心地清淨,消耗量少,一天就吃一餐,所以就接受大家一餐飯,供養他一餐飯。這一餐飯,你們吃什麼就供養什麼,不必單獨替他做,用不著。佛很慈悲,絕對不麻煩別人,你吃什麼就供養他什麼,這是實行托缽的制度。除飲食之外,衣服,衣服也很少,這三衣一缽。因為印度熱天,印度天氣熱,它屬於熱帶,所以他穿的衣服就很少,只有三件衣。衣的供養還不需要你供養整匹的布,古時候的布都是人工織的,不像現在有機器,很辛苦,所以這個布匹得來不容易。佛弟子穿糞掃衣,什麼叫糞掃衣?別人破舊的衣服,丟到垃圾桶不要了,再把它撿來,撿來看看,有還可以用的,把它剪下來,這樣慢慢集多了,拼湊起來,這袈裟一塊一塊的。那一塊一塊的質料不相同,顏色不相同,就很難看,所以做好了之後染色,這染色衣。現在我們做的這個袈裟,買一塊新布把它剪碎再縫起來,這已經很不對了。但是這個什麼?做成那個樣子,做個紀念,現在的袈裟是紀念那個時候的意思,要知道那個時候的生活狀況。這是衣服,衣服是這麼來的,這得來很辛苦。第三種就是醫藥,出家畢竟還是凡夫,天天接受佛的教訓,他煩惱還是不斷。為什麼不斷?沒有能夠依教奉行,這一邊聽,那邊就出去了。好學生固然很多,不聽話的學生也不少,因此生病需要醫藥,晚上睡覺需要臥具,接受四眾的供養,僅限於這四樁事情。

  所以簡單,住,住在樹底下,找個大樹,熱帶的地方樹都大,樹葉也大,也很陰涼。晚上找個大樹底下,多半是打坐,躺下來睡也沒有關係,樹下一宿,這佛規定的,樹下只能可以住一晚,明天一定要搬家。假如說這個樹很大、很陰涼,你起了貪心,我每天晚上都到那住,這就錯了。所以佛給我們設想的,破除我們的貪心,樹下只可以住一晚,明天一定找別的地方去住去,不可以貪戀,這佛的制度。現代人實在講,這福報是愈來愈大,道場蓋的是宮殿式的,還享受從前王公大臣他們那種奢侈的生活,他怎麼不留戀?捨不得走,西方世界好,我沒見到,我現在這個地方好,是我現在享受到的。你要曉得,世尊為什麼叫人家樹下不能住兩晚上、三晚上?不可以貪戀。一有貪染執著,就捨不得離開這個地方。捨不得離開,你的壽命總是有盡的時候,死了以後怎麼辦?死了以後還是捨不得這個地方,他的神識,我們一般人講鬼魂不離開這個地方,於是乎就做了樹神,這樹神就這麼來的,就做了樹神。這是講什麼?這個地方捨不得離開,就當樹神去了。如果淫欲還不斷,那個事情也麻煩大。這樹裡頭也許有鳥在做窩,就投那個,就做鳥了,他的窩,家就在樹上!還有樹底下這些小蟲,螞蟻,就當那個去了,他就又投胎去了,樹底下沒有人,只有這些畜生,他就到那裡去投胎,就變畜生了。你看這個多可怕,佛叫你樹下一宿,有道理,把這個惡緣斷絕。

  道場也是如此,道場如果貪愛,這個道場出家人住的,不是在家人,沒有男女夫婦,你要貪戀這個道場,這個道場裡面有蟑螂、有蚊蟲螞蟻,就投胎投這個了。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世出世間法不可以有一點貪戀,我們有緣遇到了,可以受用,不能貪愛。你只要一貪愛,麻煩一定來,你死了以後想脫身,沒那麼容易。這個經書,書本有很多人貪愛,我從前也很喜歡書,現在不愛書了,現在不要了,為什麼?知道利害了,貪愛書的,將來死了以後,書裡頭有蛀蟲,就變蛀蟲去了,你說這多可怕。喜歡,離不開它,捨不得,麻煩大了。還有人喜歡佛像,貪愛佛像,尤其是古董雕刻那個精美的藝術品貪愛,佛像裡面也生蟲,所以那些東西都是捨不得離開那個環境,你說多可怕!這一定要知道,真正到把這一切妄想執著丟掉了,不再有這個念頭了,八地才真正清淨。所以九地菩薩這就可以去弘法利生,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自己心地清淨不染,所以他的這個地叫『善慧地』。善是善巧方便,住真實慧,住真實慧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過。好,請看經文:

  【言於利他門中不欲行者。】

  這是解釋這句。

  【即第六識內俱生所知障一分。第九品攝貪痴慢三所有種子。】

  種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面,這個種子非常的微細,有貪、有痴、有慢:

  【能障九地四無礙解。】

  『四無礙解』也就是四無礙辯才,九地菩薩這無礙辯才現行;八地菩薩還有障礙,四無礙辯才不能夠現前。

  【由未得四無礙解故。於利樂他有情事不欲勤行。】

  這就講八地以前,因為沒有得四無礙辯才,所以對於弘法利生的事情不是不做,做得不圓滿、不夠積極。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是他本身就有障礙,這是俱生煩惱,縱然極其微細,微細還是起作用,還是會障礙的。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不能完全透徹的理解,所以在思想、見解、造作還是免不了犯過失。菩薩哪有不度眾生的道理?不要說是七地、八地,十信位的菩薩也挺積極的做利生的事業,何況這樣深位的菩薩!所以這裡講的境界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不欲勤行』,就是不能很精進、很積極的去做。積極精進是有,就是不能做得很圓滿,還有一些欠缺。

  【至九地中悉皆斷盡。】

  這一分俱生所知障斷掉了,八地菩薩就升一級到九地,他對於度眾生的事業那是勇猛精進,才做得圓滿。在此地我們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很粗、很淺的例子,當然這不是八地菩薩的境界,可是我們從這個地方能體會到一點。譬如說有許多法師大德們,一生當中不斷的在講經說法,我們也非常的恭敬、讚歎。他所講的這些經寫成的講記,或者出版的這些錄音帶後頭都還有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就是一點遺憾。這就好像什麼?七地、八地菩薩一樣,不是九地,九地沒有這個念頭。還有又比較好一點的是版權所有,翻印一定得我同意,這才可以,這個比那個就稍微好一點,可是還是很有遺憾,總比不上是歡迎翻印,功德無量,總比不上這個。九地菩薩就歡迎翻印,功德無量;八地,版權所有,翻印要得我同意;七地菩薩,那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用這個比喻,諸位去體會那個菩薩境界微細的執著就類似這樣情形。

  所以他雖然弘法利生,功德不能夠圓滿,為什麼不圓滿?就像這種情形。那個佛像都如此,大陸上有很好的佛像,他們去照相,照相印出來了,我一看底下印的也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不准翻印。那用什麼方法才可以翻印?只有你到那個地方重新照一張,那這是我自己照的,我就底下註明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我沒有盜你的版權,我自己親自到那裡我也去照一張,就是這個方法。前天有個同修拿了一個錄音帶,是個念佛的錄音帶,他說念得很好聽,但是那個錄音帶上印的版權所有,他就問我可不可拷貝?我說不可以。他說那怎麼辦?我說你們找幾個同修跟著這個帶子念,念得很熟了,然後你們錄一個帶子,那是你自己錄的,我不是盜你的版權!我再做成帶子,再去歡迎拷貝流通,這就好了!我不直接拷貝你的,就用這個方法。希望諸位同修多多的從這些地方去著眼、去想,你才能得到菩薩境界地地不一樣。本性裡面般若智慧透出來了。底下跟我們解釋說:

  【由斯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般若智慧現前,四無礙辯才一定恢復。因為四辯是自性裡面本來具有的德能,不是從外面來的。過去四無礙辯才不能現前,是因為有障礙把它障住了,現在障礙沒有了,本性的德能當然就恢復了。所以這個得,實在講,得無所得,不過是本有的恢復而已,哪裡是真正得來的?不是從外得來的。這又起作用,從前被障礙,現在又起作用了。

  【便成善達法器。自在說法。】

  『達』是通達,『善』是善巧,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以無量的善巧方便,這才是佛門裡面真實的法器,他有能力『自在說法』。我們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念念當中都不要忘失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夠被人迷,也不能夠被法迷,更不能被一切事物迷,要念念覺、處處覺、時時覺,覺而不迷,然後才會積功累德。我們看到佛法不能夠普遍的宣揚,障礙重重,外面的障礙不談,佛門自己所設的這個關卡就是很大的障礙。就這個版權所有,就是很大的障礙,怎麼能夠把佛法好的東西傳遍到全世界?這就是個難關。我們看到好東西不能流通,非常遺憾。

  我在前兩個月,在加拿大遇到一位張老先生,張先生是一位書畫家,從前他畫人物、花鳥,畫這個工筆畫畫得非常之好。現在他學佛了,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基督教裡面三十多年,偶爾一個機會,在加拿大一個朋友送他一本佛經,他一看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這樣就回過頭來皈依佛,學了佛。學了佛以後,畫佛像。我有個因緣跟他在一起,見過幾次面,我就把這個佛法弘揚的困難、障礙告訴他,我說哪有真正發菩提心的人,真正大慈大悲,希望度盡一切眾生的人,將他這個藝術品完全貢獻出來,不要版權,我們可以把它流遍全世界。他老人家聽了之後非常歡喜,發心畫佛像、寫經書,他寫的有一部《金剛經》,我這次帶回來了,已經在做版、在印。現在我請他寫《無量壽經》,請他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畫好之後帶到台灣來翻印,希望這些藝術品我們基金會來做,流通到全世界,這個功德才真正叫大。那個原來的圖,我跟他講,我說原來的圖你也不要拿回去,原來的圖統統保存在基金會,希望基金會能夠到全世界每個地方去開展覽,這個非常有意義。這種展覽就是宣傳佛教,在展覽當中,我們印的這些圖像(這些複製品)可以贈送結緣,經書可以贈送結緣,專門找幾個人來籌備這樣一個小組,向全世界來展覽,佛教的文物展覽,那個收的效果會很大。我說這才叫真正弘法利生,續佛慧命。

  因為我這次在溫哥華那邊有一個佛教文物展,是佛教,主要的是佛像的照片,就是大陸上這些佛像,大概總共有兩百多張,都放大了,照得很好。參觀的人不准照相,我看到很難過,很遺憾,這麼多佛像,換句話說,佛像你不可以拿回家供養,給你看看,你沒有分,你說這是存的什麼心?跟佛法完全相違背。我做複製品送給你家裡供養,我都來不及了,你自己來照相,我求之不得,太歡迎了,還不准人家照相。我是參觀過了之後,那裡一個負責人當面叫來,我就狠狠教訓他一頓,我說你們這些人將來一個個都要墮阿鼻地獄,他聽呆了,為什麼?我就把道理講給他,一分析,我說你將來要不要墮阿鼻地獄?我說你是私人畫家,你這個藝術品展覽是可以的。標上價錢,可以賣錢,版權所有,不准翻印,那是什麼?那是名利場中人。佛法是普度眾生,哪一部經上後面都勸你要流通,沒有勸你把這個東西拿回去保存到,不准流通,那沒有這個道理。這學佛學到哪裡去了?所以統統是裨販如來,拿著佛教東西去開佛店,去賣專利,這個不得了。

  連台中蓮社都不能例外,所以台中蓮社的人,每次我見到我都罵,因為我看到最近台中蓮社的書,印的後頭都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說李老師在世的時候,我沒有看到這八個字,李老師死了之後,你們統統都變質了,錯了,大錯特錯。不如外道,我看到有很多一貫道的書,後面都歡迎翻印,所以一貫道能夠傳遍全世界,一貫道的信徒一天比一天多,佛教信徒一天比一天少,為什麼?佛教不准你翻印,不准你流通。這個世界,總有一天全世界都變成一貫道了,為什麼?人家心量大,普遍流通。佛教再過幾年,我看會滅掉了,這不准流通!這是什麼?沒有智慧。自私自利,沒有智慧。實在講連一個好的商人都不如,好的商人錢賺夠了,他還拿出一部分去布施,這是實在話。所以我們同修們總要記住,總要覺悟,不可以貪圖眼前的小利,將來受禍,這個禍害那就太深太遠了,不值得了。這底下經文是解釋善慧地:

  【謂由證此故。名住善慧地。具四無礙解。能於十方善說法故。】

  所以九地菩薩也叫做法師地,第十是十地菩薩,菩薩的位次到了頂頭。

  【十斷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住法雲地。】

  這底下跟我們解釋什麼叫『諸法中不得自在障』。下面解釋:

  【言於諸法中不自在者。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於諸法不得自在。彼障十地大法智雲業神通等。】

  這是所知障俱生。這個俱生所知障最後的一分,菩薩地最後的這一分,這一分障業自在。什麼叫業?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活動。我們一般人把活動叫做事,你現在在做什麼事?這個事的結果就是業,所以這事業兩個字常常連到用。事是正在造作,造作完畢就叫業。你看在學校念書,做學生求學,書念完了,這畢業了。正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叫造業,你看你們那個練習本子,作業簿,作業,每一天都在作業。菩薩自行化他也在那裡作業,但是他的業跟我們的業不相同。我們世間人造的業,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一種是善業,一種是惡業,一種叫無記業。無記業就是非善非惡,善惡說不上,這個叫無記業。菩薩所修的我們一般稱它作淨業,身心境界統統清淨,所以叫做淨業。

  當然這個善、惡、無記業,菩薩早就得自在,決定沒有障礙。這障礙什麼?障礙淨業,菩薩所修的業不得自在,這有一分障,此地所講的是菩薩的障礙。這種障礙雖然很微細,它確實成障礙。譬如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讀到,就是講到成佛,如來果地上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有些佛他的光明能照一個大千世界,或者照兩個大千世界,有些諸佛他的光明可以照百千大千世界,阿彌陀佛的光明是遍照法界。統統都成佛了,為什麼有的光明遍照,有的光明不能遍照?這就有障。從理上講,佛佛道同,無二無別,為什麼在事相上不同?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是因為他在因地時候發願大小不一樣。有些人他發願成佛度這一個世界眾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有的人心量大,我不僅要度一個世界,我要度更多世界的眾生,於是就有千大千世界、百大千世界。

  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發的願實在講太廣大了,不但要成佛,要超過諸佛,這因地當中的心量不相同,所以果上成就的事業就不一樣,一切諸佛的事業比不上阿彌陀佛。如果講一切諸佛的福報,給諸位說,有很多諸佛的福報超過阿彌陀佛,相好光明、世界莊嚴殊勝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超過太多太多,這釋迦牟尼佛在大乘經上跟我們說過。但是要講教化眾生,利益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平等成佛,阿彌陀第一,他的心量太大,一絲毫障礙都沒有,法門簡單容易,愈是簡單、愈是容易的,愈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

  所以有智慧的人選擇法門,那就要選擇最簡單、最容易,不給自己找麻煩,這個人就聰明了。給自己找麻煩的人,那個人怎麼能算聰明?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最簡單的生活方式,真正得自在,最健康的飲食就是最簡單的飲食。我們中國人跟外國人比一比,我們沒有人家健康,我們的體力、耐力不如外國人,運動場當中最明顯的看出來。打籃球,上半場我們跟那些外國人打得差不多,可以打得平手,下半場就輸了,為什麼?體力不夠了。什麼原因?中國人吃的是色香味美,外國人吃的,真的我們看起來笨,不會吃,吃東西一點味道都沒有。你們如果要是旅行,常常到外國,見見外國的餐館,不管是葷腥還是素菜,統統是水煮,什麼味道都沒有。調味什麼?鹽、胡椒擺在那裡,你自己去調味去。鹽、胡椒給你去調味。他們真的不會吃,天天吃一樣的,餐餐都是那個樣子,在我們中國人吃,這怎麼能吃得下去?他天天吃一樣,他沒得吃。

  實在上更單純的,你看牛、羊一輩子吃青草,牠沒有嫌過這個味道不好,換一個味道。所以仔細觀察大自然,愈是健康東西,的確真的是單純。我好像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說過,單純的飲食,我們腸胃負擔輕,等於它的工作,它每天都是那個工作,它工作得很正常、很愉快。每天搞亂七八糟、好多的,它很頭痛,它要慢慢這樣消化,那樣消化裡面還有衝突,還有毒素,慢慢去調整,那個腸胃好辛苦,一樣的道理!讓腸胃減輕它的負擔,工作運作是非常正常,這個人一定健康。每天吃得不一樣,餐餐不一樣,這個腸胃很頭痛,用什麼方法來消化?它很苦惱,那你怎麼不生病?當然生病!

  所以無論什麼事情,我們都要從多方面去觀察,慢慢去理解,然後不但在佛法上有成就,在我們生活當中也得到真正的快樂、自在、圓滿。以前我們不懂這個道理,對於飲食,你看外國人吃了中國東西,他也想吃,喜歡吃,喜歡得不得了。他不會做,他沒有參透,中國的飲食雖然好,好看又好吃,不健康,不是健康的飲食。外國那個不好吃、不好看,它是個健康的飲食,外國人自己也不知道。我們學佛,在佛法裡面得這麼一點智慧,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看明白了,所以這是講的「於諸法中不得自在障」。

  我們看底下的文,在二百六十三面第四行:『彼障十地大法智、雲、業、神通等』,這個微細的俱生所智,它障礙十地菩薩。大法智雲,雲是比喻,佛經上用這個字用得很多。它比喻什麼?比喻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就像雲一樣,雲非有非無,你遠看,它有,近看它沒有。也比喻《心經》裡面講的色空不二,遠看有色,近看就沒有了,比喻這個意思,真正的智慧。智慧怎麼樣?智慧也是非有非無。如果執著有,錯誤了,執著沒有也錯了,執著亦有亦無,亦錯了。總而言之,有執就錯,不執著就對了,就沒有事情了。有執著都是病,所以說是四句百非,這個四句就是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叫根本的四句,展開來有一百句;佛法都叫戲論,都不是真實的。「業、神通等」,智慧、業、神通,它統統都障。

  【至十地中悉皆斷盡。】

  到十地菩薩,這是所知障裡面微細的俱生煩惱統統斷掉了,十地菩薩斷盡了。

  【由斯證得業自在等所依真如。】

  底下解釋:

  【謂由證得此真如故。於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便成受職等行。】

  這個『受職』就是,職就是佛的果位。佛是教主,好像一個學校,接受這個學校校長的職位一樣,菩薩是教員,佛是校長。主持教育政策的是佛,菩薩只是執行教一個科目,教一個科目的。佛是跟學校一樣,主持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教育行政,那他都是首長,他主持這個的,這叫職,受職。受職就是成佛,意思就是成佛。這個障破掉之後,他就得業自在所依真如。下面跟我們解釋的神通自在、作業自在、總持自在、定自在,一切都自在了,它底下有一個皆自在。我們常講得大自在,得大自在是十地菩薩,法雲地菩薩才真正得大自在。這個位子再往上提升就是等覺、妙覺位,就成佛了。等覺等於佛,這後補佛,沒有在佛位上,像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這是後補佛。西方極樂世界的觀世音菩薩是後補佛,西方世界的後補佛,到這樣的地位。諸佛教化:

  【具智波羅蜜。得自在化身三昧等果。此地名為法雲地者。法喻雙舉。】

  『法雲地』是法喻,法就是法,雲是比喻,所以這個名稱是『法喻雙舉』。

  【莊嚴論云。於第十地中。由三昧門。陀羅尼門。攝一切聞熏習因。遍滿阿梨耶識中。譬如浮雲。遍滿虛空。能以此聞熏習雲。於一一剎。於一一相。於一一好。一一毛孔。雨無量無邊法雨。充足一切所化眾生。由能如雲。雨法雨故。名法雲地。】

  這是個比喻,菩薩到這個地位,通常講三大阿僧祇劫圓滿。諸位要知道,三大阿僧祇劫圓滿是講的『法雲地』,還沒有講到等覺、妙覺,只講到這個地方。這第三個阿僧祇劫是修這三個位次的,八地、九地、十地,到這個地位,所謂大法如雲。這是真正得了一切法的總持三昧,『陀羅尼』翻作總持,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明瞭,所以他有能力在盡虛空遍佛剎裡面教化眾生,有這個能力。這個『雨法雨』,前面這個雨是動詞,下面是名詞,比喻說法利生這個意思。那麼說法說,必然能契一切眾生的根性,好像下雨一樣,小草,它也得少許的水分,它能生長;大樹,它吸收多的水分,它也能生長,雨下來是一樣的,各取所需。就像佛、菩薩給我們說法,說種種法,我們也是在一切法裡面取自己所需的,不是完全都取的,完全都取那個就錯了。我小乘根性,我取小乘法;我是大乘根性,我取大乘法;我是一乘圓頓根性,我取一乘圓頓法,所以一切眾生普皆得益,統統得利益。得的利益統統叫圓滿利益,每個人所得的都很稱心、很自在,都很滿足,都很歡喜,這就叫稱性。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