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十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10

  請掀開經本,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二即一體而說空有。謂性無一物。即名包空。而靈心不昧。即絕空相。性具萬德。即名包有。德皆是性。即絕有相。如瑩淨明鏡。空無一物。是名含空。而明鑒朗徹。故絕空相。明鏡本具能現眾象之德。是名包有。能現即是明鏡。故絕有相。以喻對法。義自分明。】

  我們看這段。這段有解說、有比喻,都是說明心性。我們在《疏鈔》裡面,看到講心性的文字,已經是相當之長,說得也相當的透徹。祖師為什麼要這樣不厭其煩的來跟我們說明?實在講,這樁事情非常重要,這是佛法的根本。佛法依據什麼理論說出來的?就是依據心性。這心性要搞清楚,佛法並不難懂;心性要沒搞清楚,佛法確實是很難體會。尤其是《華嚴》,是徹法底源,它真是追根究柢,找個水落石出。特別是到最後這章導歸極樂,我們才真正省悟,西方極樂世界並不是一般人想像那麼簡單。法門,不錯,的確是個易行道,很容易修持;可是易行卻含著甚深之理,跟《華嚴》這個理無二無別。所以不但菩薩讚歎,連一切諸佛都說,這個境界純粹是佛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不是九法界有情眾生所能夠徹底明瞭的,這才顯示出這個法門的確是殊勝。

  這段是接著前面而說的。前面講包空有,給我們開出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包虛空及萬法」,我們讀過。這段是就『一體而說』。一體,雖然講空有一體,這空有就包括了一切萬法。我們凡夫為什麼稱作凡夫?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不曉得萬法是一體。本來是一體,一體是真相,是真實相。我們迷了,在這裡面分自、分他,自作障礙,就如同作夢一樣,所以徹悟了的人他曉得,所謂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這還不止天下,盡虛空遍法界本來是無事的,本來是清淨無為的,都是給我們這些迷人自己在那裡攪和。這自己攪和,說實在話,有沒有把這個局面攪和亂了?給諸位說,沒有。如果這個宇宙確實被我們攪和亂了,那這個宇宙就不是真實的。不管你怎麼樣攪和,與這個真實的體相用毫不相關。從這些教義裡面,我們多少能夠體會一些。

  我們看大師下面的開示,先從法說,就是從一體來看『空有』,這就說明空有是一。空有是一,實在講就是這段可以拿來解釋《心經》。《心經》上,「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就是有。空跟有,這個地方用空有,《心經》上用空色,這個地方比《心經》上講得詳細多了。這是從性上說的,從我們自己真如本性,『性無一物』。無一物,這就是『包空』的意思。包空,它並不是空,為什麼它不是空?因為它『靈心不昧』。空是什麼都沒有,它有。它有什麼?我們通常講靈明覺知,它有這個東西。雖有靈明覺知,但是它沒有相,所以說空。這個很奇怪,的確很難懂。這沒有相,靈明覺知在哪裡?那不是有這個人相,我這個靈明覺知,接著我這個相能夠表現。沒有相,靈明覺知在哪裡?

  如果靈明覺知要有相,好,我靈明覺知,你們現在想應該沒有靈明覺知才對,為什麼大家都有?這個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他這個比喻,後頭比喻鏡子。因為當時只有鏡子,除這個之外,沒有別的東西。我們現在科技發達,能夠比喻東西多了。這是我們講的性,把性比喻作無線電的廣播。這個我們現在的人懂得。你看無線電廣播,從那個廣播台發射出去。你說哪個地方沒有?你說有,有在哪裡?不曉得。因為你也看不見,你也聽不見,你也摸不到,甚至於你想也想不出來。它在哪裡?遍虛空盡是。如果你有一個收音機,現在電晶體的收音機很方便,你頻道一撥對,它馬上就有聲音出來,立刻就有了。你要曉得那就是它那個電流,就等於我們比喻的「靈心不昧」。它有靈心,只要有這個工具,它立刻就起作用。我們每個人身,就像那個收音機一樣;有收音機它的頻率,它就藉這個機器發出來。那有情眾生,我們九法界有情眾生,六道上面還有聲聞、緣覺、菩薩,最高的還有佛,我們講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眾生程度不一樣,就好像我們收音機的靈敏感度不相同。那個最高的、最好的,像是佛的,他能夠收到盡虛空遍法界,好像全世界的廣播他都能收得到。像我們人,這就很差,很普通的,只能收到台北市的,或者是台灣的;這以外的,我們都收不到,就彷彿是這個樣。

  性,那是真的,這是真的,靈明不昧。所以『即絕空相』。空,但是你不能執著它一定是空,它有,這是講它包空的意思。包空而不是空,那個空不能當無講。『性具萬德,即名包有』。這個萬德是什麼?就是它作用。它不現相,它會起作用,這就是包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是性變現出來的;絕對不是說一個人一個性,不是的。性只有一個,沒有兩個。正因為性是一個,所以生佛平等,性相一如。諸佛菩薩的心,跟我們的心是一個心,一心無二心;一個性,所以才叫做同體大悲。體就是性,相同的,才叫做無緣大慈,緣是條件,沒有條件的。真正入了這個境界是什麼人?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到這個地位,他心境一如,他萬法平等,不可能再分自分他,不可能的。但是沒有入這個境界,還是不行。為什麼?他還是著相,還是分自分他。《金剛經》上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這就是分自分他,經上佛告訴我們,「即非菩薩」。非什麼菩薩?非圓教初住菩薩。要懂得,他的標準在此地。

  圓教以下的菩薩?以下的菩薩有四相。四相破了,決定是初住以上,初住以上叫同生性。就是從此以後,他所用的心是真心,在這以前所用的心是八識。八識是妄心,所以用的妄心,跟佛用的不是一個心,佛用真心。圓初住菩薩開始用真心了,跟佛相同,叫同生性。如果你還有四相,雖然你是修菩薩道,修六度萬行,你那個叫異生性。異就是不一樣,你跟佛用的心不相同,佛用真心,你用妄心。換句話,要唯識家來講,佛用四智,你用八識;四智是真心,八識是妄心。

  圓教大乘經典,尤其是像《華嚴》、《法華》這種經典,實在講,它最大的德用就是長時期幫助我們薰習,使我們這個凡夫不定性,接受這種經典長期薰習,不知不覺就變成圓頓的根性。圓頓的根性容易開悟,容易契入。這個契入就是講證得,不知不覺的你自然會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絕對不是說你念多了,當然念多也是一種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把你自己懂得的、你知道的,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上。你應用得愈多,這契入的機會就愈大。契入就是我們平常講證果,證得果位,這個機會就愈大。所以解與行要相應,只解不行,不能夠契入,你所解的也並不是真解,那是皮毛上的解。真正的解是要入進去,那個解是真實的,那個解裡面有無量的法喜,我是真正的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這是佛法修學的功夫,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就是說性具萬德,包有的意思,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兩句拿來解釋這句是再恰當也不過了。本來具足,能生萬法,你說萬法跟自己,那不是一,還是二嗎?這個境界就是佛的境界,這個見解就是佛知佛見。《法華經》裡面說,入佛知見,這就是佛知佛見,佛知佛見也就是正知正見。這是正確的想法,正確的見解。你要不是這個想法、看法,那你的見解就錯誤了,就不是正知正見,所以這個很難。一個人能夠到佛知佛見,換句話說,他去佛已經不遠了。有這個知見,這就是圓教初住菩薩的知見,跟佛同生性,所以說去佛就不遠了。雖然是具足,能生一切萬法,可是於一切萬法決定不能執著。

  『德皆是性』,這個德就是它講起用。所有一切現相,所有一切作用,是什麼?是性。諸位要記住,前面我們講緣起之前講性起。所以要曉得,六祖開悟說的那幾句話,那是性起,那不是緣起。自性本具,自性能生,這是性起,這不是緣起。那性在哪裡?性德在哪裡?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是性德,全是性德。古人所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在哪裡?器就是的。離了器,到哪找金?離了金,沒有器;離了器,也沒有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給諸位說是,六塵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六塵;眾生就是佛性,佛性就是眾生。你到哪找佛性?所有一切動物都是,那就是佛性。所有一切植物、礦物都是法性,就從這裡去見性。你從性上去看,一切法平等平等,無二無別。你看一切眾生千變萬化,性質德用,不管怎麼樣變化都是湛寂常恆,都是靈明覺知,都是清淨無為。在這裡面沒有一法可得,無有一法可得,清淨無為,你才能夠得到自在的受用。

  所以《華嚴經》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無礙?因為它本來是清淨,體清淨、相清淨、作用清淨,它有什麼障礙?我們今天起了無量無邊的障礙,從哪起的?迷起來的。迷失了自性,迷失了事實的真相,迷了。迷了裡頭起分別、起執著。也可以說,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破了人我執,你證阿羅漢果了;破了法我執,你成佛了。這個法我執,成佛,諸位要曉得,不是講成究竟圓滿的佛,不是的;圓教初住就叫成佛。禪宗上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就見性了,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就叫成佛。他成的佛是什麼佛?天台家講,分證即佛,他不是究竟即。分證即佛這裡頭很多,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個等級統統叫分證即佛。因為他有四十一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那叫究竟即佛,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位要曉得,初住菩薩就是正等正覺;正等正覺就叫做佛。這個佛就是十法界的佛,我們通常講十法界,十法界的佛。那個無上正等正覺,那是一真法界的佛,那不是十法界的,那是一真法界的。十法界以外的,再沒有十法界,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性在哪裡你要知道。

  德皆是性,『即絕有相』。你看這是真的入這個境界,空有兩邊不著。為什麼兩邊不著?因為它是一樁事情。我們今天講空跟有,覺得是兩樁,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哪裡曉得佛法講空有是一樁事情。所以你說它空也行,說它有也行;你說它空,性是空的,說它有,相是有的。但是相就是性,所以有即非有,那個性它能顯相,所以空也不空,那妙就妙在這裡。這是把事實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這是宇宙萬有的真相。

  下面這是大師用個比喻來說明,這就是當時的比喻,剛才我們用無線電收音機這個比喻,比他這個好懂,他用鏡子。『如』,就是譬如。譬如『瑩淨』,瑩淨就是很乾淨,很乾淨的一面鏡子。這一面鏡子什麼東西都沒有,乾乾淨淨的,這叫空。鏡子是空的,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是名含空;而明鑒朗徹』。朗徹是什麼?它能夠照。它照到外面清清楚楚,裡面照的有影子,那是外面,它統統照進去了。那它照在這裡面,這裡面不空,這裡頭有相,『故絕空相』。它不空,裡面鏡子,鏡子空的,沒錯。但是裡頭照的有境界相在裡頭。用這個比喻前面講包空,包空而絕空相,你不能執著,不能執著空。『明鏡本具能現眾象之德』,那這個意思也好懂。它本來就具足這個能力,它能照,它具足這種德用,它能照,這是包有。『能現即是明鏡,故絕有相』。它雖然包有,它還是一面鏡子。它那個有是影像,它不是真有。所以有而非有,空而不空,顯這個意思。那用這個比喻,跟前面講的這個法合起來看,意思就更清楚了。說這個以比喻來對法是『義自分明』。這個意思格外的明顯。下面,大師又假設一個問答。

  【問。文云絕相者。為絕空有之相。為絕真界之相。】

  這個問的意思很深。實在講,這個『絕』就是離的意思,離就是不執著的意思。只要你不執著,就對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他這個地方問,這個問還是有執著;他沒有執著,他就不會問了。他還是執著到底是離『空有之相』,還是離『真界之相』?這個真界就是一真法界。答也答得好,問的問得好,答也答得妙。

  【相之極也。極於空有。】

  那個『相』要一樣一樣講,那哪能講得盡?講不盡的。說一個『空有』,可以說把所有一切現象全都包括。所以用空有兩個字來歸納,稱之為『極於』,就是歸納到最後,這兩個字全都包括了。

  【但於真界而絕空有之相。即真界當體便是絕相也。】

  這兩句話,諸位能不能體會它的意思?『真界』裡頭,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相。一真法界裡面,『當體』就沒有分別執著。諸位同修,你們對這個意思要稍稍能夠領略一些,你再去看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就是這個境界。《無量壽經》講得很清楚,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整個世界裡面沒有名字。我們看到這是房屋,他那裡沒有房屋這個名稱,也沒有什麼樓閣、宮殿,什麼樹木、花鳥,都沒有名字。人也沒有名字,也沒有佛的名字,也沒有菩薩的名字,也沒有張三、李四什麼名,他沒有名字相。你看看,跟這個意思是不是一樣的?

  佛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是完全依照我們這個地方分別執著來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七寶、有宮殿、有樓閣、有寶池、有八功德水,又有菩薩,又有佛,給你講這一大堆,到了西方世界,這統統沒有。為什麼沒有?就是這個境界。一切都沒有,這是一真法界。這些現象,你分別才會有的;你不分別,哪有?由此可知,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品下生,入了那個境界,都沒有分別心,也沒有執著了。你明白這個道理,如果我們在現前能把一切分別執著捨掉,那你就拍拍胸部決定往生。為什麼?他那個標準,你跟他太接近了。我們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沒有把握往生。為什麼?你跟他那個有相當的距離在。你的分別執著這麼重,這怎麼行?

  所以祖師大德給我們講,念佛,你看蕅益大師講得多好,品位高下在於持名之深淺。功夫的深淺,他沒有說多少,沒有說念得多的人,那個品位就高;念得少的人,品位就低,沒有說。可見得念多少沒有關係,關係在哪裡?功夫深淺。這個功夫與境界相應。什麼是功夫?心愈清淨,分別執著愈少,那功夫就愈好。這不但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從理上講;性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我這個分別執著心愈淺,淺是我愈接近性德。實在講,不僅是念佛用這個原理,所有一切大乘佛法的修行,統統是這麼一個道理。禪家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他能夠見性;我們自己要在這上下功夫,你對這個道理了解,你也能夠觀察一切修行人,不至於受他騙。現在這個世間,《楞嚴》上說得很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看看他所說的、他所行的,如果與性德相應,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如果與性德相悖,那就值得懷疑,我們可以對他敬而遠之。敬是尊敬,為什麼尊敬他?他有性德,我怎麼不尊敬?從性上看他是佛。為什麼遠之?他現在迷,他跟我差不多,我分別執著,他也分別執著。這個遠就是不必學他,不必要跟他學,遠是這個意思。不是說看到他,我躲他遠遠的,不是的。我天天跟他在一起都沒有關係,天天生活在一塊,我不學他。因為他的想法、看法、做法與性德相悖,不相應,遠是這個意思。

  你要是真正會了,無時無處不是菩薩修行的好處所。你看那個順性德的人,我們跟他在一起,我們學他;不順性德的人,我們天天看到他的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證明什麼?我不迷。我怎麼曉得我不迷?我跟他在一起,我知道我不迷,我的看法、想法、做法,我跟他相反。他不順,我順。所以你說修行,要不要選擇環境?不需要。要選擇環境,那是低級的修行法;高級的修行法,沒有,不要選擇環境。為什麼?一切環境統統是性德顯現的,你有什麼好選擇的。你有選擇,實在講,與性德相違背。所以佛跟我們講,要選擇環境,多半對小乘人說的。小乘人完全用第六意識,他有很重的執著。你有很重的執著,那就要選擇,擇善固執,那就選擇。如果你分別執著甩掉了,那就沒有選擇了。那個修行,就跟佛與大菩薩的修行沒有兩樣。這個講佛,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當然不是指圓教的佛;圓教的佛,他功德圓滿了,他沒有再修。下面三種佛,還是要修行,所以佛菩薩都要修行。這是說明一真法界的狀況。

  回頭我們看看《無量壽經》,才曉得原來西方極樂世界跟這個完全相同。所以夏蓮居居士編的《淨修捷要》裡頭,明白給我們開導,極樂無異於華藏,沒錯。他這裡講的是華藏世界,極樂無異於華藏。所以彭際清居士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有道理,不是隨便講的。尤其是他的《華嚴念佛三昧論》,那真的是把整個《華嚴經》理論、修法、境界的精華,歸到念佛法門。就是利用念佛這個法門入華藏世界,入一真法界。這如果不是真正通達華嚴淨土,那篇文章寫不出來。黃念祖居士講的錄音帶,這個錄音帶講得好。這個帶子我們此地有流通的,這篇文章,我們最近要把它印出來。現在這個版已經做好了,在校對,將來隨著這錄音帶流通。我們一般人,尤其是念佛人,常常講念佛,四種念佛這是大分,四種念佛:觀想念佛、觀相念佛、持名念佛、實相念佛。前面這三種講得多,實相念佛講得很少,講也講不清楚。彭際清居士《華嚴念佛三昧論》裡面,就把實相念佛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實在說的,入這個境界念佛就是實相念佛。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尤其是黃老居士講的時間短,七個錄音帶就講圓滿了,實在是非常的難得。再看底下這句的解釋:

  【入言象而無跡者。】

  『言』是言語。『象』是形相。

  【言象之義。下文廣辨。】

  就是『言象』這個意義,底下會詳細說明。

  【此明真性不離言教之中。然且絕蹤跡也。】

  這的確是要知道,尤其是想要深入經藏,不可以不知。古人聽經研教,他會開悟;現在的人聽經研教,不會開悟的。為什麼不會開悟?他聽經,就被那個講的人迷了;他研教,就被那個經典文字迷了,他怎麼開得了悟?我們俗話說,讀經,死在字裡行間,這就不能開悟了,這就錯了。為什麼?他著了相。他聽經著了言說相,他看經著了文字相,這怎麼會開得了悟?你要想開悟,開悟不能執著,所以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第一個離名字相,名字相就是名詞術語,你看佛學大字典那麼一大堆,統統是名字相,要不要?要,不要又不行,此地說,這講的是『真性不離言教』,離真就不要言教了,那釋迦牟尼佛也不必說了,我們怎麼樣都知道。需要用這是什麼?這是手段,這不是的目的,這是手段。好像這個經教是什麼?指路牌。那個指路牌放那裡,你不要執著它,它指你往那個方向去,你往那裡走去就行了,不要執著它。佛給我們說的一切法也是如此,你不要執著,不能執著名字相。第二個,離言說相。佛講得再多也不能執著,不能執著名字,不能執著言說。第三個更高,離心緣相。心緣是什麼?你心裡面想,這句話什麼意思的?這不能想,這一想就錯了。你這一想,這什麼意思?好了,你落在第六意識裡頭,第六意識是個障礙,被它所障住了。你要是研教、聽經,你看看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這樣才能開悟,才能夠大徹大悟。

  不但禪宗特別著重這個原則,教下也不例外。禪宗能夠守住這個原則,可以到大徹大悟;教下能夠遵守這個原則,可以到大開圓解;念佛的人要遵守這個原則,可以到理一心不亂。這個重要,要緊得很。所以要知道佛菩薩教學,不能不用言語文字,言語文字是手段,你要藉這個手段體會心性,這就是你會用心。所以古德常講,聽經要在消歸自性,消是消化,你要把它消化,歸到你自性上去。這段所講的,統統講的自性。你為什麼不能消歸自性?就是因為你執著名字相、執著言說相、執著心緣相,所以你就沒有辦法消歸自性,你得不到受用,真正的受用你得不到。果然能夠消歸自性,那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馬上就起變化。這個變化是什麼?轉識成智。所以修行要在轉識成智,那叫真正的修行。這個樣子,必定是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樣子。你果然是功夫得力,你的煩惱一天比一天少,分別執著一天比一天淡薄,智慧一天一天增長。

  佛法講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那沒錯,是這個效果。你得會用功,不會用功的人,學佛是苦不堪言,愈學愈苦,愈學煩惱愈多。這都是走錯了路,與佛的教誨背道而馳。沒有順佛教,是與佛的教誨相違背,才會產生這怪現象。為什麼佛菩薩教我們要離這三種相?此地說得很好。明是說明,說明「真性不離言教之中」,『然且絕蹤跡也』。為什麼?名字、言說、心緣了不可得。有沒有?有,有但是不可得。所以你不能執著,執著就壞了。這三樣東西,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一切有為法,這也是有為法,名字有為法,言說有為法,心緣還是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怎麼可以執著它?這是把理由說出來,你不應當執著,執著錯了;不執著,你就見性了。佛說的這個真實意義你就懂。一執著,錯了。這個難,的確是難。

  你才曉得,現在多少學佛的人,拿到佛經當做一門世間學問來研究,把佛法變成世間法。怎麼變的?因為他有,他執著名字相、言說相、心緣相,這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換句話說,所謂世間法,就是有分別執著的叫世間法;離一切分別執著的,就叫出世間法。世間法跟出世間法界限在哪裡?沒有界限,找不到界限,沒有界限,可以說就是一念之差。一念執著,《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間法,也不是出世間法。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穿衣吃飯都是出世間法。不但穿衣吃飯,禪宗說得更妙,道在哪裡?乾屎橛。乾屎橛是什麼東西你們不知道。古時候,物質沒有現在這麼豐富,解大便的時候用個小木棍子,那叫乾屎橛。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衛生紙,那是道。所以道是什麼?道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在哪裡?乾屎橛。你看看,這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沒有一法不是。你離開一切分別執著,沒有一法不是;一有了分別執著,你說哪一法是?沒有一法是。所以你要明白,說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名字相。你懂得這個意義,不執著它,你才能夠見性,你才能夠真正得自在,法身般若解脫才能夠得到。下面大師又用一個比喻來說:

  【如水遍入諸波。無別水相。不同人入屋中。別有人相。】

  這就講一個是比喻執著,一個比喻不執著。水入到波浪裡面去,水就變成波浪,波浪變成水,水跟波分不開,融成一體。這就比喻什麼?就是真性不離言教,且絕蹤跡也。下面一個比喻是什麼?比喻凡夫執著。好像我們人入到這個講堂,這是屋子,入到這邊來了,各人有各人的相。各人有各人的相,是我們分別執著裡頭分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人相、我相了不可得,那就是《金剛經》的標準,四相沒有了。四相沒有了,那就是佛菩薩的境界。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真法界裡,像《華嚴經》,世尊給我們講的四十一個階級,從初住到等覺,佛稱為妙覺,這總共四十二位。佛是對我們這些分別執著的人說的;實際上,在那個境界裡頭有沒有這個相?沒有。不會說他是初住菩薩,他是二住菩薩,沒有,他們裡頭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執著,一律平等。雖然一律平等,但是每個人的無明它存在,無明厚薄確實不一樣;因為這個不一樣,所以佛才給我們說四十一個階級。

  所以佛給我們說的是從什麼?是從分別相上說的。咱們眾生分別執著,佛眼睛裡面所看到的是從平等性上看的,那些境界裡頭全是平等性,所以他們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分別,當然就沒有意見。沒有意見,當然就不會吵架,不會鬥爭。我們會吵架,會鬥爭,因為有意見。意見從哪來的?分別執著來的。由此可知,佛教弟子們修六和敬。為什麼教你修六和敬?六和敬接近性德,六和敬就是性德。學佛的人,最終目標是明心見性。你不修性德,你怎麼能見性?這是一定道理。我們念佛的人求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性德。理一心不亂,跟禪家的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就是說法不一樣而已,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一個境界。教下的大開圓解也是這個境界。所以這個境界一得到,就全得到了。譬如我們證得理一心不亂,經教通不通?當然通了。為什麼?大開圓解。一切經教,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這就是大開圓解,當然就明心見性。所以說不管從哪個法門入,除非你入不進去;入進去,決定是一樣的。六祖大師,你看他沒有學過經,沒有學過經教,他也不認識字,他明心見性了,任何經典,他不認識字,你要念給他聽。你念給他聽,他就會講給你聽,他統統明瞭,大開圓解,這教下大開圓解了。明心見性就是大開圓解,就是一心不亂。再看底下這一句:

  【故曉公起信疏序云。玄之又玄。豈出萬象之表。寂之又寂。猶在百家之談。此證入言象也。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在言裡也。四辨莫能談其狀。此證而無跡也。】

  這段是元曉法師在《起信論》序裡頭幾句話。宗密大師也把它引用過來證明,他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元曉是唐朝時候人,他是暹羅人,就是現在的韓國。他是韓國人,在我們中國留學,很有成就。這個人也是修淨土法門,所以他有《無量壽經》的註解。這『玄之又玄』,這句話是出自於《老子》的,『豈出萬象之表,寂之又寂,猶在百家之談』。這個百家就是我們中國講的諸子百家。所以你看入這個境界,這個諸子百家不是佛法,有沒有離開佛法?沒有離開,任何一法都沒有離開佛法。所以悟了,一切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剛才說了,迷了,《華嚴經》也不是佛法。所以佛是什麼?佛是覺,就是不迷。什麼叫佛法?佛法就是對一切法覺而不迷,這叫佛法。非佛法,就是對一切法迷而不覺,是這個意思。

  所以覺悟的人,看一切法的確一一法裡頭都有無量義,所謂是「破一微塵,除大千經卷」。一微塵小,一粒微塵,是從一粒微塵裡面,你要說這一粒微塵就是大千世界這麼多的經卷,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為什麼它有這麼多的意義在裡面?它是性德,性德沒有大小。所以佛再給我們講,小裡面能包大,它沒有大小;如果有大小,就不是性德。大小是什麼?是對立的。性德是絕待的,沒有對立。凡是對立的,都是與性德相悖的。換句話說,都是迷的見解。悟了的見解,沒有一法是對立的,法法是圓融的。圓融裡面再建立對待,那是大慈大悲。為什麼?是與那些迷人相處。譬如說佛菩薩與我們相處,他要建立,他要不建立對待法,他就不能跟我們相處,所以他要建立。但是他知道,他那個建立是假的,不是真的。是為我們而建立的,不是他自己真的建立這些法。他自己生活在一真法界裡面,他跟我們相處在十法界裡,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說穿了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自受用裡面,沒有見性;他受用裡面,有見性。為什麼見性?因為你沒有見性,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這就叫什麼?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使世間秩序不破壞,這叫大慈大悲。用這些手段,慢慢再誘導一切眾生,由分別入不分別,由執著入不執著,把他的境界逐步向上提升,這就是慈悲教化。這段就是說的這個意思。所以說悟了之後,看諸子百家那都是佛法,那都是佛經,沒有一樣不是的。不但諸子百家,剛才講一微塵都破大乘經卷。我們現在看看小學、幼稚園念的課本,沒有一樣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點都不錯。你要叫佛菩薩來講,他講的跟《華嚴》沒有兩樣,一個道理。從跡象裡面講本體,從本體裡面出現相,再講它的作用。《華嚴經》不過是講體相用,小學一年級教科書,你打開也是體相用,沒有兩樣。你才曉得,到那個境界裡頭沒有淺深,沒有大小,這些跡象統統都沒有了。

  『此證入言象也,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這個境界就講得高。五目是什麼?是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非象表也,五目不能睹其容,這才叫真見。可見得我們這個見,見的都不真,見的都不透徹。我們這個見,偏見、淺見。人家那個見是真見、徹見。你看《無量壽經》裡面講的洞視,洞視是徹底真實的見,無所不見,那叫洞視。這種境界,諸位想想看,我們在此地說聽都不容易。不是長期在道場我們共同薰習的,我這個講法你很難體會,你不知道我在講什麼。所以我們台灣的講堂裡面,水準的確在全世界來講最高的水準。你到其他地方,你這樣講,沒有人能聽得懂。他從來沒有聽過,頭腦裡頭沒有這個印象,你跟他講,困難。那只好不講了,講了惹麻煩。講什麼,他要問;問的時候要解答,那扯不清了。所以只好不講,把這個省掉了,只好不講。說聽都不容易,入這個境界談何容易。所以你想入這個境界,那只有一個方法,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這個境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入這個境界。所以念佛法門確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生成佛的唯一法門。

  《華嚴》到最後,這章裡頭,如果不是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能入這個法界嗎?太難了。入進去一分、二分,不能夠圓入,不能夠徹入、究竟入。所以他到最後還是要念佛求生淨土,你才曉得淨土法門的殊勝。不知道這個道理,往往把淨土看輕。真正明白了,才曉得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原來諸佛徹底的境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入了。你才會死心塌地的念這句阿彌陀佛。

  下面一句說『在言裡也』,前面講象表,這是在言裡頭。象表,是無言不能見。言語裡面,『四辨莫能談其狀』。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說不可思議,議是議論,沒有法子說。為什麼沒有法子說?這個沒有法子說,給諸位講,這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我們面前,我們哪能離開?禪家常常說,舉例子講,譬如說這個,你們大家看得很清楚。我要問諸位,離一切名字相,道一句來,你講給我聽聽,你能不能說得出來?你說這是毛巾。毛巾是名字相,我叫你離名字相。你說黃色的,黃色也是名字相。你說這是一塊布,布也是名字相。你離一切名字相,你說一句來給我聽聽,說不出來,這就叫不可思議。什麼不可思議?沒有一法可思議,法法皆不可思議。到了思議都覺了,真相大白了。真相就是這個,所以一點都不稀奇。我們今天看不到一切法的真相,就是什麼?你把它加上名字、加上想像。加上名字,已經就是把這個相變質了,再加上想像,那變質就變得更厲害。所以真相就失掉了,你所見到的是假相。假相跟真相在一起,離了假相,找不到真相;離了真相,沒有假相。

  所以我就跟你講毛巾,這毛巾是假相,不要這個名詞,這是真相。這真相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你說佛法難懂,佛法很玄,玄在哪裡?一點都不稀奇,非常的平實。他就教你覺悟,不要迷。離了一切虛妄的分別執著,見了真相。真相是什麼?平等相。什麼不平等?有執著就不平等,離開一切執著,平等的。所有一切的不平等,統統是分別執著而生的,分別執著根本就是虛妄的。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回過頭來再念淨土五經,那就很有趣味了,就愈念愈有味道,你懂得這裡頭的意思。所以四辨莫能談其狀,這個四辨是四無礙辨才也說不出來,言語道斷。『此證而無跡也』,跡是跡象。沒有跡象,這是講證明,證明確實沒有跡象。

  【大經云。】

  凡是此地講的『大經』,這《註疏》裡講《大經》,都是講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它這卷是《別行疏鈔》,這卷是單獨流通的,所以稱《華嚴經》為大經。我們淨土宗稱大經,就稱《無量壽經》,這要曉得的;通常一般的經論裡講大經,都是指《華嚴經》。

  【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餘。】

  這個小字是註解,就是「遍入」。就好像我剛才比喻電一樣.我們廣播電台發射電波的時候,無所不在,統統都在。哪個地方有緣,它就先響,有收音機一撥,它就會響了,就是這麼個道理。無論是有情、無情統統是法性。沒有法性,什麼東西都沒有,有情、無情全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虛空,虛空也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沒有一法不是法性變現的。所以『法性遍一切處,遍一切眾生,遍一切國土』。下面講『三世』,三世是時間,遍一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遍入。

  【亦無形相而可得。】

  這就是沒有跡象,雖遍一切處,的確找不到『形相』。這個意思,諸位如果要是回味一下《楞嚴經》上七處徵心,那你也會很清楚的體會得到。《楞嚴經》那段文很長,七處徵心。心在哪裡?我們六根靈明覺知是心的作用。所以世尊他很高明,他不講真心、妄心。因為真心、妄心實在講是一個心。什麼叫真心?覺悟了叫真心。什麼叫妄心?迷了叫妄心。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總而言之,只能一個心。他問阿難,心在哪裡?心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所以一切物相,物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它就會產生障礙。為什麼?空跟有就是障礙,因為空跟有是一,所以它沒有障礙。空跟有,如果真的是二法,那就譬如我們講,我們的茶杯是有,這明明這麼大一個體積,我把這個地方拿到這裡來,這個地方應該空一塊才對;這個地方應該怎麼擠,擠過來。為什麼沒有這個現象?因為空有不二,空有無礙,真性遍一切處,所以它能夠保持這個相狀不會起變化。

  所以我們這個人,無論移動到哪個地方,六根一樣起作用。就好像那個收音機一樣,我在這個地方開了會收到,我搬到那個地方去的時候,是不是這個地方的電流跑到那裡去了?不是的。因為它那個電波無所不在,隨便你移到哪個地方,它都起作用。我們眼能見、耳能聽,什麼起作用?就是那個電流起的作用。所以我們不管走到哪個地方,因為它真性是遍法界的,真性就是真心。阿難是大菩薩示現的,楞嚴會上裝糊塗,裝我們眾生這個樣子,所以才亂問一通,就是代表我們的境界。不是他真糊塗,他是假糊塗,他是演戲給我們看,我們要知道。所以這裡頭妙義無窮。說的是什麼?說的事實真相,統統說的是我們本人。

  你真正要明白、覺悟了,我們人與人相處,是自己跟自己相處。真正入這個境界,才能真正得到常樂我淨四淨德。常是真常,永恆不變,西方極樂世界是如此。所以那個世界,你得到了,那是真正得到,壽命永遠無量,那這是吉相。相有,有體當然有相﹔有相,當然有作用。雖然有吉相,西方極樂世界人沒有一個著相,沒有一個人是有執著的,沒有一個人是有分別心的,統統沒有,所以他才大用無邊。一念頃能夠遍歷恆沙諸佛國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得大自在,大神通。我們平常用別的法門修,那我們這一生沒指望。要修到那個境界,要按照佛經上講,要修兩個阿僧祇劫。兩個阿僧祇劫,不是從我們現在算起,是從證得初果那天算起,沒有證得初果之前不算,統統不算。如果那個要算的話,那我們不止兩個阿僧祇劫了。我們過去世生生世世修行,早已經超過兩個阿僧祇劫都不止了。可惜統統不算。為什麼?因為生生世世修行都沒有證得初果,所以一概不算。是要從證得初果那天開始算起,算兩個阿僧祇劫,多難。

  所以佛是真正慈悲至極,淨土法門教你一生成就,不必要那麼長的時間。這個法門,《無量壽經》上說,多少菩薩想聽這個法門都聽不到,沒有緣分。我們遇到了,應當要珍惜。怎麼個珍惜?這一生決定成就,這才叫珍惜。這一生要不成就的話,那這很冤枉。那這個法門就錯過了。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