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第八十集)  1989/1  台灣華藏講堂  檔名:04-003-0080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一十四面第六行,看《疏》:

  【九示其終歸者。終歸法界。若因若果。若境若心。一以貫之。法界究竟。】

  我們看《鈔》,鈔裡面是註解。這是教起因緣的第九段,給我們講一切法一個真正究竟的歸宿,這是講到法界。『示』是顯示,這個『其』就是指一切法,《華嚴》是一切法的總稱。

  【至最究竟者。經云。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但以相待義門。強名因果心境。今既證窮念絕。何果何因。因果心境一體無異。故經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是三無差別。】

  我們看到這個地方,這是一段。佛法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實在是擺在我們面前。諸佛菩薩證得,也就是說,他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樣樣明瞭。凡夫是迷失了真相,在事實真相裡面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自己找了一大堆的麻煩;這些麻煩,簡單的講,就是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為悲憫這些迷惑顛倒的眾生,示現教化。他所教給我們的是要我們自己親證真實的境界,是一真法界,證的。前面給我們所說的,可以說是修學的層次,到最後證到究竟圓滿,那個真相是什麼?就是『法界』,這個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裡面是真正的平等。所以講到『究竟』,這個究竟,俗話講的成佛,成佛是究竟,或者說無上正等正覺,這是究竟。正等正覺不究竟,無上正等正覺,這究竟了。在念佛法門裡面,理一心到極處也是這個境界。通常我們講理一心,以《華嚴經》來講,圓教初住菩薩就開始證理一心,一直到等覺、妙覺,那是究竟圓滿,妙覺位才是究竟圓滿,還叫理一心。由此可知,理一心裡面有四十二個階級,最後的這個階級就是究竟圓滿了,究竟圓滿是「平等真法界」。

  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實證不容易。可是佛確實有真實的善巧方便,能夠叫我們每個人,在一生當中都能夠證得這個境界,這就是持名念佛法門,這是真實不虛的。這個法門不但是我們本師說是難信之法,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音都說這是難信之法。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才曉得真的是難信之法。難在什麼地方?難在眾生不容易具足深厚的善根。所以能相信的,真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他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諸位想一想,這種善根是多麼深厚,絕對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過去的善根是累世的修積,今世得十方諸佛的加持,這樣才能相信。古人講,「難信難信真難信,億萬人中一二知」,這個話說得不過分。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過去生中行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還不能相信。由此可知,真正能信的,你的過去世所修的善根必定超過阿闍王子。換句話說,不止供養四百億佛,供養四百億佛還是不夠的。這是我們把那個難信的原因找到了。

  我們看到現前,甚至於很多不識字,好像沒念過書,沒什麼知識的人,一說他就相信,他就老實念,到最後臨命終的時候,他能往生,他能預知時至,這個很多。我在年前,關源法師來看我,他就講,他在南投鄉下一個小廟住,跟他住在一起有一位老和尚,八十六歲。平常看起來也看不起眼,他臨終的時候預知時至。生病生了十幾天,但是沒有病苦,雖有病不苦,頭腦清楚,這個身體翻身轉動都還不要人扶,清清楚楚。走的前一天跟大眾辭行,臨走的時候,還叫人請住持(當家和尚),給他致謝、告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關源把這個事情來告訴我,他說他念佛,他一天念幾萬聲佛號,那個念珠他不是一粒一粒數的,他是一把一把抓的。來告訴我。我說不管是一粒也好,一把也好,只要念得不斷就行了,不必拘束在這些形式上,他是真念。這是最近的事情。念佛往生的確是時有所聞,這就證實這些人過去生中善根之深厚,不是普通人能夠相比的。

  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此地所講的『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也許諸位讀了這兩句文,聽我這麼一說,你害怕了,這西方世界有阿彌陀佛、有菩薩、有聲聞、有天人,怎麼說無佛無眾生?給你講西方極樂世界,有佛有眾生,就是底下兩句,『但以相待義門』,相待就是相對的,『強名因果心境』,其實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沒有,你念《無量壽經》就曉得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相貌完全一樣,受用完全相等,沒有名字。你居住的地方,沒有街道的名字,也沒有門牌號碼,什麼都沒有,平等真法界。由此可知,《無量壽經》你念了四十八願就曉得,你就知道那個地方的情況,那裡是平等的法界。換句話說,通常修行,等覺菩薩以上才能入這個境界,所以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是真的。凡夫為什麼會去?佛力加持的。阿彌陀佛以什麼能力能夠加持你,使你得到?是因為你過去世無量劫所修積的善根。這是你自己的真因,佛加持是增上緣,所以你才能夠在一生當中,就從凡夫地位一下就超生,跟等覺菩薩相等的地位,這是不可思議。

  所以教下的人不相信,哪有這個道理。他之所以不相信,不知道這個人過去生中善根深厚。就如同世尊當年在世,有一個人要求出家,那麼多阿羅漢看到這個人沒有善根,最後佛給他剃度了。告訴大家,他在無量劫之前,是一個砍柴的樵夫,在山上遇到一隻老虎,嚇得爬到樹上喊一聲「南無佛」,這個善根今天成熟。阿羅漢沒有這個能力,阿羅漢的通力,只能看五百世,無量劫之前,不是阿羅漢能力能夠知道的。所以一般人對這個法門懷疑,這是有道理的。何況他們連阿羅漢的能力都沒有,他怎麼能觀察一個人無量劫來的善根。從前說難信難信真難信,我們實在說不出難信之所以然,現在《無量壽經》念多了,才真正知道難信之所以然。所以西方世界就是等覺菩薩跟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是此地講『終歸法界』。這個法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就是此地所講的「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我們拿《無量壽經》一對照,完全相應。佛給我們種種解說,這是從相對上解說的,「強名」,勉強建立這個名稱。「因果心境」,心是正報,境是依報。生到西方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名號統統沒有了。你去想一想,那個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平等真法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

  所以『今既證窮』,窮是窮盡,到底了,現在證,菩薩修證。沒見性之前的,我們不談;從明心見性開始,圓教初住,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證一分,無窮盡。四十一品無明統統都斷了,這到底了,證窮了,到底了,『念絕』了。念什麼?妄想。佛在《華嚴》上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妄想是念絕了,妄想斷盡了,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也斷了,到這個時候,所有一切分別都沒有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斷了,那還有什麼因、什麼果?有因有果,因果是對等的,就是妄念。還有什麼心與境?心境也是相待的,都是相對建立的。到這個時候為什麼一切都斷盡了?底下講,『一體無異』,無論是依報、正報,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個體,一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確實是一,不是二。這樁事情很不容易體會。經上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覺得我這個講法,跟諸位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想沒有法子體會。為什麼沒有法子體會?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但是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常常用比喻說,此地下面還有比喻,正說不能體會,希望從比喻當中去體會。

  底下引經說,『故經云,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是三無差別』。心佛眾生是一,決定沒有差別。心是講體,佛與眾生是講依正莊嚴,心佛眾生都是真如本性的起用。體是一個,理是一個,知道體、理是一個,所有一切相用還是一個。所以佛與大菩薩明瞭事實真相,他在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樣與一切法相應。相應是什麼?就是與平等法界相應,他契入平等法界;以下的九法界眾生,妄想執著沒有斷盡,他有妄念,他有分別,他有執著,迷失了一真,迷失了平等,他的法界是不平等的。諸位要知道,不平等的是假的境界,不是真的。只有一是真的,十法界都是假的,都是勉強建立的,只有一法界是真實的。換句話說,在一切境緣之中,人事環境、物質環境,只要你真正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才能契入平等,稍稍動一念就錯了。不但世間法裡頭,不能動一念,佛法裡也沒有動一念。為什麼?沒有佛法。《金剛經》說得很好,「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哪有佛法!佛法是從眾生法相對建立的,眾生法沒有了,佛法就沒有了,它相對建立的。所以要知道,無佛無眾生,這個時候心才真正到清淨,到證窮念絕,我們的自性、體相、作用圓滿的恢復了。

  在佛法,顯教、密教無量法門,只可以說,方法手段不相同,目標都是相同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門的修學,看各人的根性,對個人的根性,修起來方便容易;不對根性,修學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才開這麼多法門。像一個講堂,很多門進來,你距離哪個門近,那一走就進來了,不必去繞幾個圈子去找,挑選這個門進來,進來都一樣的,用不著繞圈子去挑選,哪個門近,就從哪個門進來的。所以佛沒有定法可說,無非是誘導一切不同根性的人就路還家,這叫方便法。所以方便法門,對甲方便,對乙未必方便;對乙方便的,對丙未必方便,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法門的效果,這是我們一定要重視的,那就是我們修學,我們是不是真正得利益?那個真正利益,從什麼地方去觀察?從我們妄想執著。我的妄想執著,從修學確確實實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這對了。好像我們有病,服藥,這個藥見效,吃了之後,果然有起色,這法門就正確、就沒有錯誤了。如果這個法門用了之後,妄想分別執著煩惱不見得減少,這就好像我們害病,吃這個藥,沒有起色,甚至於吃這個藥吃錯了,反而還病情加重,這就錯了。

  我們學了佛,妄念比從前還多,煩惱比以前還重,那就大錯特錯。不是法門錯,是我不對根器。所以我們害病曉得,這一不對症的話,我們會另外找醫生;修學法門的時候,也要有這個覺悟,不對症了,我們得要換一個方法來修,來試試看,一定要這個法門見效。這個見效的時候,你修學起來,一定得快樂、得法喜,叫法喜充滿。你的煩惱慢慢一天比一天輕,分別執著會減少,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消業障,什麼是業障?妄念是業障。那妄念少了,業障就消除了。業障消除的現象,就是心地清淨,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業障消除的現象。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如何去選擇法門,怎樣在修學當中勘驗自己是不是如法?功夫是不是得力?從這個地方去勘驗。所以佛法有真實的好處,有真實的效果。這段經文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等覺菩薩的境界,我們雖然念這個文,確確實實很不容易去體會。下面大師在此地舉個比喻:

  【如金作器。巧拙懸殊。一以貫之。唯金究竟。】

  這舉個比喻說,譬如以『金作器』,金是材料,器,就是各自做各種的器具。我們今天到銀樓去看,以金作的器,常見的,像這項鍊、手鐲、戒指、耳環各種不同的樣子。有的做得非常的精巧,有的比較粗糙,『巧拙懸殊』。這懸殊再大,那是什麼東西?全是黃金,沒有兩樣,都是黃金做的。把這個巧,比喻作四聖法界;把拙比喻作六凡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精粗苦樂不同,總而言之一句話,它的體都是真如本性的,是一個東西變的。就好像許許多多不同的器,全是金做的一樣。你從體上去看、從理上去看,只有一個,沒有兩樣,體是一個;你再從相上去看、作用上去看,還是一個,花樣再多,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所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相是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種種不同的相,性就是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你必須在這個地方參透了,你才曉得三無差別。無差別,這裡面之中,才證得真正的平等。所以他才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平了。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好醜,還有高下,沒有平,他還是不平。不平就是迷,平等是覺。

  《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什麼叫覺?清淨平等就是覺。什麼是迷?不清淨、不平等是迷。夏老居士會集這個本子,好就好在此地,開宗明義從經題上,就把這些要領給你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它最大的特色,全是原譯的經文,自己沒有加一個字,這非常之高明。我們學佛能在這上要抓住,我們就曉得怎麼修是如法的,不會聽信別人的謠言。人家所講的,我們決定不反對,為什麼?他講得都對,沒有一樣不對。雖對了,我們用不上,對我的根性用不上。所以要不要去反駁?不需要。我們自己要緊的是修清淨心、平等心。極不平等裡面,我們修平等;極不清淨裡面,我們修清淨,所以順逆境界都是菩薩修行之處。一切境緣當中,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修清淨平等。境界之中,樣樣清楚,樣樣明達,那是覺,不是糊塗,不是不知道,樣樣都知道。雖知道,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用什麼方法修?我們用念經、念佛,用這個方法修,或者是念咒、參禪,那是方法不同,修行的方向目標完全相同,所謂是殊途同歸。這是用這個比喻來顯示一切法沒有差別。

  【法界義。如下宗中說。】

  什麼叫『法界』?這裡並沒有詳細給我們說明。十門開啟,我們這還在第一門教起因緣,到底下在討論宗旨的時候,再給你說明法界的意思,留在底下再講。

  【從四至九。次第與大疏一向倒者。彼釋大部之意。順於根本頓宗。欲明從本起末。故法界居初。標云教本。】

  這是宗密大師給我們解釋教起因緣裡面的這十段的科目,這十小科的題目,跟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順序不一樣。《華嚴經疏鈔》裡面,第一科就是跟我們講法界,他這個地方到第九才給我們說出來,把這個原因講出來。所以從第四科到第九科,這個次第與《大疏》『一向倒者』,與《華嚴經疏鈔》顛倒。『彼釋大部之意』,彼是指清涼大師《疏鈔》,它是解釋《大方廣佛華嚴經》,解釋全經的大意,是『順於根本頓宗』。《華嚴經》在佛法裡稱為根本法輪,所以順於根本頓宗。『欲明從本起末,故法界居初』。這是清涼大師解釋《華嚴經》的次第,這是有他的道理的。『標云教本』:

  【此釋不思議境界一品之意。】

  這就宗密講,他今天在此地給我們解釋的,只解釋這一品。這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華嚴》裡叫「入法界品」;在《四十華嚴》裡面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他是解釋一品。但是這一個《別行疏鈔》,是解釋一品裡面的一卷;換句話說,一章,最後的這一章。雖然解釋最後這一章,如果對於這一品的大意也不曉得的話,這一章沒有辦法體會。雖然給我們解釋這一章,還是在這一品經從頭講起,但是前面只介紹大意。所以此地的十門開啟是這一品的大意,跟一經的大意,雖然是有相似之處,但是重點不相同。這是把原因給我們說出來。

  【順於修證次第。欲明趣入本源。故法界最後。標云終歸。】

  『終歸』法界,這就說明,為什麼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這個法界擺在第一條,擺在最初,宗密在此地把它擺在最後。一個是根本的頓宗,從根本講起;一個是講修證次第,修證次第到最後才契入法界,才證得一真法界。換句話說,一個從解門上說,一個從行門上說。這個經是著重在行門,清涼大師講全部的《華嚴經》重在解門,所以他的排列的順序不一樣。

  【今且略明此中次第生起之意。不能和會大部之疏。故云略明也。】

  這在此地略說。此中生起次第,『此』是指《別行疏鈔》,就是指我們這本裡面所講的『次第』、順序。『大部』,是清涼大師講的全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疏與鈔都是清涼大師自己作的。不像此地,這部經疏是清涼的,鈔是宗密的,是兩個人的作品。這《華嚴經疏鈔》是一個人的,鈔也是清涼大師作的。這說明《大疏》跟《別行疏鈔》為什麼有出入?為什麼有不相同?那不能夠細說,只能夠略說,『故云略明也』。底下:

  【第一。直明經宗法爾常說遍說。】

  『宗』是宗旨,也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這是自自然然的。問題在哪裡?在我們凡夫是心思太粗、太大意了,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出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會迷失了自己,我們不能順其自然。看看佛法,看看我們中國儒家、道家,可以說他們從意識形態到一切生活都是順乎自然的,我們今天與自然相違背,這是真正慕道、修道、行道值得認真去反省的。意識形態順乎自然,就是前面講的,無念無思,是自然的,有念頭、有見解、有思想就不自然了。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有一物就不自然了。

  這是從意識形態上說、生活方式上來講,古人飲食說什麼?你看看《禮記》裡面的「月令」,哪一個月生產的東西,他就吃這個月的,完全符合於大自然,他身體健康。現在人身體沒有從前人健康,為什麼?違背了自然,明明是三月生長的東西,我們今天有辦法叫它正月就能生長,就可以吃得到,這是用科技的方法;換句話說,生態的平衡破壞了。確實我們今天在這個植物方面來培養,這是做成功的,但是我們生理能不能跟它適應?這沒有人想到。生理跟自然相應,才真正身心健康,這個問題沒人想到。所以今天科技一面進步的時候,不是整體全面在提升,這個部分升了,那一部分沒有提升,於是問題就發生了,這問題愈來愈嚴重,沒有辦法全面提升。這是人為的,這不是自然的,連教學也是如此。

  古時候佛家、儒家教學的確是自然的,今天是人工設計的,種種教學法設計的。我們古時候沒有聽老師設計一個課程給學生的,沒有,沒有聽說過,你查查二十五史裡頭,沒有過。雖然沒有,我們代代都有賢人出現。現在許許多多在那裡想盡方法設計,咱們沒有看到什麼聖賢人出來。所見到什麼?所見到世智辯聰。所以經過人工設計的教學法,訓練出來的,世智辯聰。從前沒有這些人工設計,出來是大聖大賢。這些問題,你們誰能發現?誰能找到?誰肯相信?所以佛法是愈來愈難信,成就的人愈來愈少。反而言之,我們看到的,真正成就的人都是沒有經過人設計那個教學法,他成就了。凡是經過人精心設計的那個教學法,都不能成就。那成就的什麼?我們世間的佛學博士、佛學家,與六道生死輪迴毫不相干,搞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覺悟。

  我們在這個地方才真正明瞭,真正覺察到,古人就是從教學都是順其自然。釋迦牟尼佛如果不順其自然,怎麼可能講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順著你的根性。如果他要是設計一套教學法,那一套就夠了,你來適應我,我不要適應你。現在這個設計,就是你適應我,佛不是如此,佛是適應一切眾生的根性,讓他自然去成就,這是教育家。應機施教,他應機。現在我設計一套,你們要適應我,不適應我的就淘汰掉,這成什麼話?孔老夫子有教無類,這沒有設計的。設計一套,不適合我,就不要了。所以才知道中國古聖先賢、諸佛菩薩,他們那是真知卓見,善巧方便,慈悲至極。我們這個恭敬頂戴之心,自然就生起來,自然就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就講的是『常說遍說』。西方世界,經上跟我們講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何嘗不然?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裡也六塵說法,可惜我們不懂,剛才我講了,粗心大意,你覺察不到。整個社會動態,就是說法,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說法,對自己是聞法,對境界都是在說法,常說遍說,從來沒有終止過,說『法爾』,它自自然然是這樣的。所以心思極細的人,看到飛花落葉,他就恍然大悟;聽到人唱個歌,他也開悟,他明心見性了。由此可知,是常說遍說,我們今天是耳目不靈,愈看愈迷惑,愈聽愈顛倒,這有什麼法子!我們再看底下第二:

  【二云。何以法爾常遍說耶。酬彼往昔周普之行願故。】

  普賢菩薩的『行願』,因中發了周遍、普遍的大願,所以在果地上自自然然就這個現象,這就是為什麼會『法爾常說遍說』。我們再看底下第三:

  【三云。說雖常遍。】

  這我們能懂了。

  【若就益物。須感應道交。故機投即說。如潭清即影現。此上通論教因。未據修入之次。故彼此疏同也。】

  這個地方重要了。法爾常說遍說,沒錯。底下要緊的就是『若就益物』,益是利益,物是指的眾生。他不指人,他說物,物的範圍比人廣,如果說人,九法界裡頭只有人道;要說物,上面到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統統包括,所以這個物是指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若就利益上來說,一切眾生真正得利益上來講,那要『感應道交』,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諸佛菩薩應,就是前面講的,法爾常說遍說,佛菩薩不會起心動念,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佛菩薩要起心動念,就變成凡夫,那他就墮落,跟我們沒有兩樣。感應的淺深,感應的隱顯,都在我們個人,起心動念無有不感的。心邪,則感妖魔鬼怪;心正,則感聖賢君子;心清淨,則感諸佛菩薩。我們用什麼心去感?由此就可知,佛教給我們斷煩惱,要除妄念,我們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心淨則土淨。

  念佛、念經,我勸大家念經。同時跟大家講,念經不要求解,為什麼?求解就是打妄想。那念經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把妄想念掉。你不念經就胡思亂想,念經就不胡思亂想。所以念經的目的在哪裡?就是把妄想給念掉,目的在此地,所以不要求解。那有人問,好了,那既然是如此,為什麼一定要我念《無量壽經》?我念《金剛經》不行嗎?我念《地藏經》不行嗎?行,不是不行,樣樣都行。不但你念《地藏經》、念《金剛經》行,你念四書也行,你念你學校教科書也行。你要曉得,方法目的是一樣的,只要你去念,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起一個妄念,就行了,目的是一樣的。那假如說,我將來要求生淨土?那你最好就念《無量壽經》,為什麼?它與西方淨土相應。你念其他的經與這個就不相應,這是為什麼選擇《無量壽經》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諸位總要搞清楚、搞明白,在理論上講,念什麼都行。那是達到什麼?達到把妄想執著去掉,什麼都行。但是要講修西方淨土,這感應比念別的要快速,為什麼?這裡面有阿彌陀佛本願在裡面,其他經論裡頭,沒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差別在這個地方。方法原理原則決定是一個,就是不可以思惟,不可以求解,你才能夠達到目的,達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什麼時候求解?一心不亂以後求解。佛的四弘誓願就是把修學的次第、順序告訴我們了。第一個發心,發願學佛,「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發這個心。從哪裡下手?「煩惱無盡誓願斷」,從斷煩惱下手。煩惱斷了以後,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這才能成佛道,佛道就是此地講的證窮念絕,成佛道了。

  煩惱不斷學法門,就是清涼大師講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你所得的結果是邪知邪見,這是清涼大師說的;有行無解,增長無明,由此可知,解行要並重。解行並重裡面,第一個階段偏重在行,解只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願心就行了,到此就為止,你都不懷疑了。信願成就了,努力去行,行到相當一個階段,就會豁然開悟,那個時候求解,解行完全相應,解在行中,行在解中,行就是解,解就是行。那是什麼地位?圓初住以上的菩薩,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解行相應的時候,是從初住以上。由此可知,初住菩薩以前偏重在行,不重解,也就是重在根本智,不重後得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然後才能無所不知。

  所以善財童子跟文殊菩薩那一段,那是修根本智,修無知。真正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是清淨心,心地清淨,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文殊菩薩叫他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是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所以修行是有次第的。在華嚴會上,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的,這就是菩薩修學的次第。他在文殊菩薩的本會,我們這個經本末二會,本會是文殊菩薩,末會是五十三位善知識。本會裡面修的是根本智,末會裡面修的是後得智;本會是般若無知,末會是無所不知。有本末的,有先後的。

  我們今天所修學的不能成就,就是本末顛倒。我們開頭是樣樣都要學,樣樣都要知道。我叫你不要學的時候,你還在那裡罵我,這個法師不懷好意,私心,大概怕我們將來超過他。你說有什麼法子,是不是?這好人,他不認識好人。你今天鼓勵他,什麼都要學,開頭從哪裡學?從《大藏經》學起。這是害死人。他聽了怎麼樣?這個法師高明,教我好!顛倒,顛倒。所以我們今天這一代沒有真正善知識出現,原因就在此。學生找不到老師,老師也找不到學生,沒有人肯相信。何況《楞嚴》上,世尊懸記我們這個時代,懸記就是預言,這個時代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大家都把邪法當作正法,反而把正法看作邪法。信邪的人多,信正的人少,沒有人相信正法,這個可憐,真正可憐。

  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大聲疾呼要續佛慧命,要救救佛教。教給我們,同修貴精不貴多;多了,邪知邪見,再多都沒有用處。所謂精,正知正見。三個人、五個人就不算少,就很難得了。三、五個人,佛法的慧命就不會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五個人起家,五比丘起家,今天有五個正知正見的人可以興教。這非常非常難找,很不容易。真正發大菩提心,救自己,救佛教,救眾生,到哪裡找去?現在人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為我自己的利益著想,為我一家的利益著想。看到的眼前的,沒有想到死後怎麼辦,他沒想到以後。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不想眼前,我死了以後怎麼辦?我來生怎麼辦?這是個覺悟的人。怎樣來救佛教?怎樣把佛教普及到一切眾生,救助一切眾生?這叫發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前幾天,有個人要到我圖書館要求出家,我們韓館長看他也很不錯,很老實,也同意他出家。他來見我,他說他在過去請教過一位法師,還是一位老法師。問他出家的事情,老法師告訴他,你要為到你自己,真正能放得下,出家很好。他把這個話來告訴我,我說你錯了。如果真正為自己,一切放得下,在家修行一樣成就,你何必要出家?《無量壽經》,「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這是我們的模範、典型,何必要出家?他一聽也呆了,那怎麼樣出家?出家是犧牲奉獻,出家是來辦佛陀教育的,是要續佛慧命,弘法利生的,是這個宗旨,不是全為個人。為個人,不必出家,在家一樣成菩薩、成佛,發心就不一樣了。玄奘大師當年發心出家,師父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他說了兩句話,「遠紹如來,近光大法」,這對了。遠紹如來是續佛慧命,我要把釋迦牟尼佛的這個天職,我肩擔起來。紹是繼續,我要繼承釋迦牟尼佛,擔負起歷史的責任。好像接力賽跑一樣,我把這個棒子接過來,我接下去傳給別人,傳給下一代。近的、橫的方面說,我要弘法利生,把佛法發揚光大,這完全正確。所以古人讚歎,出家是大丈夫事業,非將相之所能為,這個話說得正確。將相所治理的是一個國家,是有一個範圍的;出家人弘法利生是盡虛空遍法界。虛空法界不談,他沒有國際限制,拿我們現在現實來說,是全球性的,不分地區,不分眾生,不分國界,是普遍弘揚的。所以確確實實不是一個做統帥、做宰相能夠相比擬的。發這樣的心,這才叫做發菩提心,這就是出家人發的心。

  我們所追求的是清淨,是平等,是自由自在、幸福美滿,佛法追求的這個,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今天不但在家人迷失了,出家人也同樣的迷失。所以佛教被社會許許多多人誤會,許許多多人不諒解。這種誤會、不諒解,我們能夠體會,是我們自己本身做錯了。從發心到所作所為都與佛法的根本完全相違背,怎麼能有感應道交?怎麼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這是非常悲痛之事。

  我們今天說實在話,確實是蒙三寶加持,我們能有這麼一個小小的道場,有幾位同修在一塊共修。我們在美國建個很小的道場,當小茅蓬住。我們希望將來能夠有十個真正志同道合正知正見,一生絕對不違背教理,不違背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教訓,我們認真好好的來修學。道場三寶加持,我們沒有向人家捐錢,沒有問人家要錢,現在道場居然成立了,這就是不可思議,設備相當的圓滿。真正是放下萬緣,一心一意,好好的用功修行。我們的方法是尋找古人的教學法,一切順其自然,沒有設計教學,不搞這一套。我們的程序,依照佛的教訓,先斷煩惱,第一步功夫是把妄想執著打掉,恢復到自性清淨心,然後進一步再學法門,再學經典。所以第一步,第一個階段,我們預定五年。當然大家程度不一樣,有的人可能二年、三年就完成,有的人恐怕還得七年、八年才能完成,隨各人的根性。

  我們採取的方法就是讀經,所以現在有人,大概普通的,《無量壽經》每天都讀十遍。只有十遍以上,沒有十遍以下的。目的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恢復到清淨心。不求解義,我們求根本智,求心地真正的清涼自在、清淨平等。五年之後,我們再探討佛法,再探討學問,依照古人這個方式來做,跟現代人教學法不相同,完全不一樣。沒有任何人設計,釋迦牟尼佛早設計好了給我們,我們就照辦就行了。我們看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是走這條路。如果這路走通了,證明古聖先賢給我們鋪的這條路是正確的。現在我們有幾位同學,現在只有四個人,所以真的不容易。現在只有四個人,依照這個方法,差不多修了有半年,很有信心,非常快樂,認為真正有收穫,跟從前完全不一樣,這是我們非常值得安慰的。

  黃老居士所期望的,弘法利生的法師必須宗教俱通。所謂宗,就是明心見性,在淨土裡面講,真正得一心不亂,教是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所以心不清淨決定做不到。這是講到「若就益物,須感應道交」,實實在在不容易。我們一般求感應錯了,憑一種感情去求感應,拜佛菩薩,天天給他磕頭,每天給他上供,以為這就有感應,這是錯誤的。心裡面所求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即使有感應,剛才我說了,不是佛菩薩給你的感應,是鬼神、是妖魔鬼怪的感應,絕對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必須要以清淨心才能感應道交。

  底下講,『故機投即說』,說是自然說,無間說。這個機要是投了,就是相應,你才會恍然大悟、才真正徹底明瞭。可見得,事實不在佛菩薩那一邊,是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本身有感,佛菩薩沒有不應的。這個比喻比得好,『如潭清即影現』,潭說水,水清,人站在岸上,那個影子就現在裡面。把潭水比喻作心水,心清淨了,諸佛菩薩就現前;心不清淨,諸佛菩薩在也不能現前,就這個道理。由此可知,這心地清淨多重要。所以佛法修學,三大綱領:覺、正、淨。我們淨土是從淨門入,教下是從正知正見入,宗門是從大徹大悟,從覺門入,門不一樣,入進去都一樣。覺悟的人,不會說是知見錯誤,沒有心不清淨。心清淨的人,沒有不覺悟,也不可能知見不正確,所以一而三,三而一。我們在三個門裡頭選擇的是淨門,就是偏重在清淨心。

  『此上通論教因』,這個意思,從這個觀點上來說,《別行疏鈔》跟《大疏》是一樣的,所以說『未據修入之次,故彼此疏同也』,這就是同的部分。這後面再給我們說不同的部分,那是講從修證次第上來講。那跟清涼大師所講的就不相同,這個原理原則是解行同一的,所以它是相同的。

#